张奫,字文懿,自己说是清河人,家住在淮阴。他特别喜欢读兵书,尤其擅长使用刀盾。周朝的时候,他家乡人郭子翼偷偷地引来了陈国的寇贼,张奫他爹想带着族里的人去打,但是有点犹豫,拿不定主意。张奫就支持他爹的计划,结果还真打败了那些贼寇,所以他就因为勇敢果断出名了。后来他当上了州主簿。
高祖当了丞相以后,就提拔张奫当大都督,让他统领乡兵。贺若弼镇守寿春的时候,张奫经常给他当间谍,在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立了不少功劳。 他升官到开府仪同三司,被封为文安县子,食邑八百户,赏赐布帛二千五百匹,粮食二千五百石。一年多以后,他又率领水军,在京口打败了逆贼笮子游,在和州打败了薛子建。
朝廷把他召回京城,任命他为大将军。高祖皇帝还让他升到御座上一起吃饭,对他说:“你就像我的儿子,我就是你的父亲。今天咱们这样聚在一起,就是为了表示咱们之间没有隔阂。” 后来又赏赐给他一千匹锦缎,还有绿沉甲和兽纹的全身装备。接着,他又跟着杨素去征讨江表地区,分别在会稽打败了高智慧,在临海打败了吴世华。 他又升官为上大将军,赏赐他六十个奴婢,三百匹丝绸。
他先后担任抚州、显州、齐州刺史,在各个地方都干得很出色。开皇十八年,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跟随汉王杨谅去征讨辽东。其他军队损失惨重,只有张奫的军队完好无损。高祖皇帝很欣赏他,又赏赐给他二百五十匹布帛。仁寿年间,他被调到潭州当总管,三年后去世了。他儿子还当上了孝廉呢。
麦铁杖,是广东始兴人。这哥们儿特别厉害,又勇猛又有力气,一天能走五百里,跑得跟马一样快。性格比较粗犷,爱喝酒,喜欢交朋友,讲义气,平时就靠打渔打猎过日子,不怎么经营产业。陈朝太建年间,他拉起了一帮人当起了山贼。广州刺史欧阳頠把他抓了,献给了朝廷,麦铁杖就成了官府的户籍人口,被安排了个差事——当伞兵(执御伞)。
每天早朝结束后,他走一百多里路,晚上就能到南徐州,偷偷溜进城里,然后去抢劫。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回来,继续当他的伞兵。这样来来回回十几次,被抢的人认出他来了,南徐州就上报朝廷。朝廷的大臣们每天都看到麦铁杖在,觉得这事儿太离谱,根本不信。后来几次都有人举报,尚书蔡徵说:“这得查查才行啊!” 于是,在早朝结束后,朝廷花一百金买通人,让这个人把圣旨送到南徐州刺史那里。麦铁杖一听有赏金,立马就去了,拿着圣旨赶路,第二天一大早就把圣旨送到了。
皇帝说:“原来是真的,这小子真是个强盗啊!” 但是皇帝又觉得他身手敏捷,挺可惜的,于是就警告了他一顿,然后放了他。
陈朝灭亡以后,杨铁杖搬去了清流县住。碰上江东发生叛乱,杨素派他戴着草帽,拄着铁杖,晚上偷偷渡过长江,去打探叛军的消息。他把打探到的情况都详细地汇报给了杨素。后来他又去打探消息,结果被叛军抓住了。叛军首领李棱派了三十个士兵看守他,把他绑着送去见高智慧。走到庆亭的时候,看守他的士兵休息吃饭,看到他饿得不行,就解开他的绳子给他食物。结果,杨铁杖抢了士兵的刀,把看守他的士兵全部杀光了,还把他们的鼻子都割下来,揣着带回了家。杨素对他这事儿特别惊讶。
后来,论功行赏的时候,杨铁杖的功劳没被记上。杨素快马加鞭地回京了,杨铁杖步行了好几天追着他,每天晚上都跟杨素住在一起。杨素这才明白过来杨铁杖的本事,特意上奏皇帝,授予他仪同三司的官职。因为他不识字,所以后来就被放回老家了。李彻(成阳公)很欣赏他的勇猛,开皇十六年,朝廷征召他到京城,任命他为车骑将军,他还跟着杨素去北方征讨突厥,后来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。
隋炀帝登基后,汉王谅在并州造反,他又跟着杨素去平叛,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。后来官位升到了柱国。接着被任命为莱州刺史,但是没什么政绩。后来调任汝南太守,慢慢地熟悉了法律条文,那里的盗贼都销声匿迹了。有一次上朝的时候,考功郎窦威取笑他,说:“你姓麦?这麦是什么姓啊?”杨铁杖机灵地回答说:“麦子和豆子没什么区别,你干嘛这么奇怪?”窦威顿时脸红了,没话说了,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聪明。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右屯卫大将军,皇帝对他特别信任。
老铁杖觉得自己受了朝廷大恩,心里一直想着要为国家拼命。到了辽东打仗的时候,他主动请缨当先锋,还跟给他看病的吴景贤医生说:“大丈夫的生死有自己的道理,怎么能因为这点小病,用艾灸、瓜蒂喷鼻这些方法治病,最后却死在儿女手里呢?”
准备渡过辽河的时候,他对三个儿子说:“阿奴,你准备一件浅黄色的衣服。我领了国家的恩情,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。如果我战死了,你们将来会富贵荣华。记住,一定要诚实孝顺,你们要好好努力!”到了河边,桥还没修好,离对岸还有好几丈远,敌人就杀过来了。铁杖猛地跳上岸,和敌人厮杀,战死了。武贲郎将钱士雄、孟金叉也战死了,身边的人都没能跟上。
皇帝为此哭了好久,派人把他的尸体找回来,还下诏书说:“铁杖志气勇猛,战功显著,在辽东征战中,他冲锋陷阵,英勇无比,虽然战死了,但他的功劳永存。朕非常感动,追思他的忠诚,应该给他最高的荣誉,以表彰他的功德。特赠予他光禄大夫、宿国公的爵位,谥号为武烈。”他的儿子孟才继承了他的爵位,后来也做了光禄大夫。孟才还有两个弟弟,仲才和季才,都做了正议大夫。朝廷给了他们巨额的赏赐,还赐予辒辌车,以及前后部羽葆鼓吹的仪仗。平壤战役中失败的将领宇文述等一百多人,都来给他扶灵,王公以下的官员都送到了郊外。钱士雄被追赠为左光禄大夫、右屯卫将军、武强侯,谥号为刚,他的儿子杰继承了他的爵位;孟金叉被追赠为右光禄大夫,他的儿子善谊继承了他的官职。
孟才,字智棱,是个果敢刚烈的人,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。皇帝因为孟才为国捐躯,对他的家人特别优待,还封他的儿子为武贲郎将。等到江都发生变乱的时候,孟才心里就充满了为国报仇雪恨的壮志。他和武牙郎钱杰关系很好,两个人互相说道:“我们世代蒙受国家的恩惠,家里也一直以忠诚正直著称。现在奸臣弑君逆道,国家社稷都毁了,我们连忠义都无法表现出来,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呢!”说着,两个人就哭着捶胸顿足,商量着要联合旧部,打算在显福宫伏击宇文化及。事情就要动手了,陈朝藩王的儿子陈谦知道了他们的计划,就向宇文化及告密,结果他和同伙沈光都被宇文化及杀害了,那些忠义之士都为此感到悲痛。
沈光,字总持,是吴兴人。他父亲沈君道,在陈朝做过吏部侍郎,陈朝灭亡后,全家搬到了长安。沈光曾经被皇太子勇引荐到学士府工作。后来又担任汉王谅的幕僚,汉王谅兵败后,沈光被革职。沈光从小就骁勇善战,非常擅长骑马玩杂耍,是全国最厉害的。他略懂一些文书,也略通文墨,一直渴望建功立业,不太在乎一些小节。他家境非常贫寒,父亲和哥哥都靠抄书为生,只有沈光比较放荡不羁,结交一些轻侠之辈,是京城那些不良少年的头头。很多人给他送钱送物,他用这些钱养活父母,经常能吃到好的食物,穿上好的衣服,从来没有过困窘的时候。当初修建禅定寺的时候,寺里的一根幡竿高十多丈,绳子突然断了,人力根本够不着,僧人们都很着急。沈光看见了,就对僧人们说:“把绳子给我,我来帮你们把它弄上去。”僧人们又惊又喜,赶紧把绳子给他。沈光用嘴咬着绳子,顺着幡竿爬了上去,一直爬到顶端。系好绳子后,他双手双脚都松开了,从高空垂直落下,用掌心着地,倒着走了几十步。围观的人都又惊又喜,无不啧啧称奇,当时的人都称他为“肉飞仙”。
大业年间,隋炀帝征召天下最精锐的士兵去攻打高丽,李光也参与了这次战争。和他一起去的几万人里,他的能力都排得上号。李光要去皇帝行宫,一百多骑的宾客送他到灞桥。李光举起酒杯,对着酒水发誓说:“这一去,如果不能建立功名,就死在高丽,不会再和各位见面了!”
到了辽东战场,隋军攻城,李光负责用冲车攻城。冲车的长杆有十五丈长,李光爬上杆顶,在城墙上和敌人厮杀,短兵相接,杀死了十多人。敌人一起攻击他,把他打了下来,还没落地,正好抓住冲车杆上垂下来的绳索,又爬了上去。隋炀帝看见了这一幕,觉得非常惊讶和钦佩,立刻派人把他叫过去说话,非常高兴,当天就封他为朝请大夫,赏赐宝刀和好马,经常把他留在身边,对他越来越重视。
没过多久,李光就被提升为折冲郎将,赏赐和待遇都非常好。皇帝经常把自己的饭菜和衣服赏赐给他,和他同一批的人根本没法比。
沈光觉得皇上对他的恩情深重,一直想着竭尽全力报答。等到江都发生变乱的时候,他就暗中招募勇士,准备为皇帝报仇。之前,皇帝很宠信一个宫里的奴才,名叫宇文化及,因为沈光骁勇善战,宇文化及就重用他,让他统领禁军营地里的兵马。
那时候,孟才、钱杰等人暗中计划要除掉宇文化及,就对沈光说:“我们都受了国家的厚恩,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家灭亡而坐视不理,这是古人所耻辱的啊!现在我们还要低着头侍奉仇人,听他的指挥,实在觉得脸上无光,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?我们一定要杀了宇文化及,这样死了也无怨无悔,您是正义之士,愿意和我们一起吗?”
沈光感动得流下了眼泪,说:“这正是我一直期盼将军您能做的事情啊!我统领着几百个给使,都受过先帝的恩惠,现在都在宇文化及的营地里。用这些人报仇,就像老鹰抓小鸟一样容易。千秋万代的功业,就看这一次了,希望将军您能下定决心!”孟才当时是将军,统领着江淮地区几千兵马,约定好等到营地将要出发的时候,清晨袭击宇文化及。
沈光把计划泄露了出去,陈谦把这件事告诉了宇文化及。宇文化及非常害怕,说:“这个沈光啊,就像一把磨得锋利的铁棍子,他和沈光那些人,个个都勇猛果决,难以抵挡,必须得避开他们的锋芒!”当天晚上,宇文化及就带着心腹逃出了营地,留下人告诉司马德戡等人,让他带兵逮捕孟才。
沈光听到营里喧闹的声音,知道事情败露了,来不及穿盔甲,就立刻去袭击宇文化及的营地,结果什么也没捞着。他正好碰到了舍人元敏,就杀了元敏。这时,司马德戡的军队赶到了,从四面八方包围了沈光。沈光大声呼喊着冲破包围,他手下的给使们一起奋勇杀敌,砍下了几十个敌人的头颅,敌人都溃败了。司马德戡又派骑兵,拿着弓弩,从侧面射杀沈光。沈光身上没有穿盔甲,最终被射死了。他麾下的几百人都战死,没有一个人投降。沈光当时才二十八岁。壮士们听到这件事,没有不为之悲伤落泪的。
来护儿,字崇善,是江都人。从小就特别有想法,喜欢做些不一样的事情,立志要建功立业。刚开始读《诗经》,读到“击鼓其镗,踊跃用兵”、“羔裘豹饰,孔武有力”这两句,就放下书感叹说:“大丈夫就应该这样!要为国家消灭敌人,建立功名,哪能一直待在乡下种地!”小伙伴们都被他这番话吓了一跳,同时也佩服他的雄心壮志。
来护儿住的白土村,离江边很近。当时江南地区还不稳定,贺若弼镇守寿州,经常派来护儿去当间谍,后来还让他当上了大都督。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来护儿立下了大功,升官做了上开府。后来跟着杨素去浙江打高智慧,高智慧的军队占据了江岸,营地绵延一百多里,战船密布江面,声势浩大。杨素就让来护儿带着几百艘轻便的小船直接登岸,直捣敌营,结果把敌营给端了。高智慧跟杨素交战失败,没地方可去了,军队就溃散了。高智慧想逃到海里去,来护儿追到泉州,高智慧走投无路,逃到了闽越地区。来护儿升任大将军,做了泉州刺史。
那时候有个叫盛道延的家伙带兵造反,骚扰泉州,来护儿带兵打败了他。他还跟着蒲山公李宽一起,在黟县和歙县打败了汪文进,升任柱国。仁寿三年,他被任命为瀛州刺史,被封为黄县公,食邑三千户。没多久又加封为上柱国,任命为右御卫将军。隋炀帝登基后,他被提升为右骁卫大将军,皇帝非常器重他。大业六年,他跟随皇帝到江都,皇帝赏赐了他一千匹布,还让他去祭拜祖先的坟墓,宴请乡亲父老,整个州里的人都非常尊敬他。几年后,他又升任右翊卫大将军。
辽东之战时,来护儿率领战船,乘风破浪,从坝水进入,距离平壤六十里,跟高丽军队遭遇了。他率军猛攻,大败高丽军,乘胜追击,直逼平壤城下,攻破了城外的防御工事。然后就让军队四处抢掠,结果队伍有点乱了,高丽王高元弟弟建武,招募了五百敢死队来袭击他们。来护儿只好退兵,在海边扎营,等待时机。后来听说宇文述他们战败了,就班师回朝了。第二年,他又从沧海出发,军队到达东莱,这时杨玄感在黎阳起兵造反,攻打巩县和洛阳,来护儿带兵和宇文述等人一起打败了杨玄感。他被封为荣国公,食邑二千户。十年后,他又率军渡海,到达卑奢城,高丽举国来战,来护儿大败高丽军,斩首一千多级。
眼看就要攻下平壤了,高元害怕了,派人押着叛臣斛斯政,到辽东城下投降,请求朝廷饶恕。皇帝答应了,派人传旨让来护儿班师回朝。来护儿把将士们召集起来说:“我们三次出兵,都没能彻底消灭敌人,这次回去,以后可能就再没机会了。现在高丽已经很虚弱了,田野里都没青草了,我们现在出兵,很快就能拿下他们。我想继续进攻,直接包围平壤,抓住他们的国王,凯旋而归!”他上奏朝廷,请求继续作战,不肯听从圣旨。长史崔君肃极力劝阻,他不听。来护儿说:“敌人的势力已经崩溃了,完全可以靠我们自己拿下他们。我在战场上,应该自己做决定,哪能千里迢迢地请示朝廷的命令!耽误一会儿,就会错过战机,白费力气,没有功劳。我宁愿攻下平壤,回来受处罚,也不能放弃这次成功的机会!”崔君肃对大家说:“如果我们跟着元帅,违抗圣旨,一定会上奏朝廷,我们都会受到惩罚!”将士们害怕了,都劝他回去,他才最终听从了圣旨。
大业十三年,他升任左翊卫大将军,进位开府仪同三司,皇帝对他委以重任,前后赏赐无数。后来发生江都之难,宇文化及忌妒他,把他害死了。
老大叫楷,因为他爹的军功,直接被封了个散骑郎、朝散大夫。他弟弟弘,官做到果毅郎将、金紫光禄大夫。弘的儿子整,也当上了武贲郎将、右光禄大夫。这整啊,特别勇猛,还特别会带兵,打那些土匪,战无不胜。那些土匪都怕他,还给他写歌呢:“长白山头百战场,十十五五把长枪,不畏官军十万众,只畏荣公第六郎。”后来发生叛乱,他们一家人都被害死了,只有最小的两个儿子恒和济活了下来。
鱼俱罗,是冯翊人。个子高大,足足八尺,力气大的没边儿,声音又洪亮,说话能传好几百米远。年轻的时候就当了皇帝的亲卫,后来一路升迁,做到大都督。跟着晋王打仗,立了大功,被封了开府,还赏赐了一千五百匹布。没过多久,沈玄懀、高智慧那些人在江南造反,杨素看鱼俱罗这么厉害,就让他一起去平叛。每次打仗都立功,后来又升了开府、高唐县公,还当上了叠州总管。他母亲去世后,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。回家的路上,正赶上杨素带兵去灵州打突厥,路上碰见了鱼俱罗,杨素特别高兴,就奏请让他一起出征。遇到敌人,鱼俱罗带着几个骑兵冲上去,瞪着眼大喊大叫,敌人被他杀得人仰马翻,他左冲右突,来回飞奔似的。因为这次立功,他又升了柱国,当上了丰州总管。以前,突厥人经常入境抢劫,鱼俱罗每次都能把他们抓了杀了,从那以后,突厥人就害怕了,不敢再到边境放牧了。
一开始,隋炀帝还在当藩王的时候,俱罗弟赞就跟着他当侍卫,一路升迁,最后当上了大都督。等炀帝当上皇帝后,就封他为车骑将军。这赞啊,性子特别暴躁,对下属特别狠,他让人烤肉,要是烤得不合他心意,就用签子把人眼睛戳瞎;要是有人给他温酒温得不合适,直接就让人把舌头割掉。炀帝因为跟赞是老乡,又念着旧情,下不了手杀他,就对身边的人说:“他弟弟都这样了,他哥哥能是什么好东西?”于是就叫来了俱罗,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,把赞关进监狱,让他自生自灭。赞回到家后,就喝药自杀了。
炀帝担心俱罗心里不安,怕他生出什么反叛之心,就把他调到安州当刺史。一年后,又把他调到赵郡当太守。后来,朝廷在东都开会,俱罗也去了。他跟将军梁伯隐是老朋友,两人经常来往。俱罗还从郡里弄来不少东西进贡给皇帝,皇帝没收,他就送给了那些权贵。御史弹劾俱罗跟朝廷官员勾结,炀帝大怒,把俱罗和梁伯隐都革职查办了。
没过多久,越巂飞山蛮造反了,打到了郡里。朝廷就让俱罗穿着便服带兵,跟蜀郡都尉段钟葵一起,去平叛。大业九年,隋朝又征讨高丽,俱罗被任命为碣石道军将。回来后,江南的刘元进又造反了,朝廷又让俱罗带兵去会稽等郡捉拿他。当时老百姓都盼着乱,纷纷加入了盗贼的队伍,就跟赶集似的。俱罗打败了贼帅朱燮、管崇等人,战无不胜。但是贼兵越来越多,打败了又重新聚集起来。俱罗估计这仗一时半会儿打不完,他的儿子们都在京城洛阳,又看到天下越来越乱,害怕以后回不了家。
那时东都闹饥荒,粮食价格飞涨,俱罗就派家里的仆人,用船把米运到东都卖,顺便还倒腾些其他的货物,暗中接回了儿子们。朝廷隐隐约约察觉到了,担心俱罗有反心,就派人去调查。使者前后查问了好久,也没查出什么罪证。皇帝又让大理司直梁敬真把俱罗押解到东都。俱罗长得比较特别,眼睛是重瞳,隋炀帝一直暗地里忌讳他。梁敬真巴结皇帝,就奏报说俱罗的军队打败了,于是就把俱罗在东都给杀了,抄了他的家。
陈棱,字长威,是庐江襄安人。他爷爷陈硕靠打渔为生,他爸爸陈岘年轻时就特别勇猛,给章大宝当过幕僚。后来章大宝造反,陈岘被任命为谯州刺史。陈朝灭亡后,陈岘就回家赋闲了。
江南地区高智慧、汪文进等人造反,庐江的豪杰们也纷纷响应,因为陈岘以前是他们的将军,大家一起推举他当领袖。陈岘想拒绝,陈棱劝他说:“大家已经造反了,拒绝他们,祸事也会落到自己头上。不如先假装答应,再另想办法。”陈岘听从了他的建议。当时柱国李彻的军队到了当涂,陈岘暗中派陈棱去见李彻,请求做内应。李彻把这事儿上报朝廷,朝廷任命陈棱为上大将军、宣州刺史,封他为谯郡公,食邑一千户,还下令李彻好好招待他。
李彻的军队还没到,计划就泄露了,陈岘被同伙杀害,陈棱侥幸逃过一劫。皇上念在他父亲的功劳上,任命他为开府,不久又让他统领乡兵。隋炀帝登基后,授予他骠骑将军的职位。大业三年,又升任武贲郎将。三年后,陈棱和朝请大夫张镇周率领一万多东阳兵,从义安出发,乘船去攻打流求国,一个月后就到了。
流求人一开始看到船舰,以为是商船,纷纷到军营里来做买卖。陈棱率领军队上岸,派张镇周当先锋。流求国王欢斯渴剌兜派兵抵抗,张镇周多次击败他们。陈棱打到低没檀洞,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兵抵抗,陈棱又打败了他,还杀了老模。那天雾雨迷蒙,将士们都很害怕,陈棱就杀了一匹白马祭祀海神。
之后天气就放晴了,陈棱把军队分成五路,直奔流求国的都城。渴剌兜率领几千人来抵抗,陈棱又派张镇周当先锋把他们打跑了。陈棱乘胜追击,一直追到他们的营寨,渴剌兜在营寨后面列阵。陈棱集中兵力攻击,从早上辰时打到未时,激战不停。渴剌兜见军队疲惫,就退入营寨。陈棱于是填平壕沟,攻破了营寨,杀了渴剌兜,俘虏了他的儿子岛槌,还俘虏了男女数千人,凯旋而归。
隋炀帝非常高兴,提升陈棱为右光禄大夫,武贲郎将的职位不变,还把张镇周升为金紫光禄大夫。辽东之战,陈棱因为在宫中侍卫有功,被升为左光禄大夫。第二年,隋炀帝又征讨辽东,陈棱留守东莱。杨玄感造反的时候,陈棱率领一万多人平定了黎阳,杀了杨玄感任命的刺史元务本。随后奉诏在江南建造战船。
到了彭城,贼帅孟让率领十万大军,占据都梁宫,以淮河为屏障,坚守不出。陈棱偷偷地从下游渡河,到达江都,率兵袭击孟让,打败了他。因为立功,陈棱被提升为光禄大夫,被封为信安侯。后来隋炀帝到江都宫,不久李子通占据海陵,左才相掠夺淮北,杜伏威屯兵六合,各个势力都有几万人马。隋炀帝派陈棱率领禁卫军去讨伐他们,屡屡取得胜利,陈棱被提升为右御卫将军。他又渡过清江,攻打宣城的叛军。
不久,隋炀帝被杀,宇文化及率军北上,召陈棱守卫江都。陈棱集合军队,穿着丧服,为隋炀帝发丧,按照仪式规格办理丧事,把隋炀帝改葬在吴公台下,他拄着拐杖送葬,悲痛的样子感动了路上的行人,人们都称赞他很有义气。后来陈棱被李子通打败,逃到杜伏威那里,杜伏威忌惮他,不久就杀了他。
王辩,字警略,是冯翊蒲城人。他祖上经商发家致富。在北魏时期,他曾捐献粮食支援军队,被授予假清河太守的官职。王辩从小就学习兵法,尤其擅长骑射,为人慷慨,胸怀大志。
在北周时期,他凭借军功被任命为帅都督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升迁为大都督;仁寿年间,又升迁为车骑将军。汉王谅造反的时候,他跟随杨素一起平定了叛乱,被赐封武宁县男,食邑三百户。三年后,他又升迁为尚舍奉御。
后来,他跟随军队征讨吐谷浑,被授予朝请大夫的官职。几年后,他又升迁为鹰扬郎将。在辽东之战中,他因功被授予通议大夫的官职,不久又升迁为武贲郎将。
山东地区盗贼四起的时候,上谷人魏刀儿自称“历山飞”,手下有十多万人,在燕赵地区烧杀抢掠。皇帝把王辩召到御榻前,询问平叛的策略。王辩分析了敌人的形势,皇帝非常赞赏,说:“如果按照你的计策去做,贼寇还有什么可怕的?”于是,皇帝派遣三千步骑兵跟随王辩出征,很快就击败了魏刀儿,并赏赐王辩黄金二百两。
第二年,渤海贼帅高士达自称“东海公”,手下也有上万人。皇帝再次命令王辩前去讨伐,王辩多次挫败了高士达的锐气。皇帝当时在江都宫,听说后立刻派人召见王辩,并给予了丰厚的赏赐,又让他前往信都经略。高士达再次与王辩交战,结果被击败,皇帝下诏书褒奖了王辩的功劳。
当时,贼帅郝孝德、孙宣雅、时季康、窦建德、魏刀儿等人,各自占据地盘,兵力多则十万人,少则几千人,在河北地区烧杀抢掠。王辩率兵讨伐,战无不胜,深受各路盗贼的畏惧。
后来,翟让在徐州、豫州一带作乱,王辩率兵前去讨伐,多次击败翟让的军队。翟让后来与李密一起占据洛口仓,王辩与王世充一起讨伐李密,双方在洛水对峙,僵持了一年多。
王辩率领将士们攻破了李密的军队,乘胜追击,攻破了李密军营的外围栅栏。李密军营里已经有溃散的军队了,王辩乘胜准备攻入城内,但王世充不知道,担心士兵疲惫,于是鸣角收兵,结果反而给了李密军队可乘之机。官军大溃,无法挽回。王辩到达洛水时,桥梁已经被破坏,无法渡河,于是他下马涉水,走到河中央时,被水流冲倒,坠马身亡。当时他身穿重甲,败兵前后拥挤,无法再上马,最终溺水而死。
王辩去世时,享年五十六岁。三军将士都为他痛惜不已。
河南人斛斯万善,那可是个又勇猛又果断的人,跟王辩的名气不相上下。隋炀帝大业年间,他跟着卫玄去讨伐杨玄感,打了好多胜仗,立了不少功劳。等到杨玄感败逃的时候,斛斯万善带着几个骑兵追上了他,把杨玄感逼得走投无路,最后自杀了。 这下斛斯万善可出名了,直接被封了个武贲郎将。
后来突厥的始毕可汗围攻雁门关,斛斯万善冲锋陷阵,打得突厥军队四处溃逃。每次敌人冲过来,他都第一个冲上去迎战,有时候甚至下马坐在地上,拉起强弓射杀敌人,射中的敌人个个都当场毙命。 就这样,突厥人都不敢靠近城墙了,十多天后灰溜溜地撤兵了,这全靠斛斯万善的功劳啊! 之后他又多次讨伐山贼,不断立功,最后升到了将军。
那时候还有几个将军,鹿愿、范贵、冯孝慈,他们也都是将领,经常带兵打仗,也都名扬天下。可是他们的事迹大多都失传了,所以史书上也没怎么记载他们。
史书上评论说:楚汉相争的时候,绛侯周勃、灌婴他们才能施展抱负;曹操和刘备争天下的时候,关羽、张飞才能扬名立万。所以说,成名要赶上天下初定的时候,建功立业要赶上国家动荡的时候,这攀附权贵、飞黄腾达的事,历来都有。 像圆通、护儿这些人,还有定和、铁杖这些人,都是当时的一代壮士,却困于贫穷和卑微。 他们年轻时默默无闻,谁又能知道他们有远大的志向呢? 最后他们都能从泥泞中挣扎出来,飞黄腾达,实现自己的抱负,满足自己的人生愿望,这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,怎么能做到呢?
俱罗虽然被冤枉,但不是他自己的过错;王辩为国捐躯,忠心耿耿;陈棱穿着丧服为王辩发丧,感动了所有路过的人,这义气,真是深沉啊!孟才、钱杰、沈光这些人,知恩图报,危难时刻不忘故人,虽然没有建立什么功勋,但他们的精神值得称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