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仲卿,是甘肃陇西人。他老爸赵刚,是周朝的大将军。仲卿这人啊,性格比较粗暴,但是力气很大,周朝的齐王对他特别客气。

跟着打仗平定齐国,攻下了临秦、统戎、威远、伏龙、张壁五个城,全给拿下了。后来又跟齐国的将领段孝先在姚襄城打仗,连续打了好多天,最后把段孝先给打败了。因为立了大功,被封为大都督,后来又当了皇帝的侍卫。平定齐国那仗,因为功劳大,升官了,当上了上仪同,还兼任赵郡太守。后来进京当了畿伯中大夫。

王谦造反了,仲卿当时在利州,就和总管豆卢勣一起带兵抵抗。王谦进攻他们,仲卿带兵打仗,前后打了十七场仗。王谦被平定后,仲卿升官加爵,当了大将军,封长垣县公,食邑一千户。高祖皇帝当了皇帝后,又把仲卿的爵位升为河北郡公。

开皇三年,突厥人入侵边境,仲卿跟着河间王弘去贺兰山打仗。仲卿另辟蹊径,一路前进,没遇到敌人就回来了。后来又镇守平凉,接着被任命为石州刺史。他这个人啊,法令特别严厉,一点小错都不放过,动不动就鞭打长史,一下打个两百鞭子。手下的官员都吓得不敢违抗,盗贼也销声匿迹了,大家都说他厉害。

后来升迁为兖州刺史,还没等上任,就被任命为朔州总管。那时候北方边境大力发展屯田,仲卿负责管理。要是有谁管理不好,仲卿就把人叫来,狠狠地抽打他的胸背,有时候甚至把人衣服扒了,拖到荆棘丛里去。当时的人都说他像猛兽一样。

他做事效率很高,所以年年收成都好,边境守军也不用担心粮草供应的问题。后来突厥启民可汗想跟隋朝和亲,皇帝同意了。仲卿就趁机离间突厥内部,让他们自己打起来。

十七年,启民可汗被逼得很急,就和隋朝使者长孙晟一起投奔汉镇。仲卿带了一千多骑兵去支援,但是不敢靠得太近。他偷偷派人去诱降启民可汗的部下,结果有两万多户人家投降了。

那一年,仲卿跟着高颎将军走白道去打达头可汗。仲卿率领三千兵马当先锋,到了族蠡山,和敌人遭遇,打了七天七夜的大仗,把敌人打败了。又追击到乞伏泊,再次打败敌人,俘虏了一千多人口,缴获了数不清的牲畜。

突厥人倾巢而出,仲卿摆成方形阵势,四面迎敌。打了五天,高颎的大军赶到了,一起攻击敌人,突厥人这才溃逃。隋军追击到白道,越过秦山七百多里。当时投降的突厥人有一万多户,皇帝命令仲卿把他们安置在恒安。因为立了大功,仲卿升为上柱国,赏赐了三千匹布。

朝廷担心达头可汗会袭击启民可汗,就让仲卿驻扎两万兵马以防万一,代州总管韩洪、永康公李药王、蔚州刺史刘隆等人,也率领一万步骑驻守恒安。达头可汗率领十万骑兵来入侵,韩洪的军队大败,仲卿从乐宁镇出发拦截敌人,斩杀了敌人一千多人。

第二年,仲卿督促修建金河、定襄两座城池,安置启民可汗的人民。当时有人上奏说仲卿残暴,皇帝就派御史王伟去调查,查实了情况,但是因为仲卿功劳大,所以没有处罚他,还安慰他说:“我知道你为人清正,只是被下属讨厌罢了。”赏赐了他五百匹布。

仲卿更加放肆,结果被免官了。仁寿年间,他担任司农卿。蜀王杨秀犯了罪,奉诏去益州调查。杨秀的宾客经过的地方,仲卿都故意找茬,依法处置,州县长官被治罪的有一大半。皇帝认为他办事能力强,赏赐了他五十个奴婢,二百两黄金,五千石粮食,以及许多珍宝。

杨广当了皇帝后,仲卿担任兵部、工部尚书。那一年,仲卿去世,享年六十四岁,谥号为肃,朝廷又赠送了他五百匹布。他的儿子赵弘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崔弘度,字摩诃衍,是河北博陵安平人。他爷爷崔楷是北魏的司空,他爸爸崔说做过周朝的敷州刺史。弘度力气大得惊人,长得又高又壮,胡子眉毛特别浓密。性格很严厉。十七岁的时候,周朝的大宰相宇文护看中了他,把他当心腹。没多久就给他官做,一路升迁,最后当上了大都督。当时宇文护的儿子中山公宇文训当了蒲州刺史,让弘度跟着他。有一次他们一起上楼,到了最高层,离地四五丈高,往下看,宇文训说:“好可怕啊!”弘度说:“这有什么可怕的!” 他嗖的一下就跳了下去,落地一点事儿没有。宇文训被他这身手惊呆了。后来因为军功,弘度被封为仪同。他跟着周武帝灭了齐国,升官加爵,成了上开府、邺县公,还赏赐了他三千匹布,三千石粮食,一百个奴婢,上千头牲畜。接着又跟着汝南公宇文神举打败了卢昌期。

隋宣帝继位后,弘度跟着郧国公韦孝宽去淮南平叛。弘度和宇文忻、贺娄子干到了肥口,陈朝的将领潘琛带了几千兵来抵抗,隔着河摆开阵势。宇文忻派弘度去劝降,潘琛到晚上就跑了。接着攻打寿阳,陈朝守将吴文立投降,弘度功劳最大。因为这些战功,他升任上大将军,继承了他父亲的安平县公爵位。尉迥造反的时候,弘度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跟着韦孝宽去讨伐。弘度招募了几百个长安的勇士组成一支精锐部队,所向披靡。弘度的妹妹嫁给了尉迥的儿子,攻破邺城的时候,尉迥走投无路爬上了城楼,弘度直接追到城楼上。尉迥拉弓要射弘度,弘度摘下头盔对尉迥说:“认识吗?今天我们各为其主,不能顾及私情。看在亲戚一场,我劝你放下武器,不要让士兵胡作非为。现在这情况,你还是早点为自己打算吧,还等什么?”尉迥把弓扔在地上,痛骂大丞相,然后自杀了。弘度对他的弟弟弘升说:“你去取尉迥的头。”弘升就把尉迥的头砍了下来。弘度因此升任上柱国。

当时行军总管一般都封国公,弘度因为没有及时杀死尉迥,还放了他一些狠话,所以被降了一级爵位,成了武乡郡公。隋朝开皇年间,突厥入侵,弘度作为行军总管驻守原州抵抗。敌人退兵后,弘度又驻扎在灵武,一个月后回朝,被任命为华州刺史。他还把妹妹嫁给了秦孝王。不久后,他又升迁为襄州总管。弘度一向地位显赫,对下属非常严厉,动不动就打罚,官员们都吓得大气不敢出,听到他的声音就害怕得发抖。他到哪儿,哪儿就秩序井然,盗贼销声匿迹。梁王萧琮来朝见隋文帝时,隋文帝任命弘度为江陵总管,镇守荆州。弘度还没到任,萧琮的叔叔严拥就带着当地人叛乱,弘度追赶不及。陈朝人很害怕弘度,也不敢觊觎荆州。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弘度作为行军总管跟随秦孝王从襄阳出兵。陈朝灭亡后,他被赏赐了五千匹布。高智慧等人叛乱,弘度又作为行军总管从泉门出兵,归杨素指挥。弘度和杨素官职相同,但弘度年纪更大,杨素总是让他屈居下位,弘度心里很不服气,杨素很多话他也不听。但杨素对他还是比较宽容的。

平叛回来后,弘度被任命为原州总管,继续领行军总管的职务,防备突厥。没有发生战事就回来了,皇上对他很赏识,又把弘度的弟弟弘升的女儿嫁给了河南王。仁寿年间,弘度担任太府卿。因为家里出了两位王妃,他觉得自己已经位极人臣,没什么可追求的了,经常告诫下属说:“做人要诚实宽厚,不要欺骗别人。”大家都说:“是!”有一次弘度吃甲鱼,有七八个侍者,弘度一个一个地问:“甲鱼好吃吗?”侍者们害怕,都说是的。弘度大骂道:“你这奴才敢骗我?你都没吃,怎么知道好吃?”然后就把他们每人打了八十杖。所有看到这一幕的官员和工匠都吓得汗流浃背,再也不敢隐瞒欺骗了。当时有个叫屈突盖的,官职是武候骠骑,也很严厉,长安城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宁可喝三升醋,也不愿见到崔弘度;宁可吃三升艾草,也不愿碰到屈突盖。”弘度在家里的管理也像在官场一样严格,他的子女头发都白了,他还动不动就打骂他们,家里上下井然有序,当时的人都称赞他。没过多久,秦王妃因为犯错被处死,河南王妃也被废黜。弘度非常生气,请求告老还乡,他的弟弟们也和他分开住,他越来越不得志。

隋炀帝继位后,河南王当了太子,炀帝想重新立崔氏为妃,派使者去弘度家宣旨。使者去了弘升家,弘度并不知道。使者回来后,炀帝问:“弘度怎么说?”使者说:“弘度说他生病了起不来。”炀帝沉默不语,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。弘度忧郁愤恨,不久就去世了。

弘升,字上客,在周朝的时候是右侍上士,相当于高级官员。后来尉迥在相州造反,他和哥哥弘度一起带兵去打,立了大功,被封为上仪同,官职又升了一级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开府,封黄台县侯,食邑八百户,也就是领着八百户人家交的税当俸禄。隋高祖杨坚称帝后,弘升的爵位升为公,被任命为骠骑将军。

在宫里当侍卫十多年,因为是老功臣,所以被外放,做了慈州刺史,相当于现在的省长。过了几年,他又调到郑州当刺史。后来因为和皇室沾亲带故的关系,待遇越来越好,升任襄州总管,权力更大。可是后来河南王妃犯了错被废了,弘升因为和这事儿有点关系,也被免了官。

隋炀帝杨广登基后,弘升又官复原职,先后担任冀州刺史、信都太守,后来又升为金紫光禄大夫,级别很高了,之后又调到涿郡当太守。后来打辽东那仗,他被临时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,负责攻打平壤。结果和宇文述他们一起打败仗了,灰溜溜地逃了回来,一病不起,就去世了,那年他六十岁。

元弘嗣,是河南洛阳人。他爷爷是魏国的渔阳王,他爸爸是周朝的渔阳郡公。弘嗣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爵位,十八岁的时候当上了左亲卫。开皇九年,他跟着晋王一起平定了陈朝,因为立了功被授予上仪同的官职。

十四年,他被任命为观州总管长史,在观州做官,他特别严厉,手底下的人都很怨恨他。二十年,他又调到幽州当总管长史。当时燕荣是幽州总管,他经常欺负弘嗣,动不动就打骂他。弘嗣心里不服气,燕荣就把他关进监狱,想要杀了他。后来燕荣被处死了,弘嗣掌权后,治理更加严酷了,简直变本加厉。他审问犯人的时候,经常用醋灌犯人的鼻子,或者用东西塞犯人的下体,没有人敢隐瞒实情,奸邪之人都老实了。

仁寿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他被任命为木工监,负责修建东都洛阳。大业初期,隋炀帝暗地里想攻打辽东,派弘嗣去东莱的海边监督造船。各州征调来的民夫,被他残酷地鞭打,官吏督促他们日夜站在水里,几乎不敢休息,从腰部以下,都长满了蛆,死了十之三四。不久,他升迁为黄门侍郎,后来又当了殿内少监。辽东战役中,他被晋升为金紫光禄大夫。

第二年,隋炀帝又征讨辽东,恰逢突厥人侵犯陇右,朝廷就派弘嗣去讨伐他们。后来玄感造反,逼近东都,弘嗣就驻军安定。有人告发弘嗣密谋响应玄感,代王杨侑派人把他抓起来,押送到皇帝行在的地方。虽然查不出弘嗣有反叛的证据,应该释放他,但是皇帝还是心存疑虑,不肯相信,于是罢免了他的官职,把他流放到日南,弘嗣在流放的路上死了,那年他四十九岁。他有个儿子叫仁观。

王文同,是京城附近颍阳人。他性格聪明,很能干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因为军功被封为仪同,后来又担任桂州司马。隋炀帝继位后,召他当光禄少卿,因为顶撞了皇帝,被贬到恒山郡当郡丞。

恒山郡有个地痞流氓,特别嚣张跋扈,经常找长官的茬,以前的县令都拿他没办法。王文同刚到任,就听说这号人物,立刻把他叫来训斥了一顿。然后命令手下人削尖木头做成大木桩,埋在院子中央,只露出尺把长,四个角上再埋上四个小木桩。他把那地痞按在地上,头朝下压在那个大木桩上,四肢分别绑在四个小木桩上,然后用棍子狠狠地打他的背,没一会儿就皮开肉绽了。全郡的人都吓坏了,官员们面面相觑,个个吓得大气都不敢出。

后来隋炀帝征讨辽东,让王文同巡察河北各郡。王文同看到那些吃素念经的和尚,就觉得他们是妖魔鬼怪,把他们都抓起来关进监狱。到了河间郡,他召集各郡官员,稍微迟到一点的,就让他们趴在地上,然后一顿暴打,打死了不少人。他还把那些一起念经、聚会做佛事的几百个和尚和长老,都当成是聚众惑乱,全部杀掉了。 他还把和尚尼姑都扒光衣服检查,凡是发现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的,几千人都被杀掉了。郡里到处都是妇女儿童的哭声,其他各郡也吓得不轻,纷纷上报此事。

皇帝听说后大怒,派使者达奚善意押解王文同,并在河间郡将他斩首,以平息民愤。王文同的仇人还挖开他的棺材,割了他的肉吃,很快就吃光了。

史书上说:治理得好,不在于繁琐的策略;好的政治,不在于严酷的刑罚。所以,虽然宽严并用,赏罚分明,但不用严刑就能使百姓归顺,这是前代贤明君主所看重的。像王文同这样的人,赶上隋文帝、隋炀帝这样的皇帝,当时没有特别凶恶狡猾的人,他们自己也不懂道德,却心肠狠毒,把人当作木头石头一样对待,轻视人命,比对待草狗还不如。 他们作恶多端,很少有收敛的时候,所以有的身受刑罚而死,有的忧愤而死。所有正直的人都认为这是天理循环啊!唉!后来的读书人,做官从政,即使不能像子高那样高门显贵,难道能让母亲扫墓时还要担心自己死后无人祭奠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