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和,字弘顺,是长安人。从小就喜欢看相,说得很准。大丞相宇文护把他带在身边,所以他能出入达官贵人的府邸。他一开始只是夏官府的小官,后来一步步升迁,官至少卜上士,买了个安定乡男的爵位。之后又升任畿伯下大夫,被封为洹水县男。高祖还是个小人物的时候,曾经去找来和算命,来和等高祖走后,对别人说:“这个人将来会成为拥有天下的君王。”后来高祖当了丞相,就封来和为仪同,等高祖称帝后,又提升来和的爵位为子爵。

开皇年间,来和上表自陈说:我早早地就侍奉陛下,从周天和三年开始,多次受到陛下的询问,那时候我就说过陛下您将受命于天,治理天下。这是上天注定,不是人力所能为的。我没有什么功劳,却坐享五品官位,已经二十多年了。我是什么样的人,怎敢不感到惭愧和害怕!我愚钝无能,实在愧不敢当,特地将陛下您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,我曾经说过的一些应验的话,记录下来呈献给您,死后也无怨无悔。

以前陛下还在周朝的时候,曾经和永富公窦荣定一起对我说:“我听说过你的相术很准,想看看你能不能识人。”我当时就说,陛下您的眼睛像晨星一样明亮,洞察一切,将来一定会成为拥有天下的君王,只是希望您能忍耐,不要轻易杀戮。建德四年五月,周武帝在云阳宫,问我:“朝中大臣你都认识吧,你觉得隋公(指高祖杨坚)怎么样?”我回答武帝说:“隋公只是个守成的人,可以镇守一方。如果让他带兵打仗,就没有他打不下来的地方。”我当时就在宫殿东南角说的这些话。陛下您还记得这些话呢。第二年,乌丸轨向武帝进谗言说:“隋公不是臣子该有的样子。”武帝又来问我,我知道武帝对隋公有所怀疑,我就故意回答说:“他是个忠臣,没有什么异常。”当时王谊、梁彦光等人都在场,知道我说的是假话。大象二年五月,陛下您从永巷东门进入宫中,我站在永巷门东面朝北站着,陛下问我:“我有没有灾难?”我奏报陛下说:“您的骨相和气色相符,上天已经注定您将要统一天下。”没过多久,陛下就掌握了朝政大权。

皇上看完奏章后非常高兴,提升了我的官职,赏赐我五百匹布,三百石米,以及十顷土地。

我跟同郡的韩则一起去拜访了和士开(和相)。和士开跟我说:“再过四五个月,你就能当上大官了。”当时大家都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。结果韩则在开皇十五年五月去世了。后来有人问和士开这话是什么意思,和士开说:“十五年是三个五年,再加上五月就是四个五年。‘大官’,指的是棺材(椁)。”和士开说话经常这样,玩弄文字游戏。他写了一部《相经》,一共四十卷。

道士张宾、焦子顺和雁门人董子华这三个人,在高祖还是平民的时候,都私下里对高祖说:“您将来会当皇帝,一定要好好保重自己。”高祖当上皇帝以后,就封张宾为华州刺史,焦子顺为开府,董子华为上仪同。

萧吉,字文休,是梁武帝哥哥长沙宣武王萧懿的孙子。他知识渊博,尤其精通阴阳历算。江陵城破之后,他就投奔了北周,当上了仪同(官职)。北周宣帝时期,萧吉看到朝政越来越乱,就上书直言进谏,可惜皇帝没采纳。隋朝建立后,他官位升为仪同,还被任命为太常,负责考订古今阴阳历法书籍。萧吉为人孤傲清高,不与达官贵人们同流合污,而且和杨素关系不好,因此被排挤,一直郁郁不得志。

后来他发现隋文帝很喜欢听祥瑞之说,就想借此机会往上爬,于是就伪造了一些吉兆来讨好皇帝。开皇十四年,他上书说:“今年是甲寅年,十一月朔日(初一)是辛酉日,这一天是冬至。明年是乙卯年,正月朔日是庚申日,元旦。冬至这天正好是朔日,《乐汁图徵》里说:‘天元十一月朔日冬至,圣王受享祚。’现在圣上您当政,正处于天元之首,而冬至又恰逢朔日,这是第一个吉兆。辛酉日,正是您的本命日,辛的德在丙,十一月是丙子月;酉的德在寅,正月是寅月,您的本命月,这与月德相合,又正值元旦之初,这是第二个吉兆。庚申日,是您的行年(虚岁),乙的德在庚,卯的德在申,明年是乙卯年,您的行年与岁德相合,又正值元旦,这是第三个吉兆。《阴阳书》说:‘年命与岁月合德者,必有福庆。’《洪范传》说:‘岁之朝,月之朝,日之朝,主王者。’经书都说三者相合,就能延年益寿,吉祥如意。

更何况,甲寅年,十一月是阳气开始的月份,朔日冬至,是圣王上元;正月是正阳之月,是岁之首,月之先;朔日是岁之元,月之朝,日之先,是吉祥的时刻。而您的本命日是九元之先,行年是三长之首,又与岁月合德。所以《灵宝经》说:‘角音龙精,其祚日强。’明年您的年命纳音都是角,历法和经书都互相印证。而且甲寅、乙卯,是天地相合;甲寅年,冬至是辛酉日;明年乙卯年,夏至是甲子日。冬至是阳气开始,祭天之日,正是您的本命日,这是第四个吉兆;夏至是阴气开始,祭地之日,正是皇后的本命日,这是第五个吉兆。您的德行如同乾卦一样覆盖万物,皇后的仁德如同坤卦一样滋养万物,所以天地元气都汇聚在您的本命之日。”隋文帝看完后非常高兴,赏赐了他五百匹绢。

话说房陵王当太子的时候,老是说东宫里阴森森的,闹鬼,还经常看到老鼠精。皇上就让吉先生去东宫做法事,驱除邪祟。

在宣慈殿设了神位,结果一阵怪风从艮位(东北方)的鬼门关方向刮过来,直奔太子的座位。吉先生赶紧用桃枝煮的汤和芦苇火驱赶,那风才停在了宫门外。 之后,吉先生又进行谢土仪式,在未位(南方)设坛,建了四个门,摆上五帝的神位。 正赶上寒冬腊月,突然有一只大蟾蜍从西南方向蹦跶进来,从人门(正门)进去,爬上了赤帝的神位,又从人门出去了。 它走了几步,就突然消失了。

皇上对这事儿感到非常奇怪,赏赐了吉先生不少东西。吉先生还跟皇上说,太子这位置恐怕坐不稳,当时皇上正琢磨着废掉太子另立新君呢,一听这话,觉得吉先生说得对。 从那以后,皇上就经常找吉先生问这问那的。

皇上皇后驾崩后,下令用吉卜之法选择陵寝地址。算命先生们四处占卜,最后选定了一处地方,上报说:“占卜的结果是:国祚二千年,传世二百载。” 还画了图呈给皇上。

皇上说:“吉凶祸福,全在于人,不在于风水宝地。高纬他爹的墓地,当初不是也选过风水宝地吗?结果国家还不是灭亡了?就拿我家祖坟来说吧,如果说它风水不好,那我就不可能当上皇帝;如果说它风水好,我弟弟就不可能战死沙场。” 尽管心里这样想,皇上最终还是采纳了这个吉利的卜算结果。

奏章上写着:“去年的十一月十六日,皇后陵寝的西北方向,鸡叫之前,出现了一团方圆五六百步的黑云,直冲云霄。东南方向又出现了旌旗、车马和营帐,绵延七八里,还有很多人在来回巡视,队伍非常整齐,日出后才消失。目击者有十多人。根据《葬书》记载:‘地气与帝王姓氏相生,是大吉大利的征兆。’现在这黑气正值冬季,与皇室姓氏相生,这是大吉大利的预兆,子孙后代将绵延不绝!”皇上听了非常高兴。

后来,皇上打算亲自参加皇后的葬礼,算命先生吉又再次进谏说:“皇上您是辛酉年出生的,今年斗魁星和天冈星正临卯酉,根据《阴阳书》的记载,这是不宜参加丧葬的。”皇上没听他的。吉回来后,告诉族人萧平仲说:“太子派宇文化及深谢我,说:‘你以前说过我将来会当太子,果然应验了,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恩情。现在选皇后的陵墓,一定要让我早日登基。我登基后,一定会重重地报答你。’我当时就记下了:‘再过四年,太子将执掌天下。’现在陵墓的风水也应验了,皇上又亲自参加丧葬,预兆更加明显了。而且太子一旦掌权,隋朝岂能不亡?到时候肯定会有真命天子出来治理天下。我以前说的‘国祚二千年’是三十个字的谐音;‘传世二百载’是取的三十二代的谐音。我说的话都是真的,你记住了!”

隋炀帝当上皇帝以后,就让袁天罡当了太府少卿,还给他加官进爵,让他可以自己开府建衙门。有一次,袁天罡路过华阴,看到杨素的坟墓上冒着白气直冲云霄,他就偷偷地告诉了皇帝。皇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,袁天罡说:“这预示着杨素家里将要发生兵灾,有灭门的迹象。如果改葬的话,或许可以避免。” 后来,皇帝很随意地跟杨玄感说:“你家应该早点把祖坟改改。”杨玄感隐隐约约猜到了袁天罡的意思,觉得这是个好兆头,但他推脱说辽东还没平定,没时间管这些家事。没过多久,杨玄感就造反了,结果全家都被杀光了,皇帝更加相信袁天罡的预言。一年多以后,袁天罡去世了。他留下了《金海》三十卷,《相经要录》一卷,《宅经》八卷,《葬经》六卷,《乐谱》二十卷,还有《帝王养生方》二卷,《相手版要决》一卷,《太一立成》一卷,这些书都在民间流传。

那时候,还有个叫杨伯丑的人,跟孝恭皇帝和刘祐,都因为精通阴阳术数而闻名。

杨伯丑是冯翊武乡人,特别喜欢读《易经》,就隐居在华山上过日子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朝廷征召他进京。他见了那些达官贵人,一点也不客气,不管对方地位高低,都直呼“你”。别人根本猜不透他是个什么样的人。

隋文帝召见他,和他聊了半天,结果杨伯丑一句话也没说。皇上赏了他一套衣服,他到了朝堂,直接把衣服扔下就走了。之后,他就披头散发,疯疯癫癫地在街上游荡,又脏又臭,从来不梳洗打扮。

当时有个叫张永乐的,在京城卖卜算命,杨伯丑经常和他一起玩。张永乐要是遇到算不准的卦,杨伯丑就帮他分析卦象,解释得非常细致深入。张永乐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,觉得自己根本比不上他。后来,杨伯丑也开始摆摊算命。

曾经有人丢了孩子,就去找杨伯丑算卦。卦算出来后,杨伯丑说:“你的孩子在怀远坊南门道东北角的墙上,有个穿青裙子的女子抱着他,你去那里就能找到。”那人照着他的话去做,果然找到了孩子!

还有一次,一对夫妻藏了几两金子,后来金子丢了,丈夫怀疑妻子另有企图,想赶走她。妻子喊冤,就去找杨伯丑算卦。杨伯丑说:“金子还在!”他让全家人出来,指着一个人说:“金子在他那里!”那人脸红了,赶紧把金子拿了出来。

道士韦知常去问杨伯丑吉凶,杨伯丑说:“你不要往东北方向去,实在没办法,也得赶紧回来。不然的话,杨素会砍掉你的脑袋!”没过多久,皇上就派韦知常去办事,去辅佐汉王谅。不久皇上驾崩,谅起兵造反,韦知常逃回京城。韦知常和杨素本来就有仇,杨素平定并州后,先去找韦知常,要杀了他,多亏了杨伯丑的预言,他才得以幸免于难。

还有一次,有人丢了马,去找杨伯丑算卦。当时杨伯丑被太子召见,在路上遇到了这个人,就立刻给他算了一卦。卦算出来后,杨伯丑说:“我没时间给你细算,你去西市东壁门南边第三家店,帮我买条鱼做成鱼脍,你的马就能找回来了。”那人照做了,一会儿工夫,就有人牵着丢了的马来了,当场把偷马贼抓住了。

崖州进贡了一颗一寸大小的珍珠,使者暗中做了手脚,皇上心里怀疑,就召来杨伯丑算卦。杨伯丑说:“有一件东西是从水里出来的,质地圆润,颜色闪亮,那就是那颗大珍珠。现在被人藏起来了。”他还详细地说出了藏珍珠的人的名字和长相。皇上按照他说的去查问,果然找到了那颗珍珠。皇上很惊讶,赏了他二十匹布。

国子祭酒何妥曾经去拜访杨伯丑,和他讨论《易经》。杨伯丑听了何妥的话,突然笑了,说:“何必拘泥于郑玄、王弼的解释呢!”过了一会儿,他稍微解释了一下,他说的意思,都和以前的儒家学者不同,但是他的思想非常玄妙,所以人们认为他天赋异禀,是常人无法企及的。最后,杨伯丑寿终正寝。

临孝恭,是京兆人。他懂天文算术,高祖皇帝对他特别亲近。每次他预测灾祥,都特别准,所以皇帝就让他负责研究阴阳历法。后来官做到上仪同。他还写了好多书,比如《欹器图》三卷,《地动铜仪经》一卷,《九宫五墓》一卷,《遁甲月令》十卷,《元辰经》十卷,《元辰厄》一百九卷,《百怪书》十八卷,《禄命书》二十卷,《九宫龟经》一百一十卷,《太一式经》三十卷,《孔子马头易卜书》一卷,这些书都流传于世。

刘祐是荥阳人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当上了大都督,被封为索卢县公。他预测的事情,都跟实际情况一模一样,高祖皇帝也很器重他。一开始,他和张宾、刘晖、马显一起制定历法。后来奉旨写了一本兵书,十卷,叫《金韬》,皇帝很喜欢。他还写了《阴策》二十卷,《观台飞候》六卷,《玄象要记》五卷,《律历术文》一卷,《婚姻志》三卷,《产乳志》二卷,《式经》四卷,《四时立成法》一卷,《安历志》十二卷,《归正易》十卷,这些书也都流传下来了。

张胄玄是渤海蓚人,学问渊博,尤其精通术数。冀州刺史赵煚推荐了他,高祖皇帝就召见他,授予他云骑尉的官职,让他在太史局工作,参与制定历法。当时很多人不如他,所以太史令刘晖等人很嫉妒他。刘晖预测的事情经常不准,而张胄玄推算的天文历法却非常精确,皇帝很欣赏他。皇帝让杨素和一些术数专家讨论61个问题,这些都是以前的老方法,很难解释清楚。皇帝让刘晖和张胄玄等人辩论,刘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,而张胄玄解释清楚了其中的54个问题。因此,张胄玄被提升为员外散骑侍郎,兼任太史令,还赏赐了他一千匹布。刘晖和他那些同伙八个人都被罢免了。张胄玄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,他说以前的历法每天都差一点儿时间。内史通事颜敏楚上奏说:“汉朝的时候,落下闳修改了《颛顼历》,制定了《太初历》,说以后会差一天。八百年后会有圣人来修正它。现在已经过了七百一十年,术数家都算准了这个数,说的就是圣人啊,难道现在就是那个时候吗?”皇帝听了非常高兴,越来越信任和重用张胄玄。

张胄玄制定的历法,有三点和古代的历法不一样:

宋朝的祖冲之在岁末的时候,发明了一种计算方法,叫差分法。他发现冬至点每年都在慢慢移动,并不是像以前那样固定不变的。每四十六年,冬至点就会移动一度。后来梁朝的虞喜制订历法时,觉得祖冲之的计算误差太大,于是改成一百八十六年冬至点才移动一度。 胄玄研究了祖冲之和虞喜这两种方法,发现因为时间跨度很大,追溯古代的记录,误差非常大。所以他综合了两种方法,取了个折中方案。他算出冬至点每年移动的度数,八十三年才移动一度,这样一来,既符合尧帝时代关于日长和星宿的记录,又和汉朝的历法关于星宿位置的记录相符。说明他这个方法前后都非常准确。

周朝的马显创造了《丙寅元历》,里面有阴阳历的转换方法,还有加减章分、进退蚀余的计算方法,用来推算日食。这是开创性的计算方法,当时很多人都搞不懂。张宾后来也用过这种方法,但也没能完全弄清楚。胄玄认为马显的方法在加时先后、逐气参差方面,以月为单位进行判断,在理论上说不通。于是,他根据二十四节气,分析了日月的盈亏变化,发现这是因为太阳运行速度不同造成的。如果太阳运行速度快,月亮追赶太阳的速度就快,合朔(农历初一)的时间就提前;反之,太阳运行速度慢,月亮追赶太阳的速度就慢,合朔的时间就推迟。他检查了前代历法中合朔时间早晚的情况,以此来确定一个损益的比例。他发现,从秋分到春分,太阳运行速度快,一百八十二天运行一百八十度;从春分到秋分,太阳运行速度慢,一百八十二天运行一百七十六度。每个节气的计算,都遵循这个比例。

古代的历法,计算日食的时候,不管内外限,只要达到食限就认为会发生日食。张宾制定的历法,开始有了外限的概念,有些情况下虽然达到食限,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日食,这方面还解释不清楚。胄玄认为,太阳沿着黄道运行,一年绕天一周;月亮沿着月道运行,二十七天多绕天一周。月道和黄道交叉,月亮每运行十三天左右就会穿过黄道,然后又运行十三天左右回到黄道外,如此循环往复。月亮经过黄道,叫做交点。如果朔望(农历初一、十五)发生在交点前后十五度以内,就会发生日食。如果月亮在黄道以北运行(内道),日食的现象比较容易观察到;如果月亮在黄道以南运行(外道),即使正好在交点,由于月亮在黄道南面,也不会发生日食,所以日食现象就观察不到。因此,他根据前人的方法,另立食限,根据交点远近,逐个节气计算误差,调整日食的度数,这样就使日食的计算更加清晰明了。

他超越古代历法,独创的七件事:……

第一段,说以前那些古历法啊,记录的五星运行速度都一样,不管它们是运行得快还是慢,都没个准数。 胄玄(注:指张衡)仔细观察,算出了它们真正的运行速度,结果跟古历法算出来的不一样,有的差了三十多天呢!比如火星,要是它出现在雨水节气的时候,古历法算出来的日子就要加上二十九天;要是出现在小雪节气,就要减去二十五天。虽然古历法减去了平均出现的时间,想算出它确切出现的时间,但实际上,每个星星快慢都不一样,都得像这样单独计算,只是差的天数不同而已。 古人记录的这些东西,现代人根本看不懂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。

第二段,以前啊,关于水星,古历法都认为它一个周期结束后才会再次出现。所有古历法都是这么认为的,要是水星该出现却没出现,大家也解释不了。 胄玄通过长期观察,发现水星在一个周期内,有时会多次出现,而且还会受到其他行星的影响,一起出现。比如,如果水星在雨水节气清晨出现,按理说应该能看到,但实际上却看不到;但如果它在惊蛰节气清晨出现,在距离太阳十八度到三十六度之间,而且同时还有木星、火星、土星、金星中的某一颗星出现,那就能看到水星了。

第三段,以前的历法计算行星运行,都有个固定的范围,行星出现后,就按照固定的速度推算它下一步出现的时间。但它具体是提前还是推后,推算多少时间,没人知道。 胄玄通过长期观察,发现五星运行的快慢、停留和逆行,跟古历法算出来的都不一样,有的甚至差了八十多天,停留和逆行的方位也差了八十多度呢!比如火星,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,是在立冬的初期,然后二百五十天运行一百七十七度;但它确切出现的时候,是在夏至的初期,一百七十天只运行了九十二度。他根据实际观测来推算,现在和古代的计算结果都非常精确。

第四段,以前算日食的大小,都是直接用平均值,推算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很少符合。胄玄通过长期观察,发现月亮在木星、火星、土星、金星附近运行时,会受到它们的影响,有时候月亮靠近这四颗星运行就快,远离就慢,只有距离超过十五度,才会按照原来的速度运行。所以他根据月亮和这些行星的相对位置,来限定日食的大小。

第五段,以前的历法计算朔望(新月和满月)的时间,用的都是同样的方法。 胄玄通过长期观察,发现日食发生的位置,会随着观察地点的不同而改变,东西南北高低不同,日食的大小和时间都会不一样,日食的深浅、快慢也各不相同,他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来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,这样就更准确了。

第六条讲的是日食的计算方法。古代历法把日食的大小用“食分”来表示,日食发生时,月亮和太阳的交角越小,食分就越大。比如,交角差十四度,食分是一分;差十三度,食分是二分;差十度,食分是三分,以此类推,交角越小,食分越多,完全遮挡就是食既。不过,实际情况和理论计算有时会有出入,古代历法都没能完全解释清楚原因。胄玄通过长期观测总结出,当月亮遮挡太阳刚开始的时候,因为月亮不能完全遮住太阳,所以食分反而较小;当月亮在太阳内部的时候,遮挡才最彻底,食分达到最大;之后,月亮继续移动,食分又会逐渐减少。冬至前后都是这样,但夏至附近的情况又有所不同。总之,胄玄制定的食分计算方法非常细致准确。

第七条讲的是古代历法里认为春秋二分时昼夜等长的问题。胄玄通过观测发现,实际上春秋二分时,白天比黑夜要长半刻钟左右。这是因为太阳运行速度不均匀造成的。

胄玄这些独到的见解,都源于他个人的心血和长期积累的经验,大家都很佩服他的严谨和精确。他在隋朝大业年间去世。

许智藏是高阳人。他父亲许道幼,曾经因为母亲生病,而开始学习医术,最终成为一代名医。许道幼告诫他的儿子们说:“做儿子的,连父母的饭菜和药都照顾不好,不懂得医术,怎么能说是孝顺呢?” 所以,这套医术就一直家传。许智藏在梁朝做官,做到员外散骑侍郎。他父亲许景是武陵王的谘议参军。许智藏年轻时就凭借精湛的医术出名,在陈朝也做到散骑侍郎。陈朝灭亡后,隋高祖任命他为员外散骑侍郎,派他去扬州。

正巧秦孝王俊生病了,皇帝就派人把他召回。秦孝王俊半夜梦见他死去的妻子崔氏哭着说:“我本来是要来迎接你的,听说许智藏要来,他来了之后,一定会让你很痛苦,这可怎么办?”第二天晚上,秦孝王俊又梦见崔氏说:“我想到了办法,我会进入灵府躲避他。”许智藏到达后,为秦孝王俊诊脉,说:“您的病已经深入骨髓,很快就会发作,没救了。”果然不出所料,秦孝王俊几天后就去世了。皇帝很惊讶他的医术高明,赏赐了他很多东西。隋炀帝即位后,许智藏已经退休在家,但皇帝只要生病,就派宦官去请教他,有时甚至派人把他接到宫里,扶上龙床为他诊治。许智藏开的药方,屡试不爽。他八十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。

话说许澄他家,祖上也是厉害人物,他老爸许奭,在梁朝当过太常丞和中军长史,官儿不小。后来跟着柳仲礼去了长安,跟姚僧垣的名气不相上下,最后官做到上仪同三司,那也是相当高的职位了。

许澄自己也很有本事,继承了他爹的衣钵,在医学方面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他当过尚药典御,还做过谏议大夫,最后还被封为贺川县伯。 父子俩,一个比一个厉害,在周朝和隋朝两代都因为精湛的医术而名扬天下。可惜啊,正史里没怎么记载他们的事儿,只能在这里顺便提一提了。

万宝常,不知道是哪里人。他父亲大通,跟着梁朝将领王琳投降了齐朝。后来又密谋回到江南,事情败露,被杀了。因此,万宝常被充当乐户,所以对音律非常精通,各种乐器都擅长演奏。他制作了玉磬献给齐朝皇帝。还有一次,他和别人一起吃饭,谈论到音调。当时没有乐器,万宝常就拿起面前的餐具和一些杂物,用筷子敲击,分辨它们的高低音,宫商羽角徵羽都齐全了,听起来和丝竹乐器一样和谐,当时的人都非常欣赏。

但是,从周朝到隋朝,他都没能得到重用。隋朝开皇年间,沛国公郑译等人制定乐律,最初采用黄钟调。万宝常虽然是乐人,郑译等人经常召见他一起商讨,但他提出的意见大多不被采纳。后来郑译的乐律制定完成并演奏给皇帝听,皇帝召见万宝常,问他好不好,万宝常说:“这是亡国的音律,怎么是陛下应该听的呢!”皇帝很不高兴。万宝常就详细地解释说,这乐声哀怨淫靡,不是正雅的音律,请求用量水的水尺来确定乐律,以此来调整乐器。皇帝同意了。

万宝常奉旨,于是制作各种乐器,其音律比郑译的乐律低了两律。他还撰写了《乐谱》六十四卷,详细论述了八音循环成为宫调的方法,以及改弦移柱的变化。他创制了八十四调,一百四十四律,变化最终达到一千八百种声音。当时的人认为《周礼》中有旋宫的含义,但是从汉朝魏朝以来,懂音律的人都无法理解,见到万宝常独创此事,都嘲笑他。到了这个时候,让人试着让他演奏,他立刻就能演奏出乐曲,毫无迟疑,看到的人都非常惊讶。于是他改进和增减乐器,数量多得数不清,他的乐声雅致淡泊,却不为当时的人们所喜爱,太常寺里擅长音律的人都排挤他。

太子洗马苏夔自诩精通钟律,尤其嫉妒万宝常。苏夔的父亲苏威当时当权,凡是谈论音律的人,都依附苏威而贬低万宝常。万宝常多次到公卿府上诉说冤屈,苏威就质问万宝常,你学的是什么,师承何人?有个和尚对万宝常说:“皇上喜欢吉兆祥瑞,凡是说有吉兆的人,皇上都很高兴。先生应该说你从胡僧那里学习的,说是佛家菩萨传下来的音律,皇上一定会高兴。先生你做的这些,就可以推行了。”万宝常听从了,就按照和尚说的那样回答苏威。苏威生气地说:“胡僧传下来的,是四夷的乐律,不是中国应该推行的!”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。

万宝常曾经听太常寺演奏乐曲,不禁流下眼泪。有人问他原因,万宝常说:“乐声淫靡而悲哀,天下不久就要互相残杀,快要灭亡了!”当时天下太平盛世,听到他这话的人都认为不可能。到了隋朝大业末年,他的话最终应验了。

宝常这个人很穷,也没有孩子。他老婆见他病倒了,就偷偷拿了他的钱财和东西跑了。宝常又饿又冷,没有人照顾他,最后饿死了。临死前,他把自己写的书都烧了,说:“这些东西还有什么用呢?”有人从火里抢救出几卷书,流传于世,人们都很惋惜他。

开皇年间,郑译、何妥、卢贲、苏夔、萧吉这些人,一起研究典籍,创作乐书,都得到了当时的认可和应用。但要说对音乐的天然感知能力,他们都比不上宝常。安马驹、曹妙达、王长通、郭令乐这些人,擅长作曲,是当时一流的音乐家,他们也学习郑声,但宝常的音乐创作,都属于雅乐的范畴。虽然这些人公开场合不怎么赞同宝常的观点,但心里都服他,觉得他简直是神一样的人物。

当时有个乐师叫王令言,也很精通音律。隋炀帝大业年间,要到江都去游玩,王令言的儿子跟着去了。他在门外弹胡琵琶,演奏的是改编过的《安公子曲》。王令言当时在屋里,听到后大吃一惊,猛地站起来说:“坏了,坏了!”赶紧叫儿子问:“这曲子是什么时候兴起的?”儿子回答说:“最近才有的。”王令言就哭了起来,对儿子说:“你千万别跟着去,皇帝肯定回不来了。”儿子问他为什么,王令言说:“这曲子的宫声是去了就不回来了,宫代表君主,所以我这么判断。”后来,隋炀帝果然在江都被杀了。

史书上说:阴阳卜筮这些事情,圣人也有教导,虽然不能完全相信,也不能完全否定。人如果能弘扬正道,就能造福社会,如果行为不符合道义,就会自食其果。所以古代的君子都很警惕妄为。现在韦、来二人的骨骼相法,庾、张二人的推算盈亏,即使是落下、高堂、许负、朱建这些人,也比不上他们。伯丑的龟卜,能接近了解鬼神的心意;耿询的浑天仪,测算天象的度数毫不差错;宝常的声律,能准确把握宫商的和谐,虽然还比不上古代的大家,但也都是当时一流的人物。许氏的针灸之术,史书上记载值得称赞;萧吉论述阴阳,就有点夸夸其谈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