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甫绩,字功明,是安定朝阳人。他爷爷皇甫穆,是魏国的陇东太守;他爸爸皇甫道,做过周朝的湖州刺史和雍州都督。皇甫绩三岁就没了爹娘,是外祖父韦孝宽把他养大的。有一次,他和几个外甥一起下棋,韦孝宽看到他学习懈怠,就严厉地训斥了他。但考虑到皇甫绩年纪小又孤苦,就又特别原谅了他。皇甫绩自己感叹道:“我没有父母的教导,是在外家长大,都不能好好约束自己努力学习,将来怎么能有所成就呢?”他非常自责,就命令仆人狠狠地打了自己三十杖。韦孝宽听说后,感动得流下了眼泪。

从那以后,皇甫绩认真学习,广泛涉猎经史子集。周武帝当鲁公的时候,就把他招来当侍读。建德年间,皇甫绩升任宫尹中士。有一次周武帝在云阳宫避暑,宣帝当时还是太子,监国理政。卫剌王造反了,城门都关上了,很多官员都逃跑了。皇甫绩听说后,立刻赶去,在玄武门遇到了皇太子,太子下楼拉着他的手,又哭又笑,激动万分。周武帝听说后很赏识他,就提拔他做了小宫尹。

宣政年间,朝廷根据他之前的功劳,封他为义阳县男,任命他为畿伯下大夫,后来又升任御正下大夫。宣帝去世后,高祖杨坚掌握了大权,皇甫绩出力不少,这事儿《郑译传》里记载着呢。皇甫绩被加封为上开府,升任内史中大夫,又晋封郡公,食邑一千户,不久后被任命为大将军。开皇元年,他被外放到豫州做刺史,食邑增加到两千五百户。之后又升任都官尚书。

过了几年,他又调任晋州刺史。上任之前,他叩头谢恩说:“我其实很平庸,对国家没什么贡献,总是想着要冒着危险来报答朝廷的恩情。现在陈朝还存在,依我看,有三点可以灭掉它。”皇上问他是什么原因,皇甫绩回答说:“大国吞并小国,这是其一;以正义之师讨伐不义之师,这是其二;陈朝收留了叛臣萧岩,给了我们攻打他们的理由,这是其三。如果陛下愿意派精兵强将,请让我带兵出征,一定能建功立业!”皇上很欣赏他的雄心壮志,鼓励了他一番才让他上任。陈朝灭亡后,他被任命为苏州刺史。

高智慧那伙人在江南闹事,当地老百姓顾子元带兵去平叛,双方僵持了八十天。顾子元因为感激杨素的恩情,就在冬至那天派人送去牛酒表示感谢。杨素回信说:“皇帝受命于天,拥有无上的权力,继承了尧舜的禅让,也效仿了汤武的武功。他的势力东到蟠木,比方朔探险到的更远;西到流沙,比张骞到达的更远。即使是遥远的西域,都来朝贡称臣;葱岭、榆关之外,都来请求做官。以前伪陈政权阻碍朝廷的教化,江东百姓饱受痛苦。上天帮助仁义的朝廷,借我们的手去讨伐叛乱,很快就平定了叛乱。金陵的百姓死而复生,吴地和会稽的百姓也重获新生。现在大家应该感恩戴德,安居乐业,怎么还能像狗一样乱咬人呢?你又不是我的百姓,为什么要送酒?我是隋朝的将军,怎么能接受你的外交?就算我们兵力不足,粮食不够,我也没跟你说过,更何况现在我们兵强马壮,城高壕深,还等着朝廷的援兵呢,根本不缺力量。你何必用这种虚伪的礼节来迷惑我,试图动摇我忠于朝廷的决心?我绝不会接受你的礼物。你最好想想怎么自救,劝劝你的百姓,早点回头,迷途知返。”顾子元收到信后,在城下叩头谢罪。后来杨素的援兵到了,一起攻破了叛军。杨素被封为信州总管,兼管十二州的军事。不久,他因为生病请求退休,朝廷召他回京,还赐给他御医诊治,朝廷派来的使者络绎不绝,经常来询问他的病情。最后杨素在家中去世,享年五十二岁,谥号“安”。他的儿子杨偲继承了他的爵位,在大业年间当上了尚书主爵郎。

韦謩,是京兆人,在周朝做过内史大夫。隋文帝认为韦謩有制定策略的功劳,多次提拔他,最后升为上柱国,封普安郡公。开皇年间,他在蒲州刺史任上去世了。

卢贲,字子徵,是河北涿州范阳人。他爸爸卢光,是周朝的开府、燕郡公。卢贲对书写和音乐略知一二,还懂点音律。周武帝时期,他继承了燕郡公的爵位,封地有一千九百户人家。后来,他又当过鲁阳太守、太子小宫尹、仪同三司。平定齐国有功,封地又增加了四百户,还升职做了司武上士。当时杨坚(高祖)是大司武,卢贲觉得杨坚不是一般人,就主动和他搞好关系。杨坚当皇帝(宣帝)后,卢贲被加封为开府。

杨坚刚开始掌权的时候,人心还没完全安定下来,他就把卢贲安排在自己身边。杨坚要带卢贲去东宫,百官都不知道他要干嘛去。杨坚偷偷地让卢贲带兵保护自己,然后召集大臣们说:“想发财致富的,就跟着我!”大家都在私底下议论纷纷,想走想留的都有。卢贲带着军队到了,谁也不敢乱动。他们出了崇阳门,到了东宫,守门人不让进。卢贲跟他们说明情况,他们还是不让进,卢贲瞪着眼睛呵斥他们,守门人才让开。就这样,杨坚进去了。卢贲一直负责杨坚的宿卫工作,后来杨坚问他一些事情,卢贲就劝他说:“周朝的统治已经结束,老百姓和上天都希望您当皇帝,您应该顺应天意,满足民心啊!上天给你的机会你不抓住,反而要承担责任啊!”杨坚很认同他的话。

杨坚当皇帝后,让卢贲负责打扫皇宫,继续负责宿卫工作。卢贲就建议改掉周朝的旗帜,换上新的名字。那些青龙、驺虞、朱雀、玄武、千秋、万岁旗,都是卢贲设计的。后来,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,兼任太子左庶子、左领军、右将军。

当时高颎和苏威掌握朝政大权,卢贲对此很不满。柱国刘昉当时被排挤,卢贲就暗中跟刘昉还有上柱国元谐、李询、华州刺史张宾等人一起,密谋罢免高颎和苏威,五个人一起辅佐皇帝。他们还因为晋王是皇帝最喜欢的儿子,密谋废立太子。卢贲还私下跟太子说:“我经常去拜见您,恐怕会让皇帝生气,希望您能理解我的苦衷。”结果,他们的阴谋泄露了,皇帝彻查此事。刘昉等人把责任推到张宾和卢贲身上,大臣们都奏请处死他们俩。皇帝念及他们以前跟自己一起打江山的旧情,不忍心杀他们,就免了他们的官职,让他们回家当老百姓。张宾没过多久就死了。

一年多后,贲升官了,被任命为太常卿。贲发现古代宫调的悬挂方式,有的用七个,有的用八个,说法不一,历代大儒也争论不休,没有统一的标准。于是他上书皇帝说:“殷商以前,普遍使用五音;周武王灭商以后,得到了鹑火、天驷星宿的相应,于是采用七音。汉朝建立后,又增加了应钟,所以一套钟磬有十六枚。郑玄在注释《周礼》时说,一套钟磬有十六枚(二八十六)。这说明七音或八音的说法由来已久。但是,历代都有变化,使用的情况也不同,到了周武帝时,又改回用七音,以林钟为宫调。音乐是治理国家的根本,移风易俗,没有什么比音乐更有效了,吴起就是通过观察音乐来判断国家兴亡的。所以说,音乐能够感动天地,感化鬼神,人的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,国家的治乱也相应地反映出来。周武帝以林钟为宫调,大概就是国家将要灭亡的征兆。再说,林钟的音调,实际上是黄钟的下一音。黄钟代表君主,而林钟生于黄钟之下,这明明是皇家九五之尊的象征。而阴数代表臣子,却占据君主的位置,更显示了国家登基的吉兆。这实际上是天数的巧合,并非人为的。陛下英明神武,治理天下,功绩超过前代帝王,现在功成名就,创作乐律,也符合以往的典章制度。我听说五帝的乐律各不相同,三代的礼乐制度也不一样,这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而改变的,但都没有失去其庄重正派的特点。” 皇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,改用八音,以黄钟为宫调。皇帝还下令让贲和仪同杨庆一起整理周代和齐国的音律。

没过多久,贲被任命为郢州刺史,不久又调任虢州刺史。后来又升任怀州刺史,他开凿了沁水东注的渠道,命名为“利民渠”,又引水灌溉温县,命名为“温润渠”,用来灌溉盐碱地,百姓因此受益匪浅。几年后,他又调任齐州刺史。当时百姓饥饿,粮食价格飞涨,他禁止百姓贩卖粮食,自己亲自组织粮食的销售。因为这件事,他被罢免了官职,成了平民。

话说后来我跟着皇上到了洛阳,皇上很随意地跟我说:“我刚当上大司马的时候,你啊,可是对我掏心掏肺的。后来我掌管百官,你经常在我身边,咱们俩的关系可真是够铁的。要是不是你跟那些坏人勾结在一起,你的官位早就跟高颎一样高了。因为这件事你被罢官了,想想咱们以前的情分,我本来想让你再当个地方官,你怎么就不想想报答我呢?竟然落到这个地步!我不忍心杀你,这可是徇私枉法啊!” 贲敬连忙跪下谢罪,皇上就下令让他恢复原来的官职。

过了几天,这贲敬居然在接受皇上的旨意时又犯了错,还自己夸夸其谈,抱怨个没完。皇上当时就火了,转头对大臣们说:“我打算给他个州当当州牧,看看他到底能不能用!” 这时候太子站出来说:“这些人当年可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,虽然他们的性格有点轻浮冒险,但也不能完全抛弃他们啊!” 皇上说:“我已经是手下留情,保全了他的性命了。要不是刘昉、郑译还有贲敬、柳裘、皇甫绩这些人,我哪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啊!可这些人都是反复无常的家伙。想当初周宣帝的时候,他们就是靠着阿谀奉承才得到皇帝的宠信,等皇帝病重的时候,颜之仪他们想让宗室王爷辅政,这些人却耍花招,把权力交给了我。我正想好好治理国家,他们却想搞乱朝纲。所以刘昉之前就密谋造反,郑译后来又搞巫蛊之术。像贲敬这样的人,都是心怀不满的。重用他们吧,他们就骄横跋扈;罢免他们吧,他们就怨声载道,实在难以信任,不是我不重用他们。大家看到这种情况,可能私底下议论,说我不够器重功臣,其实不是这样的!”

苏威这时候站出来说:“汉光武帝为了安抚功臣,都封他们为列侯,让他们在朝中担任闲职。皇上您仁慈宽厚,也可以效仿这种做法来安抚他们。”皇上说:“对啊!” 于是就让贲敬在家休息,这一年贲敬就去世了,享年五十四岁。

史书上说啊,高祖建立了大汉王朝的基业,昉和译两个人,可是当初出谋划策的关键人物,位高权重,当时没人反对。但是他们啊,不能做到忘记个人安危,急于求成,为了所谓的义气,竟然断绝了恩情,只顾眼前,想着怎么保住自己的富贵荣华,哪顾得上什么大局。等到皇帝迁都,换了新的朝代,他们俩就更不行了,所谓的“义气”根本没坚持下去,当初的承诺,最后都落空了。他们心里后悔啊,想着自己当初的抱负,觉得配不上那些名臣,也羞于和那些开国功臣为伍。对皇帝尽心尽力,这方面他们根本做不到,更别说孝敬父母了,这些都被大家看在眼里,议论纷纷。在周朝的时候,他们没有表现出忠贞的气节;到了隋朝,他们也没有尽心竭力。这样一来,之前的功劳都被他们的不义之举掩盖了,还给自己埋下了祸根。想要不被处罚,保住性命和富贵,那可太难了!

柳裘、皇甫绩、卢贲这些人,都是靠着别人才能成功的,他们做事从来不坚持自己的原则,等到大唐盛世来临,他们也都没能参与到朝政的核心。这其实就是,你想让别人喜欢你,就得让别人骂你,这是很正常的道理。晏婴说过:“一心可以侍奉一百个君主,一百颗心却不能侍奉一个君主。”这句话,在昉和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