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州,以前叫彭城郡,后来改来改去,挺复杂的。 开皇七年行台没了,大业四年总管府也撤了。 它管着十一个县,户口总数是一百三十万两千三百二十二户。 彭城,以前也是个郡,后来又合并了沛郡和南阳平郡,开皇初年郡撤了,大业初年又恢复了。这地方有吕梁山和徐山。
蕲县,梁朝的时候叫蕲郡,后来又改成了仁州,还分出来个龙亢郡。开皇初年郡撤了,大业初年州也撤了。谷阳,后齐的时候叫谷阳郡,开皇初年郡撤了。 它下面还有巳吾县和义城县,后齐的时候合并成了临淮县,大业初年又并进去了。沛县和留县,后齐的时候撤了,开皇十六年又恢复了,这儿有微山和黄山。丰县和萧县,以前是沛郡,后齐的时候变成承高县了,开皇六年改成龙城,十八年改成临沛,大业初年才改叫萧县。这儿有相山。滕县,以前叫蕃县,是蕃郡,后齐的时候撤了,开皇十六年改名叫滕县。
兰陵,以前叫承县,是兰陵郡,开皇初年郡撤了,十六年又分出来个郐州和兰陵县。大业初年州撤了,兰陵县和鄫城县合并了,然后又把承县改名叫兰陵。这儿有抱犊山。符离,后齐的时候叫睢南郡,开皇初年郡撤了,有个竹邑县。梁朝的时候是睢州,开皇三年州撤了,竹邑县也撤了,并进去了。这儿有女山和定陶山。方与县,后齐的时候撤了,开皇十六年又恢复了。
鲁郡,以前叫兖州,大业二年改名叫鲁郡,管着十个县,户口总数是十二万四千一百十九户。
瑕丘这地方以前荒废了,到开皇十三年才重新启用,算是个小郡城。任城嘛,以前叫高平郡,开皇初年给废了。邹县有邹山和承匡山两座山。曲阜,以前叫鲁郡,北齐的时候改成了任城郡。开皇三年郡被撤了,四年又改成汶阳县,十六年才改名叫曲阜。泗水县是开皇十六年才设立的,那儿有陪尾山、尼丘山和防山,还有洙水和泗水两条河。平陆县,北齐的时候叫乐平,开皇十六年改名叫平陆。龚丘县,北齐时叫平原县,开皇十六年改名。梁父县有座龟山。博城,以前叫博,还设有泰山郡。北齐的时候把郡改名叫东平郡,还把博平、牟这两个地方并进来了。开皇初年郡被撤了,十六年又改成汶阳县,后来又改名叫博城。博城下面还有个奉高县,开皇六年改名叫岱山县,大业初年州被撤了,岱山县也跟着被撤了,并入了博城。博城还有岱山和玉符山。嬴县,开皇十六年从牟城县分出来,大业初年又并回去了。嬴县有艾山和淄水。
琅邪郡以前是北徐州,北周的时候改名叫沂州。管辖七个县,总户数是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户。临沂县,以前叫即丘,也是个小郡城。开皇初年郡被撤了,十六年又分出来设立临沂县,大业初年把即丘并到临沂县里了。临沂有座大祠山。费县和颛臾县,以前叫南城武阳,开皇十八年改了名字。这儿以前还有一个南城县,北齐的时候给撤了。费县和颛臾县还有座开明山。新泰县,北齐的时候把蒙阴县并进来了。沂水县,以前是南青州和东安郡,北周的时候把州改成了莒州。开皇初年郡被撤了,县改名叫东安县。十六年又改名叫沂水县。大业初年州被撤了。东安县,北齐的时候被撤了,开皇十六年又恢复了。东安县有座松山。莒县,以前设有东莞郡,北齐的时候撤了,后来又设立了义唐郡,开皇初年又撤了。
东海郡,梁朝的时候设有南青州和北青州,东魏的时候改成了海州。管辖五个县,总户数是二万七千八百五十八户。
话说啊,朐山,以前叫朐,那时候设立了琅邪郡。后来周朝的时候改县名叫朐山,郡也叫朐山。到了隋朝开皇年间,郡给撤销了,到了大业年间又恢复了,还带着郡呢。这地方有朐山和羽山。
东海地区,以前设立了广饶县和东海郡,后来齐朝把广饶分出来,设立了东海县。隋朝开皇年间,郡和东海县都撤销了,到了仁寿元年,又把广饶改名叫东海了。这地方有谢禄山和郁林山。
涟水,以前叫襄贲,也设立过东海郡。东魏的时候改名叫海安。隋朝开皇年间郡给撤销了,县名也跟着改了。
沭阳,梁朝的时候设立了潼阳郡。东魏的时候改名叫沭阳郡,还设立了一个叫怀文的县。后来周朝的时候,县名改成了沭阳。隋朝开皇年间,郡又给撤销了。
怀仁,梁朝的时候设立了南青州和北青州。东魏的时候把州给撤销了,设立了义唐郡和怀仁县。隋朝开皇年间,郡又给撤销了。
下邳郡,这地方经历的改动可不少,先是北魏的时候设立了南徐州,梁朝改成了东徐州,东魏又改成了东楚州,陈朝又改成了安州,最后周朝改成了泗州。下邳郡管辖着七个县,户口总数有五万两千七十户。
话说这几个地方,历史可复杂了。先说宿豫,以前有个宿豫郡,后来开皇年间给撤了。大业年间又设立了下邳郡,中间还夹杂着梁朝的朝阳郡、临沭郡,还有齐朝的晋宁郡,这些郡最后也都废除了。
夏丘这地方,也是一波三折。后齐朝的时候设立了夏丘郡,又建了个潼州,后来周朝把州改成了宋州,县名叫做晋陵。开皇年间郡撤了,十八年后州也撤了,县名又改回夏丘。这还没完,东魏的时候还设立过临潼郡和睢陵县,后齐改郡名成了潼郡。梁朝又设了个潼州,后齐又改名叫睢州,后来又废了,最后并入了潼郡。开皇年间,郡县全给撤了。
徐城这地方,梁朝的时候叫高平郡。东魏时期,把梁朝的东平、阳平、清河、归义四个郡合并成了高平县,又把梁朝的朱沛、循仪、安丰三个郡合并成了朱沛县。还有个安远郡,后齐给废了,后周又把朱沛县并入了高平县。开皇年间郡都撤了,十八年后才改名叫徐城。再说淮阳,梁朝的时候叫淮阳郡。东魏把绥化、吕梁两个郡合并成了绥化县,后周又把县名改成了淮阳。开皇年间郡也撤了。还有梁朝的临清、天水、浮阳三个郡,东魏合并成了甬城县,后齐改名叫文城县,后周又改回临清,开皇三年最后给并掉了。
最后说说下邳和良城、郯。下邳,梁朝的时候叫归政,设了个武州和下邳郡。魏朝把县名改成下邳,郡名没改,州名改成了东徐。后周又把州改成了邳州。开皇年间郡撤了,大业年间州也撤了。这地方还有峄山和磬石山。良城,梁朝的时候叫武安郡,开皇年间郡撤了,十一年后县名改成了良城,这地方有座徐山。郯,以前也设过郡,开皇年间给废了。
《禹贡》里说:“海、岱山以及淮河,都在徐州的管辖范围内。” 彭城、鲁郡、琅邪、东海、下邳这些地方,都属于徐州的地盘。从天文的角度来看,徐州的范围是从奎宿五度到胃宿六度,这叫降娄星官,在二十八宿中对应戌位。从当时的诸侯国来看,徐州地处楚国、宋国和鲁国交界的地方。
说起来,徐州这地方的人民,老早就民风彪悍,轻率而勇猛,有点像土匪。不过,那些读书人倒是挺讲究,有骨气,喜欢结交朋友,四处游玩,这大概是从楚国那边传来的风气吧。总的来说,徐州和兖州的风俗差不多,所以徐州的其他郡县,都继承了齐国和鲁国的风尚,都看不起商人,都重视农业生产,崇尚儒学,学习儒家思想,这和孔子的故乡洙泗地区的风气是一样的。
江都郡,历史变迁可不少呢!(梁朝的时候叫南兖州,后来齐朝改名叫东广州,陈朝又改回南兖州,隋朝的时候又改成吴州。到了隋朝开皇九年,才最终改名为扬州,还设立了总管府,不过到了隋朝大业年间,这个总管府就撤销了。)江都郡管辖着十六个县,户口总数有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四户。
江阳,以前叫广陵,后来齐朝的时候设立了广陵郡和江阳郡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销了,十八年后把县改名叫邗江,隋朝大业年间又改名叫江阳。江阳有江都宫、扬子宫和陵湖。江都,从梁朝到隋朝,一会儿撤销一会儿又设立。
海陵,梁朝设立了海陵郡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销了,还把建陵县并了进去,后来又分出来设立江浦县,隋朝大业年间又撤销了。宁海,隋朝开皇年间把如皋县并进去了。高邮,梁朝分出来设立了竹塘县和三归县,还设立了广业郡,后来因为这里出产嘉禾,改名叫神农郡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销了,又把竹塘、三归、临泽三县并了进来。
安宜,梁朝设立了阳平郡和东莞郡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销了,还把石鳖县并了进来。安宜有白马湖。山阳,以前设立过山阳郡,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销了。十二年后设立了楚州,隋朝大业年间州被撤销了。这里以前还有后魏的淮阴郡,东魏改成了淮州,后齐把鲁县和富陵县合并设立怀恩县,后周改名叫寿张,又另外设立了东平郡。隋朝开皇元年把郡改成了淮阴郡,还设立了楚州,后来又撤销了郡,把县改名叫淮阴县。隋朝大业年间州被撤销了,县也并进去了。
盱眙,以前魏朝设立过盱眙郡。陈朝设立了北谯州,后来又撤销了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销了,又把考城、直渎、阳城三县并了进来。盱眙有都梁山。盐城,后齐设立了射阳郡,陈朝改名叫盐城郡,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销了。清流,以前叫顿丘,设立了新昌郡和南谯州。隋朝开皇年间改成了滁州,郡被撤销了。又把乐钜、高塘两个县并入顿丘,改名叫新昌。十八年后又改名叫清流。隋朝大业年间州被撤销了。清流有白禅山和曲亭山。
全椒,梁朝叫北谯,设立了北谯郡。后齐改郡名叫临滁郡,后周又叫北谯郡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销了,把县改名叫滁水县。隋朝大业年间又改名叫全椒。全椒有铜官山和九斗山。六合,以前叫尉氏,设立了秦郡。后齐设立了秦州。后周把州改名叫方州,把郡改名叫六合郡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销了,四年后把尉氏改名叫六合,把堂邑、方山两个县并了进来。隋朝大业年间州被撤销了。以前后齐还设立过瓦梁郡,陈朝撤销了。六合有瓜步山和六合山。永福,以前叫沛县,梁朝设立了泾城郡和东阳郡,陈朝撤销了州,把两个郡合并成了梁郡。后周把梁郡改名叫石梁郡,把沛县改名叫石梁县,把横山县并了进来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销了。隋朝大业年间把县改名叫永福。永福有香山和永福山。
句容有茅山、浮山、四平山。延陵,以前设立过南徐州和南东海郡,梁朝改名叫兰陵郡,陈朝又改名叫东海郡。隋朝开皇九年州郡都被撤销了,又把丹徒县并了进来。十五年后设立了润州,隋朝大业年间州被撤销了。延陵有句骊山、黄鹄山、蒜山和长塘湖。曲阿有武进县,梁朝改名叫兰陵,隋朝开皇九年并进去了。
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。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。请您提供文本,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,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。
话说钟离郡,后来齐朝改名叫西楚州,到了隋朝开皇二年又改名叫濠州。这濠州管着四个县,总共三万五千一百十五户人家。
这四个县分别是钟离、定远、化明和涂山。钟离县以前是郡,隋朝开皇初年郡被撤销了,到了隋朝大业年间又重新设立了郡。定远县以前叫东城,梁朝改名叫定远,还设了个临濠郡,后来齐朝又改名叫广安,开皇初年郡又被撤了。这附近啊,以前还有个九江郡,齐朝的时候被废了,改成了曲阳县,这个县没多久也废了。梁朝的时候还设了个安州,后来侯景造反,安州也废了。化明县,以前叫睢陵,还设过济阴郡,齐朝改名叫池南县,陈朝又改回睢陵,周朝又改名叫昭义,开皇初年郡被撤了,大业初年县才改名叫化明。涂山县,以前叫当涂,齐朝改名叫马头,还设了个荆山郡,开皇初年改名叫涂山,郡又被撤了,这附近有个当涂山。
淮南郡,以前叫豫州,后来北魏叫它扬州,梁朝叫它南豫州,东魏又叫它扬州,陈朝又叫它豫州,周朝又叫它扬州。到了隋朝开皇九年,改名叫寿州,还设了个总管府,大业元年总管府被撤了。这寿州管着四个县,总共三万四千二百七十八户人家。
这四个县是寿春、安丰、霍丘和长平。寿春这地方,以前有淮南郡、梁郡、北谯郡、汝阴郡等等,开皇初年这些郡都被撤了,还有蒙县也被并进去了。大业初年又重新设立了淮南郡。寿春还有八公山和门溪。安丰县,梁朝的时候设了陈留郡和安丰郡,开皇初年都被撤了,这儿还有个芍陂。霍丘县,梁朝的时候设了安丰郡,东魏的时候被撤了,到了隋朝开皇十九年才重新设县,就叫霍丘。长平县,梁朝的时候设了北陈郡,开皇初年被撤了,西华县也并进来了。
最后是弋阳郡,梁朝的时候叫光州,管着六个县,总共四万一千四百三十三户人家。
光山县,以前叫光城郡,隋朝开皇初年郡被撤销了,十八年才设县。大业初年又设了光阳郡。这里以前还有个黄川郡,梁朝的时候废除了。
乐安县,梁朝时叫宋安郡,还有宋安、光城两个县,此外还有个丰安郡,开皇三年这些都并入乐安县了。乐安县境内有弋阳山、浮光山、金山、锡山。
定城县,南齐时设立了南郢州,后来废除了,并入了南北两个弋阳县。后来又把北弋阳县并入南弋阳县,改名叫定远县。后来北魏又设立了弋阳郡,还有梁朝的东新蔡县。后周改名为淮南郡。南齐时还设立了齐安、新蔡两个郡,废除了旧义州,设立了东光城郡。到了隋朝开皇初年,这五个郡和郢州都被废除了。
殷城县,以前叫包信,开皇初年改了名字。梁朝时设立了义城郡和建州,以及平高、新蔡、新城三个郡,开皇初年这些都被废除了。殷城县境内有大苏山、南松山。
固始县,梁朝时叫蓼县。南齐改了名字,设立了北建州,州很快就被废除了,又设立了新蔡郡。后周改为了浍州。开皇初年州郡都被废除了,又把县改名为固始。固始县境内有安阳山。
期思县,陈朝时设立了边城郡。开皇初年郡被废除,改县名为期思。这里以前还有南齐的光化郡,也被废除了。期思县境内有大别山。
蕲春郡管辖五个县,户口总数是三万四千六百九十户。
蕲春县,以前叫蕲阳,梁朝改名为蕲水。南齐又改名为齐昌,还设立了齐昌郡。开皇十八年改名为蕲春。开皇初年郡被废除了。蕲春县境内有安山。
浠水县,以前设立过永安郡,开皇初年郡被废除了。浠水县境内有石鼓山。
蕲水县,以前叫蕲春,梁朝改了名字。蕲水县境内有鼓吹山。
黄梅县,以前叫永兴,开皇初年改名为新蔡,十八年又改名为黄梅。黄梅县境内有黄梅山。
罗田县,梁朝时设立了义州、义城郡,开皇初年都被废除了。
庐江郡,梁朝时设立了南豫州,又改名为合州。开皇初年改为庐州。庐江郡管辖七个县,户口总数是四万一千六百三十二户。
合肥这地方,以前叫汝阴,设立过汝阴郡。后来南齐又分出来个北陈郡。到了隋朝开皇年间,郡撤销了,县的名字就改成了合肥。
庐江呢,南齐的时候设立了庐江郡,梁朝又改成了湘州,南齐时期州也撤了,开皇年间郡也撤了。那儿有冶甫山、上薄山、三公山、圣山、蓝家山这些山。
襄安,梁朝时叫蕲,开皇年间改名叫襄安。这地方有龟山、紫微山、亚父山、半阳山、白石山、四鼎山。
慎县,东魏时设立了平梁郡,陈朝时叫梁郡,开皇年间郡撤了。这儿有座浮阇山。
霍山,梁朝时设立了霍州和岳安郡、岳安县,南齐时州撤了,开皇年间郡也撤了,县名改成了霍山。
渒水,梁朝时设立了北沛郡和新蔡县,开皇年间郡撤了,新蔡县也并进去了。这儿有座坠星山。
开化,是梁朝设立的。那儿有衡山、九公山、蹋鼓山、天山、多智山。
同安郡,梁朝时是豫州,后来改成晋州,南齐改成江州,陈朝又改回晋州,开皇年间改名叫熙州。它管辖五个县,总共有两万一千七百六十六户人家。
怀宁,以前叫晋熙郡,开皇年间郡撤了。到了隋朝大业三年,又设立了同安郡。宿松,梁朝时设立了高塘郡,开皇年间郡撤了,县改名叫高塘,十八年后又改了名字。这儿有条雷水。太湖,开皇年间改名叫晋熙,十八年后又改回太湖。望江,陈朝时设立了大雷郡,开皇十一年改名叫义乡,十八年后又改名叫望江。同安,以前叫枞阳,还设立过枞阳郡,开皇年间郡撤了,十八年后县改名叫同安。这儿有座浮度山。
历阳郡,南齐的时候设立了和州。它管辖两个县,总共有八千二百五十四户人家。
历阳,以前是历阳郡,开皇年间郡撤了,大业年间又重新设立了郡。乌江,梁朝时设立了江都郡,南齐改成齐江郡,陈朝改成临江郡,周朝改成同江郡,开皇年间郡撤了。大业年间又设立了历阳郡。这儿有座六合山。
话说这彤阳郡啊,从东晋以后就改名叫扬州了。后来平定陈朝,朝廷下令把那地儿好好耕种开发一番,然后在石头城又设立了个蒋州。这彤阳郡管着三个县,一共两万四千一百二十五户人家。
江宁县,以前梁朝的时候叫丹阳郡,还有个南丹阳郡,陈朝把南丹阳郡给撤了。平定陈朝后,又把丹阳郡给撤了,把秣陵、建康、同夏三个县都并到江宁县里。大业年间又重新设立了丹阳郡,这江宁还有个蒋山呢。当涂县,以前是淮南郡,平陈后郡被撤了,襄垣、于湖、繁昌、西乡四个县都并进来了。这当涂县啊,有天门山和楚山。溧水县,以前叫溧阳,开皇九年丹阳郡被撤了,它也跟着被并进去了,十八年才又改名叫溧水。这溧水县,有赭山、庐山、楚山。
宣城郡,以前是南豫州,平定陈朝后改名叫宣州。它管着六个县,一共一万九千九百七十九户人家。宣城县,以前叫宛陵,设立了宣城郡。平陈后郡被撤了,怀安、宁国、当涂、浚遒四个县都并进来了。大业年间又重新设立了宣城郡。这宣城县啊,有座有名的敬亭山。泾县,平陈后,安吴、南阳两个县被撤了,并到泾县来了。泾县有盖山和陵阳山。南陵县,梁朝的时候设立了南陵县和南陵郡,陈朝改成了北江州。平陈后,州郡都撤了,石城、临城、定陵、故治、南陵五个县都并到南陵县来了。秋浦县,以前叫石城,平陈后被撤了,开皇十九年又重新设立,改名叫秋浦。永世县,平陈后被撤了,开皇十二年又重新设立。这永世县,有座灵光山。绥安县,以前叫石封,平陈后改名叫绥安。梁朝末年设立了大梁郡,后来又改名叫陈留郡。平陈后郡被撤了,大德、故鄣、安吉、原乡四个县都并进来了。
最后是毗陵郡,平定陈朝后,改名叫常州,管着四个县,一共一万七千五百九十九户人家。
话说隋朝的时候,晋陵、江阴、无锡、义兴这四个地方,都属于吴郡管辖,总共有一万八千三百七十七户人家。晋陵有横山,江阴有毗陵山,无锡有九龙山,义兴呢,以前叫阳羡,后来改名叫义兴,这地方还有计山和洞庭山。吴郡以前是陈朝的吴州,隋朝统一后改名叫苏州,后来又改回吴州了。
然后呢,还有吴郡管辖下的吴县、昆山县、常熟县、乌程县、长城县。吴县,以前是吴郡,陈朝灭了以后,郡也废了,隋朝初年又恢复了。吴县有胥山、横山、华山、黄山、姑苏山和太湖。昆山县是梁朝建立的,陈朝灭了以后废了,后来隋朝又恢复了。常熟县以前叫南沙,梁朝的时候设了信义郡,陈朝灭了以后废了,然后把海阳、前京、信义、海虞、兴国、南沙这些地方都并到常熟县里来了,常熟县有虞山。乌程县以前是吴兴郡,陈朝灭了以后废了,后来又并入了东迁县,仁寿年间设了湖州,隋朝初年又废了,乌程县有雉山。长城县陈朝的时候废了,隋朝仁寿二年又恢复了,这儿有卞山。
接下来是会稽郡,它管辖着会稽、句章、剡、诸暨四个县,总共两万两千七百七十一户人家。会稽郡以前是梁朝的东扬州,陈朝初年撤销了,后来又恢复了。隋朝统一后改名叫吴州,还设了个总管府,隋朝初年总管府撤销了,改成了越州。会稽县以前是会稽郡,陈朝灭了以后废了,然后把山阴、永兴、上虞、始宁四个县也并进来了,隋朝初年又恢复了会稽郡,这里有稷山、种山、会稽山。句章县陈朝的时候,把余姚、鄞、鄮三个县都并进来了,句章县有太白山和方山。剡县有桐柏山,诸暨县有泄溪和大农湖。
最后是余杭郡,陈朝的时候改名叫杭州,仁寿年间设了总管府,隋朝初年总管府又撤销了。余杭郡管辖六个县,总共一万五千三百八十户人家。
咱们先来说说钱塘、富阳、余杭这些地方。钱塘,以前叫钱唐郡,后来废了,地盘并到别的地方去了。隋朝大业三年又设立了余杭郡,这儿有粟山、石甑山和临平湖。富阳呢,有石头山和鸡笼山。余杭有由拳山和金鹅山。还有于灊,这地方有天目山、石镜山和桐溪。盐官有蜀山,武康,以前平陈的时候废了,隋朝仁寿二年又恢复了,这儿有封嵎山、青山和白鹄山。
接下来是新安郡,平陈之后,改成了歙州,管着休宁、歙县和黟县三个县,总共六千一百六十四户人家。休宁以前叫海宁,隋朝开皇十八年才改的这个名字,大业初年又设了郡。歙县和黟县,平陈的时候都废了,到隋朝十一年才又恢复。
再来说说东阳郡,平陈之后,改成了婺州,管着四个县,总共一万九千八百五户人家。这四个县分别是金华、永康、乌伤和信安。金华以前叫长山,后来设立了金华郡。平陈的时候,郡被废了,建德、太末、丰安三个县也被废了,合起来改成了吴宁县。十二年后又改名叫东阳,十八年后才正式改成金华。大业初年又设立了东阳郡。金华这地方有长山、龙山、楼山、丘山和赤松涧。永康和乌伤有香山和歌山。信安有江山和悲思岭,还有定阳溪。
最后是永嘉郡,隋朝开皇九年设立了处州,十二年改名叫括州。它管着四个县,总共一万五百四十二户人家。这四个县是括仓、永嘉、松阳和临海。括仓,平陈的时候才设的县,大业初年才设了永嘉郡。括仓这地方有缙云山和括仓山。永嘉以前叫永宁,设立了永嘉郡,平陈的时候郡被废了,县也改了名字。永嘉有芙蓉山。临海以前叫章安,设立了临海郡,平陈的时候郡被废了,县也改了名字。临海有赤山和天台山。
最后是建安郡,陈朝的时候设立了闽州,后来又废了,又设立了丰州。平陈之后,改名叫泉州,大业初年又改名叫闽州,管着四个县,总共一万二千四百二十户人家。
话说,咱们先说说福建这块地方。以前叫东侯官,后来设立了晋安郡。陈朝灭亡后,郡撤销了,县改名叫原丰县。十二年后,又改名叫闽县,大业年间又设立了建安郡。这地方啊,还有岱山和飞山呢。建安,以前也设过建安郡,陈朝灭亡后就没了。南安,以前叫晋安,设立过南安郡,陈朝灭亡后郡也没了,县就改名叫南安县;后来又设立了莆田县,没多久就并入南安县了。龙溪县,是梁朝设立的,开皇十二年,兰水县和绥安县都并入龙溪县了。
遂安郡,是仁寿三年设立的睦州,管辖三个县,总共七千三百四十三户人家。雉山县,以前是新安郡,陈朝灭亡后变成了新安县。大业年间,县名改了,还设立了遂安郡。这儿有座仙坛山。遂安县,陈朝灭亡后没了,仁寿年间又恢复了。桐庐县,陈朝灭亡后也没了,仁寿年间也恢复了,这儿有座白石山。
鄱阳郡,梁朝时设立了吴州,陈朝灭亡后没了。陈朝灭亡后,又设立了饶州。管辖三个县,总共一万一百二十户人家。鄱阳县,以前是鄱阳郡,陈朝灭亡后也没了,陈朝的银城县也并入鄱阳县了。大业年间,鄱阳郡又恢复了。余干县和弋阳县,弋阳县以前叫葛阳县,开皇十二年改的名。弋阳县还有条弋水。
临川郡,陈朝灭亡后,设立了抚州。管辖四个县,总共一万九百户人家。临川县,以前是临川郡,陈朝灭亡后郡没了,大业三年又恢复了。这儿有铜山、黄山,还有条梦水。南城县有五章山。崇仁县,梁朝时设立了巴山郡,管辖大丰、新安、巴山、新建、兴平、丰城、西宁七个县。陈朝灭亡后,郡县都撤销了,才设立了崇仁县。邵武县,是开皇十二年设立的。
庐陵郡,陈朝灭亡后,设立了吉州。管辖四个县,总共两万三千七百一十四户人家。庐陵县,以前是庐陵郡,陈朝灭亡后没了,大业年间又恢复了。泰和县,陈朝时设立的,叫西昌县。十一年后,东昌县并入西昌县,改名叫泰和县。安复县,以前是安成郡,陈朝灭亡后郡没了,县改名叫安成县。十八年后,又改名叫安复县。这儿有更生山和长岭。新淦县有玉笥山。
南康郡,开皇九年设立了虔州,管辖四个县,总共一万一千一百六十八户人家。
话说以前啊,赣州,旧名叫南康,那时候设了个南康郡。陈朝灭了之后,郡就撤了。隋朝大业年间,县改名叫赣州,后来又设了郡。这赣州啊,有座储山,还有条赣水。虔化,以前叫宁都,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的名。那儿有座石鼓山。雩都,以前废了,陈朝灭了之后才又设立的,这地方有金鸡山和君山。南康,以前叫赣州,大业年间改的名,这儿有廪山、上洛山和赣山。
宜春郡,陈朝灭了之后设立的,叫袁州。下面管着三个县,一共一万一百一十六户人家。宜春,以前叫宜阳,隋文帝开皇十一年,把吴平县并进来了,十八年又改名叫宜春。大业年间又设了郡。这宜春啊,有庐溪和渝水。萍乡,有条宜春江。还有个新喻县。
豫章郡,陈朝灭了之后,设立了洪州总管府。大业年间,总管府撤了。下面管着四个县,一共一万二千二十一户人家。豫章,以前就设有豫章郡,陈朝灭了之后郡就撤了,大业年间又重新设立了。丰城,陈朝的时候废了,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又设立了,叫广丰,到了仁寿年间才改名叫丰城。建昌,开皇九年把永修、豫章、新吴三个县并进来了。建城,那儿有座然石。
南海郡,以前是广州,梁朝和陈朝的时候都设有都督府。陈朝灭了之后,设了总管府。仁寿元年设了番州,大业年间总管府撤了。下面管着十五个县,一共三万七千四百八十二户人家。
南海郡,以前是南海郡,陈朝灭亡后郡撤销了,后来又分出来个番禺县,没多久番禺县也被并进去了。隋朝大业年间才又设立了南海郡。
曲江,以前是始兴郡,陈朝灭亡后郡也撤销了,十六年后,浈阳县也被并进去了。这地方还有玉山和银山呢。
始兴,齐朝叫正阶,梁朝改名叫始兴,又设立了安远郡和东衡州。陈朝灭亡后,郡改成了大庾县,还在此地设立了广州总管府。开皇年间末期,总管府搬到了南海,十六年后,大庾县也被并进去了。
翁源,梁朝设立的,陈朝又设立了清远郡。陈朝灭亡后,郡又撤销了。
增城,以前是东官郡,陈朝灭亡后郡撤销了,这地方有座罗浮山。
宝安、乐昌,乐昌是梁朝设立的,叫梁化,后来又分出来个平石县。开皇十二年平石县被撤销,十八年改名乐昌。
四会,以前是绥建郡和乐昌郡,陈朝灭亡后,两个郡都撤销了。大业年间,始昌县也被并进去了。
化蒙,大业年间,威城县被并进去了。
清远,以前是清远郡,又分出来威正、廉平、恩洽、浮护四个县。陈朝灭亡后,这些都撤销了,只留下清远县。齐朝时这儿还叫齐康郡,到隋朝也撤销了,并入清远县。
含洭,梁朝设立了衡州和阳山郡。陈朝灭亡后,州改名叫洭州,郡撤销了。二十年后,州也撤销了。这地方有尧山。
政宾,以前是东官郡,陈朝灭亡后郡撤销了。
怀集、新会,新会以前是新会郡。陈朝灭亡后,郡撤销了,又把盆允、永昌、新建、熙潭、化召、怀集六个县合并起来,设立了封州。十一年后改名叫允州,后来又改名叫冈州。大业年间,州撤销了,封乐县也被并进去了。这地方有社山。
义宁,开皇十年,新夷县和初宾县被并进去了;还有个始康县,也被并入封平县。大业年间,封平县也被并进去了。这地方有茂山。
龙川郡,陈朝灭亡后,设立了循州总管府。大业年间,总管府撤销了。龙川郡下辖五个县,户口总数六千四百二十户。
首先,咱们来说说归善郡。它底下管着几个地方,归化山和怀安山都在这儿。河源县呢,原本是龙川县的一部分,后来在开皇十一年才分出来。还有新丰县,开皇十八年改名叫休吉县,大业初年又给并进去了。河源这地方还有龙山和亢山,还有条修江。此外,博罗、兴宁、海丰(海丰有黑龙山和涨海)这些地方也都在这儿。
义安郡的历史比较复杂,它最早是梁朝的东扬州,后来改名叫瀛州,再后来又改成了陈州,最后陈州给废了。等隋朝灭了陈朝以后,才在这一带设立了潮州。义安郡管着五个县,一共两千六百六十六户人家。海阳县以前是义安郡的一部分,隋朝灭陈后,郡给撤了,大业初年才重新设立了海阳郡,这儿有座风皇山。除了海阳,还有程乡、潮阳、海宁(海宁有龙溪山)和万川(万川以前叫义招,大业初年改的名)几个县。
接下来咱们看看高凉郡。高凉郡是梁朝设立的高州,它管着九个县,一共九千九百一十七户人家。高凉县本身也经历过几次变动,隋朝灭陈后,郡被撤了,大业初年才重新设立。连江县,以前是连江郡,后来也和高凉一样被撤了,又重新设立了梁封县,开皇十八年改名叫义封县。还有南巴郡,也是同样的命运,最后都给并到一起去了。电白县,也是梁朝设立的电白郡,后来被撤了,还有海昌郡也一起给废了。杜原县,以前叫杜陵县,梁朝的时候是杜陵郡,还有永宁郡和宋康郡,后来都给撤了,只留下县。开皇十八年,杜陵改名叫杜原,宋康改名叫义康,大业二年,这两个县又并到杜原县里去了。海安县以前叫齐安县,也是经历了郡被撤,县名被改的变迁。阳春县和石龙县(石龙县以前是罗州和高兴郡,后来都给撤了)也一样,都经历了郡县的设立和废除。吴川和茂名也在高凉郡管辖范围内。
最后是信安郡。信安郡是隋朝灭陈后设立的端州,它管着七个县,一共一万七千七百八十七户人家。
高要这地方,以前叫高要郡,陈朝灭亡后郡就撤销了。隋朝大业年间,又设立了信安郡,这儿还有座定山。端溪呢,以前是晋康郡,陈朝灭亡后郡也撤销了,这儿有条端水。乐城,隋文帝开皇十二年,把文招县和悦成县都给撤了,并入乐城。
平兴,以前是宋隆郡,管着初宁、建宁、熙穆、崇德、召兴、崇化、南安等好几个县。陈朝灭亡后,郡和这些县都撤销了,合并到一起了。后来梁朝又设立了梁泰郡和一些县,陈朝灭亡后,郡又撤了,县改名叫清泰,隋朝大业年间,这些也都被撤销了。新兴,梁朝时设立了新州和新宁郡,陈朝灭亡后,郡撤了。隋朝大业年间,州也撤了,索卢县也被撤销并入新兴。博林,隋朝大业年间,抚纳县被撤销并入博林。铜陵,这儿有个流南县,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名叫南流县;还有个西城县,隋朝大业年间被撤销并入铜陵。
永熙郡,是梁朝时设立的泷州,管着六个县,总共一万四千三百一十九户人家。泷水,以前这儿有开阳县,还设立过开阳郡、平原郡、罗阳郡等等。陈朝灭亡后,这些郡都撤了,就剩下县了。隋文帝开皇十八年,平原县改名叫泷水,罗阳县改名叫正义。隋朝大业年间,设立了永熙郡,开阳县和正义县都被撤销并入永熙郡。怀德,以前叫梁德,设立过梁德郡,陈朝灭亡后郡被撤了,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名叫怀德。良德,陈朝时叫务德,后来改了名字。安遂,梁朝时设立了建州和广熙郡,后来又撤了,州在隋朝大业年间也撤了。永业,梁朝时设立了永业郡,后来改成县,之后又撤了。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又重新设立了。永熙,隋朝大业年间,安南县被撤销并入永熙。
苍梧郡,梁朝时设立了成州,隋朝开皇年间改名叫封州,管着四个县,总共四千五百七十八户人家。封川,梁朝时叫梁信,设立了梁信郡,陈朝灭亡后郡被撤了。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名叫封川,隋朝大业年间,封兴县被撤销并入封川。都城,隋文帝开皇十二年,把威城县和晋化县都撤了,并入都城。苍梧,以前是苍梧郡,陈朝灭亡后郡被撤了。还有个封阳。始安郡,梁朝时设立了桂州,陈朝灭亡后,设立了总管府。隋朝大业元年,总管府被撤了,管着十五个县,总共五万四千五百一十七户人家。
好家伙,这地名密密麻麻的,听着就头大!咱们一句一句捋捋,慢慢翻译成大白话。
首先是始安,以前是始安郡和梁化郡,后来平定陈朝的时候,这两个郡就没了。隋朝大业年间,又把兴安县并到这儿来了。平乐这地方,有个目山。荔浦、建陵、阳象、隋化、义熙这些地方,也是一样,以前都有各自的郡州,平陈之后都废了,隋朝大业年间又重新调整过行政区划,有的地方被并到一起了。义熙以前叫齐熙,当初还有齐熙郡、黄水郡和东宁州,平陈后郡都废了,隋朝十八年改州名融州,县名义熙,大业年间州又废了,临牜羊县和黄水县也被并进来了。龙城是梁朝时候设置的,马平是开皇十二年才设置的象州,大业年间州又没了。桂林在大业年间把西宁县并进来了。阳寿以前有马平郡、桂林郡、象郡、韶阳郡,平陈后都废了,还有个淮阳县,开皇十八年改名叫阳宁,大业年间也给省掉了。富川以前是临贺郡和乐梁郡,平陈后都废了,设置了贺州,大业年间州又废了,又设立了临贺、绥越、荡山三个县。龙平,梁朝时设置了静州,下面还有梁寿郡和静慰郡,平陈后都废了,又设置了归化县,大业年间州又废了,归化县、安乐县、博劳县也被废了。豪静,梁朝时设置了开江郡和武城郡,陈朝时设置了逍遥郡,平陈后郡都废了,还有猛陵县和开江县,大业年间也给并废了。
永平郡是平定陈朝后设置的藤州,管辖着十一个县,户口总数是三万四千四十九户。永平郡以前也存在过,平陈后废了,大业年间又重新设立了。武林有个燕石山。隋建是开皇十九年设置的,安基是梁朝时设置的建陵郡,平陈后废了。隋安也是开皇十九年设置的。普宁以前叫阴石,梁朝时设置了阴石郡,平陈后郡废了,县改名叫奉化,开皇十九年又改名叫普宁。戎成是梁朝设置的,叫遂成,开皇十一年改名,这地方有个农山。宁人,开皇十五年设置,叫安人,十八年改名,有个寿原山。淳人、大宾、贺川这些地方,都是开皇年间设置的,贺川这地方,陈朝时还有建陵郡、绥越郡、苍梧郡、永建郡,平陈后都废了。
郁林郡啊,以前是梁朝的定州,后来改成了南定州,平定陈朝后又改名叫尹州,隋朝大业年间又改成了郁州。它管辖着十二个县,总共有五万九千二百户人家。
郁林,原本就叫郁林郡,平陈之后郡被撤销了,隋朝大业年间又重新设立了,不过后来又把武平、龙山、怀泽、布山四个县给划进去了。郁平、领方这些地方,领方郡是梁朝设立的,平陈后郡也废除了。还有阿林石,南陈时设立了石南郡,平陈后也废除了。桂平,梁朝时设立了桂平郡,平陈后也废除了。大业年间又把皇化县划进来了。马度、安成,安成郡也是梁朝设立的,平陈后就没了。宁浦,以前是宁浦郡,梁朝又分出来个简阳郡,平陈后郡都废除了,改成了简州,十八年后又改名叫缘州,大业二年州也废除了。乐山,梁朝时叫乐阳郡,平陈后改成了乐阳县,十八年后又改名叫焉。岭山,梁朝时叫岭山郡,平陈后改成了岭县,十八年后又改回岭山,大业年间又把武缘县并进来了,这地方还有座武缘山。宣化,以前叫晋兴郡,平陈后降级成了县,开皇十八年又改了名字。
合浦郡呢,以前是越州,大业初年改成了禄州,接着又改成了合州。它管辖着十一个县,总共有两万八千六百九十户人家。
合浦,以前有个合浦郡,后来没了,隋朝大业年间又重新设立了。南昌、北流,北流县是大业年间把陆川县并进去的。封山县也是大业年间把廉昌县并进去的。定川,以前有个定川郡,后来没了,大业年间又重新设立了。龙苏,以前有个龙苏郡,后来没了,大业年间又把大廉县并进去了。海康,以前梁朝的时候,从番州合浦分出来设立了高州,后来又分出来合州。后来合州又改了名字,平陈之后,就叫合州,设立了海康县。大业年间州和县都废除了,还把摸落、罗阿、雷川三县并进去了。抱成,以前叫“抱”,也设立过郡,后来没了,隋朝十八年改名叫抱成。隋康,以前叫齐康,设立过齐康郡,后来没了,县的名字也改了。扇沙,以前有个椹县,开皇十八年改名叫椹川,大业年间废除了。铁杷县是开皇十年设立的。
珠崖郡,是梁朝设立的崖州,管辖十个县,总户数一万九千五百户。这十个县分别是:义伦、感恩、颜卢、毗善、昌化(昌化有座藤山)、吉安、延德、宁远、澄迈、武德(武德有座扶山)。
宁越郡,是梁朝设立的安州,开皇十八年改名叫钦州,管辖六个县,总户数一万二千六百七十户。这六个县分别是:钦江(钦江以前是宋寿郡,平陈之后没了,开皇十八年改名叫钦江,大业年间又设立了宁越郡)、安京(安京以前是安京郡,平陈之后没了,这里有罗浮山和武郎江)、内亭(内亭以前是宋广郡,平陈之后没了,十七年改名叫新化县,十八年又改名叫内亭)、南宾(开皇十八年设立)、遵化(开皇二十年设立)、海安(海安是梁朝设立的,叫安平,设立了黄州和宁海郡,平陈之后郡没了,十八年改州名叫玉州,大业年间州又没了,同年又把海平、玉山两个县并进去了)。
交趾郡,以前叫交州,管辖九个县,总户数三万五十六户。
话说啊,这宋平、龙编、朱枿、隆平、平道这些地方,以前都各自属于不同的郡,陈朝灭亡后郡都撤销了。后来隋朝建立,又重新设置了一些郡县。其中隆平县,以前叫武定,开皇十八年才改名叫隆平;平道县,以前叫国昌,开皇十二年改的名。还有交趾郡的嘉宁、新昌、安人几个县,也是陈朝灭亡后郡县撤销,隋朝才重新设置的,嘉宁县所在的州,开皇十八年还改过名字呢,大业初年州又没了。
九真郡呢,是梁朝时设置的爱州,管辖着七个县,总共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五户人家。这九真郡下辖的县有阳山、尧山,还有移风县,移风县也是陈朝灭亡后郡县撤销,隋朝才重新设置的。另外还有胥浦、隆安(以前叫高安,开皇十八年改名)、军安、安顺(以前叫常乐,开皇十六年改名)这些县。日南郡呢,也是梁朝时设置的德州,开皇十八年改名叫驩州,管辖着八个县,总共九千九百一十五户人家。
日南郡下辖的县有九德(带郡)、咸驩、浦阳、越常、金宁(以前是梁朝的利州,开皇十八年改名叫智州,大业初年州又没了)、交谷(梁朝的明州,大业初年州也废了)、安远、光安(以前叫西安,开皇十八年改名)这些。比景郡是隋朝大业元年平定林邑国后设立的,先设荡州,后来改成郡,管辖四个县,共一千八百一十五户人家。比景郡下辖的县有比景、朱吾、寿泠、西捲。
海阴郡也是大业元年平定林邑国后设立的,先设农州,后来改成郡,管辖四个县,共一千一百户人家。海阴郡下辖的县有新容、真龙、多农、安乐。林邑郡也是大业元年平定林邑国后设立的,先设冲州,后来改成郡,管辖四个县,共一千二百二十户人家。林邑郡下辖的县有象浦、金山、交江、南极。
扬州啊,在《禹贡》里属于淮海地区。天上看,从斗宿十二度到须女七度,是星纪,在地上的对应位置是丑,吴越两地就分在这个区域。江南的风俗,是用火烧地,用水灌溉,吃鱼和稻米,以打鱼狩猎为生,虽然没什么积蓄,但也饿不着肚子。他们那地方的人迷信鬼神,喜欢搞各种祭祀活动,父子甚至可能不住一起,这基本上就是江南的普遍情况。
江都、弋阳、淮南、钟离、蕲春、同安、庐江、历阳这些地方的人,性子都比较急躁强悍,做事干脆利落,但同时也容易藏匿祸患,视死如归,打仗喜欢用计谋,这是他们以前的老传统。自从平定陈朝之后,他们的风俗习惯也改变了不少,开始崇尚淳朴,喜欢节俭,丧葬和婚姻也逐渐符合礼仪规范了,不好的风俗习惯也比以前好多了。
丹阳是旧都所在地,人杰地灵,但小市民大多经商,士大夫则靠俸禄生活,商业街铺子多得跟京都差不多,人来自五湖四海,所以风俗也比较相似。京口呢,东边通往吴会,南边连接着江河湖泊,西边通往京都,也是个大都市。那里的人本来就擅长打仗,号称天下精兵。他们五月五过节的时候,会搞一种斗力游戏,大家根据强弱分成队伍对抗,跟古代的军事演习差不多。宣城、毗陵、吴郡、会稽、余杭、东阳这些地方的风俗也差不多。不过这几个郡县水土肥沃,物产丰富,珍奇物品也多,所以商人云集。那里的士大夫崇尚礼仪,老百姓勤劳朴实,所以风俗比较纯正,道教也比较盛行,这也是他们地区的风气使然。
豫章的风俗跟吴地差不多,那里的士大夫喜欢安居乐业,老百姓勤于耕作。那些穿戴体面的有钱人,往往有好几个老婆,在市场上明目张胆地争抢钱财来补贴家用。要是考取了孝廉,还要选个有钱的,即使前妻多年操持家务,儿女满堂,也照样会被抛弃,好让新人上位。他们那地方不太爱打官司,却很喜欢歌舞。一年能收四五季蚕丝,人们勤于纺织,甚至有半夜纺纱,天亮就能织成布的,当地人管这布叫“鸡鸣布”。新安、永嘉、建安、遂安、鄱阳、九江、临川、庐陵、南康、宜春这些地方的风俗跟豫章也差不多,不过庐陵人比较淳朴,长寿的人也多。但是这些地方,经常有人养蛊,尤其宜春更甚。他们的方法是五月五那天,收集一百多种虫子,大的有蛇,小的有虱子,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残杀,最后剩下一种就留下来,如果是蛇就叫蛇蛊,是虱子就叫虱蛊,用来害人。蛊虫进入人体后,会吃掉人的五脏六腑,人死了,蛊虫就会转移到养蛊人的家里。三年内不害死别人,养蛊的人自己就会受害。这玩意儿还会世代相传,甚至会随着女子出嫁。干宝说这是鬼,其实不是。自从侯景之乱后,养蛊的人少了,蛊虫没了主人,乱飞乱撞就死了。
岭南二十多个郡,大部分地方又潮又湿,瘴气很重,所以人容易死,寿命短。南海和交趾,各有一个大城市,都靠近海边,盛产犀牛、大象、玳瑁、珍珠等珍奇宝物,所以来做生意的商人,很多都能发财。那边的人性子都比较轻率暴躁,容易造反,盘腿而坐,这是他们的老习惯。当地老百姓比较淳朴老实,那些蛮族人则勇敢独立,都把钱看得比命还重,以富有为荣。他们住在树上或山崖上,很努力地耕种。他们用刻木头做成信物,立下誓言就绝对不会反悔。父子分家,如果父亲穷了,就会把自己抵押给儿子,各个部落都是这样。他们还铸造很大的铜鼓,刚做好就挂在院子里,摆上酒请同族的人来庆祝。如果来的人中有富有的儿女,就会用金银做成大大的发钗,拿来敲打铜鼓,然后把发钗留给主人,这叫“铜鼓钗”。他们喜欢打架,很容易结仇,想要打架就敲响铜鼓,来的人会像云一样多。拥有铜鼓的人被称为“都老”,大家都很服他。这跟以前的事有关,尉陀在汉朝的时候,自称“蛮夷大酋长、老夫臣”,所以当地人还管他们尊敬的人叫“倒老”,因为发音变了,所以也叫“都老”。
南郡,以前是荆州,西魏的时候封梁国为藩属国,又设立了江陵总管府,隋朝开皇初年总管府被撤销了。七年后隋朝灭了梁国,又设立了江陵总管,二十年后改名为荆州总管。隋朝大业初年,荆州总管府又被撤销了。南郡管辖十个县,户口有五万八千八百三十六户。
江陵,以前也叫南郡,隋朝开皇初年撤销了郡,到隋朝大业初年又重新设立了。长杨,开皇八年设立,同时设立了睦州,十七年睦州撤销了。那里有宜阳山。宜昌,开皇九年设立松州,之后又把归化县、受陵县并入松州。十一年松州撤销了,又把宜都县并了进去。那里有丹山、黄牛山。枝江、当阳这些地方,情况比较复杂。当阳,后周的时候设立了平州,管辖着漳川郡和安远郡,属于梁朝的藩属。隋朝开皇七年改名为玉州,九年州郡都撤销了。梁朝又设立了安居县,开皇十八年改名为昭丘县,大业初年又改名为荆台县,不久后又撤销并入别处了。当阳有清溪山。松滋,以前江左地区设立过河东郡,平定陈朝后,河东郡就撤销了。松滋有涔水。长林,以前叫长宁县,开皇十一年被并入其他地方,十八年又改名为长林。公安,陈朝时设立了荆州,开皇九年把孱陵县、永安县并入公安。公安有黄山和灵溪水。安兴,以前叫广牧县,开皇十一年被并入其他地方,仁寿初年又改名为安兴。那里还有一个定襄县,大业初年被废除并入安兴。紫陵,西魏时设立了华陵县,后周改名为紫陵。紫陵城南面,梁朝设立过都州和云泽县,大业初年州县都撤销了。紫陵有硖石山。
夷陵郡,以前是梁朝的宜州,西魏改名为拓州,后周改名为硖州。夷陵郡管辖三个县,户口总数五千一百七十九户。夷陵,就是夷陵郡,那里有马穴。夷道,以前是宜都郡,开皇七年撤销了。夷道有女观山。远安,以前叫高安,设立过汶阳郡。后周又把县名改成了安远,开皇七年汶阳郡撤销了。
竟陵郡,以前是郢州。竟陵郡管辖八个县,户口总数五万三千三百八十五户。
话说这长寿啊,以前后周的时候叫石城郡,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了,到了隋朝大业年间又设立了竟陵郡。再往前推,梁朝的时候还设过北新州和梁宁等八个郡,不过到了后周保定年间,州和这八个郡的总管都被撤销了,并入其他地方。这长寿还有个敖山。
然后是蓝水,宋朝的时候设立了冯翊郡和莲勺县,西魏时期把郡改成了汉东郡,县改成了蓝水县。宋朝还设过高陆县,西魏改名叫滶水县。到了隋朝开皇年间,郡又撤了,大业年间滶水县也被并入其他地方了。蓝水这地方还有个唐水。
接着是棨川,后周的时候设立了棨川郡和清县,西魏把清县改名叫滶陂县。隋朝开皇年间郡又撤了,大业年间滶陂县也被并入了其他地方。
汉东,齐朝的时候叫上蔡,还设立了齐兴郡,后周的时候郡被撤了。到了隋朝开皇十八年,县的名字才改成汉东。汉东有个东温山。
清腾,梁朝的时候叫梁安,还设立了崇义郡,后周的时候郡被撤了。后周又设立了遂安郡,隋朝开皇年间遂安郡被撤,七年后才改名叫清腾。清腾这地方有个清腾山。
乐乡,以前叫武宁郡,西魏的时候设立了鄀州。梁朝的时候还设立了旌阳县,后来改名叫惠怀县,西魏又改名叫武山县。隋朝开皇七年郡被撤了,大业年间州也被撤了,武山县也被并入其他地方了。乐乡有个武陵山。
丰乡,西魏的时候设立了丰乡,还设立了基州和章山郡。隋朝开皇七年郡被撤了,大业年间州也被撤了。
章山,西魏的时候叫禄麻,还设立了上黄郡。隋朝开皇七年郡被撤了,大业年间县的名字才改成章山。
最后是沔阳郡,后周的时候叫复州,隋朝大业年间改名叫沔州。这沔阳郡管辖五个县,总共有四万一千七百一十四户人家。
话说这沔阳,以前是梁朝的时候,分设了沔阳、营阳、州城三个郡。后来西魏把州陵、惠怀两县给撤了,新设了一个建兴县。再后来,后周又设立了复州,又把营阳、州城两个郡并入建兴县。隋朝开皇年间,州府搬迁,郡也废除了,到了仁寿三年,又重新设立了州。大业初年,改建兴县名为沔阳县,州府又撤了,不过又重新设立了沔阳郡。
接着说监利和竟陵,竟陵以前叫霄城,设立了竟陵郡。后周改县名为竟陵。开皇年间设立了复州,仁寿三年州府又搬到了建兴。这附近还有个京山县,是齐朝时设立的建安郡,西魏改名为光川郡,后周郡府撤销了。到了隋朝大业初年,京山县也给撤了,并入了别的地方。甑山,梁朝时设立了梁安郡,西魏改名为魏安郡,又设立了江州,后来又把郡名改成了汶川郡。后周设立了甑山县,建德二年江州撤销了,开皇年间郡也撤了。甑山这儿还有个阳台山。汉阳,是隋朝开皇十七年设立的,当时叫汉津,大业初年才改名为汉阳。汉阳这儿还有条沌水。
沅陵郡,是隋朝开皇九年设立的辰州,管辖五个县,户口总数四千一百四十户。沅陵县,以前是沅陵郡,平定陈朝后,郡府撤销了,到了大业初年又重新设立了。大乡县是梁朝设立的;盐泉县也是梁朝设立的;龙檦县也是梁朝设立的,这儿还有座武山;辰溪县,以前叫辰阳,平定陈朝后改了名字,同时废除了旧的夜郎郡,设立了静人县,后来静人县又撤销了。梁朝时还设立过南阳郡和建昌县,陈朝时建昌县撤销了。开皇年间郡府撤销,设立了寿州,十八年后改名为充州,大业初年州府又撤销了。辰溪这儿还有条郎溪。
武陵郡,梁朝时设立了武州,后来改名为沅州。平定陈朝后,改名为朗州。管辖两个县,户口总数三千四百一十六户。武陵县,以前是武陵郡,平定陈朝后,郡府撤销了,把临沅、沅南、汉寿三个县合并设立了武陵县。大业初年又重新设立了武陵郡。武陵这儿还有望夷山和龙山。龙阳县这儿有个白查湖。
清江郡,后周设立了亭州,大业初年改名为庸州。管辖五个县,户口总数二千六百五十八户。
话说啊,咱们这盐水县,最早是后周时期设立的,那时候还顺便设立了个资田郡,不过到了隋朝开皇年间,这个郡就撤销了。到了隋朝大业年间,又重新设立了个清江郡。
然后是巴山,梁朝的时候,这儿叫宜都郡、宜昌县,后来后周时期改成了江州。隋朝开皇年间,又改成了清江县,过了十八年,又把江州改成了津州,到了大业年间,州府都撤了,清江县也并入其中了。再来说说清江县,后周的时候,这儿设立了施州和清江郡,开皇年间郡撤了,过了五年又设立了清江县,大业年间州也撤了。它位于阳瞿水边。开夷县呢,是后周时期设立的,当时叫乌飞,到了隋朝开皇年间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。建始县,后周时期设立了业州和军屯郡,开皇年间郡撤了,过了五年设立了县,大业年间州也撤了。
最后,咱们说说襄阳郡,这地方啊,以前江左地区也曾经设立过雍州,西魏时期改名叫襄州,还设立了总管府。到了隋朝大业年间,总管府也撤了。总而言之,襄阳郡下辖十一县,户口总数是九万九千五百七十七户。
襄阳这地方,以前叫襄阳郡,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销了,到隋朝大业年间又重新设立了。这里有钟山、岘山、凤林山。
安养呢,西魏的时候设立了河南郡,后来北周把樊城给撤了,山都两县并入,隋朝开皇年间郡也撤了。
谷城,以前叫义城,设立过义城郡。北周的时候郡被撤了,到了隋朝开皇十八年才改成现在的县名。还有啊,梁朝的时候有筑阳和兴国两个郡,隋朝开皇年间都撤了。西魏的时候也撤销了义城郡。这里有谷城山和阙林山。
上洪,宋朝的时候有个略阳县,梁朝又设立了德广郡。西魏把略阳县改成了上洪县,隋朝开皇年间郡又撤了。梁朝还设立过新野郡,西魏改名叫威宁郡,北周的时候撤了。上洪有座亚山。
率道县是梁朝设立的。
汉南,宋朝的时候叫华山,设立了华山郡。西魏把华山县改成了汉南县,归属宜城郡。北周的时候,武建郡和惠怀、石梁、归仁、鄢这四个县都被撤了,后来宜城郡也并入了武泉郡。梁朝还设立过秦南郡,北周的时候和武泉县一起被撤了。这里有石梁山。
阴城,西魏的时候设立了酂城郡,北周的时候撤了。梁朝设立过南阳郡,西魏改成了山都郡,北周的时候也撤了。
义清,梁朝的时候叫穰县,西魏改名叫义清,归属归义郡。北周的时候郡被撤了,左安、开南、归仁三个县也一起撤了。这儿还有个武泉郡,隋朝开皇年间撤了。义清有柤山、灵山,还有檀溪水和襄水。
南漳,西魏的时候把新安、武昌、武平、安武、建平五个县合并起来设立了一个郡,一开始叫重阳,后来又设立了南襄阳郡。北周的时候设立了沮州,后来又撤了,重阳县又改名叫思安县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了,十八年后才改名叫南漳县。这里有荆山。
常平,西魏的时候设立了这个县,当时叫义安,还设立了长湖郡,后来改县名叫做常平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了。后魏的时候还有个旱停县,隋朝大业年间撤了。
舂陵郡,后魏的时候设立了南荆州,西魏改名叫昌州。
这几个县总共六个县,户口有四万二千八百四十七户。
枣阳,以前叫广昌,还设过广昌郡。隋朝开皇年间郡撤销了,到了仁寿元年才改名叫枣阳。隋朝大业年间又设过舂陵郡。对了,枣阳还有霸山和溲水。
舂陵,以前也设过安昌郡,隋朝开皇年间郡也撤销了。北魏时还设过丰良县,隋朝大业年间也废除了。舂陵有石鼓山和四望水。
清潭,那儿有大洪山和淯水。
湖阳,北魏时设过西淮安郡和南襄州,郡后来撤销了,州改成了南平州。西魏时又改名叫升州,后来又改名叫湖州。到了北周,又改成了升平郡。隋朝开皇年间郡撤销了,仁寿年间又改名叫升州,隋朝大业年间州也撤销了。北魏时还设过顺阳郡,西魏改名叫柘林郡。北周时郡撤销了,县改名叫柘林县。隋朝大业年间县也撤销了,并入了湖阳。湖阳还有蓼山。
上马,这是北魏时设置的,当时叫石马,后来名字写错了,就改成了上马。这儿以前还有钟离县,还设过洞州和洞川郡。北周时州撤销了,隋朝开皇年间郡也撤销了。隋朝开皇十八年,又把钟离改名叫洞川县,隋朝大业年间也撤销了,并入了上马。
蔡阳,梁朝时设过蔡阳郡,北魏时设过南雍州。西魏时改名叫蔡州,还分设了南阳县,后来改名叫双泉县;还设过千金郡和瀴源县。隋朝开皇年间郡都撤销了,隋朝大业年间州也撤销了,双泉县和瀴源县也撤销了,并入了蔡阳。蔡阳有唐子山、大鼓山和瀴水。
汉东郡,西魏时设过并州,后来改名叫隋州。汉东郡管辖着八个县,总户数是四万七千一百九十三户。
隋朝的时候,这块地方,以前叫随郡。西魏又把它分出来,设立了厥西郡和厥西县。梁朝又设立了曲陵郡。到了隋文帝开皇年间,这些郡全部废除了。隋炀帝大业年间,厥西县也废除了,不久又设立了汉东郡。
土山县,梁朝时叫龙巢,还设立了土州、东西二永宁郡、真阳郡,以及石武县。后来北周把这三个郡合并成齐郡,把龙巢改名叫左阳,还设立了阜陵县,改名为漳川县。开皇年间,这些郡又都废除了。十八年,又把左阳改回真阳,石武改成宜人县。大业年间,真阳又改名为土山,土州和宜人、漳川县也都废除了,并入土山县。
唐城县,北魏时叫厥西,设立了义阳郡。西魏把厥西改名为下溠,又设立了肆州,后来又改名为唐州。北周把均州、款州、涢州、归州四个州都并入唐州。东魏的南豫州,到了隋朝也改名为厥川郡,还设立了清嘉县。开皇年间,这些郡又都废除了。十六年,下溠改名为唐城,大业年间,唐州和各县也都废除了,并入唐城县。唐城有清台山和厥水。
安贵县,梁朝时叫定阳,还设立了北郢州。西魏把定阳改名为安贵,北郢州改名为款州,后来又废除款州,改名为涢水郡,又另外设立了戟城郡和戟城县。后来戟城郡废除,戟城县改名为横山县。开皇年间,涢水郡废除,大业年间,横山县也废除了,并入安贵县。
顺义县,梁朝时设立了北随郡。西魏把它改名为南阳郡,又分出来设立了淮南郡;用厉城、顺义两个县设立了冀州,后来又改名为顺州;还设立了安化县。开皇年间,这些郡都废除了,十八年,安化县改名为宁化县。大业年间,顺州废除了,厉城改名为顺义,原来的顺义和宁化县也都废除了,并入新的顺义县。顺义有浮山。
平林县,梁朝时叫上明郡,开皇年间废除了。平林有漂水。
上明县,西魏时叫洛平县,开皇十八年改名为上明县。上明县有鹦鹉山。
光化县,以前叫安化,西魏改名为新化,北周又改了名字(具体名字未提及)。
安陆郡,梁朝时设立了南司州,不久就废除了。西魏设立了安州总管府,开皇十四年,总管府废除了。安陆郡下辖八个县,户口总数是六万八千四十二户。
安陆这地方,以前是安陆郡,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了,到了大业年间又重新设立了郡。这儿有个老县叫永阳县,西魏的时候改名叫吉阳,到隋朝的时候就并到别的县去了。
孝昌县,西魏的时候设立了岳州和岳山郡,后来北周的时候州郡都撤销了。这地方还曾经有过个澴岳郡,隋朝开皇年间也撤了。孝昌有个凤皇冈。
吉阳县,南朝梁的时候设立,叫平阳县,那时候还设立了汝南郡。西魏的时候把郡改名叫董城,把县改名叫京池。北周的时候设立了澴州,没多久州郡又都撤了。隋朝大业年间,才又把县名改成吉阳。对了,南朝梁的时候还设立过义阳郡,西魏改名叫南司州,后来也撤了。
应阳县,西魏的时候设立,叫应城,还设立了城阳郡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了,大业年间才把县名改成应阳。这儿有潼水和温水。
云梦县,是西魏的时候设立的。
京山县,以前叫新阳,南朝梁的时候设立了新州和梁宁郡。西魏的时候把州改名叫温州,把县改名叫角陵,还设立了盘陂县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了,大业年间州也撤了;角陵改名叫京山,盘陂县并入京山县了。京山有角陵山和京山。
富水县,以前叫南新市。西魏的时候改名叫富水,还设立了富水郡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了。
应山县,南朝梁的时候设立,叫永阳,还设立了应州,还有个平靖郡。西魏的时候又设立了平靖县。隋朝开皇年间郡被撤了,大业年间州也撤了,平靖县也并到别的县去了。应山有大龟山和安居山。
永安郡,北齐的时候设立了衡州,陈朝的时候撤了,北周又设立了,隋朝开皇五年改名叫黄州。 黄州管辖四个县,总户数是两万八千三百九十八户。
话说黄冈这地方,以前叫南安,也叫齐安郡。隋文帝开皇初年,郡撤销了,十八年后才改成黄冈县。 后来,又经历了齐朝的巴州(陈朝废除),后周的弋州(管辖西阳、弋阳、边城三郡),这些州郡到开皇初年也都撤销了,直到大业初年才又设立了永安郡。 黄陂呢,后齐时叫南司州,后周改名叫黄州,还设了个总管府,还有个安昌郡。 开皇初年,府也撤了。 再早些时候,后齐还把它叫浐州,陈朝给废了。
木兰县,梁朝时叫梁安,设了梁安郡,还有永安郡、义阳郡。 后齐时改叫湘州,后来又改成北江州。 开皇初年,又另外设了个廉城县,没多久州和郡都撤了。 十八年后,才改县名为木兰。 麻城,梁朝时叫置信安,还有个北西阳县。 陈朝废了北西阳县,设了个定州。 后周又把州名改成亭州,还有建宁、阴平、定城三郡。 开皇初年,州郡都撤了,十八年后才改县名,这麻城还有个阴山。
义阳郡,齐朝时叫司州,梁朝先叫北司州,后来又叫司州。 北魏改称郢州,后周改称申州,大业二年又改称义州。 它管辖五个县,户口总数是四万五千九百三十户。义阳县,以前叫平阳,设有宋安郡。开皇初年郡撤销了,县也改了名字。 大业初年才又设了义阳郡,这义阳还有大龟山和金山。钟山县,以前叫盟阝(mèng),后齐改名齐安,还设了郡。开皇初年郡撤销了,县改名钟山,这钟山也有个钟山。罗山县,后齐时叫高安,开皇初年撤销了,十六年后才又设县,叫罗山。礼山县,以前叫东随,开皇九年改的名,这儿有个官署,还有个礼山。淮源县,后齐时叫慕化,设有淮安郡。开皇初年郡撤销了,大业初年县才改名,这儿还有油水。
九江郡,以前叫江州,管辖两个县,户口总数是七千六百一十七户。
话说这湓城啊,以前叫柴桑,是寻阳郡的所在地,梁朝的时候又设立了汝南县。陈朝灭亡后,郡和汝南县、柴桑县都撤销了,改设了寻阳县,十八年后又改名叫彭蠡。隋朝大业年间又重新设立了郡,县名也跟着改了。这地方啊,还有巢湖、彭蠡湖,还有庐山、望夫山。
彭泽呢,梁朝的时候属于太原郡,管辖彭泽、晋阳、和城、天水几个县。陈朝灭亡后,郡县都撤销了,改设了龙城县。到了开皇十八年,才改名叫彭泽。这地方有名的景点就是钓矶。
江夏郡啊,以前是郢州的地盘。梁朝的时候分出来个北新州,后来又从北新州分出来土州、富州、洄州、泉州、豪州五个州。陈朝灭亡后,改成了鄂州。它管辖着四个县,总户数有一万三千七百七十一户。
江夏,以前是江夏郡,陈朝灭亡后郡被撤销了,隋朝大业年间又重新设立。这地方有烽火山、涂水。武昌,以前是武昌郡,陈朝灭亡后郡被撤销了,西陵县和鄂县也被并入了武昌。武昌有樊山、白纻山。永兴,陈朝的时候叫阳新,陈朝灭亡后改名叫富川。开皇十一年,永兴县被撤销,并入了其他地方,十八年后才又改名叫永兴,这地方有五龙山。蒲圻,梁朝的时候属于上隽郡,还有个沙阳县,还设了个沙州,不过州很快就撤销了。陈朝灭亡后,郡也撤销了。这地方有石头山、鱼岳山、鲍山。
澧阳郡,陈朝灭亡后,设立了松州,后来又改名叫澧州。它管辖着六个县,总户数是八千九百六户。澧阳,陈朝灭亡后才设立的县,隋朝大业年间才设立了郡。这地方有药山和油水。石门,以前是天门郡,陈朝灭亡后郡被撤销了。孱陵,以前叫作唐,是南平郡的所在地,陈朝灭亡后郡被撤销,县名也改了。安乡,以前是义阳郡,陈朝灭亡后郡被撤销了,这地方有皇山。崇义,后周的时候属于衡州,开皇年间才设立了县,十八年后州改名叫崇州,隋朝大业年间州被撤销了,这地方有澧水。慈利,开皇年间设立,叫零陵,十八年后改名叫慈利,这地方有始零山。
巴陵郡,梁朝的时候是巴州,陈朝灭亡后改名叫岳州,隋朝大业年间又改名叫罗州。它管辖着五个县,总户数是六千九百三十四户。
巴陵、华容、沅江、湘阴这些地方,历史可复杂了!巴陵郡以前是有的,后来没了,隋朝又重新设立了。华容以前叫安南,梁朝的时候又改名叫南安湘郡,后来又没了,隋朝开皇十八年才改名叫华容县。沅江,梁朝时叫药山,也是个郡,后来没了,县名也改来改去的,最后在开皇十八年才定名为沅江县。湘阴就更乱了,梁朝时设立了岳阳郡和罗州,陈朝时罗州没了,隋朝又把郡和湘阴并入岳阳县,还设立了玉州,后来又改名叫湘阴,还把玉山县并进来了,最后玉州又没了。罗县呢,隋朝开皇九年把吴昌、湘滨两个县并进来了,这里还有贸水和汨水。
长沙郡以前是湘州,陈朝灭了之后,成了潭州总管府,隋朝初年总管府又没了。长沙郡管辖四个县,总共一万四千二百七十五户人家。长沙以前叫临湘,后来改名叫长沙,这儿还有铜山和锡山。衡山县以前是衡阳郡,陈朝灭了之后,衡阳郡没了,衡山、湘乡、湘西三个县都并到衡山县里了。益阳县,陈朝灭了之后,把新康县并进来了,这儿有座浮梁山。邵阳县以前是邵陵郡,陈朝灭了之后,郡没了,扶夷、都梁两个县都并进来了。
衡山郡,陈朝灭了之后,成了衡州。它管辖四个县,总共五千六百十八户人家。衡阳县以前是湘东郡,陈朝灭了之后,郡没了,临烝、新城、重安三个县都并进来了,这儿有衡山、武水和连水。洡阴县以前叫洡阳,陈朝灭了之后改了名字,这儿有肥水和酃水。湘潭县,陈朝灭了之后,茶陵、攸水、阴山、建宁四个县都并进来了,这儿有武阳山和历水。新宁县这儿有宜溪水和舂江。
桂阳郡,陈朝灭了之后,成了郴州。它管辖三个县,总共四千六百六十六户人家。郴县以前是桂阳郡,陈朝灭了之后郡没了,隋朝初年又重新设立了,这儿有万岁山和溱水。临武县这儿有华阴山。卢阳县是陈朝设立的卢阳郡,陈朝灭了之后郡也没了,这儿有渌水。
零陵郡,陈朝刚开始的时候,设立了永州总管府,后来总管府又没了。它管辖五个县,总共六千八百四十五户人家。
话说这零陵郡啊,以前叫泉陵,后来平了陈朝,郡就撤了,应阳、永昌、祁阳三个县也跟着没了。到了隋朝大业年间,又重新设立了零陵郡。
湘源县呢,平陈之后,洮阳、灌阳、零陵三个县没了,就设立了湘源县。这地方有座黄华山,还有观水、湘水、洮水流过。永阳县,以前叫营阳,梁朝的时候设立了永阳郡,平陈后郡也没了,营浦、谢沐两个县也并进去了。营道县,平陈后,冷道、舂陵两个县并入其中,这地方还有九疑山和营山。冯乘县,就一条冯水流过。
熙平郡是平陈之后设立的,属于连州管辖,一共管着九个县,户口一万两千六百五十五户。
桂阳县,梁朝的时候叫阳山郡,平陈后郡撤了,大业年间又改名叫熙平郡。这地方有贞女山和方山,还有卢水、洭水。阳山县,有条斟水。连山县,梁朝的时候叫广德,隋朝改名叫广泽,到了仁寿元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,这儿有座黄连山。宣乐县,梁朝的时候叫梁乐,还设了个梁乐郡,平陈后郡撤了,十八年后才改名叫宣乐。游安县、熙平县,以前叫齐乐郡,平陈后郡也撤了。武化县是梁朝设立的。桂岭县,以前叫兴安,开皇十八年改了名字。开建县,梁朝的时候叫南静郡,平陈后郡也撤了。
《尚书》上说:“荆州包括荆地和衡阳。”天上星宿,从张宿十七度到轸宿十一度,是鹑首星宿的范围,在巳位,这是楚国的分野。楚地的风俗物产,跟扬州地区挺像的。楚地人大多强悍勇猛,性情刚烈,这大概也是天性使然吧。
南郡、夷陵、竟陵、沔阳、沅陵、清江、襄阳、舂陵、汉东、安陆、永安、义阳、九江、江夏这些郡,有很多蛮族和汉人混居,跟汉人一起住的蛮族,跟普通的汉人没什么区别。那些住在偏僻山谷里的蛮族,语言不通,生活习惯也完全不一样,跟巴人、渝人差不多。这些蛮族,追溯他们的祖先,都是盘瓠的后代,所以他们的衣服饰物,大多用斑布来装饰。他们很忌讳别人叫他们“蛮子”。
自从晋朝南迁之后,南郡和襄阳都成了重要的军事重镇,四方的人才都汇聚到这里,所以逐渐有了很多讲究礼仪、熟读经书的人,风气也慢慢变得重视礼仪和道德了。九江地处要冲,江夏、竟陵、安陆等地都设有州府,是重要的藩镇,所以这里的人才跟其他郡县就不一样了。总的来说,荆州的人很敬畏鬼神,特别重视祭祀活动,屈原创作《九歌》,大概也是这个原因。
屈原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汨罗江自尽,当地人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没找到他,湖面宽阔,船又小,大家都过不去,于是就唱起了歌:“怎么才能渡过这湖啊!”于是大家就一起划船回去,在亭子上聚会,年复一年地传承下来,就成了赛龙舟的习俗。那些船只快速地并排前进,划船的歌声此起彼伏,热闹非凡,水陆两边都挤满了看热闹的人,荆州各郡都有这个习俗,南郡和襄阳尤其盛行。
这两个郡还有个“牵钩”的游戏,据说起源于古代的军事演习,楚国将领攻打吴国时,用这个游戏来训练士兵,后来一直流传下来,代代相传。“牵钩”开始的时候,都会有鼓点节奏,大家一起唱歌跳舞,声音震耳欲聋,当地人说,这是为了祈求丰收。这个游戏也传到了其他郡县。梁简文帝在雍州做官的时候,曾下令禁止这个游戏,所以后来就渐渐少了。
他们的丧葬习俗,虽然没有披头散发、捶胸顿足的仪式,但也哭喊得很厉害。人刚死,就把尸体抬到院子中间,不放在屋里。等到入殓完毕,再送到山里去埋葬,一般是十三年后才下葬。他们会先选择个吉日,把遗骨重新装进小棺材里,叫做“拾骨”。“拾骨”必须由女婿来做,因为蛮族很重视女婿,所以就把这件事交给女婿了。拾骨的时候,要把肉剔除,留下比较大的骨头。
到了下葬那天晚上,女婿以及其他三四十个人,会聚集在宗族族长的家里,用芒草扎成篱笆,叫做“茅绥”。每个人手里拿着长约一丈的竹竿,竿子上端三四尺的地方还带着枝叶。他们队伍的前进后退,都有节奏,边走边唱歌呼喊,也有一定的章法。传说盘瓠死后,被放在树上,人们用竹木把他从树上弄下来,所以后人一直沿袭这个习俗,不过为了避讳,称之为“刺北斗”。下葬祭祀完毕后,亲朋好友都会痛哭一场,哭完之后,家人就回家喝酒庆祝,不再祭奠哭泣了。
而那些蛮族,丧葬习俗又不一样,他们没有丧服,也不做法事超度亡灵。人刚死,就把尸体放在馆舍里,邻居家的年轻人,每个人拿着弓箭,围着尸体唱歌,用弓箭的敲击声来配合节奏。歌里唱的是死者生前快乐的事情,一直唱到结束,这跟现在的挽歌差不多。唱完几十首后,才给死者穿衣、裹尸、入殓,然后送到山林里,另建小屋安置棺材。有的也直接埋在村子旁边,等积攒二三十具尸体后,一起葬在石窟里。
长沙郡还有一些夷族,叫做莫徭,他们自称祖上有功劳,所以一直免除徭役,因此得名。他们的男人只穿白色布做的短衫,不穿裤子也不戴帽子;女人穿青布衫、斑布裙,也不穿鞋。他们结婚时,用铁钴莽作为聘礼。武陵、巴陵、零陵、桂阳、澧阳、衡山、熙平这些地方的习俗都差不多,他们的丧葬习俗也跟其他蛮族差不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