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廓,字士玄,是河北安平人。他爹崔元,在北齐当燕州司马。崔廓从小就孤苦贫穷,他妈身份低微,所以不被当地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瞧得起。一开始他在村里当个小吏,经常受委屈,心里憋屈得很,就一气之下跑到山里去了。 然后他在山里认真读书,学问越来越好,山东那一带的读书人都很尊敬他。后来他回到家乡,也不去当官。他和同郡的李士谦是特别好的朋友,经常互相走动,大家就都叫他们“崔李”。李士谦去世后,崔廓哭得特别伤心,还给他写了传记,藏起来珍藏。李士谦的妻子卢氏守寡,家里有什么事,总是派人去问崔廓拿主意。崔廓还写过一些关于法律的文章,道理讲得很透彻,可惜文章大多没流传下来。隋朝大业年间,崔廓在家中去世,享年八十岁。他有个儿子叫崔赜。

崔赜,字祖浚,七岁就能写文章,长得虽然矮小,但是口才很好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秦孝王推荐了他,他参加考试成绩优异,被朝廷召去和其他的儒生一起制定礼乐制度,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。没多久就升了协律郎,太常卿苏威很欣赏他。他母亲去世后,他非常孝顺,五天都没吃东西喝水。后来他又被征召去当河南王和豫章王的侍读,每天都要往返于两位王子的府邸。等到河南王当上了晋王,崔赜就升任记室参军,从此就不再侍奉豫章王了。晋王非常器重他,还给他写信说:

话说当年汉朝的西京,梁王在那里建国,修建了平台和东苑,好多人都慕名而来。马卿辞去了武骑的官职,枚乘也辞去了弘农太守的职位。我每次读史书,就特别纳闷,他们干嘛要放弃这么好的官位,跑到藩地去呢?现在想想,才明白他们的志向高洁。这两个人,可不是一般人啊!

你学识渊博,记忆力超群,知识储备丰富得像个无底洞。你比汉朝那些大臣的三箧书还多,简直像翻越蒙山一样浩瀚;比梁相的五车书还多,好像吞并了云梦泽一样广阔。你为人正直,爱惜人才,敬重朋友,不辞辛劳。你首先效仿郭隗筑宫招贤,经常像穆生那样款待宾客。现在你又重新开拓疆土,再次立誓保卫山河,地盘有七百里那么大,把曲阜都纳入版图,城池七十多座,囊括了临淄,南阳也大为发展,东阁也刚刚修建好。

我设想你将来荣华富贵,乘坐华丽的马车,穿着飘逸的长袍,坐在精美的筵席上,穿着珍贵的鞋子,吟诵着山桂的挺拔,描绘着池竹的茂盛。你将如此尊贵,如此风流倜傥,真是太好了!我真是太高兴了!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!

仰望上京,思念先祖,我的才能比不上那些天资聪颖的人,比起曹植来更是自愧不如。这封信写不尽我的意思,就不多说了。

赜答曰:

前两天收到您的来信,真是荣幸之至,我激动得不知所措。您信中谈到的那些高深的道理,即使是像管辂那样精通《易经》的人,恐怕也难以完全理解;那些丰富的典故,即使是像郭璞那样精通《山海经》的人,也未必能完全解释清楚。那些绚丽的色彩,那些和谐的音律,用凤凰的鸣叫来比喻都嫌不够,用龙的纹章来比喻也嫌不足以形容。吴札对《周颂》的解读,也未必能完全表达其精妙之处;郢地乐师演奏的《阳春》之曲,又有谁能完全领会其精髓呢!

您殿下乃皇室贵胄,才华横溢,文采斐然,您的道德修养远胜过东平王,您的文艺造诣远超北海王。汉朝有司马迁、萧望之,晋朝有裴楷、张华,他们都才名远扬,声誉显赫。而我呢,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,与他们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我祖上在燕国南边做个赘婿,后来又到河朔地区游玩,本来就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,更谈不上效仿蔺相如那样忠君爱国了。我从未像那些寒窗苦读的人那样刻苦学习,读《论语》只读了一篇,读《庄子》也只读了一小部分。更何况我现在年纪大了,生活也清贫,学习上没有什么成就,反而荒废了不少时间。我就像燕雀想和骏马比速度,像薛谭想和鸡鸣比音律一样,不自量力,班门弄斧。想要搬动泰山跨越北海来报答您的恩情,这太难了;想要填平昆仑山来报答您的恩情,这也太容易了。

没想到您却赏赐了我这么大的恩典,让我家门兴旺发达,子孙后代也都能出人头地。真龙天子要下凡了,谁想出名就赶紧出来吧,那些只会吹嘘的人,就别再自以为是了!您的恩典如同江河一样浩瀚,滋润着万物,让山丘都显得渺小。如果曹植能听到您的教诲,就不会英年早逝;如果杨修能谦逊一些,也不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。我感激不尽,特写此信表达我的谢意。

豫章给我寄来了信,还送来了五十石米,以及衣服和钱财。那时候晋王(杨广)的公文书信,很多都是他写的。王叔文(王绩)进了东宫,当上了太子斋帅,没多久又升迁为舍人。元德太子死了以后,他因为生病回家了。后来朝廷又征召他做了起居舍人。

大业四年,跟着皇帝去汾阳宫,然后到了河阳镇。蓝田县令王昙在蓝田山发现了一个玉人,高三尺四寸,穿着大领衣服,戴着帽子,就呈献给了皇上。皇上问了群臣,都没人认识,王叔文回答说:“我仔细查阅了汉文帝之前的史料,还没有戴帽子的记载,这个玉人应该是文帝以后才出现的。我曾经看过魏国大司农卢元明写的《嵩高山庙记》,里面记载说,有神人,用玉做成人形,大小只有几寸,时而出现时而消失,出现的时候就预示着天下太平,国运昌隆。皇上您顺应天意,安抚百姓,在嵩山洛阳建立了稳定的统治,岳神才显灵,这是祥瑞之兆啊!”说完就再次行礼,百官都跟着祝贺,皇上龙颜大悦,赏赐了他二百匹绢。

跟着皇上登上太行山,皇上问王叔文:“哪里有羊肠坂?”王叔文回答说:“我查阅了《汉书·地理志》,上党壶关县有羊肠坂。”皇上说:“不是。”王叔文又回答说:“我查阅了皇甫士安写的《地书》,记载太原北面九十里处有羊肠坂。”皇上说:“对,就是那里。”然后皇上对牛弘说:“崔祖浚说的‘问一知二’说的就是他啊!”大业五年,他奉诏与其他儒生一起编撰《区宇图志》二百五十卷,呈献给皇上。皇上对这个不满意,又让虞世基、许善心重新编撰,改成了六百卷。他父亲去世后,他辞去了官职,不久之后又重新被起用。

辽东战役的时候,他被任命为鹰扬长史,辽东郡县的命名,都是他提出的建议。他还奉诏撰写了《东征记》。大业九年,他被任命为越王长史。当时山东盗贼四起,皇上命令他安抚高阳、襄国,归顺的人有八百多。大业十二年,他跟着皇上去了江都。宇文化及弑杀了皇上,他被任命为著作郎,但是他称病不上任。在路上病发,死在了彭城,享年六十九岁。

赜啊,跟洛阳的元善、河东的柳抃、太原的王劭、吴兴的姚察、琅邪的诸葛颍、信都的刘焯、河间的刘炫关系都特别好,一有空就聚在一起,聊个没完没了。

他写诗词、赋、碑文什么的,加起来十多万字呢!他还写了《洽闻志》七卷、《八代四科志》三十卷,可惜还没来得及用上,江都就出事了,全烧成灰了,真是太可惜了!

徐则,是山东郯县人。从小就性格沉稳,欲望很少。他师从周弘正学习,擅长三玄,精通辩论,名声响遍京城。徐则自己感叹说:“名声是真实的基础,我难道要成为它的附庸吗?”于是他就有了隐居的念头,拄着拐杖去了缙云山。后来,好几百个学生苦苦请求他教书,都被他谢绝了。他没结婚,一直穿着粗布衣服。陈朝太建年间,他被朝廷召见,在至真观小住了一段时间。一个月后,他又辞官去了天台山,在那里隐居修行,只靠松树和山泉水生活,即使隆冬严寒,也不穿棉衣。太傅徐陵还特地为他刻碑立颂。

当初在缙云山的时候,太极真人徐君曾对他说:“你八十岁的时候,会成为帝王的老师,然后才能得道。” 晋王广镇守扬州,听说过徐则的名声,就亲笔写信召见他,信中写道:“道蕴含着各种妙理,法体自然,包容天地万物,化生世间一切,人能弘扬大道,大道就不会虚行。先生您修身养性,崇尚玄妙,齐万物于一体,深明义理,通达法门。您性情平和,精神澄澈,以松为食,以术为饮,栖息在云雾缭绕的山林。您盼望着登上赤城山,等待风云变幻,遨游玉堂,驾驭龙凤,即使隐居在名山大川,您的德行也影响着江淮地区,您的功德值得称赞,使我们日夜思念。我久仰先生的德行,怀着敬仰之心,想向幽居的先生学习,梦想着能到岩穴中拜访您。如今霜风已冷,海气将寒,您在茂密的树林中休息,道体得以休养生息。

昔日商山四皓轻视汉朝的朝廷,淮南八公来到藩邸。古今虽然不同,山谷却依然存在,隐居市朝,前贤已有说法,弘扬大道,教化百姓,非先生莫属!所以我派人去诚挚地邀请您,希望您不必费力地束装前来,只要您愿意来,就不必乘坐华丽的马车,离开那空寂的山谷。希望您能屈尊前来,我期盼着您披云而来。”徐则对他的学生说:“我今年八十一岁了,晋王召见我,是徐君的旨意,果然应验了。”于是他就去了扬州。晋王想向他学习道法,徐则以时间不合适为由推辞了。那天傍晚,他让侍者取来香火,像平时一样行礼。到五更天的时候,他就去世了,身体柔软如同活着一样,停放了几个月,容貌都没有改变。

晋王写信说:“天台山上的隐士,东海徐先生,他清静寡欲,修养德行,超脱尘世,行为端正。他穿着粗布衣服,以松为食,以术为饮,隐居在灵秀的山岳中,五十年有余。他具有超凡脱俗的才华,飘逸洒脱的风度,他的德行高深莫测。我敬仰先生的道风,久已仰慕先生的德行,多次派人去请您,希望您能屈尊前来,让我虔诚地学习您的法术,结下善缘。然而,先生您刚来不久,还不到十天,就厌倦尘世,羽化登仙,回归了仙府。您的身体柔软,容貌不变,正如古书上说的‘尸解地仙’啊!诚然,师徒之礼尚未举行,而您的心意却已在我心中,虽然您已羽化,但我仍然感到悲伤,丧事所需的一切,我都将负责。您已乘云而去,空留下棺椁和衣物,又何必需要坟墓呢!只留下您的拐杖,以示俗礼,应该派人送回天台安葬。”

当时,从江都到天台的路上,人们常常看见徐则徒步而行,说他被放还了。回到他的旧居,他取出经书和道法,分给弟子们,又让他们打扫出一间屋子,说:“如果有客人来,就应该请他们到这间屋子来。”然后,他就跨过石桥走了,不知去向。一会儿,他的灵柩到了,人们才知道他羽化成仙了。那时他八十二岁。晋王听说后更加惊异,送去一千匹布作为赙赠,还派画家画下他的肖像,并请柳抃为他写赞文:“可道非道,常道无名。上德不德,至德无盈。玄风扇矣,而有先生。夙炼金液,怡神玉清。石髓方软,云丹欲成。言追葛稚,将侣茅嬴。我王遥属,爰感灵诚。柱下暂启,河上沉精。留符告信,化杖飞声。永思灵迹,曷用摅情?时披素绘,如临赤城。”

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。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。请您提供文本,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,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。

那时候啊,有个叫宋玉泉的,是建安人;还有个会稽人孔道茂,以及丹阳人王远知,他们也都在练辟谷,就吃松树上的东西和喝山里的水过日子,日子过得挺简朴的。这三个人,杨广皇帝都挺看重的。

张文诩,是河东人。他爸爸张琚,在开皇年间当过洹水县令,因为清正廉洁而有名。家里藏书几千卷,他用这些书教育子侄,个个都通过明经科考取了功名。

张文诩博览群书,尤其精通《三礼》,《周易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和《春秋三传》也都非常熟悉。他特别喜欢郑玄的注释,认为那是通达博学的典范,其他儒家的不同说法,他也都仔细研究过。高祖皇帝招揽天下有名的儒学大家,像房晖远、张仲让、孔笼这些人,都被聘为博士。张文诩当时在太学学习,晖远他们都非常敬佩他,整个太学都对他交口称赞,都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。很多学生都来向他请教不懂的问题,张文诩总是能引经据典,滔滔不绝地讲解,并且只讲重点。

侍御史皇甫诞,当时朝中很有名望的大臣,都对他恭敬地行弟子之礼。有一次皇甫诞到南台办事,特意打扮了自己的马,然后来邀请张文诩一起出去。张文诩每次都是牵着马步行,他心里想着,不想因为攀附权贵而得到什么好处。右仆射苏威听说他的名声后,把他召见,和他谈话,非常高兴,劝他做官。但张文诩志不在仕途,坚决拒绝了。仁寿年间,太学停办了,张文诩拄着拐杖回家,以种菜为生。州郡多次征召他,他都拒绝了。他以孝顺母亲闻名,用自己的道德感化乡里的人,当地风俗也因此有所改变。

曾经有人半夜偷割他的麦子,被他发现后,那人很害怕,就逃走了,偷麦的人被他的行为感动了,把麦子放下就离开了。张文诩安慰了他,并且发誓不说出去,还让他把麦子拿走。过了几年,那个偷麦的人自己把这件事告诉了乡里人,这才被大家知道。邻居家盖墙,心里觉得不公平,张文诩就主动拆掉自己家的旧墙来满足邻居。

张文诩曾经患有腰痛,碰巧有个医生说自己擅长治疗这种病,张文诩就让他治疗,结果被医生的刀伤到了,疼得躺在床上起不来。医生跪地求饶,张文诩却把他打发走了,还为他隐瞒,对妻子说:“我昨天头晕,掉进坑里了。”他总是这样掩盖别人的缺点。州县看他家境贫寒,想给他一些救济,他都拒绝了。

每当闲暇无事的时候,他总是悠然长叹:“年纪一天天大了,恐怕我的名声无法流传后世啊!”他用如意敲打桌子,发出声响,节奏分明,人们把他比作闵子骞和原宪。他最终在家里去世,享年四十岁。乡里人为他立碑颂扬,称他为张先生。

史学家说:古代那些隐逸的人,并不是躲起来不见人,也不是闭口不说话,更不是藏着掖着不用自己的智慧。其实,他们内心平静淡泊,不糊涂也不蒙蔽,安于现状,顺其自然,对人和事都抱着公正无私的态度。

士谦他们这些人,看淡了官位爵禄,一心向往田园生活,隐居却不违背孝道,保持节操却不远离世俗,不主动教化别人却能起到劝诫的作用,表面上看起来无所作为,实际上却收获良多。他们爱护百姓如同父母,对待朋友如同亲戚,如果没有天生纯洁高尚的品德,谁能做到这样呢? 然而,士谦听到赞扬也不高兴,文诩受到伤害也不生气,徐则志向在于隐居,对人无论亲疏贵贱都一视同仁,都是抱着质朴之心的人啊!

崔廓因为受到屈辱,于是以隐居避世而闻名,祖浚继承了祖上良好的文学功底,足以延续祖上的文风,父子俩虽然生活方式不同,一个活跃一个隐居,但最终都在名声上取得了成就,真是太好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