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荣,字长荣,自己说是太原人。他爹郭徽,在北魏大统年间做过同州司马。当时杨坚(武元皇帝)是同州刺史,所以郭荣他爹和杨坚他爹(高祖)就认识了。后来郭徽做到洵州刺史、安城县公。杨坚当皇帝后,任命郭徽当太仆卿,几年后郭徽就去世了。郭荣长得高大威猛,外表粗犷但内心缜密,和他交往的人都挺喜欢他。

周朝的大宰相宇文护看中郭荣为人谨慎可靠,提拔他做了中外府水曹参军。当时北齐军队经常来侵犯,宇文护派郭荣去汾州观察敌情。汾州和姚襄镇离得很远,郭荣觉得这两个地方孤立无援,互相帮不上忙,就建议在两镇之间再修建一座城池,互相照应。宇文护同意了。结果北齐将领段孝先攻陷了姚襄镇和汾州,只有郭荣修建的城池守住了。宇文护造了浮桥,带兵过河和段孝先打仗。段孝先在上游放了很多大木筏去撞浮桥,宇文护让郭荣指挥负责水战的人把这些木筏都弄走。因为这次立功,郭荣被封为大都督。

宇文护又因为稽胡人经常作乱,就派郭荣去安抚他们。郭荣在上郡、延安修建了周昌、弘信、广安、招远、咸宁五座城池,堵住了稽胡人的要道,稽胡人从此不敢再轻易侵犯。杨坚当了皇帝(武帝)后,亲自处理政务,任命郭荣为宣纳中士。后来跟随杨坚平定北齐,因为战功,赏赐他马二十匹,丝绸六百匹,封他为平阳县男,升官为司水大夫。

郭荣年轻时和杨坚关系特别好,感情非常好,有一次和杨坚晚上一起坐在月下,杨坚很随意地对郭荣说:“我观察天象,也了解人事,周朝的运气已经用完了,该我取而代之了。”郭荣心里暗暗记住了这话。杨坚当了皇帝(宣帝)后去世,杨坚他爹(高祖)掌握了朝政大权,就召见郭荣,拍着他的背笑着说:“我说的话应验了吧?”然后就让他做相府乐曹参军。没多久,又让他兼任蕃部大夫。杨坚他爹当皇帝后,提拔郭荣做内史舍人,因为以前和杨坚关系好,封他为蒲城郡公,官位也升了。后来又升迁到通州刺史。

仁寿年间初期,西南的夷族和獠族经常叛乱,朝廷就让郭荣担任八州诸军事行军总管,带兵去讨伐。一年多时间就平定了叛乱,朝廷赏赐给他三百多个奴婢。

隋炀帝当上皇帝后,郭荣被任命为武候骠骑将军,因为他以严谨正直闻名。几年后,黔安的首领田罗驹在清江闹事,夷陵好几个郡的百姓和少数民族都响应了他,皇帝下令郭荣去平叛。平叛成功后,郭荣升职为左候卫将军。后来跟着皇帝西征吐谷浑,又升为银青光禄大夫。在辽东的战役中,因为立功,他又升为左光禄大夫。

第二年,皇帝又要打辽东。郭荣觉得国家已经很疲惫了,皇帝不应该频繁出征,就劝谏皇帝说:“蛮夷无礼,那是臣下的事情。我听说威力巨大的弩箭,都不会为了捕捉老鼠而发射,更何况是亲自冒着危险,率领大军去对付小小的敌人呢?” 皇帝没听他的。郭荣还是跟着军队去攻打辽东城,他亲自冲锋陷阵,冒着箭石的危险,日夜穿着盔甲,一百多天没脱下来。皇帝经常派人暗中观察将领们的表现,知道郭荣如此尽忠职守,非常高兴,经常慰劳鼓励他。

九年后,皇帝到达东都洛阳,对郭荣说:“你年纪大了,不适合再长期在战场上奔波了,我打算给你封个郡守,你自己选一个吧。” 郭荣不想离开皇帝,就跪下磕头推辞,说得非常恳切悲伤,感动了皇帝。于是,皇帝任命他为右候卫大将军。过了几天,皇帝在百官面前说:“像郭荣这样忠心耿耿的人,真是少见啊!” 可见皇帝对郭荣的信任有多深。后来杨玄感造反,皇帝命令郭荣去太原镇守。第二年,他又跟随皇帝到达柳城,结果生病了,皇帝还派人经常去探望他,了解他的情况,使者络绎不绝。最后,郭荣在怀远镇去世,享年六十八岁。皇帝为他停朝一天,追赠他兵部尚书的官职,谥号为“恭”,还赏赐了大量的布匹。他有个儿子叫郭福善。

庞晃,字元显,是榆林人。他老爸庞虬,是周朝的骠骑大将军。庞晃从小就是个良家子弟,后来刺史杜达看中了他,就让他当了州都督。周太祖拿下关中之后,任命庞晃为大都督,让他带着亲兵,经常跟在身边。庞晃因此搬到了关中住。后来他又升迁为骠骑将军,继承了比阳侯的爵位。

卫王宇文直去襄州镇守,庞晃跟着他,官职没变。没多久,他和长湖公元定一起攻打江南,结果孤军深入,战死了。过了好几年,卫王宇文直派庞晃的弟弟,车骑将军庞元俊,送去八百匹绢,把庞晃的尸体赎了回来。

庞晃这才得以回朝。朝廷任命他为上仪同,赏赐了他二百段彩绸,他又继续侍奉卫王。

高祖(李渊)当上随州刺史的时候,路过襄阳,卫王李晃去拜见他。李晃觉得高祖不是一般人,就和他交上了朋友。后来高祖卸任回京城,李晃在襄邑迎接了他。高祖非常高兴,李晃就对高祖说:“您相貌不凡,注定要名垂青史,将来登基称帝,可千万别忘了我啊!”高祖笑着说:“你这是在胡说八道什么呢!”

过了一会儿,院子里有一只雄雉叫了起来,高祖让李晃射它,说:“射中了就有赏。将来我富贵了,就拿这事儿当个预兆。”李晃一箭射中了,高祖拍手大笑:“这是天意啊,你能射中就是因为感动了上天!”然后就把两个丫鬟赏给了李晃,两人关系变得非常亲密。

到了武帝(杨坚)当政的时候,李晃当上了常山太守,高祖当了定州总管,两人经常互相走动。不久高祖升任亳州总管,将要上任,心情不太好。李晃就劝他说:“燕地、代地都是精兵强将的地方,现在要是调动军队,天下可就不好掌控了。”高祖握着李晃的手说:“时机还没到呢。”后来李晃也升任了车骑将军。

高祖当上扬州总管后,奏请李晃一起前往。后来高祖当了丞相,就提拔李晃当开府,让他负责统领左右事务,非常器重他。高祖登基后,对李晃说:“当年射雉的预兆,今天应验了吧?”李晃拜了两拜说:“陛下顺应天意,得到百姓拥戴,君临天下,您还记得当年的话,我真是太高兴了!”高祖笑着说:“我怎么能忘记你说的这些话呢!” 随后又给李晃加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,任命他为右卫将军,晋爵为公,食邑一千五百户。

河间王李弘带兵打突厥的时候,李晃作为行军总管跟随他到了马邑。他们从贺兰山另一条路出击,打败了敌人,斩首一千多级。李晃为人刚强,当时广平王杨雄权倾朝野,李晃经常不把他放在眼里,甚至当面轻慢他。有一次,李晃在军中睡觉,杨雄过去也不起身,杨雄因此对他怀恨在心。李晃和高颎也有矛盾,这两个人经常在皇帝面前说李晃的坏话。因此,李晃在宫中侍卫十多年,官职一直没升迁。后来被外放为怀州刺史,几年后升任原州总管。仁寿年间去世,享年七十二岁。高祖为他辍朝三日,赠送布三百匹,米三百石,谥号为“敬”。他的儿子李长寿也很有名,官至骠骑将军。

李安,字玄德,是甘肃狄道人。他爸爸李蔚,在北周当过朔州、燕州、恒州三个州的刺史,还被封为襄武县公。李安长得好看,又擅长骑马射箭。北周天和年间,李安辞去平民身份,当上了右侍上士,继承了他父亲的襄武公爵位。没多久,他又升官了,当上了仪同、少师右上士。后来高祖当了宰相,把李安招到身边做事,升他做了职方中大夫。高祖还提拔了李安的弟弟李悊当仪同。

李安的叔叔,当时在京城做梁州刺史,叫李璋。他跟北周的赵王密谋害高祖,还想拉拢李悊当内应。李悊就跟李安说:“这事儿要是不说,就是不忠;说了,就是不义。丢了忠义,还怎么立身处世呢?”李安说:“高祖是咱们的父亲一样的人物,怎么能背叛他呢?”于是李安偷偷地把这事儿告诉了高祖。后来赵王他们被杀掉了,高祖要给李安升官加爵,赏赐他东西。李安赶紧磕头谢恩说:“兄弟俩没啥功劳,却得到这么大的赏赐,我们全家都尽心竭力,也报答不了您的恩情。没想到我叔叔那么糊涂,被坏人骗了,差点儿让我家断子绝孙,这真是比吃苦菜还难受啊!您能保全我们全家,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了,我怎么能因为我叔叔的事儿,还想着要升官加爵呢?”说着,李安就趴在地上哭,悲伤得不能自已。

高祖被他的举动感动了,说:“为了你,我特意留下了你叔叔的性命。”于是就下令只处罚李璋本人,高祖还为李安隐瞒了这件事,没对外宣扬。不久,高祖又任命李安为开府,并封他为赵郡公,李悊也升了官,当上了仪同,被封为黄台县男。

隋朝开国皇帝登基后,任命他当安内史侍郎,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左丞、黄门侍郎。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他被任命为杨素的副将,同时还担任行军总管,率领蜀地的军队顺流而下。当时陈朝军队驻扎在白沙,他对各位将领说:“水战可不是我们北方人的强项。现在陈军依托险要地势停泊船只,他们一定会轻视我们,毫无防备。我们趁夜袭击他们,就能打败敌人!” 大家都觉得他的主意不错。他率领先锋部队,大败陈军。

隋文帝很高兴,还专门下诏书表彰他,诏书里写道:“陈贼自以为水战厉害,在险要的地方,更是认为官军不敢轻易进攻。你率领开府亲兵,夜间出动水军,打垮了敌军,生擒了许多俘虏,大大鼓舞了我们军队的士气,也震慑了敌人的胆量,你确实不负朕的重托,朕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。” 他被提升为上大将军,又任命他为郢州刺史。没过几天,他又被调任邓州刺史。他请求回到朝廷担任内职,但隋文帝非常重视他,没有同意他的请求,任命他为左领左右将军。不久后,他又升迁为右领军大将军,再次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、备身将军的官职。他和弟弟都掌管着禁卫军,皇帝对他们兄弟俩非常信任和器重。

八年后,突厥入侵边境,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跟随杨素去抵抗突厥。他率领军队从长川另辟蹊径,正好遇到突厥军队渡河,与他们作战并取得了胜利。仁寿元年,他被任命为宁州刺史,他弟弟被任命为卫州刺史。他的儿子琼,弟弟的儿子玮,从小就在宫里长大,一直到这个时候,八九岁了才被允许回家。可见皇帝对他们一家人的照顾有多么周到。

高祖皇帝曾经说起自己当宰相时候的事儿,心里特别同情李安兄弟俩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亲情,就下了一道圣旨说:“先王制定的规矩,是用大义来裁断私情,割舍亲情,才能尽心侍奉君主,这样才能弘扬高尚的节操,体现出最高的公正。以前周朝已经衰败,天命将要转移到我们大唐,我刚开始掌权,王业才刚刚建立,正赶上这个乱世,奸邪小人很多。上大将军、宁州刺史、赵郡公李安,他叔父李璋暗中勾结宗室,迷惑李安的儿子,图谋不轨,祸乱将要爆发。李安和他的弟弟,开府仪同三司、卫州刺史、黄台县男李悊,他们深明大义,忠心耿耿,揭露了李璋的阴谋,坏人终于得到了惩罚。我一直都很敬佩他们的忠诚,赞赏他们,一直想给他们加官进爵,赏赐他们,不应该拖延。但是这件事牵涉到他们的亲戚,我心里还有点犹豫,想让他们按照名教的规矩,自己有个说法,我一直都在仔细考虑,所以耽误了这么多年。现在我又仔细查阅了圣贤的典籍,参考了以前的事例,父子天性,孝顺和忠君有时都不能兼顾,更何况叔侄的亲情比父子轻得多,礼法上本来就有轻重之分,能够忘记私情,一心为国,这才是符合大义的,应该表彰他们的旧功,再次重重地赏赐他们。”

于是,皇帝就封李安、李悊两人为柱国,分别赏赐他们绢帛五千匹,马匹一百匹,羊一千只。又把李悊提升为备身将军,晋封为顺阳郡公。李安对他的亲戚说:“虽然我们家保全了,但是叔父却遭了祸,现在接受了圣旨,我心里悲痛愧疚,真是五味杂陈。”说着,他就哭泣悲伤,不能自已。他本来就患有水肿病,这下病情加重,不久就去世了,那年他五十三岁。死后谥号为“怀”。他的儿子李琼继承了他的爵位。李安的幼子李孝恭,最有名气。李悊后来因为事情牵连被罢官,发配到岭南,在路上病死了。

史书上说啊,宇文庆他们这些人,以前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,跟皇帝关系密切,有的跟皇帝是老朋友了,知根知底的;有的则是皇帝早早就委以重任的心腹。他们沾了皇帝恩泽的光,享受着荣华富贵,在朝堂上平步青云,随着皇帝的兴衰而沉浮。 他们身居高位,俸禄优厚,把这份荣华富贵也留给了子孙后代,真是令人羡慕啊!

可是,宇文皛从小在宫里长大,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,隋炀帝又特别宠爱他,不按规矩办事,他能有什么出息呢?想想看,安氏兄弟和高祖皇帝的关系,原本就没有君臣之分,结果高祖皇帝却杀了自己的亲骨肉,这可是“大义灭亲”啊,跟我们通常听到的那些事完全不一样! 虽然这件事让人感到悲痛,但这又能改变什么历史事实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