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天地初开,阴阳分明,乾坤有了位置,君臣之道和夫妇之道也就自然而然地确立了。阴阳调和才能创造万物,家庭和睦才能治理天下,这道理是从近到远,从自身到国家,与天地相合,是不是很伟大啊!兴亡成败都系于此,是不是很严重啊!所以古代圣明的君王都非常重视这一点,端正根本,严加防范。
可是后来继承王位的那些人,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修身齐家,他们只顾着享受安逸舒适的生活,根本不考虑国家大事。国家兴衰成败,安危存亡,全都在此一举。所以,像皇氏、英氏皇后,她们的贤德使得虞朝兴盛;任姒归为妻,使得周朝的姬姓家族兴旺发达;而夏朝的妹喜、殷朝的妲己,却导致了夏、殷两朝的灭亡;褒姒和赵姬则给周朝和汉朝带来了灾难。
翻开历史,从晋朝到宋朝,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清。这些皇后们,都是因为地位尊贵而骄奢淫逸,并非因为自身德行而受人尊敬,她们放纵自己的行为,不顾礼仪廉耻,像凶狠的鹰枭一样,最终都很快失败了。后来的皇后们,虽然位居高位,却很少能走平坦的路,大多重蹈覆辙。
像《诗经》里说的雎鸠的恩爱,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;母鸡司晨的现象,却在各个国家都有发生。真正的贤德女子,不会为睡眠而担忧;而那些穿着华丽首饰的女子,很少能继承先贤的良好声誉。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前人的教训,深深地叹息那些记载在史书上的事情。
仔细研究历史,考察当今的现实,就能明白国家兴亡,成败得失的关键所在,实在是太多了。所以,我写这本《皇后列传》,就是为了警示后人。
话说古代后宫制度,夏朝、商朝以前的情况,记载比较简略,不太清楚。到了周公制礼作乐之后,后宫的职位才算正式地设立齐全了。秦朝、汉朝以后,历朝历代都有变化,后宫的等级和职位,史书上记载得很详细。从齐朝、梁朝开始,一直到魏朝、周朝,后宫制度不断废除和增设,变化很大,很不统一。周宣王当政的时候,根本不遵守祖宗的制度,皇后、妃嫔的称号乱七八糟的,光称“中宫”的就有五个。其他的夫人以下的嫔妃,数量更是没有固定标准。
高祖皇帝想改变以前的弊端,大力整顿后宫,只保留皇后一个正位,不让其他妃嫔专宠,但是当时后宫的官职名称和数量,还没有明确规定。到了开皇二年,才正式制定了后宫的制度,大体上参照《周礼》,减少了一些职位。嫔妃有三人,负责教导后宫妃嫔四德(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),品级相当于正三品。世妇有九人,负责接待宾客和祭祀,品级相当于正五品。女御有三十八人,负责管理后宫的纺织女工,品级相当于正七品。此外,还参考汉朝和晋朝的旧例,设立了六尚、六司、六典,互相统辖,管理后宫事务。
这六尚分别是:一、尚宫,负责引导皇后出入,管理宫中嫔妃的饮食;管司令三人,掌管图籍、法式,负责检查和汇报;典综三人,负责管理玺印、器物、玩物。二、尚仪,负责礼仪和教导;管司乐三人,负责音乐;典赞三人,负责引导内外命妇朝见。三、尚服,负责管理服装和宝物;管司饰三人,负责管理头饰、耳环、花朵等;典栉三人,负责管理巾帕、梳子、香油等。四、尚食,负责准备膳食和试菜;管司医三人,负责医药和占卜;典器三人,负责管理酒器、食器等。五、尚寝,负责管理寝宫的帐幔、床褥等;管司筵三人,负责铺设、打扫;典执三人,负责管理扇子、雨伞、灯烛等。六、尚工,负责管理宫中营造和各种事务;管司制三人,负责管理衣服的裁剪缝制;典会三人,负责管理宫中财物的出入。六尚每尚各三人,品级相当于从九品;六司的品级相当于勋品;六典的品级相当于流外二品。
最初,文献皇后因为功劳很大,参与朝政,又独掌后宫,心怀嫉妒,所以故意空着嫔妃的位子,没有设立三妃,防止她们威胁到自己的地位。所以当时只有皇后以下,设置了六十个嫔妃。而且还减少了服装的等级和数量,降低了品级。等到文献皇后去世以后,才开始设立贵人三人,嫔妃增加到九人,世妇增加到二十七人,女御增加到八十一员。贵人等负责管理后宫事务,六尚以下的官员,都分别隶属于她们。
隋炀帝当政的时候,后宫的妃嫔们,根本没有什么正经的职责,就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陪皇帝吃喝玩乐而已。皇帝还参考以前的典故,自己想出一些好听的名字,然后下令正式使用。
贵妃、淑妃、德妃,这三位是“三夫人”,级别最高。顺仪、顺容、顺华、修仪、修容、修华、充仪、充容、充华,这九位是“九嫔”,级别第二。婕妤十二位,级别第三;美人、才人十五位,级别第四,这些都算是“世妇”。宝林二十四位,级别第五;御女二十四位,级别第六;采女三十七位,级别第七,这些都叫“女御”。
总共有一百二十位妃嫔,她们的任务就是陪皇帝吃喝玩乐。此外,还有很多负责服侍的宫女,她们没有具体的数量,级别都在六品以下。
话说,朝廷又新设了一批女官,归尚书省管辖,分成六个局,每个局下面管着好几个部门,一共二十四司。
第一个是尚宫局,管着司言(负责传达奏章)、司簿(负责人员登记和统计)、司正(负责规章制度和处罚)、司闱(负责宫门和钥匙)。
第二个是尚仪局,管着司籍(负责经史典籍的教学和文具管理)、司乐(负责音乐)、司宾(负责接待宾客)、司赞(负责礼仪和引导)。
第三个是尚服局,管着司玺(负责玉玺和符节)、司衣(负责衣服)、司饰(负责洗浴用品和玩物)、司仗(负责武器和卫队)。
第四个是尚食局,管着司膳(负责膳食)、司酿(负责酿酒和调味品)、司药(负责医药)、司饎(负责粮食和柴火)。
第五个是尚寝局,管着司设(负责床铺帐幔和清洁)、司舆(负责车辇伞扇和仪仗)、司苑(负责园圃种植和蔬菜瓜果)、司灯(负责灯火)。
第六个是尚工局,管着司制(负责营造和裁缝)、司宝(负责金银珠宝和钱财)、司彩(负责丝绸)、司织(负责纺织和染色)。
这六个局,一共二十二个部门,每个部门一般配两个人,只有司乐和司膳部门例外,各配四个人。每个部门下头还有典和掌两个职位,协助处理事务。六个局的局长,也就是六尚,品级是正五品;二十二个部门的负责人,品级是正六品;典的品级是正七品;掌的品级是正九品。至于那些女使,就不算在编制里了,人数多少,根据各部门事务的繁忙程度而定,多的也就十来个,没个固定数目。总之,大家各司其职,井井有条。
独狐皇后是河南洛阳人,她爸爸是周朝的大司马、河内公信。她爸爸觉得杨坚(高祖)将来非池中之物,所以把她嫁给了杨坚,当时她才十四岁。杨坚和皇后感情很好,发誓只和她生孩子。皇后一开始就温柔顺从,孝敬公婆,是个好妻子。她姐姐是周明帝的皇后,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,家族势力非常强大,但她一直谦虚谨慎,大家都觉得她贤惠。
周宣帝死了以后,杨坚掌管朝政,皇后派人对他说:“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,就像骑在猛兽上,已经没办法下去了,你一定要加油!”后来杨坚当了皇帝,立她为皇后。
突厥曾经和中国做生意,有一箱明珠,价值八百万,幽州总管阴寿想把这箱明珠买给皇后。皇后说:“我不需要这个。现在戎狄经常来侵略,将士们都很辛苦,不如把这八百万赏给那些有功劳的将士们。”百官都来祝贺她。杨坚非常宠爱她,敬重她。杨坚每次上朝,皇后都和他一起坐车进宫,到宫殿门口才停下。她让宦官暗中观察皇帝,如果皇帝处理政事有什么失误,她就及时劝谏,帮助皇帝做了很多好事。每天晚上,皇帝下朝后,她和皇帝一起回寝宫,两人都很开心。
皇后早年丧失双亲,一直很怀念他们,看到大臣们有父母健在的,她总是主动去问候。有人按照《周礼》的规定,说百官的妻子应该由皇后来册封,建议按照古制执行。皇后说:“让女人参与政治,可能会由此逐渐形成风气,不能开这个先例。”所以没同意。皇后经常告诫公主们说:“周朝的公主们,大多没有妇德,对公婆不敬,和兄弟姐妹关系不好,这些都是不好的事情,你们一定要引以为戒。”
大都督崔长仁是皇后的亲戚,犯了法该杀头。杨坚因为皇后的关系,想饶了他。皇后说:“国家大事,怎么能顾及私情呢!”崔长仁最后还是被杀了。皇后的异母弟弟陀,用巫蛊诅咒皇后,该判死刑。皇后三天没吃饭,为弟弟求情说:“如果陀做了危害国家和百姓的事,我不敢为他求情。但他只是因为我,才被判死刑,我请求饶了他一命。”陀因此被减刑。皇后经常和皇帝讨论政事,两人意见常常一致,宫里的人都称他们为“二圣”。
话说这皇后啊,平时看着挺仁慈的,每次听到大理寺判刑,都忍不住掉眼泪。但是,她那性子,特别嫉妒!后宫里的人,谁都不敢主动侍寝。后来,尉迟迥的孙女,长得特别漂亮,先是在宫里伺候着。皇上在仁寿宫看见她,一下就喜欢上了,这才让她侍寝。皇后呢,暗地里在皇上上朝的时候,把这个尉迟迥的孙女给弄死了。皇上当时气坏了,一个人骑着马,从御花园冲出去,也不走大路,直接钻进了山谷里,走了二十多里地。高颎、杨素他们追上皇上,苦苦劝谏。皇上长叹一声说:“我贵为天子,竟然连自由都没有!”高颎说:“陛下您怎么能因为一个女人而轻视天下呢!”皇上心里稍微好受了一些,停马很久,半夜才回宫。皇后在宫里等着皇上,皇上回来后,皇后哭着谢罪,高颎、杨素他们也在一旁劝和。皇上摆酒设宴,大家喝得很开心,从那以后,皇后的势力就渐渐衰弱了。
一开始,皇后对高颎挺好的,因为高颎是她父亲的朋友,她很尊重他。可是这次,听说高颎说她只是个女人,皇后心里就记恨上了。再加上高颎夫人死了,他妾室又生了个儿子,皇后就更讨厌他了,开始不断地中伤他。皇上呢,什么事都听皇后的。皇后看到哪个皇子或者大臣的妾室怀孕了,就劝皇上把她们赶走。当时太子有很多宠妾,太子妃元氏突然暴毙,皇后就怀疑是太子宠爱的云氏害死的。于是,皇后就怂恿皇上罢免高颎,最后还废了太子,立晋王广为太子,这些都是皇后的主意。
仁寿二年八月甲子,月亮周围出现了四道光环,己巳日,金星犯了轩辕星。当天晚上,皇后在永安宫去世了,享年五十岁。葬在了太陵。后来,宣华夫人陈氏和容华夫人蔡氏都受皇上宠爱,皇上迷上了她们,结果病倒了。临死的时候,皇上对侍者说:“要是有皇后在,我也不会变成这样。”
陈宣帝的女儿陈宣华夫人,天生聪慧,长得也美得出众。陈朝灭亡后,她被安排到掖庭,后来被选入宫做了嫔妃。当时的独孤皇后特别嫉妒,后宫嫔妃很少有机会侍寝,只有陈氏独得皇帝恩宠。晋王杨广在藩地的时候,就暗中计划夺取皇位,想让陈氏成为他的内应,经常送礼讨好她。他送过金蛇、金驼等贵重礼物,以此来博得陈氏的好感。在皇太子废立的关键时刻,陈氏也起了不小的作用。文献皇后去世后,陈氏被晋升为贵人,专宠后宫,掌管后宫事务,其他嫔妃根本没法和她相比。后来皇帝病重,临终前遗诏册封她为宣华夫人。
皇帝在仁寿宫生病的时候,陈夫人和太子一起侍疾。有一天清晨,陈夫人出去换衣服,被太子强逼,但她坚决抵抗,最终得以脱身,回到皇帝身边。皇帝发现她的神色不对,便问她发生了什么事。陈夫人哭着说:“太子对我不尊重。”皇帝勃然大怒:“这畜生怎么可以托付大事,独孤皇后真是误了我!”他指的是独孤皇后。于是,他叫来兵部尚书柳述和黄门侍郎元岩,说:“去叫我的儿子过来!”柳述他们正要叫太子,皇帝又说:“快去!”柳述、元岩出宫去写诏书,然后把诏书给左仆射杨素看。杨素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子,太子派张衡进入寝殿,命令陈夫人和其他侍疾的宫人全部搬到别的房间去。没过多久,就听到皇帝驾崩的消息,但还没发丧。陈夫人和其他宫妃面面相觑,说:“大事不妙了!”个个都吓得脸色发白,浑身发抖。
傍晚,太子派人送来一个金盒子,盒子上贴着纸条,上面是太子亲笔写的字,赏赐给陈夫人。陈夫人看到后又惊又怕,以为是毒药,不敢打开。使者催促她,她才打开盒子,里面是几枚同心结。其他宫人都很高兴,互相说:“我们死里逃生了!”陈夫人却生气地坐在那里,不肯谢恩。其他宫人一起劝她,她才向使者道谢。当天晚上,太子就强占了她。杨广即位为隋炀帝后,陈夫人被安排住在仙都宫。过了一年多,又被召回宫中,不久就去世了,享年二十九岁。隋炀帝非常悲痛,还为她写了《神伤赋》。
蔡容华夫人,是丹阳人。陈朝灭亡后,她被选入宫,当了皇上的妃子。长得漂亮又温柔,皇上对她很满意。因为文献皇后(指隋文帝皇后)的关系,她起初很少得到皇帝的宠幸。等到文献皇后去世后,她才逐渐受宠,被封为贵人,参与处理宫里的事务,地位跟陈贵妃差不多。皇上生病的时候,还给她加封了“容华夫人”的称号。皇上死后,她主动请求参与朝政,后来还被隋炀帝给霸占了……
萧皇后,是梁明帝萧岿的女儿。江南的风俗习惯是,二月出生的孩子不吉利,不能要。萧皇后是二月生的,所以她被叔父萧岌收养。没过多久,萧岌夫妇都去世了,萧皇后又被转到舅舅张轲家抚养。张轲家很穷,萧皇后从小就非常勤劳。隋炀帝还是晋王的时候,隋文帝要为晋王选妃,梁国那边有很多姑娘,都让算命先生看过,都说不好。萧岿把萧皇后从舅舅家接出来,让使者给她算命,结果说“吉利”。于是,萧皇后就成了晋王妃。
萧皇后性格温柔顺从,又聪明有见识,喜欢学习,还会写文章,甚至懂一些天文历法。隋文帝非常喜欢她,对她很宠爱和尊重。隋文帝当皇帝后,下诏书说:“我继承了祖宗基业,要遵循祖先的规矩,现在要册立皇后,以承接祭祀大礼。萧妃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,她贤良淑德,应该让她登上皇后之位,弘扬后宫的教化,封她为皇后!”皇帝每次出游,皇后都跟着一起去。后来皇后看到皇帝越来越荒淫无道,心里明白这样不行,但又不敢劝说,就写了一篇《述志赋》来表达自己的心声。赋中写道:
……
承蒙祖上积德余荫,得以在皇宫侍奉。我担心自己名声难以建立,辜负了祖先的期望。所以日夜勤勉,兢兢业业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虽然我努力奋斗,但仍感到自己的愚笨和不足。我渴望为国家效力,但能力有限,难以达到目标。我实在是平凡庸碌,却蒙受了如此大的恩宠。这都要感谢上天厚德和太平盛世。天地运行,日月交替,万物生长,荣枯更迭。我希望自己能够勤俭立志,时刻警惕骄奢之过。谁会想到知足常乐呢?谁又不渴望名利呢?只有至高的品德才能深沉而广博,不被声色所迷惑。我怀念过去的恩情,渴望像过去那样得到重用。承蒙皇上破格提拔,我却能力不足,难以胜任。我得到的恩宠和俸禄超过我的能力,我内心惶恐不安,不知所措。我深感自己才疏学浅,难以成为贤良淑德之人。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做,又该如何安心。我就像走在悬崖峭壁上,提心吊胆,寒彻心扉。居高位必有危险,要防患于未然。我知道炫耀夸赞并非正道,应该保持平静淡泊。荣辱易变,我应该无为而守一。谦虚谨慎,坚守志向,只想安安静静地过日子。那些珠帘玉箔,金屋瑶台的奢华,虽然是世俗所追求的,但我却看不上。我惭愧自己才能平庸,又怎能沉迷于声色犬马呢?我知道品德的可贵,明白善恶由己。我摒弃了那些烦扰的俗念,潜心研读经史典籍。总结前人的教诲来修养身心,学习古代贤德女子的典范来规范自身行为。遵循古代贤人的榜样,希望能够福禄绵长。我经常反省自己,觉察到今天的不足和过去的错误。我不相信黄老之学消极避世的思想,我相信行善积德才是正道。我学习周代和夏代的遗风,赞美虞妃的贤德。我仰慕先哲的高尚才华,敬佩至人的高尚品德。我的资质平庸,难以追随他们的脚步,但我内心平静快乐,没有迷惑。我一生耿介正直,遵循礼义廉耻。虽然我天资愚钝,但我会努力积累功德,成就仁德。我担心像我这样的人才太少,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。我的志向难以言表,就像绝笔之作一样难求。
第二段:
我平生耿介,遵循礼义。虽然天资不高,但希望通过积德行善来修养自身。我担心像我这样的人才太少,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抱负。我的真实想法难以表达,如同寻觅绝迹的麟兽一样渺茫。
皇上到江都去的时候,大臣们都离心离德了。有个宫女跟皇后说:“外面都在说大家都要造反了。”皇后说:“你尽管去奏报吧。”那个宫女就把这事告诉了皇上,皇上勃然大怒,说:“不该说这种话!”就把宫女给杀了。后来又有宫女跟皇后说:“负责保卫皇上的侍卫们,常常私下里嘀咕着要造反。”皇后说:“天下事情都发展到这一步了,形势已经这样了,没办法挽救了。还说它干嘛,只会让皇上更烦心罢了。”从那以后,就没人再敢说了。
等到宇文氏造反,皇后跟着军队到了聊城。战争失败了,皇后被困在了窦建德的地盘上。突厥的处罗可汗派人到洺州迎接皇后,窦建德不敢留下她,于是皇后就去了突厥。大唐贞观四年,唐朝打败了突厥,就用礼仪把皇后送了回来,回到京城。
史官说:两位皇后,在皇上还没当上皇帝之前就嫁给了他,恩爱和睦,一直到最后都没变。文献皇后和萧皇后,她们的心思可不一样啊,文献皇后专宠,还把太子废了,导致国家灭亡,真是可惜啊!《尚书》上说:“母鸡打鸣,家里就要完蛋。”高祖不能和睦家族,是有原因的呀。萧皇后刚嫁到皇宫的时候,心里还是想着辅佐皇帝,做好事。可炀帝不听劝,就觉得天下人都没忠诚可言。父子之间尚且猜忌,夫妻之间,又会怎么样呢!等到国家灭亡,家破人亡,无处可去,流落异乡,真是让人悲痛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