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这衡器啊,衡就是平衡的意思,权就是重量的意思。衡的作用就是用它来称量东西,判断轻重。这衡器的制作原理呢,就像用准绳来校正,左旋看圆规,右旋看矩尺,保证精准。它在天上呢,就相当于辅助星宿运转,调整节气,用来协调七政(日、月、五星),所以叫它“玉衡”。
权呢,就是指铢、两、斤、钧、石这些重量单位,用秤来称量东西,就知道轻重了。古代还有黍、絫、锤、锱、镮、钩、锊、镒等等单位,各个朝代的标准都不一样,具体情况我就不太清楚了。《前汉书》上说,权的起源跟黄钟的重量有关。一龠能装1200粒黍,重12铢;24铢是一两;16两是一斤;30斤是一钧;4钧是一石。这五种权衡的制作很讲究,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制作的,用各种物品来校准轻重,做到精准。秤环做成圆形,让它可以周而复始地旋转,没有穷尽。权和物达到平衡就产生了衡,衡的运转产生了圆规,圆规的圆形产生了矩尺,矩尺的方形产生了绳子,绳子的直线产生了准绳。准绳精准了,衡器就能平衡,权衡就能准确了。这就是五种基本原理,都体现在衡器上,是制作衡器的基本准则。
《赵书》上记载,石勒在位十八年七月,建造建德殿的时候,发现一块圆形的石头,形状像水碓,上面刻着铭文:“律权石,重四钧,同律度量衡。有辛氏造。” 这块“续咸议”是王莽时期的物品。后来魏景明年间,并州人王显达献上了一枚古代的铜质权衡,上面刻着81个字的铭文,铭文写道:“律权石,重四钧。” 还写着:“黄帝初祖,德匝于虞。虞帝始祖,德匝于新。岁在大梁,龙集戊辰。戊辰直定,天命有人。据土德受,正号即真。改正建丑,长寿隆崇。同律度量衡,稽当前人。龙在己巳,岁次实沈,初班天下,万国永遵。子子孙孙,享传亿年。” 这也是王莽时期制造的。当时太乐令公孙崇按照《汉书》先修整了称尺,看到这枚权衡后,用新制的称尺一称,重量是一百二十斤。新制的称尺和这枚权衡,重量完全吻合。于是就把这枚权衡交给公孙崇用来调整乐律。孝文帝时期,又按照《汉书》的标准制作了斗和尺。
话说梁朝和陈朝的时候,用的都是老秤。那个时候,一斤等于我们现在说的八两,这叫古称。周朝的时候,他们的玉器秤是四两,这相当于古称的四两半。到了隋朝开皇年间,他们规定一斤等于古称的三斤。可是到了隋朝大业年间,又恢复了使用老秤。
就这么着,古代的秤啊,标准可真是乱七八糟的,一会儿这个标准,一会儿那个标准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 梁朝陈朝用的是古称,一斤八两;周朝的玉器秤,四两等于古称的四两半;隋朝开皇年间,一斤等于古称的三斤;大业年间又改回去了,还是古称。 这古代的度量衡,真是让人头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