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说白了,这些经书啊,就是上天奇妙的旨意,圣人和贤哲们干出来的活儿,用来规范天地运行,掌握阴阳变化,端正社会秩序,弘扬道德,显扬仁爱来造福万物,又能藏而不露,独自修养身心。学了这些东西,就能有所成就;不学,那肯定就落后了。国家大事靠它来发展,就能成就光明正大的品德;就算是个普通人,用心去学习,也能获得像王公大臣一样的尊严。那些帝王将相之所以能树立良好的声誉,名扬天下,推行美好的教化,改变社会风气,还不都是靠这些道理吗?所以说啊,“其为人也,温柔敦厚,《诗》教也;疏通知远,《书》教也;广博易良,《乐》教也;洁静精微,《易》教也;恭俭庄敬,《礼》教也;属辞比事,《春秋》教也。” 你看,这些经书啊,它讲究的是根据时代和情况灵活运用,文辞质朴或华丽都可以,关键是要懂得变通,而变通的根本就在于“中庸”。 “中庸”才能长久,“通变”才能发展壮大。它的教化作用是恰到好处的,它的用途是无限的。它就像塑造仁义的模具,又像鼓风冶炼的工具一样,作用太大了!它能根据时代变化而灵活运用,其意义深远,根本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。所以说,“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”。我们今天能了解古代,后世也能了解今天,都得益于这些经书啊。

所以说,大道刚开始流行的时候,人们观察龟甲和兽骨的纹理来创造八卦;后来的圣贤们,通过观察鸟类的足迹来创造文字。自从有了文字记载,绳结和木刻记事的方法就被淘汰了;等到史官制度建立起来,经书也就随之兴盛起来了。

话说啊,那些记载历史的书籍,那都是古代圣贤们根据各种史料,就像握着龙图凤纪一样,认真编撰出来的。那些当皇帝的,都得有专门的史官,记录他们的言行。皇帝一开口说话,左史官就记下来;皇帝一动一动,右史官也记下来。所以说嘛,“君王的一举一动都得记录下来”,这可是为了警戒后人,也是为了给后人做个榜样。咱们看看以前那些记载,比如《三坟》《五典》《八索》《九丘》之类的,都是这个路数。

到了殷商和周朝,史官就更多更完善了,记录言行,记载事情,一点儿都不马虎,没有遗漏的。你看《周礼》里说的:太史负责管理国家的六典、八法、八则,来辅助国王治理国家;小史负责记录国家大事,整理世系,区分尊卑长幼;内史负责管理国王的八种权力,起草命令并执行;外史负责管理国王的对外命令以及四方的情况,还有三皇五帝的史料;御史负责管理全国各地的行政命令,协助宰相。所以说,天子手下光史官就有五个。诸侯们也都有自己的史官,各司其职。

比如《春秋传》里记载的:晋国的赵穿杀了灵公,太史董狐就写道“赵盾杀了他的君主”,然后拿给朝廷看。宣子(赵盾)说:“不对!”董狐回答说:“您是正卿,国家出事您没越境去帮忙,也没去讨伐叛贼,如果不是您,还能是谁?” 还有齐国崔杼杀了庄公,太史写道“崔杼杀了他的君主”,崔杼就把太史杀了。他弟弟接着写,也被杀了;再他弟弟的弟弟接着写,崔杼才算罢手。南史听说太史都死了,赶紧拿着竹简去,发现已经写好了,这才回来。楚灵王跟右尹子革说话,左史官赶紧跑过去偷听。灵王说:“这才是好史官啊,居然能读懂《三坟》《五典》《八索》《九丘》。”所以说,诸侯的史官可不是就一个人,都是负责记录言行、记载事情的,太史就负责把这些东西整理好,形成国家的典籍。

他们不夸大优点,也不隐瞒缺点,所以这些史料才能警戒后人,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,比如《左传》里提到的《周志》,《国语》里提到的《郑书》之类的,都是这样。

哎,周朝的时候,国力衰败,规矩全乱套了,各个地方政策不一样,家家户户风俗习惯也不一样,好坏都分不清了,以前的规矩也都被破坏了。孔子,这么厉害的大圣人,赶上这天下快要完蛋的时候,叹息着贤才难得,担心儒家文化要衰落了,于是就整理阐述了《易经》的道理,删改了《诗经》和《尚书》,修订了《春秋》,整理了《雅乐》和《颂乐》。那些礼乐制度都坏掉了,幸好他给整理出来了。

可是自从那些有智慧的人一个个去世,那些精妙的言论也消失了,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也都四散了,那些重要的道理也歪曲了。战国时期,各个国家互相攻伐,真真假假分不清,各种学说的说法,乱七八糟的,搞得一团糟。圣人的最高道德没有了,先王最重要的道理也没了。就这样,情况越来越糟,一直到秦朝。

秦始皇这暴君,心狠手辣像豺狼一样,把以前朝代的东西都给毁了,《诗经》《尚书》都被焚烧,儒生们都被坑杀,他只相信那些只会写文章的官吏,还下令禁止藏书。那些读书人为了躲避灾难,都逃到深山老林里去了,有的甚至连原本的经典都弄丢了,只能靠口口相传来学习了。

汉朝灭了秦朝和楚汉相争的诸侯,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呢,就让叔孙通制定了朝廷礼仪,解决了之前礼仪混乱的问题。 后来,张苍整理了律法和历法,陆贾写了《新语》,曹参推荐黄老之学,惠帝还取消了禁止民间藏书的禁令,儒家学说才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。

但是,因为距离上古圣贤时代太久远了,很多经书都散失了,有的残缺不全,有的版本混乱,还有很多传说也变得不可靠。所以,《尚书》分成了两部分,《诗经》分成了三部分,《论语》有齐鲁两地的不同版本,《春秋》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。其他的书籍也都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,数都数不清。这就是为什么汉朝虽然收集了很多书籍,却难以从中提炼出精华,做了很多工作却收效甚微的原因。

汉武帝设立了太史公的职位,命令全国各地搜集书籍,先交给太史,再转交给丞相,开辟了献书的渠道,还设立了专门抄写书籍的官职。朝廷里,太常、太史、博士府都有藏书,宫中也有延阁、广内、秘室等藏书的地方。司马谈父子世代担任太史,搜集整理前代史料,从轩辕黄帝写到汉武帝,完成了《史记》一百三十篇。仔细研究它的结构,其实就是沿袭了古代史官的传统做法。

到了汉成帝时期,很多珍藏的书籍丢失或散失了,于是就派谒者陈农到全国各地搜集遗失的书籍。还让光禄大夫刘向校对经书、传记、诸子百家著作、诗赋;让步兵校尉任宏校对兵书;让太史令尹咸校对术数类书籍;让太医监李柱国校对医书。每校对完一本书,刘向就写一篇总结,说明书中的大意,辨别其中的错误,然后上报朝廷。刘向死后,哀帝让他的儿子刘歆继承他的事业,把藏在温室里的书籍搬到了天禄阁。刘歆把所有书籍整理归类,写出了《七略》,一共七个部分:《集略》、《六艺略》、《诸子略》、《诗赋略》、《兵书略》、《术数略》、《方技略》,总共三万三千九十卷。可惜的是,后来王莽篡汉,这些书大部分都被烧掉了。

光武帝中兴之后,非常重视文化,明帝、章帝也继承了这种传统,更加重视经学。全国各地有很多有名的学者和儒生,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朝廷,人数多得数不清。石室、兰台等藏书机构都堆满了书籍。汉朝还在东观和仁寿阁收集新书,校书郎班固、傅毅等人负责管理。他们按照《七略》的分类方法整理书籍,班固还根据这些整理编撰了《汉书·艺文志》。董卓作乱,献帝迁都,很多书籍都被士兵拿去当做帐篷布了。即使这样,朝廷还保留了七十多年的藏书。后来,两京发生大乱,所有书籍都被烧毁了。

话说魏国取代了汉朝之后,他们把汉朝留下来的那些零零散散的书籍都收集起来,好好地保存了起来,放在了宫里的秘书省,也就是内阁、外阁和三阁这些地方。

魏国的秘书郎郑默,他第一个整理出了一个叫《中经》的书目,后来秘书监荀勖又在这个基础上,做了个更全面的书目,叫做《新簿》。这个《新簿》把所有的书都分成了四类,把各种各样的书籍都囊括进去了。第一类叫甲部,里面是六艺、小学这些方面的书;第二类叫乙部,收录了古代和现代的诸子百家著作、兵书、兵法和算命占卜之类的书;第三类叫丙部,里面有史记、一些旧的史料、皇览之类的书籍和一些杂书;第四类叫丁部,收录了诗歌、赋、图画和赞文,还有从汲冢里挖出来的那些书,也就是《汲冢书》。

总而言之,这四类书加起来一共两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。他们只记录了书名和简单的介绍,然后把这些书名和介绍写在绢帛上,用漂亮的丝绸袋子装着,书写用的纸也是上好的黄色的丝织品。至于书里到底写了什么,作者的本意是什么,他们就没管那么多了,也没做啥评论。

后来,惠帝和怀帝那会儿,天下大乱,洛阳城被彻底摧毁了,那些珍贵的书籍,一个都没剩下,全都没了。 “魏氏代汉,采掇遗亡,藏在秘书中、外三阁。” “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。但录题及言,盛以缥囊,书用缃素。”

东晋刚开始的时候,书籍逐渐积累起来。著作郎李充整理旧的书目,当时还保存下来的,只有三千一百十四卷。李充就给这些书做了汇总,只是按照甲乙顺序排列。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,没有进行任何改革。后来,朝廷遗留下来的书籍,渐渐流入江南地区。

宋元嘉八年,秘书监谢灵运编撰了《四部目录》,总共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。元徽元年,秘书丞王俭又编撰了《目录》,总共一万五千七百四卷。王俭还另外撰写了《七志》:一曰《经典志》,记载六艺、小学、史记、杂传;二曰《诸子志》,记载今古诸子;三曰《文翰志》,记载诗赋;四曰《军书志》,记载兵书;五曰《阴阳志》,记载阴阳图纬;六曰《术艺志》,记载方技;七曰《图谱志》,记载地域及图书。道家和佛教的书籍也包含在内,一共九类。不过,他也没有说明作者的意图,只是在书名下面,每本书都立个传,又在卷首写了九篇条例。文章写得浅显易懂,算不上什么典范。

齐永明年间,秘书丞王亮和监谢朏又编撰了《四部书目》,总共一万八千一十卷。齐朝末年发生战乱,火烧了秘阁,很多书籍散失了。梁朝初期,秘书监任昉亲自整理和收集书籍,又在文德殿里陈列书籍,在华林园里集中收藏佛经,总共两万三千一百六卷,但是佛教书籍没有完全收录。梁朝还有秘书监任昉、殷钧编撰的《四部目录》,还有《文德殿目录》。他们把算数方面的书单独列为一部,让奉朝请祖暅来给它命名。所以梁朝有《五部目录》。

普通年间,有个隐士阮孝绪,为人沉静寡欲,酷爱史书,广泛收集宋、齐以来王公贵族家的书籍,参考官方的书目,又编撰了《七录》:一曰《经典录》,记载六艺;二曰《记传录》,记载史传;三曰《子兵录》,记载诸子书和兵书;四曰《文集录》,记载诗赋;五曰《技术录》,记载数术;六曰《佛录》;七曰《道录》。他分门别类的题目,还算是有条理,但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,比较肤浅,不够严谨。梁武帝非常喜欢诗书,上行下效,全国各地,家家户户都有书籍。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后,把文德殿的书和公私收藏的书籍,都收到了江陵,总共大约七万多卷。后来周军攻入江陵,都把这些书烧掉了。陈朝天嘉年间,又重新收集书籍,考证篇目,但是缺失的仍然很多。

说白了,以前那些战争不断,打仗才是正经事,文化发展得好,也就苻坚和姚苌那会儿了。宋武帝打进关中后,搜集了他们的藏书,府库里所有的书加起来才四千卷,那些书用的是红色的轴子,青色的纸,字迹古朴难懂。

后来北魏先在燕、代建都,往南打到中原地区,粗略地收集了一些经史书籍,但并没有收集齐全。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向齐国借书,皇家的藏书才慢慢丰富起来。可是后来遇上尔朱荣之乱,好多书都散落到民间了。北齐迁都邺城后,又搜集了不少书,一直到天统、武平年间,校对抄写的工作都没停过。

再到西魏,它刚在关中立足,外面还有强大的敌人,天天都在打仗,哪有时间顾得上这些。等到保定年间,藏书才八千卷,后来慢慢增加,才到了一万卷。周武帝灭了北齐后,先把书库封了起来,新收的旧书加起来也才五千卷。

隋朝开皇三年,秘书监牛弘上奏,建议派人四处搜寻不同的版本书籍。每收集一卷书,就赏赐一匹绢,校对抄写完成后,书就还给书主。这样一来,民间的一些珍藏书籍就陆续流传出来了。平定陈朝后,经史子集的收藏才逐渐齐全。查阅这些新收的书籍,很多都是宋太建年间的书籍,纸张墨水都不太好,字写得也不怎么样。于是,就把这些书整理编排,保存下来作为古籍。

然后,隋朝召集全国各地擅长书写的工匠,比如京兆的韦霈、南阳的杜頵等等,让他们在秘书省里补充修补残缺的书籍,制作了正本和副本两套,藏在宫里,其他的书则放在秘书省内外各个书阁里,总共三万多卷。隋炀帝继位后,规定秘阁里的书要抄写五十份副本,并分三等:上品用红琉璃轴装订,中品用绀琉璃轴,下品用漆轴。还在东都的观文殿东西两侧盖了房子存放这些书,东边房子放甲乙两类的书,西边房子放丙丁两类的书。

他还把魏朝以后的珍贵字画收集起来,在殿后建了两座台子,东边叫妙楷台,放字画;西边叫宝迹台,放绘画。又在宫内的道场收集道教和佛教的经书,并另外编撰了目录。

唐朝武德五年,咱们打败了伪郑,把他们所有的书籍和文物都收缴了回来。 然后呢,就让主管农业的官员宋遵贵,用船把这些东西从河西往京城运。 结果在底柱那儿,路上遇到水灾,好多东西都被冲没了,最后剩下的,连十分之一二都没有了。 就连书籍的目录也都被水泡坏了,缺这少那的。

现在咱们能看到的,分成了四类,一共有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种书,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。 那些以前记录里记载的,内容浅显俗气,对教育没什么帮助的,我们都删掉了。 而那些以前记录里记载的,内容有价值,对教育有益的,我们都保留了下来。 我们还参考了司马迁的《史记》、班固的《汉书》这些史书,还有王充、阮籍他们写的笔记、书目,学习他们的写作风格和体例,去掉那些空泛、粗俗、低劣的内容,把零散的整理成系统的,把内容精简,最后整理成五十五篇,分别放在各个条目下面,作为《经籍志》的补充。虽然我们没能彻底搞清楚所有书籍的深层含义,但希望能通过这个目录,更好地推广文化教育,做到没有遗漏。 仁义礼智是治国的根本,各种技术和技能是修身养性的方法;诸子百家的著作是经籍的先声,文章是政治教化的锦绣,这些都是治国理政的工具。所以,我们把这些书都列在这个目录里。

《归藏》十三卷(晋太尉参军薛贞注。)

《周易》二卷(魏文侯师卜子夏传,残缺。梁六卷。)

《周易》十卷(汉魏郡太守京房章句。)

《周易》八卷(汉曲台长孟喜章句,残缺。梁十卷。又有汉单父长费直注《周易》四卷,亡。)

《周易》九卷(后汉大司农郑玄注。梁又有汉南郡太守马融注《周易》一卷,亡。)

《周易》五卷(汉荆州牧刘表章句。梁有汉荆州五业从事宋忠注《周易》十卷,亡。)

《周易》十一卷(汉司空荀爽注。)

《周易》十卷(魏卫将军王肃注。)

首先,咱们来说说《周易》的各种注本。魏朝的时候,有个叫王弼的尚书郎,他注了《六十四卦》六卷,还有韩康伯注了《系辞》以下的部分,一共三卷,王弼自己又写了一卷《易略例》。 同时,魏朝还有董遇和荀煇两位大佬也分别注了十卷的《周易》,可惜这些书后来都失传了。

接着,吴国那边,太常姚信也注过《周易》,一共十卷。晋朝的儒林从事黄颖也注过,原本是十卷,现在只留下残本四卷了。 还有吴国的侍御史虞翻注了九卷,郁林太守陆绩注了十五卷。晋朝的散骑常侍干宝也注过十卷本的《周易》。 晋朝的骠骑将军王廙注的《周易》只有三卷,而且也是残本,梁朝的时候倒是还有十卷本的,现在也找不到了。 同样,晋朝的著作郎张璠注的《周易》也是残本,只有八卷,梁朝也曾有十卷本,但现在也没了。

再说说一些合集。 有本《周易马、郑、二王四家集解》,一共十卷。还有本《周易荀爽九家注》,也是十卷。 《周易杨氏集二王注》只有五卷,梁朝的时候倒是有本《集马、郑、二王解》十卷本,可惜也失传了。 蜀地也有人注过《周易》,十卷本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费元珪、谢氏、尹涛分别注过九卷、八卷、六卷的《周易》,这些也都失传了。

后魏的司徒崔浩也注过十卷本的《周易》;梁朝的处士何胤也注过十卷本。梁朝还有伏曼容注的八卷本,朱异集注的一百卷本和三十卷本的《周易集注》,这些也都找不到了。 此外,还有姚规注的七卷本,崔觐注的十三卷本,傅氏注的十三卷本,以及卢氏注的一帙十卷本。

最后,我们来看看只注《系辞》的版本。晋朝的桓玄、西中郎将谢万等人,还有太常韩康伯都分别注过两卷的《周易系辞》。梁朝的太中大夫宋褰也注过两卷,同时期的宋东阳太守卞伯玉也注过两卷,但都失传了。最后,荀柔之也注过两卷的《周易系辞》。

哎,这可都是些古时候的《周易》注解啊!首先,梁朝的时候有个叫徐爰的,官职挺高的,写过《周易集注系辞》两卷,可惜现在找不到了。

然后,东晋时期,太子前率徐邈写了一卷《周易音》;同朝的尚书郎李轨弘范也写了一卷《周易音》;还有个范氏,也写了一卷《周易音》。陆德明,秘书学士,写了七卷本的《周易并注音》。魏国的司空钟会写了《周易尽神论》一卷,他还有一部三卷本的《周易无互体论》,可惜也失传了。

晋朝的尚书郎栾肇写了三卷本的《周易象论》;司徒右长史杨乂写了一卷本的《周易卦序论》;少府卿邹湛写了五卷本的《周易统略》;冯翊太守阮浑写了两卷本的《周易论》;荆州刺史宋岱也写了一卷本的《周易论》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好多关于《周易》的书,比如范氏写的《拟周易说》八卷,干宝写的《周易宗涂》四卷,王氏写的《周易问难》两卷,徐伯珍写的《周易问答》一卷,顾夷等人合写的《周易难王辅嗣义》一卷,以及十四卷的《周易杂论》,这些现在都没了。

宋朝的陈令范歆写了一卷《周易义》;还有两卷本的《周易玄品》。齐朝的中书郎周颙写了十卷本的《周易论》,梁朝的时候还有个三十卷本的,可惜也失传了。范氏还写过四卷本的《周易论》。崔觐写了十卷本的《周易统例》;干宝写了一卷本的《周易爻义》;齐朝的步兵校尉刘瓛写了一卷本的《周易乾坤义》;梁朝还有李玉之和法通也分别写过一卷《乾坤义》,但都找不到了。梁武帝自己还写了二十一卷本的《周易大义》!梁朝的南平王也写了一卷《周易几义》。梁朝还有不少书也失传了,比如宋朝何諲之写的五卷本《周易疑通》和刘瓛写的《周易四德例》一卷。

话说这古代的《周易》注疏版本可真不少!首先,有本《周易大义》,一卷本的,挺简洁的。 还有个两卷本的《周易大义》,是陆德明写的。 接着是《周易释序义》三卷本,以及梁蕃写的十卷本《周易开题义》,篇幅就长多了。 另外还有本《周易问》,足足二十卷,内容估计相当丰富。

然后呢,宋明帝还组织大臣们一起研究《周易》,搞出了十九卷的《周易义疏》。 梁朝时期,相关的注疏版本更是多如牛毛,比如《国子讲易》议六卷,《宋明帝集群臣讲易义疏》二十卷,《齐永明国学讲周易讲疏》二十六卷,还有沈林写的《周易义》三卷,可惜现在都没了。梁武帝自己也写了一部《周易讲疏》,足足三十五卷! 褚仲都、萧子政、张讥、周弘正这些人,也各自写了不同版本的《周易讲疏》和《周易义疏》,卷数也都不一样,少的十几卷,多的三四十卷。

除了这些,还有《周易文句义》二十卷,以及一些现在已经失传的版本,比如梁朝的《拟周易义疏》十三卷。 还有本《周易私记》,二十卷,估计是个人心得体会吧。何妥写的《周易讲疏》十三卷,刘瓛、梁武帝、萧子政他们也都写过《周易系辞义疏》,卷数也各有不同。 此外,还有一些其他的版本,比如薛景和的《周易普玄图》八卷,颜氏的《周易大演通统》一卷,以及《周易乾坤三象》、《周易新图》、《周易谱》等等,这些书现在大多也找不到了。

总而言之,古人对《周易》的研究真是深入透彻,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注疏著作。 据统计,一共六十九部,五百五十一卷,但很多都失传了,算上那些失传的,总共有九十四部,八百二十九卷! 想想都觉得厉害!

话说啊,最早是伏羲氏画八卦,用来沟通天地,了解万物运行的规律,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,就有了六十四卦。到了夏、商、周三代,就有了三种《易经》版本,夏朝的是《连山》,商朝的是《归藏》,周文王给卦辞做了注释,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《周易》。周公又给爻辞做了注释,孔子又写了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系辞》、《文言》、《序卦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杂卦》,子夏还给它做了传。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,《周易》因为用来占卜,所以侥幸保全了下来,只是《说卦》三篇丢了。后来在河内有个女子找到了这三篇。

汉朝初期,有个叫田何的传授《易经》,田何传给了丁宽,丁宽传给了田王孙,田王孙又传给了沛县的施仇、东海的孟喜和琅琊的梁丘贺。所以就有了施、孟、梁丘这三家学派。另外,东郡的京房也自称从梁国的焦延寿那儿学了《易经》,自成一家,叫做京氏学派,后来也衰落了。到了东汉,施、孟、梁丘、京氏这四家学派同时存在,而且传授的人很多。汉初,东莱的费直也传授《易经》,他用的都是古文字,叫做《古文易》,传给了琅琊的王璜,王璜传给了沛县的高相,高相又传给了他的儿子高康和兰陵的母将永。所以就有了费氏学派,虽然流传于世,但一直没有占据主流地位。东汉的陈元、郑众都传授费氏的学说,马融又为费氏学说做了注释,传给了郑玄。郑玄写了《易注》,荀爽又写了《易传》。到了魏朝,王肃和王弼又分别为《易经》做了注释。从此费氏学派兴盛起来,高氏学派就衰落了。到了西晋,梁丘、施、高三家学派都消失了,孟氏和京氏学派虽然还有书,却没有老师传授了。梁朝和陈朝的时候,郑玄和王弼的两种注释被列入国子监的教材。齐朝的时候,只有郑玄的注释被传授。到了隋朝,王弼的注释盛行,郑玄的注释就逐渐衰落,几乎消失了。《归藏》呢,汉朝初期就已经失传了,虽然晋朝的《中经》里记载了它,但只记载了占卜的内容,不像圣人的旨意那样深刻。因为它的本卦还存在,所以就放在《周易》的前面,来弥补殷代《易经》的缺失。

《古文尚书》十三卷(汉临淮太守孔安国传。)

《今字尚书》十四卷(孔安国传。)

《尚书》十一卷(马融注。)

《尚书》九卷(郑玄注。)

首先,咱们来说说《尚书》的注本。这可是个大家伙,版本众多啊!

首先是王肃注的《尚书》十一卷,一本很经典的版本。接着是晋朝祠部郎谢沈撰写的《尚书》十五卷,这版本篇幅比王肃的还多。还有李颙注的《集解尚书》十一卷,以及宋朝给事中姜道盛注的《集释尚书》十一卷,这些都是对《尚书》的不同解读。 晋朝豫章太守范宁注的《古文尚书舜典》一卷,这可是个单篇注本。据说梁朝也曾经有过范宁注的《尚书》十卷,可惜后来失传了,真是可惜啊!

然后是梁朝五经博士刘叔嗣注的《尚书亡篇序》一卷,他还注过一个二十一卷本的《尚书》,还有个《尚书新集序》一卷,可惜这些都找不到了。此外,还有《尚书逸篇》两卷,收集了一些散落的篇章。徐邈撰写的《古文尚书音》一卷,梁朝的时候还有个更大的版本,是孔安国、郑玄、李轨、徐邈等人合著的五卷本,可惜现在也看不到了。秘书学士顾彪撰写的《今文尚书音》一卷,也是研究《尚书》音韵的。

郑玄注的《尚书大传》三卷,顾彪撰写的《大传音》两卷,这些都是对《尚书大传》的不同解读。汉朝光禄大夫刘向注的《尚书洪范五行传论》十一卷,这可是个大部头。王肃撰写的《尚书驳议》五卷,也值得一看。梁朝的时候还有不少相关的著作,比如郑玄、王肃和晋朝五经博士孔晁合著的《尚书义问》三卷,魏朝侍中王粲撰写的《尚书释问》四卷,还有《尚书王氏传问》两卷,以及吴朝太尉范顺问、刘毅答的《尚书义》两卷,这些都失传了,真是可惜啊!

李颙撰写的《尚书新释》两卷,齐朝太学博士顾欢撰写的《尚书百问》一卷,梁武帝撰写的《尚书大义》二十卷,梁国子助教巢猗撰写的《尚书百释》三卷和《尚书义》三卷,这些都是不同学者对《尚书》的理解和阐释。梁国子助教费甝撰写的《尚书义疏》十卷,晋朝乐安王友伊说撰写的《尚书义疏》四卷也失传了。萧詧司徒蔡大宝撰写的《尚书义疏》三十卷,吕文优撰写的《尚书义注》三卷,还有个七卷本的《尚书义疏》,以及国子助教刘炫撰写的《尚书述义》二十卷,这些都为我们研究《尚书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。 总而言之,《尚书》及其注疏版本众多,流传至今的和失传的都有,研究起来真是浩如烟海啊!

首先,咱们来说说古书《尚书》。顾彪写了《尚书疏》二十卷,《尚书文外义》一卷;刘先生写了《尚书义》三卷;虞氏写了《尚书释问》一卷;还有《尚书闰义》一卷。加起来一共是三十二部,二百四十七卷。算上那些失传的书,总共有四十一部,二百九十六卷。

《尚书》这书啊,跟文字出现的时间差不多。孔子研究《尚书》的时候,在周朝的旧址上找到了虞、夏、商、周四个朝代的典籍,他挑了好的部分,从虞朝一直到周朝,整理成一百篇,还编排了一下顺序。后来秦朝焚书坑儒,书都烧没了,到了汉朝,就只有济南人伏生还能背诵二十八篇。后来河内有个女的又找到一篇《泰誓》,献给了朝廷。伏生还写了《尚书传》四十一篇,传给了同郡的张生,张生又传给千乘的欧阳生,欧阳生又传给同郡的儿宽,儿宽又传给了欧阳生的儿子,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,到了欧阳高的时代,就叫它“欧阳学派”的《尚书》了。

还有个夏侯都尉,也跟张生学过,传给了族子始昌,始昌又传给了族子胜,这就是“大夏侯学派”。胜又传给了他的从子建,这就又分出了一个“小夏侯学派”。所以,汉朝的时候,就有欧阳学派、大夏侯学派和小夏侯学派这三家同时存在,一直传到东汉,都没断过,不过欧阳学派最厉害。早先汉武帝的时候,鲁恭王拆了孔子的老房子,结果找到了他孙子惠藏的书,字都是古文字写的。孔安国用现代文字校对了一下,得到了二十五篇,这《泰誓》跟河内那个女的献的还不一样。不过,跟伏生背诵的也有五篇是一样的。孔安国把这些古文字的书,按照顺序排好,用隶书抄写下来,一共弄成了五十八篇。其他的那些书页破损混乱,看不清了,就都交给官府了。孔安国还给这五十八篇写了注释,结果碰上巫蛊事件,没法上交朝廷,就私下把这学问传给了都尉朝,朝又传给了胶东的庸生,这就是“古文《尚书》”学派,但当时还没被朝廷认可。

后来东汉的时候,扶风人杜林传下了《古文尚书》,同郡的贾逵给它做了注解,马融写了注释,郑玄也给它做了注疏。但他们传下来的只有二十九篇,还夹杂着一些现代文字,跟孔子的原本不一样。其他的就完全没有师承了。

老早以前,晋朝的皇家图书馆里,收藏着一部《古文尚书》,可惜现在已经彻底失传了。后来永嘉年间爆发了大乱子,欧阳修他们家的《尚书》,还有大小夏侯家的《尚书》也都一起没了。济南伏生传下来的那本,就只有刘向父子写的《五行传》还算有点关系,但跟伏生原本的版本出入还挺大的。

到了东晋的时候,豫章内史梅赜才搞到一本安国传下来的《尚书》,上报给了朝廷,但这时候又发现少了一篇《舜典》。齐建武年间,有个叫吴姚的人,在当时的大桁市上意外淘到这本书,然后献给了皇帝。跟马融、郑玄注的版本一比,多了二十八个字,这才正式把《尚书》列入国子监的教材。梁朝和陈朝的时候,讲《尚书》主要有孔安国和郑玄两家注本,齐朝只传郑玄的注本。到了隋朝,孔安国和郑玄的注本都用了,但郑玄的注本影响力就比较小了。现在留存下来的版本,已经找不到原来的老师的讲解了。还有一些《尚书逸篇》,是齐梁之间流传下来的,仔细看看篇目,好像是从孔子的墙壁里发现的残本,所以就放在《尚书》的后面。

《韩诗》二十二卷(汉常山太傅韩婴,薛氏章句。)

《韩诗翼要》十卷(汉侯苞传。)

《韩诗外传》十卷(梁有《韩诗谱》二卷,《诗神泉》一卷,汉有道征士赵晔撰,亡。)

这还有几部关于《诗经》的书,比如《韩诗》二十二卷,是汉朝常山太傅韩婴和薛氏做的注释;《韩诗翼要》十卷,是汉朝侯苞传下来的;《韩诗外传》十卷,梁朝的时候还有《韩诗谱》两卷和《诗神泉》一卷,汉朝有个叫赵晔的隐士写的,可惜都失传了。

《毛诗》二十卷(汉河间太傅毛苌传,郑氏笺。梁有《毛诗》十卷,马融注,亡。)

《毛诗》二十卷(王肃注。梁有《毛诗》二十卷,郑玄,王肃合注;《毛诗》二十卷,谢沈注;《毛诗》二十卷,晋兖州别驾江熙注。亡。)

《集注毛诗》二十四卷(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注。梁有《毛诗序》一卷,梁隐居先生陶弘景注,亡。)

《毛诗笺音证》十卷(后魏太常卿刘芳撰。梁有《毛诗音》十六卷,徐邈等撰;《毛诗音》二卷,徐邈撰;《毛诗音隐》一卷,干氏撰。亡。)

《毛诗并注音》八卷(秘书学士鲁世达撰。)

然后是《毛诗》,汉朝河间太傅毛苌传下来的版本,郑玄做了笺注,梁朝还有马融注的十卷本,不过也失传了。还有王肃注的二十卷本,梁朝的时候还有郑玄和王肃合注的版本,谢沈注的版本,晋朝兖州别驾江熙注的版本,这些也都失传了。梁朝桂州刺史崔灵恩注的《集注毛诗》二十四卷;梁朝隐士陶弘景注的《毛诗序》一卷,也都失传了。后魏太常卿刘芳写的《毛诗笺音证》十卷;梁朝徐邈等人写的《毛诗音》十六卷,徐邈写的《毛诗音》两卷,干氏写的《毛诗音隐》一卷,也都失传了。最后,秘书学士鲁世达还写了一部《毛诗并注音》八卷。

首先,咱们来说说这《毛诗谱》。吴国的太常卿徐整写了一本三卷的《毛诗谱》。还有另一本两卷的《毛诗谱》,是太叔求和刘炫一起注释的。

梁朝的时候,曾经有过一本叫《毛诗杂议难》的书,足足十卷,是汉朝的侍中贾逵写的,可惜现在找不到了。 另外,魏国的太子文学刘桢写了十卷本的《毛诗义问》;王肃写了八卷本的《毛诗义驳》和一卷本的《毛诗奏事》。他还写过一本两卷的《毛诗问难》,可惜也失传了。

魏国的司空王基也写过一本《毛诗驳》,只有一卷,而且还残缺不全。梁朝的时候,这书有五卷。 还有其他关于《毛诗》的书,比如王肃写的《毛诗答问》和《驳谱》,合起来有八卷;谢沈写了十卷本的《毛诗释义》;魏国的秘书郎刘璠写了四卷本的《毛诗义》和两卷本的《毛诗笺传是非》;吴国的侍中韦昭、侍中朱育等人合著了七卷本的《毛诗答杂问》;还有一些书,比如四卷本的《毛诗义注》,现在也都找不到了。

晋朝长沙太守孙毓写了一本十卷的《毛诗异同评》。晋朝徐州从事陈统写了四卷本的《难孙氏毛诗评》。梁朝的时候,陈统还写过一本两卷的《毛诗表隐》,现在也看不到了。

郭璞写了一卷本的《毛诗拾遗》。梁朝还流传过一本四卷本的《毛诗略》,现在也失传了。

晋朝的给事郎杨乂写了三卷本的《毛诗辨异》。 梁朝的时候,还有不少关于《毛诗》的著作,比如徐广的《毛诗背隐义》两卷,孙畅之的《毛诗引辨》一卷,何偃的《毛诗释》一卷,谢昙济的《毛诗检漏义》两卷,以及何胤的《毛诗总集》六卷和《毛诗隐义》十卷,这些书现在也都失传了。

咱们来看看这些关于《毛诗》的注释书吧。首先是杨乂写的《毛诗异义》两卷,还有他写的另外一本叫《毛诗杂义》的书,不过那是梁朝的版本,有五卷。此外,还有谢沈的《毛诗义疏》十卷,以及晋江州刺史殷仲堪写的《毛诗杂义》四卷,还有张氏写的《毛诗义疏》五卷,可惜这些书都失传了。

接下来是顾欢等人合著的《毛诗集解叙义》一卷。宋朝通直郎雷次宗也写过《毛诗序义》两卷,梁朝还有他写的《毛诗义》一卷和阮珍之写的《毛诗序注》一卷,孙畅之的《毛诗序义》七卷也失传了。

刘炫注的《毛诗集小序》一卷,还有刘瓛等人合著的《毛诗序义疏》一卷,这本书现在残缺不全,梁朝的版本有三卷。同时,梁朝还有刘瓛写的《毛诗篇次义》一卷,以及另外一本叫《毛诗杂义注》的三卷本,也失传了。梁武帝还写过《毛诗发题序义》一卷和《毛诗大义》十一卷,梁朝还有梁简文帝写的《毛诗十五国风义》二十卷。

除了这些,还有《毛诗大义》十三卷本,乌程令吴郡陆机写的《毛诗草木虫鱼疏》两卷,舒援写的《毛诗义疏》二十卷,后魏安丰王元延明写的《毛诗谊府》三卷,萧岿散骑常侍沈重写的《毛诗义疏》二十八卷,以及其他几个不同卷数的《毛诗义疏》。

国子助教刘炫还写了《毛诗述义》四十卷,鲁世达写了《毛诗章句义疏》四十卷。另外,还有一卷本的《毛诗释疑》,梁朝还有《毛诗图》三卷、《毛诗孔子经图》十二卷和《毛诗古圣贤图》两卷,可惜都找不到了。最后,宋朝奉朝请业遵注的《业诗》二十卷。

最初的书籍数量可不少,总共有三十九部,四百四十二卷,后来失传的也有不少,加起来一共七十六部,六百八十三卷。

《诗经》啊,它主要用来表达人的内心想法,吟咏个人的情感。所以说:“心里想的叫志向,说出来就成了诗。”古代的人们淳朴善良,情感也很单纯。后来,君主地位尊崇,臣子地位低下,当面说好话就成了谄媚,直言进谏就成了诽谤,所以人们就用诗歌来歌颂好的,讽刺坏的。一开始只是单纯地吟诵,后来一些君子们,就用管弦乐器伴奏,用来劝诫世人。夏朝、商朝之前的诗歌,大部分都失传了。周朝是从后稷开始的,公刘继承和发扬了先辈的功业,太王奠定了周朝的基础,文王继承和光大了先祖的事业,武王平定了殷商的叛乱,成王、周公时期天下太平,人们就用诗歌来歌颂他们的功德,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。到了幽王、厉王时期,国家动荡不安,怨愤和讽刺的诗歌就多了起来。后来,周朝的统治衰败,诗歌也随之失传,直到鲁国的太师挚才把它们收集起来。孔子对《诗经》进行了删减,上选取了商朝的诗歌,下选取了鲁国的诗歌,一共三百篇。到了秦朝,只把它当作讽刺和吟诵的读物,所以没有被销毁。汉朝初期,有个鲁国人叫申公,从浮丘伯那里学习《诗经》,并对它作了解释和训诂,这就是《鲁诗》。齐国人辕固生也传授《诗经》,这就是《齐诗》。燕国人韩婴也传授《诗经》,这就是《韩诗》。到了东汉,这三家版本的《诗经》同时存在。汉初,还有个赵国人叫毛苌,精通《诗经》,自称是子夏传下来的,他写了《诂训传》,这就是《毛诗》。这本《毛诗》在当时虽然是学术界的佼佼者,但并没有被广泛接受。后来东汉的九江人谢曼卿精通《毛诗》,又为它作了训诂。东海人卫敬仲从谢曼卿学习,后来的儒家学者们都继承了他们的说法,称之为《毛诗》。序言是子夏创作的,毛公和卫敬仲又对它进行了润色和补充。郑众、贾逵、马融都注释过《毛诗》,郑玄则撰写了《毛诗笺》。《齐诗》在魏朝的时候就失传了;《鲁诗》在西晋的时候失传了;《韩诗》虽然还保存着,但是已经没有人传授了。只有《毛诗郑笺》一直流传至今。《业诗》是奉朝请业遵注释的,它的解释和别的版本有很多不同,所以没有被广泛采用。

《周官礼》有十二卷(马融注)。

《周官礼》有十二卷(郑玄注)。

首先,咱们来看看这些书,都是关于礼仪制度的。第一批是关于《周官礼》的,有好几个版本,注释的人也不一样。有王肃注的《周官礼》十二卷,还有伊说注的《周官礼》十二卷,以及干宝注的《周官礼》十二卷。对了,梁朝的时候还出现过一本叫《周官宁朔新书》的书,是晋朝燕王师王懋约写的,可惜现在找不到了。 另外,崔灵恩还做过一个集注本,叫《集注周官礼》,一共二十卷。 除了这些,还有刘昌宗写的《礼音》三卷,以及陈劭写的《周官礼异同评》十二卷,这可是晋朝司空长史写的啊! 孙略还写了本《周官礼驳难》,四卷。梁朝的时候,孙琦和干宝也讨论过这个问题,还请了晋朝散骑常侍虞喜写了本《周官驳难》,三卷,现在也只有书名了。

接下来,是沈重写的《周官礼义疏》,足足四十卷! 不过,这书还有好几个版本,有十九卷的,十卷的,九卷的,版本还真不少。 此外,还有《周官分职》四卷和《周官礼图》十四卷,梁朝的时候还有本《郊祀图》,可惜也失传了。 说到这,《仪礼》也有好几个版本,郑玄注的《仪礼》十七卷,王肃注的《仪礼》十七卷,梁朝的时候,李轨、刘昌宗和郑玄都做过一些音韵方面的注解,现在也都看不到了。 还有《仪礼义疏见》二卷和《仪礼义疏》六卷。

最后,我们来看一下关于《丧服经传》的书。这书的版本也很多,马融、郑玄、王肃、晋朝给事中袁准都做过注解,都是一卷本。 晋朝庐陵太守孔伦还做过一个集注本,叫《集注丧服经传》,也是一卷。 陈铨和宋朝的裴松之、蔡超也分别做过注解,雷次宗也写过一个《略注丧服经传》。 宋朝的刘道拔也注过《丧服经传》,可惜现在也找不到了。 齐朝的田僧绍还做过一个解说,叫《集解丧服经传》,两卷。 总而言之,这些关于礼仪制度的书籍版本众多,注释者也各有不同,可见古人对礼仪制度的重视程度。

梁朝有个步兵校尉兼五经博士叫贺玚,他写了一本叫《丧服义疏》的书,一共两卷。 梁朝还有好几本关于丧服的书,比如司马宪写的《丧服经传义疏》五卷,楼幼瑜写的《丧服经传义疏》两卷,刘瓛和沈麟士各写了一卷《丧服经传义疏》。

梁朝的尚书左丞何佟之也写了一本《丧服经传义疏》,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。 还有梁朝通直郎裴子野写的《丧服传》,只有一卷。 梁朝国子助教皇侃写了本巨著《丧服文句义疏》,足足十卷!陈朝国子祭酒谢峤也写了一本《丧服义》,也是十卷本。 梁朝还曾经有过一本《丧服经传隐义》,可惜也失传了,只留下三卷本的《丧服义钞》。

王肃注解的《丧服要记》只有一卷。蜀汉丞相蒋琬也写了一本《丧服要记》,也是一卷。梁朝还有吴齐王傅射慈写的《丧服变除图》,五卷,可惜也失传了。晋朝征南将军杜预写了《丧服要集》两卷,晋朝侍中刘逵也写了《丧服要记》两卷,但现在都找不到了。

晋朝太保卫瓘写了一本《丧服仪》,只有一卷。梁朝这方面资料可真丰富,有晋朝司空贺循写的《丧服要记》六卷,刘德明写的《丧服要问》六卷,宋朝员外郎散骑庾蔚之写的《丧服》足足三十一卷!还有张耀的《丧服要问》两卷,崔凯的《丧服难问》六卷,伊氏的《丧服杂记》二十卷,刘智的《丧服释疑》二十卷,这些书现在也都找不到了。

除了这些,还有一本《汉荆州刺史刘表新定礼》,只有一卷。晋朝太学博士环济写了《丧服要略》,只有一卷的版本和两卷的版本。 徐氏写了一本《丧服制要》,只有一卷。 郑玄注解的《丧服谱》只有一卷,晋朝开府仪同三司蔡谟和贺循也各写了一卷《丧服谱》。

葛洪写的《丧服变除》一卷。 孔衍写的《凶礼》一卷,都是关于丧服制度的书。

贺循写了十卷本的《丧服要记》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庾蔚之注的《丧服要记》和庾蔚之自己写的《丧服世要》一卷;此外还有费沈写的十卷本的《丧服集议》。 这些书都讨论丧服的各种问题,内容应该很丰富吧。

齐朝太尉王俭写了三卷本的《丧服古今集记》,王逡写了十卷本的《丧服世行要记》。袁祈写了《丧服答要难》一卷,王氏、严氏也分别写了《丧服记》十卷和《丧服五要》一卷。卜氏写了《驳丧服经传》一卷,樊氏写了《丧服疑问》一卷。 可见,古代关于丧服的书籍还真不少,各种观点都有。

王俭还写了一卷本的《丧服图》,贺游和崔逸也分别写了一卷本的《丧服图》。梁朝时还有很多关于丧服的书,比如《丧服祥禫杂议》二十九卷,《丧服杂议故事》二十一卷,还有《戴氏丧服五家要记图谱》五卷和《丧服君臣图仪》一卷,可惜这些书都失传了。 真是可惜啊,好多资料都看不到了。

此外,还有《五服图》、《五服图仪》、《丧服礼图》、《五服略例》、《丧服要问》等书,都是关于丧服的。皇侃还写了十三卷本的《丧服问答目》,内容应该很全面。 还有《丧服假宁制》三卷和袁宪写的七卷本的《丧礼五服》。 看来古人对丧服制度的研究真是深入啊!

另外,还有《论丧服决》一卷,王隆伯写的《丧礼钞》三卷。 这些书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丧服制度。

汉朝信都王太傅戴德写了十三卷本的《大戴礼记》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刘熙注的《谥法》三卷,可惜也失传了。 戴德还写了《夏小正》一卷。

汉朝北中郎将卢植注的《礼记》十卷,汉朝九江太守戴圣撰,郑玄注的《礼记》二十卷,王肃注的《礼记》三十卷,业遵注的《礼记》十二卷也都流传过,可惜很多都失传了。 王懋约注的《礼记宁朔新书》八卷,梁朝时还有二十卷本的。 这些都是关于礼仪制度的重要文献,可惜很多都看不到了。

这儿有一堆关于《礼记》的书,好多版本注释! 首先是蔡邕写的《月令章句》十二卷,这可是汉朝左中郎将的作品啊! 然后是谢氏写的《礼记音义隐》一卷,一本就够了。

接着,《礼记音》就多了,版本好多!宋朝的中散大夫徐爰写了两卷,梁朝的时候,郑玄、王肃、射慈、射贞、孙毓、缪炳这些人,每人各写了一卷关于《礼记》音韵的书;蔡谟、曹耽、尹毅、李轨、范宣这些人,每人写了两卷;徐邈写了三卷;刘昌宗写了五卷,可惜这些都失传了。 还有七卷本的《礼记音义隐》。

魏朝的秘书监孙炎给《礼记》做了三十卷的注释;还有两卷本的《礼略》;缑氏写的《礼记要钞》十卷,梁朝的时候,郑小同又写了四卷的《礼义》,楼幼瑜写了一卷《摭遗别记》,可惜都找不到了。贺玚写了二十卷的《礼记新义疏》,梁朝的雷肃之也写了三卷的《义疏》,可惜也失传了。皇侃那可是个狠人,一口气写了九十九卷的《礼记讲疏》和四十八卷的《礼记义疏》!沈重也写了四十卷的《礼记义疏》。此外,还有何氏写的十卷本《礼记义》;十一卷本的《礼记疏》;梁武帝写的十卷本《礼记大义》;褚晖写的两卷本《礼记文外大义》;以及十卷本的《礼大义》。刘芳也写了十卷本的《礼记义证》;还有七卷本的《礼大义章》和三卷本的《丧礼杂义》。

宋朝散骑常侍戴颙写了两卷的《礼记中庸传》;梁武帝又写了一卷的《中庸讲疏》;还有五卷本的《私记制旨中庸义》;庾氏写的十卷本《礼记略解》;刘隽写的十一卷本《礼记评》;戴圣写的四卷本《石渠礼论》,梁朝的时候,戴圣还写了十二卷的《群儒疑义》。宋朝御史中丞何承天写了三百卷的《礼论》!任预也写了十卷本的《礼论条牒》。 我的天,这《礼记》的注释,真是多如牛毛啊!

任预写了一本书叫《礼论帖》,一共三卷,梁朝的时候有四卷本。庾蔚之写了本《礼论钞》,有二十卷。王俭写的《礼论要钞》是十卷,梁朝的时候只有三卷。贺玚的《礼论要钞》就厉害了,一百卷! 还有本《礼论钞》,六十九卷。另外还有一本《礼论要钞》,十卷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荀万秋的《钞略》两卷,丘季彬的《论》五十八卷、《议》一百三十卷,以及一本合集《统》六卷,可惜这些都失传了。

宋朝的中散大夫徐广写了本《礼论答问》,八卷。他好像还写过另一本《礼论答问》,十三卷。还有一本叫《礼答问》,只有两卷,而且残缺不全,梁朝的时候有十一卷本。庾蔚之也写过一本《礼论答问》,六卷。王俭也写过一本《礼论答问》,三卷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吴商的《礼难》十二卷、《杂议》十二卷、《礼议杂记故事》十三卷和《丧杂事》二十卷,宋朝的光禄大夫傅隆也写过《议》两卷和《祭法》五卷,可惜这些也都失传了。 还有两本《礼论答问》,一本十二卷,一本没说是谁写的。

范宁写了本《礼杂问》,十卷。何佟之写了本《礼论答问》,十卷,梁朝的时候有二十卷本。还有两本《礼杂问》,都是十卷。还有两本《礼杂答问》,一本八卷,一本六卷。何佟之还写过一本《礼杂问答钞》,只有一卷。《问礼俗》这本书,董勋写了一本十卷的,董子弘也写了一本,九卷。任预还写了本《答问杂仪》,两卷。王俭写了本《礼义答问》,八卷。梁朝的护军周舍写了本巨著《礼疑义》,五十二卷!梁武帝还写了本《制旨革牲大义》,三卷。

此外,还有《礼乐义》十卷、《礼秘义》三卷。郑玄写的《三礼目录》一卷,梁朝的时候陶弘景还给它注了一卷,可惜都失传了。崔灵恩写了本《三礼义宗》,三十卷;元延明写了本《三礼宗略》,二十卷;还有两本《三礼大义》,一本十三卷,一本四卷。

好家伙,这书单可真长!《三礼杂大义》有三卷,里面收录了好几本书,比如梁朝的《司马法》和《李氏训记》,都是三卷本;还有魏朝太尉蒋济写的《郊丘议》,也是三卷;王肃写的《祭法》五卷,《明堂议》三卷;晋朝司空中郎卢谌写的《杂祭法》足足有六卷;晋朝安北将军范汪写的《祭典》三卷;干宝写的《七庙议》一卷和《后养议》五卷;晋朝太尉庾亮写的《杂乡射等议》三卷;宋朝特进颜延之写的《逆降义》三卷;还有田僧绍写的《逆降义》一卷,这名字一样,作者却不一样;何承天写的《分明士制》三卷;郭鸿写的《释疑》两卷;徐广写的《答问》四卷;何胤写的《答问》居然有五十卷!还有个十卷本的《答问》也丢了……唉,可惜,不少书都失传了。

接下来是《三礼图》九卷,是郑玄和后汉侍中阮谌他们一起写的。还有一本《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》,只有一卷,是祁谌写的。梁朝还有一些图,比如《冠服图》、《五宗图》、《月令图》,都是一卷本,可惜也都找不到了。

总共加起来,这些书有一百三十六部,一共一千六百二十二卷! 但是,唉,算上那些失传的,一共丢了二百一十一部,两千一百八十六卷! 想想都觉得可惜啊!

话说自打大道隐没之后,天下就成了各自为家的局面。以前的圣王们,还制定了夫妻、父子、君臣、上下尊卑、亲疏远近这些规矩。到了夏商周三代,这些规矩也多少有些变化。周朝衰落后,诸侯们僭越逾制,互相争斗,很多典籍都被烧毁了。从孔子那个时代开始,这些典籍就已经残缺不全了,到了秦朝更是彻底被毁掉了。

汉朝初年,有个叫高堂生的人传下来十七篇古文经书,还有一些从淹没的古籍中发现的古经。河间献王爱好古学,四处搜集残存的典籍,最终收集到并整理成五十六篇,还包括一些礼仪方面的资料。他还得到了《司马穰苴兵法》一百五十五篇,以及《明堂阴阳》的记载,但这些都没能流传下来。只有那十七篇古经和高堂生传下来的内容大体相同,只是文字略有差异。

从高堂生到宣帝时期的后苍,后苍对这些典籍最为精通,于是撰写了《曲台记》。后苍把这些典籍传给了梁国人戴德,戴德又传给了他的侄子戴圣和沛国人庆普。于是就有了大戴记、小戴记和庆氏三家不同的版本,同时流传。东汉时期,只有曹元传授庆氏的版本,并传给了他的儿子曹褒。虽然这三家版本都流传了下来,但影响力都比较小,而且互相之间也有一些差异。

汉朝末年,郑玄传授小戴记的学说,他还用古经校对小戴记,并选择那些义理更深奥的内容进行注释,形成了郑氏学派。其中《丧服》一篇,是子夏先生最早传下来的,很多儒生都对此作过注解,现在也单独流传。汉朝时,李氏家族得到了一部《周官》。《周官》是周公制定的官制法令,曾经献给河间献王,但唯独缺少《冬官》一篇。献王出高价收购都找不到,只好用《考工记》来代替,凑成六篇上奏朝廷。

到了王莽时期,刘歆才正式设立博士,教授这些典籍。河南缑氏和杜子春都师从刘歆,然后又自己教授学生。后来马融撰写了《周官传》,传授给了郑玄,郑玄又为其作注。汉初,河间献王还得到仲尼弟子及后世学者所记的131篇典籍,当时也没有流传下来。直到刘向整理经籍时,才又找到了130篇。刘向对这些典籍进行了编排和叙述。他还得到了《明堂阴阳记》33篇、《孔子三朝记》7篇、《王史氏记》21篇、《乐记》23篇,这五种典籍合计214篇。戴德删减了其中冗余的部分,整理成85篇,叫做《大戴记》。戴圣又对《大戴记》进行了删减,整理成46篇,叫做《小戴记》。汉末马融传授小戴记的学说。马融又整理了《月令》一篇、《明堂位》一篇、《乐记》一篇,合计49篇;郑玄师从马融,并为其作注。现在只有《周官》六篇、《古经》十七篇、《小戴记》四十九篇这三种流传下来。只有郑玄的注释被保存在国学,其余的典籍大多散失了,也没有师承可循。

梁武帝写了本叫《乐社大义》的书,足足十卷呢!他还写了本《乐论》,三卷。梁朝以前还有一本叫《乐义》的书,十一卷,也是武帝让大臣们一起写的,可惜现在找不到了。

卫尉少卿萧吉也写了一本《乐论》,不过只有一卷。陈朝有个和尚叫智匠,写了本《古今乐录》,十二卷,内容应该很丰富吧。北魏丞相士曹行参军信都芳写了本《乐书》,七卷。还有几本关于音乐的书,名字分别是《乐杂书》(三卷)、《乐元》(一卷,魏朝和尚写的)、《管弦记》(凌秀著,十卷)、《乐要》(何妥著,一卷)和《乐部》(一卷)。另外,还有本叫《春官乐部》的书,五卷。梁朝以前还有一本《宋元嘉正声伎录》,张解写的,只有一卷,现在也找不到了。

郑译,就是那个岐州刺史、沛国公,写了两本关于乐府声调的书,一本六卷,一本三卷。还有《乐经》四卷,《琴操》三卷(晋朝广陵相孔衍写的),以及一些关于琴的书,比如《琴操钞》(两卷和一卷)、《琴谱》(戴氏著,四卷)、《琴经》、《琴说》和《琴历头簿》(都是一卷)。此外,还有《新杂漆调弦谱》(一卷)、《乐谱》(四卷)、《乐谱集》(萧吉著,二十卷)、《乐略》(四卷)、《乐律义》(沈重著,四卷)、《钟律义》(一卷)、《乐簿》(十卷)、《齐朝曲簿》(一卷)、《大隋总曲簿》(一卷)、《推七音》(两卷,还有尺法)、《乐论事》(一卷)、《乐事》(一卷)、《正声伎杂等曲簿》(一卷)、《太常寺曲名》(一卷)、《太常寺曲簿》(十一卷)、《歌曲名》(五卷)、《历代乐名》(一卷)。

公孙崇写了本《钟磬志》,两卷。何晏等人合著了一本《乐悬》,一卷,还有配套的《乐悬图》一卷。另外还有《钟律纬辩宗见》(一卷)、《当管七声》(魏朝和尚写的,两卷)、《黄钟律》(一卷)。梁朝以前还有一本《钟律纬》,六卷,是梁武帝写的,现在也找不到了。

总共有42部书,142卷。(算上那些失传的书,一共是46部,263卷。)

哎,说起来音乐啊,那可是古代帝王用来祭祀神灵、安定国家、协调百姓、款待宾客、取悦远方来人的重要手段,历史悠久着呢!周朝的时候,就保留了六种古代的音乐,《云门》、《咸池》、《大韶》、《大夏》、《大濩》、《大武》。后来这些音乐慢慢衰落,到了秦朝的时候,就彻底消失了。汉朝初期,虽然有人记录了那些音乐的节奏和舞蹈动作,但已经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了。后来窦婴、河间献王、常山王、张禹这些人,都献上了自己写的关于音乐的书。到了魏晋以后,虽然有人对这些音乐进行增减修改,但已经越来越偏离了原来的样子,具体情况可以参考《声乐志》这本书。现在我收集整理一下现存的这些资料,算是为音乐史补上一些缺失的部分吧。

《春秋经》一共11卷(吴国和卫国的将军士燮做过注解)。《春秋左氏长经》20卷(汉朝的侍中贾逵做过章句解释)。《春秋左氏解诂》30卷(贾逵写的)。《春秋左氏传解谊》31卷(汉朝九江太守服虔做的注解)。《春秋左氏传》30卷(王肃做的注解)。《春秋左氏传》30卷(董遇做的章句解释)。《春秋左氏传义注》18卷(孙毓做的注解)。《春秋左氏传》12卷(魏国的司徒王朗写的)。《春秋左氏经传集解》30卷(杜预写的)。《春秋杜氏》《服氏注春秋左传》10卷(残缺不全)。《春秋左氏传音》3卷(魏国中散大夫嵇康写的;梁朝有服虔、杜预的注音版本3卷,魏国高贵乡公的《春秋左氏传音》3卷,以及曹躭、尚书左人郎荀讷等人的注音版本4卷,这些都失传了)。《春秋左氏传音》3卷(李轨写的)。《春秋左氏传音》3卷(徐邈写的)。《春秋释训》1卷(贾逵写的)。《春秋左氏经传朱墨列》1卷(贾逵写的)。《春秋释例》10卷(汉朝公车徵士颖容写的;梁朝有《春秋左氏传条例》9卷,汉朝大司农郑众写的)。

先说服虔的著作,《春秋左氏膏肓释痾》十卷,这可是他呕心沥血之作啊!还有两卷《春秋汉议驳》,可惜现在找不到了。另外,他还有九卷的《春秋成长说》,以及三卷的《春秋塞难》。 这《春秋塞难》啊,还有其他人的作品流传下来,比如汉少府孔融的《春秋杂议难》五卷,还有王朗的《春秋左氏释驳》一卷,可惜都失传了。 梁朝的时候,还收录了服虔的另外两部作品,分别是《春秋左氏达义》和《春秋汉议驳》,可惜都找不到了。

接下来是其他人的作品,魏国的乐平太守糜信写了十卷的《春秋说要》。杜预的《春秋释例》十五卷,那可是经典之作!还有他写的《春秋左氏传评》两卷。 对了,梁朝还有杜乾光写的《春秋释例引序》一卷,可惜也失传了。晋朝太尉刘寔写了十一卷的《春秋条例》,他还有另外一部作品《春秋公羊达义》三卷,可惜也找不到了。晋朝的方范写了十二卷的《春秋经例》,同时代的殷兴和范坚也分别写了《春秋释滞》和《春秋释难》,可惜也都失传了。

还有不少关于《春秋左传》的注释和解读,比如那本《春秋左氏传条例》二十五卷,篇幅相当长啊!还有《春秋义例》十卷和《春秋左传例苑》十九卷。 梁朝的时候,吴略写了《春秋经传说例疑隐》一卷,《春秋左氏分野》一卷,还有郑玄写的《春秋十二公名》一卷,这些也都失传了。王述之的《春秋左氏经传通解》四卷,孙毓的《春秋左氏传贾、服异同略》五卷,干宝的《春秋左氏函传义》十五卷,何始真的《春秋左氏区别》三十卷,这些都是对《春秋左传》不同角度的解读。

最后,还有一些关于《春秋》的杂著,例如《春秋文苑》六卷,《春秋丛林》十二卷,《春秋义林》一卷,《春秋大夫辞》三卷以及《春秋嘉语》六卷,还有专门记录世系的《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》十三卷。这些书,有的篇幅长,有的篇幅短,但都展现了古人对《春秋》的深入研究和不同理解。

哎,这书单可真长!咱先从头捋捋,梁朝的沈宏写了本《春秋五辩》两卷,还有本《春秋辩证》六卷。王述之写了本巨著《春秋旨通》,足足十卷!崔灵恩也写了不少,包括《春秋经传解》六卷、《春秋申先儒传论》和《春秋左氏传立义》,这两本都是十卷本。

刘寔等人合著了一卷《集解春秋序》,干宝写了《春秋序论》两卷。贺道养、崔灵恩、田元休都分别注过《春秋序》,每人一卷。刘炫注了《春秋左氏传杜预序集解》,也是一卷。沈文阿,陈国子博士,写了本超厚的《春秋左氏经传义略》,足足二十五卷!后来王元规又续写了十卷。陈朝的张冲,右军将军,也写了本《春秋义略》,三十卷!还有本《春秋左氏义略》八卷和《春秋五十凡义疏》两卷。刘炫还写了本《春秋左氏传述义》,四十卷,这得看多久啊!梁朝还有本《春秋发题》一卷,是梁简文帝写的;汉朝的严彭祖写了本《春秋左氏图》十卷,还有本《古今春秋盟会地图》一卷,可惜都失传了。

再看看其他的,严彭祖还写了《春秋公羊传》十二卷。汉朝的何休,谏议大夫,注了《春秋公羊解诂》十一卷。晋朝的王愆期,散骑常侍,也注了《春秋公羊经传》十三卷。梁朝还有高龙、孔衍、李轨和江淳对《春秋公羊传》和《春秋公羊音》做过注释,卷数各有不同。汉朝的董仲舒,胶西相,写了本影响很大的《春秋繁露》十七卷,还有本《春秋决事》十卷。最后,还有一本《春秋决疑论》一卷,也是董仲舒写的。 怎么样,这堆春秋经学著作,够你研究一阵子了吧!

何休写了好多书,比如《春秋左氏膏肓》十卷、《春秋谷梁废疾》三卷和《春秋汉议》十三卷,都是关于《春秋》的解读。

郑玄写了《驳何氏汉议》两卷,反驳何休的观点。据说梁朝还有服虔写的《汉议驳》两卷,可惜现在找不到了。此外,还有一卷叫《驳何氏汉议叙》的书。何休还写了《春秋公羊墨守》十四卷,对公羊学派的解释做了详细的阐述。刁氏写了《春秋公羊例序》五卷,对公羊学的序例做了总结。何休还写了《春秋公羊谥例》一卷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何休写的《春秋公羊传条例》一卷、《春秋公羊传问答》五卷(荀爽问,徐钦答)和《春秋公羊论》两卷(庾翼问,王愆期答),现在也都失传了。鲜于公写了《春秋公羊解序》一卷,对公羊学的解释做了序言。还有一本《春秋公羊疏》十二卷,具体作者不详。

关于《春秋谷梁传》,版本就更多了。吴国的仆射唐固注过《春秋谷梁传》十三卷。梁朝时,还有汉朝谏议大夫尹更始写的《春秋谷梁传》十五卷,可惜也失传了。魏国的乐平太守糜信也注过《春秋谷梁传》十二卷。晋朝堂邑太守张靖也注过《春秋谷梁传》十卷。梁朝还有晋朝给事郎徐乾注的《春秋谷梁传》十三卷和胡讷集解的《春秋谷梁传》十卷,也都失传了。除了这些,还有程阐、孔衍、徐邈、段肃(疑为汉朝人)分别撰写或注过不同版本的《春秋谷梁传》,卷数也不尽相同。孔君揩还训过《春秋谷梁传》五卷,但残缺不全,梁朝时有十四卷的版本。范宁也集解过《春秋谷梁传》十二卷,梁朝时还有《谷梁音》一卷也失传了。最后,还有一种残缺的《春秋谷梁传》四卷,是张、程、孙、刘四家集解的版本。

最后,魏朝人糜信还写了《理何氏汉议》两卷,专门来分析何休的《汉议》。总而言之,关于《春秋》的解读版本真是多如牛毛,很多都失传了,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。

哎,这书单可真长!首先是徐邈写的《春秋谷梁传义》十卷,还有何休写的《春秋议》也是十卷。 徐邈又写了本《答春秋谷梁义》,三卷薄薄一本;薄叔玄也写了本《问谷梁义》,两卷,听说还有个四卷本的版本。范宁的《春秋谷梁传例》就一卷,简单明了。晋朝博士刘兆写的《春秋公羊、谷梁传》比较厚,足足十二卷。

然后是何休写的《春秋谷梁废疾》三卷,郑玄给做了注释,张靖又加了点笺注。还有本《春秋公羊、谷梁二传评》,三卷。贾逵写的《春秋三家经本训诂》十二卷,宋朝还有个两卷本的《三家经》,可惜现在找不到了。魏朝的大长秋韩益写了本《春秋三传论》,十卷。潘叔度也写了不少,有《春秋经合三传》和《春秋成夺》,都是十卷。

胡讷写的《春秋三传评》有十卷,梁朝的时候还有他写的《春秋集三师难》三卷和《春秋集三传经解》十卷,现在也都失传了。晋朝裴秀的助手京相璠等人合著的《春秋土地名》三卷,也挺有意思的。 贾逵、虞翻、韦昭、孔晁、唐固,这几位都分别注过《春秋外传国语》,卷数略有不同,从二十卷到二十二卷不等。 王肃写的《春秋外传章句》原本一卷,梁朝的时候却变成二十二卷了,这版本差异也太大了! 梁朝还流传过一本《春秋古今盟会地图》,可惜也失传了。

总共加起来,这些书有九十七部,九百八十三卷。 唉,可惜啊,好多书都失传了,要是算上那些丢了的,一共有一百三十部,一千一百九十二卷呢! 想想都觉得可惜!

《春秋》这玩意儿,其实就是鲁国史官记事的书。以前成周王朝衰弱,以前的规矩都丢了,只有鲁国因为周公的关系,还保留着一些旧制度。孔子就根据鲁国的这些老史书,进行整理和修改,有些地方润色一下,让它更符合大义,有些地方就直白地写出来,让那些坏人坏事暴露无遗。所以那些想掩盖坏事的人,反而让坏事更加显眼,那些乱臣贼子都害怕得很。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褒贬,太多了说不完,都是口头传授给弟子的。弟子们记下来,说法却各有不同,左丘明担心这些说法会失真,就给它写了个注释,也就是《左传》。后来秦朝焚书坑儒,很多东西都丢了,但口头传下来的东西还有一些。

汉朝初期,有公羊学派、谷梁学派、邹氏学派和夹氏学派,这四家学说一起流传。王莽造反后,邹氏学派因为没了老师而衰落,夹氏学派也消失了。一开始,齐国人胡母子都传授《公羊春秋》,他把这学问传给了东海人嬴公,嬴公又传给了东海人孟卿,孟卿传给了鲁国人眭孟,眭孟又传给了东海人严彭祖和鲁国人颜安乐。所以东汉时期,《公羊春秋》就有严氏和颜氏两大学派,跟谷梁学派一起成为三大主流学派。汉朝末年,何休又给《公羊春秋》写了解说。而《左传》在汉初的时候,是从张苍家里流传出来的,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固定的传承。到了汉文帝的时候,梁孝王太傅贾谊给它做了训诂,传给了赵国人贯公。后来刘歆整理经书,又对《左传》进行了考证和校对,想把它列为官方的学问,但是当时很多儒生都不支持。

直到建武年间,尚书令韩歆才请求设立《左传》的博士,但也没成功。当时陈元最懂《左传》,他还上书请求朝廷重视它。最后朝廷才任命魏郡人李封为《左传》博士。后来一些顽固的儒生多次在朝廷上争论这件事。李封死后,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。不过,当时传授《左传》的儒生还是很多。永平年间,只要能讲授《左传》的,就能得到高官厚禄,被提拔为讲郎。后来贾逵和服虔都给《左传》做了注释和解释。到了魏朝,《左传》才真正开始广泛流传。晋朝的时候,杜预又给《左传》写了《经传集解》。《谷梁传》有范宁的注释,《公羊传》有何休的注释,《左传》有服虔和杜预的注释,这些注释都被列入国学教材。但是,《公羊传》和《谷梁传》大家只读文本,却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。后来的学者虽然能讲解这三部书,但只有《左传》的服虔注比较流行。到了隋朝,杜预的注释最流行,服虔注以及《公羊传》和《谷梁传》的注释就渐渐没落了,现在几乎没人传授了。

哎,这《孝经》的版本可真多,而且好多都失传了!首先,有个孔安国注的《古文孝经》,可惜梁朝末年就没了,现在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古本。

然后呢,还有郑玄注的《孝经》,也是一卷本,可惜梁朝的时候,马融和郑众合著的《孝经》两卷本也一起丢了。 王肃也写过《孝经》的解释,也是一卷本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苏林、何晏、刘邵、孙氏这些人,也都各自写过一卷本的《孝经》注,现在也都找不到了。

除了这些,还有韦昭写的《孝经解赞》、徐整写的《孝经默注》,都是一卷本。谢万还收集整理过大家的注解,写成了《集解孝经》。 荀昶也写过一个《集议孝经》,可惜也失传了;袁敬仲也写过一个同名的,也是一卷本。梁朝的时候,宋均写了《孝经皇义》,也是一卷本。 哎,这还没完呢!

晋朝的杨泓、虞槃佐、孙氏、殷仲文、殷叔道、车胤、孔光,还有荀昶(他这回写了两卷本)、宋朝的何承天、费沈,齐朝的王玄载、明僧绍,梁朝的严植之、曹思文、江系之、江逊,甚至还有个叫慧始的和尚,都分别写过《孝经》的注解,都是一卷本,现在也都找不到了!陶弘景还做过一个《集注孝经》,诸葛循也写过《孝经序》,也都失传了。

最后,慧琳和尚也注过《孝经》,也是一卷本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好几本关于《孝经》的书,比如晋穆帝时期的《晋孝经》、武帝时期的《送总明馆孝经讲》和《议》,宋朝大明年间的《东宫讲》,齐朝永明三年的《东宫讲》和永明年间的《诸王讲》,还有贺玚讲的《孝经义疏》等等,都失传了。 李玉之为始兴王讲的《孝经义疏》两卷本,也找不到了。 唉,真是可惜啊!这么多关于《孝经》的注解,现在都看不到了。

哎,说起来,梁武帝那会儿,写了十八卷的《孝经义疏》,那可是大工程啊! 还有他儿子,梁的太子,也讲过《孝经义》,一共讲了四卷。 另外,梁简文帝也写了五卷的《孝经义疏》,萧子显也写了一卷,可惜这些书后来都失传了,真是可惜啊!

然后呢,萧子显,就是那个梁的吏部尚书,他还单独写了一卷《孝经敬爱义》。 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人写的《孝经私记》,一共四卷。 另外,还有好几部单卷的《孝经义》,比如赵景韶写了一卷《孝经义疏》,皇侃写了三卷《孝经义疏》。 周弘正也写了两卷《孝经私记》。刘炫写了五卷的《古文孝经述义》,徐孝克写了六卷的《孝经讲疏》。 梁朝扬州文学从事太史叔明也写了一卷《孝经义》。 据说当时还有《孝经玄》、《孝经图》和《孝经孔子图》这些书,可惜也都没了。 最后还有一卷《国语孝经》。

总而言之,这些关于《孝经》的注释和解读,加起来一共十八部,六十三卷! 不过,现在很多都找不到了,算起来,一共丢失了五十九部,一百一十四卷,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啊!

孝顺啊,是上天运行的规律,是大地生长的道理,也是人应该做的行为。从皇帝到老百姓,虽然地位有高低,但孝顺的意义都是一样的。古代圣明君主利用孝道来治理国家,教化百姓,所以才能不用严厉的措施就让百姓顺从,不用威吓就能让百姓团结。这确实是人世间最根本的道德,也是帝王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法则。孔子总结了六经,虽然题目不同,意思也有差别,但孔子担心孝道会因此而散失,所以写了《孝经》,把孝道的各种表现形式都总结在一起,说明虽然孝道的具体做法很多,但其根本都源于孝顺。后来秦朝焚书坑儒,《孝经》差点就失传了,幸亏被河间人颜芝收藏了下来。汉朝初期,颜芝的儿子颜贞把它找了出来,当时只有十八章。长孙氏、博士江翁、少府后苍、谏议大夫翼奉、安昌侯张禹这些人,都以学习《孝经》而闻名。

后来又出现了《古文孝经》,跟《古文尚书》一样,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版本。这个版本里长孙氏加了一章《闺门》,其他的经文跟十八章本的大体上差不多,只是篇章顺序和解释略有不同,还多出了三章,加起来一共二十二章,孔安国给它写了注解。到了刘向整理典籍的时候,他把颜氏本和古文本进行比较,去掉了那些繁琐和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,最终确定了十八章本。郑众和马融都分别给它作了注解。还有一种郑氏注本,相传是郑玄所作,但它的观点和郑玄其他著作的观点不一样,所以让人怀疑是不是他写的。梁朝的时候,孔安国和郑氏两个版本的《孝经》都作为国学教材,但孔安国本在梁朝的战乱中丢失了。到了陈朝、周朝、齐朝,就只剩下郑氏本了。

到了隋朝,秘书监王劭在京城找到了孔安国传本的《孝经》,把它送给了河间人刘炫。刘炫写了序言,记述了这本书的来龙去脉,并对它做了详细的解释,在民间讲授,后来传到了朝廷,朝廷下令把它和郑氏本一起作为教材。当时很多儒生都说刘炫是自作主张,这根本不是孔安国的旧本,而且朝廷档案馆里以前也没有这本书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魏朝迁都洛阳后,当地人听不懂汉语,孝文帝就命令侯伏侯可悉陵用当地的语言翻译了《孝经》的含义,用来教化百姓,这就是《国语孝经》。我把这个版本也放在这里,作为这篇文章的补充。

《论语》十卷(郑玄注。梁有《古文论语》十卷,郑玄注;又王肃、虞翻、谯周等注《论语》各十卷。亡。)

《论语》九卷(郑玄注,晋散骑常侍虞喜赞。)

《集解论语》十卷(何晏集。)

首先,咱们来说说《论语》的注疏版本。晋朝的时候,卫瓘,就是那个晋朝太保,给《论语》写了个注,一共六卷,后来晋朝的版本扩充到八卷。南朝梁朝的时候,又有人补上了卫瓘注里缺失的部分,叫《论语补阙》,一共两卷,可惜现在都没了。

然后,晋朝的尚书左中兵郎崔豹,也写了一部《论语集义》,八卷本。到了梁朝,这个版本又变成了十卷。 晋朝的著作郎李充也注过《论语》,他的版本是十卷。 同样是晋朝,廷尉孙绰也写了《集解论语》,也是十卷。梁朝的时候,盈氏和孟整也各自注过《论语》,都是十卷本,但现在也都找不到了。 晋朝兖州别驾江熙也写过一个十卷本的《集解论语》。

再来说说另一个版本,卢氏注的《论语》,七卷。梁朝的时候,关于《论语》的注疏版本那可真是多如牛毛! 晋朝的国子博士梁觊、益州刺史袁乔、尹毅、司徒左长史张凭,还有阳惠明、宋朝新安太守孔澄之、齐朝员外郎虞遐、许容、曹思文,这些人,都各自写过十卷本的《论语》注疏;释僧智略也写过解释,梁朝的太史叔明还整理过一个集解本,陶弘景也集注过《论语》,都是十卷本。 此外,还有个叫《论语音》的书,是徐邈等人写的,只有两卷,现在也都失传了。

最后,还有一些其他的版本,比如《论语难郑》一卷,梁朝的时候还有徐氏写的《古论语义注谱》一卷,《论语隐义注》三卷和《论语义注》三卷,这些也都失传了。《论语难郑》还有一个版本。司马氏写过《论语标指》一卷;还有《论语杂问》一卷;郑玄写过《论语孔子弟子目录》一卷;晋朝太傅主簿郭象写过《论语体略》二卷;晋朝卫尉缪播写过《论语旨序》三卷;王弼写过《论语释疑》三卷;张凭也写过《论语释》一卷。

晋朝尚书郎栾肇写了一本书叫《论语释疑》,一共十卷。 那时候,还有好多人写过关于《论语》的书,比如梁朝的王肃写的《论语释驳》三卷,栾肇自己还写了《论语驳序》两卷;郭象写了《论语隐》一卷;应琛写了《论语藏集解》一卷;曹毗、李充、庾翼都各写了一卷《论语释》;庾亮写了《论语君子无所争》一卷;王濛写了《论语义》一卷。 此外,还有蔡系、张隐、郄原、王氏、姜处道也各自写过关于《论语》的书,不过现在都没了。

范廙写了一本《论语别义》,也是十卷。梁朝的时候,宋朝的司空法曹张略等人合著了《论语疏》八卷;虞喜写了《新书对张论》十卷。 褚仲都、皇侃、刘炫也都各自写过十卷本的《论语义疏》;还有八卷本的《论语义疏》;徐孝克写了《论语讲疏文句义》五卷,可惜现在不完整了;张冲写了两卷的《论语义疏》。梁朝还出现过一本《论语义注图》,十二卷,现在也找不到了。

陈胜博士孔鲋写了七卷的《孔丛》。梁朝的时候,梁朝太尉参军刘被写了《孔志》十卷,现在也没了。王肃注解了《孔子家语》二十一卷。梁朝的魏博士张融也写过《当家语》两卷,可惜也失传了。梁武帝还自己写了一本《孔子正言》,一共二十卷。

汉朝的中散大夫樊光注解过《尔雅》三卷。梁朝的时候,汉朝的刘歆和犍为文学、中黄门李巡也分别注解过《尔雅》三卷,但现在都找不到了。 除了他们,孙炎注解过七卷本的《尔雅》;郭璞注解过五卷本的《尔雅》;梁朝的黄门郎沈琁注解了十卷本的《集注尔雅》;秘书学士江氵崔写了八卷本的《尔雅音》;梁朝还有孙炎和郭璞注解的二卷本《尔雅音》,也都失传了。

《尔雅图》十卷,是郭璞写的。梁朝的时候还有本《尔雅图赞》两卷,也是郭璞写的,可惜现在找不到了。

《广雅》三卷,是魏国的博士张揖写的。梁朝的时候有四卷本的。 《广雅音》四卷,是秘书学士曹宪写的。《小尔雅》一卷,是李轨写的简略解释。 《方言》十三卷,是汉朝的扬雄写的,郭璞给它做了注解。

《释名》八卷,是刘熙写的。 《辩释名》一卷,是韦昭写的。《五经音》十卷,是徐邈写的。《五经正名》十二卷,是刘炫写的。《白虎通》六卷。(这书名不用翻译)

《五经异义》十卷,是后汉太尉祭酒许慎写的。《五经然否论》五卷,是晋朝散骑常侍谯周写的。《五经拘沈》十卷,是晋朝高凉太守杨方写的。《五经大义》三卷,是戴逵写的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王氏写的《通五经》五卷;周杨写的《五经咨疑》八卷;贺玚写的《五经异同评》一卷;还有一本《五经秘表要》三卷,现在也找不到了。

《五经大义》十卷,是后周县伯中大夫樊文深写的。《经典大义》十二卷,是沈文阿写的。《五经大义》五卷,是何妥写的。《五经通义》八卷,梁朝的时候是九卷本的。《五经义》六卷,梁朝的时候是七卷本的。梁朝还曾有一本《五经义略》一卷,现在也失传了。《五经要义》五卷,梁朝的时候有十七卷本,是雷氏写的。《五经析疑》二十八卷,是邯郸绰写的。《五经宗略》二十三卷,是元延明写的。《五经杂义》六卷,是孙畅之写的。

《长春义记》一百卷,是梁简文帝写的。《大义》九卷。(书名不用翻译)《游玄桂林》九卷,是张讥写的。《六经通数》十卷,是梁朝的舍人鲍泉写的。《七经义纲》二十九卷,是樊文深写的。《七经论》三卷,也是樊文深写的。《质疑》五卷,还是樊文深写的。《经典玄儒大义序录》二卷,是沈文阿写的。

话说这书啊,可多了去了!首先,《玄义问答》有两卷,讲的是玄奥的道理,问答的形式。还有《六艺论》一卷,是郑玄写的。

接着,《圣证论》十二卷,这是王肃写的。然后是《郑志》十一卷,作者是魏国的侍中郑小同。郑玄的弟子们还写了一部《郑记》,一共六卷。 刘熙写了本《谥法》,三卷。沈约,就是那个特进、中军将军,也写了一部《谥法》,足足十卷呢!梁朝的太府卿贺玚也写了一部《谥法》,五卷。最后,还有《江都集礼》一百二十六卷,那可是相当厚的一套书了!

总共加起来,这些书有七十三部,七百八十一卷。不过,这只是现存的。要是把那些失传了的书也算上,那可就更多了,一共一百一十六部,一千二十七卷! 想想都觉得厉害!

《论语》这本书啊,是孔子的学生们整理出来的。孔子讲授六经,在洙水、泗水边上讲学,学生三千多人,其中特别优秀的也有七十多个。学生们把和孔子的问答,以及私下互相学习讨论的内容,只要符合道理的,有的就记在布带上,有的就用心记在心里,一直记着。孔子去世后,他的学生们就把这些记录整理成书,就叫它《论语》。

汉朝初期,关于《论语》的版本,齐国和鲁国各有说法。齐国流传的版本有二十二篇,鲁国流传的版本有二十篇。参与整理齐国版本的有王吉、宗畸、贡禹、五鹿充宗和一个叫胶东庸生的,都是当时有名的人物。鲁国版本则由龚奋、夏侯胜、韦氏父子、鲁扶卿、萧望之、张禹等人参与整理,他们也都是当时的名士。张禹一开始学习的是鲁国版本的《论语》,后来又学习了齐国版本,最后他把两个版本都仔细研究比较,去掉了重复和矛盾的地方。他把齐国版本的《问王》和《知道》两篇删掉了,以鲁国版本的二十篇为基础定稿,这本定稿被称为《张侯论》,当时非常受重视。后来周氏、包氏又给它做了章句解释,马融又做了详细的训诂。还有一种更古老的《论语》版本,跟《古文尚书》一样古老,章句的多少和鲁国版本差不多,只是把《子张》篇分成了两篇,所以一共是二十一篇,孔安国给它做了注释。

汉朝末年,郑玄以张禹的《张侯论》为基础,参考了齐国版本和古《论语》的版本,做了详细的注释。魏国的陈群、王肃和周生烈也对《论语》做了阐释。吏部尚书何晏又做了集解。此后很多儒生都对《论语》做注解,齐国版本的《论语》最终就失传了。古《论语》一开始没有老师的讲解,到了梁朝、陈朝的时候,只有郑玄和何晏的注释在国子监被采用,但郑玄的注释影响比较小。周朝、齐朝时期,郑玄的学说独立存在。到了隋朝,何晏和郑玄的注释都被采用,但郑玄的注释在民间更流行。

《孔丛子》、《家语》这两本书,也都是记载孔子思想的。还有《尔雅》等书,解释了古今词义,也包含了五经的总义,都跟《论语》一起流传下来。

此外,还有《河图》二十卷(梁朝的版本是二十四卷,目录一卷,现在已经失传了)。《河图龙文》一卷。《易纬》八卷(郑玄注,梁朝的版本有九卷)。《尚书纬》三卷(郑玄注,梁朝的版本有六卷)。

哎,我手里这堆古书啊,可真是够呛!首先是《尚书中候》五卷,郑玄老爷子还给它注了注,梁朝的时候倒是有八卷,现在?残缺不全!

接下来是《诗纬》十八卷,魏朝的博士宋均给做了注释,梁朝的时候有十卷,现在也不知道去哪儿了。还有《礼纬》三卷,也是郑玄注的,现在彻底没了。 《礼记默房》两卷,宋均注,梁朝有三卷,郑玄也注过,可惜都找不到了。 《乐纬》三卷,宋均注的,梁朝的时候还有一卷《乐五鸟图》,现在一样都没了。

唉,真是让人头疼! 《春秋灾异》十五卷,是郗萌写的,梁朝的时候倒是有个大集合,足足三十卷的《春秋纬》,还是宋均注的! 除此之外,还有《春秋内事》四卷,《春秋包命》二卷,《春秋秘事》十一卷,《书、易、诗、孝经、春秋、河洛纬秘要》一卷,《五帝钩命决图》一卷,这些现在也都找不到了。

《孝经勾命决》六卷,宋均注的;《孝经援神契》七卷,也是宋均注的。 这《孝经内事》一卷,梁朝的时候,哎哟,这可就多了! 《孝经杂纬》十卷,宋均注的;还有《孝经元命包》、《孝经古秘援神》、《孝经古秘图》、《孝经左右握》、《孝经左右契图》、《孝经雌雄图》、《孝经异本雌雄图》、《孝经分野图》、《孝经内事图》、《孝经内事星宿讲堂七十二弟子图》,甚至还有个《口授图》! 这些,现在也都… 没了! 更别提还有《论语谶》八卷(宋均注)、《孔老谶》十二卷、《老子河洛谶》一卷、《尹公谶》四卷、《刘向谶》一卷、《杂谶书》二十九卷、《尧戒舜、禹》一卷、《孔子王明镜》一卷、《郭文金雄记》一卷、《王子年歌》一卷、《嵩高道士歌》一卷,这些也都烟消云散了!

总而言之,我这里一共十三部书,加起来九十二卷。 但是,算上那些已经丢失的,一共三十二部,两百三十二卷! 想想都让人心痛啊!

《易经》上说:“河图洛书,出于黄河洛水。” 所以说,圣人得到天命,一定是因为他们积累了功德,做了很多好事,功劳很大,恩泽广被天下百姓,万物都归向他们,神明都保佑他们,这才会有天命的回应。

龟和龙衔着河图洛书从河洛二水中出现,用来记载易经的变迁,这其中的道理很深奥,难以彻底参透,属于神学范畴。古代圣王担心它会误导人,所以把它秘而不宣。

有人说,孔子整理了六经,阐明了天人合一的道理,他知道后世的人很难理解它的真正含义,所以另外创作了纬书和谶书,留给后世。这些书出现在西汉时期,有《河图》九篇,《洛书》六篇,据说都是从黄帝到周文王时期流传下来的。

还有另外三十篇,说是从河图洛书出现一直到孔子,九位圣人不断增补演绎,用来阐释其含义。此外还有《七经纬》三十六篇,都说也是孔子所作,加起来一共八十一篇。

除了这些,还有《尚书中候》、《洛罪级》、《五行传》、《诗推度灾》、《汜历枢》、《含神务》、《孝经勾命诀》、《援神契》、《杂谶》等等这些书。西汉时期,郗氏和袁氏对这些书做过解释。

汉朝末年,郎中郗萌把图纬、谶书、杂占等汇集成五十篇,叫做《春秋灾异》。宋均和郑玄都为谶纬之书做过注释。但是这些书的文字浅显俗套,内容前后矛盾,颠三倒四,根本不像圣人所作。

相传这些书是后人伪造的,或者经过篡改,并非真正的史料。王莽喜欢用符命来统治,光武帝则凭借图谶起家,所以这些书在当时非常流行。

汉朝的时候,还曾经下诏令东平王苍校正五经的章句,都必须根据谶书来解释。那些普通的儒生为了迎合当时的潮流,更加热衷于研究这些书,篇卷和目录也越来越多。

当时解释五经的人,都依赖谶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。只有孔安国、毛公、王璜、贾逵这些人,坚决反对谶纬之说,认为它是妖言惑众,扰乱了儒家经典的思想。

所以他们根据汉鲁恭王和河间献王所得的古文,进行考证和比较,最终弄明白了五经的真正含义,这就是所谓的“古学”。但是当时的儒生们又反对和诋毁这种“古学”,导致它无法流传开来。

魏朝的时候,王肃继承和发展了“古学”,用它来驳斥谶纬之说。王弼和杜预也参与其中,使“古学”逐渐站稳了脚跟。直到宋朝大明时期,才开始禁止谶纬之说,梁朝天监以后,又再次加强了禁令。

隋朝高祖杨坚篡位后,更是严厉禁止谶纬之学。隋炀帝即位后,还派人四处搜寻天下所有与谶纬相关的书籍,全部焚毁,那些被官府查办的人,甚至会被处死。

从此以后,谶纬之学彻底消失了,就连宫廷藏书中,也大多散失了。现在我们收集到的这些残存的书籍,就放在六经之后,作为一种不同的说法来保存。

首先,咱们来说说这几个关于字的书。这本《三苍》,一共三卷,是郭璞做的注,说是秦朝的李斯写的《苍颉篇》,汉朝的扬雄写的《训纂篇》,还有后汉的郎中贾鲂写的《滂喜篇》合在一起的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一本两卷的《苍颉》,是后汉司空杜林做的注,可惜现在找不到了。

然后是《埤苍》,三卷,是张揖写的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一本叫《广苍》的,只有一卷,是樊恭写的,现在也没了。 接着是《急就章》,这个版本就比较多了,有汉朝黄门令史游写的,一卷本;还有崔浩写的,两卷本;以及豆卢氏写的,三卷本。此外,还有陆机写的《吴章》,两卷。晋朝下邳内史王义写了一卷的《小学篇》。杨方写了九卷的《少学》。

还有一卷的《始学》,以及蔡邕写的《劝学》,一卷。这蔡邕的书还牵扯到其他人的作品,比如司马相如的《凡将篇》、班固的《太甲篇》和《在昔篇》、崔瑗的《飞龙篇》、以及蔡邕自己写的《圣皇篇》、《黄初篇》、《吴章篇》和《女史篇》,这些加起来一共八卷。另外还有朱育写的《幼学》两卷,吴朝郎中项峻写的《始学》十二卷,这些现在也都找不到了,可惜啊!

晋朝著作郎束皙写了一卷的《发蒙记》;晋朝散骑常侍顾恺之写了三卷的《启蒙记》和三卷的《启疑记》。梁朝给事郎周兴嗣写了一卷的《千字文》,还有梁朝国子祭酒萧子云和胡肃分别为《千字文》作注,也各有一卷。此外还有《篆书千字文》、《演千字文》五卷和《草书千字文》一卷。

最后,咱们再来说说这几个解释字的书。张揖写的《古今字诂》三卷,梁朝的时候还有张揖写的《难字》和《错误字》,各一卷;以及朱育写的《异字》两卷,贾鲂写的《字属》一卷,这些现在也都找不到了。魏朝掖庭右丞周氏写了四卷的《杂字解诂》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周成写的《解文字》七卷,曹侯彦写的《字义训音》六卷和《古今字苑》十卷,这些也都没了。

话说啊,这古时候的字典可不少呢!首先,咱们得说说这《杂字指》,就一卷,是后汉太子中庶子郭显卿写的。

接着是《字指》,这可是晋朝议大夫李彤写的,有两卷。对了,梁朝的时候,还有李彤写的《单行字》四卷和《字偶》五卷,可惜都失传了,现在看不到了。还有许慎写的《说文》,那可是十五卷的大部头!梁朝的时候,庾俨默还给它写过注,叫《演说文》,只有一卷,也可惜,没了。 其他的还有《说文音隐》四卷、《字林》七卷(晋弦令吕忱撰)、《字林音义》五卷(宋扬州督护吴恭撰)、《古今字书》十卷、《字书》三卷(有两个版本,一个三卷,一个十卷)、《字统》二十一卷(阳承庆撰)、《玉篇》三十一卷(陈左卫将军顾野王撰)和《字类叙评》三卷(侯洪伯撰)。

再来说说宋朝豫章太守谢康乐写的《要字苑》,就一卷。梁朝的时候,还有殷仲堪写的《常用字训》一卷和邹诞生写的《要用字对误》四卷,这几个现在也找不到了。 还有邹里写的《要用杂字》三卷,梁朝的王义也写过一本叫《文字要记》的三卷本,同样失传了。 王劭写的《俗语难字》一卷,李少通写的《杂字要》三卷,以及《文字整疑》一卷和《正名》一卷。

梁朝文贞处士阮孝绪写的《文字集略》有六卷,李少通还写了《今字辩疑》三卷。 说起来,还有《异字同音》一卷,梁朝有吉文甫写的《释字同音》三卷。薛立写的《字宗》三卷,梁朝的刘歊写的《古今文字序》一卷和焦子明写的《文字统略》一卷也都失传了。 此外,还有彭立的《文字辩嫌》一卷,戴规的《辩字》一卷,《杂字音》一卷,《借音字》一卷,《音书考源》一卷。

最后,咱们再来看看一些关于音韵的书:周研的《声韵》四十一卷,魏左校令李登的《声类》十卷,《韵集》十卷(还有一个晋安复令吕静写的六卷本《韵集》),以及张谅的《四声韵林》二十八卷。 哎呀,古人研究文字还真是下足了功夫啊!

哎,这可真是不少书啊!首先是《韵集》八卷,是段弘写的。还有《群玉典韵》五卷,这书呢,是梁朝的《文章音韵》二卷和王该写的《五音韵》五卷合起来的,现在可惜都找不到了。 然后是阳休之写的《韵略》一卷,李概写的《修续音韵决疑》十四卷,还有《纂韵钞》十卷。

接下来是关于音韵的书:刘善经写的《四声指归》一卷;梁朝太子少傅沈约写的《四声》一卷;夏侯咏写的《四声韵略》十三卷;李概还写了《音谱》四卷;释静洪写的《韵英》三卷。此外,还有服虔写的《通俗文》一卷,以及后齐黄门郎颜之推写的《训俗文字略》一卷。

关于文字音韵的书也挺多:梁朝有颜延之写的《诂幼》二卷和宋朝给事中荀楷写的《广诂幼》一卷,现在都没了,真可惜!还有《证俗音字略》六卷,晋朝荡昌长王延写的《文字音》七卷,梁朝还有个《纂文》三卷,现在也找不到了。王延还写了《翻真语》一卷。除此之外,还有《真言鉴诫》一卷,《字书音同异》一卷,《叙同音义》三卷。王长孙写的《河洛语音》一卷,也值得一看。

关于语言和文字的书,数量更多了!比如《国语》十五卷和《国语》十卷(这怎么还有两本同名的?),还有《鲜卑语》五卷。后魏侯伏侯可悉陵写了《国语物名》四卷和《国语杂物名》三卷;还有《国语真歌》十卷,《国语十八传》一卷,《国语御歌》十一卷,《鲜卑语》十卷,《国语号令》四卷,《国语杂文》十五卷。周武帝还写了《鲜卑号令》一卷!此外还有《杂号令》一卷。

最后,是关于书法和文字的书籍:后汉议郎卫敬仲写的《古文官书》一卷;郭显卿写的《古今奇字》一卷;还有《六文书》一卷,晋朝长水校尉卫恒写的《四体书势》一卷,释正度写的《杂体书》九卷,《古今八体六文书法》一卷,萧子政写的《古今篆隶杂字体》一卷,以及《古今文等书》一卷。 这么多书,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啊!

话说这书单啊,可真是长,一共列了好多书,足足一百八部,四百四十七卷! 这其中有《篆隶杂体书》两卷,《文字图》也两卷,还有秘书学士曹宪写的《古今字图杂录》一卷。

然后呢,还有比较特别的,比如《婆罗门书》一卷,这跟咱们的文字可不一样,有点像梁朝时候的《扶南胡书》;还有《外国书》四卷,估计记载的是外国的文字吧。 另外,还有刻在石头上的文字,比如《秦皇东巡会稽刻石文》一卷,记载的是秦始皇东巡会稽时刻的文字。 这还不算,还有好多好多“一字石经”的书,比如《一字石经周易》、《一字石经尚书》、《一字石经鲁诗》、《一字石经仪礼》、《一字石经春秋》、《一字石经公羊传》、《一字石经论语》、《一字石经典论》,这些书啊,都是把经书上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在石头上的,所以卷数也挺多。 梁朝的时候,这些书的版本还更多呢,比如《一字石经尚书》梁朝的时候有十三卷,现在这儿只记录了九卷。 还有《三字石经尚书》和《三字石经春秋》,也是类似的,一个字刻三个字,也是好多卷。

哎,可惜啊,好多书都失传了,算上这些失传的,一共有一百三十五部,五百六十九卷呢! 想想那些失落的知识,真是让人惋惜啊!

孔子说:“一定要把名词解释清楚啊!” “名”指的是文字。“名词解释不清楚,说话就不通顺,说话不通顺,事情就办不成。” 有人说,文字的起源,要追溯到黄帝时代的仓颉。 把事物的样子描绘出来叫做“文”,声音和形状结合起来叫做“字”,写在竹简或帛上就叫做“书”。所以文字有象形、谐声、会意、转注、假借、处事这六种不同的含义。

古代,小孩子入学后老师会教导他们,不会欺骗他们。六年时间教他们计数和方位名称。十岁进小学,学习写字和算数。二十岁行冠礼,才开始学习先王的道理,所以才能成就他们的品德并承担责任。从仓颉到汉初,文字经历了五次大的变化:第一次是古文,就是仓颉创造的;第二次是大篆,是周宣王时期史籀创造的;第三次是小篆,是秦朝李斯创造的;第四次是隶书,是程邈创造的;第五次是草书,是汉初创造的。秦朝废除了古文,开始使用八种字体,包括大篆、小篆、刻符、摹印、虫书、署书、殳书、隶书。汉朝用六种字体教小孩子写字,包括古文、奇字、篆书、隶书、缪篆、虫鸟书,还有藁书、楷书、悬针、垂露、飞白等等二十多种字体样式,这些都起源于上述六书,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而来的。

魏朝又出现了八分书。关于字义的解释和阅读,有《史籀篇》、《苍颉篇》、《三苍》、《埤苍》、《广苍》等等文章,还有训诂、 《说文解字》、《字林》、音义、声韵、字体等等书籍。汉朝以后佛教传入中国,又带来了西域的胡书,能用十四个字母表达所有发音,文字简练而含义广泛,叫做婆罗门书,和汉朝的八体六文大不一样,这里把它放在字体样式的后面一起介绍。 魏朝初期统一中原后,军队的命令和号令都用胡语,后来逐渐汉化,很多人都听不懂了,所以就把原来的胡语记录下来,互相传授学习,叫做“国语”,这里把它放在音韵的后面一起介绍。汉朝的时候,刻了七经在石碑上,都是蔡邕写的字。魏正始年间,又刻了三字石经,人们认为这是七经的标准字体。

魏朝末年,齐神武执政,从洛阳迁都邺城,走到河阳的时候,河岸坍塌,石经很多都掉进河里了。运到邺城的,不到一半。到了隋开皇六年,又从邺城运到长安,放在秘书省,打算修补整理,放在国子监。后来隋朝乱了,这事儿就搁置了,那些石碑就用来当柱子底座了。贞观初年,秘书监魏徵才重新收集这些石碑,十块里还剩下一块不到。那些传抄拓印的版本,还在秘府里保存着,还有秦始皇刻的石碑,都放在这里一起介绍,作为小学的学习资料。

话说啊,总共有六艺经纬,书籍多达六百二十七部,七千二百九十一卷!(算上那些失传的书,一共就有九百五十部,七千二百九十卷了!)

《传》里说: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”以前那些君子啊,知识渊博却从不骄傲自满,他们总是谦虚地把疑问留着去请教别人。学习循序渐进,教学因材施教;说话简洁明了,老师轻松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;一边耕作一边学习,三年就能掌握一门技艺。可是自从孔子去世后,那些精妙的学问就失传了,七十子(孔子的弟子)去世后,那些重要的道理也逐渐被歪曲了。学者们孤零零地独自学习,各自发展出不同的学说。到了战国时期,经典文献被遗弃,研究六经的儒生们都弄不明白六经的根本含义,反而各自设立一些细枝末节的学说,一本经书的解释能写出几百万字!搞得学生们学起来费劲得很,只会死记硬背,问答题,嘴巴磨破了牙齿掉了,却一点好处也没有。

其实啊,古代圣王设立教育制度,是为了约束人的欲望,必须以人事为根本,把握中庸之道。上天旨意这种东西,都是很少说的,那些玄妙的道理,更是从来没提过。到了后汉时期,人们迷信图谶,晋朝又流行玄学,各种牵强附会、胡乱发挥的学说层出不穷。先王留下的正统典籍,被各种妖魔鬼怪的玩意儿掺杂进去,正统的学术观点,被那些荒诞不经的言论淹没了。到了近代,正统学问越来越衰落,越来越偏离正轨,连师徒传承的规矩都没了。学习不求甚解,只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,故意制造一些复杂的难题,互相攻击辩驳,还搞出什么“芟角”、“反对”、“互从”等等互相竞争的学说。那些冗长繁琐的言论,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,错误的观点成了风俗习惯,人们却不知道改变,这就是学者们最大的毛病!班固把六艺分成了九种,有的还用纬书来解释经书,这样就成了十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