令狐熙,字长熙,是敦煌人,他家在西州是数一数二的豪门望族。他父亲令狐整,在北周当官,做到大将军、始丰二州刺史这么高的位置。令狐熙为人严肃认真,很有气度,即使在家,也整天正襟危坐,一丝不苟。他不会随便跟人交往,凡是和他来往的,都是当时有名望的士人。他博览群书,尤其精通《三礼》,而且擅长骑射,还懂一些音律。他一开始做官,凭借着通晓经书被吏部任命为上士,接着被任命为都督、辅国将军,后来又升任夏官府都上士,这些官职他都干得很出色。他母亲去世的时候,他悲痛欲绝,几乎支撑不住。他父亲告诫他说:“最大的孝顺在于让父母安享晚年,并且要保证家族后代的延续。我现在还活着,你又已经成家立业了,怎么能这样过度悲伤,让我担心呢?”从那以后,令狐熙才稍微好转了一些。

等服丧期满后,他被任命为小驾部员外郎,结果又赶上父亲去世,他拄着拐杖都起不来,听到他哭的声音,没有一个人不跟着一起哭的。河阴之变的时候,朝廷下令让他穿着孝服去上班,回来后被任命为职方下大夫,继承了彭阳县公的爵位,食邑两千一百户。等到武帝平定齐国后,因为他在留守期间的功劳,又增加了六百户食邑。他被提升为仪同三司,先后担任司勋、吏部两曹的中大夫,当时非常有名气。高祖杨坚受禅登基的时候,令狐熙以本官的身份参与了朝政。不久后被任命为司徒左长史,加封仪同三司,爵位也升为河南郡公。

当时吐谷浑入侵边境,他作为行军长史跟随元帅元谐去讨伐,因为立功被提升为上开府。蜀王杨秀被派去镇守蜀地,挑选官员的时候,都选用正直的人,于是令狐熙被任命为益州总管长史。还没等他去益州上任,就被任命为沧州刺史。当时山东地区还残留着齐朝的弊政,户籍人口登记混乱,不真实。令狐熙就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让老百姓主动上报,结果有一万户人家主动登记。他在沧州做了几年刺史,当地风气大为好转,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位好官。开皇四年,皇上到洛阳,令狐熙去朝见,老百姓担心他会调走,都在路上哭泣。等到令狐熙回来的时候,百姓都出城迎接,欢呼声响彻街道。在他任职期间,沧州还出现了白乌、白獐等祥瑞,甘露还降落在州衙门前的柳树上。开皇八年,他被调到河北道行台做度支尚书,老百姓都很怀念他,还一起立碑歌颂他的功德。

行台废除后,他被任命为并州总管司马,后来被征召为雍州别驾,不久升任长史,之后又升任鸿胪卿。后来他以鸿胪卿的身份兼任吏部尚书,负责处理五曹尚书的事务,大家都说他办事干练,皇上也很信任他。皇上祭祀泰山回来,路过汴州,觉得汴州太繁华了,奸邪之徒也很多,于是任命令狐熙为汴州刺史。令狐熙到任后,就禁止游手好闲的人,打击工商奸商,老百姓家门对着街的,都被他堵上了;船客在城外星居停泊的,都被他勒令集中居住;外来人口,都被他命令返回原籍;滞留的案件,也都处理完毕。他严格执法,政令通畅,被认为是良好的政绩。皇上听说后很高兴,对侍臣说:“邺都(指汴州)是天下最难治理的地方啊!”皇上还下令让相州刺史豆卢通学习令狐熙的治政方法。那一年令狐熙去朝廷述职,他的政绩考核在全国名列第一,皇上赏赐了他三百匹丝绸,并向全国颁布了告示。

皇上听说岭南的夷越地区多次叛乱,就征召令狐熙担任桂州总管,统领十七州的军事,允许他便宜行事,刺史以下的官员都可以由他任命。朝廷还给他配备了五百名帐内人员,赏赐了五百匹丝绸,并派人护送他的家人前往桂州。他的爵位也升为了武康郡公。令狐熙到达桂州后,大力推行恩信政策,那些山区的头领们互相说:“以前的总管都是用武力来威胁我们,而这位总管却是用教导的方式来劝说我们,我们怎么能违抗呢?”于是纷纷归附。以前,桂州的州县都很混乱,地方长官大多不能胜任,政务都掌握在总管府手里。令狐熙把这些长官都派到各个州县去,并修建城池,兴办学校,当地百姓都非常感激他,称赞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。

当时有个叫宁猛力的人,和陈后主同一天出生,自称相貌不凡,在陈朝的时候就占据了南海,陈朝灭亡后,高祖杨坚安抚了他,任命他为安州刺史。但他为人骄横,仗着地势险要,从不来拜见上级。令狐熙亲自写信给他,说明彼此交往的道理。宁猛力的母亲生病了,令狐熙还送去了药品。宁猛力被感动,去州府拜见令狐熙,从此不敢再胡作非为。令狐熙发现很多州县重名,于是上奏朝廷,将安州改名为钦州,黄州改名为峰州,利州改名为智州,德州改名为驩州,东宁改名为融州,皇上都同意了。

令狐熙在桂州做了几年,上奏朝廷说:“我担任岭南总管,已经四年了,我已经六十一岁了,年老体衰,能力不足,担不起如此重任,我希望能辞官,免得招来非议。但是我管辖的地区十分偏远,安抚百姓非常困难,虽然还没有完全改变当地的风俗,但也逐渐推行了朝廷的政策。只是我长期患有消渴症,现在病情加重,体力和精力都衰退了。我年轻的时候,能力还不如别人,更何况现在疾病缠身,怎么还能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呢?请允许我辞去职务。”皇上优诏不准,还赏赐了他药品。令狐熙奉诏,命令交州渠帅李佛子进京朝见。李佛子想造反,请求等到仲冬才上路,令狐熙想以此来牵制他,就同意了。有人到朝廷告发令狐熙受了李佛子的贿赂而放过了他,皇上听说后非常怀疑。后来李佛子果然反叛,皇上大怒,认为告发属实,派人把令狐熙押解到京城。令狐熙为人刚正,一直郁郁不得志,

薛胄,字绍玄,是河东汾阴人。他爸爸薛端,曾做过周朝的蔡州刺史。薛胄从小就聪明过人,看什么书都能很快理解意思。他经常感叹那些写注释的人不懂圣人的深奥含义,就自己琢磨着解释,很多儒生都夸他厉害。他性格豪爽,志向远大,一心想建功立名。

周明帝的时候,薛胄继承了文城郡公的爵位。他官职一路升迁,当上了上仪同、司金大夫,后来又加封开府。隋朝高祖杨坚称帝后,提拔他当鲁州刺史,还没等他上任,又让他暂时代理庐州总管的事务。没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兖州刺史。他到任后,监狱里关押着几百个犯人,薛胄只用了十来天就审理完毕,监狱一下就空了。

有个陈州人叫向道力,假扮高平郡守,准备去上任。薛胄在路上遇到他,觉得他有点不对劲,想把他留下审问。但是他的司马王君馥极力劝阻,薛胄才同意让他去郡里。后来薛胄后悔了,马上派主簿去追捕向道力。有个叫徐俱罗的,以前做过海陵郡守,之前已经被向道力假冒顶替了。等到他任期满了,官府和百姓都没发现。徐俱罗就对王君馥说:“向道力冒充我做了郡守,您怎么能怀疑呢?”王君馥把徐俱罗的话告诉薛胄,又极力为向道力求情。薛胄呵斥王君馥说:“我已经查明此人作假了!你包庇奸邪,应该一起治罪!”王君馥这才作罢。于是薛胄就去抓捕向道力,向道力害怕了,就承认了自己的罪行。他破获的各种案件都是这种类型,当时的人都说他像神一样厉害。

之前,兖州城东的沂水和泗水汇合后向南流,经常泛滥成灾。薛胄就组织人力在河道上堆积石头筑坝,改变河道走向,让水往西流,这样一来,原来的沼泽地都变成了良田。他还疏通了运输通道,惠及淮海地区,百姓都因此受益,人们称这条河道为“薛公丰兖渠”。天下太平后,隋文帝要举行登封告禅大典,炫耀帝王的功业,还派博士去泰山考察古迹,编撰《封禅图》和相关的仪式。高祖谦虚地拒绝了。

后来薛胄调任郢州刺史,前后任职期间都有很好的政绩。朝廷征召他为卫尉卿,不久又调任大理卿,他执法宽厚公正,政绩显著。之后又升任刑部尚书。当时左仆射高颎因为一些原因受到皇帝猜忌,王世积被杀后,高颎因为和王世积有点牵连,皇帝想治高颎的罪。薛胄为高颎辩护,据理力争,为高颎洗清了冤屈。因此触怒了皇帝,被关了起来,很久以后才被释放。

后来薛胄又担任相州长官,政绩突出。汉王杨谅在并州起兵造反,派伪将綦良东进攻打,逼近慈州。慈州刺史上官政向薛胄求救,薛胄害怕杨谅的军队,不敢抵抗。綦良又率兵攻打薛胄,薛胄想用计策摆脱他,派亲戚鲁世范去劝说綦良说:“天下大事尚未可知,我作为臣子,去留都得看情况,何必非要打仗呢?”綦良于是撤兵,去攻打黎阳。后来綦良被史祥打败,丢下军队投降了薛胄。朝廷认为薛胄有二心,把他押解到大理寺审问。相州的官吏百姓一向感激薛胄的恩德,有百余人上书为薛胄求情,但薛胄最终还是被革职,发配到岭南,在路上病死了。他有两个儿子薛筠和薛献,都很有名气。

宇文弼,字公辅,是河南洛阳人,他的祖上和周朝皇室同出一脉。他爷爷宇文直,曾担任魏国的巨鹿太守;他爸爸宇文珍,当过周朝的宕州刺史。宇文弼为人慷慨,很有节操,学识渊博,在周朝做礼部上士。他曾奉命出使邓至国以及黑水、龙涸等羌族地区,前后有三十多个部落归顺。回来后,奉旨修订《五礼》,书稿完成后上奏,皇帝赏赐他十二顷公田,一百石粮食。他后来升迁为少吏部尚书,提拔了八个人当县令,这些人后来都做出了显著的政绩,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会识人。之后他又升任内史都上士。

武帝准备出兵河阳攻打齐国,征求大臣们的意见,宇文弼献策说:“齐国建国至今已经很多代了,虽然说他们统治无道,但作为藩属国,他们内部还是有一些人才的。现在用兵,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地点。河阳是兵家必争之地,是精兵聚集的地方,全力攻打围困,恐怕难以成功。依我看,汾水河弯曲的地方,小山平原,那里容易攻克。用兵之地,没有比这更好的了,希望陛下仔细考虑。”武帝没采纳他的建议,结果军队毫无战果。建德五年,大规模进攻齐国,最终还是采用了宇文弼的计策。宇文弼于是招募了关中地区数百名豪侠少年组成一支奇兵,跟随皇帝攻克晋州。他身中三箭,奋勇作战,皇帝对他非常欣赏和赞赏。后来跟随皇帝平定齐国,因功被封为上仪同,封武威县公,食邑一千五百户,赏赐一千五百匹布,一百五十名奴婢,以及一千多头牛羊马匹。之后又担任司州总管司录。

宣帝继位后,宇文弼升任左守庙大夫。当时突厥侵犯甘州,皇帝命令侯莫陈昶率兵讨伐,宇文弼担任监军。他对侯莫陈昶说:“突厥军队来势凶猛,去势迅速,如果想追击他们,很难追得上。应该挑选精锐骑兵,直奔祁连山以西。如果敌人撤退,一定会从蓼泉以北经过,那里地势险峻,而且低洼潮湿,估计他们的军队和马匹,三天才能通过,我们慢慢追击,一定能追上他们。这样就能做到敌疲我胜,打败他们一定没问题。如果选择这条路设伏,才是上策。”侯莫陈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,向西进攻合黎山,大军行动缓慢,突厥人已经逃出了边境。同年,宇文弼又率兵跟随梁士彦攻克寿阳,随后改封安乐县公,增加食邑六百户,赏赐六百匹布,以及奴婢和马匹。他被任命为浍州刺史,不久又升任南司州刺史。后来司马消难逃奔陈国,宇文弼追赶不及,在漳口与陈国将领樊毅交战,从早上打到中午,三次交战三次获胜,俘虏三千人。他被任命为黄州刺史,不久又升任南定州刺史。

开皇初年,因为之前的功劳被封为平昌县公,增加食邑一千二百户,入朝担任尚书右丞。当时西羌归顺,朝廷命令宇文弼持节安抚他们,设立盐泽、蒲昌二郡后返回。他升任尚书左丞,在官场上为人正直,受到百官的敬畏。三年后,突厥侵犯甘州,他作为行军司马跟随元帅窦荣定将其击溃。回朝后,被任命为太仆少卿,升任吏部侍郎。平陈之战时,杨素率军出信州道,命令宇文弼持节统领诸军,兼任行军总管。刘仁恩击败陈国将领吕仲肃,宇文弼也出了不少主意。他被加封开府,升任刑部尚书,兼任太子虞候率。

皇帝曾经亲自参加祭祀活动,宇文弼与博士们一起讨论,他的言辞清晰流畅,听者都非常专注。皇帝非常高兴,对侍臣说:“我现在看到了周公制定的礼仪,听到了孔子论述孝道的精髓,这真是让我感到非常欣慰。”于是赏赐了大家,赏赐的等级各有不同。当时朝廷把晋阳视为重要的战略要地,并州总管必须是皇室宗亲,长史、司马等职位也都是一时的高级官员。前任长史王韶去世后,因为宇文弼文武兼备,被任命为并州长史。不久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,不久后又奉诏复职。十八年,辽东之战,被任命为元帅汉王府司马,仍然兼任行军总管。战争结束后,先后担任朔州、代州、吴州三州总管,都有显著的政绩。

隋炀帝即位后,征召他担任刑部尚书,并且持节巡视河北地区。回朝后被任命为泉州刺史。一年多后,再次担任刑部尚书,不久又升任礼部尚书。宇文弼因为才能出众,历任显要职位,声望很高,人们议论纷纷,多半对他赞赏有加,但皇帝却对他有所忌惮。当时皇帝逐渐沉迷于声色犬马,并且热衷于远征,宇文弼对高颎说:“过去周朝的天子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国家灭亡,现在的情况与之相比,难道不是非常相似吗?”他又说:“长城之战,幸好不是紧急任务。”有人把这些话报告给了皇帝,最终宇文弼被处死,时年六十二岁,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。他所著辞赋二十多万字,《尚书》《孝经注》在当时广为流传。他有儿子宇文俭、宇文瑗。

张衡,字建平,是河内人。他爷爷张嶷做过魏国的河阳太守,他爸爸张光做过周朝的万州刺史。张衡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,性格刚正不阿。十五岁的时候,他就去太学读书,认真学习,刻苦钻研,深受同学们的敬佩。周武帝因为太后去世而悲伤,和大臣们去打猎,张衡却顶着烈日,穿着丧服,拦住皇帝的马,苦口婆心地劝谏。皇帝很欣赏他,赏赐了他衣服和马匹,提拔他做了汉王的侍读。后来张衡又跟着沈重学习《三礼》,大概了解了其中的主要内容。他官职一路升迁,最后当上了掌朝大夫。高祖皇帝即位后,他被任命为司门侍郎。等到晋王广担任河北行台的时候,张衡先后在刑部和度支两部门担任郎官。行台废除后,他又被任命为并州总管的幕僚。后来晋王调任扬州总管,张衡又跟着他去了扬州,晋王非常信任他。张衡也尽心尽力地辅佐晋王,很多重要的决策都是张衡提出的。

他母亲去世后,张衡辞官回家守孝,一年多后,他又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司马,朝廷还赏赐了他三百匹布。开皇年间,熙州的李英林起兵造反,自称百官,朝廷任命张衡为行军总管,率领五万步骑去平叛,很快就平定了叛乱。之后,张衡被封为开府,朝廷赏赐了他一百三十个奴婢,五百匹布,以及大量的金银财物和牲畜。等到晋王当上太子后,张衡被任命为右庶子,同时兼任给事黄门侍郎。隋炀帝即位后,张衡继续担任给事黄门侍郎,被提升为银青光禄大夫,不久又升任御史大夫,非常受皇帝的器重。

大业三年,隋炀帝到榆林郡巡幸,回程经过太原,对张衡说:“我想去你家做客,你准备一下当我的主人吧。”张衡赶紧回到河内老家,和家人一起准备了牛酒迎接皇帝。皇帝翻越太行山,开辟了九十里的直道,才到达张衡的家。皇帝很喜欢张衡家里的山泉,就在那里住了三天。皇帝说:“我以前跟着先帝去泰山祭祀的时候,路过洛阳,就一直想来这里看看,没想到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。”张衡连忙叩头谢恩,敬献了酒水祝寿。皇帝非常高兴,赏赐了张衡家附近三十顷土地,一匹好马,一条金腰带,六百匹绢,一件衣服和一套御用的餐具。张衡坚决推辞,皇帝说:“天子巡幸,赏赐臣子,这是惯例,不必推辞。”张衡又把御赐的食品分赏给朝廷大臣,甚至连卫士都分到了,人人有份。

因为张衡和皇室关系密切,受宠程度无人能比,所以他渐渐变得骄傲自满。第二年,隋炀帝到汾阳宫巡幸,宴请群臣,特地赏赐张衡五百匹绢。当时皇帝想要扩建汾阳宫,让张衡和纪弘一起制定计划并上奏。张衡趁机进谏说:“这几年劳役繁多,百姓已经疲惫不堪了,希望陛下能够体恤民情,减少一些工程。”皇帝对此很不高兴。后来,皇帝在大臣面前指着张衡说:“张衡自以为是他出的主意,才让我拥有天下的。”当时齐王杨暕失宠于皇帝,皇帝暗中派人寻找杨暕的罪过。有人诬告杨暕违反制度,并说伊阙令皇甫诩也参与其中。又有人揭发,先前皇帝巡幸涿郡和祭祀恒山的时候,前来朝见的百姓衣冠不整。皇帝责备张衡说,作为宪司官员,竟然不能纠正这些问题,于是把他贬为榆林太守。

第二年,皇帝再次巡幸汾阳宫,张衡负责督办修筑楼烦城,因此有机会觐见皇帝。皇帝看到张衡依然肥胖,认为他不思悔过,就对他说:“你这么胖,还是回榆林去吧。”张衡于是又回到了榆林。不久,皇帝又下令让张衡督办江都宫的修建。有人到张衡那里告发宫监的罪行,张衡没有处理,而是把状纸交给宫监,结果告状的人被宫监狠狠地折磨了一顿。礼部尚书杨玄感派人到江都,告状的人向杨玄感诉说了冤情。杨玄感认为张衡的做法确实不对。等到杨玄感和张衡见面,还没来得及说什么,张衡就先对杨玄感说:“薛道衡真是冤枉死了。”杨玄感把这件事上报给皇帝,江都丞王世充也奏报张衡多次减少工程所需物资。皇帝大怒,下令逮捕张衡,押解到江都,准备斩首,很久以后才释放了他,撤销了他的官职,让他回乡务农。皇帝还经常派亲信暗中监视张衡的一举一动。八年后,皇帝从辽东回京,张衡的妾室告发张衡怨恨朝廷,诽谤朝政,皇帝最终下令处死了张衡一家。张衡临死前大声说:“我这一辈子做了什么坏事,竟然活不了多久!”监刑人员堵住他的耳朵,催促刽子手快点动手。义宁年间,朝廷认为张衡的死是冤枉的,追赠他大将军、南阳郡公的爵位,谥号为“忠”,他的儿子叫张希玄。

杨汪,字元度,老家是弘农华阴,他曾祖父杨顺搬去了河东。他爹杨琛做到仪同三司,等杨汪发达了,追封他爹为平乡县公。杨汪小时候挺不好惹的,喜欢跟人打架,被他打的人,没有一个能站得住的。长大后他改了性子,认真学习,专攻《左氏传》,还通晓《三礼》。 他一开始在周冀王手下当侍读,冀王很器重他,经常说:“杨侍读德行学问都很高深,是我的良师益友啊!”后来他又向沈重学习礼仪,向刘臻学习《汉书》,这俩人都夸他:“我们比不上他!” 就这样,杨汪名声越来越大,官也越做越大,做到夏官府都上士。

等到隋文帝当上丞相,就让他参与军务,又升他做了掌朝下大夫。隋文帝当了皇帝后,封他为平乡县伯,食邑二百户。后来他又当过尚书司勋、兵部两曹的侍郎,还做过秦州总管长史,大家都觉得他办事效率高、能力强。 后来他升任尚书左丞,因为犯了点事被免职了。之后他又做过荆州、洛州的长史,每次处理完公务,他都会找学生讲学,当时的人都称赞他。过了几年,隋文帝对谏议大夫王达说:“你帮我找个好左丞。”王达就私下跟杨汪说:“我要推荐你当左丞,要是成了,我送你块好地!”杨汪把王达的话告诉了皇帝,结果王达反而因此获罪,杨汪最后还是当上了尚书左丞。杨汪精通法律条文,判案果断,当时大家都说他称职。

隋炀帝登基后,杨汪当了大理卿。才上班两天,皇帝就要亲自视察监狱。当时关押着两百多犯人,杨汪连夜审问,第二天早上就向皇帝汇报,把事情调查得清清楚楚,一点都没遗漏,皇帝非常高兴。一年后,他被任命为国子祭酒。皇帝让百官都去国子监学习,跟杨汪一起讨论学问,全国有名的学者都聚集在那里,大家激烈辩论,都没能驳倒他。皇帝还让御史把他们的问答记录下来呈给他看,皇帝看了非常高兴,赏了他一匹好马。在大业年间,他官至银青光禄大夫。

后来杨玄感在河南起兵造反,杨汪参与裴弘策平叛的军事行动,结果战败了,裴弘策撤军回来,跟杨汪私下密谈了一番。 随后,留守樊子盖杀了裴弘策,并将情况上报给杨汪,皇帝对此事有所怀疑,就把杨汪外放到了梁郡做通守。这时李密已经逼近东都,他的军队经常来梁郡抢劫,杨汪率兵抵抗,多次挫败了他们的进攻。隋炀帝死了以后,王世充拥立越王杨侗为帝,任命杨汪为吏部尚书,很信任他。王世充篡位后,杨汪继续为其效力,等王世充被平定后,杨汪因为是王世充的同党,被处死了。

史书上说啊,卢恺的谏言说得挺好,令狐熙治理地方也做得不错,薛胄执法公正,宇文弼声望很高,张衡以正直闻名,杨汪以学问自居。但是他们这些人,虽然一开始都干得挺好,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,就像堆了九仞高的山,最后却因为一筐土而崩塌了,真是可惜啊!忠诚是美好的品德,即使是把忠诚用在不合适的人身上,可能都未必能成功,更何况是走邪路,还找不对人呢?俗话说得好:“别去做权力的首脑,否则就要承担责任。”又说:“别去招惹祸端,别去引发混乱。”张衡既然招惹了祸乱的根源,实际上就是那个权力首脑,做事又不合时宜,他能不落到这个下场吗?

说白了,就是这几位大臣,一开始都挺有作为的,可惜都半途而废了。 建功立业就像垒九仞高的山,差一点就成功了,结果因为最后一点小事就全毁了,多可惜啊! 这说明啊,忠诚固然重要,但也要用对地方,用对人。 要是走歪路,还找错人,那肯定要完蛋。 古人说的对,“别当领导,当了领导就要负责”,“别惹事,别搞乱”。张衡这小子,自己惹了祸,还当领导,做事又不听话,最后当然要倒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