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圆通,是陕西泾阳人。他爹李景,在北周武帝手下当兵,跟家里一个黑皮肤的丫鬟好上了,生下了李圆通。李景不认这个儿子,所以李圆通从小就孤苦伶仃,地位卑微,后来到杨坚(后来的隋文帝高祖)家当差。杨坚当了隋国公后,提拔李圆通当参军事。

一开始,杨坚年轻的时候,每次请客吃饭,都让李圆通负责厨房的事。李圆通为人严谨认真,厨房里下人们都很敬畏他,不敢造次。只有世子的奶妈仗着受宠,就看不起李圆通,在客人还没上菜的时候,就经常来厨房要东西,李圆通不同意,她还硬要拿。李圆通火了,就让厨子狠狠地打了她一顿,打得她哭喊声震天响,传到了屋里,那些官员和下人们都吓坏了。客人走后,杨坚知道了这事,把李圆通叫来,让他坐下吃饭,从此对他特别器重,觉得他是个能担当大任的人。杨坚当了丞相后,封李圆通为怀昌男。

过了很久,李圆通被任命为都督,升为新安子,杨坚对他非常信任,把他当成心腹。李圆通力气很大,身手敏捷,擅长武艺。周朝的那些王爷们都忌惮杨坚,总是想找机会害他,都是李圆通保护杨坚,才让他多次化险为夷。杨坚非常感激他,于是让他参与政事,先是被任命为相州兵曹,又兼任左亲信,后来又升任上仪同。杨坚当了皇帝后,任命李圆通为内史侍郎,兼任左卫长史,封他为伯。李圆通后来又担任过左右庶子、给事黄门侍郎、尚书左丞,还代理过刑部尚书,深受皇帝信任。之后又兼任左翊卫骠骑将军。

隋朝攻打陈朝的时候,李圆通作为行军总管,跟随杨素从信州道出兵,因为立功被晋升为大将军,封为万安县侯,又任命他为扬州总管长史,后来又调任并州总管长史。秦王杨俊为人仁慈善良,但是做决定比较慢,府里的很多事情都是李圆通做主。后来李圆通回到朝廷,担任司农卿、治粟内史,然后升任刑部尚书。几年后,他又回到并州当长史。秦王杨俊因为奢侈浪费被皇帝处罚,李圆通也因此被免官。不久后,他又被任命为检校刑部尚书。仁寿年间,因为功劳被封为郡公。隋炀帝继位后,任命他为兵部尚书。隋炀帝去扬州的时候,让李圆通留守京城。李圆通处理了宇文述侵占民田的事,宇文述说李圆通受了贿赂。隋炀帝大怒,把李圆通召到洛阳,因此免了他的官职。李圆通忧虑过度,得了病去世了。死后被追赠为柱国,爵位也保持不变。他的儿子李孝常,在大业年间,做过华阴县令。

陈茂,是山西猗氏人。他家境贫寒,为人正直又恭敬谨慎,乡里人都很尊敬他。他爷爷当了隋国公,把他招到身边当幕僚,待遇和圆通一样好。每次让他处理家务事,都能办得让国公满意,国公很欣赏他。后来跟着国公去晋州跟齐军打仗,敌人非常多,国公要亲自去挑战,陈茂死活拦着不让,甚至抓住了国公的马缰绳。国公很生气,拔刀砍了他额头,血流满面,可陈茂一点都没服软。国公被他的忠诚打动了,向他道歉,并且更加尊重他。后来陈茂官至上士。

国公当了丞相后,非常信任陈茂,把他当成心腹。等国公当了皇帝后,任命陈茂为给事黄门侍郎,封他为魏城县男,经常让他处理机密事务。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十多年,后来调任益州总管司马,又升迁为太府卿,爵位也升为伯。几年后,陈茂在任上去世了。他的儿子陈政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陈政,字弘道,是个很有才华的人,文武双全,擅长音律,骑射也很厉害。他从小在宫里长大,十七岁的时候,当了太子的侍卫。当时京城有个有名的大侠叫刘居士,很欣赏陈政的才能,经常和他一起玩。圆通的儿子圆通孝常也跟陈政关系很好,他们一起跟刘居士交往。后来刘居士犯了罪被杀,陈政和圆通孝常因为和刘居士有交往,也被牵连,要被治罪。皇上念在他父亲是功臣的份上,打了他们两百鞭子就赦免了他们。 这件事之后,陈政就没什么升迁机会了。

到了隋炀帝时期,陈政被任命为协律郎,后来又升迁为通事谒者、兵曹承务郎。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,非常器重他。宇文化及造反的时候,陈政被任命为太常卿。后来他投奔了大唐,最后死在了梁州总管任上。

张定和,字处谧,是长安万年人。从小家里穷,但是很有志气。一开始当个小官。赶上平定陈朝的战争,张定和要跟着去打仗,但是没钱。他老婆还有结婚时穿的衣服,张定和想把衣服卖了,他老婆死活不给,张定和没办法,只好自己去了。

仗打胜了,张定和因为立功被封为仪同三司,赏赐了好多布,一千匹呢!结果他竟然抛弃了他的妻子。后来,他又因为多次立军功,升官加爵,当上了开府仪同三司、骠骑将军。

有一次,跟着上柱国李充打突厥,张定和冲锋陷阵,第一个冲上去,结果被敌人射中脖子了!但他用草堵住伤口继续战斗,一点都不慌张,最后把敌人打跑了。皇上听说后非常佩服他,还派人送药,亲自慰问他。 张定和又升官了,当上了柱国,封武安县侯,还赏赐了他好多东西:两千匹布,两匹好马,一百两黄金。

隋炀帝当皇帝后,张定和先是被任命为宜州刺史,后来又调到河内当太守,政绩还不错,老百姓都挺满意。一年多后,他又被调到中央,当了左屯卫大将军。

后来跟着皇帝去打吐谷浑,打到了覆袁川。吐谷浑的首领带着几个骑兵跑了,有个叫王名的人冒充吐谷浑首领,躲在车我真山上。皇帝命令张定和带兵去攻打他。

跟敌人交战时,张定和觉得敌人人少,就喊话让他们投降,但敌人不肯。张定和居然没穿盔甲,直接冲上山,结果敌人埋伏在山谷里,乱箭射来,张定和中箭身亡了。他的副将柳武建继续战斗,把敌人全杀了。

皇帝为此非常伤心,哭了好久,追封张定和为光禄大夫。当时爵位制度改了,又重新给他追封了武安侯的爵位,谥号“壮武”,还赏赐了一千匹布和一千石米。他儿子世立继承了他的爵位,后来也当上了光禄大夫。

张奫,字文懿,自己说是清河人,家住在淮阴。他特别喜欢看兵书,尤其擅长使用刀盾。周朝的时候,他家乡人郭子翼偷偷地引来了陈国的寇贼,张奫他爹想带着子弟们去打,但是有点犹豫不决。张奫支持他爹的计划,结果真的打败了贼寇,所以他就因为勇敢果断而出了名。 他一开始当了个州主簿的小官。

高祖当了丞相之后,提拔他当大都督,让他统领家乡的军队。贺若弼镇守寿春的时候,张奫经常给他当间谍,在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立了不少功劳。 后来官升到开府仪同三司,被封为文安县子,食邑八百户,赏赐布帛二千五百匹,粮食二千五百石。一年多以后,他又率领水军,在京口打败了逆贼笮子游,在和州打败了薛子建。

朝廷把他召回京城,任命他为大将军。高祖皇帝让他升到御座上一起吃饭,对他说:“你就像我的儿子,我就是你的父亲。今天咱们这样聚在一起,就是为了表明咱们之间没有隔阂。” 之后又赏赐他上千匹丝绸,还有精良的绿沉甲和兽纹装备。 接着他又跟着杨素去征讨江表地区,分别在会稽打败了高智慧,在临海打败了吴世华。

他的官职又升为上大将军,赏赐他六十个奴婢,三百匹锦缎。 他还先后担任过抚州、显州、齐州三个州的刺史,在各个地方都干得很出色。 开皇十八年,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跟着汉王杨谅去征讨辽东。 其他军队损失惨重,就只有张奫的军队完好无损。 高祖皇帝很欣赏他,又赏赐了他二百五十匹布帛。仁寿年间,他被调到潭州当总管,三年后去世了。他儿子后来还当上了孝廉。

麦铁杖,是广东始兴人。这哥们儿特别能打,力气也大得很,一天能走五百里,跑起来跟赛马似的。性格比较粗犷,爱喝酒,喜欢交朋友,讲义气,平时就靠打渔打猎过日子,根本不管家里的那些事儿。陈朝太建年间,他拉起了一伙儿人当起了山贼。广州刺史欧阳頠把他抓了,献给了朝廷,麦铁杖就成了官府的户籍人口,被分配去当个打伞的。

每天早朝结束后,他走一百多里路,晚上就能到南徐州,偷偷溜进城里,趁着夜色去抢劫。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回来,继续当他的打伞的。这样来来回回十几次,被抢的人认出来了,南徐州就上报了朝廷。朝廷那些大臣每天都看见麦铁杖在,觉得这事儿太离谱,根本不信。后来几次有人告状,尚书蔡徵说:“这完全可以查证啊!”于是,在早朝结束后,朝廷花了一百两黄金悬赏,找人送诏书给南徐州刺史。麦铁杖主动应征,拿着诏书就去了南徐州,第二天一大早就把事情禀报了皇帝。皇帝说:“是真的,他确实当过贼!”但是皇帝也觉得他身手敏捷,挺可惜的,就警告了他几句,把他放了。

陈朝灭亡以后,杨铁杖搬去了清流县住。后来碰上江东发生叛乱,杨素派他戴着草帽,拿着铁杖,晚上偷偷渡过长江,去打探叛军的情况。他把打探到的消息都记下来带回来汇报。后来他又去打探消息,结果被叛军抓住了。叛军头子李棱派了三十个士兵看守他,把他绑起来送去见高智慧。走到庆亭的时候,看守的士兵休息吃饭,看到杨铁杖饿得不行,就解开绳子让他一起吃饭。结果杨铁杖趁机抢了士兵的刀,把所有看守的士兵都杀了,还把他们的鼻子都割下来,带回去了。杨素对他这事儿特别惊讶。

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,却没提到杨铁杖,杨素急着回京城,骑马快马加鞭地赶路。杨铁杖就步行追赶他,每天晚上都跟杨素住在一起。杨素这才明白过来,特意上奏皇帝,授予杨铁杖仪同三司的官职。因为杨铁杖不识字,所以后来就让他回乡下了。

李彻,就是那个成阳公,夸杨铁杖骁勇善战。到了开皇十六年,杨铁杖被征召到京城,被任命为车骑将军,还跟着杨素一起北征突厥,后来又加封开府。隋炀帝当上皇帝后,汉王谅在并州造反,杨铁杖又跟着杨素去打仗,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面。他被提升为柱国。接着又被任命为莱州刺史,不过在莱州没什么政绩。后来调任汝南太守,慢慢地熟悉了法律法规,那里的盗贼都销声匿迹了。

有一次上朝的时候,考功郎窦威取笑他,说:“你姓麦,这麦是什么姓啊?”杨铁杖机灵地回答说:“麦子和豆子没什么区别,你干嘛奇怪呢?”窦威被噎得满脸通红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,当时的人都觉得杨铁杖很聪明。后来,杨铁杖被任命为右屯卫大将军,皇帝对他特别信任。

铁杖觉得自己对朝廷恩情深重,一直想着为国家赴汤蹈火。到了辽东打仗的时候,他主动请缨当先锋,然后对给他治病的医生吴景贤说:“大丈夫的生死有自己的道理,怎么能因为这点小病,用艾灸、瓜蒂喷鼻这些方法治病,最后却死在儿女手里呢?”

准备渡过辽河的时候,他对三个儿子说:“阿奴,你准备好一件浅黄色的衣服。我领受了国家的恩情,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。如果我战死了,你们将来一定会富贵荣华。记住,一定要诚实孝顺,你们要好好努力啊!”到了辽河边,桥还没修好,离对岸还有好几丈远,敌人就杀过来了。铁杖纵身跳上岸,和敌人拼死搏斗,最后战死了。武贲郎将钱士雄、孟金叉也战死沙场,身边的人都没能幸免。

皇帝为此流下了眼泪,派人把铁杖的尸体找了回来,还下诏书说:“铁杖志气高昂,骁勇善战,战功赫赫,这次出征,他冲锋陷阵,英勇无比,虽然壮烈牺牲,但功勋永存。朕非常感动,追念他的忠诚和英勇,应该给他最高的荣誉,以表彰他的功德。特赠予他光禄大夫、宿国公的爵位,谥号为武烈。”他的儿子孟才继承了他的爵位,后来也授予了光禄大夫的官职。孟才还有两个弟弟,仲才和季才,都官拜正议大夫。朝廷给了他们巨额的赏赐,还赐予辒辌车,以及前后部羽葆鼓吹的仪仗。平壤道战败的将军宇文述等一百多人,都来为他扶灵柩,王公以下的官员都送到了郊外。钱士雄被追赠左光禄大夫、右屯卫将军、武强侯的爵位,谥号为刚,他的儿子杰继承了他的爵位;孟金叉被追赠右光禄大夫,他的儿子善谊继承了他的官职。

孟才,字智棱,是个果敢刚烈的人,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。皇上因为孟才忠烈殉国,对他家恩赏特别厚重,还封他儿子为武贲郎将。等到江都发生变乱的时候,孟才心里就燃起了复仇的火焰。他和武牙郎钱杰关系很好,两人私下里说:“我们世代蒙受皇恩,家里也一直以忠诚正直为家训。现在奸臣弑君篡位,国家社稷都毁了,我们连忠义都无法展现,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呢!”说着说着,两人就哭了起来,捶胸顿足,决心一起想办法,联系以前的老朋友,打算在显福宫伏击宇文化及。事情眼看就要动手了,陈朝宗室陈谦知道了他们的计划,就跑去告诉了宇文化及,结果他和同伙沈光都被宇文化及杀害了,那些忠义之士都为此感到悲痛。

沈光,字总持,是吴兴人。他父亲沈君道,在陈朝做过吏部侍郎,陈朝灭亡后,全家搬到了长安。沈光曾被皇太子勇引荐到学士府任职。后来又当了汉王谅的幕僚,汉王谅兵败后,沈光也被革职了。沈光从小就身手敏捷,特别擅长骑马表演,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能手。他略懂一些文书,也略通文墨,一直渴望建功立业,不太拘泥于小节。他家境非常贫寒,父亲和哥哥都靠抄书为生,只有沈光比较放荡不羁,结交一些轻侠之辈,是京城里那些不良少年的头头。很多人都会接济他,让他能赡养父母,经常能吃到好的食物,穿上好的衣服,从来没受过穷。当初修建禅定寺的时候,寺里有一根旗杆,高十多丈,绳子突然断了,人力根本够不着,僧人们都很着急。沈光看见了,就对僧人们说:“把绳子给我,我来帮你们弄上去。”僧人们又惊又喜,赶紧把绳子递给他。沈光用嘴咬着绳子,顺着旗杆爬了上去,一直爬到顶端。系好绳子后,他手脚并用,从高处飞身而下,用掌心着地,倒着走了几十步。围观的人都惊叹不已,没有人不称赞他,当时的人都叫他“肉飞仙”。

大业年间,隋炀帝征召全国各地勇敢善战的士兵去攻打高丽,李光也参加了这次战争。跟他一起去的几万人,都没他厉害。李光要去皇帝行宫,一百多骑的宾客送他到灞桥。李光举起酒杯,对着酒水发誓说:“这一去,如果不能建立功名,就死在高丽,不会再和各位见面了!”

然后,他跟着皇帝去攻打辽东,用冲车攻城,冲车的长竿有十五丈长,李光爬到竿顶,在城墙上和敌人作战,双方短兵相接,他杀死了十多人。敌人一起攻击他,把他打了下来,还没落地,正好抓住冲车竿子上的绳索,又爬了上去。隋炀帝看见了,觉得很惊讶,很佩服,立刻派人把他叫过去说话,非常高兴,当天就封他为朝请大夫,赏赐给他宝刀和好马,经常让他在身边侍奉,对他越来越重视。

没过多久,李光就被提升为折冲郎将,赏赐和待遇都非常好。皇帝经常把自己的饭菜和衣服赏赐给他,和他同级别的人根本没法相比。

沈光觉得皇上对他的恩情很深,一直想着要竭尽全力报答。等到江都发生变乱的时候,他就暗中招募勇士,准备为皇上报仇雪恨。

早些时候,皇上很宠信一个宫里的奴才,叫给使,名叫宇文化及。宇文化及看沈光很勇猛,就重用他,让他统领禁军营地里的士兵。当时孟才、钱杰等人暗中想除掉宇文化及,就对沈光说:“我们都受过国家的厚恩,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家灭亡而坐视不理,这是古人所耻辱的啊!现在我们又低着头服侍仇人,听他的指挥,实在觉得脸上无光,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?我们一定要杀了他,这样死了也没什么遗憾,你是个义士,愿意和我们一起吗?”沈光感动得流下了眼泪,说:“这正是我盼望将军您做的事啊!我手下管着几百个给使,都受过先皇的恩惠,现在都在宇文化及的营地里。用这些人去报仇,就像老鹰捉小鸟一样容易。千秋万代的大功,就看这一次了,希望将军您能努力!”孟才当时是将军,统领着江淮几千兵马,约定好等营地将要出发的时候,清晨起来袭击宇文化及。

沈光把计划泄露了出去,陈谦把这事告诉了宇文化及。宇文化及非常害怕,说:“这个沈光啊,简直就是个铁打的汉子,他和那些沈光手下的士兵,个个都勇猛果决,难以抵挡,必须得躲避他的锋芒!”当天晚上,宇文化及就带着心腹逃出了营地,留下人告诉司马德戡等人,派他们带兵去逮捕孟才。沈光听到营里喧闹的声音,知道事情败露了,来不及穿盔甲,就立刻去袭击宇文化及的营地,结果什么也没捞着。他碰到了舍人元敏,就把元敏杀了。这时司马德戡的军队冲了进来,从四面八方包围了沈光。沈光大声呼喊着冲出包围圈,他手下的给使们一起奋勇杀敌,砍下了几十个敌人的头颅,敌人纷纷溃败。司马德戡又派骑兵过来,拿着弓弩,从侧面射箭。沈光身上没有穿盔甲,最终被射死了。他手下的几百人都战死沙场,没有一个人投降。沈光当时才二十八岁。壮士们听到这个消息,没有一个不悲伤落泪的。

来护儿,字崇善,是江都人。从小就特别有主见,喜欢做些了不起的事儿。刚开始读《诗经》,读到“击鼓其镗,踊跃用兵”、“羔裘豹饰,孔武有力”这两句,就放下书感叹说:“大丈夫活在世上就应该这样!要为国家消灭敌人,建功立业,哪能一直窝在田里种地!”小伙伴们都惊讶他的话,也佩服他的志向。

来护儿住的白土村,离江边很近。当时江南地区还不太平,贺若弼镇守寿州,经常派来护儿当间谍,后来还给他升了大都督。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来护儿立了大功,升任上开府。后来跟着杨素去浙江打高智慧,高智慧的军队占据了江边,营地绵延一百多里,战船密布江面,敲锣打鼓地进攻。杨素就让来护儿率领几百艘轻便的小船直接登上江岸,直捣敌营,打了个大胜仗。当时高智慧的军队之前跟杨素交战失败,没地方可去了,所以就溃散了。高智慧想逃到海里去,来护儿追到泉州,高智慧走投无路,逃到了闽越地区。来护儿升任大将军,被任命为泉州刺史。

那时候有个叫盛道延的家伙拥兵造反,骚扰泉州,来护儿带兵去打,把他给平定了。后来又跟着蒲山公李宽一起在黟县和歙县打败了汪文进,升任柱国。仁寿三年,被任命为瀛州刺史,被封为黄县公,食邑三千户。没多久又加封柱国,任命为右御卫将军。隋炀帝登基后,来护儿升任右骁卫大将军,皇帝很器重他。大业六年,跟着皇帝去江都,皇帝赏赐了他一千匹布,还让他去祭拜祖先的坟墓,宴请乡里父老,当地人都很尊敬他。几年后,又升任右翊卫大将军。

辽东之战,来护儿率领楼船,指向大海,从坝水进入,距离平壤六十里,与高丽军队相遇。他率军猛攻,大败高丽军,乘胜直逼平壤城下,攻破了城外的防御工事。于是就下令军队大肆抢掠,结果队伍有点散乱了,高丽王高元弟弟建武招募了五百敢死士来拦截。来护儿只好退兵,在海边安营扎寨,等待时机。后来听说宇文述他们战败了,就班师回朝。第二年,他又从沧海出发,军队驻扎在东莱,正赶上杨玄感在黎阳起兵造反,攻打巩县和洛阳,来护儿率兵与宇文述等人一起打败了杨玄感。被封为荣国公,食邑二千户。十年后,他又率军渡海,到达卑奢城,高丽举国来战,来护儿大破敌军,斩首一千多级。眼看就要攻下平壤了,高丽王高元非常害怕,派人押着叛臣斛斯政到辽东城下,上表请求投降。皇帝答应了,派人拿着诏书命令来护儿班师回朝。

来护儿召集大家说:“三次出兵,都没能彻底消灭敌人,这次回去,以后可能就再没机会了。现在高丽已经很虚弱了,野外连青草都没有了,如果我们继续进攻,很快就能拿下他们。我想继续进攻,直接包围平壤,抓住他们的国王,凯旋而归。”他回信请求继续进攻,不肯听从诏令。长史崔君肃极力劝阻,他不听。来护儿说:“敌人的势力已经崩溃了,只要把事情交给我,我就能搞定。我在外领兵,事情应该由我做主,怎么能千里迢迢地请示朝廷的命令!稍微耽搁一下,就会错过战机,白费力气,没有功劳。我宁愿攻下高元,回来受处罚,也不愿意放弃这次成功的机会!”崔君肃对大家说:“如果跟着元帅违抗圣旨,一定会上报朝廷,大家都得受罚!”将士们害怕了,都劝他回去,他才最终遵从了诏令。

大业十三年,来护儿升任左翊卫大将军,进位开府仪同三司,皇帝对他委以重任,前后赏赐无数。后来发生江都之变,宇文化及忌恨他,把他杀害了。

老大叫楷,因为他爹立的军功,被授予散骑郎、朝散大夫的官职。他弟弟弘,做到果毅郎将、金紫光禄大夫。弘的儿子整,官做到武贲郎将、右光禄大夫。这整啊,特别勇猛,还特别会安抚士兵,打仗剿匪,战无不胜。那些贼寇对他特别害怕,还给他写歌呢:“长白山头百战场,十十五五把长枪,不畏官军十万众,只畏荣公第六郎。”后来发生叛乱,他们一家人都遇害了,只有最小的两个儿子恒和济逃过一劫。

鱼俱罗,是冯翊那地方人。个子八尺高,力气大得惊人,声音又洪亮,说话的声音几百步都能听到。年轻的时候就当了皇帝的亲卫,后来一步步升官,做到大都督。跟着晋王在广平打仗,因为立功被封为开府,还赏赐了一千五百匹布。没过多久,沈玄懀、高智慧那些人在江南造反,杨素看鱼俱罗这么勇猛,就请求让他一起出征。每次打仗都有功劳,后来又升了开府、高唐县公,还做了叠州总管。因为母亲去世,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。回家的路上,正好碰上杨素带兵去灵州打突厥,杨素一看到他,特别高兴,就奏请让他一起出征。遇到敌人后,鱼俱罗就带着几个骑兵冲上去,瞪大眼睛大喊大叫,敌人被他杀得溃不成军,他左冲右突,来回飞奔似的。因为立功,他又升了柱国,做了丰州总管。一开始,突厥人经常入侵边境抢劫,鱼俱罗总是能抓住他们砍了脑袋,从那以后,突厥人就害怕了,不敢再在边境放牧了。

一开始,杨广还是皇子的时候,俱罗弟赞就跟着他当侍卫,后来一路升官,做到大都督。杨广当了皇帝后,又封他做车骑将军。这弟赞啊,是个狠角色,特别凶残,经常虐待手下。他让人烤肉,要是烤得不合他意,就用签子把人眼睛戳瞎;要是有人给他温酒温得不满意,直接就割了人家的舌头!杨广毕竟是他的老主子,念着旧情,不忍心杀他,就对身边的人说:“他弟弟都这样了,当哥哥的能好到哪里去呢?”于是把俱罗叫来训斥了一顿,把弟赞关进监狱,让他自生自灭。弟赞回家后,喝药自杀了。

杨广担心俱罗心里不安,怕他造反,就把他调到安州当刺史。一年多后,又把他调到赵郡当太守。后来,杨广在东都开会,俱罗因为以前跟将军梁伯隐认识,就经常去拜访他。他还从郡里弄来不少东西进贡给皇帝,但杨广没收,俱罗就把这些东西送给了权贵们。御史弹劾俱罗和梁伯隐勾结朝中大臣,杨广大怒,把他们俩都革职查办了。

没过多久,越巂飞山蛮族造反,侵犯了赵郡。朝廷就让俱罗穿着便服领兵,和蜀郡都尉段钟葵一起平叛,把蛮族给平定了。大业九年,朝廷又出兵高丽,任命俱罗为碣石道军将。打完仗回来,江南的刘元进又造反了,朝廷又派俱罗带兵去会稽一带抓捕叛军。当时老百姓都盼着乱,纷纷加入叛军,就像赶集一样。俱罗打败了叛军首领朱燮、管崇等人,战无不胜。但是叛军势力越来越大,打败了又重新聚集起来。俱罗估计这仗没个几年打不完,他的儿子们都在洛阳长安,又看到天下越来越乱,害怕以后回不了家。

那时候东都闹饥荒,粮食价格飞涨,俱罗就派家仆把家里船上的粮食运到东都卖,顺便也卖些其他的货物,暗中接回了他的儿子们。朝廷隐隐约约察觉到了一些异常,怀疑俱罗有反叛之心,就派人去调查。使者来了之后,前后查问,也没查出什么罪证。皇帝又让大理司直梁敬真去把俱罗押解到东都。俱罗这个人长得比较特别,眼睛是重瞳,这在杨广看来是个不祥之兆,心里一直忌讳他。梁敬真巴结皇帝,就奏报说俱罗兵败如山倒,于是就把俱罗在东都给杀了,抄了他的家。

陈棱,字长威,是庐江襄安人。他爷爷陈硕靠打渔为生。他爸爸陈岘年轻时就骁勇善战,给章大宝当过幕僚。章大宝造反后,陈岘被任命为谯州刺史。陈朝灭亡后,陈岘就回家赋闲了。后来高智慧、汪文进他们在江南起兵造反,庐江的豪杰们也纷纷响应,因为陈岘以前是他们的将领,大家就推举他当领导。陈岘想拒绝,陈棱劝他说:“大家伙儿都造反了,拒绝的话祸事也会落到自己头上。不如先假装答应,再另想办法。”陈岘听了他的话。这时柱国李彻的军队到了当涂,陈岘偷偷派陈棱去见李彻,请求当内应。李彻把这事儿上报朝廷,朝廷就封陈棱为上大将军、宣州刺史,谯郡公,食邑一千户,还下令李彻好好招待他。

李彻的军队还没到,计划就泄露了,陈岘被同伙杀害了,陈棱侥幸逃过一劫。皇上念在他父亲的功劳,任命他为开府,不久又让他统领乡兵。隋炀帝即位后,授予他骠骑将军的职位。大业三年,又升任武贲郎将。三年后,他跟朝请大夫张镇周一起率领一万多东阳兵,从义安出发,乘船去攻打流求国,一个月后就到了。流求人第一次看到船舰,以为是商船,都纷纷到军营里来做买卖。陈棱率领大家上岸,派张镇周当先锋。流求国王欢斯渴剌兜派兵抵抗,张镇周多次打败他们。陈棱打到低没檀洞,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兵抵抗,陈棱又打败了他,还杀了老模。那天雾雨蒙蒙,将士们都很害怕,陈棱就杀了一匹白马祭祀海神。之后天气就放晴了,陈棱把军队分成五路,直奔流求国的都城。渴剌兜率领几千人来抵抗,陈棱又派张镇周当先锋把他们打跑了。陈棱乘胜追击,追到他们的营寨,渴剌兜在营寨后面摆开阵势。陈棱集中兵力攻击,从辰时打到未时,激战不止。渴剌兜见军队疲惫了,就退进营寨。陈棱就填平壕沟,攻破了营寨,杀了渴剌兜,俘虏了他的儿子岛槌,还俘虏了男女几千人,凯旋而归。

隋炀帝非常高兴,提升陈棱为右光禄大夫,武贲郎将的职位不变,张镇周也升任金紫光禄大夫。辽东战役时,陈棱因为担任宿卫,被提升为左光禄大夫。第二年,隋炀帝再次征讨辽东,陈棱留守东莱。杨玄感造反的时候,陈棱率领一万多人平定了黎阳,杀了杨玄感任命的刺史元务本。之后奉诏在江南建造战船。到了彭城,贼帅孟让率领十万大军,占据都梁宫,堵住淮河,坚守不出。陈棱偷偷从下游渡过淮河,到达江都,率兵袭击孟让,打败了他。因为立功,陈棱被提升为光禄大夫,被封为信安侯。后来隋炀帝到江都宫,不久李子通占据海陵,左才相掠夺淮北,杜伏威屯兵六合,他们的兵力都达几万人。隋炀帝派陈棱率领宿卫兵去讨伐他们,屡屡获胜。陈棱被提升为右御卫将军。他又渡过清江,攻打宣城的叛军。不久,隋炀帝被杀,宇文化及率军北上,召陈棱守卫江都。陈棱集合众人,穿着白衣素服,为隋炀帝发丧,准备仪仗,把隋炀帝改葬在吴公台下,他拄着拐杖送葬,悲痛的样子感动了路上的行人,人们都称赞他很有义气。后来陈棱被李子通打败,逃到杜伏威那里,杜伏威忌惮他,不久就杀了他。

王辩,字警略,是冯翊蒲城人。他祖上经商发家。在北魏时期,他曾捐献粮食支援军队,被授予假清河太守的官职。王辩年轻时就学习兵法,尤其擅长骑射,为人慷慨,胸怀大志。

在北周时期,他凭借军功被授予帅都督的职位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升迁为大都督;仁寿年间,又升迁为车骑将军。汉王谅造反的时候,他跟随杨素一起平定了叛乱,被赐爵武宁县男,食邑三百户。三年后,他升迁为尚舍奉御。

后来,他跟随军队征讨吐谷浑,被任命为朝请大夫。几年后,又升迁为鹰扬郎将。在辽东之战中,他因功被加授通议大夫,不久又升迁为武贲郎将。

山东地区盗贼四起的时候,上谷人魏刀儿自称“历山飞”,手下有十多万人,在燕赵地区烧杀抢掠。皇帝把王辩召到身边,在御榻上询问平叛策略。王辩分析了贼军的形势,皇帝很认可,说:“要是按照你的计策去做,这些贼寇还有什么好担心的?”于是,皇帝派他率领三千步骑前去征讨,结果大获全胜,皇帝还赏赐了他二百两黄金。

第二年,渤海贼帅高士达自称“东海公”,手下也有上万人。皇帝再次派王辩前去征讨,王辩多次击败了高士达的军队。皇帝当时在江都宫,听说后立刻派人把他召回。召见王辩后,皇帝赏赐了他很多东西,又让他前往信都经略。高士达再次与王辩交战,结果被击败,皇帝下诏书褒奖了王辩的功劳。

当时,像郝孝德、孙宣雅、时季康、窦建德、魏刀儿这些贼帅,各自占据地盘,兵力少的也有几千人,多的竟达十万人,他们都在河北地区烧杀抢掠。王辩率兵征讨,战无不胜,让这些贼寇都对他非常害怕。

后来,翟让在徐州、豫州一带作乱,王辩前去征讨,多次击败了翟让的军队。翟让后来和李密一起占据了洛口仓,王辩和王世充一起讨伐李密,双方在洛水对峙了一年多。

王辩率领将士们攻破了李密的军队,乘胜追击,攻破了李密营寨的外围栅栏。李密的军队已经开始溃败,王辩的军队乘胜要攻入城内,可是王世充不知道,担心士兵们太疲劳了,就下令鸣角收兵,结果反而被李密的残兵乘机反扑。官军大溃,无法挽回。王辩跑到洛水边,桥已经被毁了,过不去,只好涉水过河。走到河中央的时候,被水流冲倒了战马。王辩当时穿着重甲,溃兵前后拥挤,他根本爬不起来,最终溺水而死。那年他五十六岁。三军将士都为他痛惜不已。

河南人斛斯万善,那可是个骁勇善战、果断刚毅的人,跟王辩的名气不相上下。隋炀帝大业年间,他跟着卫玄去讨伐杨玄感,打了好多仗,都立了功。等杨玄感败逃的时候,斛斯万善带着几个人就追上去了,把杨玄感逼得走投无路,最后自杀了。 这事儿一出,斛斯万善一下子就出名了,被封为武贲郎将。

后来突厥的始毕可汗围攻雁门关,斛斯万善冲锋陷阵,打得突厥军队四处溃逃。每次敌人冲过来,他都第一个冲上去迎战,有时候甚至下马坐在地上,拉开强弓射杀敌人,射中的敌人个个都死了。 就这样,突厥人都不敢靠近城墙了,十多天后就撤兵了,这全靠斛斯万善的功劳啊! 之后他又多次讨伐山贼,屡立战功,最后升到了将军。

那个时候还有几个将军,鹿愿、范贵、冯孝慈,他们也都是将领,多次参加征战,也都挺有名的。但是他们的事迹后来都失传了,所以史书上也没记载。

史书上评论说:楚汉相争的时候,绛侯周勃、灌婴他们才能施展抱负;曹操和刘备争天下的时候,关羽、张飞才能扬名立万。所以说,成名要赶上天下初定的时候,建功立业要赶上国家动荡的时候, 像那些依附权贵的人,历史上比比皆是。 像圆通、护儿这些人,还有定和、铁杖这些人,都是当时的一流猛士,却困于贫穷卑微。 他们年轻时默默无闻,谁知道他们心里怀揣着远大的志向呢? 最终他们能摆脱困境,飞黄腾达,实现自己的愿望,满足自己的雄心壮志,这都得看有没有机会啊!

俱罗虽然被冤枉,但并非他咎由自取;王辩为国捐躯,壮志报国;陈棱穿着素服为王辩发丧,悲痛之情感动了路人,这义气,真是让人敬佩啊!孟才、钱杰、沈光这些人,感恩图报,危难时刻不忘故主,虽然没有建功立业,但他们的忠义之心也值得称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