宇文庆,字神庆,是河南洛阳人。他爷爷宇文金殿,是北魏的征南大将军,做过五个州的刺史,封安吉侯。他爸爸宇文显和,做过夏州刺史。宇文庆为人沉稳,很有领导才能,从小就因为聪明伶俐而被大家看好。
北周刚建立的时候,他去东观学习,读了不少经史子集。不过后来他对别人说:“读书顶多就是记个名字,哪能老是埋头苦读,做个迂腐的书生!”那时候,文州的少数民族和汉族百姓一起造反,宇文庆主动请缨去征讨。叛军占据了保岩谷,道路险峻,宇文庆勒紧缰绳,直接冲了上去,打败了叛军,因为战功被授予都督的职位。
卫王宇文直镇守山南的时候,把他招到身边当左右手。宇文庆箭法精湛,胆子大,还喜欢跟猛兽搏斗,卫王对他非常欣赏。后来,他逐步升迁,当上了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柱国府掾。诛杀宇文护的时候,宇文庆出了不少主意,之后被提升为骠骑大将军,还被允许设立府邸。
后来,他跟着武帝攻打河阴,第一个爬上城墙,和敌人短兵相接,战斗很久,被石头砸中,昏迷过去,好久才醒过来。武帝慰劳他说:“你的勇猛,可以用来买卖了!”(意思是你的勇猛非常值钱)。他又跟着武帝攻下了晋州。之后,齐国的军队大举进攻,宇文庆和宇文宪轻骑侦察,结果和敌人遭遇,被敌人包围了。宇文宪直接跑了,宇文庆退到汾桥据守,很多敌人冲上来,宇文庆张弓搭箭,射出去的箭,中者必倒,敌人这才稍微退却。
后来,他们攻破了高纬的统治,夺取了高壁,攻克了并州,拿下信都,俘虏了高湝,宇文庆的功劳位列前茅。周武帝下诏说:“庆的功劳很早就显赫了,英名远扬,内外战功,朕都记在心里。从西边出兵,你总是在前线指挥作战,东夏地区平定,你确实立下了大功。应该给你更高的职位和更加丰厚的赏赐。”于是,他被提升为大将军,封汝南郡公,食邑一千六百户。
不久,他又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去讨伐延安的反叛胡人,平定了叛乱,被任命为延州总管。不久又调任宁州总管。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,再次任命他为行军总管,南征江表。军队到达白帝城后,就班师回朝了,因为劳苦功高,被提升为上大将军。隋文帝和宇文庆以前就认识,对他非常亲近,让他督管丞相的军事,委以重任。不久,又加封柱国。
开皇初年,被任命为左武卫将军,晋升为上柱国。几年后,被外派担任凉州总管。一年多后,被召回朝廷,不再担任任何职务。
话说皇上年轻的时候,曾经和庆聊起天下大事。皇上对庆说:“天元皇帝啊,他根本没啥德行,你看他那德性,活不长。再加上他法令严苛,又沉迷声色犬马,依我看,他快不行了。还有那些诸侯,一个个弱不禁风,都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,根本没想过要怎么巩固自己的势力。翅膀都剪掉了,还能飞多远呢!尉迥虽然是皇亲国戚,名声也很大,国家要是有乱子,他肯定要造反。但是他智商一般,儿子们也轻浮,贪婪又没啥本事,最终肯定要完蛋。司马消难那个反复无常的家伙,也不是个省油的灯,虽然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大动静,但轻薄无谋,暂时还成不了气候,顶多也就是跑到江南躲躲而已。庸州和蜀州地势险峻,容易发生阻碍,王谦又是个蠢货,根本没啥策略,就怕他被人利用,倒也不用太担心。”没过多久,皇上说的这些都应验了。
后来,庆担心皇上忘了以前的事,不再重用他,想让皇上记起自己过去的恩情,就把皇上以前说过的话,详细地写成奏章呈给皇上。奏章里写道:“臣听说,智者能洞察天机,天地万物都无法隐藏其灵性;明智之人如同日月一般,万事万物都无法掩盖其真相。圣人能顺应天意,这是圣人的行为准则;未雨绸缪,这是圣人超凡的智慧。陛下您天生聪慧,才能超群,治理国家如同举重若轻,统一天下毫不费力,您的智慧蕴藏在胸中,您的奇谋妙策掌握在手中。臣身份卑微,却早早得到陛下的恩宠,陛下没有嫌弃臣的庸碌,亲切地提拔重用我。臣奉行您的教诲,不敢有丝毫差错,仔细揣摩您的圣明旨意,如同神机妙算一般准确无误。一人之言能够应验,证明天子的预言并非儿戏。臣亲耳听到,亲眼所见,真是荣幸又高兴。”皇上看完奏章后龙颜大悦,下诏说:“我和你啊,本来就亲密无间,心里话都毫无保留地讲给你听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朕还能记得,现在看到你的奏章,才又想起了以前咱们的谈话。没想到当初的闲聊,竟然都成了现实。古人能预知祸福,确实值得信赖,朕的预言能应验,其实也是偶然。你却能一直记着,这更体现了你的忠诚,朕深受感动,对你更加赏识。” 从那以后,皇上对庆更加优待,庆最终寿终正寝。
宇文静礼一开始是太子身边的侍卫,后来娶了高祖的女儿广平公主,被封为仪同、安德县公,食邑一千五百户,之后又做了熊州刺史。他老人家去世比较早。
他儿子宇文协,做过武贲郎将、右翊卫将军,后来在宇文化及造反的时候遇害了。
宇文协的弟弟宇文皛,字婆罗门,隋炀帝大业年间的时候,从小就在宫里长大。后来当上了皇帝身边的侍卫,深受炀帝宠信。每次皇帝有宴会,宇文皛都必须跟着伺候,甚至可以出入皇帝的寝宫,负责观察后宫的情况,进出宫门根本不受限制,可见他的受宠程度。当时人们都叫他宇文三郎。 宇文皛在宫里跟宫女们乱搞男女关系,甚至连妃嫔公主都传出他的丑闻。萧皇后把这事告诉了皇帝,宇文皛听说后很害怕,好几天都不敢去见皇帝。他哥哥宇文协就上奏说:“皛现在已经长大了,不应该再留在宫里了。” 皇帝问:“皛在哪儿?”宇文协说:“在朝堂上。”皇帝也就没追究他的责任,还把他召进宫来,待他跟以前一样。
宇文化及造反的时候,宇文皛正在玄览门当值,他察觉到事情不对劲,想进宫面奏皇帝,却被守门的拦住了,没能及时进去。等到天黑了,宫门关闭了,他才退回岗位。 没多久,叛乱就开始了,宇文皛带着五十个人去抵抗,结果被叛军杀害了。
李礼成,字孝谐,是甘肃狄道人,是凉王秃发的第六代孙子。他爷爷李延实做过魏国的司徒,他爸爸李彧做过侍中。李礼成七岁的时候,就跟着他姑姑的儿子,兰陵太守郑颢一起跟着魏武帝曹操进关中。郑颢他妈经常跟亲戚朋友说:“这孩子从小就沉稳,将来肯定能成大器!”
李礼成长大后,为人沉稳,很有规矩,不随便跟人交往。魏朝大统年间,他先当了著作郎,后来升迁为太子洗马、员外散骑常侍。北周取代北魏后,他被任命为平东将军、散骑常侍。当时那些高官子弟都争着学习骑马射箭,穿戴也都是军装打扮。李礼成虽然也擅长骑射,但他却总是穿着儒雅的衣服,从不改变自己的风格。后来,因为他军功显著,被封为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还被赐爵修阳县侯,又升迁为州刺史。那时候朝廷要征发兵马,李礼成认为不能去招惹蛮夷,招惹他们一定会引起叛乱,于是上书劝谏。周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。
在攻打齐国的战争中,他跟着周武帝围攻晋阳,李礼成带兵攻打南门,齐国的将领席毗罗率领几千精锐部队抵抗,李礼成奋勇作战,把他们打退了。之后,李礼成被加封为开府,晋封为冠军县公,被任命为北徐州刺史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调回朝廷,担任民部中大夫。
李礼成的妻子窦氏去世得早,他知道杨坚(高祖)将来必成大器,于是就把杨坚的妹妹娶为继室,两人感情非常好。等到杨坚当了丞相,李礼成被提升为上大将军,又迁任司武上大夫,杨坚对他非常信任。杨坚称帝后,李礼成被任命为陕州刺史,晋封为绛郡公,赏赐很多。不久,他又被召回朝廷,担任左卫将军,后来又升迁为右武卫大将军。一年多后,他又被任命为襄州总管,据说他在那里施行了仁政。几年后,他又再次担任左卫将军。当时突厥经常来侵犯边境,边境重地都由重臣镇守,所以他又被任命为宁州刺史。一年多后,因为生病,他被召回京城,最后在家中去世。他的儿子李世师,官至度支侍郎。
元孝矩,是河南洛阳人。他爷爷元修义,他爸爸元均,父子俩都做过魏国的尚书仆射,官儿不小呢!元孝矩在西魏的时候继承了始平县公的爵位,后来又当上了南丰州刺史。那时候他看到宇文泰专权,眼看着元氏江山就要玩完了,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,想着要恢复祖业,振兴家族。他就偷偷跟兄弟们说:“以前汉朝的时候,吕氏专权,差点儿把汉朝给搞垮了,还好朱虚侯和东牟侯及时出手,才保住了刘氏的江山。现在宇文泰的野心,路人皆知,咱们不赶紧想办法,还等什么?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元氏宗族衰败吗?咱们得好好计划一下!” 可是他哥哥不同意,这事儿就搁下了。
后来,宇文泰把自己的侄子宇文护娶了元孝矩的妹妹为妻,关系处得特别好。等到孝闵帝禅位后,宇文护掌握了朝政大权,元孝矩的地位也水涨船高。结果后来宇文护被杀了,元孝矩也因此被贬到蜀地。过了几年,他又被朝廷召回,当上了益州总管司马,后来又升迁为司宪大夫。隋文帝看重元孝矩的家族背景,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,做了房陵王妃。等到隋文帝当了丞相,就提拔元孝矩做了少冢宰,又晋升为柱国,还赐给他洵阳郡公的爵位。那时候房陵王在洛阳镇守,隋文帝登基后,立房陵王为太子,就让元孝矩去洛阳镇守。 接着,隋文帝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太子,也就是元孝矩的外甥女,可见对元孝矩的宠信有多深。
没多久,元孝矩又当上了寿州总管,隋文帝还给他写了封信,信里写道:“扬州、越州那些蛮夷,经常侵犯边境,他们不懂得大道理,只知道争抢土地,征发劳役。你志向远大,有战略眼光,现在派你去镇守边疆,用怀柔的政策安抚他们,这正合朕的心意!” 那时候陈朝的将领任蛮奴等人多次侵扰长江以北地区,隋文帝又让元孝矩担任行军总管,驻兵长江边上抵御敌人。几年后,元孝矩觉得自己年纪大了,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,实在无法继续带兵打仗,就上表请求退休。隋文帝就让他做了泾州刺史,还给他写了封信说:“我知道你为人谦虚谨慎,想告老还乡。你为国家立下了功劳,朕正想委以重任,让你去地方上发挥才能,你怎么能轻易就请求退休呢?难道你要做个清高自傲的君子吗?既然边境事务繁忙,那就让你去泾州,好好休养生息,治理地方吧!” 元孝矩在泾州做了一年多,就去世了,享年五十九岁,谥号为“简”。他的儿子元无竭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孝矩的哥哥的儿子叫文郁,我从《诚节传》里看到的。孝矩的弟弟,排行老二,叫雅,字孝方,文武双全,能力很强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他当过左领左右将军、集州刺史和沁州刺史,最后被封为顺阳郡公。他弟弟,也就是孝矩最小的弟弟,褒,名气最大。
孝矩他哥的儿子,叫文郁,这个名字我是从《诚节传》里看到的。他弟弟,排行老二的,名字叫雅,字是孝方,这可是个文武全才啊,能力杠杠的。在隋文帝开皇年间,他一路升迁,当过左领左右将军,还做过集州刺史和沁州刺史,最后还被封为顺阳郡公,妥妥的人生赢家啊!他最小的弟弟,叫褒,那可是出了名的厉害人物。
杨褒这个人啊,从小就长得端正,又擅长骑射,一看就是有出息的样子。十岁的时候就没了爹娘,靠着几个哥哥把他拉扯大。他兄弟几个感情特别好,对哥哥们也特别孝顺。后来哥哥们想分家单过,杨褒哭着劝阻,都没劝住。他家本来就很有钱,金银珠宝堆积如山,可杨褒一样都没要,自己搬了出去,这在当地可是出了名的。
长大后,杨褒为人宽厚仁慈,胸襟开阔,还读了不少书。后来做了官,一直做到开府、北平县公、赵州刺史。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,杨褒跟着韦孝宽打仗,立了大功,被封为柱国,又晋升为河间郡公,食邑两千户。开皇二年,他被任命为安州总管,一年多后又调到原州做总管。有一次,有个商人被强盗抢劫了,那些强盗怀疑和他一起住店的其他人,把他们都抓了起来。杨褒一看那些人的样子就知道他们是冤枉的,而且他们也据理力争,于是就放了他们。
结果那个商人跑到京城告杨褒受贿放走了强盗,皇帝就派人来调查。使者严厉地质问杨褒:“你为什么收了钱却放走了强盗?”杨褒立刻认罪,一句话都没多说。使者带着杨褒一起进京,结果杨褒被免了官。后来,那些强盗在别的地方被抓住了,皇帝说:“杨褒是朝廷的老臣了,地位崇高,他收钱放盗确实不对,但他干嘛要自己诬陷自己呢?”杨褒回答说:“我被委以一州的重任,却没能制止盗贼,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;州里的百姓被人诬告,我没有交给司法部门处理,而是直接放了他们,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;我办事过于耿直,不顾及个人形象,也不依靠文书约束,结果被人怀疑,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。我有三条罪过,还有什么好狡辩的?我本来就没说自己受贿,使者还要继续追查,那就会牵连到好人,加重我的罪责,所以我就干脆自己承认了。”皇帝听了非常感动,称赞杨褒是位长者。
开皇十四年,杨褒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驻守边疆。辽东之战,他又作为行军总管跟随汉王到达柳城后返回。仁寿初年,嘉州的夷族和獠族作乱,杨褒率领两万步骑兵平定了叛乱。隋炀帝登基后,杨褒被任命为齐州刺史,不久改任齐郡太守,当地百姓都很安居乐业。后来,又爆发了辽东之战,郡里负责督办战事的官员一个接一个地换,有个西曹掾该去办事了,却装病。杨褒问他怎么回事,那掾吏理亏,杨褒就打了他的板子。那掾吏竟然大喊:“我要去行在所告发你!”杨褒大怒,狠狠地打了那掾吏一百多板子,几天后,那掾吏就死了。杨褒因此被免官,最后在家中去世,享年七十三岁。
郭荣,字长荣,自己说是太原人。他爹郭徽,在西魏大统年间做过同州司马。那时候北周武帝(高祖)还是个刺史,所以郭荣他爹跟高祖就认识了,算是老交情。后来郭徽官做到洵州刺史,还被封为安城县公。等高祖当了皇帝,就封郭徽为太仆卿,几年后郭徽就去世了。郭荣长得高大威猛,外表粗犷,内心却很细密,跟他交往的人都挺喜欢他。
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看中郭荣为人谨慎可靠,就把他提拔为中外府水曹参军。当时北齐军队经常来侵犯,宇文护就派郭荣去汾州观察敌情。汾州和姚襄镇离得很远,郭荣觉得这两个地方孤立无援,互相帮不上忙,就建议在两镇之间再修建一座城池,互相照应。宇文护同意了。结果没多久,北齐将领段孝先就攻陷了姚襄镇和汾州,只有郭荣新修的城池守住了。宇文护造了浮桥,带兵过河跟段孝先打仗。段孝先在上游放了很多大木筏去撞浮桥,宇文护就让郭荣指挥负责水战的人把这些木筏都弄走。因为立了功,郭荣被封为大都督。
宇文护又因为稽胡人经常来骚扰,就派郭荣去安抚他们。郭荣在上郡、延安修建了周昌、弘信、广安、招远、咸宁五座城池,堵住了稽胡人的必经之路,稽胡人从此不敢再轻易来犯。后来北周武帝亲政,任命郭荣为宣纳中士。之后跟着武帝平定了北齐,因为战功,赏赐了他二十匹马,六百匹绢,封他为平阳县男,还升官做了司水大夫。
郭荣年轻的时候跟高祖关系非常好,感情特别好,有一次跟高祖晚上一起坐在月亮底下,高祖就对郭荣说:“我观察天象,又看人间的事,觉得周朝的运气已经完了,该我取而代之了。”郭荣心里暗暗记住了这句话。后来宣帝死了,高祖掌握了朝政大权,就召见郭荣,拍着他的背笑着说:“我说的话应验了吧?”然后就让他当了相府乐曹参军。没多久,又让他兼任蕃部大夫。高祖当了皇帝以后,就让郭荣当了内史舍人,因为两人以前的关系,还把他封为蒲城郡公,官位也升到了上仪同。后来又升迁到通州刺史。
仁寿年间初期,西南的夷族和獠族都造反了,朝廷就让郭荣统领八州的军队,当行军总管,带兵去平叛。一年多时间就平定了叛乱,朝廷还赏赐给他三百多个奴婢。
隋炀帝当上皇帝后,郭荣就当上了武候骠骑将军,因为他为人严谨正直,很有名气。过了几年,黔安的首领田罗驹在清江闹事,夷陵附近的几个郡,老百姓和少数民族都跟着起哄,皇帝就下令郭荣去平叛。平叛成功后,郭荣升职了,当上了左候卫将军。后来跟着皇帝西征吐谷浑,又升了官,当上了银青光禄大夫。在辽东打仗,因为立了功,他又升职了,当上了左光禄大夫。
第二年,皇帝又去辽东打仗,郭荣觉得国家已经很疲惫了,皇帝不应该总是打仗,就劝皇帝说:“那些蛮夷不守规矩,那是臣下的事情。我听说,威力巨大的弩箭,不会因为一只小小的老鼠而发射,更何况是皇帝亲自带兵去对付小股敌人呢?” 皇帝没听他的。郭荣还是跟着去辽东打仗了,亲自冲锋陷阵,冒着箭雨和石头,日夜穿着盔甲一百多天。皇帝经常派人暗中观察将领们的表现,知道郭荣如此尽忠职守,非常高兴,经常慰劳鼓励他。
九年后,皇帝到了东都,对郭荣说:“你年纪大了,不适合再长时间带兵打仗了,我给你封个郡守,你自己选吧。”郭荣不想离开皇帝,就跪下磕头推辞,说得非常恳切,感动了皇帝。于是,皇帝就封他为右候卫大将军。过了几天,皇帝在朝堂上对大臣们说:“像郭荣这样忠心耿耿的人,真是少见啊!” 可见皇帝对他多么信任。后来杨玄感造反,皇帝派郭荣去太原镇守。第二年,又跟着皇帝到了柳城,路上生病了,皇帝还派人去探望,派出的使者一个接一个。最后,郭荣在怀远镇去世,享年六十八岁。皇帝为此停朝一天,追封他为兵部尚书,谥号为“恭”,还赏赐了很多东西。他有个儿子叫郭福善。
庞晃,字元显,是榆林人。他老爸庞虬,是周朝的骠骑大将军。庞晃从小就是个好人家出身的孩子,刺史杜达看中了他,就把他招来当州都督。周太祖拿下关中之后,就让庞晃当大都督,带着亲兵,天天跟在身边。庞晃因此搬到关中住。后来,他又升官了,当上了骠骑将军,还继承了他爹的爵位——比阳侯。
卫王宇文直去襄州镇守,庞晃跟着他,还是原来的官职。没多久,他和长湖公元定一起打江南,他们孤军深入敌境,结果庞晃战死了。过了好几年,卫王宇文直派庞晃的弟弟,车骑将军庞元俊,送去八百匹绢,把庞晃的尸体赎了回来。
然后庞晃就回朝了。朝廷封他为上仪同,还赏赐了他二百段彩绸。之后,他又继续跟着卫王做事。
话说高祖当年当上随州刺史,路过襄阳的时候,卫王李晃特意去拜访他。李晃觉得高祖不是一般人,就主动和他交好。后来高祖卸任回京,李晃特意在襄邑迎接他。高祖很高兴,李晃就对高祖说:“您这相貌非同凡响,注定要名垂青史啊!将来您要是当了皇帝,可千万别忘了我!”高祖笑着说:“你这话也太夸张了吧!”
没多久,院子里飞来一只雄赳赳的野鸡,高祖让李晃射它,说:“射中了就有赏。将来我发达了,咱们就拿这事儿当个纪念!”李晃一箭射中,高祖拍手大笑:“这是天意啊!你都能射中,说明你命中注定要发达!” 然后,高祖还把两个丫鬟赏给了李晃,两人关系变得特别好。
等到武帝当政的时候,李晃当上了常山太守,高祖当了定州总管,两人经常互相走动。后来高祖升任亳州总管,要离开的时候,心情不太好。李晃就劝他说:“燕地和代地都是精兵强将的地方,现在要是调动军队,天下可就不好掌控了。”高祖握着李晃的手说:“时机还没到呢!” 李晃后来也升了官,当上了车骑将军。
高祖当上扬州总管后,还奏请朝廷让李晃跟着他。后来高祖当了丞相,就提拔李晃当开府,让他负责管理左右事务,非常器重他。等到高祖登基当了皇帝,就问李晃:“当年射野鸡的事儿,今天应验了吧?”李晃连忙拜谢说:“陛下您顺应天意,得到百姓拥戴,统一天下,还记得当年您说过的话,我真是太高兴了!”皇帝笑着说:“我怎么能忘记你说的那些话呢!” 随后,皇帝又给李晃加官进爵,让他当了右卫将军,还封他为公爵,食邑一千五百户。
后来河间王李弘带兵打突厥,李晃作为行军总管跟着去了马邑。他们还从另一条路绕过贺兰山,大败敌人,斩首一千多级。李晃为人刚强,当时广平王李雄权势熏天,在朝廷一手遮天,李晃经常顶撞他。有一次,李晃在军营里睡觉,李雄过去也不起来行礼,李雄因此非常记恨他。李晃还和高颎有矛盾,两人经常在皇帝面前中伤李晃。所以,李晃在宫里当了十多年侍卫,官职一直没升。后来,他被外放到怀州当刺史,几年后又升任原州总管。仁寿年间,李晃在任上去世,享年七十二岁。高祖为他辍朝哀悼,还送去三百匹布、三百石米,并追赠谥号为“敬”。他的儿子李长寿也很有名,官至骠骑将军。
李安,字玄德,是甘肃狄道人。他爸爸李蔚,在北周当过朔州、燕州、恒州三个州的刺史,还被封为襄武县公。李安长得好看,又擅长骑马射箭。北周天和年间,李安辞去平民身份,当上了右侍上士,继承了父亲的襄武公爵位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仪同、少师右上士。后来高祖当了宰相,把李安招到身边做事,升他做了职方中大夫。高祖还把李安的弟弟李悊也提拔成了仪同。
李安的叔叔,时任梁州刺史的李璋,当时正在京城,和北周的赵王密谋害高祖,还拉拢李悊当内应。李悊就跟李安说:“这事儿要是不说,就是不忠;说了,就是不义。丢了忠义,还怎么立身处世呢?”李安说:“高祖是咱们的父亲一样的人物,怎么能背叛他呢?”于是李安就偷偷地把这事儿告诉了高祖。等到赵王等人被处死后,高祖要给李安升官加爵,赏赐他东西。李安赶紧叩头谢恩说:“兄弟俩没啥功劳,却得到这么高的赏识,全家上下都感激涕零,不知道怎么报答您才好。没想到我叔叔那么糊涂,被坏人蒙蔽,差点儿害得我们家断子绝孙,想想都觉得难受。您能饶我们全家一命,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了,我怎么能拿我叔叔的性命去换取官爵呢?”说着,李安就趴在地上哭了起来,悲伤得不能自已。
高祖被他的举动感动了,说:“为了你,我特意留下了你叔叔的性命。”于是就下令只处罚李璋本人,高祖还替李安隐瞒了这件事,对外没说。不久,高祖又任命李安为开府,并封他为赵郡公,李悊也升任仪同,被封为黄台县男。
隋朝开国皇帝登基后,就给安氏兄弟俩安排了官职,安氏兄长先是被任命为安内史侍郎,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左丞和黄门侍郎。平定陈朝的战争打响了,他被任命为杨素的副将,同时还担任行军总管,率领蜀地的军队顺流而下。当时陈朝军队在白沙驻扎,安氏兄长对各位将领说:“水战可不是我们北方人的强项。现在陈军依托险要地势停泊船只,他们一定会轻视我们,毫无防备。我们趁着夜色袭击他们,就能打败敌人!”大家都觉得他的主意不错。于是他带头冲锋陷阵,狠狠地打败了陈军。隋文帝很高兴,还专门下诏书嘉奖他,诏书里写道:“陈贼自以为水战厉害,在险要的地方,更是认为官军不敢轻易进攻。你率领开府亲兵,夜间出动水军,打垮了敌军,活捉了不少俘虏,大大鼓舞了我们官军的士气,也震慑了敌人的胆量,你完全完成了朕交给你的任务,朕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!” 之后,他被提升为上大将军,又调任郢州刺史。没过几天,他又被调到邓州当刺史。
安氏兄长请求回朝担任内职,但隋文帝很看重他,没同意他的请求,任命他为左领左右将军。没多久,他又升迁为右领军大将军,再次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、备身将军。安氏兄弟俩都掌管着禁卫军,皇帝对他们的恩宠和信任非常深厚。“八年,突厥犯塞,以安为行军总管,从杨素击之。” 公元601年,突厥入侵边境,安氏兄长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跟随杨素去抵抗突厥。安氏兄长另辟蹊径,从长川出击,正好遇到突厥军队过河,与他们展开战斗并取得了胜利。仁寿元年(公元601年),安氏兄长被任命为宁州刺史,安氏弟弟被任命为卫州刺史。安氏兄长的儿子琼,安氏弟弟的儿子玮,从小就在宫里长大,直到这年八九岁才被允许回家。可见皇帝对他们的照顾有多周到。
高祖皇帝曾经说起他当宰相时候的事儿,心里特别同情李安兄弟俩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亲情,就下了一道圣旨,说:“先王定下的规矩,是用大义来裁决私情,割舍亲情,才能尽心侍奉君主,这样才能弘扬伟大的节操,体现出至公无私。以前周朝气数已尽,天命要转移到我们家了,我刚开始当皇帝,王业才刚刚建立,正赶上这个乱世,奸邪小人特别多。上大将军、宁州刺史、赵郡公李安,他叔父李璋暗中勾结宗室,煽动李安的儿子们,包藏祸心,要造反。李安和他的弟弟,开府仪同三司、卫州刺史、黄台县男李悊,他们深知什么是忠于朝廷,什么是叛逆,毫不犹豫地揭露了李璋的阴谋,坏人的阴谋败露了,罪犯也抓住了。我每次想起他们这份忠诚,心里都非常感动,一直想重重地赏赐他们,但因为这件事牵扯到他们的亲戚,我心里还有点犹豫,想让他们按照名教的规矩,自己有个说法,所以一直拖到现在。现在我仔细查阅了圣贤的典籍,参考了以前的事例,父子天性,孝道和忠君也不能兼顾,更何况叔侄之间的感情比父子轻得多,礼法上本来就有轻重之分,他们能忘记私情,一心为国,这才是真正的道理,应该记下他们的功劳,大大地赏赐他们。”
于是,皇帝把李安和李悊都封为柱国大将军,赏赐他们每人绢五千匹,马一百匹,羊一千只。又把李悊提升为备身将军,晋封为顺阳郡公。李安对他的亲戚们说:“虽然我们家保住了,但是我叔父却因此而遭了祸,现在我接受了这份赏赐,心里悲喜交加,又愧疚又难过。”说着,他就哭了起来,悲痛得不能自已。他本来就患有水肿病,这下病情加重,很快就去世了,那年他才五十三岁。死后被追谥为“怀”。他的儿子李琼继承了他的爵位。李安的小儿子李孝恭,最有名气。李悊后来因为犯了事被罢官,发配到岭南,在路上病死了。
史书上记载说:宇文庆他们这些人啊,都是皇帝早年的亲信,以前跟皇帝关系密切,有的跟皇帝是多年的老朋友,有的早就得到了皇帝的绝对信任。他们沾了皇帝恩泽的光,享受着荣华富贵,在朝中平步青云,随着皇帝的兴衰而沉浮。 他们位高权重,家境殷实,子孙后代也跟着享福,真是好啊!
可是,宇文皛从小在宫里长大,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,隋炀帝特别宠爱他,一点儿也不把他当外人看待,所以他才能这样。想想看,安、悊兄弟俩对待高祖皇帝,根本就没有君臣之分,竟然陷害自己的亲兄弟,让他们被杀害,这可是为了大义而灭亲啊,跟宇文庆他们的情况完全不一样! 虽然我们对安、悊兄弟俩的做法感到悲痛,但这又怎么能影响到对宇文庆他们的评价呢? “大义灭亲”四个字,听着就让人心里沉甸甸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