宇文述,字伯通,是代郡武川人。他本来姓破野头,是鲜卑俟豆归部落的人,后来跟着他原来的主人改姓宇文。他爸爸宇文盛,是北周的上柱国,官儿很大。宇文述从小就特别勇猛,骑马射箭都很厉害。十一岁那年,有个算命先生给他算命,说:“公子您可要好好保重自己啊,将来可是要位极人臣的!”
等到北周武帝当政的时候,因为宇文述他爸爸的军功,宇文述自己也开始做官了,一开始是开府。宇文述为人很恭敬谨慎,做事也很小心,北周的大宰相宇文护特别喜欢他,让他兼任护卫亲信的差事,这可是个肥差。后来周武帝亲政,掌握了国家的权力,就召宇文述进宫当左宫伯,然后一步步升官,做到英果中大夫,还被封为博陵郡公,没多久又改封为濮阳郡公,官越做越大。
高祖当丞相的时候,尉迥在相州造反。杨素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率领三千步骑,跟随韦孝宽去讨伐尉迥。军队到达河阳,尉迥派将军李俊去攻打怀州,杨素就另外带兵去打李俊,结果大获全胜,把李俊的军队打败了。 后来他又跟其他将领一起在永桥打尉惇,杨素冲锋陷阵,走在最前面,俘虏和杀死的敌人非常多。平定尉迥的叛乱后,因为杨素每次战斗都有功劳,所以皇上破格提拔他做了上柱国,又晋升他的爵位为褒国公,还赏赐他三千匹绢。
开皇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杨素被任命为右卫大将军。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他又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率领三万大军,从六合渡江。当时韩擒虎和贺若弼的两支军队正朝着丹阳进军,杨素就率军占领石头城,作为他们的支援。陈叔宝被俘虏后,萧瓛和萧岩占据了东吴地区,拥兵抵抗。杨素就带着行军总管元契、张默言等人去讨伐他们,水陆并进。 海军将领燕荣也率领船队从海上过来,听从杨素的指挥。皇上还下诏书说:“你的功劳很大,名望很高,对国家的忠诚,朕早就知道了。金陵的叛乱已经平定,但是吴会地区路途遥远,萧岩和萧瓛还在那里作乱。你率领军队去平定那里,振奋国威,宣扬朝廷的教化。凭借你的聪明才智,乘胜追击,一定会很快平定叛乱。如果能不用刀兵就让百姓安居乐业,那才符合朕的心意,这都是你的功劳啊!”
陈朝永新侯陈君范从晋陵逃到萧瓛那里,和萧瓛一起联合兵力对抗朝廷。他们看到杨素的军队就要到了,萧瓛很害怕,就在晋陵城东设置了栅栏,还切断了水路,留下军队阻挡杨素。萧瓛自己则从义兴进入太湖,想从背后偷袭杨素。杨素率军攻破了萧瓛的栅栏,然后回兵去攻击萧瓛,把萧瓛的军队打得大败,还杀了萧瓛的司马曹勒叉。前军又攻占了吴州,萧瓛带着剩下的军队逃到包山,结果又被燕荣打败了。杨素继续前进,到达奉公埭,萧岩和陈君范等人就向杨素投降了。杨素答应了他们的请求,萧岩和陈君范两人被捆绑着走在路边,吴会地区全部平定。因为这次的功劳,杨素的一个儿子被封为开府,杨素本人也得到了三千段布的赏赐,并被任命为安州总管。
话说晋王在扬州当刺史,特别会说话,想找个机会接近皇帝,就上奏朝廷,请求让自己担任寿州刺史兼任总管。当时晋王暗地里想篡夺皇位,就向杨素的弟弟杨约打听主意。杨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人物,杨约对他哥哥的影响力很大。杨素是晋王计划成功的关键人物。
杨素的弟弟杨约,杨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人物,对晋王来说,杨约是关键人物。杨素的弟弟杨约,杨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人物,对晋王来说,杨约是关键人物。 杨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人物,对晋王来说,杨约是关键人物。 所以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杨素的弟弟杨约,杨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人物,对晋王来说,杨约是关键人物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
杨素的弟弟杨约,杨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人物,对晋王来说,杨约是关键人物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
杨素的弟弟杨约,杨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人物,对晋王来说,杨约是关键人物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
杨素的弟弟杨约,杨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人物,对晋王来说,杨约是关键人物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
晋王对杨素说:“现在太子不受皇帝宠爱,名声也不好,而大王您仁义孝顺,才能出众,多次带兵打仗,立下大功,深受皇上和后宫的喜爱,全国人民都盼着您呢!但是废立太子是国家的大事,关系到父子兄弟,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!不过,要说能影响皇上的人,只有杨素了,而杨素最听他弟弟杨约的话。” 杨素的弟弟杨约,杨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人物,对晋王来说,杨约是关键人物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
杨素的弟弟杨约,杨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人物,对晋王来说,杨约是关键人物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
杨素的弟弟杨约,杨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人物,对晋王来说,杨约是关键人物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 于是晋王想通过杨约来接近杨素。
这个杨素,他知道杨约跟晋王关系好,就派他去跟晋王接触。晋王一听,高兴坏了,给了杨素好多金银珠宝,让他去长安跟杨约见面,一起商量怎么废掉太子。杨素到了长安,几次拜访杨约,送给他很多珍贵的礼物,还跟他一起喝酒、赌博,每次都故意输给他,把带来的金银珠宝都输光了。杨约赢了那么多钱,不好意思,就回送了一些给杨素。杨素说:“这是晋王赏赐我的,让我跟您一起享乐的。”杨约大吃一惊,问他怎么回事。杨素就把晋王的计划告诉了他。杨约觉得这个主意不错,回去就告诉了杨素。杨素也同意了。从此以后,杨素经常跟杨素一起策划事情。晋王和杨素的关系越来越好,还把杨素的儿子杨士及许配给了南阳公主,赏赐无数。后来晋王当了太子,就封杨素为左卫率。按照旧的规定,左卫率是四品官,但是因为杨素地位很高,就把他升为三品官,可见晋王对他的重视程度。
杨广当上皇帝后,封他做左卫大将军,又改封他为许国公。大业三年,杨广又给他加官,让他做开府仪同三司,每年冬天朝会的时候,皇上还给他配了一支仪仗队。有一次皇上到榆林,正好赶上铁勒部落攻打吐谷浑失败,吐谷浑的人四散逃亡,派人来求救投降。皇上就派宇文化及带兵驻扎在西平的临羌城,安抚那些投降的人。吐谷浑人看到宇文化及带了这么多兵,害怕不敢投降,就往西逃跑了。宇文化及就带着鹰扬郎将梁元礼、张峻、崔师他们去追,追到曼头城,攻破了城池,杀了三千多人。乘胜追击,又攻下了赤水城。剩下的吐谷浑人逃到丘尼川,宇文化及又追上去,大败了他们,抓了他们的王公、尚书、将军两百多人,前后抓了四千多男女老少俘虏回来。吐谷浑王往南逃到了雪山,他们原来的地盘都空了。皇上非常高兴。
第二年,皇上西巡,路过金山,又去了燕支山,宇文化及每次都担任斥候。这时候吐谷浑的贼寇又来攻打张掖,宇文化及带兵把他们打跑了。回到江都宫后,皇上命令宇文化及和苏威一起负责选拔官员,参与朝政。那时候宇文化及非常受宠,皇上把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和苏威处理,对他的宠爱甚至超过了苏威。皇上从各地收到的贡品和各种各样的美食,都赏赐给宇文化及,皇上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往他府上送东西。宇文化及很擅长讨好皇上,无论做什么,都恰到好处,举止优雅得体,宫里的侍卫都把他当作榜样。他还很有才华,凡是装饰打扮方面的事情,都能让人眼前一亮。经常进献一些奇特的衣服和宝物给宫里,皇上因此更加喜欢他。
那时候宇文化及权势熏天,他说什么皇上都听,他的势力超过了朝廷里的其他官员。左卫将军张瑾和宇文化及是同事,曾经有过一些意见不合,结果宇文化及瞪着眼睛呵斥他,张瑾吓得赶紧跑了,朝廷文武百官谁也不敢违抗他。但是宇文化及为人贪婪吝啬,他知道谁家有珍奇宝物,一定会想方设法弄到手。富商巨贾和陇右地区的胡人子弟,宇文化及都对他们很热情,还叫他们“儿”。所以大家都争着送给他礼物,他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。他家里有几百个穿着华丽的侍女,上千个家奴,个个骑着好马,穿着金银珠宝做的衣服。宇文化及的受宠程度,在当时是无人能比的。
话说当年打高丽那仗,杨述是扶余道的大将。出发前,皇帝对他说:“按照规矩,七十岁的人打仗可以带老婆孩子一起去,你也可以带上家人。古话说妇人不应该上战场,指的是战斗打响的时候。在军营里待着,是不会有事的。项羽和虞姬的故事,就是个例子。”
杨述带着九支军队到了鸭绿江,粮草吃光了,大家商量着要撤兵。将领们意见不一,杨述又猜不透皇帝的心思。这时,高丽的乙支文德来他们营地拜访,杨述和于仲文奉了皇帝的密旨,打算诱捕文德。结果没抓到,反而放走了文德,这事儿《于仲文传》里都写着呢。杨述心里慌慌的,就和众将领渡过江去追击。
文德看到杨述的军队都饿得面黄肌瘦的,就想把他们拖垮,每次交战就往北跑。杨述一天打了七仗,都打赢了,仗着这连胜的势头,又受群臣的压力,就继续追击,过了萨水,离平壤城只有三十里,就在山上安营扎寨。文德又派人假装投降,对杨述说:“要是你们撤兵,我们就把高元皇帝的行宫奉上。”杨述看到士兵们又累又饿,实在打不动了,而且平壤城地势险要,难以攻克,就信了文德的鬼话,撤兵了。
军队一半过了河,高丽军队就攻击后军,结果全军溃败,根本控制不住局面,九支军队全军覆没,一天一夜就跑回了鸭绿江,跑了四百五十里。当初过鸭绿江的时候,九支军队有三十万五千人,等回到辽东城,只剩下两千七百人了。皇帝大怒,把杨述和相关官员都降职了。到了东都,杨述被革职为平民。
第二年,皇帝又要打辽东,又恢复了杨述的官职爵位,待他跟以前一样。杨述跟着皇帝到了辽东,和将军杨义臣一起率兵再次来到鸭绿江。这时杨玄感造反了,皇帝召杨述回师,让他快马加鞭赶到河阳,调集各郡兵马讨伐杨玄感。当时杨玄感逼近东都,听说杨述的军队要来了,害怕了,就往西逃,想占领关中。杨述和刑部尚书卫玄、左御卫将军来护儿、武卫将军屈突通等人追击。
到了阌乡皇天原,追上了杨玄感。杨述和来护儿在前面列阵,派屈突通率领奇兵从后面攻击,大败杨玄感,斩杀了杨玄感,把头颅送到了皇帝行在。皇帝赏赐了他几千匹布。之后他又参加了东征,到了怀远就回来了。
话说突厥大军把雁门关围了个水泄不通,皇帝吓得够呛,想带着人马杀出去突围。 樊子盖死活拦着不让,说不行,皇帝这才打消了这个念头。 等包围解除了,皇帝的车驾到了太原,好多大臣都劝他赶紧回京城,皇帝一脸为难。
这时,杨素就建议说:“很多官员的家眷都在东都洛阳,咱们顺路去洛阳,从潼关进京多方便啊!” 皇帝觉得有道理,就听他的了。 那一年,皇帝到了东都洛阳,杨素又瞅准时机,劝皇帝去江都玩玩,皇帝高兴坏了,立马就答应了。
结果杨素在江都病了,皇帝听说后,还打算亲自去看望他呢! 大臣们死活拦着,这才作罢。 后来,皇帝派了宫里的魏姓太监去问杨素:“你要是有什么话要说,尽管说吧,别憋在心里。” 杨素的两个儿子,化及和智及,当时都犯了点事,在家待罪。杨素就趁机跟皇帝说:“化及是我的长子,以前就在您身边侍奉,希望陛下能可怜可怜他。” 皇帝一听,眼睛都红了,说:“朕不会忘记他的。”
后来杨素死了,皇帝还为此停朝一天,追封他为司徒、尚书令,还给了他十郡太守的官衔,配了四十个持剑侍卫,一辆辒辌车,前后还有鼓乐队,谥号为“恭”。 皇帝还让黄门侍郎裴矩用太牢祭祀他,并派鸿胪寺的人负责他的丧事。 他儿子杨化及,还有另外的记载呢。
话说有个叫云定兴的人,跟许敬宗关系不错,这关系是怎么来的呢?原来啊,定兴的女儿曾经当过太子李勇的昭训(类似于侍女),太子李勇被废后,她就被免职,嫁给了少府(官名)的某个人。之前,定兴得到过太子妃的明珠络帐(一种装饰华丽的帐子),私下送给了许敬宗,从此两人就经常来往。逢年过节,定兴总是送礼给许敬宗,还用音乐讨好他。
许敬宗这个人,特别喜欢穿奇装异服,以此来炫耀自己。定兴就给他设计了个马鞍,在马鞍后角缺了个三寸见方的口子,露出白色的里子。当时那些轻浮的人,都争着模仿,管这叫“许公缺势”。还有一次,天气很冷,定兴说:“在宫里当宿卫,耳朵肯定冻坏了吧?”许敬宗说:“是啊!”定兴就设计了一种帽子,帽子能把耳朵捂得严严实实的。大家又学了起来,叫它“许公袙势”。许敬宗特别高兴,说:“云兄你做的东西,都能改变风俗啊!我听说你做事靠谱,果然名不虚传!”
后来,皇帝要攻打周边少数民族,大规模制造兵器,许敬宗就推荐了云定兴,皇帝下令少府的工匠都听他指挥。许敬宗想帮云定兴升官,就对他说:“你做的兵器皇上都很满意,可你就是没升官,这都是因为长宁兄弟还没死呢!”云定兴说:“这有什么用,干嘛不劝皇上杀了他们?”许敬宗于是上奏说:“房陵的几个皇子,都成年了。现在要打仗,如果让他们跟着出征,那后方就没人管了;如果让他们留在京城,又怕他们生事。这样进退两难,不如早点处理了他们。”皇帝听了他的话,就下令毒死了长宁,又把剩下的七个弟弟发配到岭南,并在路上派人把他们全部杀害了。五年后,皇帝大阅兵,夸奖兵器做的很好,许敬宗就说:“这都是云定兴的功劳啊!”于是,云定兴被提升为少府丞,不久又接替何稠当了少监,后来又升任卫尉少卿,再升任左御卫将军,仍然兼管少府的事务。十一年后,又升任左屯卫大将军。
凡是许敬宗推荐的人,都能当上大官。有个叫赵行枢的人,是太常寺的乐户,家里巨富,许敬宗称他为兄长,收了他很多贿赂。许敬宗夸他骁勇,就让他从折冲郎将做起。
郭衍,字彦文,自己说是太原介休人。他爹郭崇跟着曹操进关中当官,后来做到侍中这么高的职位。郭衍从小就勇猛善战,骑马射箭都很厉害。北周陈王宇文纯看中了他,把他招到身边当差,一路升迁,最后当上了大都督。那时候齐国还没被灭掉,郭衍奉命去天水招募兵士,用来守卫东部边境,招来了上千户人家,驻扎在陕城。后来被任命为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每当有敌人来犯,他就带兵出战,一年里好几次打胜仗,齐国人对他都很害怕。益州刺史王益对他非常信任。
建德年间,周武帝去云阳,郭衍去云阳朝见。当时大家都在讨论要打齐国,郭衍主动请缨当先锋。攻下了河阴城,被授予仪同大将军的职位。周武帝围攻晋州,担心齐国军队来救援,就让郭衍跟着陈王一起守卫千里长的道路。他还跟着周武帝和齐国皇帝在晋州大战,追击齐军到高壁,把他们打败了。之后又参与平定了并州,因为战功升官加爵,被封为开府,赐封武强县公,食邑一千二百户,还赐姓叱罗氏。宣政元年,他担任右中军熊渠中大夫。
尉迥造反,跟韦孝宽在武陟打了一仗,又接着在相州打了一仗。早些时候,尉迥派他徒弟勤当青州总管,带着青州、齐州的兵来帮他。尉迥战败了,勤和他儿子惇、祐想往东逃到青州。郭衍带着一千精兵追上去打败了他们,在战场上抓住了尉迥的儿子祐,勤就逃跑了,惇也逃跑了。郭衍到了济州,占领了城池,又去打败了尉迥的余党,打了好多仗,把他们都打败了,把俘虏送到了京城。
皇上给郭衍升官,封他做上柱国,封他为武山郡公,赏赐了他七千匹布。郭衍偷偷地劝皇上高祖杀掉周朝的那些王爷,赶紧禅位。因为这事儿,皇上对他特别亲近。开皇元年,皇上准许他恢复原来的姓氏郭氏。突厥人入侵边境,皇上任命郭衍为行军总管,带兵驻扎在平凉。好几年,突厥人都没敢入侵。后来皇上又让他负责开凿漕渠,当大监。他组织带领水工们开凿渠道,引渭河的水,从大兴城北,一直向东到潼关,修了四百多里的漕运河道。关内的人都因此受益,人们管它叫富民渠。
五年后,皇上任命他为瀛州刺史。那年秋天下了大雨,发了大水,很多属县都被淹了,老百姓都爬到高树上,躲在富人家里。郭衍亲自准备船只和工具,还带着粮食去救助百姓,好多老百姓都得救了。他先开仓放粮救济百姓,然后再上奏朝廷。皇上非常赞赏他,就把他调到朔州当总管。朔州管辖着恒安镇,北面紧挨着边境,经常要运输军需物资。郭衍就挑选肥沃的土地,开垦屯田,每年多余的粮食有一万多石,老百姓就不用再辛苦运输了。他还修筑了桑乾镇,这些事情都得到了皇上的赞赏。
十年后,郭衍跟着晋王杨广去扬州镇守。江淮地区有人造反,皇上任命郭衍为总管,带了一万精兵先驻扎在京口。他在贵洲南面跟叛军打了一仗,打败了叛军,活捉了他们的首领,缴获了大量的船只、粮食和军需物资,用来补充军队。然后他又平定了东阳、永嘉、宣城、黟、歙等地的叛乱,全部平定了。最后,他被任命为蒋州刺史。
郭衍这个人啊,对下属态度极其傲慢,对上司又极尽谄媚。晋王对他特别宠信,经常宴请他,赏赐也很丰厚。后来,郭衍被提升为洪州总管。
晋王当时正计划夺取皇位,他就通过郭衍的心腹,派宇文述去跟郭衍密谈,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他。郭衍一听,高兴坏了,说:“要是王爷的计划成功了,我自然可以当皇太子;就算计划失败了,我也能据守淮海地区,恢复梁朝、陈朝旧有的疆土,那些跟着王爷喝酒吃肉的朋友,还能拿我怎么着?”晋王于是召见郭衍,暗中和他一起策划。为了避免别人怀疑他们私下往来,他们就编了个借口,说郭衍的妻子得了甲状腺肿,晋王妃萧氏有办法治疗,然后向高祖皇帝上奏,请求让郭衍陪妻子去江都治病,一来二去,就经常往来,根本没个节制。
郭衍又假称桂州的土著叛乱了,晋王就上奏朝廷,让郭衍带兵去讨伐。就这样,郭衍开始大规模修建兵器库,暗中培养军队。等到晋王当上太子后,郭衍被征召为左监门率,后来又升任左宗卫率。高祖皇帝在仁寿宫病危的时候,太子和杨素伪造诏书,让郭衍和宇文述统领东宫的军队,进驻宫中宿卫,宫门的防卫也由他们负责。高祖皇帝驾崩后,汉王起兵造反,京城空虚,就让郭衍火速赶回京城,统领军队防守。
大业元年,郭衍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。皇帝到江都后,让郭衍统领左军,又改任他为光禄大夫。他还跟随皇帝去讨伐吐谷浑,从金山道进军,收降了绛州两万多户人家。郭衍很会揣摩皇帝的心思,总是阿谀奉承,顺从圣意。皇帝经常对别人说:“只有郭衍,他的心思和我一样。”他还经常劝皇帝享乐,规定五天才上朝一次,不要像高祖皇帝那样劳累。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,更加赞赏他的孝顺。当初,新法颁布后,郭衍按照规定被封爵。六年后,因为皇帝的恩宠被封为真定侯。七年后,跟随皇帝去江都,在那里去世。死后被追赠为左卫大将军,朝廷给予了非常丰厚的赏赐,谥号为襄。他的长子郭臻,官至武牙郎将;次子郭嗣本,担任孝昌县令。
史学家说啊,耿直正直,不弯腰屈膝,这是做臣子的高尚节操;和谐共处,但不必盲目附和,这是侍奉君主的正道。宇文述、郭衍他们就像水一样,随波逐流,像肥肉一样油腻,像皮革一样柔软,一味地逢迎拍马,用讨好的脸色取悦君主。皇上说可以,他们就说可以;皇上说不可以,他们就说不可以。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的是非判断,不能分辨轻重缓急,默默地苟且偷安,为了保住高位,甘愿承受吃白饭的指责,忍受世人的批评。这当然不是君子所为,也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。
这说的是宇文述和郭衍那样的,完全没有原则,只知道阿谀奉承,对皇帝的话唯唯诺诺,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。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,什么事都做得出来,哪怕是昧着良心。这种行为,不仅是君子所不齿的,更是连孔子都看不上的。 所以说啊,做人做事,还是要坚持原则,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底线。 “謇謇匪躬,为臣之高节,和而不同,事君之常道。” 这才是为人臣子的正确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