侯莫陈颖,字遵道,是代郡人。跟着魏国南迁,他们家几代都是高级将领。他爸爸侯莫陈崇,在魏朝和周朝之间,担任过很多重要的官职,做到大司空这么大的官儿。侯莫陈颖从小就有大将之风,长得也英俊潇洒,很受同辈人敬佩。魏朝大统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因为父亲的军功,他被封为广平侯,后来又升迁到开府仪同三司这个职位。
周武帝时期,他跟着滕王逌去打龙泉、文城那些叛乱的胡人。他和柱国豆卢勣分别带兵,从不同的路线进攻。侯莫陈颖带着部队走了五百多里,一口气攻破了敌人的三个营寨。之前,那些胡人叛乱,经常抢掠边境百姓,把他们抓去做奴隶。这时候朝廷下令,如果哪个胡人敢藏匿良民,就杀了他,没收他的家产。有人说,有些良民被藏在某个胡人村子里,豆卢勣想把那个村子的人全杀了,侯莫陈颖拦住他说:“将军在外领兵,有些命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。那些胡人也不是全都真心造反,很多是被逼无奈才参与的。咱们大军压境,带头造反的人害怕了,那些被迫参与的就会想投降。现在咱们应该先安抚他们,这样不用打仗就能平息叛乱。如果直接杀掉他们,只会让他们更加恐慌,事情会变得更复杂。不如把他们的头领叫来,把那些被藏匿的人交给他们,让他们自己来投降,这样所有的胡人都能安稳下来。”豆卢勣听从了他的建议。那些胡人很感动,纷纷前来投降,北方边境也因此安定下来。
后来,侯莫陈颖升任司武,又加封振威中大夫。隋文帝当上丞相的时候,任命他为昌州刺史。等到隋文帝登基称帝,侯莫陈颖没有去赴任,又加封开府,晋升为升平郡公。没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延州刺史。几年后,又调任陈州刺史。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他作为行军总管,跟着秦王杨俊从鲁山道出兵。陈朝将领荀法尚、陈纪投降后,侯莫陈颖和行军总管段文振一起渡过长江,安抚那些刚投降的人。接着,他被任命为饶州刺史,还没上任,就被调到瀛州做刺史,在那里他做了很多惠民的好事。在瀛州任职几年后,因为和秦王杨俊来往密切,被免了官。百姓们送他,个个都哭得稀里哗啦的,还一起立碑,歌颂他的清廉品德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汾州的代理官员,接着又做了邢州刺史。
仁寿年间,吏部尚书牛弘奉命巡视山东,把侯莫陈颖评为第一。隋文帝很高兴,下诏书嘉奖了他。当时朝廷觉得岭南的刺史和县令大多贪婪卑鄙,蛮夷百姓怨恨叛乱,于是精挑细选清廉的官员去安抚他们,所以朝廷召侯莫陈颖回朝。侯莫陈颖进宫觐见的时候,隋文帝和他聊起了往事,两人谈笑风生。过了几天,侯莫陈颖被提升为大将军,任命为桂州总管,掌管十七州的军事,隋文帝还赏赐了他很多东西,然后才让他去上任。侯莫陈颖到桂州后,非常注重恩德信义,百姓和少数民族都很拥戴他,很多山区里的少数民族都来归附他。
隋炀帝即位后,侯莫陈颖的哥哥梁国公侯莫陈芮因为犯了事被发配到边疆,朝廷担心侯莫陈颖会不安分,把他召回京城。几年后,他被任命为恒山太守。那一年,岭南和闽越地区有很多地方不服从朝廷管辖,隋炀帝想起侯莫陈颖以前在桂州做的好事,深得当地百姓的信任,于是再次任命他为南海太守。四年后,侯莫陈颖在任上去世,谥号为“定”。他的儿子侯莫陈虔会,也很有名。
史书上记载说:杜彦东在夏、南边境服役,多次立下战功,镇守朔方,北方胡人都不敢轻举妄动。高劢临死的时候,精神气概凛然,痛恨那些奸邪小人,最终留下了好名声。你看尔朱敞,从小就有非凡的才能,但最终能够知足常乐,即使功业毁坏也能重建,这难道不是仁智之举吗?
周摇因为为人实在可靠而受到赏识,独孤信因为体恤百姓而名声远扬,乞伏慧能能够让出国家权力,侯莫陈家族治理地方,有的精通牧民之道,有的践行仁义之路,他们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。慧能因为帐篷简陋而被贬官,但他从年轻时就进入朝廷,在三个朝代都做过官,最终享尽荣华富贵,寿终正寝,这大概是因为他率性而为,从不矫揉造作的缘故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