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》用八卦预测吉凶,所以伏羲氏才能被称为圣人。《尚书》用九畴来论述吉凶祸福,所以大禹才能被称为明君。《春秋》用各种灾祥来验证历史事件,所以孔子才能留下典范。上天通过星象显示王朝的兴衰,所以甘德、石申能预知未来。所以说,吉利的征兆是可以描述的,妖异的预兆也可以验证。
神灵的运作阴阳难测,而上天希望人向善,虽然影响的方式不同,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。汉朝的时候,伏生、董仲舒、京房、刘向这些人,都能解释灾异现象,并且能融会贯通六经经典,他们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。刘向说过:“君王如果施行仁政,就会出现祥和的景象,吉利的征兆就会出现;君王如果违背了仁政,就会出现乖戾的景象,灾祸的征兆就会显现。”
天上有七曜(日月五星),地上有五行。五行的运行出现偏差,天地就会出现异常,何况是日月星辰呢?何况是水火金木土呢?比如梁武帝降封伽蓝寺,齐文宣帝游逛市井,陈朝时蒋山上的鸟叫着“奈何”,周朝时阳武的鱼在空中聚集争斗,隋朝时喜鹊筑巢在皇宫的帷帐上,宫殿发生火灾,这些难道仅仅是天道的征兆吗?也是人祸啊!所以说,吉凶祸福的征兆,无所不在。
也有一些人忽略政教,只顾着享乐,迷信巫师,加重了罪过。以前楚怀王迷信神灵,结果秦兵长驱直入;苌弘相信鬼神,结果诸侯们都不来救援他。人的本性是平静的,欲望是内心驱使的。把心思放在哪里,结果就会往哪里发展。麻雀在空城边筑巢,斑鸠在鼎耳上飞翔,这都是事物发展的规律。
事情的成败,既取决于人,也取决于天。无论是穷乡僻壤还是崇山峻岭,都在同一条车辙上,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。必然有神灵在暗中安排,决定着兴衰成败。有人把这些视为灾祸,有人把这些视为吉兆。所以说,道德能够战胜不祥,正义能够厌恶不公。因此,圣明的君王总是依靠道德和正义来消除灾祸。
《洪范五行传》里说啊,木代表东方,象征着威仪和容貌。古代圣明的君王都以此为准则,天子威严庄重,诸侯恭敬谨慎。出行乘坐车驾,有规范的礼仪乐器;下车的时候,佩玉有度;打猎有严格的制度;饮食也有祭祀的礼仪。没事儿不出城。这些举动都符合礼仪规范,所以能顺应木的特性。要是君主违背时令,不讲究威仪,肆意驰骋打猎,不回宫室,沉迷酒色,不顾礼制,放纵欲望,出入没有节制,加重徭役夺取百姓的时间,增加赋税夺取百姓的钱财,那木头就不会挺直了,象征着国运不兴。
齐后主武平五年,邺城东边一棵青桐树,长得像个人形。京房的《易传》里说:“君王的德行衰败了,下面的人就要起来造反了,这时候就会有树木长成人形。”那时候后主不理朝政,沉迷酒色,威仪不整,随意驰骋,大肆征收徭役,大兴土木修建宫殿,两年后就死了。这正是“木不曲直”的应验。
七年,宫里有一棵树,树干粗得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,半夜里无缘无故自己倒了。齐朝以木德为王,这树无缘无故自己倒了,这是亡国的预兆啊!那一年,齐朝就灭亡了。
开皇八年四月,幽州有人家把白杨木挂在灶台上,放了十多年,突然长出了三根枝条,每根都长到三尺多长,非常鲜嫩茂盛。《京房易传》说:“妃后专权,木仆反立,枯木复生。”独孤皇后专权的应验。
仁寿二年春天,盩厔有人用杨木做屋梁,也长出了三根枝条,长两尺长。
仁寿元年十月,兰州一棵杨树上长出一棵松树,高三尺,有六个节,十二个枝条。《宋志》里说:“松树不改变枝叶,杨树是脆弱的树木,这象征着长久的基业,却要面临危亡。”当时皇帝听信谗言,幽禁了嫡长子,立晋王为太子。上天警示说,太子难以胜任,长久的基业将会导致危亡。皇帝不醒悟。等到皇帝去世,太子继位,就是隋炀帝,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。
仁寿四年八月,河间有一棵柳树无缘无故枯萎了,后来花叶又重新长出来了。京房《飞候》里说:“树木再次繁茂,国家将有大丧。”那一年,皇帝驾崩了。
《洪范五行传》里说:“金,属西方,万物成熟之后,杀气便开始滋生。古代的明君,兴兵动众,竖起旗帜,是为了诛杀残贼,禁止暴虐,安定天下,他们的杀伐都符合正义,顺应了金的特性。但如果君主喜欢侵略,嗜好战争,贪图城池的贿赂,轻视百姓的生命,那么人人不安,内外动荡,金气就不会顺从,反而会发生变故。”
陈朝祯明二年五月,东冶的铁熔炉里,突然掉下来一个像斗那么大的红色东西,轰隆一声巨响,铁块飞溅,四处乱飞,烧毁了不少民房。当时陈后主虽然跟隋朝表面上和好,却暗中派兵渡过长江,袭击城镇,导致将士疲惫不堪,国库也空虚了。东冶是陈朝铸造兵器的地方,铁块飞溅的异象,正是“金不从革”的体现啊!上天好像在警告陈国:你们国家小,兵力又弱,应该以和为贵,别铸造兵器,好战伤民。可是后主不明白天意,又派陈纪、任蛮奴、萧摩诃这些假冒的将领多次骚扰江北,百姓苦不堪言。结果隋军渡江的时候,这两个将领就投降了,陈朝最终灭亡了。
《洪范五行传》还说:“火,属南方,象征着阳光的光明。君主面向南方而坐,也是取这个象征意义。从前圣明的帝王,端坐在座位上,面向南方处理天下大事,他们广揽天下人才,聚集在朝廷,以延续国家的聪明智慧;而那些奸邪伪诈的大臣,则会被他们清除出朝廷,以疏通堵塞,顺应火气。相反,不明智的君主,会被奸臣谗言迷惑,是非不分,黑白颠倒,邪恶势力横行,君主昏庸无能,抛弃法律,离间骨肉,杀害太子,排挤功臣,让奸邪之辈继承皇位,那么火就会失去它的特性,导致灾祸。”
梁朝天监元年五月,有人潜入南北掖门,烧毁了神武门和总章观。当时梁武帝刚即位,就发生火烧宫殿的这种不祥之事,实在是不吉利的预兆。后来太子死了,皇孙也没能继承皇位。等到梁武帝晚年,被朱异的谗言迷惑,果然发生了侯景之乱,宫殿都被烧毁了。这些都是上天预先给出的警告啊!
普通二年五月,皇宫的琬琰殿失火了,烧毁了三千多间房屋。哎,这火灾啊,烧得厉害!
中大通元年,朱雀航的华表也着火了。第二年,同泰寺也遭了殃。大同三年,朱雀门又起火了。这水灾火灾的,真是接连不断啊!那时候梁武帝特别信奉佛教和道教,祭祀祖先用的祭品,都用面食代替了,还把国家大事都扔一边,经常跑去同泰寺,甚至把自己当奴隶一样,让王公大臣们赎他。一开始,他手下的人不同意,后来他坚持,才算回宫。老天爷这是在警告他呢,梁武帝当了皇帝,不遵循祖先的规矩,沉迷于佛教和道教,还乱花钱,这国家哪还有好日子过啊!可他就是不醒悟,最后国家都亡了,在江陵战败,全城百姓都成了奴隶,这不就是他当初把自己当奴隶赎身应验了吗?
陈朝永定三年,皇宫的重云殿又起火了。
东魏天平二年十一月,阊阖门失火了。那会儿,高欢当权,大野拔斩杀了樊子鹄,带着州郡来投降,高欢听信谗言杀了樊子鹄,还罢免了司空元晖的官职。这都是他惩罚功臣大臣的表现啊!
武定五年八月,广宗郡发生大火,烧毁了几千户人家。
后齐后主天统三年,九龙殿失火,还烧到了西廊。四年后,昭阳殿、宣光殿、瑶华殿都着火了,连龙舟都被烧了。那时候,后主听信谗言,重用小人,正直的人都被排挤,祖孝徵写歌谣讽刺,斛律明月因此被杀。小人得势,邪恶战胜正义,这都是应验啊!京房的《易传》里就说了:“君不思道,厥妖火烧宫。” (君不思道,厥妖火烧宫。) 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!
开皇十四年,要祭祀泰山,派使者把石像送到祭祀的地方。还没到地方几里路,突然起了大火,把石像烧得粉碎。当时皇帝也特别相信谗言,猜忌自己的亲人,滕王宇文瓒因此郁郁而终,那些创业的功臣,很多都被杀害了。老天爷给他警示,可他还是不醒悟,后来太子杨勇也被废黜杀害了。
大业十二年,显阳门发生火灾。这“广阳”啊,可是皇帝的名字!国门这么显眼,皇上的命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。那时候皇帝不遵守法度,骄奢淫逸,裴蕴、虞世基那些人就只会阿谀奉承,蒙蔽皇帝的眼睛,宇文述靠着拍马屁往上爬,那些忠臣直谏的人都被杀掉了。老天爷好像在说:你听信谗言害死忠臣,所以要除掉“广阳”这个名字!
《洪范五行传》里说:“水是北方的精华,阴气最重。宗庙是祭祀的地方。所以天子要亲自耕田来供奉祭祀的粮食,皇后要亲自养蚕来供奉祭祀的衣服,这才是最高的敬意。发布命令,一年十二个月都要顺应天时,这样水气才能顺畅。如果人君轻慢宗庙,不祭祀,违背天时,水就不会滋润万物。”
梁朝天监二年六月,太末、信安、丰安三个县发生大水。《春秋考异邮》里说:“阴盛而臣子违背君主,百姓悲苦,就会发生水灾,河水决堤。”那时候江州刺史陈伯之、益州刺史刘季连都起兵造反,战争不断,百姓愁苦,这正是“臣子违背君主,百姓悲苦”的体现。
六年八月,建康发生大水,洪水都漫上御道七尺高了。七年五月,建康又发大水。那时候几次兴兵,抵挡魏国的军队。十二年四月,建康再次发生大水。当时大规模征发民夫修建浮山堰,用来阻止淮水,连续几年的劳役,百姓怨声载道,这也是百姓悲苦的体现。
中大通五年五月,建康发大水,御道上都能行船了!京房的《易飞候》里说:“大水淹没国都,地位卑贱的人就要飞黄腾达了。”这应验在萧栋、侯景称帝称王这件事上。
后齐河清二年十二月,兖州、赵州、魏州三个州发生大水。天统三年,并州汾水泛滥。《熯》书上说:“水是至阴之精,阴气盛极就会小人专权。”那时候和士开、元文遥、赵彦深这些人专权,应验了这句话。
武平六年八月,山东各州发生大水。京房的《易飞候》里说:“小人得意忘形,无所顾忌,阴气不为阳气所制,就会发生水灾。”那时候小人当道,朝堂上邪恶之徒遍地都是,阉竖和宠臣得势,戏子都能封王,这就是应验啊!
开皇十八年,河南八州发了大水。当时独孤皇后干政,滥杀宫女,还把宰相都给撸了,杨素那个家伙权势又特别大。哎,这水灾啊,就是因为阴气盛,后宫女人势力太强造成的。
仁寿二年,河南河北好几个州又发大水。京房的《易传》里说:“做事专横蛮横,处罚不讲道理,就会导致水灾。”这次水灾,也是因为皇帝用刑太严厉了,大臣犯点小错,皇帝就亲自上阵砍头,之前柱国史万岁因为得罪了皇帝被杀,这就是处罚不讲道理导致的后果。
大业三年,河南又发大水,好几十个郡都被淹了。皇帝登基以来,都没去郊外祭祀过,对宗庙祭祀的事儿也不上心,这就是不敬神明导致的灾祸。
《洪范五行传》里说:“土代表中央,掌管内政。宫殿房屋,象征着夫妻和家庭。古代从天子到普通百姓,住房大小、高低都有讲究,亲情也都很重视。所以明君贤主都重视宫室建设,注重夫妻关系,孝敬父母兄长,这样就能阴阳调和。可要是人君放纵私欲,大兴土木,修建高大的宫殿,穷奢极欲,不顾伦理纲常,妻妾成群,不孝敬父母兄长,那就会导致阴阳失调,庄稼都收成不好。”
齐后主武平四年,山东闹饥荒。当时齐后主在仙都苑大兴土木,还在邯郸修建豪华宫殿,穷奢极欲。后宫妃嫔上千人,个个锦衣玉食。这就是违背阴阳规律造成的灾祸。
炀帝大业五年,燕、代、齐、鲁几个郡闹饥荒。之前他建东都,那规模之奢华,没话说。而且他还把皇族宗室都迁到边远地区去了。
《洪范五行传》里说:“行为不端庄,就是不严肃,下面的人就不会敬畏。阴气盛就会导致灾祸,常年下雨,最终导致各种灾难。会出现妖魔鬼怪,出现各种怪异的疾病,出现鸡鸣狗盗,甚至出现下体生上体之类的怪病,出现青色的灾异。这都是金克木造成的。”
侯景篡位称帝,登上了圆丘祭天,走路都站不稳,有识之士就知道他活不长了。果然,侯景不久就失败了。
梁元帝打败了侯景和萧纪之后,就开始骄傲自满起来。他本来就多疑猜忌,所以大臣们都离心离德。他当了三年皇帝就被西魏攻破,最终死得不明不白。
陈后主每次祭祀郊庙,都借口生病不去。建宁令章华上奏章劝谏说:“您拜了三位妃子来侍奉您,却祭祀宗庙时称病不去,这可不是恭敬严肃的做法。”陈后主大怒,把他杀了。他还经常邀请江总、孔范等人在宫里宴饮,完全没有尊卑的规矩,把他们叫做“狎客”,只顾着诗酒享乐,根本不管国家大事。秘书监傅縡上书劝谏说:“人君应该恭敬地侍奉上天,爱护百姓,节制自己的欲望,远离奸邪小人,不轻易追求衣食,即使到了晚上还忘记吃饭,这样才能恩泽天下,福泽子孙。陛下最近沉迷酒色过度,不虔诚地对待郊庙里的神灵,却只讨好那些淫邪昏庸的鬼魅。身边都是小人,宦官专权,您把正直的人当仇人,把百姓当草芥。后宫里穿着华丽的丝绸,马厩里堆满了粮食,而百姓流离失所,尸体遍野。上天震怒,百姓怨恨,众叛亲离。我担心东南的王气,就要因此而消失了。”陈后主根本不听,越来越骄奢淫逸,没多久国家就灭亡了。
陈朝的司空侯安都,自认为自己有安定社稷的功劳,就越来越骄傲自满,每次参加宴会,酒喝多了就随便地盘腿坐着。他曾经对文帝说:“我现在怎么样,还比得上我当临川王的时候吗?”他还借用华林园的水殿,和妻妾宾客在那里喝酒,陈文帝非常讨厌他。后来侯安都最终被杀死了。
东魏武定五年,后齐文襄帝还是世子的时候,正赶上神武帝去世,他秘而不宣,跑到邺城去朝见魏帝。魏帝设宴款待他,文襄帝还跳舞。等到他继位后,又去邺城朝见魏帝,在宴会上表现得懒散懈怠。有识之士都知道文襄帝难逃一死。结果后来他被盗贼杀害了。
高欢当政的时候,司徒高昂曾经去相府,正要直接进门,门卫拦住了他。高昂大怒,拉弓射门卫,高欢却没有惩罚他。不久之后,高昂就被西魏杀死了。
北齐后主被周朝军队逼得紧,跑到邺城集合兵马。斛律孝卿建议后主亲自慰劳将士,最好哭着喊着,表现出悲壮慷慨的样子,这样才能鼓舞士气。斛律孝卿还教了他一套说辞,后主也同意了。结果,到了将士面前,他一句话也没说,反而涨红了脸,哈哈大笑起来,周围的人都跟着笑。将士们气坏了,说:“连主子都这样,我们拼什么命?” 就这样,大家都没了斗志,很快就被周军俘虏了。
隋炀帝觉得自己很有才学,总是看不起天下人。他曾经对侍臣说:“天下人是不是觉得我继承了前朝的基业才拥有这四海?就算我和那些士大夫一起选拔,我也一样能当皇帝!”他认为当世所有的贤人都比不上他。《尚书》上说:“认为没有人比自己强的人,最终都会灭亡。” 炀帝自己吹嘘自己,轻视天下人,能不亡国吗?他还喜欢说吴地口音,最后死在了江都,这跟鲁襄公死在楚国宫里一样。
梁武帝天监七年七月开始下雨,一直下到十月才停。 《洪范五行传》说:“阴气积聚太强,就会导致水灾。” 那时候武帝连续几年发动战争,这一年又大举北伐,虽然军队取得了一些胜利,但士兵们疲惫不堪,百姓怨声载道,这就是阴气积聚的表现。
陈朝太建十二年八月,下了很大的雨,一直不停。当时始兴王叔陵骄横跋扈,这是阴气盛强的征兆。第二年,宣帝死了,后主继位。叔陵在丧事期间刺杀后主,宫人救了他,他才勉强逃过一劫。叔陵逃出宫殿,跑到东府造反。后主派萧摩诃去平乱,杀了上千人。
东魏武定五年秋天,下了七十多天的大雨,这是元瑾、刘思逸密谋杀害后齐文襄帝的征兆。
北齐河清三年六月庚子日,下起了大雨,昼夜不停,一直下到甲辰日。山东地区洪水泛滥,很多人饿死了。这一年,突厥入侵并州,少数民族也作乱,这些都是灾难的征兆。
北周天统三年十月,下了很久的大雨。这是胡太后淫乱造成的报应。
北周武平七年七月,下了很大的雨,到处是洪水,百姓流离失所。当时骆提婆、韩长鸾等人当权,这是小人专政的报应。
公元574年7月,连续下了三十天的暴雨。那时候,卫州刺史王直偷偷策划叛乱。正好皇帝在云阳宫,王直就带着他的手下袭击肃章门,结果被尉迟运给打败了。那天雨也停了。
公元550年3月,下了一场大雪,地上的积雪足足有三尺厚。《洪范五行传》里说:“平常的征兆是下雨,但如果雨下得特别厉害,那就是不正常的。雨是阴气,而雪是阴气更加厉害的积聚。这些都是臣子不臣服,妾侍不顺从的预兆。”当时义州刺史文僧朗带着州城叛变了魏朝,这不正应了“臣不臣”的预兆吗?
公元538年7月,青州竟然下起了雪,庄稼都遭了殃。那时候,交州刺史李贲起兵造反,自称皇帝,还设立了一套百官制度,朝廷派兵去打他,却没打赢。
公元544年12月,又下了一场大雪,地上的积雪有三尺厚。当时邵陵王萧纶、湘东王萧绎、武陵王萧纪这几个王爷,权力都跟皇帝差不多了,一个个骄横跋扈,太子非常讨厌他们,可皇帝却管不住他们。上天显现了异象,皇帝还是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后来侯景造反,这些王爷们各自拥兵自重,对外打着勤王救驾的旗号,实际上根本没想着救皇帝,反而互相残杀,最终导致国家灭亡。
公元550年5月,竟然下起了大雪。当时北齐神武帝高欢当权,他征发了十多万人去修建邺城,百姓怨声载道,这正是民怨的体现啊。
公元552年2月,下了一场大雪,冻死了很多人和牲畜,路上到处都是冻死的尸体。当时北齐统治暴虐,步落稽起兵造反,攻占了好几个州,死伤无数。
公元554年2月,又是大雪连着雨,千里冰封,积雪好几尺厚,白天还下着霜。那时候,突厥木杆可汗跟周朝军队一起入侵并州,杀戮百姓,简直无法计数。
公元557年11月,下了一场大雪;公元558年1月,又下了一场大雪,积雪两尺厚;公元560年1月,还下了一场大雪。当时冯淑妃和陆令萱把持朝政,阴气盛极,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异常的天象,雷雨也不按时节来了。
陈朝太建元年七月,下了一场很大的雨,雷声震耳欲聋! 万安陵的华表被雷击了,慧日寺的佛塔也被雷劈了,瓦官寺重阁门下还有个女子被雷击死了。 京房在《易飞候》里说过:“雷雨霹雳打在山丘上,这是因为违背了先人的教诲;雷火杀人,是君主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的结果。” 当时蔡景历这个人靠着奸邪的手段被重用,右仆射陆缮因为被人诬陷而被贬官,后来忧郁成疾而死。
十年三月,皇家的武库被雷击了。 那时候皇帝特别喜欢打仗,连续好几年都在北边打仗,搞得国库空虚,将士们都疲惫不堪。 虽然打下了淮南,又想进攻彭城和汴州,但是毛喜苦劝皇帝,皇帝却根本不听。 结果吴明彻等军队全军覆没,淮南的地盘也丢了。武库是存放兵器的,它被雷击了,上天这是在警告他:应该停止战争,让百姓安居乐业啊! 可是皇帝一点儿也不明白,又开始大规模地征兵打仗。 同一年六月,太皇寺的佛塔、庄严寺的露槃、重阳阁的东楼、鸿胪府的大门,都被雷击了!太皇寺和庄严寺是陈国供奉佛祖的地方,重阳阁是皇帝经常宴游的地方,鸿胪府是处理外交礼仪的地方,这些地方都在同一年被雷击,上天这是在警告他:国家的威信已经丧失了,不注重修身养德,将来一定会因为迷信佛道、沉迷享乐、放弃礼仪而亡国!陈朝的皇帝和大臣们,愣是一点儿都没意识到。到了后主当政的时候,灾难接二连三地发生,他害怕了,跑到太皇寺去当和尚的奴仆,想求佛保佑,却不管国家大事,沉迷酒色,荒废礼法,也不和邻国搞好关系,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。
齐朝武平元年夏天,丞相段孝先府邸南门门柱被雷击了。《京房易传》里说:“雷击打到高官的门或者屋子,三年之内,奸臣就会被杀。” 第二年,和士开就被杀了。
东魏武定四年冬天,下起了雨夹冰雹,这可是罕见的景象啊!《洪范五行传》里说:“这是阴气太盛,凝结不散的表现。木代表少阳,象征着朝廷的贵臣。如果贵臣将要出事,阴气就会侵犯木,木先受寒,所以才会下雨还下冰雹。木冰又叫‘介’,‘介’是兵器的意思,预示着将有兵灾。” 当时,司徒侯景控制着河南,正赶上皇帝身体不好,文襄帝担心侯景造反,就把他召回。结果侯景直接举兵叛乱了!豫州刺史高元成、襄州刺史李密、广州刺史暴显都被侯景抓起来羞辱了一顿,这不就是贵臣将受灾的征兆吗?后来,左仆射慕容绍宗跟侯景在涡阳打了一仗,俘虏斩杀了五万多人。
后齐天保二年,连续下了三天的雨夹冰雹。早些时候,清河王岳被高归彦诬陷,这一年忧郁而死。
武平元年冬天,也下了雨夹冰雹;第二年二月,又下了。那时候,录尚书事和士开独揽大权。同年七月,太保琅邪王俨假传圣旨杀了他。领军大将军库狄伏连、尚书右仆射冯子琮都因为和王俨的事被赐死。九月,王俨自己也死了。
六年、七年,春天和冬天都反复下雨夹冰雹。那一年,周朝的军队攻入晋阳,平定了邺都。后主逃到了青州,朝廷的重臣不是死了就是逃散了,很多州郡都遭受了战火的摧残,损失惨重啊!
梁朝中大通元年四月,下起了很大的冰雹。《洪范五行传》里说:“冰雹,是阴气侵犯阳气的征兆。” 当时皇帝经常把自己当作奴隶一样对待,沉迷于佛教,完全被和尚们牵着鼻子走。
陈朝太建二年六月,下了一场大冰雹;十年四月,又下了一场;十三年九月,又下冰雹。那时候,始兴王叔陵骄横跋扈,暗中拉拢死士,图谋不轨,皇帝还特别宠信他,所以上天三次显现异象来警告。皇帝却始终不明白。等到皇帝死了,叔陵果然造反了。
后齐的娄太后卧病在床,睡衣竟然无缘无故地自己飘了起来。没多久,她就死了。
文宣帝晚年,喜欢穿华丽的衣服,打扮得花枝招展的,还经常穿着胡服,微服私访到民间去。这“粉黛”啊,是妇女的装饰,阳为阴事,是君主变成臣子的象征。后来皇帝死了,太子继位,结果被废黜,成了济南王。再说这齐氏家族是从阴山来的,他穿胡服,是想回到最初的服饰,锦绣华服不是帝王该穿的,微服私访是平民百姓才干的事,这都是齐国灭亡的预兆啊!
后主喜欢让宫女用白色的越地粗布做成像发髻一样的头饰,还用白色的车盖。这两种东西,都是丧葬用的东西。后来后主果然被周武帝灭了,父子俩同时被杀害。
武帝时期,后主在宫苑里建了个“贫儿村”,自己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,在里面装穷人乞讨,以此为乐。他还让很多人穿黑衣,互相捆绑,玩耍。结果后主真的被周朝打败了,被俘虏到长安死了;他的妃子们穷困潦倒,甚至要靠卖蜡烛为生。
后周大象元年,他穿戴的冕服有二十四旒,车马服饰旗鼓,都以二十四为标准。侍卫的官服,五彩缤纷,还掺杂着红紫。他还下令全国的车子都用大木头做车轮,不用辐条。朝臣不能佩带玉饰,妇女要化黑色妆容,画黄色的眉毛。他还造了像送葬用的帐篷,让五个皇后分别住在里面,帐篷前面摆着宗庙祭祀用的器物,皇帝亲自读祭文祭祀。他还让五辆辂车载着妇女,自己带着左右侍卫步行跟随。还在车上倒挂着鸡和碎瓦片,看它们发出声音,以此为乐。这些都是妖邪的举动啊!皇帝不久就暴毙了,政权落入隋朝手中,周朝的法度,都被全部废除了。
开皇年间,房陵王勇和宜阳公王世积家里,妇女们戴的头巾样式,跟槊幡军旗一样。妇女代表阴,象征臣子,而穿戴兵队的旗帜,臣子有兵祸的征兆啊!勇果然被害,世积也因此被处死。
开皇年间,有人上书,说这几年来,鸡叫的时候翅膀不扑腾,像腋下有什么东西妨碍它一样,羽毛抬不起来,肘腋之臣,将要发生变乱了。奏章没有被采纳。京房的《易飞候》里说:“鸡鸣不鼓翅,国有大害。”后来很多大臣都被灭族,诸王被废黜,太子被幽禁。
大业初期,全国各地鸡叫声很多,而且都在晚上叫。有个叫京房的,他那本《易飞候》里说:“鸡晚上叫,会有紧急命令下来。”书里还说:“傍晚叫,老百姓会有麻烦;晚上人静了还叫,会有战争;半夜叫,那可就血流成河了。”到了隋朝中期以后,国家事务繁多,钱也不够花了,于是就下达紧急命令,加重赋税,逼着地方官去完成任务。老百姓没法活了,都起来造反当强盗,战争就没完没了,到处都是死人,尸体都堆在野外了。
开皇年间,皇宫的掖庭里,每天晚上都有东西来骚扰宫女。宫里的主管就报告了皇帝。皇帝说:“宫门的守卫那么严,这东西是怎么进来的?肯定是妖精!”于是就警告宫女们说:“要是碰上了,就砍它!”后来,真的有个像人一样的东西晚上爬上床,宫女就拔刀砍它,好像砍到骨头了。那东西掉下床跑了,宫女追着它,它就跑进池子里淹死了。第二天,皇帝让人把池子里的水放干,捞出来一只大乌龟,有一尺多长,龟壳上还有刀砍的痕迹。皇帝下令把乌龟杀了,从此以后这事儿就再也没发生过了。这乌龟是水里住的,而且很灵,是阴谋诡计的象征,说是晋王在宫里讨好皇帝,想求个儿子应验的。
陈朝祯明二年四月,数不清的老鼠,从蔡洲岸边涌进石头城外的淮河,一直跑到青塘两岸。几天后,这些老鼠都死了,顺着河水漂到江里去了,靠近青祥的地方。京房的《易飞候》里说:“老鼠无缘无故地成群结队,不打洞不筑巢地聚集在一起,那是国君要死了的预兆。”没过多久,陈朝就灭亡了。
陈朝天嘉六年秋天七月,仪贤堂莫名其妙地塌了,那地方靠近金沴木。当时皇帝正大兴土木,修建显德殿等五个宫殿,说是修得富丽堂皇,老百姓却没活干了,所以木头也失去了原来的性质。仪贤堂,那是尊老敬贤的意思,它无缘无故地塌了,老天爷好像在警告皇帝:你这么奢侈浪费,不会用贤能之士,要这虚名有什么用?皇帝没明白过来,第二年就死了。
祯明元年六月,宫里的水殿里,好像有人在用刀锯砍伐东西的声音,后来水殿就无缘无故地倒塌了。七月,朱雀航也无缘无故地沉没了。当时后主正大兴土木修建园林,却不重视宗庙祭祀。水殿是皇帝宴游的地方,朱雀航是国都的大门,它们无缘无故地坏了,老天爷好像在警告:宫殿毁了,道路断了。后主不明白,最后被隋朝灭了,宫殿庙宇都变成废墟了。
齐孝昭帝要杀杨愔,坐着车去上朝,进东门的时候,轿子的竿子莫名其妙地断了。皇帝非常厌恶这个兆头,一年多后就死了。
河清三年,长广郡的官署屋梁突然裂开,像人的形状一样。太守觉得不吉利,就把裂开的木头削掉了。可是第二天,屋梁又裂开了,还是那个样子。长广是皇帝原来的封地,木头自己发生变化,这是很不祥的预兆啊!那年皇帝就死了。
武平七年秋天,穆皇后要到晋阳去,先到北宫去向胡太后辞行。到了宫门的时候,她乘坐的七宝车莫名其妙地陷进地里,牛的四条腿都陷进去了。那一年齐朝灭亡了,皇后被俘虏到长安。
后周建德六年,青城门无缘无故地倒塌了。“青”是东方的颜色,象征着东宫(太子居住的地方)。当时太子没有威仪和礼节,青城门无缘无故倒塌,这是太子不胜任的预兆。皇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第二年太子继位,果然是个暴君,周朝的危亡,就是从这里开始的。
大业年间,齐王杨暕在东都建房子,新盖的寝宫,房梁无缘无故地断了。当时皇上没有立太子,天下人都认为杨暕是下一任皇帝的最佳人选,朝中大臣都盼着他继位。杨暕因此变得骄横放肆,还找算命先生给自己算命,又搞那些厌胜之术。寝宫的房梁无缘无故地断了,木头失去了正常的性质,这是奸谋的预兆啊!上天通过这种变化来警告他,可是杨暕没有醒悟,后来果然被皇帝处罚了。
《洪范五行传》说:“说了他不听,这就叫做不治理好。它的罪过是僭越,它的惩罚是长期干旱,它的最终结果是忧虑。有时会有诗歌妖言惑众,有时会有毛虫成灾,有时会有犬类伤人。所以会有口舌之争,会有好的征兆和坏的征兆。只有木克金。”
梁武陵王萧纪擅自称帝,年号天正。永丰侯萧撝说:“大王不行了。以前桓玄的年号是大亨,有识之士认为‘二月就完了’,桓玄的失败,果然在仲春。今天是天正,‘正’字的解释是‘一止’,能长久吗?”果然一年后他就失败了。
北齐文宣帝的时候,太子高殷要举行冠礼了,皇帝下令让邢子才给他写个字。邢子才给他写的字是“正道”。皇帝说:“‘正’字,意思是停止。我的儿子,难道要代替我吗?”邢子才想请求修改,皇帝不允许,说:“这是天意!”然后皇帝转头对常山王高演说:“时机到了就由你掌握大权,但是一定要小心,千万别杀人啊!”结果皇帝死后,太子继位,常山王高演果然废黜了太子自立为帝,高殷没多久就被杀害了。
北齐武成帝时期,左仆射和士开对皇帝说:“自古以来,帝王最终都化为尘土,尧舜、桀纣,最终又有什么区别呢?陛下应该趁着年轻力壮,尽情享受快乐,一天的快乐胜过千年,不要白白地勤俭节约啊!”皇帝很高兴听他这么说,更加沉迷于享乐。和士开不仅引导皇帝走上邪路,自己还专权擅政,最后被御史中丞给杀了。
北齐武平年间,陈国军队攻打彭城,后主高纬又急又怕,侍中韩长鸾劝他说:“就算丢了河南,还能当个龟兹国的国君。淮南现在丢了,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?人生能有多少时间,就图个快乐吧,别总是忧心忡忡的!”皇帝听了很高兴,于是更加沉迷于酒色,根本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。没过多久,北齐就被周朝灭掉了。
武平七年,北齐后主被周军的军队打败,逃到邺城,自称太上皇,把皇位传给了太子高恒,改元为隆化。当时的人们把“隆化”两个字拆开组合,读作“降死”。结果北齐果然被周朝灭亡,高纬也死了。
周武帝改元为宣政,梁朝皇帝萧岿把“宣政”两个字拆开组合,读作“宇文亡日”。那年六月,周武帝就死了。
北周宣帝在东宫的时候,不遵守法度,武帝经常鞭打他。等到他继位后,摸着身上的伤疤大声骂道:“你死得太晚了!”他还改元为大象,萧岿又把“大象”两个字拆开组合,读作“天子冢”。第二年,宣帝就死了。
开皇初年,梁王萧琮改元为广运。江陵的老百姓互相说:“‘运’字,是军队逃跑的意思。我们的国君是不是要被军队赶跑了?”后来萧琮到京城朝见,结果被扣留没有回来,他的叔父萧岩又率领百姓叛乱,梁国就这样灭亡了。
文帝给他的几个儿子起的名字分别是:皇太子叫勇,晋王叫英,秦王叫俊,蜀王叫秀。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,有人上奏章说:“‘勇’字,顶多就是一个壮士的称呼;‘英’是千人中的佼佼者,‘俊’是万人中的佼佼者。这些都是老百姓用来夸奖人的好词,不适合当帝王的尊号啊!”皇帝没理他。当时,姓杨的人很多都跟嬴姓有关系,有人就进言说:“杨英,反过来念就是‘嬴殃’(赢的灾难)啊!”皇帝一听,心里很不舒服,赶紧把几个儿子的名字都改了。后来,勇、俊、秀这几个儿子都被废了,杨广当了皇帝,最后丢了江山,果然应了“杨氏之殃”这个说法。
炀帝当了皇帝,改年号为“大业”。有识之士一听就觉得不妙,说:“‘大业’这两个字拆开来看,就是‘大苦来’啊!”没多久,天下就大乱了,到处都是战火和灾荒。
炀帝经常很轻松地跟秘书郎虞世南说:“我这个人不喜欢别人劝谏我。要是那些地位高、名望大的人来劝谏我,是为了想出名,我更受不了。那些地位低微的人,虽然我会稍微宽容一点,但最终也不会真正听进去。你明白我的意思吧!”当时人们议论说,古代那些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,目光敏锐,耳聪目明,他们会张贴告示鼓励大家直言进谏,甚至立个木牌让大家写批评意见,为臣民们提供各种表达意见的渠道,生怕忠言到不了自己耳朵里。这样才能恩泽遍布天下,福泽子孙后代。而这位皇帝却讨厌直言不讳,打击谏官,他能长久吗?结果他被杀,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。
梁朝天监元年,大旱,一斗米要五千钱,好多人都饿死了。《洪范五行传》里说:“君主如果过度使用阳刚之气,兴师动众,过度劳累百姓,大兴土木,不顾百姓死活,臣民就会怨声载道。然而,君主心里又放不下权力,所以阳气过盛失衡,阴气沉滞不济。阳气过盛,就会导致旱灾。”当初,皇帝起兵襄阳,打败张冲,击败陈伯之,平定建康,前后打了好多仗,百姓都疲惫不堪;即位后,又不断跟魏国打仗,也是这个原因。
陈朝太建十二年春天,一直到四月都没下雨。在此之前,周朝军队掠夺淮北,始兴王叔陵等军队战败,淮北地区都落入周朝手中,这也是旱灾的原因。
东魏天平四年,并州、肆州、汾州、建州、晋州、绛州、秦州、陕州等好多地方大旱,老百姓都跑散了。那一年,高欢(齐神武帝)跟西魏在沙苑打仗,输了,死了好几万人。
东魏武定二年冬天到春天,又旱灾。这之前西魏的军队打进了洛阳,高欢亲自带兵在邙山跟西魏大战,死了好几万人。
北齐天保九年夏天,又旱了。之前大规模动员老百姓修建了四百多里的长城,都是因为劳民伤财造成的。
北齐乾明元年春天,旱灾。之前动员了好几十万人修建金凤台、圣应台、崇光台这三个超级豪华的宫殿,穷奢极欲,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,这是老天爷给的报应啊!
北周河清二年四月,并州、晋州以及西边五个州旱灾。那一年,又动员老百姓修建轵关。结果突厥二十万人马把长城给拆了,还去抢劫恒州。
北周后主天统二年春天,旱灾。那时候大规模动员老百姓,修建大明宫。
隋朝开皇四年以后,京城经常旱灾。那时候迁都到龙首山,修建宫殿,老百姓累坏了,又是老天爷的报应!
隋朝大业四年,燕州、代州以及边境上的几个郡县旱灾。当时动员了一百多万人修长城,皇帝还亲自去边境视察,老百姓没活干,饿死在路上的到处都是。
大业八年,全国旱灾,老百姓四处逃荒。那时候全国各地都在打仗,皇帝还亲自带兵去打高丽,军队又冷又饿,死了十之八九。大业十三年,全国大旱。当时各个郡县乡镇,都派人去修城墙,不管男女老少,都得去干活。
话说梁武帝天监三年六月初八,那天他在重云殿上讲经呢,突然有个叫志公的和尚跳起来又唱又跳,一会儿又哭了起来,然后就写了首五言诗:“乐哉三十余,悲哉五十里!但看八十三,子地妖灾起。佞臣作欺妄,贼臣灭君子。若不信吾语,龙时侯贼起。且至马中间,衔悲不见喜。” 这诗的意思是说,梁朝从天监年间到后来,太平了三十多年,可悲的是,最终会乱上五十年!等到八十三岁那年,在丹阳北边(子地)会发生大乱。奸臣当道,好人被杀害。不信我的话,等龙年侯景作乱你就知道了,最后还会骑马逃亡,悲惨收场,看不到好日子了。
从天监到梁朝大同年间,确实三十多年江表地区都很太平。可是到了太清二年,台城被攻破,梁武帝当了四十八年皇帝,这和诗里说的“五十里”也差不多。太清元年八月十三,侯景从悬瓠来投降,丹阳北边就是子地,梁武帝听信了朱异的话,竟然接纳了侯景。侯景造反是从戊辰年开始的,到午年,梁武帝忧虑过度而死。十年后的四月初八,志公和尚又在一次大会上作诗一首:“兀尾狗子始著狂,欲死不死啮人伤,须臾之间自灭亡。患在汝阴死三湘,横尸一旦无人藏。” 这诗说的是侯景(小名狗子),他起初从悬瓠(古汝南)投降,最后在巴陵南边的三湘地区战败身亡,尸体无人收殓。
天监年间,茅山有个隐士叫陶弘景,也写了一首五言诗:“夷甫任散诞,平叔坐谈空,不意昭阳殿,忽作单于宫。” 这诗讽刺当时朝廷大臣只顾着清谈玄学,不务正业。夷甫、平叔都是当时的大臣,结果侯景造反后,竟然住进了昭阳殿。
大同年间,还流传着童谣:“青丝白马寿阳来。” 后来侯景攻破丹阳,果然骑着白马,用青丝绳子做马缰。
陈朝建立后,又出现了一首童谣:“黄班青骢马,发自寿阳涘。来时冬气末,去日春风始。” 后来陈朝皇帝果然被韩擒虎打败了。韩擒虎,小名黄班,他攻破建康时,也骑着青骢马,时间也跟童谣里说的前后呼应。
陈朝的时候,江南地区很流行王献之写的《桃叶》这首歌,歌词是:“桃叶复桃叶,渡江不用楫。但度无所苦,我自迎接汝。” 晋朝攻打陈朝的时候,在桃叶山下安营扎寨,后来韩擒年渡江,大将任蛮奴到了新林,引导北方的军队前来支援。 这首歌当时很流行,大概意思是说渡江很容易,不用担心。
陈朝皇帝陈叔宝修建齐云观,老百姓就唱起了歌:“齐云观,寇来无际畔。”意思是说,齐云观建好了,敌人就来了,没完没了。 结果呢,齐云观还没修好,陈叔宝就被隋朝军队俘虏了。这首歌也应验了。
祯明年间,陈叔宝又作了一首新歌,歌词特别悲凉,还让宫里的美女们学习演唱。歌词是:“玉树后庭花,花开不复久。” 当时的人们都把这首歌当作预兆,认为陈朝很快就要灭亡了。这首歌也应验了。
北齐神武帝高欢刚迁都到邺城的时候,民间流传着一首童谣:“可怜青雀子,飞入邺城里。作窠犹未成,举头失乡里。寄书与妇母,好看新妇子。” 这青雀子指的是魏孝静帝,他是清河王之子,后来娶了高欢的女儿。 邺城宫殿还没建好,就发生了禅让,就像青雀子还没筑好巢就丢了家一样。 孝静帝不久就死了,高欢的女儿文宣皇后后来嫁给了杨愔。 当时高欢的妻子娄太后还在世,所以童谣里说“寄书与妇母”,而“新妇子”指的是被废黜的皇后。
武定年间,又出现了一首童谣:“百尺高竿摧折,水底燃灯澄灭。” “高”指的是齐姓,“澄”是文襄帝高澄的名字。 五年后,神武帝高欢死了,应验了“高竿摧折”;七年后,文襄帝高澄被害,应验了“水底燃灯澄灭”。
天保年间,有个叫陆法和的人来到北齐,在他的屋子墙壁上写道:“十年天子为尚可,百日天子急如火,周年天子迭代坐。” 当时文宣帝高洋在位十年就死了,废帝高殷只当了百多天皇帝就被废黜,孝昭帝高演在位一年也死了。 这首预言也应验了。
武平元年,又出现了一首童谣:“狐截尾,你欲除我我除你。” 那年四月,陇东王胡长仁密谋派刺客去杀和士开,结果事情败露,反而被和士开诬陷杀害了。 这童谣也应验了。
两年前,小孩儿们都在唱童谣:“和士开,七月三十日,将你向南台。” 小孩子们唱完之后,还一起拍着手说:“杀了他!” 结果呢,七月二十五日,御史中丞琅邪王俨真的把和士开抓了,押送到南台斩首了。 同年,又出现一首童谣:“七月刈禾伤早,九月吃糕正好。十月洗荡饭瓮,十一月出却赵老。” 七月和士开被杀,九月琅邪王也被害了,十一月赵彦深被外派当了西兖州刺史。
武平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又出现一首童谣:“黄花势欲落,清樽但满酌。” 当时穆皇后和她儿子行为放荡,干预朝政,大家都觉得很苦恼。 穆皇后的小名就叫黄花,这童谣预言了齐朝的灭亡,就像黄花即将凋谢一样。
邺城里还流传着这么一首童谣:“金作扫帚玉作把,净扫殿屋迎西家。” 没过多久,周朝的军队就打进邺城了。
周朝刚建立的时候,又出现一首童谣:“白杨树头金鸡鸣,只有阿舅无外甥。” 北齐后主高纬是隋朝皇帝的侄子,他禅位后就死了,而他那些舅舅们却都权势很大。
周宣帝半夜跟宫女手挽着手跳舞唱歌,还唱道:“自知身命促,把烛夜行游。” 这皇帝登基三年就死了。
开皇十年,高祖皇帝去并州,宴请秦孝王和他的儿子子相。 皇帝还即兴作了一首四言诗:“红颜讵几,玉貌须臾。一朝花落,白发难除。明年后岁,谁有谁无。” 结果呢,第二年子相就死了,十八年后秦孝王也死了。
隋炀帝大业十一年,他从京城出发去东都,到了长乐宫,喝得酩酊大醉,然后写了一首五言诗。诗的最后一句是:“徒有归飞心,无复因风力”。他让宫里的美人一遍遍地吟诵这句诗,自己还哭得泪流满襟,在场的侍卫们也都跟着唉声叹气。 之后,隋炀帝去了江都,又写了一首五言诗:“求归不得去,真成遭个春。鸟声争劝酒,梅花笑杀人。” 这年三月,他就被杀了,正应了诗中“遭个春”的预言。 那一年盗贼四起,道路都被堵死了,隋炀帝害怕了,也就彻底断了回京的心思。 他还梦到两个小孩子唱歌:“住亦死,去亦死。未若乘船渡江水。” 因此,他在丹阳建宫殿,打算在那里住下来。 可是宫殿还没建好,他就死了。
大业年间,民间流传着一首童谣:“桃李子,鸿鹄绕阳山,宛转花林里。莫浪语,谁道许。” 后来,李密因为牵涉到杨玄感叛乱,被官府抓了起来,他在路上逃跑了。 他暗中聚集了一批盗贼,从阳城山杀出来,攻破了洛口仓,之后又驻扎在苑内。“莫浪语,密也”,指的就是李密;“宇文化及自号许国,寻亦破灭。谁道许者,盖惊疑之辞也”,说的是宇文化及自称许国,不久也被灭亡了。“谁道许”是当时人们惊疑不定的说法。
梁武帝大同元年,邵陵王萧纶在南徐州的卧室里,白天的时候,一只狸猫在屋梁上打架,掉下来被他抓住了。 到了太清年间,碰上了侯景之乱,他带兵去支援台城。 到了钟山,突然出现一只冬眠刚醒的熊,咬了萧纶坐骑的马。 这大概也是一种灾异吧。 萧纶后来被王僧辩打败,逃到南阳,最后被西魏杀了。
梁武帝大同年间,每到晚上,狐狸都在皇宫的城门下叫,好几年才停。 京房的《易飞候》里说:“野兽群鸣,邑中且空虚。” 不久之后,国家就乱了,丹阳城里死的人几乎都死光了。
陈朝祯明初年,一只狐狸跑到皇帝的床底下,抓也抓不住。 京房的《易飞候》里说:“狐入君室,室不居。” 没多久,陈朝就灭亡了。
公元549年九月,一只豹子闯进了邺城的南门,当场被杀了。五年后的八月,又有一只豹子跑到了铜爵台。京房的《易飞候》里说:“野兽进入城邑,甚至跑到朝廷大道、官府门前,是大祸的预兆,君主将会死去。”那一年,东魏军队在玉壁战败,高欢也因病去世了。
公元552年,一只兔子跑出了庙社。京房的《易飞候》里说:“兔子跑到王室,君主将会死去。”庙社,指的是祖宗的神灵居住的地方。五年后,周军攻入邺城,后主高洋仓皇逃窜。
武平年间将要结束的时候,并州、肆州等地有很多狼吃人。 《洪范五行传》里说:“狼是贪暴的野兽,大多是白色的,是兵灾的象征。狼又像狗,预示着狗祸将至。”京房的《易传》也说:“君主如果暴虐无道,灾祸就会降临百姓,躲进深山才能保全性命。狼吃人,就是这种灾祸的征兆。”当时皇帝用尽小人,自己也变得贪暴残忍,残害百姓,狼吃人的预兆应验了。不久后,就被周军灭掉了,这也就是兵灾的象征。
武平年间,朔州府门外无缘无故出现了小孩的脚印,还堆土做成了城墙的样子。当时人们感到奇怪,仔细查看后发现是狐狸精作怪,这种怪事逐渐蔓延到并州、邺城。这和武定三年豹子入城的情况一样。那一年,南安王高思好起兵攻打并州,结果被官军打败了;郑子饶、羊法皓等人又在山东造反。
公元559年,邺城和顿丘都出现了狗和女人交配的怪事。《洪范五行传》里说:“不同物种不该交配却交配了,这是天下大乱的征兆。狗和人交配,是狗祸的预兆。”狗祸,是阳气过盛、失去民心的征兆。当时皇帝不关心国事,恩泽没有惠及百姓。
高洋当政的时候,狗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,母狗还有夫人、郡君的封号,朝廷还给它们配备军队供养,吃的是精米细粮,睡的是柔软的床铺。老天爷要惩罚他了,竟然把爵位封给狗,这正是狗祸的预兆啊!老天爷好像在说,你们这些大臣都跟狗一样啊!高洋不明白这个道理,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。
公元563年,有条狗生了崽,可是腰部以下分成两半,有两条尾巴,六条腿。狗是凶猛的动物,有爪牙,象征着将士。当时宇文护和侯伏、侯龙恩等人密谋叛乱。狗的身体后半部分分裂,就是这个预兆啊!
大业元年,雁门那地方的狗好多都跑丢了主人,成群结队地在野外乱跑,样子都变得像狼一样,还咬人吃人,好几年才消停。书上说:“狗嘛,是看家护院的,现在都跑丢主人了,这说明臣子们不听话了。狗的样子变得像狼,狼毛是白的,这是要打仗的预兆啊!” 后来皇帝穷兵黩武,没完没了地搞劳役,老天爷好像在警告他:别再搞劳役了,那些看家护院的臣子们要造反了!皇帝不听劝,硬是开始修长城,接着又搞西域、辽东那些事,天下老百姓都怨声载道,最后在江都发生了政变,连皇帝身边的侍卫都造反了。
梁大同二年,地上长出白色的毛,有两尺长,这算是吉兆吧。孙盛觉得这是百姓太劳累的征兆。之前大规模动员百姓修建浮山堰,耗费巨大,眼看就要完工了,结果又几次决堤,百姓们都厌倦了劳役,路上到处都是唉声叹气的声音。
齐河清元年九月,沧州和长城脚下,地上也长出好多毛,白的黑的都有,四五寸长,这好像也是吉兆。那时候正好在北方修长城,又在国内修建三台,老百姓苦不堪言。
开皇六年七月,京城下毛雨,雨里带着毛,像头发丝一样,长的有三尺多,短的也有六七寸。京房的《易飞候》上说:“天上掉毛,国家要大饥荒。”那时候关中地区大旱,粮食价格飞涨。
后齐天统初年,岱山封禅坛上的玉璧自己出来了,这也算是吉兆吧。岱山是皇帝改朝换代的地方,玉璧是祭祀用的东西,现在自己出来了,说明要改朝换代了。后来齐国灭亡,土地归属周朝,高祖接受周朝的禅让,天下统一,这都是祭祀太山应验的结果。
武平三年,白水岩下青石壁上出现了“齐亡走”三个字。有人把它改成了“上延”,后主觉得这是吉兆,满朝文武都来祝贺。结果周军打进来了,后主果然丢下邺城跑了。
开皇十七年,武安、滏阳之间下了十多块陨石。《洪范五行传》上说:“石头从天上掉下来,君主会有危险。”七年后,皇帝驾崩了。
开皇末年,高祖在宫里埋了两块小石头在地上,做个记号,表示床的位置。没过多久,这两块石头就变成了玉。刘向说:“玉是极其贵重的,贱的东西变成贵的东西,这是要变天了。”到了大业末年,到处都是盗贼,都自称皇帝。
公元617年,西平郡发现一块石头,上面刻着“天子立千年”几个字。当时朝中一片欢腾,大家都忙着庆祝。但是,一些有识之士却忧心忡忡,他们说:“‘千年万岁’是死后才有的说法,现在就说能统治千年,灾祸很快就要来了。”果然,第二年皇帝就被杀了。
公元546年,梁朝曲阿县修建陵墓,陵墓入口处的石麒麟竟然自己动了!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祥之兆,石头是金属性的,而它动了,预示着迁移,是上天在警告:这陵墓最终会没有主人,石麒麟会被别人搬走。后来,梁朝果然亡国了。
公元528年,后齐朝,宫殿里的石头自己动了起来,两块石头互相碰撞。有个叫眭孟的人分析说,石头属阴,代表臣子,宫殿里的石头自己动,预示着皇帝身边的人会背叛他。后来,周朝军队东征,皇帝的宠臣尉相愿、乞扶贵和他的兄弟、韩建业等人,都叛变投降了周朝。
公元546年正月,梁朝送两尊辟邪到建陵。左边那尊有两根角的,顺利到达陵墓。右边那尊只有一根角的,在路上却不停地跳跃,足足三次!结果,车辕都给它震断了。换了辆车继续走,还没到陵墓两里地,它又跳跃了三次!每次它一跳,车上的人都吓得腾空而起,离地三四尺高,车轮都陷进土里三寸深!这又是石头克金的征兆!刘向说过:“失去民心,命令无法执行,说话没人听,都是因为破坏了金气。”石头属阴,代表臣子,臣子作乱,正是这个征兆的体现。梁武帝晚年不理政事,君臣只顾着念经、谈玄学,朝政混乱,命令无法执行,说话没人听,这就是祸乱的根源。最终导致了侯景之乱。
公元618年,濮阳郡发现了一尊石像,郡官想把它运到府里,刮取上面的金子。结果,石像在路上自己跳下车,还连续两次!后来,他们用粗绳子把石像绑在车壁上,绳子竟然又断了,石像再次掉在地上。当时,皇帝刚灭了齐国,又攻打淮南,战争不断,百姓疲惫不堪,这就是失去民心导致的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