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,在百济和新罗的东南方向,隔着水路大约三千多里,在茫茫大海中,依山傍岛而建国。魏朝的时候,跟中国有了文化交流。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,每个都自称国王。日本人不太清楚具体距离,只用天数来计算。他们的国土东西方向走五个月的路程,南北方向走三个月,都到海边了。地势东高西低。他们的首都叫邪靡堆,也就是《魏志》里说的邪马台。古书上说,日本离乐浪郡和带方郡有一万二千里,在会稽的东边,跟儋耳差不多远。汉光武帝的时候,日本派使者来朝见,自称大夫。到了汉安帝时期,又派使者来进贡,当时称他们为倭奴国。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,日本国内大乱,各个部落互相攻打,好多年都没个稳定的统治者。后来,出现了一个叫卑弥呼的女人,她会用一些巫术之类的迷惑老百姓,于是全国人民都拥立她当女王。她有个弟弟,帮她一起管理国家。女王身边有上千个侍女,很少有人能见到她的真面目,只有两个男人负责给她送饭和传话。女王的宫殿、楼阁、城墙和栅栏都由士兵把守,管理非常严格。从魏朝到齐朝、梁朝,日本一直和中国保持着联系。
接下来是第二段,从魏晋到南北朝,日本一直和中国有往来。
开皇二十年,日本国王姓阿每,字多利思北孤,号阿辈鸡弥,派使者来朝见皇帝。 皇上就让相关部门去了解一下日本的风俗习惯。 使者汇报说,倭王把天当哥哥,把太阳当弟弟,天还没亮就出来处理政务,盘腿坐着,太阳一出来就停止办公,说“把政务交给我的弟弟”。 高祖皇帝说:“这也太没道理了!” 于是下令让他们改掉这个习惯。
倭王的妻子叫鸡弥,后宫有六七百个女人。太子名叫利歌弥多弗利。他们没有城墙和城郭。宫廷官员分十二个等级:一曰大德,次小德,次大仁,次小仁,次大义,次小义,次大礼,次小礼,次大智,次小智,次大信,次小信,人数没有固定。 有一百二十个军尼,相当于咱们中国的乡镇长官。八十户人家设一个伊尼翼,这就好比现在的村长。十个伊尼翼归一个军尼管辖。
他们的服装,男人穿的是上衣下裙,袖子很小,鞋子像咱们的草鞋,鞋面上涂着漆,系在脚上。老百姓大多赤脚。 不允许用金银做装饰。当时的衣服是横向裁剪的布料,前后相连,没有缝合。头上也不戴帽子,头发就垂在两耳旁边。到了隋朝,他们的国王才开始戴帽子,用锦缎做成,上面用金银镂刻花纹作装饰。女人把头发束在脑后,也穿衣裳,裙子都有褶皱。她们用竹子做梳子,用草编席子,用杂皮做外套,再用漂亮的皮子镶边。他们有弓箭、刀、矛、弩、斧头,用漆皮做盔甲,用骨头做箭镞。虽然有武器,但是没有战争。他们举行朝会的时候,一定会摆出仪仗队,演奏他们的国乐。户口大概有十万户。
话说这地方的风俗,要真是杀了人、抢了劫、或者干了坏事,那可都是要死的!要是偷东西,就按偷的东西价值来赔偿,赔不起的,就只能当奴隶了。当然,轻重缓急还是有区别的,有的就流放,有的就打板子。
审案子的时候,要是有人不肯招供,那可就惨了,他们会用木头压膝盖,或者用强弓的弓弦勒脖子!还有更狠的,把小石头扔进滚烫的开水里,叫当事人去捞,说是谁理亏,谁的手就烂!甚至会把蛇放进瓮里,叫人去抓,说理亏的人就会被蛇咬! 所以啊,那地方的人都很老实,很少打官司,小偷小摸的也少。他们喜欢听五弦琴、笛子的音乐。
男人女人都喜欢在胳膊上、脸上刺青,下水捕鱼是家常便饭。他们没文字,就刻木头打结绳子记事。后来敬佛之后,从百济求来了佛经,这才有了文字。他们会占卜算卦,特别相信巫师。每年正月初一,他们都要射箭、喝酒玩乐,其他的节日习俗跟咱们差不多。他们还喜欢下棋、玩博戏、握槊、樗蒲这些游戏。
那地方气候温暖,草木四季常青,土地肥沃,水多地少。他们训练鸬鹚捕鱼,用小环套住鸬鹚的脖子,让它下水抓鱼,一天就能抓一百多条呢!他们吃饭不用盘子,就用树叶垫着,用手抓着吃。他们为人正直,很有风度。女人多男人少,结婚不能娶同姓的,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能结婚。女人嫁到夫家,得先跨过一条狗才能跟丈夫见面。那里的女人都很贞洁,不淫荡也不嫉妒。
人死了,要用棺材埋葬,亲朋好友会在尸体旁唱歌跳舞,妻儿兄弟则穿白衣服丧。达官贵人要停尸三年,然后下葬;普通百姓则择日下葬。下葬的时候,把尸体放在船上,在地上拖着走,或者用小车运送。
那里有座阿苏山,山上石头会无缘无故地着火,火苗直冲天,当地人觉得很神奇,就经常去那里祈祷祭祀。还有一种如意宝珠,青色的,像鸡蛋那么大,晚上会发光,据说那是鱼的眼睛精华。新罗和百济都把倭国当成大国,认为倭国有很多珍宝,都很敬仰倭国,经常派使者来往。
公元607年,高丽国王派使者来隋朝进贡。使者说:“听说海西菩萨天子(指隋炀帝)大力弘扬佛教,所以特来朝拜,还带了几十个和尚来学习佛法。” 高丽国书上写着“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”之类的话。隋炀帝看完很不高兴,对鸿胪卿(主管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)说:“蛮夷的书信里居然有失礼貌的,以后别再让我知道了!”
第二年,隋炀帝派文林郎裴清出使倭国(日本)。裴清先经过百济,到了竹岛,南边望见新罗,又经过都斯麻国,这些地方都在大海之中。 接着继续往东,到了一个叫一支国的国家,又到了竹斯国,再往东到了一个叫秦王国的国家,那里的人跟中原人长得差不多,当地人认为那是夷洲,但裴清觉得不太确定。 他又经过十多个国家,才到达倭国的海岸。从竹斯国往东,这些国家都归倭国管辖。
倭王派小德阿辈台率领几百人,摆出仪仗,敲锣打鼓来迎接裴清。十天后,倭王又派大礼哥多毗率领二百多骑兵到郊外迎接。裴清到达倭国都城后,倭王和裴清见面,非常高兴,说:“我听说海西有大隋,是一个礼仪之邦,所以才派人来进贡。我们这些蛮夷住在海边偏僻的地方,不懂得礼仪,所以才耽误了在境内迎接的时间,没有马上接见您。现在我特意打扫道路,装饰馆舍,来迎接大使,希望能学习大隋先进的文化。”裴清回答说:“皇帝的恩德遍及天地,恩泽流遍四海,因为您仰慕大隋的文化,所以皇帝才派我来这里宣旨。” 然后,倭王就安排裴清住进了馆舍。
后来,裴清派人告诉倭王:“朝廷的命令已经传达了,请您尽快启程回国。”于是倭王设宴款待裴清,并派使者跟随裴清一起回国进贡土特产。从此以后,倭国和隋朝的交往就中断了。
史官说:山谷大川各有不同的地理环境,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,喜好和欲望也不一样,语言更是互不通晓。圣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化政策,这样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,使他们的风俗习惯与中原相通。
九夷居住的地方,和中原地区隔得很远,但是他们天性善良温和,没有粗暴凶狠的风气。虽然隔着遥远的山川大海,却很容易用教化来引导他们。夏朝、殷朝的时候,他们有时会来朝拜天子。等到箕子逃到朝鲜之后,才开始有了八条禁令,这些禁令疏而不漏,简明易行,可以长期实行,教化的影响,延续了千年不断。
现在辽东各国,有的穿着打扮和中原的冠冕服饰相仿,有的饮食起居也用上了中原的礼器,他们喜好学习经史子集,热爱文学史书,经常有人到京都来学习,往来不断,即使有人死去或迷路也不返回。如果不是先贤们留下的良好风气,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?所以孔子说:“说话要忠诚守信,做事要认真敬重,即使在蛮夷之地也能实行。”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!辽东各国值得学习的地方,岂止是进贡那些粗糙的箭矢而已呢?
从汉高祖统一了周朝的残余势力,恩泽于中原地区开始,到开皇年间,隋朝才开始征讨辽东,但由于天时不利,军队没有取得任何战果。隋朝的两代皇帝继承了皇位后,雄心壮志,想要征服天下,多次出兵朝鲜半岛,发射威力巨大的弩箭。那些小国害怕灭亡,敢于像困兽一样拼死抵抗,战争连绵不断,天下大乱,最终导致这些小国土崩瓦解,国破人亡。兵书上说:“致力于发展德政的国家会昌盛,致力于扩张领土的国家会灭亡。”然而,辽东地区长期以来都没有被划入郡县管辖。那些国家一直按时进贡朝拜,从没有中断过。隋朝的两代皇帝因此而骄傲自满,认为天下没有人比自己更厉害,不懂得用文化教化来感化他们,反而贸然发动战争。国内依靠富强,对外想着扩张领土,用骄傲招致怨恨,用愤怒发动战争。像这样还不会灭亡,自古以来是没有听说过的。所以,对四夷的警戒,怎么能不认真思考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