宇文弼,字公辅,是河南洛阳人,他家祖上跟周朝皇室是同宗。他爷爷宇文直,当过魏国的巨鹿太守。他爸爸宇文珍,做过周朝的宕州刺史。宇文弼为人慷慨,很有节操,学识渊博,在周朝做到了礼部上士。他曾经奉命出使邓至国以及黑水、龙涸等羌族地区,前后有三十多个部落归附。回来后,奉旨修订《五礼》,书稿完成后上交,皇上赏赐了他十二顷公田,一百石粮食。他后来升迁为少吏部尚书,提拔了八个人当县令,这些人后来都做出了显著的政绩,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会识人。之后他又升任内史都上士。

武帝打算出兵河阳攻打齐国,跟大臣们商量作战计划,宇文弼献策说:“齐国建国到现在已经很多代了,虽然说他们统治不怎么样,但他们毕竟还有藩属和依附他们的势力。现在出兵,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战场。河阳地处要冲,是齐国精兵聚集的地方,全力进攻围困,恐怕很难成功。依我看,汾水河弯曲的地方,小山平原一带,容易攻克。用兵打仗,没有比这地方更合适的了,希望陛下仔细考虑。”武帝没采纳他的建议,结果军队毫无战果。建德五年,大规模进攻齐国,最终还是用了宇文弼的计策。宇文弼于是招募了关中地区几百个勇敢的年轻侠士组成一支特战队,跟随武帝攻打晋州。他身中三箭,仍然奋勇作战,武帝对他非常赞赏。后来跟随武帝平定齐国,因为战功被封为上仪同,封武威县公,食邑一千五百户,赏赐一千五百匹丝绸,一百五十名奴婢,以及一千多头牛羊马匹,并被任命为司州总管司录。

宣帝继位后,宇文弼升任左守庙大夫。当时突厥侵犯甘州,皇帝命令侯莫陈昶率兵讨伐,宇文弼担任监军。他对侯莫陈昶说:“突厥军队来势凶猛,去势迅速,想要追击他们,很难追得上。应该挑选精锐骑兵,直接奔向祁连山以西。如果敌人撤退,一定会从蓼泉以北经过,那里地势险峻,而且低洼潮湿,估计他们的军队和马匹要花三天时间才能通过,我们可以慢慢追击,一定能追上他们。这样就能做到敌疲我胜,打败他们一定没问题。如果能堵住这条路,那就是最好的策略了。”侯莫陈昶没听他的,向西攻打合黎山,大军行动迟缓,突厥人已经逃出了边境。那一年,宇文弼又率兵跟随梁士彦攻克寿阳,随后改封安乐县公,食邑增加六百户,赏赐六百匹丝绸,以及奴婢和马匹。他被任命为浍州刺史,不久又升任南司州刺史。后来司马消难投奔陈国,宇文弼追赶不及。在漳口与陈国将领樊毅交战,从早上打到中午,三次交战三次获胜,俘虏了三千人。他被任命为黄州刺史,不久又升任南定州刺史。

开皇初年,因为之前的功劳被封为平昌县公,食邑增加一千二百户,回到朝廷担任尚书右丞。当时西羌归附,朝廷派宇文弼持节安抚他们,设立了盐泽、蒲昌二郡后才返回。他升任尚书左丞,在官场上为人正直,受到百官的敬畏。三年后,突厥侵犯甘州,他作为行军司马跟随元帅窦荣定一起击溃了突厥军队。回来后被任命为太仆少卿,升任吏部侍郎。平定陈国的战争中,杨素率军从信州出发,宇文弼奉命担任诸军的节度使,兼任行军总管。刘仁恩打败陈国将领吕仲肃的战役中,宇文弼也出了不少主意。他被加封开府,升任刑部尚书,兼任太子虞候率。

皇帝曾经亲自参加祭祀典礼,宇文弼和博士们一起讨论,他的言辞清晰流畅,引人注目。皇帝非常高兴,对身边的侍臣说:“我现在看到了周公制定的礼仪,听到了孔子的孝道论述,真是让我心里很安慰。”于是赏赐了大家,赏赐的等级各有不同。当时朝廷把晋阳视为重要的军事重镇,并州总管必须是皇室宗亲,长史和司马也都是一时的高官。前任长史王韶去世后,因为宇文弼文武双全,被任命为并州长史。不久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,很快又被朝廷召回。十八年,辽东作战,被任命为元帅汉王府司马,仍然兼任行军总管。战争结束后,他先后担任朔州、代州、吴州三州总管,都有很好的政绩。

隋炀帝即位后,宇文弼被征召回朝担任刑部尚书,并持节巡视河北地区。回来后被任命为泉州刺史。一年多后,再次担任刑部尚书,不久又升任礼部尚书。宇文弼因为才能出众,历任显要职位,声望很高,人们议论纷纷,多半对他赞赏有加,皇帝对他开始有点忌惮。当时皇帝越来越沉迷于声色享乐,特别喜欢远征,宇文弼对高颎说:“以前周朝的天子沉迷于声色享乐而导致国家灭亡,现在的情况跟以前很像啊,难道不值得警惕吗?”他还说:“长城之战,幸好不是紧急任务。”有人把这些话报告给了皇帝,最终宇文弼被处死,当时他六十二岁,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。他写的辞赋有二十多万字,他所著的《尚书》《孝经注》在当时广为流传。他有儿子宇文俭、宇文瑗。

张衡,字建平,是河内人。他爷爷张嶷当过魏国的河阳太守,他爸爸张光当过周朝的万州刺史。张衡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,为人正直刚毅。十五岁的时候,他就去太学学习,认真刻苦,深受同学们的敬佩。周武帝因为太后去世而悲伤,和身边的人去打猎,张衡顶着寒风冒着雪,拦住皇帝的马,直言劝谏。皇帝很欣赏他,赏了他衣服和马匹,还提拔他当了汉王的侍读。后来张衡又跟从沈重学习《三礼》,大致掌握了要义。之后多次升迁,做到掌朝大夫。高祖皇帝即位后,张衡被任命为司门侍郎。等到晋王杨广担任河北行台的时候,张衡先后在刑部和度支两部门任郎官。行台撤销后,他被任命为并州总管的幕僚。后来杨广调任扬州总管,张衡又跟着他当幕僚,杨广非常信任他,很多夺取天下的大计都是张衡出的主意。后来因为母亲去世,张衡辞官回家守孝,一年多后,他又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司马,朝廷还赏赐了他三百匹布。

开皇年间,熙州的李英林起兵造反,自称百官,朝廷任命张衡为行军总管,率领五万步骑去平叛,成功平定叛乱后,张衡被封为开府,朝廷赏赐了他一百三十个奴婢,五百匹布,以及大量的金银财物牲畜。后来杨广当了太子,张衡被任命为右庶子,同时兼任给事黄门侍郎。隋炀帝即位后,张衡继续担任给事黄门侍郎,升为银青光禄大夫,不久又升任御史大夫,非常受皇帝的器重。大业三年,隋炀帝到榆林郡巡视,回太原的路上,对张衡说:“我想去你家做客,你做东道主吧。”张衡立刻赶回河内老家,和家人一起准备了酒席迎接皇帝。隋炀帝翻越太行山,开辟了九十里的直道,才到达张衡的家。皇帝很喜欢张衡家里的山泉,在那里住了三天,并感慨地说:“我以前跟着先皇去泰山祭祀的时候,路过洛阳,一直想来这里看看,却一直没有机会,没想到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。”张衡叩头谢恩,敬献美酒。隋炀帝非常高兴,赏赐了张衡家附近三十顷田地,一匹好马,一条金腰带,六百匹绢,一件衣服,以及一套御用的餐具。张衡推辞,隋炀帝说:“天子出行,所到之处都算作是恩赐,不用推辞。”张衡又设宴款待皇帝,皇帝下令把宴席上的食物赏赐给朝廷百官,甚至连卫士都分到了。

张衡因为和皇室关系密切,恩宠非常盛,渐渐开始骄傲自满。第二年,隋炀帝到汾阳宫,宴请群臣,特别赏赐张衡五百匹绢。当时隋炀帝想扩建汾阳宫,让张衡和纪弘一起拟定计划上报。张衡趁机劝谏说:“近年来劳役繁多,百姓疲惫不堪,希望陛下能够体恤民情,减少一些工程。”隋炀帝非常生气。后来隋炀帝当着大臣的面说张衡:“张衡自认为是靠他的计策,才让我拥有天下的。”当时齐王杨暕失宠,隋炀帝暗中派人寻找杨暕的罪证。有人诬告杨暕违反制度,伊阙令皇甫诩也从汾阳宫参与了此事。又有人说,以前隋炀帝去涿郡和祭祀恒山的时候,前来朝拜的百姓衣冠不整。隋炀帝责怪张衡身为宪司官员却不能纠正这些问题,把他贬为榆林太守。第二年,隋炀帝再次来到汾阳宫,张衡督促修建楼烦城,顺便去拜见皇帝。隋炀帝看到张衡依然肥胖,认为他不思悔改,就对他说:“你这么胖,还是回榆林去吧。”张衡于是回到了榆林。不久,他又被命令去督造江都宫。有人到张衡那里告发宫监的罪行,张衡没有处理,而是把状子交给宫监,结果告状的人被宫监残酷地迫害。礼部尚书杨玄感派人到江都,告状的人向杨玄感诉说了冤情。杨玄感认为张衡确实做得不对。

后来杨玄感和张衡见面,还没说什么,张衡就先说:“薛道衡真是冤枉死了。”杨玄感把这件事上报,江都丞王世充又奏报张衡多次减少施工材料。隋炀帝大怒,把张衡押解到江都,要杀了他,很久以后才将他释放,免去官职,让他回家务农。隋炀帝还经常派亲信暗中监视张衡的一举一动。八年后,隋炀帝从辽东回京,张衡的妾室告发张衡怨恨朝廷,诽谤朝政,最终张衡被处死。临死前,张衡大声说:“我这一辈子做了什么坏事,竟然活不了多久!”行刑的人堵住他的耳朵,催促他快点死。义宁年间,朝廷认为张衡的死是冤枉的,追赠他大将军、南阳郡公的爵位,谥号为“忠”。他有一个儿子叫张希玄。

杨汪,字元度,老家是弘农华阴,他曾祖父杨顺搬到了河东。他爹杨琛做到仪同三司,等杨汪发达了,追封他爹为平乡县公。杨汪小时候挺不好惹的,喜欢跟人打架,被他打的人,没有一个能站得住的。长大后他改了性子,认真学习,专攻《左氏传》,还通晓《三礼》。他先是在周冀王手下当侍读,王爷很看重他,经常说:“杨侍读德行学问都很高深,是我的良师益友啊!”后来他又向沈重学习礼仪,向刘臻学习《汉书》,这两个人都夸他:“我们比不上他!” 就这样,杨汪名声鹊起,一路升官,做到夏官府都上士。

等到隋炀帝杨广当上丞相的时候,杨广把他叫去参与军事,后来又升他当掌朝下大夫。杨广当皇帝后,封他为平乡县伯,给他二百户人家当封地。他后来又当过尚书司勋、兵部两曹的侍郎,以及秦州总管的长史,大家都觉得他做事很厉害。后来他升任尚书左丞,因为犯了点事被免职了。之后他又当过荆州、洛州的长史,每当处理完公务,他就召集学生讲课,当时的人都称赞他。

过了几年,杨广对谏议大夫王达说:“你帮我找个合适的尚书左丞。”王达就私下跟杨汪说:“我要推荐你当尚书左丞,要是成了,我送你块好地!”杨汪就把王达的话告诉了杨广,结果王达因为这事获罪,杨汪最后当上了尚书左丞。杨汪熟悉法律条文,断案很果断,当时大家都说他称职。隋炀帝登基后,让他当大理卿。杨汪上任两天,皇帝就要亲自审问犯人。当时关押的犯人有二百多人,杨汪一晚上把案子都审完了,第二天早上就向皇帝汇报,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了,没有一点遗漏,皇帝非常高兴。

一年后,他被任命为国子祭酒。皇帝让百官都去国子监学习,跟杨汪一起讨论学问,全国有名的儒学大家,都聚集在那里。大家激烈辩论,都没能驳倒他。皇帝让御史把他们的问答记录下来,汇报给他,皇帝看了很高兴,赏了他一匹好马。在大业年间,他官至银青光禄大夫。后来杨玄感在河南起兵造反,朝廷派裴弘策带兵去平叛,结果打输了,裴弘策撤军回来,路上遇到杨汪,就悄悄地跟他说了会话。后来,留守樊子盖杀了裴弘策,把这事上报给了杨汪,皇帝怀疑这件事,就把杨汪贬到梁郡当太守。

这时李密已经逼近东都,他的军队经常袭击梁郡,杨汪率兵抵抗,多次挫败了他们的进攻。隋炀帝死后,王世充拥立越王杨侗当皇帝,任命杨汪为吏部尚书,很信任他。王世充篡位后,杨汪继续为王世充做事。王世充被消灭后,杨汪因为是王世充的同党,被杀死了。

史书上说啊,卢恺的谏言说得挺好,令狐熙治理地方也做得不错,薛胄执法公正,宇文弼威望很高,张衡以正直闻名,杨汪以学问自负。但是这些人,都只是开头做得很好,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,就像堆了九仞高的山,却因为一筐土而崩塌,真是可惜啊!忠诚是美好的品德,即使是把忠诚用在不合适的人身上,也可能行不通,更何况是把脚踏在邪路上,还找不对人呢?俗话说得好:“不要去做权力的首脑,否则就要承担后果。”又说:“不要招惹祸端,不要引发混乱。”张衡这小子,他既然招惹了祸乱的根源,实际上就是权力的首脑,做事又不顺从,他能落到这个下场,不是很正常吗?

话说回来,卢恺、令狐熙、薛胄、宇文弼、张衡、杨汪这几位,起初都是干得很不错的,可最后都没能善终,真是令人惋惜!就像那句“九仞之基,俱倾于一匮”,功亏一篑啊! 这说明啥呢?忠诚虽然是好东西,但也要看对象,用错了地方,效果就大打折扣了。更别说张衡这种,走歪路,还找不对人,那不是自找麻烦吗? 古人云:“无为权首,将受其咎。” “无始祸,无召乱。” 张衡这小子,自己作死,招惹了祸端,还当起了权力老大,做事又不听话,最后落得个这样的下场,一点都不奇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