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士谦,字子约,是赵郡平棘人。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,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,出了名。有一次母亲呕吐,怀疑是中毒了,他竟然跪下来尝了母亲吐出来的东西。他的伯父魏玚是岐州刺史,非常欣赏他,经常夸奖说:“这孩子是我们家的颜回啊!”他十二岁的时候,被魏广平王赞辟为开府参军事。后来母亲去世,他守孝期间,瘦得像根骨头似的。他的姐姐嫁给了宋家,因为悲伤过度也去世了。

守孝期满后,李士谦把家里的宅子改建成了寺庙,然后离开了家,去拜师学习。他学习非常刻苦,广泛阅读各种书籍,天文、算术都很精通。齐朝吏部尚书辛术曾经邀请他做员外郎,赵郡王睿也因为他的德行想推荐他做官,但他都以生病为由推辞了。和士开也很看重他,想向朝廷推荐他做国子祭酒,李士谦知道后坚决推辞,这才免了官职。隋朝建立后,他一直隐居不出仕。因为他从小父母双亡,所以他从来不喝酒吃肉,也不说杀生的坏话。

即使亲戚朋友来做客,他也总是摆上酒菜,正襟危坐地陪着他们,一天都不会感到疲倦。李氏家族势力很大,每逢春秋祭祀,族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宴会,大家都会喝得烂醉如泥,非常喧闹。有一次,家族聚会在他家举行,摆满了丰盛的饭菜,但他却先摆上了黍米,对族人们说:“孔子说黍是五谷之首,荀子也说要先吃黍稷,这是古人的传统,我们怎么能违背呢?”长辈和晚辈都肃然起敬,不敢再放肆喧闹,等散了之后,互相感叹说:“见到君子之后,才发现我们自己多么不优秀啊!”李士谦听到后,自己也责备自己说:“我怎么会让人如此看轻,竟然到了这个地步!”

他家非常富有,但他自己却生活俭朴,经常把钱财用来接济他人。州里有人家办丧事没钱的,他总是跑过去帮忙,尽力提供帮助。如果有兄弟因为分家产不均而争吵打架的,李士谦听说后就会拿出钱来,补给少的那一方,让他们双方财产相等。兄弟俩羞愧又感激,互相谦让,最终成了好兄弟。

如果牛闯进他的田地,他会把牛牵到阴凉的地方喂养,比牛的主人还细心。看见有人偷割他的庄稼,他只是默默地躲开。他家的仆人曾经偷过粮食,李士谦安慰他说:“都是因为穷困所致,不必责怪你!”然后就放他走了。他的一个奴仆曾经和乡里人董震因为喝酒后比武,董震掐住了他的脖子,结果把他弄死了。董震害怕极了,向李士谦请罪,李士谦对他说:“你本来没有杀人的意思,何必向我道歉!不过,你最好离开这里,别让官府抓到你。”他性格宽厚,都是这种类型的事情。

后来,他拿出几千石粮食借给乡邻,那一年恰逢歉收,乡邻们无力偿还,都来向他道谢。李士谦说:“我家粮食多余,本来就是为了帮助大家,怎么会是为了赚钱呢!”于是,他把欠债的人都召集起来,摆上酒席款待他们,然后当着他们的面烧掉借据,说:“债务已经还清了,不用再放在心上了!”然后就让他们都回家了。第二年丰收了,乡邻们都来还钱,李士谦都拒绝接受,一分钱也没要。几年后又发生了大饥荒,很多人饿死了,李士谦拿出全部家产,为乡邻们煮粥,靠他救活的人将近万人。他还把死者的遗体都收殓埋葬,一个也没落下。春天到了,他又拿出粮食种子,分给贫穷的人家。赵郡的农民都感激他,抚摸着他们的子孙说:“这是李参军留下的恩惠啊!”有人对李士谦说:“你做了很多阴德。”李士谦说:“什么叫阴德呢?就像耳鸣一样,只有自己能听到,别人都不知道。”

“我现在做的这些事,你儿子都知道,还谈什么偷偷摸摸做好事呢?”

士谦这个人啊,特别擅长谈论玄妙的道理。有一次,有个客人坐在他旁边,压根儿不信佛教的因果报应那一套,觉得那些佛经上说的东西,根本就没听说过。士谦就给他打了个比方说:“积善之家,余庆累世;积恶之家,余殃累身;高官厚禄,往往是祖上积德的福报;扫墓祭奠,也常常是为了祭奠亡故的亲人,这难道不是吉凶祸福的报应吗?佛经里说众生轮回五道,生生世世没个完,这和贾谊说的‘千变万化,未始有极’是一个意思,人死后会变成什么,谁也说不准。佛道思想还没传到中国来,一些贤人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。你看,鲧变成黄熊,杜宇变成杜鹃鸟,褒姒变成龙,牛哀变成野兽,君子变成天鹅,小人变成猿猴,彭祖变成猪,如意变成狗,黄母变成鼋,宣武帝变成鳖,邓艾变成牛,徐伯变成鱼,铃下变成乌鸦,书生变成蛇,羊祜的前世是李氏之子……这些,难道不都是佛教说的‘变受异形’吗?”客人说:“邢子才说过,怎么可能松柏死后会变成樗栎呢?我觉得他说的对。”士谦说:“这说法不对。万物变化都是由心而生的,树木哪来的心呢?”客人又问三教(儒、道、佛)的优劣,士谦说:“佛像太阳,道像月亮,儒家像五颗星星。”客人也驳斥不了,只好作罢。

士谦一生很喜欢写一些抒发情怀的诗歌,但他写完后总是自己毁掉,从不给人看。他还曾经论述过刑罚,虽然文章没有留下完整的,但大概意思是这样的:“历代帝王制定的法律,各有不同,可以根据情况增减修改,没必要一下子全改掉。现在贪污受贿重的就判死刑,这太残酷了,也起不到震慑作用。俗话说得好:‘人不畏死,不可以死恐之。’我认为对这种罪犯,应该采用肉刑,先砍掉一个脚趾头,再犯就砍掉一只胳膊。流放的罪犯,砍掉右手三个手指,再犯就砍掉整只胳膊。小偷应该黥刑(在脸上刺字),再犯就砍掉他作案用的三个手指,还不悔改就砍掉胳膊,一直这样下去。那些无赖之徒,就发配到边疆去,让他们去当兵,这只会招来外敌入侵,这不是治理国家的好办法。赌博、游乐,都是盗窃的苗头,禁止不住,就用黥刑。”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他的治国理念很有道理。

开皇八年,李士谦终于在家去世了,享年六十六岁。赵郡的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,没有一个人不哭着说:“我们这些人都还活着,怎么就让李参军先走了呢!”来参加他葬礼的人足足有一万多人。他的乡邻李景伯等人,因为李士谦品德高尚,就在他墓地附近立碑记述他的事迹,还上书尚书省请求朝廷为他追赠谥号,但这事儿最终没办成。

李士谦的妻子,范阳卢氏,也是个非常有德行的女人。丈夫死后,那些赏赐的财物,她一样都没收,对州里的父老乡亲说:“参军生前最喜欢做好事,现在虽然去世了,怎么能夺了他的心愿呢!”于是,她就拿出五百石粮食救济穷苦的人。

崔廓,字士玄,是博陵安平人。他父亲崔元,曾经做过北齐燕州司马。崔廓从小就孤苦贫穷,母亲身份低微,所以不被当地豪门望族看重。他一开始只是个小小的里佐(乡里的小官),屡次受到屈辱,心里很是不平,于是就愤然逃到深山里去了。在那里,他广泛阅读书籍,学识渊博,山东一带的学者都非常敬重他。后来他回到家乡,也不接受朝廷的征召。他和李士谦是忘年之交,经常互相往来,当时人们都称他们为“崔李”。李士谦死后,崔廓悲痛欲绝,为他写了传记,并把它珍藏起来。李士谦的妻子卢氏守寡后,家里有什么事,总是让人去请教崔廓拿主意。崔廓还写过一篇关于刑名理论的论文,论述非常精辟,可惜文章大部分都没流传下来。大业年间,崔廓在家中去世,享年八十岁,留下一个儿子叫崔赜。

崔赜,字祖浚,七岁就能写文章,虽然长得身材矮小,但口才极好。开皇初年,秦孝王推荐了他,他参加考试成绩优异,被朝廷诏令与其他儒生一起修订礼乐制度,授予他校书郎的官职。不久后,他又升迁为协律郎,太常卿苏威非常器重他。母亲去世后,他辞官守孝,孝心至深,五天滴水未进。后来,他又被征召为河南王和豫章王的侍读,每天都要往返于两位王子的府邸之间。等到河南王成为晋王后,崔赜又升任记室参军,从此离开了豫章王。晋王非常看重他,还给他写信说:

话说汉朝的西京,梁王建立了国家,建起了平台和东苑,贤士云集,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马卿辞去了武骑的官职,枚乘也辞去了弘农太守的职位。我每次读史书,都觉得很奇怪,他们为什么放弃显赫的官位,跑到藩属国去呢?现在想想,才明白他们的高雅志向。这两位先生,可不是一般人啊!

你学识渊博,记忆力超群,探究问题深入透彻,目光远大。你对汉朝大臣的“三箧”典故了如指掌,好像游历过蒙山一样熟悉;你对梁孝王门客的“五车”典故也烂熟于心,如同吞并了云梦泽一般。你为人正直,敬重贤才,爱惜人才,从不觉得疲倦。你效仿郭隗先筑宫殿以招揽人才,又常备美酒款待贤士,就像穆生那样。现在你又重新开辟疆土,再次立下誓言,你的地盘有七百里那么大,把曲阜都圈进来了,城池有七十多座,把临淄都包括进去了,南阳也大规模开发,东阁也开始修建了。我设想你将乘坐华丽的马车,穿着长长的衣袍,坐在精美的酒席上,穿着华美的鞋子,吟诵着山桂的挺拔,描绘着池竹的茂盛。你的地位如此尊贵,你的风度如此潇洒,真是太好了太好了,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!

我仰望上京,思念着先祖的德行,我的才能比不上天上的神仙,也远远不如曹植,这封信写不尽我的感激之情,就不多说了。

赜答曰:

前两天收到您的来信,真是荣幸之至,我激动得不知所措。您信中谈到的那些高深的道理,就连管辂那样精通占卜的人也未必能完全理解;那些丰富的典故,即使是郭璞那样精通经史的人也未必能完全解释清楚。至于那些绚丽多彩的景象和美妙动听的音乐,用凤凰鸣叫来比喻都显得不足,用龙的纹章来比喻也无法形容其万一。吴札对《周颂》的解读,也未必能完全表达其精妙之处;郢地乐师演奏的《阳春》之曲,又有谁能完全领会其神韵呢!

您是尊贵的殿下,拥有高贵的血统,才华横溢,您的道德修养超过东平王,您的文采超过北海王。汉朝有司马迁、萧望之,晋朝有裴楷、张华,他们都名扬天下,声名远播。相比之下,我只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,与他们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我祖上是燕国南边的赘婿,在河朔地区过着闲散的生活,从来没想过要追逐名利,更谈不上效仿蔺相如那样的人物。我从未刻苦学习,连《论语》只读过一篇,读《庄子》也只读过一小部分。更何况我现在年纪大了,生活也清贫,学业毫无成就,抱负也无法实现。我就像燕雀想与马匹比高低,像薛谭想与鸡鸣比美,我这样的才能,怎敢妄自尊大?想要凭借微薄之力报答您的恩情,就像想搬动泰山飞越北海一样困难,就像想把昆仑山挖成池塘一样容易失败。

没想到您却如此赏识我,让我有机会为家门增光。家里出了将相,就像桃李满园一样欣欣向荣。真龙即将降世,谁想出名就赶紧出来吧,那些只会吹嘘的人,就别再自以为是了!您的恩典就像江海一样浩瀚无边,能滋养万物,而那些丘陵山岗,就无法与之相比。如果曹植能听到您的高论,就不会留下遗憾;如果杨修能得到您的指点,也不会留下污点。我感激不尽,特此写信向您表达我的谢意。

豫章给我寄来了信,还送来了五十石米,以及衣服和钱财。那时候晋王(杨广)的公文书信,很多都是出自他手。王叔文(王叔文,此处应为王绩)进了东宫,先被任命为太子斋帅,不久又升迁为舍人。元德太子去世后,他因为生病回家了。后来又被征召,做了起居舍人。

大业四年,我跟着皇上去了汾阳宫,然后到了河阳镇。蓝田县令王昙在蓝田山发现了一个玉人,高三尺四寸,穿着大领衣服,戴着帽子,就呈献给了皇上。皇上问了群臣,都没人认识,我回答说:“我仔细查阅了汉文帝以前的史料,那个时候还没有帽子,所以这个玉人应该是文帝以后才制作的。我曾经看过魏国大司农卢元明写的《嵩高山庙记》,里面说有神人,用玉做成人形,大小只有几寸,时隐时现,出现的时候天下就会太平久远。皇上您顺应天意,安抚百姓,在嵩山洛阳建立政权,岳神自己都出现了,我斗胆祝贺您!”说完就叩头行礼,百官都跟着祝贺,皇上龙颜大悦,赏赐了我二百匹缣帛。

跟着皇上登上太行山,皇上问我:“哪里有羊肠坂?”我回答说:“我查阅了《汉书·地理志》,上党壶关县有羊肠坂。”皇上说:“不是。”我又回答说:“我查阅了皇甫士安写的《地书》,说太原北面九十里有羊肠坂。”皇上说:“对,就是那里。”皇上就对牛弘说:“崔祖浚说的‘问一知二’就是指他啊!”大业五年,我奉诏和其他的儒生一起撰写了《区宇图志》二百五十卷,呈献给了皇上。皇上不太满意,又让虞世基、许善心重新修订,增加到六百卷。因为父亲去世,我辞去了官职,不久后又重新被任命,继续工作。

辽东战役的时候,我被任命为鹰扬长史,负责给辽东新设置的郡县命名,这些都是我的主意。我还奉诏写了《东征记》。大业九年,我被任命为越王长史。当时山东盗贼四起,皇上让我去安抚高阳、襄国,归顺的有八百多人。大业十二年,我跟着皇上去了江都。宇文化及弑杀了皇上,把我任命为著作郎,我称病没有上任。在路上病倒了,死在了彭城,那年我六十九岁。

赜啊,跟洛阳的元善、河东的柳抃、太原的王劭、吴兴的姚察、琅邪的诸葛颍、信都的刘焯、河间的刘炫这几个朋友关系特别好,一有空就聚在一起,聊个没完没了。

他们一起写诗词、赋、碑文什么的,加起来足足有十多万字呢! 他还写了《洽闻志》七卷、《八代四科志》三十卷,这些书还没来得及出版呢,结果江都就出事了,全都烧成灰了,太可惜了!

徐则,是山东郯县人。从小就性格沉稳,欲望很少。他师从周弘正学习,擅长三玄之学,精通辩论,名声响彻都城。 徐则自己感叹说:“名声不过是真实的附庸,我难道要成为它的附庸吗?”于是,他便有了隐居的念头,拄着拐杖去了缙云山。后来,有几百个学生苦苦请求他教授,都被他谢绝了。他没结婚,一直穿着粗布衣服。陈太建年间,他被召到至真观小住。一个月后,他又辞别,去了天台山,在那里隐居修炼,只靠松树和山泉水生活,即使隆冬严寒,也不穿棉衣。太傅徐陵还为他刻石立碑颂扬。

他在缙云山的时候,太极真人徐君曾对他说:“你八十岁的时候,会成为帝王的老师,然后才能得道。” 扬州的晋王广听说他的名声,亲笔写信召见他,信中写道:“道包含了各种妙理,法体自然,包容天地万物,化生世间一切,人能弘扬大道,大道就不会虚行。先生您修养品德,心境空明,崇尚玄学,齐物论,深明义理,通晓法门。您怡情于玄妙,澄神于虚静,采食松树,栖息于烟霞之中。您盼望着在赤城等待风云,在玉堂驾驭龙凤,即使隐居在名山大川,也照样能影响江淮地区,您的功德盛名,让人日夜梦寐以求。我久仰先生的德行,仰慕您的高洁,渴望能与您这样的隐士交流,梦想着能到岩穴之中拜访您。如今霜风已冷,海气将寒,您在茂密的树林中休息,道体也该休养生息了。古时候商山的四位隐士,轻视汉朝的征召,淮南的八位隐士,也曾受到诸侯的邀请。古今虽然不同,山谷却依然存在,隐居朝市,前代贤者已有先例,弘扬大道,阐述圣道,非先生莫属!所以我派人去请您,希望您不必费心准备,欣然前来,不必乘坐华丽的车驾,即可离开空谷。希望您能屈尊前来,我期盼着您能拨开云雾而来。”

徐则对他的学生说:“我今年八十一岁了,晋王召见我,是徐君的预言应验了。”于是他就去了扬州。晋王想要向他学习道法,徐则以时日不方便为由推辞了。那天傍晚,他让侍者准备香火,像平时一样行礼。到了五更天,他就去世了,身体柔软如同活着一样,停放了几个月,容貌都没有改变。晋王写信说:“天台山隐士东海徐先生,修养高深,德行高尚,超脱世外,行为端正。他穿着粗布衣服,吃松树和草药,隐居在灵山圣岳五十多年。他超凡脱俗,气度不凡,深不可测。我敬仰他的道风,久仰他的德行,多次派人去请他,希望能向他学习道法,结下善缘。没想到他刚来不久,不到十天就羽化成仙,回归了灵府。他的身体柔软,容貌不变,正如古书上说的‘尸解地仙’啊!虽然师礼未能尽到,但心中依然敬佩,虽然他已仙逝,我依然感到悲痛,丧事所需的一切,我都将负责。他既然羽化成仙,就不必再用棺椁和坟墓了!只留下他的拐杖,以示俗礼,应该派人送他回天台安葬。”

从扬州到天台的路上,很多人看到徐则徒步而行,说他被放还了。回到旧居,他取出经书道法,分给弟子们,又让他们打扫出一间屋子,说:“如果有客人来,应该请他们到这间屋子。”然后他跨过石桥走了,不知去向。一会儿,灵柩到了,才知道他羽化成仙了。那时他八十二岁。晋王听说后更加惊异,送去一千匹布帛,派画家画下他的肖像,并请柳抃为他写赞文:“可道非道,常道无名。上德不德,至德无盈。玄风扇矣,而有先生。夙炼金液,怡神玉清。石髓方软,云丹欲成。言追葛稚,将侣茅嬴。我王遥属,爰感灵诚。柱下暂启,河上沉精。留符告信,化杖飞声。永思灵迹,曷用摅情?时披素绘,如临赤城。”

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。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。请您提供文本,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,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。

那时候呢,有个叫宋玉泉的,是建安人;还有个会稽人孔道茂,以及丹阳人王远知,他们几个也都在练辟谷,就吃松树上的东西和喝山泉水过日子,日子过得挺苦的,但是呢,都被隋炀帝看重了。

张文诩是河东人。他爸爸张琚,在开皇年间当过洹水县令,因为清正廉洁而有名。家里藏书几千卷,张琚用这些书教育子侄,他们都通过明经科考试做了官。张文诩博览群书,尤其精通《三礼》,《周易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和《春秋三传》也都学得很通透。他特别喜欢郑玄的注解,认为郑玄的注解博大精深,而其他儒家的不同说法,他也都仔细研究过。

高祖皇帝把全国有名的儒学大家,比如房晖远、张仲让、孔笼这些人,都请到博士这个职位上。张文诩当时在太学学习,房晖远他们都非常佩服他,整个太学都对他敬仰有加。很多学生都来向他请教难题,张文诩总是能引经据典,滔滔不绝地讲解,而且讲解得非常到位。侍御史皇甫诞,当时朝中有名的大臣,都对他恭敬有加,像对待老师一样。有一次皇甫诞到南台办事,特意打扮好自己的马,亲自来邀请张文诩。张文诩每次都牵着马步行前往,他心里明白,不想依靠别人来提升自己。

右仆射苏威听说张文诩的名声后,把他召见,和他谈话,非常高兴,劝他做官。但张文诩不想做官,坚决拒绝了。仁寿年间末期,太学荒废了,张文诩拄着拐杖回家,以种菜为生。州郡多次征召他做官,他都拒绝了。他以孝顺母亲闻名,经常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别人,乡里风俗因此也得到了改善。曾经有人半夜偷割他的麦子,他看见了却躲开了,小偷因此很受感动,丢下麦子就走了。张文诩安慰了他,并且发誓不说出去,还让他把麦子带走了。过了几年,小偷才把这件事告诉乡里人,这才广为人知。

邻居家修墙,心里觉得不公平,张文诩就主动把自家旧墙拆了,来满足邻居。张文诩曾经患有腰痛,碰巧有个医生自称擅长治疗腰痛,张文诩让他治疗,结果被医生用刀弄伤了,只能卧床不起。医生跪地求饶,张文诩却把他打发走了,还隐瞒了实情,对妻子说:“我昨天头晕,掉进坑里了。”他总是这样掩盖别人的缺点。州县看他家境贫寒,想给他一些救济,他也都拒绝了。

每当闲暇无事的时候,他就悠然长叹:“年纪越来越大了,恐怕我的名声难以流传后世啊!”他用如意敲打桌子,敲击的声音很有节奏,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闵子骞和原宪。他最终在家中去世,年仅四十岁。乡里为他立碑颂扬,称他为张先生。

史书上说啊,古代那些隐士,可不是把自己藏起来不见人,也不是闭口不说话,更不是藏着掖着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。其实啊,他们心里追求的是一种平静淡泊的状态,不糊涂也不蒙蔽,能够安于现状,顺其自然,对任何事物都抱着公正无私的态度。

像士谦他们这些人,就完全不在乎官爵名利,一心扑在田园隐居上。他们隐居生活,却不违背孝敬父母的本分;他们保持节操,却不与世俗完全隔绝;他们不主动教化别人,却能以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人;他们看似虚无缥缈,实际上却能真正有所成就。他们爱护百姓如同父母,对待乡邻如同亲戚,如果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纯朴高尚的品德,谁能做到这样呢? 再说士谦,听到赞扬也不高兴,文诩受到委屈也不生气,徐则更是志向高远,不为世俗所动,对谁都一样,没有贵贱之分,都是抱着质朴之心的人啊。

崔廓因为受到屈辱,就以隐居来表达自己的不满,成了有名的隐士;祖浚呢,继承了祖上文采出众的美名,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父子俩虽然生活方式不同,一个活跃一个隐居,但最终都获得了成功,这真是太好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