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台卿,字少山,是河北保定曲阳人。他爸爸杜弼,在北齐当过卫尉卿,那是挺高的官职。杜台卿从小就爱学习,读了很多书,还会写文章。
他在北齐做过奉朝请,后来又当过司空西阁祭酒、司徒户曹、著作郎、中书黄门侍郎,官越做越大。他为人正直,清高,一直保持着儒家的风范。后来周武帝灭了北齐,他就回老家了,开始教村里的孩子们读《礼记》和《春秋》。
隋朝开皇年间,朝廷又把他召回去了。杜台卿曾经参考《月令》写了一本书,叫《玉烛宝典》,一共十二卷,内容很丰富。他把书献给皇帝,皇帝很高兴,赏了他二百匹丝绸。杜台卿后来耳朵聋了,觉得干不了官差,就请求朝廷让他去修国史。皇帝同意了,让他当著作郎。十四年后,他又上表请求退休,皇帝准了,让他拿着原来的官职回家养老。过了几年,杜台卿在家去世了。他留下了十五卷集子和二十卷的《齐记》,流传后世。可惜的是,他没有儿子。
他有个哥哥叫杜蕤,虽然学习不如杜台卿,但是为人处世的能力比他强,官做到开州刺史。杜蕤的儿子杜公赡,从小也爱学习,继承了家里的好传统,后来死在了安阳县令的岗位上。杜公赡的儿子杜之松,在隋炀帝大业年间,当上了起居舍人。
辛德源,字孝基,是甘肃狄道人。他爷爷辛穆做过魏国的平原太守,他父亲辛馥当过尚书右丞。辛德源从小就沉稳好学,十四岁就能写出好文章。长大后,他博览群书,很早就名声在外。当时齐国的尚书仆射杨遵彦和殿中尚书辛术都是有名的大人物,他们见到辛德源后,都非常尊敬他,还一起推荐他给文宣帝。
辛德源先是被任命为奉朝请,后来又兼任员外散骑侍郎,还出使梁国当副使。之后,他又先后担任冯翊王和华山王的记室。中书侍郎刘逖还专门写奏章推荐他,说:“辛德源年轻时就爱好古代典籍,年纪越大越有成就,他熟读六经,广泛涉猎诸子百家著作。他的文章华丽精美,文风清丽脱俗,他在家里恭敬谨慎,在朋友之间谦虚谨慎。他真是后起之秀中的优秀辞赋作家,是当今难得的人才。他一定能够尽职尽责,做出一番事业。” 就这样,辛德源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,后来又升迁为比部郎中,还兼任通直散骑常侍。他还出使陈国,回来后在文林馆当值,后来又做了尚书考功郎中,之后升任中书舍人。
齐国灭亡后,他到周朝做宣纳上士。一次他奉命紧急前往相州,正赶上尉迥造反,尉迥想让他当自己的中郎将。辛德源坚决拒绝,没办法,只好逃跑了。隋朝高祖杨坚称帝后,辛德源很久都没被任用,于是就隐居在林虑山,心里郁郁不得志,还写了篇《幽居赋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,具体内容就不多说了。辛德源和武阳太守卢思道关系很好,经常互相来往。可是魏州刺史崔彦武却诬告辛德源暗中结党营私,担心他会搞阴谋诡计。因此,辛德源被贬官,去南方打仗,一年后才回来。
秘书监牛弘认为辛德源很有才学,就奏请让他和著作郎王劭一起修撰国史。辛德源利用业余时间,还完成了《集注春秋三传》三十卷和《扬子法言注》二十三卷的巨著。蜀王杨秀听说他的名声后,把他请去,辛德源在那里住了几年,后来被任命为掾,之后又升任谘议参军,最终在任上去世。他留下了二十卷文集,还著有《政训》、《内训》各二十卷。他的儿子辛素臣和辛正臣也都有文化,能写文章。
柳抃,字顾言,老家是河东,因为永嘉之乱,搬到襄阳去了。他爷爷是梁朝的侍中,他爸爸是都官尚书,妥妥的官宦人家。柳抃从小就聪明伶俐,能写会算,特别爱读书,读过的书差不多有一万卷呢!后来他在梁朝当官,一开始是著作佐郎。 萧詧占据荆州后,让他当侍中,还兼任国子祭酒和吏部尚书,官位一个接一个往上爬。
梁朝灭亡后,他又当了开府、通直散骑常侍,没多久又升了内史侍郎。但他觉得这官不好干,就辞官了,跑去当了晋王的谘议参军。晋王是个喜欢文雅的人,招揽了一百多个有才华的学者,像诸葛颍、虞世南、王胄、朱玚这些人,都成了他的幕僚,而柳抃是里面最厉害的。晋王把柳抃当成老师和朋友一样看待,每次写文章,都要让柳抃润色修改后再拿给别人看。有一次,晋王从京城回来,写了一篇《归藩赋》,就让柳抃写序,那文章写得华丽极了。 一开始,晋王写文章喜欢学庾信的风格,自从认识柳抃后,他的文风就变了。
仁寿年间,柳抃被任命为东宫学士,还加官通直散骑常侍,兼任检校洗马,皇帝对他特别好。经常把他叫到寝宫里,一起喝酒聊天。柳抃口才特别好,在皇帝身边当差,有什么问题,回答得又快又准。他这个人还特别爱喝酒,说话也风趣幽默,所以皇帝就更喜欢他了。因为柳抃懂佛经,皇帝让他写《法华玄宗》,写了二十卷,皇帝看了非常高兴,赏赐也特别丰厚,其他人根本没法比。
隋炀帝继位后,柳抃被任命为秘书监,封汉南县公。皇帝每天早朝回来,就让他进宫,一起聊天、喝酒、读书,一直到晚上才结束。皇帝和妃子们喝酒的时候,高兴了,就叫柳抃过来一起喝酒,跟朋友一样亲近。皇帝还觉得不够,想晚上也叫他,于是就让人做了个木偶,装上机关,能坐着、站起来、磕头,就像柳抃一样。皇帝晚上在月光下喝酒,就让宫女把木偶摆在旁边,跟它一起喝酒,还哈哈大笑。后来跟着皇帝去扬州,生病去世了,享年六十九岁。皇帝很伤心,追赠他大将军的官职,谥号康。他写过《晋王北伐记》十五卷,还有文集十卷,流传至今。
许善心,字务本,是高阳北新城人。他爷爷许懋,做过梁朝太子中庶子、始平郡守、天门郡守和散骑常侍;他爸爸许亨,在梁朝做到给事黄门侍郎,后来在陈朝当过羽林监、太中大夫、卫尉卿,还兼任大著作。许善心九岁就没了爹,是妈妈范氏一手拉扯大的。他从小聪明,理解能力强,听到什么都能背下来,知识渊博,当时就被人称赞。家里有上万卷藏书,他都读过。十五岁就能写文章了,他把文章拿给父亲的朋友徐陵看,徐陵非常惊讶,说:“这孩子才华横溢,真是个神童啊!” 他一开始被任命为新安王法曹。后来太子詹事江总推荐他参加考试,他考得很优秀,被授予度支郎中,后来升任侍郎,又补任撰史学士。
祯明二年,他被加封为通直散骑常侍,然后被派去隋朝当使臣。正赶上隋朝攻打陈朝,出使任务完成了,但他回不来了。他多次上表请求辞职,隋文帝高祖都不准,把他留在了宾馆里。陈朝灭亡后,隋文帝派人告诉他这个消息。许善心穿着丧服,在西阶下痛哭,趴在地上朝东哭,哭了三天。隋文帝下诏书慰问他。第二天,又下诏让他到馆驿来,任命他为通直散骑常侍,还赏赐他一套衣服。许善心哭完之后,回屋换了衣服,又出来朝北站着,含泪再次拜谢接受了诏书。第二天上朝,他在殿下哭个不停,悲伤得站都站不稳。隋文帝看着左右的人说:“我平定陈朝,就得到了这么一个人才。他既能怀念旧主,那他就是我的忠臣啊!”于是就让他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,在门下省工作,还赏赐他一千匹布和二十匹马。后来隋文帝去泰山,回来后又任命他为虞部侍郎。
十六年,有神雀飞落在含章门,隋文帝召集百官设宴庆祝,并告诉大家这个吉兆。许善心在宴会上请求纸笔,写了一篇《神雀颂》,文章写道:
……
臣闻观象则天,乾元合其德,观法审地,域大表其尊。(臣听说,观测天象就能了解天意,乾元合乎天道,观测地理就能了解地势,广阔的疆域彰显了国家的尊贵。)
雨施云行,四时所以生杀,川流岳立,万物于是裁成。(雨水滋润,云彩飘行,一年四季因此而生生不息,江河奔流,山岳耸立,万物因此而得以形成。)
出震乘离之君,纪雁司凤之后,玉锤玉斗而降,金版金縢以传。(您是震卦乘离卦的君主,是雁后凤后的继承者,您是手持玉锤玉斗而降临人间的,您的统治是通过金版金縢而传承的。)
并陶冶性灵,含煦动植,眇玄珠于赤水,寂明镜乎虚堂。(您不仅陶冶了百姓的性情,也温暖了动植物,您的德行如同赤水中闪耀的玄珠,又如同虚堂中寂静的明镜。)
莫不景福氤氲,嘉贶雠集,驰声南董,越响《云》《韶》。(没有不蒙受您的恩泽,美好的福气聚集,您的名声传遍南国,您的盛德如同《云门乐》和《韶》乐一样,响彻四方。)
粤我皇帝之君临,阐大方,抗太极,负凤邸,据龙图。(我们的皇帝君临天下,阐明了大道,抗拒了邪恶,居住在凤阙,掌握着江山社稷。)
不言行焉,摄提建指,不肃清焉,喉铃启闭。(您不用言语,摄提星建指星就已昭示您的圣明,您不用肃清,喉咙和铃铛就已发出祥瑞之声。)
括地复夏,截海翦商,就望体其尊,登咸昌其会。(您平定天下,恢复夏朝的疆土,您征服商朝,登上了咸昌之位,您的尊贵由此可见一斑。)
绵区浃宇,遐至迩安,腾实飞声,直畅傍施。(您的统治遍及天下,远近都安定太平,您的功绩传遍四方,您的恩泽惠及百姓。)
无体之礼,威仪布政之宫,无声之乐,缀兆总章之观。(您不用繁琐的礼仪,您的威仪就已充满朝堂,您不用喧嚣的乐声,您的功绩就已载入史册。)
上庠养老,躬问百年,下土字民,心为百姓。(您在太学养老,亲自询问百岁老人的情况,您体恤百姓疾苦,时刻为百姓着想。)
月栖日浴,热坂寒门,吹鳞没羽之荒,赤蛇青马之裔,解辫请吏,削衽承风。(您无论在炎热的山坡还是寒冷的门庭,无论是在荒凉的野外还是在富庶之地,都体恤百姓,百姓都愿意为您效劳。)
岂止呼韩北场,頫勒狼居之岫,熄慎南境,近表不耐之城。(您不仅平定了北方的匈奴,也平定了南方的叛乱,您的功绩遍及天下。)
故使天弗爱道,地宁吝宝,川岳展异,幽明效灵。(因此上天也不吝啬恩泽,大地也不吝啬宝物,山川展现奇观,幽冥也显现灵异。)
狎素游赪,团膏漱醴,半景青赤,孳历亏盈。(您享受着美好的生活,您的统治如同四季更迭,生生不息。)
足足怀仁,般般扰义,祥祐之来若此,升隆之化如彼。(您怀仁义,您的统治带来祥瑞和兴盛。)
而登封盛典,云亭伫白检之仪,致治成功,柴燎靡玄珪之告。(登封大典上,云亭伫立,白检的仪式庄严隆重,您治国有方,功成名就。)
虽奉常定礼,武骑草文,天子抑而未行,推而不有。(虽然奉常制定了礼仪,武骑也草拟了文书,但天子却谦逊地没有实行,推辞了功劳。)
允恭克让,其在斯乎?七十二君,信蔑如也!(如此谦恭礼让,真是前所未有啊!历代七十二位君主,都无法与您相比。)
故神禽显贲,玄应特昭,白爵主铁豸之奇,赤爵衔丹书之贵。(因此神鸟显现,祥瑞昭著,白爵象征着铁豸的奇异,赤爵衔着丹书,象征着您的尊贵。)
班固《神爵》之颂,履武戴文,曹植《嘉爵》之篇,栖庭集牖。(班固的《神爵》颂歌,曹植的《嘉爵》诗篇,都无法形容您的功绩。)
未若于飞武帐,来贺文棕,刷采青蒲,将翱赤罽。(不如说,飞舞的武帐,文棕来贺,青蒲刷洗干净,将要翱翔在赤罽之上。)
玉几朝御,取玩轩楯之间,金门旦开,兼留晕翟之鉴。(玉几在朝堂上摆放,您在轩楯之间欣赏玩赏,金门每天打开,留下了晕翟的景象。)
终古旷世,未或前闻,福召冥徵,得之兹日。(自古以来,从未有过这样的盛况,福气召来,冥冥之中注定,这一切都发生在今天。)
岁次上章,律谐大吕,玄枵会节,玄英统时。(今年是上章之年,律法和谐,玄枵节庆典,玄英统领时节。)
至尊未明求衣,晨兴于含章之殿。(您还没起床就有人送来衣物,您在含章殿晨起。)
爰有瑞爵,翱翔而下。(于是有瑞鸟,翱翔而下。)
载行载止,当扆宁而徐前,来集来仪,承轩墀而顾步。(它飞翔,它停歇,它在殿前徐徐前进,它在台阶前顾盼。)
夫瑞者符也,明主之休徵;雀者爵也,圣人之大宝。(瑞兆是吉兆,是明君的祥瑞;瑞鸟是圣人的象征。)
谨案《考异邮》云:“轩辕有黄爵赤头,立日傍。”占云:“土精之应。”又《礼稽命徵》云:“祭祀合其宜,则黄爵集。”(《考异邮》记载:轩辕氏时有黄色的鸟,头是红色的,站在太阳旁边。占卜说:这是土精的感应。 《礼稽命徵》记载:祭祀合乎礼仪,黄色的鸟就会来。)
昔汉集泰畤之殿,魏下文昌之宫,一见雍丘之祠,三入平东之府,并旁观回瞩,事陋人微,奚足称矣。(汉朝在泰畤殿,魏朝在文昌宫,
李虔啊,他隐居在西边偏远的地方;陆机呢,从小就在东边长大。我这个小官,跟那些过去的贤才比起来真是惭愧啊!现在这个时代,比以前更加兴盛繁荣,所以我就斗胆献上这首颂歌:
(此处应插入颂歌原文,由于原文未提供,故无法翻译)
这李虔和陆机,一个在西边,一个在东边,都是了不起的人物。我这个小人物跟他们比起来,差得远了。不过现在咱们这时代比以前好多了,所以我就厚着脸皮,献上我的歌颂之作,希望大家喜欢。
话说开篇就讲了这天地初开,万物滋生,功德无量,大道无名。这天下兴亡,都遵循着自然规律,历史的兴盛衰败,都清清楚楚地记载着。咱们皇帝陛下,文治武功,样样精通,治理国家有方,文教昌盛。他开疆拓土,威名远播,让天下臣服,焕发了新的气象,如同尧舜时代一样繁荣。
这祥瑞之兆更是层出不穷,天上地下,处处显灵。神鸟飞翔,灵兽献宝,各种奇异的景象接连不断,简直是应验了天命。这些瑞兆都汇聚到皇宫,预示着国泰民安,五谷丰登。孔子的后代献上了红色的祭品,荀子的后代也呈上了白色的祭品,种种祥瑞之兆,都证明了皇帝的圣明。
这朝堂之上,一片祥和,上天注定,神灵保佑,这太平盛世,全靠皇帝的英明领导。臣子们尽心竭力,奏响了和谐的乐章,歌颂着盛世太平。这歌颂之词,远远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,臣下叩首,祝愿陛下万寿无疆!
奏完之后,高祖皇帝龙颜大悦,说道:“我亲眼看见了那神雀,还和皇后一起看的呢!今早召你们来,就是想跟你们说说这事儿。善心你坐在那儿,一听就明白了,立马就能写出这颂歌,文不加点,笔不停毫,我以前只听说过这种事,今天算是亲眼见到了!” 于是赏赐了善心二百段布帛。十七年的时候,善心被提升为秘书丞。当时宫里的藏书很多都乱糟糟的,善心就整理了阮孝绪的《七录》,又自己编撰了《七林》,都写了总序放在前面。他还对书里的内容做了详细的注释,把它们分门别类。他还推荐了十几个像李文博、陆从典这样的学者,一起纠正经史典籍里的错误。
仁寿元年,善心代理黄门侍郎。第二年,又代理太常少卿,和牛弘等人一起商议礼乐制度,秘书丞和黄门侍郎的职务都还保留着。第四年,善心留守京城。高祖皇帝驾崩于仁寿宫,炀帝秘不发丧,先把留守京城的官员换了,把善心外放,任命他为岩州刺史。正赶上汉王谅造反,善心就没去上任。
大业元年,善心升职当了礼部侍郎,他推荐儒学家徐文远当国子博士,还给包恺、陆德明、褚徽、鲁世达这些人升官,让他们当老师。 那一年,副纳言杨达被派去冀州当大使,因为办事让皇帝满意,皇帝赏了他五百匹布。
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天早上都借本部几十个士兵去干私活,通常半天就完事了。御史大夫梁毗告了他一状。皇帝本来很信任宇文述,一开始把这事交给法官调查,一千多士兵都说被宇文述借去干活了。 调查了二十多天,法官看皇帝的意思,就说士兵干活时间不满一天,人数虽然多,但不能算一起,就算是真的,也不算犯法。那些士兵一听,又说自己根本没被借去干活。皇帝想放过宇文述,就让大臣们讨论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,大部分大臣都说假的。
但是,善心觉得宇文述从军队里抽调士兵干私活,即使时间不满一天,也是违反了卫戍的规定,和正常的公务完全不一样。而且那些士兵本来轮休,都回去了,还得派人到处追着问,结果他们说的都不一样。现在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,才翻供,奸情昭然若揭,这怎么能放过他呢?苏威、杨汪等二十多人同意善心的意见,其他人却都觉得应该免罪。最后皇帝还是免了宇文述的罪。
几个月后,宇文述诬陷善心说:“陈叔宝死的时候,善心和周罗睺、虞世基、袁充、蔡徵这些人一起去送葬,善心还写了祭文,说的是‘陛下’,居然敢在今天给陈叔宝加尊号!”皇帝把善心叫来问话,查明情况属实后,善心援引古代的例子为自己辩解,这事儿就算过去了,但皇帝心里很不高兴。 后来,太史官说皇帝即位的年份和尧帝即位年份一样,善心说国家正处于服丧期间,不宜庆祝,宇文述就唆使御史弹劾善心,结果善心被贬为给事郎,降了两级。
大业四年,善心写了《方物志》献给皇帝。大业七年,善心跟着皇帝去了涿郡,皇帝当时正亲自带兵往东征讨,善心上书给皇帝,意见和皇帝相左,结果被免官了。 同年,善心又被征召,当了守给事郎。大业九年,善心代理左翊卫长史,跟着皇帝渡过辽河,被授予建节尉的官职。皇帝曾经谈到高祖受命时的信物,就问起了鬼神的事,于是命令善心和崔祖濬一起编写《灵异记》十卷。
一开始,我父亲怀着一颗善良的心,写《梁史》,可惜还没写完就去世了。我呢,就接过了他没完成的工作,继续写下去,算是完成了父亲的心愿,还整理了他的书信。我在《序传》的结尾,写下了创作这本书的用意:
仔细想想啊,天地万物最初混沌一片,然后才慢慢有了形状。天象的运行决定了时间的流逝,大地孕育万物,各种东西都开始生长。人有了之后,就有了君主,有了等级制度,这些都是为了社会秩序。那些得到上天眷顾,又得到百姓拥戴的君主,都会施行仁政,广开言路,感召贤才,治理国家。有的靠武力统一,有的靠谦让取得天下,最终的结果都是天下统一,使用同样的礼器。从夏商周开始,史官的制度就逐渐完善,记录历史,记载言论,也就成了他们的职责。
炎帝黄帝之前的历史,虽然知道他们的名字,但具体的事迹记载却很少;而从黄帝开始,虽然文字记载比较含糊,但他们的功绩却很明显。从山川到宫殿,都有着各种训诫和典章制度,从天文到历法,都传承着夏朝的历法和殷朝的祭祀制度。到了后来,人们开始区分方位、职务,东西南北都有各自的名称,甚至连一些反面人物,像梼杌这样的,也都有记载。国家即使想掩盖不好的事情,但君主的行为一定会被记录下来,所以那些乱臣贼子,都会被后世警惕,就像照镜子一样,清清楚楚。
从三代到五代,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号称“天子”,都以治理天下为己任,他们积累的功德,哪个朝代没有呢?
话说梁朝当政的时候,天下太平,江左地区国力强盛,这可是前所未有的盛况啊!梁朝从武帝开始,一共传了四位皇帝,一共统治了四十八年,之后又延续了五十六年。武帝出身寒门,后来登上了皇位,拯救了百姓于水火之中,结束了那个乱糟糟的时代,走上了独一无二的康庄大道。当时朝中人才济济,民间也没有什么人才被埋没,礼乐制度完善,法令规章也都执行得很好。武帝宽厚仁慈,从不滥杀无辜,以大忍为怀,从不轻易动用刑罚,他的统治是那么的宽宏伟大,真是值得称赞!
可是后来,北方少数民族入侵,战乱四起,情况糟糕透顶,那场面简直是前所未有的惨烈,整个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。朝廷的官员们都被杀害了,就像狐狸兔子一样被屠戮殆尽,金玉财宝也被抢掠一空,就像犬羊一样被践踏摧毁。 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,做好事却招来祸患,施行仁义却导致国家灭亡,究竟是天意如此,还是人为造成的呢? 我曾经对此做过专门的分析,详见《序论》一卷。
我父亲以前就想着要写书,他一共写了五十卷的《齐书》;他还写了《梁书》,按照纪传体例撰写,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成,目录上记载有一百八十卷。梁朝灭亡后,很多书籍都丢失了,坟墓都被破坏,书稿都被偷走了,甚至连装书的布袋都毁了,这叫我上哪去找啊!秦朝焚书坑儒,先王的典籍都快失传了;汉朝的官员们也只不过是口头传授,没有留下文字记载。我父亲留下的书稿,当时也散失了不少。后来陈朝建立后,朝廷让我担任史官,让我负责补全缺失的史料,我只能凭着记忆和口述来完成这项工作。我按照原来的目录,又重新整理和修订,最终完成了这部书,现在已经写好了六册五十八卷,并且已经上交给朝廷档案馆了。
我从小就善良,但没啥本事,也没啥背景。太建年间,我多次上书朝廷,后来在至德年间,终于被朝廷任命为史官。我当时想着好好采访记录,努力工作,希望能完成先辈们的心愿。可无奈我能力有限,又没什么人脉,整天闭门不出,很少和人交往,也没什么进步。只读过班固的书,只听过他讲课,读过王隐写的书,却没见过他本人。再加上我资质平庸,学识浅薄,担任郎官,还要撰写《陈史》,所以这本书拖了很久,一直没写完。
祯明二年,我作为朝廷官员被派去出使,结果碰上家乡被战乱摧毁,我流落他乡,耽误了行程,也没能完成任务。我在望都亭痛哭一场,后来搬到别馆,开始悬壶济世。我家的史书旧稿,后来都被烧毁了。现在只剩下六十八卷,而且还缺页、错乱。自从我回到京城后,一直在修补整理,现在大概整理成了七十卷。其中,《四帝纪》八卷,《后妃》一卷,《三太子录》一卷,合计十卷为一帙;《宗室王侯列传》十卷为一帙;《具臣列传》二十卷为两帙;《外戚传》一卷,《孝德传》一卷,《诚臣传》一卷,《文苑传》二卷,《儒林传》二卷,《逸民传》一卷,《数术传》一卷,《藩臣传》一卷,合计十卷为一帙;《止足传》一卷,《列女传》一卷,《权幸传》一卷,《羯贼传》二卷,《逆臣传》二卷,《叛臣传》二卷,《叙传论述》一卷,合计十卷为一帙。
所有关于史官的记载,都是我父亲以前说的,那些有名有姓的记录,都是我尽力补充完善的。我还另外写了一篇《叙论》,放在《叙传》的最后。
十年后,他又被派到怀远镇,还升官了,成了朝散大夫。后来突厥包围了雁门关,他就临时担任了左亲卫武贲郎将,带着江南的兵驻守皇宫。皇帝到江都去巡视,想起他之前的功劳,又给他升官,封他为通议大夫。不过,没过多久,皇帝又把他降回原来的官职,让他当给事郎。
十四年,隋炀帝被杀的那天,所有隋朝官员都跑到朝堂上祝贺新君登基,就只有善心没去。许弘仁赶紧跑去劝他:“皇帝已经死了,宇文将军(宇文化及)掌权了,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去朝贺了。这都是天意,时代更迭,你干嘛还这么犹豫不决呢?”善心一听就生气了,不肯跟他走。许弘仁没办法,只好骑上马,哭着说:“将军您对宇文化及并没有恶意啊,干嘛非要寻死呢?这也太让人伤心了!”然后,他又跑去告诉唐奉义,把情况向宇文化及禀报,派人把善心强行带到朝堂。宇文化及下令放了他,结果善心连个笑脸都没给,直接走了。宇文化及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说:“这个人真是傲气十足!”于是下令抓住他,骂道:“我本来想放了你,你居然敢这么不恭敬!” 善心的同党们也被抓了起来,最后善心就这样被杀害了,享年六十一岁。后来,越王李渊称帝后,追封他为左光禄大夫、高阳县公,谥号文节。
善心的母亲范氏,是梁朝太子中舍人孝才的女儿,年轻守寡,独自抚养孩子长大,她学识渊博,品德高尚。高祖皇帝知道后,就命令御膳房经常送些新鲜的吃食给她,还经常派人送些赏赐。有一次,皇帝还下诏让她进宫,侍奉皇后读书学习,并封她为永乐郡君。善心遇害后,范氏已经九十二岁高龄了,她在善心的灵前没有哭,只是抚摸着棺材说:“他能为国捐躯,我这个儿子真棒!”说完就躺下不吃东西,十多天后也去世了。
李文博,博陵人,为人正直,特别喜欢学习,对儒家经典和治国理政的道理尤其用心钻研。他读书的时候,一看到关于朝代兴亡、忠臣义士的故事,就反复琢磨,思考良久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他当上了羽骑尉,被吏部侍郎薛道衡看重。薛道衡经常让他在听事帷帐里翻阅史书,并观察他的为人处事。要是遇到好的政事措施,李文博就抄录下来;要是遇到选拔官员的错误,他就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。薛道衡每次听取他的意见,都很高兴地采纳。
后来,李文博调到秘书省工作,负责校对典籍。他为人正直,生活清贫,却安然自得。即使衣食匮乏,他的高洁操守也更加坚定,从不随便结交宾客,总是严格遵守礼法,同僚们都很敬佩他,也有些畏惧他。薛道衡知道他穷困,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,还给他资助费用。李文博对历史上的治国兴衰、政事得失,都了如指掌,但他却没什么官运。他慢慢升迁到校书郎,后来外放做县丞,结果考核不合格,好几年都没升迁。
后来,薛道衡当上了司隶大夫,在东都尚书省遇到李文博,非常惋惜他的才能,于是奏请朝廷任命他为从事。薛道衡还高兴地对齐王李纲说:“今天终于遇到了李文博,我把他推荐给朝廷了!”可见薛道衡对李文博的赏识和欣赏。在洛阳的时候,李文博曾经拜访房玄龄,房玄龄还送他到路口。房玄龄问他:“你一生追求正直,如今做了从事,应该能有所作为吧?最近你为匡正时弊做了些什么呢?”李文博就激动地大声说:“要治理好河川,必须先治理好河源;要治理好末节,必须先端正根本。现在根源混乱不堪,即使每天免去十个贪污的郡守,又能有什么用呢!”他为人正直,嫉恶如仇,从不忌讳什么,都是这种性格。
当时朝政日益腐败,很多人贪污受贿,只有李文博始终保持着高洁的操守,人们因此更加敬重他。后来遭遇战乱流离失所,最终不知所终。
一开始,文博在宫里当校书郎,虞世基的儿子也在那儿,打扮得花枝招展的,一点儿也不收敛。文博就平静地问他多大年纪,他回答说:“十八岁。”文博就对他说:“当年贾谊十八岁的时候,都在讨论什么国家大事?你小子整天只顾打扮,这算怎么回事!” 还有一次,秦孝王的妃子生了个儿子,高祖皇帝高兴坏了,就赏赐群臣,每个人都有份。文博家里一直很穷,有人说他很高兴领赏,他就说:“赏罚制度是为了衡量功过,现在王妃生儿子,跟我们这些做官的有什么关系,凭什么白拿赏赐!” 他总是这样,认真地按照规矩办事,考核功过,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,没有一点隐瞒。
文博本来是研究经学的,后来又读史书,对诸子百家的学说和各种议论都非常了解。他天生就爱思考,也擅长写作,写了十卷本的《治道集》,在社会上流传很广。
史书上说:像明克让、魏澹这些人,有的学识渊博,文章华丽流畅,既被称为燕赵地区的才俊,也称得上是东南地区的优秀人物。他们走到哪儿都受到重视,都得到了官职,虽然不是每个人的仕途都一帆风顺,但他们都确实有自己的道德操守。魏澹写的《魏书》,当时就被人称赞简明扼要,条理清晰,值得流传后世。其他的那些人,也都各有记载,虽然他们的成就大小不一,但他们都致力于著书立说,真是了不起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