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行本,是沛县人。他爹刘瑰,在梁朝当官,官职还挺高。刘行本一开始在武陵国当个常侍,后来碰上萧绎把梁州献给了北周,他就跟叔父刘璠一起投奔了北周,住在京兆府的新丰县。他每天都埋头苦读,废寝忘食,就算衣食匮乏,也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,淡定得很。他性格刚烈,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。

北周的大宰相宇文护看中了他,把他招进中外府当记室。后来周武帝亲政,刘行本升迁到御正中士,还兼着起居注官。之后又一路升官,做到掌朝下大夫。在北周,有个规矩,皇帝上朝的时候,掌朝官要拿着笔墨纸砚送到皇帝御座前,然后由承御大夫再从掌朝官手里接过笔墨纸砚呈给皇帝。 等到刘行本当上掌朝下大夫,他正要给皇帝送笔,承御大夫又想从他手里拿笔。刘行本大声对承御大夫说:“笔,我不能给你!”

皇帝很惊讶,问他怎么回事。刘行本就对皇帝说:“我听说,设官分职,各有各的职责。我不能佩带承御大夫的刀,承御大夫也不能拿我的笔。”皇帝说:“对啊!”于是就下令让这两个官职各司其职,互不越权。后来宣帝继位,做了不少错事,刘行本多次直言进谏,结果触怒了皇帝,被贬到河内当太守。

高祖当丞相的时候,尉迥造反,打过来了怀州。行本带着当地官吏百姓抵抗,皇上封他为仪同,还赐给他文安县子的爵位。后来高祖当皇帝了,又召他进京,让他当谏议大夫,兼任治书侍御史。没多久,他又升官了,当上了黄门侍郎。

有一次,皇上在殿前狠狠地打了某个官员。行本赶紧上前说:“这个人平时很清廉,犯的错也不大,希望陛下能稍微宽恕他一下。”皇上根本没理他。行本这下可急了,直接走到皇上面前说:“陛下您既然没觉得我能力不行,才让我留在您身边。我说的对,您当然得听;我说的不对,您就应该按照法律来处理,以此来表明朝廷的律法,怎么能随便不听我的话呢?我说的可不是为了自己!”说完,他就把笏板往地上一扔,转身走了。皇上这才收敛了怒气,向行本道歉,最后也放过了那个挨打的官员。

那时候天下太平,边疆少数民族都归顺了朝廷。行本看到党项羌离边境很近,是比较难管的部落,就上奏弹劾他们的使者,奏章里写道:“我听说南方的蛮族都遵守校尉的命令,西域都敬畏都护的威严。可是现在西边的羌族却像老鼠偷东西、狗偷吃一样,不孝敬父母,没有君臣之礼,跟我们完全不一样,是最低等的民族。他们不明白朝廷的恩惠,不知道朝廷的养育之恩,心里只有凶狠残暴,不遵守朝廷的命令。他们的使者刚来,请陛下下令严惩他们。”皇上很欣赏他的这种精神。

雍州别驾元肇向皇上报告说:“有个州里的官员收受了别人三百文钱的贿赂,按照法律应该打一百杖。但是我刚上任的时候,跟他们约法三章,这个官员故意违反规定,请求陛下加判他一年徒刑。”行本反驳说:“法律法规颁布之后,就要通过诏令来明确,跟老百姓约法三章。现在元肇竟然敢加重朝廷的命令,轻视法律条文。他想让自己的话一定能执行,却忘记了朝廷的信用,违反法律来显示自己的威风,这不是做臣子的应该有的态度。”皇上很欣赏行本的做法,赏赐了他一百匹绢。

在朝廷工作好几年了,我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,负责的还是跟以前一样的治书工作。太子殿下对我非常尊重,很敬畏我。当时,唐令则也是左庶子,但是太子却和他很亲近,经常让他教宫里的女人们唱歌跳舞。我批评他:“左庶子应该帮助太子走正道,怎么能跟太子这么亲密无间,整天待在内室呢!”令则很不好意思,但还是改不了。那时候,沛国的刘臻、平原的明克让、魏郡的陆爽,都因为有文化被太子看重。我很生气他们不能好好辅佐太子,经常跟他们说:“你们啊,就只会读书而已!”

当时,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也深得太子宠爱,有一次在阁楼里跟太子玩闹。夏侯福哈哈大笑,声音传到了外面。我当时就在阁楼下听到了,等他出来后,我就狠狠地批评了他:“殿下待你宽厚,赏识你,你是什么东西,竟然敢这么放肆!”然后,我就让人把他抓起来,依法处置。过了几天,太子替夏侯福求情,他才被放了。有一次,太子得到一匹好马,让夏侯福骑着去显摆。太子很喜欢,就想让我也去骑骑看。我坚决不同意,严肃地对太子说:“皇上让我当左庶子,是想让我辅佐您走正道,可不是让我给您当小丑的!”太子很不好意思,也就没再勉强。

后来我又被任命为大兴县令,那些达官贵人们都害怕我的正直,没人敢登我的门。这样一来,求情送礼的现象就消失了,法令也变得简明公正,百姓们都很拥戴我。没过多久,我就去世了,皇上非常惋惜。等到太子被废黜后,皇上感叹道:“唉!要是有刘行本在,事情就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了。”我没有儿子。

梁毗,字景和,是安定乌氏人。他爷爷梁越,做过魏国的泾州、豫州、洛州刺史,还封了郃阳县公。他爸爸梁茂,做过周朝的沧州、兖州刺史。梁毗为人刚正不阿,说话很直率,而且学问也挺好。

周武帝的时候,梁毗通过明经科考试当了官,一步步升迁到布宪下大夫。平定齐国的战争中,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长史,在攻克并州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后来,他被任命为别驾,还被加封为仪同三司。宣政年间,被封为易阳县子,食邑四百户。之后又升迁为武藏大夫。高祖杨坚篡周称帝后,梁毗的爵位被提升为侯爵。

开皇初年,朝廷设立了御史台,因为梁毗为人正直,说话刚正不阿,所以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,大家都觉得他这个职位当得很称职。没多久,他又调任大兴令,后来又升迁为雍州赞治。梁毗离开御史台后,又管理京城事务,他秉公办事,从不徇私枉法,得罪了不少权贵。因此,他被外放到西宁州做刺史,爵位也改封为邯郸县侯。他在西宁州当了十一年刺史。

早些时候,那边的蛮夷酋长都喜欢戴金冠,谁的金冠越多谁就越牛,所以他们经常为了抢夺金子而互相攻打,边境地区几乎没有太平日子。梁毗对此很担忧。后来,那些蛮夷酋长纷纷送金子给梁毗行贿。梁毗就把金子放在座位旁边,对着金子痛哭流涕地说:“这些东西,饿了不能吃,冷了不能穿。你们为了这些东西互相残杀,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!现在你们把这些东西送给我,是想害死我吗?”他一分都没收,全部都还了回去。那些蛮夷被他感动了,从此以后不再互相攻打了。

高祖杨坚听说这件事后很高兴,就把他召回朝廷,任命他为散骑常侍、大理卿。他审理案件公正公平,当时的人都称赞他。一年多后,他又被提升为上开府。

我看到左仆射杨素权势熏天,大家都吓得不敢吭声,我担心他会成为国家的祸患,所以就上书皇帝说:“我听说做臣子的不应该专权。如果臣子专权,就会危害自己的家族,也会危害国家。我私下里观察左仆射、越国公杨素,他越来越受宠信,权势越来越大,达官贵人们都唯他马首是瞻。那些不顺他心意的人,立刻就会被冷落打压;那些讨好他的人,则会得到重用提拔。官员的升迁荣辱,全凭他一句话;国家的兴衰成败,都取决于他的意志。他提拔的都是自己的亲信,都是他的亲戚朋友,他的子侄遍布各地,掌控着州郡县城。现在国家太平无事,他或许暗中图谋不轨;一旦天下稍微有点风吹草动,他一定会兴风作浪。奸臣专权,都是逐渐形成的。王莽靠着多年的积累,桓玄靠着篡权夺位,最终都导致了汉朝的灭亡,晋朝的覆灭。季孙专权鲁国,田氏篡齐,这些都是史书上记载的,不是我信口胡说。陛下如果重用杨素,我担心他未必有伊尹那样的忠心。恳请陛下仔细衡量古今事例,将他调离权力中心,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,天下百姓才能幸福安康。我冒犯了您的圣颜,请您责罚我吧!”

高祖皇帝大怒,命令有关部门禁止议论此事,并亲自质问了我。我据理力争说:“杨素专权,作威作福,在军队里,他滥杀无辜,毫无道理可言。太子和蜀王被废黜的那天,朝中官员无不感到震惊害怕,只有杨素眉飞色舞,幸灾乐祸,巴不得国家多出点事,好让他从中渔利。”我说话直言不讳,态度诚恳,高祖皇帝拿我没有办法,只好把我放了。从那以后,杨素的恩宠逐渐衰退。但是,杨素当时权势很大,很多人被他打压,朝中大臣都对他唯唯诺诺,没有人敢和他争论是非。敢于和他针锋相对的,只有我和柳彧、尚书右丞李纲而已。后来,皇帝不再完全信任杨素,这都是因为听了我的话。

隋炀帝即位后,我被提升为刑部尚书,并代理御史大夫的职务。我上奏弹劾宇文述私自调动军队,皇帝想免除宇文述的罪责,我坚决反对,因此触怒了皇帝,皇帝就让张衡代替我担任御史大夫。我忧愤成疾,几个月后就去世了。皇帝命令吏部尚书牛弘来吊唁我,并赠送我五百匹绢。

子敬真,在北周大业年间,担任大理司直。当时皇帝想治光禄大夫鱼俱罗的罪,就让子敬真审理这个案子,结果子敬真就顺着皇帝的意思,把鱼俱罗陷害致死。没过多久,子敬真自己就生病了,据说他看到鱼俱罗的鬼魂来索命,几天后就死了。

柳彧,字幼文,是河东解县人。他家祖上七代之前的柳卓,跟着晋朝一起南迁,住在襄阳。他父亲柳仲礼,是梁朝的将领,后来战败投奔了北周,又回到了老家。柳彧从小就喜欢学习,广泛涉猎经史典籍。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看重他的才华,让他担任中外府记室,过了一段时间,又把他外放到宁州担任总管掾。后来北周武帝亲政,柳彧就上奏朝廷请求参加考试。武帝对他很赏识,任命他为司武中士,后来又升迁为郑县令。平定齐国之后,皇帝大赏有功的官员,留在京城的官员都没有被赏赐。柳彧就上表说:“现在天下太平刚刚开始,赏赐应该公开透明,酬谢功劳,应该先考虑那些真正有功劳的人。攻破城池,都是按照圣上的旨意进行的;斩杀敌将,夺取敌人的旗帜,也都是因为圣上的英明神武。那些披坚执锐,征战劳苦,一直到镇守国家,守护皇宫的将士们,他们的功劳都应该被记在心里。这些都是因为圣上的英明决策,并非他们个人的能力。那些留在京城参与工作的官员,他们的功劳也应该被平等对待。皇太子以下的官员,都有守护宗庙的功劳。以前萧何留守后方,在平阳就先修建了茅草房屋;穆之也留在京城,死后还受到了优厚的待遇。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见,特此上表禀告。”于是,柳彧被允许留在京城,并且被提升了官职。

高祖(杨坚)登基后,柳彧官职一路升迁,做到尚书虞部侍郎,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屯田侍郎,但他坚决推辞,皇帝也不准他辞官。当时规定,三品以上官员府邸门口都要列戟(古代仪仗)。左仆射高颎的儿子高弘德被封为应国公,上书请求在府邸门口也列戟。柳彧批复说:“仆射的儿子住的地方,跟其他人没什么不同,他父亲的戟已经列在门外了。尊卑有序,儿子应该避让父亲,怎么能父亲家门口已经设了戟,儿子家门口还要再设呢!”这件事最终没有办成,高颎听说后,非常佩服柳彧。后来,柳彧升迁为治书御史,他在朝中刚正不阿,非常受百官敬畏。皇帝很欣赏他的正直,对他说:“大丈夫应该在世上留下自己的名声,不要碌碌无为。”还赏赐给他十万钱和一百石米。

话说那时候当刺史的,大多是武将出身,基本都不称职。柳彧就上奏皇帝说:“现在天下太平,四海安宁,治理百姓,得用有才能的人才行啊!想当年汉光武帝,聪明睿智,从平民百姓起家,深知人情世故,带着他的二十八员大将披荆斩棘,平定了天下,等到功成名就之后,也没给自己安排什么官职。可现在您看这道圣旨,竟然把年近八十,都快入土为安的和干子任命为杞州刺史!他以前在赵州当官,啥也不懂,政务都交给小人们打理,收受贿赂成风,百姓怨声载道,到处都是骂他的歌谣,都唱道:‘老了的庄稼不早点收割,就会让杂草占据良田。’古人说过:‘耕田的事要问农夫,织布的事要问织女。’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啊!和干子擅长骑射武艺,这是他的强项,治理百姓,当官做吏,那根本不是他擅长的事儿。陛下您一心想治理好国家,日理万机,如果只是想优待这位老人,赏赐他些金银财宝就行了,干嘛还要让他去当刺史呢?这损失可就太大了!我就算死,也要把这些话告诉您,我不敢不尽忠竭诚!”皇帝听了很认同,于是和干子最终免职了。

还有个应州刺史唐君明,他母亲去世,居然娶了雍州长史库狄士文的堂妹。柳彧就弹劾他说:“我听说,天地之间地位有分,夫妻之间有礼仪,君臣父子之间有伦理,长幼之间有尊卑。所以孝道是行为的根本,礼仪是立身的基石,国家和家庭的治理,都应该遵循这个道理。我认为,对父母的爱敬之情,应该发自内心深处,丧事之重,是人伦之首。唐君明虽然改换了丧服,但内心毫无改变,忘记了丧母的悲痛,却急着成婚,穿着孝服,却娶了新娘。这违背了人伦道德,《春秋》里记载这种人要灭亡;这没有礼仪,诗人希望他早死。库狄士文在神州担任要职,名位显赫,整饬风教,四方效法,却放弃了两个家族的重大婚事,违背了六礼的规范。请求陛下将他俩终身监禁,以惩戒社会风气。”结果这两个人都因此获罪。隋朝经历了战乱之后,社会风气败坏,柳彧做了很多纠正措施,皇帝非常赞赏他。

后来,柳彧又发现皇帝处理政务过于勤劳,百官奏章很多,琐碎繁杂,于是他又上书劝谏说:“臣听说,自古以来圣明的皇帝,没有超过唐尧虞舜的,他们效法天地运行的规律,施政教化,从不琐碎繁杂,这叫做明智。俗话说:‘天没有说话,但四季运行自如。’所以知道人君发布命令,关键在于精简,不要太多。所以舜帝任用五位大臣,尧帝咨询四岳,分设官职,各有专责,自己垂拱而治,天下就太平了。这就是说,费力在选拔人才,轻松在任用人才。又说:‘天子威严,诸侯恭敬。’这就是说君臣上下,行为举止应该有所不同。现在四海归一,政务繁多,事无大小,都得皇帝亲自过问。陛下您用心治理国家,不辞辛劳,也是因为群臣害怕犯错,不敢自己做决定,都等着您的旨意。奏章太多,甚至连建造一些细小的东西,发放一些微不足道的物品,一天之内,都要回复百官,以至于您日理万机,夜不能寐,处理文书,劳累圣躬。希望陛下能听取我的意见,少处理一些繁杂事务,以修养身心为重,想想武王安乐的道理,想想文王勤劳忧虑的道理。那些关系国家的大事,臣下不能决定的,希望陛下您亲自裁决;其余的琐碎事务,就交给相关部门处理,这样您的身体就能健康长寿,臣下也能得到您的恩泽。”皇帝看了奏章很高兴。后来因为触怒了皇帝旨意而被免职。不久后,皇帝又让他复职,并对他说:“不要改变你的心意。”因为柳彧家境贫寒,皇帝还下令有关部门为他建造住宅,并说:“柳彧是正直的官员,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啊!”可见皇帝对他多么重视。

杨素那会儿权势滔天,谁都怕他,没人敢得罪他。有一次,他犯了点小错,皇上就下令把他送到南台(相当于当时的司法部门)处理。杨素仗着自己有权有势,大大咧咧地坐在审讯官苏威的椅子上。苏威从外面进来,看见杨素这副样子,就在台阶下站定,端端正正地拿着笏板,一本正经地对杨素说:“奉皇上的命令,来审理你的罪行。”杨素这才赶紧从椅子上下来。苏威坐在办公桌后面,让杨素站在院子里,然后开始详细地盘问事情的经过。杨素因此对苏威怀恨在心。不过,当时苏威很受皇上信任,杨素拿他没办法。

苏威看到当时的风气不好,京城百姓每年正月十五都要搞角抵之类的表演,互相攀比,浪费钱财,于是他就上奏皇上,请求禁止这种活动。奏折里写道:“臣听说,古代明君治理国家,教化百姓,都遵循法度,一切行动都符合礼仪。不符合法度的事情不做,不符合道理的事情不干。道路不同,男女有别,要防止邪恶,把一切都纳入规范。可是现在,京城,甚至其他州郡,每到正月十五晚上,大街上都挤满了人,到处都是玩耍的人群。锣鼓喧天,火把通明,人们戴着兽面,男人穿女人的衣服,各种杂耍,奇形怪状。他们把粗俗下流当作快乐,把低级庸俗当作乐趣,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,都一起观看,毫不避讳。高高的戏台横跨街道,巨大的帐篷遮天蔽日,华丽的衣服,漂亮的妆容,车辆堵塞,人山人海。酒席丰盛,乐器齐鸣,很多人为此倾家荡产,只图一时痛快。家家户户,不分贵贱,男女混杂,不分僧俗。各种淫秽行为因此而生,盗贼也因此而起。这种风气已经形成,由来已久,一直没有人去纠正。这不仅对教化没有好处,反而损害了百姓的利益。请求皇上颁布全国,立即禁止这种活动。你看《诗经》里的《雅》、《颂》,足以歌颂美好的品德,人们唱歌跳舞,表达的是一种无为而至乐的心境。如果有人违反,请按照违反皇命论处。”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。

那一年,苏威奉命巡视河北52个州,奏请免除200多位贪污腐败、不称职的长官,各州县都因此而整肃起来,人人自危。皇上很高兴,赏赐给他绢布200匹,毡子30领,并授予他仪同三司的官职。一年后,他又被提升为员外散骑常侍,仍然负责治书的事务。仁寿初年,他又奉命巡视太原道19个州。回来后,皇上赏赐给他绢布150匹。

苏威啊,曾经得到博陵人李文博写的《治道集》十卷,蜀王杨秀派人来要。苏威就把书送给了杨秀,杨秀又赏赐苏威十个奴婢。后来杨秀犯了事儿,杨素就告苏威跟朝廷的内臣勾结诸侯,把他革职为平民,发配到怀远镇去戍边。走到高阳的时候,朝廷又下诏书把他召回。到了晋阳,正赶上汉王杨谅造反,杨谅派人飞快地召苏威去,想跟他商量事情。苏威被使者逼着去,一开始根本不知道杨谅造反,正要进城,杨谅造反的事儿就已经败露了。苏威觉得肯定跑不掉了,就装肚子疼不吃东西,自称病得很重。杨谅很生气,把他关了起来。等杨谅失败后,杨素又说苏威两面三刀,观望事态变化,表面上没造反,心里实际上跟叛贼是一伙的,因此把他发配到敦煌。杨素死后,苏威才自己上书申诉,朝廷下诏书把他召回京城,结果在半路上就死了。他有个儿子叫苏绍,当过介休县令。

这段话讲的是苏威的遭遇,真是够坎坷的。先是被赏赐,后被贬官,再被召回,最后又流放,最终客死他乡。 他这经历,简直就是一部小说的剧情啊! “彧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《治道集》十卷,蜀王秀遣人求之。” 这开头还算不错,得到珍贵书籍,还被王爷赏赐,谁知道后面会发生这么多事呢! “及秀得罪,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,除名为民,配戍怀远镇。” 这杨素可真是个狠角色,一句话就让苏威从云端跌落谷底。 “有诏征还,至晋阳,值汉王谅作乱”,这命运的转折,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! 最后,“杨素卒后,乃自申理,有诏征还京师,卒于道”,真是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啊!

赵绰是河东人,为人正直刚毅。一开始在周朝的天官府做个小吏,因为他做事认真负责,后来升到了夏官府的下士。慢慢地因为办事能力突出被赏识,一路升迁到了内史中士。他父亲去世的时候,他悲痛欲绝,瘦骨嶙峋,人们都称赞他的孝顺。守丧期满后,他又被任命为掌教中士。高祖当上丞相后,知道赵绰为人清正廉洁,就把他招来当录事参军。不久就升迁为掌朝大夫,跟随军总管宇文晖讨伐叛乱的蛮族,因为立功被封为仪同,赏赐了大量的布匹。高祖称帝后,任命他为大理丞。他执法公平公正,考核总是名列前茅,后来升任大理正。没多久又升任尚书都官侍郎,不久又转任刑部侍郎。在审理梁士彦等人的案件中,因为办案出色,皇上又赏赐了他三百匹布,十个奴婢和二十匹马。每次他上奏判决书,总是态度严肃认真,皇上很欣赏他,对他越来越信任。

皇上觉得盗贼猖獗,想要严惩,赵绰就进谏说:“陛下您施行尧舜的仁政,应该多一些宽容。况且法律是国家的大信,怎么能轻易违背呢!”皇上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,并对他说:“你以后有什么想法,就多提出来。”于是赵绰升任大理少卿。陈朝的将领萧摩诃,他的儿子萧世略在江南造反,萧摩诃应该株连治罪。皇上说:“萧世略年纪不到二十,他能做什么?他只是名将之子,被人逼迫罢了。”于是想赦免萧摩诃。赵绰坚决反对,皇上也无法改变他的主意,想让赵绰先吃饭,然后赦免萧摩诃,就下令让赵绰退朝吃饭。赵绰说:“臣奏报的案件还没审理完毕,不敢退朝。”皇上说:“大理寺就替朕赦免萧摩诃吧!”于是命令左右侍卫释放萧摩诃。

刑部侍郎辛亶曾经穿着红色的亵裤,民间传说这预示着升官发财,皇上认为这是妖邪之物,想杀了他。赵绰说:“按照法律他不该死,臣不敢奉诏。”皇上非常生气,对赵绰说:“你怜惜辛亶而不怜惜你自己吗?”命令左仆射高颎把赵绰杀了。赵绰说:“陛下宁可杀臣,也不能杀辛亶。”到了朝堂上,他脱衣准备受斩,皇上派人问赵绰:“你到底怎么说?”赵绰回答说:“执法一心,不敢惜死。”皇上拂袖而去,很久才释放了他。第二天,皇上向赵绰道歉,并慰劳鼓励他,赏赐了他三百匹布。当时皇上禁止使用劣质钱币,有两个人在市场上用劣质钱币换取好钱币,武候抓住他们报告皇上,皇上命令把他们全部斩首。赵绰进谏说:“这两个人应该杖责,杀他们违反了法律。”皇上说:“这不关你的事。”赵绰说:“陛下您没有认为臣愚昧无能,才把我放在法司,您想随意杀人,怎么可以说这不关臣的事呢?”皇上说:“撼动大树不动的人,应该退去。”赵绰回答说:“臣希望感动您的圣心,何必论及撼动大树!”皇上又说:“喝汤的人,太烫就放下。天子的威严,你想挫伤吗?”赵绰拜伏在地,更加坚持,不肯退去。皇上最终进宫去了。治书侍御史柳彧也上奏章强烈进谏,皇上这才作罢。

皇上因为赵绰正直诚恳,经常把他召进宫中,有时皇上和皇后同榻而卧,也让赵绰坐在旁边,一起评论朝政得失。前后赏赐无数。后来赵绰升任开府,追赠他父亲为蔡州刺史。当时河东人薛胄担任大理卿,两人都以公正廉明著称。但是薛胄断案比较灵活,而赵绰严格遵守法律,两人都称职。皇上经常对赵绰说:“我对你不吝啬赏赐,只是你的相貌不适合当大官啊。”赵绰在仁寿年间去世,享年六十三岁。皇上为他流泪,派宦官去吊唁,鸿胪寺负责他的丧事。他有二子,赵元方、赵元袭。

裴肃,字神封,是河东闻喜人。他爸爸裴侠,是周朝的民部大夫。裴肃从小就为人正直,有担当,跟安定人梁毗关系特别好,是好朋友。他在周朝做官,一开始是给事中士,后来一步步升到御正下大夫。他还跟着韦孝宽去淮南打仗当行军长史。

后来杨坚当了丞相,裴肃听说后感叹说:“武帝凭借雄才伟略统一了天下,坟墓的土都还没干呢,就朝代更迭了,这难道是天意吗!”杨坚听到这话,很不高兴,所以裴肃就赋闲在家了。

开皇五年,他被任命为膳部侍郎。两年后,又升任朔州总管长史,之后又调到贝州当长史,在这些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。

仁寿年间,裴肃看到太子杨勇、蜀王杨秀、左仆射高颎都被废黜了,就写信给皇帝,信里说:“我听说侍奉君主,该说的就要说,不该隐瞒,我心里想的,就大胆地奏报给您。我私下里觉得,高颎是天生的栋梁之才,是开国元勋,陛下对他的恩宠也已经很隆重了。但是,即使是光明磊落的人,也会有人挑剔毛病,那些盯着别人缺点的人,多得数不清啊!希望陛下能看到他的大功,忘记他的小过错。我还听说,古代圣明的皇帝,都是教育而不是杀戮,陛下仁慈到了极点,超过了以前的圣王。两位庶人(杨勇、杨秀)犯错已经很久了,难道就没有悔改之心吗?希望陛下能发挥君父的慈爱,顾念天性中的仁义,给他们封个小国,看看他们的表现。如果他们能改过自新,逐渐进步,那就好;如果还是不悔改,再贬斥也不晚。现在这样直接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,让他们没有机会悔过,岂不是太令人悲伤了吗!”

皇帝看完信后,对杨素说:“裴肃替我家操心,这真是太忠诚了!”于是就召裴肃进京。太子杨勇听说后,对左庶子张衡说:“裴肃想让我改过自新,到底想让我怎么样?”张衡说:“从裴肃的意思来看,是想让您像吴国的太伯、汉朝的东海王那样。”太子听了很不高兴。

不久,裴肃到了京城,在含章殿见到了皇帝。皇帝对裴肃说:“我贵为天子,拥有四海,后宫受宠的也就几个人,从杨勇以下,都是同母所生,并非因为憎恨或喜爱,才轻易废立他们。”然后皇帝又说了杨勇不可挽回的意思。之后,皇帝就打发裴肃走了。

没过多久,皇帝就死了。杨广即位后,裴肃很久都没被重用,他干脆闭门不出。后来,当权者觉得岭南地区偏远荒凉,就违背圣旨任命裴肃为永平郡丞,他在那里深受百姓和少数民族的爱戴。一年多后,裴肃去世了,享年六十二岁。当地少数民族非常怀念他,在鄣江边为他立了庙。他有个儿子叫裴尚贤。

史书上说啊,猛兽待在深山老林里,人们就不会去采摘那里的野菜野草;正直的大臣在朝廷上,奸邪之辈就会被挫败他们的阴谋诡计。这些人啊,都是一心为公,正直的气质表露无遗,这哪里仅仅是国家的纲纪兴衰与他们有关呢,更是国家的安危都系于他们身上啊!晋王和蜀王,都是皇帝的宝贝儿子,他们仗着权势宠爱,根本不遵守法令,想要他们恭敬谨慎,那可太难了!元岩和王韶,担任宰相的时候,大家都非常敬畏他们,没有人敢胡作非为,他们刚正不阿的风气,真是值得称赞啊!行本在房陵,正气凛然;梁毗在杨素面前,敢于直言;他们的正直和刚毅,想想都让人肃然起敬。赵绰担任大理寺卿的时候,监狱里没有冤案;柳彧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,奸邪之辈都自觉收敛。那些不怕权势的人啊,梁毗就是其中一个,而行本和柳彧也差不多。裴肃从来不参加朝会,也不参加宴会,他忠诚慷慨,敢于冒犯皇帝,所以说,那些寡妇担心周朝的灭亡,那些少女为太子年幼而悲伤,可不是空话啊!翻看以前的史书,阎纂也是这样的人。

这段史书评论啊,说的是那些正直的大臣,就像猛兽一样,震慑宵小。他们一心为国,刚正不阿,国家兴衰都跟他们息息相关。晋王蜀王,皇帝的儿子,仗着宠爱,无法无天,跟这些正直大臣形成鲜明对比。元岩王韶当宰相时,威望很高,没人敢违法乱纪。行本、梁毗、赵绰、柳彧这些人,都是敢于直言,不怕权贵,为国为民的好官。裴肃更是清廉正直,不阿谀奉承,即使冒犯了皇帝也在所不惜。历史上像阎纂这样的人也不少啊,他们都是国家的脊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