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韶,字子相,自己说是太原晋阳人,世代居住在京兆。他爷爷王谐做过原州刺史,他爸爸王谅早逝。王韶从小就端正大方,还特别喜欢探究奇闻异事,有见识的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。在周朝,他凭借军功一直做到车骑大将军、议同三司的职位,后来又转任军正。武帝拿下晋州后,想班师回朝,王韶劝谏说:“齐国失去纲纪已经很多代了,上天要奖励王室,只要打这一仗就能扼住它的咽喉。再加上齐国皇帝昏庸无能,老百姓都人心惶惶,齐国灭亡就在眼前。您现在想要撤兵离开,恕我直言,我实在不明白您的想法,希望陛下好好考虑一下。”武帝很高兴,赏赐了他一百匹绢。平定齐国之后,因为功劳被封为开府,晋阳县公,食邑五百户,还赏赐了他上万头牲畜。后来又升迁为内史中大夫。宣帝即位后,任命他为丰州刺史,改封昌乐县公。高祖受禅登基后,又晋升他为项城郡公,食邑二千户。之后又调任灵州刺史,加官大将军。

晋王广镇守并州的时候,任命王韶为行台右仆射,赏赐他五百匹彩绸。王韶为人刚正不阿,晋王很敬畏他,每次办事都会征求他的意见,不敢违反法度。有一次,王韶奉命巡视长城,回来后听说晋王在挖池子建三座假山,王韶就自己把自己关起来上书劝谏,晋王接受了他的劝谏,停止了工程。高祖听说后非常赞赏,赏赐了他一百两黄金,以及宫里四个侍女。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王韶以本官身份担任元帅府司马,率领军队赶往河阳,与大军会合。到达寿阳后,他和高颎一起筹划军务,没有一点阻碍。攻克金陵后,王韶就留在那儿镇守。晋王广班师回朝,把后方事务都交给了王韶,让他在石头城防卫,这一守就是好几年。等到王韶被召回朝,高祖对群臣说:“晋王年纪轻轻就出镇藩地,最终能够平定吴越,安定长江以南地区,这都是子相的功劳啊!”于是晋升王韶为柱国,赏赐他三百个奴婢,五千匹绢。

开皇十一年,皇上到并州视察,因为裴矩工作出色,皇上特意慰勉了他一番。后来,皇上对裴矩说:“自从朕来到这里,你的鬓发都白了不少,是不是操劳过度啊?国家栋梁之才,就指望你了,一定要努力啊!”裴矩推辞道:“我年纪大了,实在不适合再做官了。”皇上问:“这是什么意思?不适合,就是你没用心啊!”裴矩回答说:“我以前在乱世的时候都还能尽心尽力,更何况现在是盛世,我怎敢不竭尽全力呢!只是国家大事精微复杂,我能力有限,难以胜任。再加上我今年六十六岁了,已是暮年,比起从前,记性也差了很多。我哪敢懈怠,以致于耽误了事情,恐怕因为我的年老体衰,会扰乱朝政啊!”皇上安慰了他一番,就让他回去了。秦王李俊担任并州总管,裴矩仍然担任长史。一年多后,裴矩急急忙忙地赶回京城,劳累过度而死,享年六十八岁。高祖皇帝非常悲痛惋惜,对秦王的使者说:“告诉你们秦王,我之前让他慢慢来,他怎么就让他这么快地赶回来?害死我的裴矩,难道不是因为你吗?”皇上说话的时候非常悲伤。皇上还让人为裴矩建造宅邸,说:“过去建宅子有什么用,只是为了表达我的深切哀思罢了!”又说:“裴矩接受我的委任,十多年来始终如一,功劳还没完全表彰,就离开我而死了!”说着说着,皇上流下了眼泪。于是,皇上命人把裴矩上奏的几十篇奏章拿出来,给群臣传阅。皇上说:“他的奏章直言敢谏,纠正错误,对国家很有益处,我每次翻阅,都舍不得放下。”隋炀帝即位后,追赠裴矩为司徒、尚书令、灵豳等十州刺史、魏国公。他的儿子裴士隆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裴士隆略通书计,尤其擅长骑射,为人慷慨,很有他父亲的风范。隋炀帝统治时期,裴士隆比较受重用,官至备身将军,改封耿公。皇上多次派他去讨伐山贼,他屡屡取得胜利。越王杨侗称帝后,裴士隆率领数千兵马从江淮地区赶来。恰逢王世充篡位称帝,王世充非常礼遇他,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。裴士隆忧愤成疾,疽发背而死。

元岩,字君山,是河南洛阳人。他爹叫元祯,当过魏国的敷州刺史。元岩喜欢读书,但不钻研那些死板的章句,为人刚正不阿,很有担当,年轻的时候跟渤海人高颎、太原人王韶交情很好,是铁哥们儿。

他后来在北周当官,一开始是宣威将军、武贲给事。大丞相宇文护一眼就看中了他,觉得这小子不错,就把他招到身边当了中外记室,相当于秘书。后来官越做越大,做到内史中大夫,还被封为昌国县伯,妥妥的实权派。

北周宣帝继位后,开始昏庸暴政。有个叫乐运的京兆郡丞,直接扛着棺材跑到朝堂上,痛斥宣帝的八大罪状,说得那叫一个义正词严。宣帝一听,勃然大怒,当场就要杀了他。满朝文武吓得都不敢吭声,谁也不敢救乐运。

这时元岩站出来了,他对大家说:“连臧洪都能和主子一起死,何况比干呢!要是乐运死了,我也跟着他一起死!”说完,他就冲进宫里请求面见皇帝,跟宣帝说:“乐运明知道上书一定会死,但他仍然不顾性命,就是为了留下好名声给后人。陛下要是杀了他,反而成就了他的名声,正中了他的下怀。不如就放了他,这样才能显示您的宽宏大量。” 结果乐运就因为元岩的求情保住了性命。

后来,宣帝想要杀掉乌丸轨,元岩不肯在诏书上签字。御正颜之仪也极力劝谏,但没用,元岩接着劝谏,他摘下帽子,重重地磕头,三次请求,三次进言。宣帝问他:“你这是想包庇乌丸轨吗?” 元岩说:“我可不是包庇他,我只是担心滥杀无辜会让天下人寒心。” 宣帝一听更生气了,让人把元岩的脸都打肿了,然后把他赶回家,罢官了。

高祖当丞相的时候,官职升到开府、民部中大夫。后来高祖登基当了皇帝,就封他当兵部尚书,还晋爵为平昌郡公,食邑二千户。这位平昌郡公啊,为人正直刚正,而且特别明白事理,每次上奏意见,都理直气壮,敢于当面直言规劝,一点也不回避。皇上和朝廷大臣们,都很敬畏他。

那时候高祖刚当上皇帝,他一直引以为戒的是周朝那些诸侯国势力太弱,最后都被灭了。所以他决定把自己的儿子们封为诸王,权力跟皇室差不多,这样才能像磐石一样稳固江山。于是他派晋王广去镇守并州,派蜀王秀去镇守益州。这两个王爷年纪都很小,所以高祖就精挑细选,找了一些正直可靠、德高望重的人去辅佐他们。当时,平昌郡公和王韶都因为刚正不阿而有名,大家说他们俩的才能和高颎不相上下。所以高祖就任命平昌郡公为益州总管长史,王韶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。高祖还对平昌郡公说:“你将来能成为宰相的栋梁之才,现在委屈你辅佐我的儿子,就像曹参辅佐齐王一样啊!”

平昌郡公到了益州上任后,法令执行得非常严格,老百姓都交口称赞。可是蜀王这个人特别奢侈,曾经想抓捕少数民族的人当太监,还想活剖死囚取胆做药。平昌郡公坚决不听他的,多次劝谏,蜀王虽然表面上答应了,心里却害怕平昌郡公,所以后来都按规矩办事。蜀地发生的官司,都是平昌郡公裁决的,大家都心服口服。那些犯了错的人,都会说:“是平昌郡公判的刑,我们有什么怨言呢?”皇上对此非常高兴,赏赐也很丰厚。十三年后,平昌郡公去世了,皇上很长时间都感到惋惜。益州的老百姓,没有一个不哭泣的,直到现在还怀念他呢。

平昌郡公死后,蜀王终于开始肆无忌惮地做那些坏事了,他逐渐违背法令,制造浑天仪、司南车、记里鼓,穿戴的衣服也模仿皇帝。他还和妃子一起打猎,用弹弓打人,还抓捕大量的山民充当宦官。其他的官员都没人敢劝谏。后来蜀王秀犯了罪,皇上感叹道:“要是元岩还在,我的儿子怎么会这样呢!”平昌郡公的儿子弘,后来也做了官,当过给事郎、司朝谒者、北平通守。

刘行本,是沛县人。他爸爸刘瑰,在梁朝当官,做到很高的职位。刘行本一开始在武陵国当个常侍。后来碰上萧绎把梁州献给了北周,他就跟叔父刘璠一起投奔了北周,住在京兆府的新丰县。他每天都埋头读书,废寝忘食,即使衣食匮乏,也像什么事都没有一样,心态超好。他性格刚烈,很有主见,谁也改变不了他的想法。

北周的大宰相宇文护看中了他,把他招进中外府当记室。后来周武帝亲政,刘行本升迁为御正中士,还兼着起居注官。后来又升了好几级,做到掌朝下大夫。那时候北周有个规矩,皇帝上朝的时候,掌朝官要拿着笔墨纸砚送到皇帝御座旁,然后由承御大夫再从掌朝官手里接过笔墨纸砚呈给皇帝。有一次,刘行本当掌朝官,他正要给皇帝递笔,承御大夫却想从他手里把笔拿过去。刘行本大声对承御大夫说:“这笔,你不能拿!”

皇帝很惊讶,问他怎么回事。刘行本就对皇帝说:“我听说,设立官职,分工明确,各有各的职责。我不能佩带承御大夫的刀,承御大夫也不能拿我的笔!”皇帝说:“对啊!”于是就下令让这两个官职各司其职,各干各的活儿。后来宣帝继位,做了很多错事,刘行本多次直言劝谏,结果触怒了皇帝,被贬到河内当太守。

高祖当丞相的时候,尉迥造反,进攻怀州。行本带着当地官吏百姓抵抗,皇上封他为仪同,赐给他文安县子的爵位。后来高祖登基当皇帝了,又召见行本,让他当谏议大夫,兼任治书侍御史。没过多久,他又升迁为黄门侍郎。

有一次,皇上在殿前狠狠地打了某个官员。行本赶紧上前说:“这个人平时为人清廉,犯的错也不大,希望陛下能稍微宽恕他一下。”皇上根本不理他。行本就挺身而出,义正词严地说:“陛下既然没觉得我能力不行,才把我留在身边,那我说的您就应该听一听吧?如果我说得不对,您就按照法律来处置我,以此来表明朝廷的律法,怎么能轻视我而不顾呢?我说的可不是为了私利啊!”说完,他把朝笏扔在地上转身就走了。皇上这才收敛了怒气,向行本道歉,最后赦免了那个挨打的官员。

那时候天下太平,边疆少数民族都归顺了朝廷。行本觉得党项羌离边境很近,是最难治理的,于是上奏弹劾他们的使者,奏章里写道:“我听说南方的蛮族都遵守校尉的管辖,西域都敬畏都护的威严。可是最近看到西羌人偷鸡摸狗,不孝敬父母,没有君臣之礼,和我们完全不一样,是最低等的民族。他们不明白朝廷的恩惠,不知道朝廷的抚养之恩,心里只有凶狠残暴,违背朝廷的正朔。他们的使者刚来,请求皇上严厉处置他们。”皇上对行本的奏章很欣赏。

雍州别驾元肇向皇上报告说:“有个州里的官员收受了别人三百文钱的贿赂,按照法律应该杖打一百下。但是我刚上任的时候,就和他们约法三章,这个官员故意违反规定,请求皇上再加判他一年徒刑。”行本反驳说:“法律法规颁布施行,都有明确的诏令,用来约束百姓。现在元肇竟然敢加重自己的命令,轻视朝廷的法令,想让自己的话一定执行,忘记了朝廷的信用,违反法律来显示自己的威风,这可不是臣子的应该做的。”皇上赞赏行本的做法,赏赐给他一百匹绢。

刘行本在太子身边工作好几年了,官职是太子左庶子,负责的还是跟以前一样的治书工作。太子对他非常尊重,很敬畏他。当时,有个叫唐令则的,也是太子左庶子,太子却和他很亲近,经常让他教宫里的女人们唱歌跳舞。刘行本就责备他:“你身为太子左庶子,应该帮助太子走正道,怎么能跟太子这样亲密无间,整天待在后宫呢!”唐令则很不好意思,但还是改不了。那时候,沛国的刘臻、平原的明克让、魏郡的陆爽,这三个人因为有才学,也得到太子的宠爱。刘行本很生气,觉得他们不能好好辅佐太子,就经常对他们说:“你们啊,就只会读书而已!”

当时,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也得到太子的宠信,有一次在宫殿里跟太子玩闹。夏侯福大笑,声音传到了外面。刘行本当时就在殿阁下面,听到后,等夏侯福出来,就责备他:“太子殿下宽宏大量,赏识你,你是什么东西,竟然敢这样放肆!”然后就把他交给执法人员处理。过了几天,太子为夏侯福求情,才把他放了。还有一次,太子得到一匹好马,让夏侯福骑着去看看。太子很喜欢,就想让刘行本也骑一下。刘行本不肯,正色说道:“皇上让我当太子左庶子,是想让我辅佐殿下走正道,不是让我给殿下当小丑的!”太子很不好意思,就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
后来,刘行本又兼任大兴县令。权贵们都害怕他的正直,不敢登门求他办事。这样一来,求官托关系的路子就断了,法令也变得简明公正,百姓都很感激他。没过多久,他就去世了,皇上非常惋惜。等到太子被废了,皇上感叹道:“唉!要是刘行本还在,事情就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了。”刘行本没有儿子。

梁毗,字景和,是安定乌氏人。他爷爷梁越,做过魏国的泾州、豫州、洛州刺史,还封了郃阳县公。他爸爸梁茂,做过周朝的沧州、兖州刺史。梁毗为人刚正不阿,说话很直率,而且很有学问。

周武帝的时候,梁毗通过明经科考试入仕,一步步升迁到布宪下大夫。平定齐国的战争中,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长史,在攻克并州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后来,他被任命为别驾,还被加封为仪同三司。宣政年间,他被封为易阳县子,食邑四百户,之后又升迁为武藏大夫。高祖杨坚受禅登基后,梁毗的爵位被提升为侯爵。

开皇初年,朝廷设立御史台,因为梁毗为人正直,说话刚正不阿,所以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,大家都觉得他这个职位当得很称职。没多久,他又调任大兴令,后来又升迁为雍州赞治。梁毗离开御史台后,又管理京城事务,他为人正直,秉公办事,从不徇私枉法,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。结果,他被外放为西宁州刺史,并改封为邯郸县侯。他在西宁州做了十一年刺史。

早些时候,西宁州的蛮夷酋长们都喜欢戴金冠,谁的金冠越多,谁就越被认为是厉害人物,因此他们互相争夺,经常发生战争,边境地区就没有安宁的日子。梁毗对此很担忧。后来,一些蛮夷酋长纷纷送金子给梁毗行贿。梁毗就把金子摆在身边,然后对着金子痛哭流涕地说:“这些金子,饿了不能吃,冷了不能穿。你们为了这些东西互相残杀,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!现在你们把这些东西送给我,是想害死我吗?”他一点都没收,全部都还给了他们。

于是,蛮夷们受到感化,从此不再互相攻打了。高祖杨坚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高兴,就把梁毗召回朝廷,任命他为散骑常侍、大理卿。他处理案件公平公正,当时的人都称赞他。一年多以后,他又被提升为上开府。

我看到杨素权势熏天,大家都怕他,我觉得他会危害国家,就写信给皇上告他的状,信里说:“我听说当臣子的不应该专权。如果臣子专权,那对他的家族是不利的,对国家也是不利的。我私下里觉得左仆射、越国公杨素,皇上越来越信任他,他的权势越来越大,达官贵人们都听他的。他不喜欢的人,立马就被打压,他喜欢的人,则飞黄腾达,荣辱兴衰都取决于他一句话,升迁降职都由他说了算。他提拔的都是他的亲戚朋友,他的子侄遍布各地,占据要职。现在国家太平无事,他可能暗中图谋不轨,一旦天下稍微有点风吹草动,他一定会兴风作浪。奸臣篡权,都是慢慢来的。王莽积攒多年势力,桓玄也用了好几代人的时间,最终导致了西汉的灭亡,东晋的覆灭。季孙专权鲁国,田氏篡齐,这些都记载在史书上,不是我瞎说的。皇上如果重用杨素,我担心他不是像伊尹那样忠心耿耿的人。恳请皇上仔细衡量古今事例,把杨素调离京城,这样才能保江山永固,百姓才能安居乐业。我冒犯了龙颜,请皇上处罚我吧!”

皇上大怒,让有关部门禁止我上奏,还亲自审问我。我据理力争说:“杨素专权跋扈,为非作歹,在军队里随意杀戮,毫无道理可言。太子和蜀王被废黜的那天,朝中官员都吓得瑟瑟发抖,只有杨素眉飞色舞,幸灾乐祸,巴不得国家多出点事,好让他从中渔利。” 我说话直言不讳,态度坦诚,皇上拿我没有办法,只好把我放了。从那以后,杨素的恩宠逐渐衰退。但是杨素当时权势太大,很多人被他打压,朝中大臣都对他唯唯诺诺,没有人敢和他对着干。敢和他叫板的,只有我和柳彧、尚书右丞李纲。后来皇上不再完全信任杨素,都是因为听了我的话。

杨广当皇帝后,我被提升为刑部尚书,兼任御史大夫。我上奏弹劾宇文述私自调动军队,皇上想免除宇文述的罪责,我坚决反对,因此触怒了皇上,皇上就让张衡代替我当御史大夫。我忧愤成疾,几个月后就死了。皇上让吏部尚书牛弘来吊唁我,并赠送我五百匹绢。

子敬真,在北周大业年间,担任大理司直(相当于高级法官)。当时皇帝想治光禄大夫鱼俱罗的罪,就让子敬真来审理这个案子。结果子敬真为了讨好皇帝,故意陷害鱼俱罗,判了他死刑。没过多久,子敬真自己就生病了,据说是因为鱼俱罗的冤魂来索命,没几天就死了。

柳彧,字幼文,是河东解县人。他家祖上七代之前,有个叫卓的人,跟着晋朝一起南迁,后来就定居在襄阳。他父亲柳仲礼,曾经是梁朝的将领,后来梁朝灭亡,他就回到家乡。柳彧从小就喜欢学习,读了不少经史书籍。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看中了他的才能,让他担任中外府记室(相当于秘书)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又被外派到宁州担任总管掾(相当于幕僚)。后来北周武帝亲政,柳彧就上朝请求朝廷给他一个机会施展才华。武帝对他很欣赏,就让他担任司武中士(相当于武官)。后来又升任郑县县令。平定齐国之后,朝廷对参与平齐的官员进行大规模的赏赐,但是留在京城的官员并没有被包括在内。柳彧就上书皇帝说:“现在天下太平刚刚开始,赏罚应该分明,论功行赏,应该先考虑那些真正有功劳的人。攻城略地,都是出自圣明的决策,斩将夺旗,也都是因为神勇的策略。如果说那些冲锋陷阵,辛辛苦苦征战,一直到镇守国家,负责保卫京师的将士们,他们都是按照朝廷的计划办事,并非是他们个人的功劳,那些留在京城工作的官员,他们的功劳也应该被平等对待。皇太子以下的官员,也都有守护宗庙的功劳。就像萧何当年留守关中,在平阳修建了茅草屋,穆之在朝廷中枢工作,死后还受到优厚的待遇一样。以上只是一些个人的浅见,特地写表奏明。” 于是,朝廷就允许留在京城的官员也参与了这次赏赐,并且提升了他们的官阶。

隋朝高祖杨坚即位后,柳彧一路升迁,做到尚书虞部侍郎(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),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屯田侍郎(相当于农业部副部长),但他坚决推辞,皇帝也不勉强他。当时朝廷规定,三品以上官员府邸门口可以列戟(古代的一种仪仗)。左仆射高颎的儿子高弘德被封为应国公,就上书请求在府邸门口列戟。柳彧批复说:“仆射的儿子住的地方,跟其他人没什么两样,他父亲的戟已经列在府门外了。尊卑有序,儿子应该避让父亲,怎么能父亲府门已经摆了戟,儿子府门还要再摆呢!” 这件事最终没有办成,高颎听说后,非常佩服柳彧。后来柳彧升任治书侍御史(相当于监察部门官员),他在朝中刚正不阿,非常受百官敬畏。皇帝赞赏他的正直,对他说:“大丈夫应该在世上留下自己的名声,不要碌碌无为。” 还赏赐给他十万钱和一百石米。

那时候很多刺史都是武将出身,大多不称职。柳彧上奏说:“现在天下太平,四海安定,治理百姓,需要任用有才能的人。以前汉光武帝,聪明睿智,从平民百姓起家,善于辨别真伪,和二十八位将领披荆斩棘,平定天下,功成之后,并没有给他们安排什么官职。我看到诏书,任命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,这个人快八十岁了,老态龙钟了。他以前在赵州做官,不称职,政务都由小人们操纵,贿赂成风,百姓怨声载道,到处都是骂他的歌谣,就像歌谣里唱的那样:‘老禾不早割,会让杂草长满良田。’古人说:‘耕田要问农夫,织布要问织女。’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之处。干子擅长骑射武功,这是他的长处,治理百姓,做官,他可不行。陛下您一心想治理好国家,日理万机,如果想优待这位老人,可以多赏赐他金银财宝,如果让他去当刺史,损失就太大了。我就算死了,也一定会尽心竭力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”皇上很认同他的话,干子最终免职了。

应州刺史唐君明,母亲去世期间,娶了雍州长史库狄士文的堂妹。柳彧弹劾他说:“我听说,天地之间职位各有分工,夫妻之间有礼仪规范,君臣父子之间有伦理道德,尊卑之间有等级制度。所以孝道是行为的根本,礼仪是立身的基石,国家和家庭的治理,都要遵循这些道理。我认为,对父母的孝敬之情,应该发自内心,丧事之重,是人伦之首。君明虽然改换了丧服,但内心毫无改变,忘记了丧母的悲痛,却很快娶妻成亲,顶着孝服,却让新娘穿戴华丽的服饰。不义不亲,《春秋》记载这样的国家将要灭亡,没有礼仪规范,诗人希望这样的人早死。士文在神州地区担任要职,名位显赫,整顿风俗,四方效仿,却放弃了两个家族的姻亲关系,违背了六礼的规范。请求将他终身监禁,以此来惩戒风俗。”两人最终因此获罪。

隋朝经历了战乱之后,风俗败坏,柳彧做了很多纠正风俗的事,皇上非常赞赏他。他又发现皇上勤于听政,百官奏请的事务很多,琐碎繁杂,于是上疏劝谏说:“我听说,自古以来圣明的皇帝,没有超过唐尧虞舜的,他们效法天地运行的规律,施政教化,不搞那些繁琐的事情,这叫做明智。古语说:‘天不说话,却运行着四季。’所以知道人君发布命令,关键在于不要过于繁琐。所以舜任用五位大臣,尧咨询四岳,设置官职分工,各有专职,自己垂拱而治,天下就太平了。这就是说,费力在选拔贤才,轻松在任用人才。又说:‘天子威严,诸侯恭敬。’这就是说,君臣上下,举止行为有区别。现在四海一家,政务繁多,事情不论大小,都必须经过圣上的裁决。陛下您用心治理国家,不辞辛劳,也是因为群臣害怕犯错,不能自己做决定,要等候圣上的旨意。奏章太多,甚至连建造细小的东西,发放微小的物品,一天之内,要回复百官,以至于到了日理万机,夜不能寐,整天处理文书,劳累圣体。希望陛下能够考虑我的话,减少一些烦琐的事务,以修养身心为重,想想武王安乐的道理,想想文王勤政忧国的道理。那些关系到国家大事,臣下不能决定的,希望陛下您仔细斟酌决定,其余的琐碎事务,交给有关部门处理,这样圣体就能享有无限的寿命,臣下也能受到陛下的恩泽。”皇上看了奏章后很欣赏。后来因为触怒了皇上而被免职。不久之后,又让他复职,皇上对他说:“不要改变你的心意。”因为柳彧家境贫寒,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建造住宅,并说:“柳彧是正直的官员,是国家的宝贵财富。”他受到如此的重视。

杨素那个时候权势滔天,大家都怕他,没人敢得罪他。有一次,他犯了点小错,被皇帝下令送到南台(相当于当时的监察部门)去处理。杨素仗着自己地位高,大大咧咧地坐在审讯官苏威的床上。苏威从外面进来,看到杨素这副样子,就在台阶下站好,端正笏板,整理衣冠,然后对杨素说:“奉皇上的命令,来审理你的罪过。”杨素赶紧从床上下来。苏威坐在办公桌旁,让杨素站在院子里,然后开始详细地询问案情。从那以后,杨素就记恨上了苏威。当时苏威很受皇帝信任,所以杨素也没办法对付他。

苏威看到当时的风气不好,京城百姓每年正月十五都要搞角抵戏(类似摔跤、杂技之类的表演),互相攀比,浪费钱财,于是上奏皇帝请求禁止这种活动。他在奏章里说:“我听说古代明君治理国家,都以法度为准绳,一切行动都符合礼仪规范。不合法的行为不做,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不做。男女有别,道路不同,要防止邪恶行为,把一切纳入规范的轨道。可是现在京城,甚至各州各地,每到正月十五晚上,大街上都挤满了人,到处都是玩乐的人群。鼓声震天,火光冲天,人们戴着兽面,男人穿女人的衣服,各种杂技表演,奇形怪状。他们把粗俗下流当成乐趣,把低级庸俗当成笑料,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,都一起观看,毫不避讳。高高的戏台横跨道路,巨大的幕布遮天蔽日,华丽的服装,漂亮的妆容,车马拥挤不堪。酒席丰盛,管弦齐奏,很多人为此倾家荡产,只图一时痛快。家里的所有人,无论贫富贵贱,男女老少混杂在一起,不分身份地位。各种丑恶的行为因此滋生,盗贼也因此而起。这种风气已经形成很久了,一直没有人去改变它,大家习以为常,没有一个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这不仅对教化没有好处,反而损害了百姓利益。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这种活动。想想《诗经》里的《雅》《颂》,那些都是歌颂美好品德的,人们应该以鼓腹而歌,来表达自己内心平静的快乐。如果有人违反禁令,请按照违反皇命来处罚。”皇帝批准了他的奏章。

那一年,苏威奉命巡视河北五十几个州,奏请免除二百多位贪污腐败、不称职的官员,各州县都因此而震慑,不敢再胡作非为。皇帝很高兴,赏赐给他二百匹绢、三十张毡,并且任命他为仪同三司。一年后,他又被提升为员外散骑常侍,仍然负责治书的工作。仁寿初年,他又奉命巡视太原道十九州。回来后,皇帝赏赐给他一百五十匹绢。

话说,苏威曾经得到博陵人李文博写的《治道集》十卷,蜀王杨秀派人来要。苏威就把书送给了杨秀,杨秀呢,又赏了苏威十个奴婢。后来杨秀犯了事儿,杨素就告苏威跟朝廷内臣勾结诸侯,于是苏威被革职,发配到怀远镇去戍边。走到高阳的时候,朝廷又下诏把他召回。

到了晋阳,正赶上汉王杨谅造反,杨谅派人飞快地把苏威请去,想跟他商量事情。苏威一开始被使者逼着去,还不知道杨谅造反呢,正要进城,杨谅造反的事儿就露馅儿了。苏威觉得肯定跑不掉了,就装肚子疼,说自己病得很重,不吃东西。杨谅一听,气坏了,把苏威给关了起来。等杨谅兵败之后,杨素又说苏威两边下注,等着看情况再说,虽然没直接造反,心里其实跟反贼是一伙的,于是苏威被发配到敦煌。

杨素死后,苏威才自己上书申诉,朝廷下诏让他回京城,结果在路上就死了。他有个儿子叫苏绍,当过介休县令。

赵绰是河东人,为人正直刚毅。一开始在周朝的天官府做个小吏,因为做事认真勤恳,升职做了夏官府的下士。后来因为办事能力强,被提拔了好几次,最后当上了内史中士。他父亲去世的时候,他悲痛欲绝,瘦得皮包骨头,世人都称赞他的孝顺。守孝期满后,他又被任命为掌教中士。高祖当了丞相后,知道赵绰为人清正廉洁,就把他招来当录事参军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掌朝大夫,跟随军总管宇文晖去讨伐叛乱的蛮族,因为立了功,被封为仪同,还赏赐了他一千匹布。高祖称帝后,任命他为大理丞。赵绰审理案件公正公平,考核成绩总是名列前茅,后来升任大理正。没过多久,他又升任尚书都官侍郎,不久又转任刑部侍郎。他审理梁士彦等人的案件,因为办案出色,又获得了三百匹布、十个奴婢和二十匹马的赏赐。每次他上奏判决结果时,总是态度严肃认真,皇上很欣赏他,对他越来越信任。

皇上觉得盗贼猖獗,想要严惩不贷。赵绰就劝谏说:“陛下您施行尧舜的仁政,应该多一些宽容。况且法律是天下最大的信用,怎么能轻易违背呢!”皇上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,还对他说:“你以后有什么想法,就多提出来吧。”于是赵绰被提升为大理少卿。以前陈朝的将军萧摩诃,他的儿子萧世略在江南造反,萧摩诃应该因为连坐而受罚。皇上说:“萧世略年纪不到二十,他能做什么?他只是名将之子,被人逼迫罢了。”于是想赦免萧摩诃。赵绰坚决反对,皇上也拿他没办法,想让赵绰回避然后赦免萧摩诃,就命令赵绰退朝回家吃饭。赵绰说:“我奏报的案件还没判决,不敢离开朝廷。”皇上说:“大理寺就替朕赦免萧摩诃吧!”于是就命令左右侍卫释放萧摩诃。

刑部侍郎辛亶曾经穿着红色的裤子,民间传说这预示着会升官发财,皇上认为这是妖邪之物,想要杀了他。赵绰说:“按照法律,他不应该处死,我不敢奉您的旨意。”皇上非常生气,对赵绰说:“你怜惜辛亶,却不怜惜你自己吗?”就命令左仆射高颎把赵绰斩首。赵绰说:“陛下宁可杀了我,也不能杀辛亶!”到了朝堂上,他脱下衣服准备受斩,皇上派人问赵绰:“到底怎么办?”赵绰回答说:“我一心只想执法,不敢惜命。”皇上拂袖进宫,过了很久才赦免了他。第二天,皇上向赵绰道歉,并鼓励他,还赏赐了他三百匹布。当时皇上禁止使用劣质钱币,有两个人在市场上用劣质钱币换取好钱币,武候把他们抓起来报告给皇上,皇上命令把他们全部斩首。赵绰进谏说:“这两个人应该杖责,杀他们是违法的。”皇上说:“这与你无关。”赵绰说:“陛下您不认为我愚笨无能,才把我放在法司,您想随便杀人,怎么可以说与我无关呢?”皇上说:“撼动大树不动的人,就应该退缩。”赵绰回答说:“我希望能感动您的圣心,哪还管撼动大树!”皇上又说:“喝汤太烫了,就应该放下。天子的威严,难道要被你挫伤吗?”赵绰拜倒在地,更加坚持,不肯退让。皇上最终进宫去了。治书侍御史柳彧也上奏章强烈劝谏,皇上这才作罢。

皇上因为赵绰正直诚恳,经常把他召进宫里,有时候皇上和皇后同榻而眠,也会叫赵绰坐下,一起评论朝政得失。前后赏赐无数。后来赵绰升任开府,皇上追赠他的父亲为蔡州刺史。当时河东人薛胄是大理卿,两人都以公正廉明著称。但是薛胄断案凭感觉,而赵绰严格遵守法律,两人都称职。皇上经常对赵绰说:“我对你不吝啬赏赐,只是你的相貌不适合当大官啊。”仁寿年间,赵绰去世,享年六十三岁。皇上为他流泪,派使者吊唁,鸿胪寺负责办理丧事。他有两个儿子,名叫元方和元袭。

裴肃,字神封,是河东闻喜人。他爸爸裴侠是周朝的民部大夫。裴肃从小就为人正直,很有担当,跟安定人梁毗关系特别好,是好朋友。他做了周朝的官,一开始是给事中,后来升迁到御正下大夫。 后来跟着韦孝宽去淮南打仗。

隋文帝当上丞相的时候,裴肃感叹说:“武帝凭借雄才伟略统一了全国,坟墓的土都还没干呢,就一下子改朝换代了,这难道是天意吗!” 隋文帝听说后,很不高兴,所以裴肃就赋闲在家了。 开皇五年,他被任命为膳部侍郎。两年后,又升迁为朔州总管长史,后来又当了贝州长史,在这些地方都干得很出色,很有口碑。

仁寿年间,裴肃看到太子杨勇、蜀王杨秀、左仆射高颎都被废黜了,就上书给皇帝说:“我听说侍奉君主,该说的就要说,不该隐瞒,我心里想的事情,不敢不禀报您。我私下里觉得高颎是天生的优秀人才,是开国元勋,陛下对他的恩宠已经很优厚了。但是,人怕出名猪怕壮,世人总是嫉妒优秀的人,盯着别人的缺点找茬,这种事太多了!我希望陛下能看到他的大功,忘记他的小过错。我还听说,古代圣明的帝王,都是教导而不是诛杀,陛下您仁慈到了极点,超过了以前的圣王。两位庶人犯错已经很久了,难道就没有悔改的心吗?我希望陛下您能发挥君父的慈爱,顾念天性人伦,给他们分别封个小国,看看他们的表现。如果他们能改过自新,逐渐进步,如果还是不悔改,再贬斥他们也不晚。现在这条自新的路完全堵死了,他们也看不到悔恨的机会,这难道不令人悲伤吗!”

皇帝看完奏章后,对杨素说:“裴肃替我家操心,这真是太忠诚了!” 于是就召裴肃进京。太子杨勇听说后,对左庶子张衡说:“要是让我自新,想让我怎么样?”张衡说:“看裴肃的意思,是想让您像吴国的太伯、汉朝的东海王那样。”太子杨勇非常不高兴。过了一段时间,裴肃到了京城,在含章殿见了皇帝。皇帝对裴肃说:“我贵为天子,拥有整个天下,后宫受宠的妃嫔也不过几个人,从杨勇以下,都是同母兄弟,并非因为憎恨或喜爱而轻易废立他们。”然后又说了杨勇不可挽救的意思。之后就打发裴肃回去了。没过多久,文帝就去世了。

杨广即位后,裴肃很久都没被重用,一直闭门不出。后来当权的人觉得岭南地区偏远荒凉,就暗中奉承圣意,任命裴肃为永平郡丞,他深得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的喜爱。一年多后,裴肃去世了,享年六十二岁。当地少数民族非常怀念他,在鄣江边为他立了庙。他有个儿子叫裴尚贤。

史书上说啊,猛兽待在山林里,附近的草木就不会有人去采摘;正直的大臣在朝廷上,奸邪之辈就会被吓得不敢耍花招。这些人啊,都是一心为公,正直的气度表露无遗。这不仅关系到朝廷纲纪的兴衰,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啊!晋王和蜀王,都是皇帝的宝贝儿子,仗着皇帝的宠爱,胡作非为,根本不遵守法令,想要他们恭恭敬敬,那可太难了!

元岩和王韶,担任宰相的时候,大家都非常敬畏他们,没人敢做坏事,他们那种敢于直言的作风,真是值得称赞!房陵的张行本,杨素手下的梁毗,他们说话都那么直率,刚正不阿,想想就让人敬佩。赵绰当大理寺卿的时候,监狱里没有冤假错案;柳彧当御史大夫的时候,奸邪之辈都老实多了。这些人都不怕权势,梁毗尤其如此,而张行本和柳彧也差不多。裴肃从来不参加朝会,也不参加宴会,他忠诚慷慨,敢于直言犯上,触怒皇帝,这可不是闹着玩的!

想想古代那些寡妇为周朝的灭亡担忧,那些少女为太子的夭折悲伤,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啊!前面记载的那些人,都有着阎纂那样的风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