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文诩是河东人。他爸爸张琚,在开皇年间当过洹水县令,因为清正廉洁而有名。家里藏书几千卷,他用来教育子侄,孩子们都通过科举考试当了官。张文诩博览群书,尤其精通《三礼》,《周易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和《春秋三传》也都非常熟悉。他特别喜欢郑玄的注解,认为那是知识渊博的体现,其他儒家的不同说法,他也都仔细研究过。

高祖皇帝把全国有名的儒学大师都请到朝廷来做官,像房晖远、张仲让、孔笼这些人,都被封为博士。张文诩当时在太学学习,房晖远他们都非常佩服他,整个太学都对他敬仰有加。很多学生都来向他请教难题,张文诩总是能引经据典,滔滔不绝地讲解,而且讲解的内容都恰到好处。御史中丞皇甫诞,当时是朝廷的大人物,都尊称张文诩为老师。有一次皇甫诞去南台办事,特意打扮了自己的马,然后去拜访张文诩。张文诩每次都牵着马陪他走,他这样做是为了表明自己不是为了巴结权贵才去拜访的。

右仆射苏威听说张文诩的名声后,把他召见,和他谈话,非常高兴,劝他做官。张文诩不想做官,坚决拒绝了。仁寿年间,太学停办了,张文诩拄着拐杖回家,当起了园丁。州郡多次征召他做官,他都拒绝了。他以孝顺母亲闻名。他总是用自己的道德感化别人,乡里风俗因此也得到了改善。曾经有人半夜偷割他的麦子,他看见了,却躲开了,小偷因此很感动,丢下麦子就走了。张文诩安慰他,并且发誓不说出去,还让他把麦子拿走。过了几年,小偷自己把这件事告诉了乡里人,这才被大家知道。

邻居家盖墙,心里觉得不公平,张文诩就主动拆掉自己家的旧墙来回应。张文诩曾经患有腰痛,有个医生自称医术高明,张文诩让他治疗,结果被医生的刀伤到了,不得不卧床休息。医生跪地求饶,张文诩却把他打发走了,还隐瞒了真相,对妻子说:“我昨天头晕,掉坑里了。”他总是这样掩盖别人的缺点。州县看他家境贫寒,想给他一些救济,他也坚决不接受。

每当闲暇无事的时候,他总是悠然长叹:“年纪一天天大了,恐怕我的名声都立不起来啊!”他用如意敲打桌子,敲击的声音很有节奏,人们把他比作闵子骞和原宪。他最终在家中去世,享年四十岁。乡里为他立碑颂扬,称他为张先生。

史书上说啊,古时候那些隐士,可不是说他们就躲起来不见人,也不是说他们闭口不言,更不是说他们藏着掖着不用自己的才智。其实啊,他们都是内心平静淡泊,不昏昧不清醒,能安于现状顺其自然,对万物都抱着无私之心的人。

士谦他们啊,对官位爵禄根本不在乎,一心只想归隐田园,隐居不违背孝道,清高不脱离世俗,不主动教化别人,却能起到劝导的作用,表面上看似无所作为,实际上却收获满满。他们爱护百姓就像对待父母一样,对待乡邻就像对待亲戚一样,要没有这种纯朴高尚的品德,谁能做到这样呢? 你看,士谦听到赞扬也不高兴,文诩遇到委屈也不生气,徐则一心只想归隐,对谁都不亲近也不疏远,谁也无法让他高贵或卑贱,他们都是抱着朴实本分之心的人啊。

崔廓因为受了委屈,就隐居起来,因此名声大噪;祖浚继承了父亲文采出众的优良传统,父子俩虽然一个活跃一个隐居,但最终都获得了成功,这真是太美好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