阎毗,是榆林盛乐人。他爷爷阎进,是魏朝本郡的太守。他爸爸阎庆,是周朝的上柱国,宁州的总管。阎毗七岁的时候,就继承了石保县公的爵位,食邑一千户。

长大后,阎毗长得仪表堂堂,很严肃,还蛮喜欢读经史子集的。他跟萧该学习《汉书》,大概掌握了书中的主要内容。他还会篆书、草书和隶书,尤其擅长绘画,是当时数一数二的绘画高手。周武帝见到他后很喜欢他,就让他娶了清都公主。

宣帝当上皇帝后,任命阎毗为仪同三司,还让他担任千牛左右。高祖杨坚篡周受禅后,阎毗就在东宫(太子居住的地方)用他的技艺服侍太子杨勇。他经常用精美的工艺品讨太子欢心,所以太子很器重他,还经常在皇帝面前夸奖他。后来,阎毗被任命为车骑将军,在东宫侍卫。

有一次,皇帝派高颎在龙台泽进行大阅兵,很多部队的队列都不整齐,只有阎毗的部队纪律严明,井然有序。高颎把这事儿禀报了皇帝,皇帝就特别赏赐了他一些丝绸。没多久,阎毗又兼任了太子宗卫率长史,不久又升任仪同。太子用的那些漂亮玩意儿,很多都是阎毗做的。

结果太子杨勇被废了,阎毗因为跟太子关系密切,被判了杖责一百,他和妻子都被发配做了官府的奴婢。过了两年,他们才被释放,恢复了自由民的身份。

隋炀帝杨广继位后,大规模地制造军械,因为阎毗手巧,又熟悉这方面的旧事,所以隋炀帝就让他负责这方面的工作。不久,他又被任命为朝请郎。阎毗还对当时的辇辂车舆(皇帝乘坐的车子)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,这些都记载在《舆服志》里。后来,他又被提升为起部郎。

皇上那会儿准备搞个盛大的出行仪式,觉得随行的车马太多了,就问杨坚说:“我当皇帝初期,随行的车马只有十二辆,也够用了。现在居然有八十一辆,还用牛拉车,这根本不能提升咱们的形象啊!我想减少一些,你说怎么办?”

杨坚回答说:“我当初确定这个数量的时候,还跟宇文恺一起仔细研究过历史上的规矩。根据汉朝的胡伯始、蔡邕等人的说法,八十一辆车马的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,一直沿用下来。所以张衡的赋里写道‘属车九九’就是这个意思。到了正式的皇室出行,要减去三分之一,也就是三十六辆,这是汉朝的制度。另外,根据宋朝孝建年间的情况,当时的官员上奏说,晋朝迁都到江南后,只设置了五辆车马。尚书令、建平王宏说:‘八十一辆车马,是兼并了九个诸侯国的规模,三十六辆车马,没有历史依据。江南的五辆车马,又过于简陋,不合礼制。但是历代帝王的仪仗,旗帜和车盖的数量,以及冕冠玉器,都和十二这个数字有关。现在应该参考这个数字,设置十二辆车马。’开皇年间平定陈朝后,我们就沿用了这个制度。现在我们应该遵循古代的制度,大规模的出行仪式参考秦朝的制度,正式的出行仪式参考汉朝的制度,小规模的出行仪式参考宋朝的制度,这样等级分明。”

皇上说:“干嘛非得用秦朝的制度呢?大规模的出行仪式就用三十六辆车马,正式的出行仪式就用十二辆,至于小规模的出行仪式,就取消了吧!”杨坚对这些历史典故研究得很透彻,处理这些事情都是这个路数。

长城那会儿,他负责全面指挥。皇上要去恒山祭祀,就让他去安排祭坛场地。没多久就升迁为殿内丞,还跟着皇上去了张掖郡。高昌国的使臣在路上等候皇上,皇上就派他带着皇帝的令牌去迎接,然后把使臣带回了东都。后来因为母亲去世,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。守孝期满后,他又被重新启用。

要打辽东了,皇上要从洛口开一条运河,一直通到涿郡,方便运输军需物资。他就负责督造这条运河。第二年,他又兼任右翊卫长史,负责修建临朔宫。等到出征辽东的时候,他以本官的身份兼任武贲郎将,负责皇上的安全保卫。当时大军包围了辽东城,皇上让他去城下宣读圣旨,结果敌人的弓箭乱射,他的马中了一箭,但他面不改色,声音洪亮有力地宣读完圣旨才回来。后来升任朝请大夫,又升任殿内少监,还兼任将作少监。后来他又跟着皇上征讨辽东,碰上杨玄感造反,皇上就班师回朝了。兵部侍郎斛斯政逃到了辽东,皇上就派他率领两千骑兵去追,没追上。斛斯政占据了高丽的柏崖城,他攻打了柏崖城两天,然后接到皇上的命令回朝。在去高阳的路上,他突然去世了,那年他才五十岁。皇上很惋惜,追赠他殿内监的官职。

何稠,字桂林,是国子祭酒何妥的侄子。他父亲何通,很擅长雕琢玉器。何稠从小就心灵手巧,聪明过人,心思缜密。十多岁的时候,碰上江陵城破,就跟着何妥一起去了长安。他在周朝当了个小小的御饰官。后来高祖当了丞相,就把他召来当参军,还让他负责管理细作机构。开皇初年,他被授予都督的职位,后来一步步升迁到御府监,又当过太府丞。何稠博览群书,对古代的器物非常了解。波斯曾经进贡过一件金线锦袍,织造精美绝伦。皇上就让他仿制一件。何稠织成的锦袍比进贡的还要好,皇上非常高兴。当时中国已经很久没有琉璃制品了,工匠们都不敢尝试,他却用绿瓷做出了琉璃,跟真的几乎一模一样。后来他又被加封为员外散骑侍郎。

开皇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桂州有个叫李光的俚人(少数民族)聚众造反,朝廷就派何稠带兵去讨伐。军队到了衡山山脉,何稠就派使者去劝说反贼首领莫崇投降。桂州长史王文同把莫崇抓起来,押到何稠那里。何稠装模作样地宣布说:“地方官府治理不好,导致边境百姓造反,这可不是莫崇的错啊!”然后就下令放了他,还请莫崇一起喝酒吃饭,一起吃饭的还有莫崇的四个手下,之后就放他们走了。莫崇特别高兴,回到山寨后一点防备都没有。何稠等到五更天,就偷偷摸摸地带兵攻入莫崇的山寨,把剩下的反贼全部消灭了。

象州的反贼首领杜条辽、罗州的反贼首领庞靖也相继投降。何稠又分别派建州开府梁昵去讨伐叛乱的夷人罗寿,派罗州刺史冯暄去讨伐贼帅李大檀,都把他们平定了,把他们的首级送到军营。何稠把那些投降的贼首任命为州县官员,大家都非常高兴,服服帖帖的。钦州刺史宁猛力也率领军队来迎接何稠的军队。一开始,宁猛力占据着险峻的山洞,想造反,这时候他害怕了,请求亲自去朝廷投降。何稠看他病得很重,就表现出不怀疑他的意思,把他放回钦州,还和他约定说:“八九月间,你可以来京城见我。”何稠回朝后汇报情况,皇上不太高兴。那年十月,宁猛力死了,皇上对何稠说:“你没把宁猛力带回来,现在他死了。”何稠说:“我和宁猛力约定好了,就算他死了,也会派他儿子来侍奉皇上。越族人性格直率,他儿子一定会来的。”

宁猛力临死前,嘱咐他儿子长真说:“我和大使约定好了,不能失信于朝廷。你把我葬好后,就赶紧进京。”长真按照他父亲的话进京,皇上非常高兴,说:“何稠竟然能这么让蛮夷信服,真是了不起啊!”因为这次的功劳,何稠被授予开府的官职。仁寿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文献皇后去世了,何稠和宇文恺一起负责皇后的陵墓建造事宜。何稠为人少言寡语,很会揣摩皇上的心思,因此皇上越来越亲近他。等到皇上病重的时候,对何稠说:“你以前负责皇后的丧事,现在我要死了,这些事就都交给你了。这些事情有什么用呢,只是我放不下罢了。如果我的灵魂有知觉,我们会在阴间相见的。”皇上又拉住太子的脖子说:“何稠很用心,我把以后的事情都交给他了,事情的动静都要和他商量。”

隋炀帝要到扬州去玩,跟杨玄感说:“现在天下太平了,我继承了祖宗的基业,但是很多礼仪制度和服装还不完善。你负责查阅典籍,设计制作各种仪仗、车马、服装,送到江都去。” 当天,杨玄感就升官了,当上了太府少卿。

杨玄感就开始忙活了,他组织了三万六千人制作仪仗,还有皇帝的车驾、皇后的仪仗队、百官的服装等等,都按时完成了,送到了江都。 这工程浩大啊,动用了十多万人,耗费的金银财宝更是数不清。 皇帝还派人仔细核查,好几年才查完,结果一点差错都没有。杨玄感参考了古今典籍,做了很多改进。 比如,魏晋时期官员的皮弁帽子只有帽带没有装饰,杨玄感说:“这可是打猎穿的衣服,现在上朝穿,应该改改。” 所以,从他开始,皮弁帽上就加了象牙簪子。 还有,以前官员的朝服没有佩绶,杨玄感说:“这可是小朝会穿的衣服,哪有大臣上朝不戴印绶,也不佩玉的道理?” 于是,朝服上就加上了兽头小绶和玉佩。

以前,五辂车的车厢在车辕上,皇帝和侍从都在一个车厢里。杨玄感说:“君臣同处一室,太挤了。” 于是,他就把车厢做大,加上了栏杆,让侍从站在车厢里,车厢里再做一个高台,皇帝单独坐在上面。 其他的旗帜、仪仗等等,他都做了很多增减修改,具体情况都记载在《威仪志》里。 皇帝又让杨玄感制造一万辆军车,还有八百辆连环车,皇帝很满意,就让他继续当太府卿。三年后,又让他兼任少府监。

辽东打仗的时候,杨玄感还临时担任右屯卫将军,指挥三万御营弩手。 当时工部尚书宇文恺造辽水桥没造好,军队过不去,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因此被杀。 皇帝就让杨玄感造桥,两天就造好了! 早些时候,杨玄感还设计制造了行宫和六合城。 这次在辽东跟敌人对峙,半夜就用上了。 这六合城周长八里,城墙和女墙加起来高十丈,上面布满了士兵,插着旗帜。 四个角上都设有城门,每个城门下面还有三个小门,天亮之前就全部完工了。 高丽人看见了,都觉得是神迹。 那一年,杨玄感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。 第二年,他又临时担任左屯卫将军,跟随皇帝去了辽东。

十二年后,他升官了,当上了右光禄大夫,还跟着皇帝去了江都。结果碰上宇文化及造反,他就被迫当了工部尚书。宇文化及失败后,他被窦建德俘虏了,窦建德又让他当了工部尚书,还封他为舒国公。窦建德失败后,他又投奔了大唐,被任命为将作少匠,最后死在那里。

开皇年间,有个叫刘龙的人,是河间人。这人特别聪明能干,点子多。齐后主知道他的本事,就让他修建三爵台,修得特别好,很合后主的心意,所以后来官越做越大。等到高祖登基后,也很器重他,任命他为右卫将军,还兼任将作大匠。建都的时候,他和高颎一起负责规划建设,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们很厉害。

大业年间,有个叫黄亘的人,不知道是哪里人,他和弟弟黄衮,都特别有才华,点子特别多。隋炀帝经常让他们兄弟俩直接在少府将作做事。当时要改建很多东西,黄亘和黄衮都参与其中。不管做什么,杨素总是先让黄亘和黄衮设计样品,当时的工匠们都觉得他们做得很好,没人能挑出毛病来。黄亘最后当上了朝散大夫,黄衮当上了散骑侍郎。

史官说:宇文恺的才能非常全面,想法也很多,对建筑的规则和比例掌握得非常精妙,堪比班固和张衡。当时所有的建筑制度,都参考了他的设计。他建造仁寿宫,修建洛阳城,追求奢华,穷奢极欲,导致文帝荒废朝政,炀帝最终身亡,国家动荡的根源,也正是由此而来。不过,他研究典籍,制定了《明堂图》,虽然有些想法过于超前,但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。至于毗沙门和杨稠,他们也特别有才华,对以前的建筑很了解,参考了前代的优秀设计,成就了一代的文物。虽然有些过于华丽,但也值得后人学习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