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煚,字贤通,是天水西边人。他爷爷赵超宗,做过魏国的河东太守;他爸爸赵仲懿,当过尚书左丞。赵煚从小就没了爹,但他特别孝顺他妈。十四岁那年,有人偷着去他爸爸坟上砍树,赵煚哭得死去活来,还把偷树的人抓起来送官府。他后来见到魏国的右仆射周惠达,只是长长地鞠了一躬没行跪拜礼,然后就一边哭一边说自己从小可怜,周惠达也被他感动了,哭着叹了好半天。
赵煚长大后,为人沉稳,很有领导才能,也读过不少书。周太祖看中了他,让他当了相府参军事。后来跟着周太祖去攻打洛阳。周太祖班师回朝的时候,赵煚请求留下安抚那些投降又叛变的人,周太祖同意了。于是赵煚带着他的部队和齐国人打了五仗,杀了五个郡守、镇将、县令,抓了好多俘虏,因为立了大功,被封为平定县男,食邑三百户。后来又升官,当上了中书侍郎。
闵帝继位当皇帝后,赵煚被调到陕州当刺史。当时有个蛮族首领向天王带人造反,攻打信陵和秭归。赵煚只带了五百人,出其不意地打了个伏击,把他们打败了,信陵和秭归两郡都保住了。那时候周朝在江南岸建了个安蜀城来防备陈国,结果下了好几十天的雨,城墙塌了一百多米。蛮族首领郑南乡叛变了,还勾结陈国的将领吴明彻想偷袭安蜀城。大家都觉得应该加固城防,但赵煚说:“不用,我有办法。”他就派人去跟江外的蛮族首领说好话,让他们趁机去偷袭郑南乡的老家,结果抓住了郑南乡的父母妻儿。郑南乡一听这个消息,手下的人就都散了,陈国的军队也只好撤退了。
第二年,吴明彻又来骚扰,赵煚带兵抵抗,前后打了十六仗,每次都打败了吴明彻。还抓了陈国的裨将覃冏、王足子、吴朗等三人,斩首一百六十颗。因为战功卓著,赵煚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,又升任荆州总管长史,后来又调回朝廷,当了民部中大夫。
汉武帝带兵去攻打巩县和洛阳,想把河南这块地盘收回来。 高煚就劝他说:“河南洛阳,四面都是敌人,就算打下来了,也守不住啊!不如咱们从河北走,直接打太原,端了他们的老窝,这样就能一举拿下!” 皇帝没听他的,结果军队啥也没捞着。
后来,高煚跟着上柱国于翼,带了几万兵,从三鸦道去打陈国,一口气攻下了陈国的十九座城池才回来。 可偏偏有人在背后说他坏话,他的功劳一点也没被记上,最后只被任命为益州总管长史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调回朝廷,当了天官司会,后来一步步升到御正上大夫。
高煚跟宗伯斛斯徵关系一直不好,斛斯徵后来被外放到齐州当刺史。 结果斛斯徵犯了事儿,被抓进监狱。 他自己知道罪责重大,就越狱逃跑了。 皇帝一听勃然大怒,下令严抓斛斯徵。 高煚这时偷偷地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,说:“斛斯徵觉得自己罪大恶极,害怕被处死才逃跑的,他要不往北跑到匈奴,就往南跑到吴越去。 虽然这老家伙有点蠢,但以前也当过大官,他要是跑到敌国去,对朝廷也没啥好处。 现在正赶上大旱灾,不如趁这个机会下道大赦令吧!” 皇帝听了他的建议,就下令大赦天下,斛斯徵这才逃过一劫。 而高煚呢,却始终没把这事儿说出去。
高祖皇帝任命他当丞相,又让他开府,然后又让他当天官都司会,没多久就升迁为大宗伯。高祖皇帝登基后,授予他印信和官服,晋升为大将军,赐封金城郡公,食邑二千五百户,并任命他为相州刺史。朝廷觉得他很懂规矩,又征召他当尚书右仆射。但他没做多久,因为触犯了皇帝的旨意,就被外放为陕州刺史,接着又调任冀州刺史,在那里他威望很高,深得民心。他曾经生病,老百姓都跑来给他祈祷,可见他多么受百姓爱戴!冀州土地贫瘠,市场上奸商很多,他就铸造了铜斗铁尺,放在市场上让大家使用,百姓们都觉得方便。皇帝听说后很高兴,下令在全国推广,作为标准的法度。曾经有人偷了他田里的蒿草,被官吏抓住了。他说:“这是因为我这个刺史没做好,没把风气带好,他有什么罪呢?”说完就安慰了他,把他放了,还让人给他送了一车蒿草。小偷羞愧难当,比受重罚还难受。他用德化民,都是这种做法。
皇帝到洛阳,他去朝见,皇帝慰劳他说:“冀州是重要的州郡,百姓生活富足,你治理地方,确实达到了我的期望。”开皇十九年去世,享年六十八岁。他的儿子赵义臣继承了他的爵位,官至太子洗马,后来跟杨谅一起造反,被杀了。
赵芬,字士茂,是天水西边人。他父亲赵演,是周朝的秦州刺史。赵芬从小就聪明伶俐,读了不少经史书籍。周太祖把他召到相府,当铠曹参军,后来历任记室,一直升迁到熊州刺史。他善于安抚归降的人,因此增加了二千户的食邑,加封开府仪同三司。大冢宰宇文护把他召到中外府当掾,不久又升迁为吏部下大夫。赵芬能力很强,到哪里工作都有好成绩。武帝亲政后,任命他为内史下大夫,又调任少御正。赵芬精通典章制度,每当朝廷有疑难问题,大家拿不定主意的时候,他总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,大家都赞扬他。后来他当了司会,申国公李穆讨伐齐国的时候,带他当行军长史,封他为淮安县男,食邑五百户。他又被外放为淅州刺史,然后转任东京小宗伯,镇守洛阳。
话说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,尉迥和司马消难偷偷摸摸地搞小动作,芬察觉到了,赶紧偷偷告诉了隋文帝。 因为这事儿,隋文帝对他特别信任,提拔他当了东京左仆射,还封他为郡公,升官加爵,风光得很。
开皇年间,东京的官职取消了,他又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,和郢国公王谊一起负责修订法律法规。没多久,他又兼任了内史令,皇上对他那是相当信任啊!没过几年,因为年纪大了,身体也不好,他就告老还乡了,被任命为蒲州刺史,还加封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衔,同时负责关东地区的漕运,皇上还赏赐了他一百万钱和五千石粮食,让他风风光光地回家养老。
过了几年,他又上表请求退休,皇上把他召回京城,还赏赐给他两匹马、一辆车子,以及各种生活用品,像拐杖、被褥什么的,让他舒舒服服地回家。太子还送给他一件华丽的衣服。又过了几年,他就去世了。皇上派人去祭奠,还派鸿胪寺的人负责他的丧事,可见皇上对他的看重。
他儿子元恪继承了他的衣钵,做到扬州总管司马的职位,后来被调到地位稍低的候卫长史。他还有一个儿子叫元楷,他和哥哥元恪都挺精明能干的。元楷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当上了历阳郡丞,他和庐江郡丞徐仲宗一起,把老百姓的东西都搜刮来进贡给皇帝。 徐仲宗后来升迁为南郡丞,元楷更是直接被提拔为江都郡丞,还兼任了江都宫使,官越做越大。
杨尚希,是弘农人。他爷爷杨真,是魏国的太守,管着天水那一块儿。他爸爸杨承宾,当过商州、直州、淅州三个州的刺史,官儿也不小。杨尚希小时候就没了爹,年纪轻轻就成了孤儿。
十一岁那年,他跟妈妈说,想去长安读书。到了长安,涿郡人卢辩一眼就看中了他,觉得这孩子不一般,就让他进了太学。杨尚希学习特别认真,一点也不偷懒,同学们都很佩服他。北周的太祖皇帝曾经亲自去太学参加祭祀活动,当时杨尚希十八岁,皇帝让他讲解《孝经》,他讲得特别好,很有见地。太祖皇帝对他很欣赏,不仅赐给他普六茹这个姓氏,还提拔他当了国子博士。后来,他官越做越大,当过舍人。
在北周明帝和武帝时期,他先后担任了太学博士、太子宫尹、计部中大夫,还被封为高都县侯,后来又当上了东京司宪中大夫,官位越来越高。到了宣帝的时候,皇帝派杨尚希去山东河北一带安抚百姓,结果到了相州,皇帝就驾崩了。当时跟杨尚希一起的还有相州总管尉迥,他们在馆驿里一起办丧事。
杨尚希私下跟身边的人说:“尉迥哭得不像样,神情也不对劲,他肯定另有打算。我要是不走,肯定要遭殃。” 于是,半夜他就偷偷地抄小路跑了。天快亮的时候,尉迥才发现杨尚希跑了,赶紧派了几十个骑兵沿着官道追,结果还是没追上,杨尚希顺利回到了京城。
高祖皇帝觉得杨尚希是皇室宗亲,而且还冒着危险从尉迥那里跑回来,对他非常看重。后来尉迥带兵驻扎在武陟,高祖皇帝就派杨尚希带着三千宗室兵马去镇守潼关。没多久,杨尚希又升官了,当上了司会中大夫。
高祖皇帝让尚希当上了官,先是被任命为度支尚书,然后升官加爵成了公爵。一年多以后,他又被外派到河南道担任行台兵部尚书,还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衔。尚希觉得当时全国的州郡太多了,就上奏皇帝说:“从秦国统一全国以后,就取消了诸侯国,改设郡县,汉朝、魏朝、晋朝,邦国和郡县的设置也多次更改。我私下认为,现在郡县的数量比古代多了一倍还多,有的地方面积不到一百里,却设立好几个县;有的县人口不满一千,却由两个郡共同管辖。官员太多,花费的钱财越来越多;官吏和士兵人数成倍增加,赋税却一年比一年减少。真正清廉干练的人才,一百个里都找不到一个,处理事情动不动就需要几万人,上哪儿去找这么多人呢?这就是所谓的‘民少官多,十羊九牧’啊!古琴有‘更张’的道理,瑟琴却不能‘胶柱鼓瑟’。现在应该裁撤一些冗余的机构,把小的合并成大的,这样国家就不会浪费粮食和布帛,选拔人才也会更容易。我斗胆陈述我的看法,请陛下裁决。” 皇帝看了奏章后很欣赏他的建议,于是就下令裁撤全国许多郡县。
接下来,尚希被任命为瀛州刺史,还没来得及上任,就奉命巡视淮南地区。回来后,他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。没过多久,他又升任礼部尚书,并被授予上仪同的官职。尚希为人宽厚,而且学识渊博,很有声望,深受朝廷器重。皇帝每天早朝,日理万机,非常辛苦,尚希就劝谏他说:“周文王因为操劳过度而减寿,周武王因为安逸享乐而长寿。希望陛下能把握大的方向,把责任交给宰相大臣们去处理,那些琐碎的事情,不是人主应该亲自处理的。” 皇帝高兴地说:“你是真心为我着想啊!”尚希本来就有脚疾,皇帝就对他说:“蒲州产好酒,很适合养病,你去蒲州当刺史好好调理身体吧。”于是,尚希被任命为蒲州刺史,同时还兼任本州宗团骠骑。尚希在蒲州任职期间,政绩显著,他还开凿引水渠,修建堤坝,开垦了几千顷稻田,百姓都因此受益。开皇十年,尚希去世,享年五十七岁,谥号为“平”。他的儿子尚旻继承了他的爵位,后来又改封为丹水县公,官至安定郡丞。
长孙平,字处均,是河南洛阳人。他老爸长孙俭,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,地位很高。长孙平长得好看,很有能力,还读了不少书。他在北周当官,一开始是卫王(宇文直)的侍读,相当于给王子当老师。那时候北周武帝被宇文护压着,想和卫王一起干掉宇文护,经常派长孙平来回跑腿,跟武帝商量这事儿。后来宇文护被杀了,长孙平升官了,当上了开府、乐部大夫。
等到宣帝即位后,朝廷在东都(洛阳)设立了一些官署,派长孙平当小司寇,跟小宗伯赵芬一起管理六府的政务。 高祖杨坚还没当皇帝的时候,跟长孙平关系就特别好,后来杨坚当了丞相,对长孙平更是恩宠有加。
后来尉迥、王谦、司马消难这几个家伙都造反了,杨坚心里很担心淮南地区的情况。当时贺若弼镇守寿阳,杨坚怕贺若弼也跟着造反,就派长孙平火速赶去寿阳,把贺若弼换下来。结果贺若弼果然不听话,长孙平直接指挥士兵把贺若弼抓起来,押回京城了。
开皇三年,长孙平被提升为度支尚书,相当于管钱粮的。他发现全国各地经常闹水灾旱灾,老百姓没饭吃,就建议老百姓每年秋天都拿出一些粮食,按贫富程度不同,多少不等,储存在村子里,留着以后万一灾荒年景用。这些粮仓就叫“义仓”。他上书说:“我听说国家把老百姓当根本,老百姓把吃饭当命根子,所以历代帝王都重视农业生产,鼓励大家多存粮食。古代讲究三年耕种,留下一年的粮食;九年耕种,留三年粮食。这样即使遇到水旱灾害,老百姓也不会饿肚子,都是因为统治者重视农业,提前做好准备啊。去年大旱,关中地区饿死很多人,陛下您把山东的粮食运过去,还设立了常平仓,打开粮仓赈济灾民,恩德真是深厚啊!但是治理国家要长远考虑,所以我建议命令各州刺史、县令,把劝导百姓务农积谷作为主要任务。”皇上非常赞赏他的建议,采纳了他的意见。从那以后,各地粮食丰收,老百姓都因此受益匪浅。
过了好几年,他升迁到工部尚书,工作做得相当不错。这时候有人告发大都督邴绍说他诽谤朝廷,说朝廷昏庸无能。皇上大发雷霆,要杀了他。 平(指文中人物)赶紧进谏说:“河泽能容纳污泥,所以才能变得又深又广;山岳能包容疾病,所以才能变得高大雄伟。我希望陛下能像山海那样包容,展现出宽宏大量的德行。俗话说得好:‘不痴不聋,未堪作大家翁。’这句话虽然很通俗,却能说明很大的道理。邴绍的话,本来就不应该上奏,陛下您还要杀了他,我担心后世会觉得您有损圣明的名声。”皇上听了之后,就赦免了邴绍。并且下令给群臣,以后不要再把这种诽谤的奏章呈报给他了。
后来,突厥的达头可汗和都蓝可汗打了起来,双方都派使者来请求朝廷给他们封官授职。皇上就派平去当使者,去宣旨劝他们和解,还赏赐他们三百匹上等丝绸和一匹好马。平到了突厥,给他们分析利害关系,结果他们就都停战了。可汗还送给他二百匹马作为礼物。平回来后,把这些马都献给了皇上,皇上就全赏赐给他了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贬官了,让他以尚书的身份去汴州处理政务。一年多后,升任汴州刺史。之后他又先后担任许州、贝州刺史,在这些地方都做出了很好的政绩。邺都风俗不好,向来很难治理,以前的刺史大多都不称职。朝廷因为平在各地的政绩很好,就把他调到相州做刺史。他在相州也很有作为,名声很好。在相州做了几年,正好赶上正月十五,百姓们搞大型演出,服装打扮都像盔甲一样,皇上看了很生气,把他免职了。没过多久,皇上又想起他在淮南镇守时期的功劳,就把他升为大将军,拜为太常卿,让他代理吏部尚书的职务。他在仁寿年间去世,死后被追谥为“康”。
他的儿子师孝,为人轻浮狡诈,贪财好利,多次犯法。皇上因为考虑到他父亲的功劳,就派人去吊唁。师孝后来做了渤海郡的主簿,正赶上大业年间,朝政败坏,社会动荡,师孝更是肆意妄为,贪污腐败,弄得全郡百姓都苦不堪言。后来,他被王世充害死了。
元晖,字叔平,是河南洛阳人。他爷爷元琛,做过北魏的恒州刺史和朔州刺史。他爸爸元翌,当过尚书左仆射,官位很高呢。元晖长得眉清目秀,举止优雅,而且特别爱学习,读了很多书。年轻的时候就在京城出了名,北周太祖皇帝一眼就看中了他,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玩,经常一起学习,关系非常好。
二十岁左右的时候,元晖被朝廷召进相府当兵参军,没多久就升了官,当了武伯下大夫。那时候突厥经常来打仗,朝廷想和他们和亲,就派元晖带着十万匹锦缎去突厥当使者。元晖跟突厥可汗好好讲了道理,又送了很多礼物,可汗非常高兴,还派了自己的王子一起送来一些礼物。之后,元晖升任仪同三司、宾部下大夫。到了北周保定年间,大权臣宇文护让他当自己的长史。当时齐国来跟北周结盟,因为元晖很能说会道,就和崔睦一起出使齐国。后来,他又升任振威中大夫。北周武帝娶突厥公主的时候,也是元晖去迎接的。之后,元晖又升任开府,然后当了司宪大夫。平定关东之后,朝廷派元晖去河北安抚百姓,还封他为义宁子,给他四百户人家当封地。
隋朝高祖杨坚当政后,元晖又升任开府,还被封为公爵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被任命为都官尚书,还兼任太仆。他上奏朝廷,建议修建水利工程,用杜阳河的水灌溉三畤原,让几千顷盐碱地都变成了良田,老百姓都因此受益。第二年,他又升任左武候将军,太仆卿的官职不变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兵部尚书,负责监理漕渠的修建工程。后来,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了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又被任命为魏州刺史,在那里做了很多好事,深受百姓爱戴。在魏州做了几年刺史后,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。一年多以后,他在京城去世,享年六十岁。隋文帝很悲伤,还派鸿胪寺的人负责他的丧事,并赐谥号为“元”。他的儿子元肃继承了他的爵位,后来当上了光禄少卿。元肃的弟弟元仁器,为人聪明能干,当上了日南郡丞。
韦师,字公颖,是长安杜陵人。他爸爸韦瑱,是北周的骠骑大将军。韦师从小就沉稳老练,心地善良。刚开始上学,读到《孝经》的时候,放下书就感叹说:“名教的最高境界,大概就在这里了吧!” 他年轻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,他守丧期间非常尽心尽力,乡里人都称赞他的孝顺。长大后,他略微涉猎了经史子集,尤其擅长骑马射箭。
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看中了他的才能,把他招到中外府当记室,后来又升迁为宾曹参军。韦师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山川险要都非常了解,每当有少数民族来朝贡,他总是亲自接待,跟他们谈论他们的国家风俗,就像看自己的手掌心一样清楚。那些少数民族的人都被他惊服了,不敢有任何隐瞒。 后来齐王宇文宪当了雍州牧,就把他招过去当主簿,原来的官职照旧保留。等到武帝亲政后,韦师又升迁为少府大夫。平定高氏之后,朝廷派他去山东安抚百姓,又改任宾部大夫。
隋朝高祖杨坚称帝后,任命韦师为使部侍郎,封他为井陉侯,食邑五百户。几年后,他又升迁为河北道行台兵部尚书,朝廷还任命他为山东河南十八州安抚大使。他办事很合高祖的心意,高祖赏了他三百万元,还让他兼任晋王杨广的司马。 他的族人韦世康,当时是吏部尚书,跟韦师一向互相不服气。 那时候晋王杨广是雍州牧,势力很大,他把司空杨雄、尚书左仆射高颎都任命为雍州都督,还把韦师任命为主簿。而韦世康的弟弟韦世约,则在韦师手下当法曹从事。韦世康为此非常生气,吃不下饭,又觉得丢脸,因为弟弟竟然在韦师手下做事,于是把韦世约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顿:“你为什么要去当从事?” 然后还打了韦世约一顿。
后来隋文帝去醴泉宫,召见了韦师、左仆射高颎、上柱国韩擒虎等人,在寝宫里设宴款待,让他们讲讲以前的事,图个乐呵。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韦师以本官的身份担任元帅掾,陈朝的国库财物都交给他管理,他廉洁奉公,一点儿也没贪污,大家都称赞他清正廉洁。后来,隋文帝把女儿嫁给了长宁王杨俨,韦师被任命为汴州刺史,政绩显著,最终在任上去世,死后被追谥为“定”。他的儿子韦德政后来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当上了给事郎。
杨异,字文殊,是弘农华阴人。他爷爷杨钧做过魏国的司空,他爸爸杨俭做过侍中。杨异长得好看,气质沉稳,很有领导才能。他从小就上学,每天能背诵上千字,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。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,他悲伤过度,差点儿丢了性命。等守丧期满后,他谢绝一切庆贺弔唁,闭门读书。几年时间,就读遍了很多书籍。
周闵帝当政的时候,杨异被任命为宁都太守,政绩显著,名声很好。朝廷还赐给他昌乐县子的爵位。后来因为多次立下军功,被晋升为侯爵。高祖当上丞相,让他去济州办事。高祖登基后,杨异被任命为宗正少卿,还被授予开府的权力。“蜀王秀之镇益州也,朝廷盛选纲纪,以异方直,拜益州总管长史,赐钱二十万、缣三百匹、马五十匹而遣之。” 后来他又升任西南道行台兵部尚书。几年后,他又回到宗正少卿的职位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提升为刑部尚书。一年多后,他又被任命为吴州总管,政绩突出,名声很好。当时晋王广镇守扬州,朝廷下令让杨异每年都要去见晋王一次,一起讨论政事得失,互相提醒不足之处。几年后,杨异去世,享年六十二岁。他的儿子叫杨虔逊。
苏孝慈是扶风人。他父亲苏武周做过周朝的兖州刺史。苏孝慈从小就沉稳谨慎,很有能力,长得也很好看。周朝初期,他担任中侍上士。后来被任命为都督,出使齐国,因为完成任务出色,被提升为大都督。同年他又出使齐国,回来后被授予宣纳上士的职位。后来跟随武帝征讨齐国,因为战功被授予开府的权力,被封为文安县公,食邑一千五百户。不久又被改封为临水县公,食邑增加到二千七百户,之后又多次升迁,最终做到工部上大夫。
高祖皇帝禅让之后,他被封为安平郡公,然后当上了太府卿。那时候,大隋刚刚建立,百事待兴,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都被征召来,各种精巧的技术,没有一样不被聚集起来。孝慈负责统筹这些事情,大家都觉得他做得很好。
没过多久,他又升迁为大司农,一年多后,又升任兵部尚书,待遇也越来越优厚了。当时太子勇对政事也比较了解,皇上想提升宫廷官员的地位,所以让很多大臣兼任宫廷要职。于是,孝慈被任命为太子右卫率,兵部尚书的职务依旧保留。
第二年,皇上在陕州设立常平仓,用于转运粮食到京城。因为渭水河道多沙,水位时深时浅,漕运非常困难,于是皇上决定开凿一条从渭水通往黄河的渠道,让孝慈负责这项工程的督办。渠道修建成功后,皇上很高兴。他又被任命为太子右庶子,后来又升任左卫率,同时还兼任工部尚书和民部尚书,可以说是权力很大,负责很多事情。
几年后,他被晋升为大将军,又转任工部尚书,其他职务都保留着。之前,因为百官的费用开支不足,所以各级官署都设立了“廨钱”(官署的额外收入),靠收取利息来补贴。孝慈认为,这样做让官民争夺利益,不利于社会安定,于是上书请求取消这种做法,建议给朝廷官员发放不同等级的职田。皇上很欣赏他的建议,都采纳了。
开皇十八年,皇上要废掉太子,又担心太子在东宫势力太大,于是把他外放到淅州当刺史。太子因为孝慈的离开而非常不满,表现得很明显。由此可见,孝慈当时多么受皇上器重。
仁寿年间,他被调到洪州担任总管,在那里也做了不少好事。后来,桂林的山越族人聚集起来造反,皇上任命孝慈为行军总管,去平定叛乱。同年,他在任上去世了。他有一个儿子,叫会昌。
沙罗,字子粹,他老爸是周朝眉州刺史。沙罗在周朝当官,一开始是都督。后来跟着韦孝宽打败了尉迥,立了功,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,还被封为通秦县公。隋朝开皇年间,蜀王杨秀镇守益州,沙罗跟着他,后来被任命为资州刺史。
八年后,冉尨羌族造反,攻打汶山和金川两地,沙罗带兵把他们打败了,然后升迁为邛州刺史。过了几年,他又被任命为利州总管的副手。后来跟着史万岁打西爨,打了好多仗,立了不少功,升为大将军,还赏赐了他好多东西。没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益州总管的长史。
这时候,越巂人王奉造反,沙罗跟着段文振一起把叛乱平定了,朝廷赏赐了他一百个奴婢。 可是后来蜀王杨秀被废了,有人告发沙罗说:“王奉是被他的奴隶杀死的,杨秀却假装说是自己的手下杀的。他还调动熟獠人,让他们把奴婢放出来,沙罗却隐瞒不报。” 因为这件事,沙罗被罢官,最后死在了家里。他有个儿子叫康。
李雄,字毗卢,是赵郡高邑人。他爷爷是魏朝的太中大夫,他爸爸是齐朝的陕州刺史,后来齐朝被周朝灭了,李雄就跟着军队进了长安。李雄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志气,很有抱负。他家几代人都以读书为业,就他喜欢骑马射箭。他哥哥的儿子劝他说:“放弃读书去练武,可不是士大夫该干的事啊!”
李雄回答说:“我私下里觉得,自古以来忠诚的臣子要想在朝廷上有所作为,光文不行,光武也不行,两者兼备才能成功。我虽然笨,但也读过一些史书,只是不拘泥于那些条条框框罢了。既能读书又能习武,哥哥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!”他哥哥被他说得哑口无言。
话说周太祖的时候,他当上了辅国将军。跟着达奚武平定了汉中,安定了兴州,又去讨伐汾州叛乱的胡人,因为这些战功,被封为骠骑大将军,还被授予仪同三司的职位。后来闵帝当了皇帝,他又升爵为公,调任到小宾部工作。之后他又跟着达奚武在芒山跟齐国人打仗,结果其他军队都打败了,就只有他带领的部队完好无损。
到了武帝当政的时候,他跟着陈王纯去突厥迎接皇后回来,又升爵为奚伯,被任命为硖州刺史。过了几年,被召回朝廷,担任本府的中大夫。没多久,他又被外派到凉州担任总管长史。跟着滕王逌在青海打败了吐谷浑,因为战功被加封为仪同。宣帝继位后,他跟着行军总管韦孝宽平定了淮南地区。他只带了几百轻骑兵就到了硖石,劝降了十多座城池,被任命为濠州刺史。
高祖掌握了朝廷大权后,把他召回朝廷,担任司会中大夫。因为在淮南的功劳,官职又升了一级,被封为上开府。高祖当皇帝后,他又被任命为鸿胪卿,升爵为高都郡公,食邑两千户。几年后,晋王广被派去镇守并州,他被任命为河北行台兵部尚书。高祖对他说:“我儿子年纪还小,经验不足,你文武双全,我把大事都交给你,这样我就不用担心北方了。” 他叩头谢恩说:“陛下您不嫌弃我能力不足,委以重任,我虽然愚笨,但绝非铁石心肠,一定尽心竭力报答您的恩情。”说着说着,他就哭了起来,皇帝安慰了他一番才让他离开。他在任上为人正直,态度严肃,不容侵犯,晋王对他非常敬畏,百姓也都称赞他。一年多后,他去世了,他的儿子公挺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张煚,字士鸿,是河北省沧州人(河间鄚人也)。他爸爸张羡,年轻的时候就特别爱学习,知识面很广,后来在魏国当上了荡难将军。跟着魏武帝一起打进关中,一路升迁,最后当上了银青光禄大夫。
后来北周太祖看重他的才能,让他当了从事中郎,还赐给他叱罗这个姓氏。之后,他又当过司职大夫、雍州治中、雍州刺史、仪同三司,还被封为虞乡县公,官儿越做越大。后来他又回到朝廷,做了司成中大夫,负责修撰国史。当时周朝的公卿大臣,大多是武将出身,只有张羡靠着自己扎实的学问受到重用,非常了不起。后来年纪大了,他就退休回家了。
等到隋文帝杨坚当皇帝后,非常敬重张羡的德行和名望,特地写信请他出来做官,信里写道:“朕初临四海,思存政术,旧齿名贤,实怀勤伫。仪同昔在周室,德业有闻,虽云致仕,犹克壮年。即宜入朝,用副虚想。” 意思是说:“我刚当上皇帝,正想好好治理国家,您是德高望重的老人,我一直都很想念您。您以前在周朝就很有功劳,虽然退休了,但身体还硬朗,应该出来辅佐我。”
张羡去拜见隋文帝后,皇帝下令免了他行跪拜之礼,亲自扶他上殿,还从龙椅上下来拉着他的手,让他坐在自己旁边,一起聊天吃饭,聊了很久,还赏赐给他拐杖和坐具。后来要迁都到龙首(今陕西西安),张羡还上书劝说皇帝要节俭,皇帝也给他写了封热情洋溢的回信。没多久,张羡去世了,享年八十四岁。死后被追赠为沧州刺史,谥号为“定”。他还写过《老子》和《庄子》的注释,书名叫《道言》,一共五十二篇。
这位煚先生,从小就爱学习,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。他在魏朝当官,先是从低级官员做起,后来升迁为员外侍郎。周太祖看重他的才能,把他调到兵曹部门工作。后来闵帝继位,煚先生又升任前将军。 在隋朝明帝和武帝时期,他先后担任膳部大夫、冢宰司录等要职,还被封为北平县子,食邑四百户。到了宣帝时期,他又被加封为仪同,爵位也升为了伯。
高祖当上丞相后,煚先生主动和他搞好关系,高祖也觉得他很有能力,对他非常器重。高祖当皇帝后,任命他为尚书右丞,爵位也升为了侯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太府少卿,还兼任营新都监丞。后来他父亲去世,他辞官回家守孝,表现得非常悲痛。守孝期满后,朝廷又让他复职,但他坚决推辞,最后朝廷授予他仪同三司的官职,并让他继承了虞乡县公的爵位,食邑增加到一千五百户。不久,他又升任太府卿,最后做到民部尚书的高位。 晋王杨广担任扬州总管时,任命煚先生做他的司马,还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。煚先生为人性格温和厚道,很有见识和谋略,当时名声很好。后来他被任命为冀州刺史,晋王杨广多次上表请求朝廷,让他回到自己身边担任长史,兼管蒋州事务。等晋王当上太子后,煚先生又再次被任命为冀州刺史,官位升为上开府,深受当地百姓爱戴,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位优秀的二千石官员。仁寿四年,他去世,享年七十四岁。他的儿子慧宝,后来官至绛郡丞。
开皇年间,有个人叫刘仁恩,具体是哪里人不知道,但他为人豪爽,文武双全,很有能力。他一开始担任毛州刺史,政绩在全国首屈一指,后来被提升为刑部尚书。他还作为行军总管跟随杨素征讨陈朝,在荆门之战中,他和杨素一起击败了陈朝将领吕仲肃,刘仁恩的计策起了很大作用,后来被授予上大将军的称号,当时名声很大。 冯翊人郭均、上党人冯世基,他们都聪明睿智,很有谋略,都先后担任过兵部尚书。代人厍狄嵚,为人宽厚,很有见识和胆识,官至民部尚书。这四个人都在当时很有名气,但是他们的具体事迹记载比较简略,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。
史书上说啊,二赵兄弟俩,对历史典故那是相当熟悉,当时谁不夸他们?可是一到当了高官,却没啥特别突出的政绩。这就说明啊,人的才能和器量,都有各自的局限,大小合适才行,不能强求。
长孙平建议赦免那些诽谤的罪名,这真是仁义之言啊!高祖皇帝很高兴,就听从了他的建议,好处可大了去了!元晖因为聪明能干而显贵,韦师因为清廉正直而闻名,杨尚希、杨异是皇族中的英才,名声和威望都很高,苏孝慈、李雄、张煚,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地方任职,都称得上是正直干练的人才。他们都在开皇初年被重用,那可是当时最优秀的人选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