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孙平,字处均,是河南洛阳人。他老爸长孙俭,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,官儿很大。长孙平长得好看,很有能力,还读了不少书。他在北周当官,一开始是卫王(宇文直)的侍读,给王爷当老师。那时候北周武帝被宇文护压着,想和卫王一起干掉宇文护,经常派长孙平来回跑腿,跟武帝商量这事儿。后来宇文护被杀了,长孙平升官了,当上了开府、乐部大夫。
宣帝继位后,在东边设立了一些官署,让长孙平当小司寇,和另一个叫赵芬的小宗伯一起管六府的事务。高祖杨坚还没当皇帝的时候,跟长孙平关系特别好,后来杨坚当了丞相,对长孙平更是恩宠有加。后来尉迥、王谦、司马消难这几个家伙都造反了,杨坚心里特别担心淮南地区。当时贺若弼镇守寿阳,杨坚怕他也有二心,就派长孙平快马加鞭地赶去把他换下来。果然,贺若弼不肯听话,长孙平直接带兵把贺若弼抓了,押回京城。
开皇三年,长孙平被提升为度支尚书,管钱粮的。他发现全国各地经常闹水灾旱灾,老百姓没饭吃,就建议老百姓每年秋天都拿出点粮食,按家里的情况多少不等,存到村里,留着以后万一哪年灾荒了可以用,这些粮仓就叫“义仓”。他还给皇帝写了一份奏章,说:“臣听说国家把老百姓当根本,老百姓把吃饭当命根子,劝百姓好好种地,多存粮食,这是历代帝王都重视的事儿。古代,人们耕种三年就能剩下够吃一年的粮食,耕种九年就能剩下够吃三年的粮食,即使遇上水旱灾害,老百姓也不会饿肚子,都是因为以前重视农业生产,提前做好准备。去年旱灾,关中地区饿死了很多人,陛下您把山东的粮食运过去,还设立了常平仓,打开粮仓赈济灾民,您的恩德真是太大了!但是治理国家要长远打算,所以请您下令各州刺史、县令,都重视劝民务农积谷。”皇上很高兴,采纳了他的建议。从此以后,各地粮食丰收,老百姓都感谢他呢。
过了几年,他升职了,当上了工部尚书,干得还不错。这时候有人告发大都督邴绍说坏话,说朝廷昏庸无能,皇上大怒,要杀了他。 李纲赶紧劝谏说:“河流湖泊能容纳污泥,所以才能变得又深又广;山岳能包容疾病,所以才能变得高大雄伟。我希望陛下能像山海一样包容,展现出宽宏大量的德行。俗话说得好:‘不痴不聋,未堪作大家翁。’ 这句话虽然简单,却能说明很大的道理。邴绍的话,本来就不应该上奏,陛下还要杀了他,我担心后世会觉得您的圣明有所欠缺。”皇上听了之后,就赦免了邴绍,还下令以后不要再把这种诽谤的奏章呈报给他。
后来,突厥的达头可汗和都蓝可汗打起来了,双方都派使者来请求朝廷帮忙。皇上就派李纲去,让他带圣旨去调解,还赏赐了他们三百匹丝绸和一匹好马。李纲到了突厥,给他们分析利害关系,结果两边都停战了。可汗还送给他二百匹马作为礼物。李纲回朝后,把这些马都献给了皇上,皇上把马都赏赐给了他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贬官了,让他当尚书,负责汴州的事务。一年多后,他又升任汴州刺史。之后他又先后担任许州和贝州刺史,在哪儿都干得很出色。邺都的风气不好,向来很难治理,以前的刺史都没干好。朝廷因为李纲在各地政绩突出,就把他调到相州当刺史,他做得非常出色。在相州几年,赶上正月十五,百姓们演戏,服装打扮得像盔甲一样,皇上为此生气,把他免职了。没多久,皇上又想起他在淮南镇守时立下的功劳,就提升他为大将军,拜他为太常卿,让他代理吏部尚书。他在仁寿年间去世,谥号为“康”。
他的儿子李师孝,为人轻浮狡猾,贪财好利,多次犯法。皇上因为李纲去世,还派人去吊唁。李师孝后来当了渤海郡的主簿,正赶上大业年间,朝政腐败,李师孝更是肆意贪污,弄得全郡百姓都苦不堪言。后来,他被王世充害死了。
元晖,字叔平,是河南洛阳人。他爷爷元琛,做过魏国的恒州和朔州刺史。他爸爸元翌,当过尚书左仆射。元晖长得眉清目秀,举止优雅,挺喜欢学习的,读了不少书。年轻的时候就在京城里出了名,周武帝见到他之后很器重,还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玩,经常一起学习,关系非常好。二十岁左右的时候,他被朝廷召进相府当兵参军,没多久就升了官,当上了武伯下大夫。
那时候突厥经常来打仗,朝廷想和他们和亲,就派元晖带着十万匹锦缎去突厥当使者。元晖跟突厥可汗好好讲了讲利害关系,又表示朝廷很有诚意,可汗非常高兴,还派了自己的王子跟着元晖回来,送了不少礼物。之后,元晖升任仪同三司、宾部下大夫。到了保定年间,大冢宰宇文护把他提拔为自己的长史,正赶上齐国来跟朝廷结盟,因为元晖很能说会道,所以他和千乘公崔睦一起被派去齐国当使者。后来他又升任振威中大夫。武帝娶突厥公主的时候,也是派元晖去送礼的。之后,元晖又升任开府,然后又当了司宪大夫。平定关东之后,朝廷派元晖去河北安抚百姓,封他为义宁子,给他四百户人家当食邑。
高祖掌握了朝廷大权后,又给元晖加官进爵,让他当了开府,还升了他的爵位。开皇年间,元晖被任命为都官尚书,还兼任太仆。他上奏朝廷,请求开凿杜阳水灌溉三畤原,让几千顷盐碱地都变成了良田,老百姓都因此受益。第二年,他又升任左武候将军,太仆卿的职位还保留着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兵部尚书,负责监理漕渠的修建。没过多久,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了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又被任命为魏州刺史,在当地做了不少好事。他在魏州做了几年,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。一年多以后,他在京城去世了,享年六十岁。皇帝很悲伤,还派鸿胪寺的人负责他的丧事,给他谥号为“元”。他的儿子元肃继承了他的爵位,后来官至光禄少卿。元肃的弟弟元仁器,为人聪明能干,官至日南郡丞。
韦师,字公颖,是长安杜陵人。他爸爸韦瑱,是北周的骠骑大将军。韦师从小就沉稳老练,心地善良。刚开始上学的时候,读到《孝经》,就放下书感叹道:“名教的最高境界,大概就在这里了吧!”年轻的时候,父母相继去世,他守丧非常尽心尽力,乡里人都称赞他的孝顺。长大后,他略微涉猎了一些经史子集,尤其擅长骑马射箭。
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看重他的才能,把他招到中外府做记室,后来又升迁为宾曹参军。韦师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山川险要非常了解,每当有少数民族来朝贡,他都能和他们交谈,分析他们的国家风俗,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楚。那些少数民族的人都很惊讶佩服他,不敢隐瞒任何事情。后来齐王杨宪当了雍州牧,把他请去做主簿,原来的官职照旧保留。等到隋文帝杨坚亲政后,韦师又升任少府大夫。平定高氏叛乱后,朝廷派他去山东安抚百姓,又升任宾部大夫。
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称帝后,任命韦师为使部侍郎,赐给他井陉侯的爵位,食邑五百户。几年后,他又升迁为河北道行台兵部尚书,并且被任命为山东河南十八州安抚大使。他办事很合皇帝的心意,皇帝赏赐了他三百万元钱,还让他兼任晋王杨广的司马。他的族兄韦世康,当时是吏部尚书,和韦师一向互相较劲。那时晋王杨广是雍州牧,手下都是些厉害人物,比如司空杨雄、尚书左仆射高颎都担任州都督,而韦师只做个主簿。更让韦世康生气的是,他的弟弟韦世约竟然在韦师手下当法曹从事。韦世康气得饭都吃不下,又觉得弟弟在韦师手下做事很丢脸,就把他叫来训斥道:“你为什么要去当个从事?”然后狠狠地打了韦世约一顿。
后来隋文帝去醴泉宫,召见韦师、左仆射高颎、上柱国韩擒虎等人,在寝宫里设宴款待,让他们各自讲讲以前的事情,图个热闹开心。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韦师以本官的身份担任元帅掾,陈朝国库里的东西都交给他管理,他廉洁奉公,秋毫无犯,大家都说他清正廉洁。后来,隋文帝把女儿嫁给了长宁王杨俨,而韦师也因此被任命为汴州刺史,政绩显著,最终在任上去世,谥号为“定”。他的儿子韦德政后来也在隋朝做官,做到给事郎。
杨异,字文殊,是弘农华阴人。他爷爷杨钧做过魏国的司空,他爸爸杨俭做过侍中。杨异长得好看,气质沉稳,很有领导才能。从小就上学,每天能背诵上千字,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。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,他悲伤过度,差点儿丢了性命。等服丧期结束以后,他谢绝一切庆贺和吊唁,闭门读书。几年时间,就读遍了很多书籍。
周闵帝当政的时候,杨异被任命为宁都太守,政绩显著,名声很好。朝廷还赐给他昌乐县子的爵位。后来因为多次立下军功,被封为侯爵。高祖当上丞相,让他去济州办事。高祖登基后,杨异被任命为宗正少卿,还被授予开府的权力。“蜀王秀之镇益州也”,朝廷精挑细选官员去管理蜀地,因为杨异正直,被任命为益州总管长史,朝廷还赏赐给他二十万钱、三百匹绢、五十匹马。没多久,他又升迁为西南道行台兵部尚书。几年后,他又回到宗正少卿的职位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提升为刑部尚书。一年多后,他又被外放到吴州当总管,政绩依然出色。当时晋王广镇守扬州,朝廷命令杨异每年都要和晋王见面一次,一起讨论政务得失,互相提醒不足之处。几年后,杨异去世,享年六十二岁。他的儿子叫杨虔逊。
苏孝慈,是扶风人。他父亲苏武周,做过周朝的兖州刺史。苏孝慈从小就沉稳,有担当,长得也好看。周朝初期,他担任中侍上士。后来被任命为都督,出使齐国,因为完成任务出色,被提升为大都督。同年,他又一次出使齐国,回来后被授予宣纳上士的职位。后来跟随武帝征讨齐国,因为战功被封为开府,赐爵文安县公,食邑一千五百户。不久后,他又被改封为临水县公,食邑增加到二千七百户,官职也一路升迁到工部上大夫。
高祖皇帝让位后,杨素被封为安平郡公,还当上了太府卿。那时候,大隋刚刚建立,很多事情都得从头开始,皇帝下令征集全国的能工巧匠,各种精巧的技术,没有一样不被搜罗过来。杨素负责统筹这些工作,大家都觉得他干得不错。没多久,他又升了大司农,一年多后,又当上了兵部尚书,待遇更是优厚。
当时太子杨勇对朝政也挺了解的,皇帝想提高宫廷官员的地位,就让很多大臣兼任宫廷要职。于是,杨素被任命为太子右卫率,兵部尚书的职务照旧。第二年,皇帝在陕州修建常平仓,需要把粮食运到京城。因为渭水河道多沙,水位忽深忽浅,运输非常困难,于是皇帝下令开凿一条从渭水通往黄河的渠道,让杨素负责这项工程。渠道修好后,皇帝很满意。他又被任命为太子右庶子,后来又升任左卫率,还同时兼任工部尚书和民部尚书,可以说是权力很大,负责很多事情。
过了几年,杨素被晋升为大将军,又转任工部尚书,其他职务不变。之前,因为百官的费用不够,各个部门都自己设立了钱庄,收取利息来补贴开支。杨素认为这样让官民争利,不利于社会发展,就上奏皇帝请求取消这些钱庄,建议给朝廷官员发放不同等级的职田。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。开皇十八年,皇帝要废掉太子杨勇,担心他在东宫势力太大,就把他外放到了淅州当刺史。太子杨勇因为杨素的离开而非常不满,表现得很明显。由此可见,杨素当时多么受皇帝重视啊!
仁寿年间,杨素被调到洪州当总管,在那里也做了不少好事。后来,桂林的山越族人聚众造反,皇帝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,去平定叛乱。那一年,杨素在任上去世了。他有个儿子叫杨会昌。
沙罗,字子粹,他老爸是周朝眉州刺史。沙罗在周朝当官,一开始是都督。后来跟着韦孝宽打败了尉迥,因为立功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,还被封为通秦县公。隋朝开皇年间,蜀王杨秀在益州当刺史,沙罗跟着他,后来被任命为资州刺史。
八年后,冉尨羌族造反,攻打汶山和金川,沙罗带兵把他们打败了,然后被任命为邛州刺史。过了几年,他又被任命为利州总管的副手。后来跟着史万岁打西爨,打了好多仗,立了不少功劳,升了大将军,还赏赐了他好多东西。之后,他又当了益州总管的副手。
这时候,越巂人王奉造反,沙罗跟着段文振一起把叛乱平定了,朝廷赏赐了他一百个奴婢。 可巧的是,蜀王杨秀被废了,有人告沙罗说:“王奉是被他的奴才杀死的,杨秀却假装说是自己的人杀的。他还调动熟獠,让王奉的奴婢逃走,沙罗却隐瞒不报。” 因为这件事,沙罗被罢官了,最后死在了家里。他有个儿子叫康。
李雄,字毗卢,是赵郡高邑人。他爷爷是魏朝的太中大夫,他爸爸是齐朝的陕州刺史,后来被周朝俘虏了,李雄就跟着军队进了长安。李雄从小就很有志气,胸怀大志。他家几代人都以读书为业,就他喜欢骑马射箭。他哥哥劝他说:“放弃读书去练武,可不是士大夫该干的事啊!”
李雄回答说:“我私下里觉得,自古以来忠臣良将要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,光会文不行,光会武也不行,两者兼备才能成功。我虽然笨拙,但也读过一些史书,只是不拘泥于那些条条框框。既能文又能武,哥哥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?”他哥哥被他说得哑口无言。
话说周太祖的时候,他(指文中人物,下同)当上了辅国将军,脱去了平民的衣服。跟着达奚武平定了汉中,安定了兴州,又去讨伐汾州叛乱的胡人。因为这些战功,被封为骠骑大将军,仪同三司。后来闵帝继位当皇帝了,他又升官加爵,成了公爵,调到小宾部工作。之后他又跟着达奚武跟齐国军队在芒山打仗,结果其他军队都打败了,就只有他带领的军队完好无损。
到了武帝当政的时候,他跟着陈王纯去突厥迎接皇后回来,又升了爵位,成了奚伯,还被任命为硖州刺史。过了几年,朝廷把他召回京城,当了本府的中大夫。没多久,他又被外派到凉州当总管长史。后来跟着滕王逌在青海打败了吐谷浑,因为立了功,又加上了仪同的官衔。
宣帝继位后,他跟着行军总管韦孝宽一起平定了淮南。他只带了几百轻骑兵就到了硖石,劝降了十多座城池,被任命为濠州刺史。高祖掌握了朝廷大权后,把他召回朝廷,当了司会中大夫。因为在淮南的功劳,官职又升了一级,成了上开府。高祖当皇帝后,他被任命为鸿胪卿,晋升为高都郡公,食邑两千户。
过了几年,晋王广被派去并州镇守,他被任命为河北行台兵部尚书。皇帝对他说:“我的儿子还年轻,经验不足,你文武双全,我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你,我就不用担心北方了。”他立刻叩头谢恩说:“陛下您不嫌弃我能力不足,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,我虽然愚笨,但绝不是铁石心肠,我一定会尽心竭力,报答您的恩情。”说着说着,他就哭了起来,皇帝安慰了他一番才把他打发走。他在任上为人正直,刚正不阿,让人不敢轻犯,晋王对他非常敬重害怕,百姓们也都称赞他。一年多后,他在任上去世了,他的儿子公挺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张煚,字士鸿,是河北河间鄚县人。他爸爸张羡,年轻的时候就特别爱学习,涉猎广泛,在魏国当上了荡难将军。跟着魏武帝入关中,一路升迁,最后做到银青光禄大夫的高位。
后来北周太祖把他请来当从事中郎,还赐给他叱罗这个姓氏。他做过司职大夫、雍州治中、雍州刺史、仪同三司,还被封为虞乡县公,官儿做到挺大的。后来他又回到朝廷,担任司成中大夫,负责修撰国史。当时周朝的公卿大臣,大多是武将出身,只有张羡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问受到重用,很受人敬重。后来年纪大了,他就退休回家了。
等到隋文帝杨坚称帝后,非常敬重张羡的德望,特地写信请他出来做官,信里写道:“朕刚刚统一天下,正想好好治理国家,您这样德高望重的老人,我一直都很想念您啊。您在周朝做仪同三司的时候,德行和功业都非常有名,虽然您已经退休了,但您依然精力充沛。您应该回朝为朕效力,以满足朕的愿望。”张羡去拜见隋文帝后,文帝下令让他不用行跪拜之礼,还亲自扶他上殿,皇帝甚至从龙椅上下来,拉着他的手,和他一起坐在座位上,聊了很久,还赏赐给他拐杖。
后来隋朝要迁都到龙首(今西安),张羡上书劝谏隋文帝要节俭,隋文帝还专门写了诏书对他表示感谢。没过多久,张羡就去世了,享年八十四岁。死后被追赠为沧州刺史,谥号为“定”。他还写过《老子》和《庄子》的注释,书名叫《道言》,一共五十二篇。
这位煚先生,从小就爱学习,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。他在魏朝当官,一开始是朝请郎,后来升迁为员外侍郎。周太祖看重他的才能,把他调到外兵曹任职。等到闵帝继位后,煚先生又升任前将军。在隋朝明帝和武帝时期,他先后担任膳部大夫、冢宰司录,还被封为北平县子,食邑四百户。到了宣帝时期,他官至仪同,爵位也升为伯。
高祖当上丞相的时候,煚先生主动和他搞好关系。高祖也觉得他很有能力,对他非常器重。高祖登基后,任命煚先生为尚书右丞,并封他为侯。没过多久,他又升任太府少卿,兼领营新都监丞。后来他父亲去世,他辞官回家守孝,表现得非常哀伤,让人感动。守孝期满后,朝廷又让他复职,但他坚决推辞,最终被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,并继承了虞乡县公的爵位,食邑增加到一千五百户。接着,他又升任太府卿,最后官至民部尚书。晋王杨广担任扬州总管时,任命煚先生为司马,并授予他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衔。煚先生为人忠厚老实,很有见识,当时名声很好。后来他被任命为冀州刺史,晋王杨广多次上奏朝廷请求让他回来,于是他又担任了晋王的长史,并兼管蒋州事务。等到晋王当上太子后,煚先生再次出任冀州刺史,官位升为上开府,深受当地百姓爱戴,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位优秀的二千石官员。他在仁寿四年去世,享年七十四岁。他的儿子慧宝,后来官至绛郡丞。
开皇年间,有个人叫刘仁恩,具体是哪里人史书上没记载,但他为人倜傥,文武双全,很有能力。他最初担任毛州刺史,政绩在全国首屈一指,后来被提升为刑部尚书。他还作为行军总管跟随杨素征讨陈朝,在荆门之战中,他和杨素一起击败了陈朝将领吕仲肃,其中很多计策都是刘仁恩想出来的。因此,他被授予上大将军的官职,当时名声很大。除了他之外,冯翊人郭均、上党人冯世基,都聪明睿智,很有谋略,先后担任兵部尚书。代人厍狄嵚,为人宽厚,很有气度,官至民部尚书。这四个人都在当时很有名气,但是他们的具体事迹记载比较简略,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。
史书上这么说:两位赵大人,对历史典故非常熟悉,是当时公认的能人,可等到他们担任要职后,却没做出什么特别的成绩。这说明啊,人的才能和器量,都有各自的局限,大小各有不同,不能强求。长孙平劝谏皇上赦免诽谤的罪名,这真是仁义之言,高祖皇帝很高兴,就听从了他的建议,好处也很多。
元晖因为聪明敏捷而显贵,韦师因为清廉正直而闻名,杨尚希、杨异是皇室的英才,名望很高,苏孝慈、李雄、张煚,无论在朝中还是地方任职,都称得上是正直干练的人,他们都在开皇年间初期被重用,可以说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