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这位德王,原名叫惠,是高祖的族子。他爹叫绍,在周朝当官,做到八州刺史、傥城县公,还被赐姓叱吕引氏,听着就挺厉害的。德王长得可俊了,仪态万方,举手投足都透着优雅,一看就是个有身份的人。周武帝当政的时候,他做了太子司旅下大夫。有一次,武帝去云阳宫,卫王直造反了,带着人马攻打肃章门,德王挺身而出,把叛军给打退了。 因为他立了功,就升了官,封了武阳县公,食邑一千户。后来又一路升迁,做到右司卫上大夫。大象年间,他又升爵为邗国公,食邑五千户。
高祖当了丞相,雍州牧毕王贤想造反,德王当时是别驾,他知道了毕王贤的阴谋,赶紧告诉了高祖。毕王贤被杀了,德王因为这个功劳被封为柱国、雍州牧,还兼任相府虞候。周宣帝死了,好多王爷都蠢蠢欲动,朝廷就让德王带六千骑兵护送灵柩到陵墓。之后,德王又升了官,成了上柱国。高祖称帝后,德王被任命为左卫将军,兼任宗正卿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右卫大将军,参与朝政。 接着,他又被封为广平王,食邑五千户,他邗国公的爵位还分给了他一个儿子。德王还请求朝廷封他弟弟士贵为官,朝廷也答应了。
有人告状说高颎跟德王是一伙的,皇上当面问德王这事儿。德王回答说:“我天天在宫里当差,皇上您身边伺候着,要真有什么朋党,我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呢!皇上您英明睿智,政务都亲力亲为,高颎做事公正,奉公守法,这都是爱憎分明的事儿,还请陛下明察!”高祖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。那时候德王权势熏天,风头一时无两,他和高颎、虞庆则、苏威并称为“四贵”。
杨雄这个人,宽厚待人,朝中上下都很关注他。高祖皇帝呢,心里有点忌惮他这么得人心,暗地里防着他,不想让他再管兵马了。于是就下了一道圣旨,任命杨雄当司空,旨意里写道:“开皇九年八月初一壬戌日,皇帝说:哎呀!你这位上柱国、左卫大将军、宗正卿、广平王,为人宽厚大度,地位显赫,掌管禁军已经十年了。在朝廷是皇帝的心腹,在外是国家的爪牙,在宫廷里奔走效力,劳苦功高。念在你过去的功劳,现在提升你的官阶。你担任辅佐朝廷的重任,百姓都看着你呢,应该尽心尽力,对得起这个名号。所以任命你为司空。去吧,好好干!光荣地接受这份恩宠,可不能马虎啊!”表面上看起来是升官,实际上是夺了他的兵权。
杨雄这下没啥实权了,干脆闭门谢客,不见任何人。没多久,他又被改封为清漳王。到了仁寿年间,高祖皇帝说:“清漳这个名字,配不上他的声望啊。”于是让人拿来地图,指着安德郡对群臣说:“这个地方的名字,才配得上他的功德和名声。” 就这样,杨雄被改封为安德王。
大业年间,他被任命为太子太傅。等到元德太子去世后,他又被临时任命为郑州刺史。一年多后,又调任怀州刺史,接着又升任京兆尹。后来皇帝亲征吐谷浑,下令让杨雄统领浇河道一带的军队。等皇帝回来后,杨雄又被改封为观王。 杨雄上表谢恩,同时请求辞官,表文中说:“我早年赶上兴盛的年代,只是个小角色,能有今天,全靠时运和机遇,我既没才能也没德行,却位居公卿之首。承蒙先帝的格外恩宠,又蒙受陛下的破格提拔,长期占据高位,我总是担心自己德不配位,哪能继续穿着不合身份的官服,窃取这份殊荣呢?我其实就像个面对墙壁的人,不敢依仗以往的功劳,我内心惶恐不安,害怕承担责任。过去刘贾被封王,可没担任过三品以上的官职,曹洪当上大将,也没超过五等爵位。何况我的官职比皇子的还高,京兆尹的职位也仅次于皇室宗亲,现在又让我去当诸侯王,这对我来说,怎么自处呢?别人会说我贪得无厌。所以,我冒昧地陈述我的愚见,恳求陛下恩准我辞官。希望陛下能体谅我的忠心,看在我一片赤诚的份上。我多次冒犯龙颜,吓得我汗流浃背。” 皇帝虽然很赏识他,但最终还是没同意他的请求。
话说这位将军,在辽东打仗的时候,官拜检校左翊卫大将军,领兵出征辽东。结果在泸河镇染病去世了,享年七十一岁。皇帝为此还停朝一天,专门派鸿胪寺的人负责他的丧事。相关部门审查了他的功过,建议给他谥号“懿”,但皇帝说:“他的品德高尚,超过了世人。” 所以最后赐谥号为“德”,还追赠他十个郡太守的官职,这十个郡分别是司徒、襄国、武安、渤海、清河、上党、河间、济北、高密、济阴。
他的儿子叫恭仁,后来官做到吏部侍郎。恭仁的弟弟叫綝,为人性格温和厚道,还很有文化,做过义州刺史和淮南太守。他父亲去世后,被朝廷起用为司隶大夫。辽东那场战役,皇帝还让綝在临海驻扎,负责督办一些事情。后来杨玄感造反,杨玄感的弟弟杨玄纵从皇宫逃出来投奔他哥哥,半路上碰到了綝。綝跟杨玄纵私下聊了很久,而且还几次见面,这期间两人还多次见面。司隶刺史刘休文把这事儿告发了。当时綝的哥哥恭仁正在外带兵,皇帝考虑到这个情况,就暂时压下了这件事,没追究。綝自己心里害怕,后来就病死了。綝还有一个弟弟叫续,做到散骑侍郎。
这位将军还有一个弟弟叫达,字士达。他从小聪明,有学问,品德也好。在周朝的时候,官做到仪同、内史下大夫,还被封为遂宁县男。高祖皇帝登基后,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,爵位也升了。当时吐谷浑入侵边境,朝廷任命上柱国元谐为元帅,达做他的司马。战争结束后,他还兼任吏部侍郎,加开府仪同三司。一年多后,又升任内史侍郎,然后外放担任鄯州、郑州、赵州三州刺史,在各个地方都干得很出色。平定陈朝之后,天下统一,朝廷要选拔天下最好的地方官,达被排在第一位,皇帝赏赐了他五百匹杂色丝绸和金腰带,还提拔他做了工部尚书,加开府仪同三司。达为人宽厚,很有气度。杨素经常说:“既有君子风度,又有君子品德的,只有杨达一人。” 高祖皇帝和献皇后陵墓的修建,达也参与其中。
隋炀帝继位后,杨庆被提拔为纳言,还兼任东都副监,炀帝对他非常信任。后来打辽东那仗,杨庆担任右武卫将军,官职又升到左光禄大夫,结果战死沙场,那年他六十二岁。炀帝为此惋惜了好久,追封他为吏部尚书、始安侯,谥号“恭”,还赏赐了三百五十段布帛。
史书上评论说:隋高祖杨坚刚开始迁都到长安,人心还没完全归附,为了巩固统治,他提拔同姓宗亲,以稳固江山社稷,所以河间王杨弘、观德王杨雄都为国家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。而杨庆呢,他跟杨氏皇族的关系只是远房亲戚,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恩宠,却能得到高官厚禄,一直到死都享受着荣华富贵。杨庆这个人啊,只顾着自己活命,对家族的忠诚和责任感一点也没有,抛弃生母就像扔块破石头一样。他最后落得个这样的下场,也是意料之中的事。看看那些能登上高位,子孙后代也能享福的人,都是因为他们仁厚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