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稠,字桂林,是国子祭酒何妥的侄子。他爸爸何通,特别擅长雕刻玉器。何稠从小就特别聪明,脑袋瓜子灵活,心思缜密,点子多得很。十多岁的时候,碰上江陵城破了,就跟着他叔父何妥一起去了长安。他在北周朝廷里,先是在御饰部门当个小官。后来,杨坚当了丞相,就把他召来当参军,还兼管着细作署(负责情报收集的部门)。开皇年间,他被任命为都督,后来又升迁,当上了御府监,还做过太府丞。
何稠这个人啊,博览群书,对古代的图画和器物都特别了解。有一次,波斯进贡了一件金线锦袍,那织法精美绝伦,漂亮得很。皇上就让何稠也做一件。何稠做出来的锦袍,比波斯进贡的还要好,皇上高兴坏了。那时候,中国已经很久没做琉璃器了,工匠们都不敢尝试,何稠却用绿瓷做出了琉璃,跟真的几乎一模一样。没多久,他又被升为员外散骑侍郎。
开皇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桂州有个叫李光的俚族人聚集人马造反,朝廷就派何稠带兵去讨伐。军队到了衡州的山岭,何稠就派使者去劝说反贼首领莫崇投降。桂州长史王文同把莫崇押到何稠那儿。何稠装模作样地宣布说:“地方官府治理不好,导致边民造反,这可不是莫崇的错啊!”然后就下令放了他,还请莫崇一起喝酒吃饭,其他人也一起,一共四个人。莫崇非常高兴,回山寨后一点防备都没做。何稠等到五更天,突然袭击了莫崇的山寨,把所有的俚族兵都调动起来,去对付剩下的叛军。象州的反贼首领杜条辽、罗州的反贼首领庞靖等等,也相继投降。何稠又分别派建州开府梁昵去讨伐叛乱的夷族首领罗寿,派罗州刺史冯暄去讨伐贼帅李大檀,都把他们平定了,然后把他们的脑袋送到军营。何稠把那些接受朝廷任命的首领任命为州县官员,然后就回朝了,大家都非常高兴服从。
钦州刺史宁猛力率领军队来迎接何稠的军队。一开始,宁猛力占据着险峻的山洞,想造反,这时候他非常害怕,请求亲自去朝廷投降。何稠看他病得很重,就表现出不猜忌他的样子,把他送回钦州,并且和他约定说:“八九月间,你可以来京城见我。”何稠回朝后报告了情况,皇上很不高兴。那年十月,宁猛力死了,皇上对何稠说:“你没把宁猛力带回来,现在他死了。”何稠说:“我和宁猛力约定好了,就算他死了,也应该派他儿子来侍奉皇上。越族人性格耿直,他儿子一定会来的。”宁猛力临死前,嘱咐他儿子长真说:“我和朝廷的大使约定好了,不能失信于朝廷。你把我葬好后,就应该立刻上路去朝廷。”长真按照他父亲的话去了朝廷,皇上非常高兴,说:“何稠竟然能这么让蛮夷信服,真是了不起啊!”因为这次的功劳,何稠被授予开府的官职。
仁寿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文献皇后去世了,何稠和宇文恺一起参与了皇后的陵墓制度的制定。何稠为人少言寡语,善于揣摩皇上的旨意,因此渐渐得到皇上的亲近。等到皇上病重的时候,对何稠说:“你曾经负责皇后的葬礼,现在我要死了,你应该把我安顿好。这些事情有什么好处呢,只是我放不下心而已。如果我的灵魂有知觉的话,我们会在阴间相见的。”皇上接着拉住太子的脖子说:“何稠,我很放心把身后事交给你,以后国家大事的动静,都要和你一起商量。”
隋炀帝要到扬州去,就跟杨稠说:“现在天下太平了,我继承了大隋的江山,但是很多礼仪制度、服装器物之类的,还不太完善。你去查查以前的资料,把仪仗、车马、服装这些东西都好好设计一下,送到江都来。” 当天,杨稠就被任命为太府少卿。
杨稠就开始忙着准备了,他组织了三万六千人来制作仪仗,还有皇帝的车驾、皇后的仪仗队、百官的服装等等,都按时完成了,送到了江都。这工程浩大,动用了十多万人,花费的金银财宝更是数不胜数。后来皇帝还派兵部侍郎明雅、选部郎薛迈等人去仔细核查,好几年才查完,结果发现一点差错都没有。杨稠参考了古今的典籍,做了很多改进。比如,魏晋时期官员的皮弁帽子上有缨子却没有簪子,杨稠说:“这本来是打猎穿的衣服,现在穿来上朝,应该改改。”所以,他就在皮弁上加上了象牙簪子,这可是杨稠首创的。
以前官员的朝服没有佩绶,杨稠认为:“这只是平时小朝会穿的衣服,哪有大臣上朝见皇帝不带印绶,也不佩玉的道理?”于是,他又给朝服加上了兽头小绶和玉佩。以前五辂车的车厢在车辕上,皇帝和侍从都在车厢里,杨稠觉得:“君臣挤在一个车厢里,太不方便了。”于是,他把车厢做大,加上了栏杆,让侍从站在车厢里,又在车厢里加了一个小平台,让皇帝单独坐在上面。 他还对其他的仪仗、器物做了很多改进,具体情况都记载在《威仪志》里。
皇帝又让杨稠制造一万辆军车,还有八百辆连环车,皇帝很满意,就让杨稠继续当太府卿。三年后,杨稠又兼任了少府监。后来辽东打仗,杨稠被任命为右屯卫将军,统领三万御营弩手。当时工部尚书宇文恺在辽水造桥没造好,军队过不去,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因此被杀。皇帝就让杨稠造桥,杨稠只用了两天就造好了。
早些时候,杨稠还设计建造了行宫和六合城。这次在辽东跟敌人对峙,晚上杨稠就用上了这个六合城。这座城周长八里,城墙和女墙加起来有十丈高,上面布满了士兵,插着旗帜。四个角上都设有城楼,每面城墙下都有三个城门,天亮之前就全部完成了。高丽人远远望见,都觉得这是神迹。那一年,杨稠被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。第二年,他又被任命为左屯卫将军,跟随皇帝到了辽东前线。
十二年后,他升官了,当上了右光禄大夫,还跟着皇帝去了江都。结果碰上宇文化及造反,他就被迫当了工部尚书。宇文化及失败后,他又被窦建德抓了,窦建德也让他当工部尚书,还封他为舒国公。窦建德失败后,他才回到大唐,被任命为将作少匠,最后就去世了。
开皇年间,有个叫刘龙的人,是河间人。这人特别聪明能干,点子多。齐后主知道他的本事,就让他修建三爵台,修得特别好,很合后主的心意,所以刘龙后来官越做越大。等到高祖皇帝登基后,对他更是器重,任命他为右卫将军,还兼任将作大匠。建都的时候,他和高颎一起负责规划建设,当时大家都说他们俩能力很强。
大业年间,有个叫黄亘的人,不知道是哪里人,他和弟弟黄衮,都特别有才华,点子特别多。隋炀帝经常让他们兄弟俩直接在少府将作监做事。那时候改建的东西特别多,黄亘和黄衮总是参与其中。不管做什么,何稠总是先让黄亘和黄衮设计样品,当时所有的工匠都觉得他们设计得好,没人能挑出毛病来。黄亘后来官做到朝散大夫,黄衮做到散骑侍郎。
史书上说:宇文恺的技艺全面精湛,思考问题全面周到,建筑设计的巧妙之处,可以和班固、张衡相比,当时所有的建筑设计,都参考他的作品。他建造仁寿宫,营建洛阳城,都追求奢华至极,导致文帝荒淫无度,炀帝最终身亡,国家动乱的根源,也正是因为这些奢靡的工程。不过,他研究典籍,制定了《明堂图》,虽然有些想法过于夸大,但也值得一看。何稠、黄亘兄弟俩的才华也超过常人,他们很擅长学习前人的经验,借鉴前朝的典章制度,创造了一代的文物。虽然他们的作品过于奢华,但也值得后人学习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