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世积,是新渼县人,祖籍在阐熙。他爸爸王雅,可是周朝的大官,官职是使持节、开府仪同三司,厉害着呢!王世积长得高大威猛,腰围足足有十围那么粗,整个人气度不凡,一看就是个有本事的人。

他在周朝的时候就立过不少军功,后来被封为上仪同,还被封了长子县公。隋文帝杨坚当丞相的时候,尉迥造反了,王世积跟着韦孝宽一起平叛,每次打仗都冲在前面,立下赫赫战功,最后被封为上大将军。等杨坚当了皇帝,又把王世积封为宜阳郡公。高颎很欣赏王世积的才能,对他特别好。有一次,王世积私下跟高颎说:“咱们都是周朝的臣子,现在周朝亡了,这可怎么办啊?”高颎一听,立马就拒绝了王世积的提议。没过多久,王世积被任命为蕲州总管。

平定陈朝的时候,王世积率领水军从蕲水出发,直奔九江。在蕲口跟陈朝大将纪瑱打了一仗,大获全胜! 这时候,晋王杨广已经平定了丹阳,王世积就写信通知杨广,派他的部下千金公权始璋去攻打新蔡。陈朝江州司马黄偲一看大势已去,直接逃跑了,权始璋顺利占领了江州城。王世积随后赶到,陈朝的豫章太守徐璒、庐陵太守萧廉、浔阳太守陆仲容、巴山太守王诵、太原太守马颋、齐昌太守黄正始、安成太守任瓘,还有鄱阳、临川的守将,都纷纷向王世积投降了。

因为这些战功,王世积被晋升为柱国、荆州总管,赏赐了五千匹绢,还加赐了宝带,食邑三千户。几年后,桂州人李光仕造反了,王世积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去平叛,很快就平定了叛乱。皇帝还派都官员外郎辛凯卿去慰劳他。王世积回来后,又升为上柱国,赏赐了两千匹绢。皇帝对他非常器重。

皇帝觉得元世积这个人太刻薄了,那些有功劳的大臣很多都被他整治,所以元世积就整天借酒消愁,也不跟当权者讨论国家大事。皇帝觉得他可能是得了酒瘾,就把他留在宫里,让太医给他治病。元世积就装模作样地说病好了,这才被允许回家。

后来,朝廷要出兵辽东,元世积和汉王一起被任命为行军元帅。到了柳城,碰上了瘟疫,就回朝了。之后他被任命为凉州总管,朝廷还派了七百名骑兵送他上任。没过多久,他信任的部下安定人皇甫孝谐犯了罪,官府要抓他,皇甫孝谐就逃到元世积那里。元世积没把他交出去,因此心里有点不痛快。最后皇甫孝谐被发配到桂州戍边,在那里服侍总管令狐熙。令狐熙也不怎么待见他,皇甫孝谐日子过得很苦,于是就冒险向皇帝告发元世积。他说元世积曾经找道士算命,道士说他将来会当皇帝,他老婆会当皇后。他还说元世积带兵去凉州,他身边的人跟他说:“河西是全国精兵强将聚集的地方,可以在这里图谋大事啊!”但是元世积却说:“凉州地广人稀,不是打仗的地方。”

就这样,元世积被朝廷召回,调查他的事情。有关部门上奏说:“左卫大将军元旻、右卫大将军元胄、左仆射高颎都跟元世积有来往,还收了他送的名马。”结果元世积被处死了,元旻、元胄等人被免职,而皇甫孝谐却升任了上大将军。

虞庆则,是陕西西安人,祖上姓鱼。祖辈在赫连氏政权当官,后来就在灵武定居了,祖孙几代都是北边有名的英雄豪杰。他爸爸虞祥是周朝灵武太守。虞庆则从小就长得雄壮威武,性格豪爽不羁,身高八尺,胆识过人,还会说鲜卑话,平时穿着厚重的铠甲,腰间挂着两把弓箭,骑马左右开弓,射箭精准,当地有名望的侠客都对他敬畏三分。一开始他靠打猎为生,后来改变主意认真读书,一直很崇拜傅介子、班超那样的人。

他做了周朝的官,先是从外府行参军做起,慢慢升迁到外兵参军事,还继承了沁源县公的爵位。宣政元年,他被授予仪同大将军的职位,又担任并州总管长史。第二年,升任开府。当时稽胡经常叛乱,越王盛和内史下大夫高颎率兵平定了叛乱。快要班师回朝的时候,高颎和越王盛商量,需要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去镇守那里,于是他们推荐了虞庆则,朝廷就任命他为石州总管。虞庆则在石州很有威望,又很仁慈,当地治安很好,很多稽胡人都归顺了他,大约有八千多户。

开皇元年,虞庆则升任大将军,又先后担任内史监、吏部尚书、京兆尹,被封为彭城郡公,还负责营建新都城的监造工作。第二年冬天,空厥入侵,虞庆则被任命为元帅去讨伐他们。可惜战役中出现了一些问题,士兵们很多都冻坏了,冻掉手指头的就有一千多人。偏将达奚长儒率领两千骑兵从另一条路去拦截敌人,结果被敌人包围了,情况十分危急,虞庆则却按兵不动没有去救援。因此,达奚长儒孤军奋战,最后大部分士兵都战死了。不过,皇上并没有责怪他。不久后,他又升任尚书右仆射。

后来突厥首领摄图想要归顺大隋,请求派一位重臣去迎接他,皇上就派虞庆则出使突厥。摄图仗着自己势力强大,一开始想摆架子,虞庆则就严厉地指责了他以往的所作所为,摄图不服气。这时虞庆则的随从长孙晟又劝说摄图,摄图和他的弟弟叶护最终都接受了大隋的诏书,表示臣服,并请求永远做大隋的藩属国,向大隋朝贡。虞庆则出使之前,皇上曾特意嘱咐他:“我想让突厥继续存在下去,他们送来贡马,你只要收下三分之一就行了。”摄图见到虞庆则后,竟然送给他一千匹马,还把女儿嫁给了他。皇上看到虞庆则功劳很大,就没有追究他之前战役中的失误。皇上授予他上柱国的称号,封他为鲁国公,食邑任城县一千户,并将彭城郡公的爵位给了他的第二个儿子虞义。

隋文帝打败陈朝之后,高兴地在晋王宫里摆宴席,请大臣们喝酒庆祝。高颎他们敬酒祝寿,文帝就说:“高颎平定了江南,虞庆则降服了突厥,这都是大功劳啊!”杨素说:“这都是陛下您的恩德啊!”虞庆则也说:“杨素之前在武牢、硖石带兵打仗,要不是陛下的恩德,也取得不了胜利。” 几个人就开始互相吹捧功劳大小。御史想弹劾他们,文帝说:“今天是庆祝胜利的宴会,就别弹劾他们了。” 文帝看着大臣们射箭娱乐,虞庆则又说:“陛下赏赐我们酒食,让我们尽情享乐,可御史大人就在旁边,我怕喝醉了被弹劾啊!” 文帝就赏了御史酒,然后打发御史出去了。虞庆则敬酒祝寿,大家都很开心。文帝对大臣们说:“喝了这杯酒,我希望我和各位大臣的子孙后代都能像今天一样,世世代代享受富贵荣华。” 九年后,虞庆则升任右卫大将军,不久又改任右武候大将军。

开皇十七年,岭南人李贤造反,隋文帝打算派兵讨伐。好几个将军都主动请缨,但都被拒绝了。隋文帝看着虞庆则说:“你位居宰相,爵位是上公,国家有敌人入侵,你却一点都不想出兵,这是怎么回事?”虞庆则吓得赶紧叩谢,文帝这才派他去平叛。虞庆则被任命为桂州道行军总管,还带上了他的妻弟赵什柱当随府长史。赵什柱之前跟虞庆则的小妾有私情,害怕事情败露,就到处说:“虞庆则根本不想去打仗。” 这事儿很快就被隋文帝知道了。以前,大臣们出征,隋文帝都会设宴送行,隆重地赐予他们礼物。但虞庆则南征辞行的时候,隋文帝脸色不好看,虞庆则因此心里很不痛快,感觉自己不得志。

等到平定了李贤的叛乱,到达潭州临桂镇,虞庆则观察那里的山川形势,说:“这里地势险要,只要有足够的粮食,只要守城的人可靠,敌人就攻不下来。” 于是他派赵什柱快马加鞭赶回京城报告情况,并观察皇帝的脸色。赵什柱到了京城,就诬告虞庆则谋反。隋文帝调查后,虞庆则就被处死了。隋文帝封赵什柱为柱国。

庆则,这小子孝顺又仁义,年轻的时候就豪气冲天,侠肝义胆的。后来官至仪同三司,还成了晋王的亲信。可惜啊,因为他父亲的事,被革职了。

等杨广当了皇帝,因为庆则以前在晋王手下做事,所以又给他安排了个候卫长史的职位,还兼任金谷监,负责管理皇家园林。这小子挺有想法的,皇帝也挺赏识他。九年的时候,打辽国那仗,他又被任命为都水丞,负责运输物资,还立了不少功劳。不过,他这人太奢侈了,居然用骆驼驮着箱子,里面装着水养鱼,自己吃自己养的!

十年后,有人告发庆则图谋不轨,结果就被皇帝给杀了。他弟弟澄道,当时在东宫当通事舍人,也因为这事被免职了。 “庆则子孝仁,幼豪侠任气,起家拜仪同,领晋王亲信。坐父事除名。炀帝嗣位,以藩邸之旧,授候卫长史,兼领金谷监,监禁苑。有巧思,颇称旨。九年,伐辽,授都水丞,充使监运,颇有功。然性奢华,以骆驼负函盛水养鱼而自给。十一年,或告孝仁谋图不轨,遂诛之。其弟澄道,东宫通事舍人,坐除名。”

元胄,是河南洛阳人,是魏昭成帝的六世孙。他爷爷是魏国的濮阳王,他爸爸是武陵王。元胄从小就英勇果敢,武艺高强,长得眉清目秀,一看就不好惹。周朝的齐王宪见到他,非常欣赏,把他带在身边,经常带着他去打仗。后来他官至大将军。

高祖刚被召进宫,准备接受重任,首先叫来了元胄,然后又叫了陶澄,把他们当成心腹,经常让他们在内宫过夜。等到高祖当了丞相,每次带兵进宫,都带着弟弟元威一起侍卫。周朝的赵王招知道高祖要搬迁周朝的祭祀用的鼎,就邀请高祖到他府上做客。赵王把高祖带进卧室,不让其他人跟着,只有杨弘和元胄兄弟俩坐在门口。赵王跟他的两个儿子员、贯说:“你们一会儿要端瓜上来,我趁机把他杀了。”酒喝到兴头上,赵王想动手,用佩刀削瓜,一边吃一边跟高祖说话,准备对他下手。元胄赶紧说:“丞相府还有事,不能久留了。”赵王呵斥他:“我和丞相说话,你算什么东西!”把他赶走。元胄眼睛瞪得像铜铃,怒气冲冲,拔出刀来护卫高祖。赵王问他叫什么名字,元胄如实相告。赵王说:“你不是以前在齐王手下做事的那个人吗?真是个勇士啊!”于是赐给他酒,说:“我哪有什么坏心思呢?你为什么这么警惕?”赵王假装呕吐,想进里屋,元胄怕他耍花招,扶着他让他重新坐下,这样反复几次。赵王说嗓子干了,让元胄去厨房拿酒喝,元胄一动不动。这时滕王逌来了,高祖下台阶去迎接他,元胄跟高祖耳语说:“情况不对劲,赶紧走!”高祖还没反应过来,说:“他没兵没马的,能怎么样?”元胄说:“兵马都是他家的,他要是先动手,大事就完了。我死了也没什么可惜的!”高祖又坐下了。元胄听到屋后有穿盔甲的声音,赶紧说:“丞相府事情很多,您怎么可以这样?”于是扶着高祖下床,赶紧离开。赵王想追出去,元胄用身体挡住门,赵王出不去。高祖到了门口,元胄随后赶到。赵王气得不行,拍桌子,手指都出血了。后来赵王被杀了,元胄得到的赏赐数不胜数。

高祖皇帝登基后,提拔元胄当上了上柱国,封他为武陵郡公,食邑三千户。后来又升任左卫将军,没多久就升迁为右卫大将军。高祖皇帝很轻松地说:“保护我的安全,成就了今天的基业,都是元胄的功劳啊!”过了几年,元胄被外放到豫州刺史,后来又历任亳州、淅州刺史。当时突厥经常骚扰边境,朝廷因为元胄威名远播,就任命他为灵州总管,北方游牧民族都很害怕他。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,担任右卫大将军,皇帝对他更加信任和倚重。

记得有一次正月十五,皇帝和近臣们一起登高望远,当时元胄正好值班,皇帝就派人把他紧急召来。元胄见到皇帝后,皇帝说:“你跟其他人一起登高,还不如在我身边痛快呢!”然后设宴款待,大家玩得很开心。晋王杨广也经常向元胄行礼问候。后来房陵王被废,元胄参与了其中的谋划。

正赶上皇帝严厉查办太子东宫的事情,左卫大将军元旻苦苦劝谏,结果杨素从中挑拨离间。皇帝大怒,当场把元旻抓了起来。元胄当时正在值班,没有离开岗位,反而上奏说:“我之所以不下班,是为了防备元旻。” 这句话反而激怒了皇帝,皇帝最终杀了元旻,赏赐元胄一千匹丝绸。后来蜀王杨秀犯了罪,元胄因为和杨秀有来往,被罢官免职。

杨广当了皇帝(炀帝)以后,元胄一直没被重用。当时慈州刺史上官政因为犯了事被流放到岭南,将军丘和也因为罪过被罢官。元胄和丘和以前就认识,经常一起出去玩。一次喝酒喝多了,元胄对丘和说:“上官政是个厉害人物啊,现在把他流放到岭南,他不会做出什么大事来吧?” 然后拍着自己的肚子说:“要是像你这样的人,可不会善罢甘休啊!”第二天丘和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帝,结果元胄因此被处死。后来,上官政被任命为骁卫将军,丘和被任命为代州刺史。

史书上说啊,以前韩信要是没在垓下错过时机,项羽说不定就灭不了;英布要是不搞淮南那出,汉朝的势力兴盛也就没那么快。这俩人功劳那么大,最后都被杀得那么惨,更何况那些没啥大功劳,还心怀不满的人呢?梁士彦、宇文忻,都是当时有名的勇士,赶上乱世,凭借自己的勇猛和计谋出了名,结果就觉得自己功劳大得很,全是自己本事。赏赐的人赏赐累了,他们自己却还不满足,还想往上爬,想实现自己的野心,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,都是自己作的。

王谊、元谐、王世积、虞庆则、元胄这些人,有的经历过艰难困苦,有的和刘邦是老交情了,可是等到功成名就了,渐渐就被刘邦忘了,心里头憋屈得很,还老是觉得自己很厉害。虽然说刘邦这个人比较刻薄,但他们自己说话做事也挺冲动的,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?你看,当初帮刘邦打江山立下大功的人,很少能善终的,能被供奉在太庙里,享受后世的香火,那更是少之又少。这主要是因为建国初期,事情都比较混乱,手段也比较强硬,大家本来就不是一条心,时间长了感情自然就淡薄了。 那些强占民田的事儿,虽然确实犯了错,但刘邦的做法也太过分了,能不让人怨恨吗?都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,把他们治罪,刘邦心胸狭窄,猜忌心太重,这已经很明显了。想要他们后代能享福,那可太难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