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罗国,在高丽的东南边,就是汉朝乐浪郡的地界,有时候也叫斯罗。以前魏国的将军毌丘俭打高丽,把高丽打败了,高丽人就逃到沃沮去了。后来又有一些人回到原来的国家,但留下来的就成了新罗人。所以新罗人里头,混杂着汉人、高丽人和百济人的后代,地盘还包括了沃沮、不耐、韩獩这些地方。新罗的国王本来是百济人,从海路逃到新罗,后来就当上了国王。传到金真平的时候,隋朝开皇十四年,他派使者进贡土特产。隋文帝杨坚封真平为上开府、乐浪郡公、新罗王。
以前新罗是百济的附属国,后来因为百济攻打高丽,高丽人受不了战争的苦,就一起投奔新罗,新罗因此变得强大起来。新罗后来也像百济一样,成了伽罗国的附属国。新罗的官职有十七级:第一级叫伊罚干,地位相当于宰相;接下来是伊尺干、迎干、破弥干、大阿尺干、阿尺干、乙吉干、沙咄干、及伏干、大奈摩干、奈摩、大舍、小舍、吉土、大乌、小乌、造位。此外还有郡县。他们的文字和兵器跟中国差不多。
新罗会挑选强壮的男子都编入军队,烽火台、边防哨所、巡逻队都有专门的军队和管理人员。新罗的风俗习惯、法律制度和服装,跟高丽、百济差不多。每年正月初一大家互相拜年,国王会设宴款待群臣,并赏赐礼物。这天要祭拜日月神。到了八月十五,要举行宴会,让官员们射箭,赢了就赏赐马匹和布匹。如果遇到大事,就召集所有官员一起商量决定。新罗人喜欢穿素色的衣服。女人梳辫子盘在头上,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和珠子装饰。结婚的礼节,只有酒席而已,丰俭由人,看家境而定。新婚之夜,新娘先拜见公婆,然后拜见丈夫。死后有棺材下葬,还要筑坟立墓。国王和父母、妻子的丧事,要守孝一年。新罗土地肥沃,适合水陆种植。粮食作物、水果蔬菜、飞禽走兽等资源,跟中国差不多。从隋朝大业年间开始,新罗每年都派人来朝贡。
新罗地势险要,虽然和百济有矛盾,但百济也拿它没办法。
靺鞨,在高丽的北边,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首领,互相之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。总共有七个部落:第一个叫粟末部,跟高丽挨着,有几千精兵,个个骁勇善战,经常去高丽抢东西。第二个叫伯咄部,在粟末的北边,有七千精兵。第三个叫安车骨部,在伯咄的东北。第四个叫拂涅部,在伯咄的东边。第五个叫号室部,在拂涅的东边。第六个叫黑水部,在安车骨的西北。第七个叫白山部,在粟末的东南。他们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超过三千,但黑水部特别厉害。从拂涅部往东,他们的箭都是用石头做的箭头,跟古代的肃慎族一样。他们住的地方大多依山傍水,他们的老大叫大莫弗瞒咄,在东夷各部落里算是比较强大的国家了。
他们有个地方叫太山,当地人特别敬畏它,山上虽然有熊、罴、豹、狼这些猛兽,但它们从来不伤人,当地人也不敢去伤害它们。那里的地势低洼潮湿,他们就垒土成堤,挖地洞住,洞口朝上,用梯子上下。大家一起耕地,种的粮食主要是粟、麦、黍。那里的水含盐分,盐会结在树皮上。他们养的牲畜主要是猪。他们把米嚼碎酿酒,喝了也会醉。女人穿布衣服,男人穿猪皮狗皮衣服。他们用尿洗手洗脸,在所有夷族中算是最不讲究卫生的。他们的风俗很淫乱,而且女人很嫉妒。如果妻子在外面偷情,有人告诉了丈夫,丈夫就会杀了妻子,杀了之后又后悔,还会把告密的人也杀了,所以这种奸情就一直不会被揭发。
他们主要靠打猎为生,弓长三尺,箭长一尺二寸。他们通常在七八月份制作毒药,涂在箭头上射杀禽兽,中了毒箭的动物会立刻死去。
隋朝开国初期,那些蛮夷部落纷纷派使者来进贡。隋文帝接见使者,对他们说:“朕听说你们那地方的人民都很勇敢善战,如今你们来到这里,真是朕心中所盼啊!朕把你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,你们也应该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朕。”那些使者回答说:“我们居住在偏远的地方,路途遥远,听说中原有圣明君主,所以特来朝拜。如今蒙受您的恩赐,还能亲眼见到圣上,我们真是高兴极了,愿意永远做您的臣民。”
他们的国家西北部跟契丹接壤,经常互相抢掠。后来,因为这些使者来朝贡,隋文帝就告诫他们说:“朕怜悯契丹和你们一样都是百姓,你们应该各自守好自己的领土,这样岂不是都能安居乐业吗?为什么总是互相攻打,这太违背朕的意思了!”使者们连忙认错。隋文帝于是厚待他们,在宫中设宴款待。使者和他的随从们都站起来跳舞,他们的舞蹈动作多是模拟战斗场景。隋文帝看着他们,对身边的臣子说:“天底下竟然有这种事,他们平时想的都是打仗,真是太不可思议了!”不过,他们的国家和隋朝隔得很远,只有粟末、白山比较靠近。
隋炀帝刚开始和高丽打仗,屡战屡败,高丽的一个将领叫度地稽,率领他的部下投降了。隋炀帝任命他为右光禄大夫,让他住在柳城,和边境上的百姓来往。度地稽很喜欢中国的风俗习惯,请求穿戴汉服,隋炀帝很高兴,赏赐给他很多锦缎绸缎,并且对他很优待。等到辽东战役的时候,度地稽就率领他的部下跟随隋炀帝出征,每次都有战功,隋炀帝赏赐也很丰厚。隋炀帝在位十三年的时候,曾经到江都去游玩,后来又把度地稽放回柳城。在回柳城的路上,碰上了李密的叛乱,李密派兵拦截他,前后打了十多次仗,度地稽才勉强逃脱。到了高阳,他又被王须拔俘虏了。没过多久,他又逃跑了,投奔了罗艺。
流求国在海岛上,在建安郡东边,坐船五天就能到。那地方多山洞。国王姓欢斯氏,名叫渴剌兜,不知道他们国家存在了多少代。当地人管国王叫可老羊,王后叫多拔荼。他们住的地方叫波罗檀洞,周围有三重壕沟和栅栏,外面环绕着流水,还用树枝和荆棘做成篱笆。国王住的房子很大,有十六间,上面雕刻着飞禽走兽。
那地方有一种树,长得像橘子树,但是叶子很密,枝条细得像头发一样垂下来。国家里头有四五个大帅,管辖着各个山洞,每个山洞里都有个小国王。各个山洞里头还有村子,每个村子里都有个鸟了帅,都是选那些善于打仗的人当的,负责管理村里的事情。男女都用白色的苎麻绳子缠头发,从后脖颈绕到额头。男人戴着鸟羽做的帽子,上面装饰着珠子贝壳和红色的毛,样式都不一样。女人戴着正方形的罗纹白布帽子。他们穿的衣服是用兽皮和各种颜色的苎麻布以及动物毛织成的,样式五花八门。衣服上还装饰着垂下来的羽毛和螺壳,颜色各异,还垂着一些小贝壳,声音就像佩饰一样,戴着耳环手镯,脖子上挂着珠子。他们用藤条编织帽子,上面也装饰着羽毛。他们有刀、矛、弓、箭、剑、铍之类的武器。那地方铁很少,刀刃都又薄又小,很多都用骨头和角来加固。他们用苎麻编织铠甲,有的也用熊豹的皮。国王坐着用木头做的兽形车子,由左右的人抬着走,跟着他的人也就几十个。小国王坐的是雕刻成兽形的车子。
流求国人喜欢互相攻击,个个都很强壮,跑得快,不容易死,抗击打能力强。各个山洞各自为战,互不支援。两军对阵的时候,勇敢的士兵三五个人冲到前面又喊又叫,互相辱骂,然后就开始互相射箭攻击。如果打输了,整支军队就逃跑,派人去赔礼道歉,然后就和解了。把战场上死的人收集起来,一起吃掉,然后把他们的头骨送到国王那里。国王就会赏赐他们帽子,让他们当队长。他们没有赋税,有事的时候就平均摊派。刑罚也没有固定的标准,都是临时决定的。犯罪都由鸟了帅来判决;不服从判决的,就上报给国王,国王再让大臣们一起讨论决定。监狱里没有枷锁,只用绳子捆绑。死刑是用铁锥子,粗细像筷子,长一尺多,从头顶刺进去杀死。轻罪就用杖刑。他们没有文字,靠观察月亮的盈亏来记节气,观察草木的枯荣来记年岁。
话说这地方的人,眼睛深陷,鼻子高挺,长得有点像胡人,也挺聪明。他们没有君臣上下之分,也没有跪拜之礼,父子俩甚至同床睡觉。男人们把胡子眉毛都刮得干干净净,身上长毛的地方也全部除掉。女人们则会在手上刺青,图案大多是虫蛇之类的。结婚的时候,用酒菜、珠子和贝壳做聘礼,或者男女双方情投意合,就结为夫妻了。女人生孩子后,一定要吃掉胎衣,然后用火烤烤身子,出出汗,五天就能恢复正常。他们用木槽晒海水制盐,用树汁做醋,用米麦酿酒,不过酒味很淡。吃饭都用手抓着吃,要是遇到什么好东西,先敬给长辈。宴会上,敬酒的人必须等到被点名才能喝酒,就连敬国王酒,也要叫国王的名字。大家一起喝酒,跟突厥人差不多,一边唱歌跳舞,一边踏着脚,一个人唱,大家一起和,歌声挺悲伤的。跳舞的时候,男人扶着女人的肩膀,一起摇手跳舞。人死了,气息将断的时候,就把尸体抬到庭院里,亲朋好友哭哭啼啼地悼念。然后给尸体洗澡,用布帛缠绕,再用芦苇草包裹,就地掩埋,不立坟墓。儿子为父亲守孝,好几个月都不吃肉。南边的情况略有不同,人死了,整个村子的人都会一起吃掉死者的遗体。
这地方的山上,熊、罴、豺、狼很多,猪和鸡也很多,但是没有牛、羊、驴、马。土地肥沃,他们先用火烧一遍地,再引水灌溉。他们用一种长长的木棍耕地,木棍前端用石头做刀刃,大概一尺多长,几寸宽。这儿的土地适合种植稻子、谷子、稷、黍、麻、豆子,还有赤豆、胡豆、黑豆等等。树木有枫树、栝楼、樟树、松树、楩树、楠木、杉树、梓树、竹子、藤蔓、果树和药材,跟长江以南地区差不多,风土人情和气候都跟岭南相似。
当地人信奉山神海神,祭祀的时候用酒菜祭拜。他们好勇斗狠,打仗杀死了人,就把死者的尸体拿去祭祀神灵。有时候,他们在茂密的树下搭建小房子,有时候把头骨挂在树上,用箭射它,有时候堆起石头,插上旗子,作为神灵的象征。国王住的地方,墙壁下面堆满了头骨,他们认为这样很好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安装兽类的头骨和角。
大业元年,也就是隋炀帝当政的第一年,海师何蛮他们啊,每年春秋两季,天气晴朗,风平浪静的时候,就老远地往东边看,好像看到有雾气似的,也不知道有多远。过了三年,隋炀帝就派羽骑尉朱宽出海去探访一下那些奇怪的民族,何蛮就说了这事儿,于是就和何蛮一起去了,结果到了流求国。语言不通,就抓了一个人回来。
第二年,隋炀帝又派朱宽去安抚他们,流求国的人不听,朱宽就抢了一些他们的布甲就回来了。这时候倭国的使臣来朝见隋炀帝,看见那些布甲说:“这是流求国人用的东西。”隋炀帝就派武贲郎将陈棱和朝请大夫张镇州带兵从义安出发,乘船去打流求国。到了高华屿,又往东走了两天到了郤鼊屿,再走一天就到了流求。一开始,陈棱带了一些南方各国的士兵一起出征,里面有个昆仑人,还比较懂流求话,就派人去劝说他们,但流求国的人不听,还抵抗官兵。陈棱就打败了他们,进到了流求国的都城,打了好多仗都赢了,烧了他们的宫殿,抓了好多男女老少,带着战利品就回来了。从那以后,就和流求国断了联系。
倭国啊,在百济和新罗的东南方向,水路距离有三千里,在茫茫大海中间,依山傍岛而居。魏朝的时候就和中国通商了。倭国有三十多个国家,每个国家都自称国王。倭国人不知道具体有多少里地,只按天数来计算。他们的国土东西方向走五个月的路程,南北方向走三个月,都到海边了。地势东高西低。他们的都城在邪靡堆,也就是《魏志》里说的邪马台。古书上说,倭国距离乐浪郡和带方郡一共有一万二千里,在会稽的东边,和儋耳差不多远。汉光武帝的时候,倭国派使者来朝见,自称大夫。汉安帝的时候,倭国又派使者来进贡,被称为倭奴国。汉桓帝和汉灵帝的时候,倭国大乱,各个部落互相攻打,好多年都没国王。后来有个女人叫卑弥呼,她会用巫术迷惑大家,于是全国人都拥立她当女王。她有个弟弟,帮她管理国家。女王有上千个侍女,很少有人见过她的面,只有两个男人负责给她送饭和传话。女王的宫殿、楼阁、城墙和栅栏都有士兵看守,法律非常严格。从魏朝到齐朝、梁朝,倭国都和中国保持着联系。
开皇二十年,也就是公元590年,日本国王,姓阿每,字多利思北孤,号阿辈鸡弥,派使者来朝见皇帝。 皇上就让有关部门去了解一下日本的风俗习惯。
使者汇报说,倭王把天当成哥哥,把太阳当成弟弟。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开始处理政务,盘腿坐着办公,太阳一出就停止工作,说要让给弟弟(太阳)处理。 高祖皇帝一听,说:“这也太没道理了!” 于是下令让倭王改掉这个习惯。倭王的妻子叫鸡弥,后宫里还有六七百个女人呢! 他儿子,也就是太子,叫利歌弥多弗利。 日本那时没有城墙。
宫里官员分十二个等级:大德、小德、大仁、小仁、大义、小义、大礼、小礼、大智、小智、大信、小信,每个等级的人数没有固定。 他们还有120个军尼,相当于咱们中国的乡长之类的官。 八十户人家管辖一个伊尼翼,这就好比现在的村长。十个伊尼翼归一个军尼管。
他们的服装,男人穿的是长衫短袖,鞋子像咱们的草鞋,鞋面上涂着漆,绑在脚上。 老百姓大多是光脚的,不许用金银做装饰。 当时的衣服是用整块布裁成的,前后相连,没有缝合。 头上也不戴帽子,头发就披散在两耳旁。 到了隋朝的时候,他们的国王才开始戴帽子,用锦缎做成,还用金银镶嵌花纹装饰。 女人把头发盘在脑后,也穿长衫,裙子都有褶皱。她们用竹子做梳子,用草编席子,用兽皮做外套,再用花纹皮子做边。 他们有弓箭、刀、矛、弩、斧头,用漆皮做盔甲,用骨头做箭镞。虽然有武器,但很少打仗。 他们朝廷举行宴会的时候,一定会摆出仪仗队,演奏他们的国乐。 日本大概有十万户人家。
话说这地方有个规矩,杀人、抢劫、通奸,都得死!要是小偷小摸,就看你偷了啥值钱玩意儿,赔钱了事;要是没钱赔,那就只能当奴隶了。其他的轻罪重罪,就看情况,要么流放,要么打板子。
审案子的时候,要是有人死不承认,那可就惨了!他们会用木头压你的膝盖,或者用弓弦勒你的脖子。还有更狠的,把小石头扔进滚烫的开水里,让你去捞!说你要是理亏,手立马就烂了。或者,把蛇关在瓮里,让你去抓,说你要是理亏,蛇就咬你!所以啊,那地方的人都很老实,很少打官司,小偷小摸的也少。他们喜欢听五弦琴、笛子的音乐。男人女人都喜欢在胳膊上、脸上纹身,下水捕鱼。他们没文字,就刻木头记事,或者打结记数。
他们很信奉佛教,从百济那边弄来了佛经,这才有了文字。他们也懂占卜算卦,特别相信巫师。每年正月初一,他们都要射箭、喝酒庆祝,其他的节日跟咱们差不多。他们还喜欢下棋、玩各种棋类游戏。那地方气候温暖,冬天树叶都不落,土地肥沃,水多地少。他们训练鸬鹚捕鱼,在鸬鹚脖子上套个小环,让它下水抓鱼,一天能抓一百多条呢!他们吃饭不用盘子碗筷,就用树叶垫着,用手抓着吃。
这地方的人都很正直,很有教养。女人多,男人少,结婚不能娶同姓的,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能结婚。女人嫁到夫家,得先跨过一条狗才能见丈夫。那里的女人都不淫荡,也不爱吃醋。人死了,就用棺材装起来,亲戚朋友会在尸体旁边唱歌跳舞,妻儿兄弟姐妹则穿白衣服送葬。达官贵人要停尸三年,普通百姓就选个好日子埋了。埋葬的时候,把尸体放在船上,在地上拖着走,或者用小车运。
那地方有个阿苏山,山上石头会无缘无故地着火,火苗冲天,当地人都觉得很神奇,就经常去那儿祈祷祭拜。他们还有一种宝贝,叫如意宝珠,是青色的,跟鸡蛋差不多大,晚上会发光,说是鱼的眼睛精华。新罗和百济都把倭国当成大国,觉得倭国有很多宝贝,都很尊敬倭国,经常派使者来往。
公元607年,高丽国王派使者来隋朝进贡。使者说:“听说海西菩萨天子(指隋炀帝)大力弘扬佛教,所以特地来朝拜,顺便还带了几十个和尚来学习佛法。”高丽的国书上写着“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”之类的话。隋炀帝看了很不高兴,对鸿胪卿(主管接待外国使节的官员)说:“蛮夷的书信居然这么没礼貌,以后这种信就别再让我看了!”
第二年,隋炀帝派文林郎裴清出使倭国(日本)。裴清先经过百济,到了竹岛(可能是现在的济州岛),南边望见耽罗国(今济州岛),又经过都斯麻国(今朝鲜半岛南部),这些地方都在大海之中。之后继续向东,到了一支国,又到了竹斯国(可能是朝鲜半岛东海岸的某个地方),再往东就到了秦王国(可能是朝鲜半岛东海岸的某个地方),那里的人和中原人长得差不多,被认为是夷洲(今台湾),但具体位置还不确定。裴清又经过十多个国家,才到达倭国的海岸。从竹斯国往东,这些国家都臣服于倭国。倭王派小德阿辈台率领几百人,摆开仪仗,敲锣打鼓来迎接裴清。十天后,倭王又派大礼哥多毗率领两百多骑兵到郊外迎接。
到了倭国的都城后,倭王和裴清见面,非常高兴,说:“我听说海西有大隋,是一个礼仪之邦,所以才派人来进贡。我们这些蛮夷居住在海边偏僻的地方,不懂得礼仪,所以才耽搁了时间,没有马上接见大使。现在我已经特意打扫道路,装饰馆舍,等待大使,希望能够学习大隋先进的文化。”裴清回答说:“皇帝的恩德遍及天地,恩泽流遍四海,因为倭王仰慕大隋的文化,所以皇帝才派我来宣旨。”之后,裴清被安排住进了馆舍。
后来,裴清派人告诉倭王:“朝廷的命令已经传达了,请您尽快启程回国吧。”于是倭王设宴款待裴清,并让使者跟随裴清一起进贡土特产。从此以后,倭国就和隋朝断绝了联系。
史书上说:广阔的山谷和奔腾的大川,各有各的构造,生活在那儿的人们也各有各的风俗习惯,喜好和欲望都不一样,语言也不相通。圣人根据时代的情况制定教化,所以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,使他们的风俗习惯相通。
九夷居住的地方,与中原地区隔绝遥远,然而他们天性柔顺,没有粗暴凶狠的风气,虽然隔着绵延的山川和大海,却很容易用教化来治理他们。夏朝、殷朝的时候,他们有时会来朝拜天子。等到箕子逃到朝鲜之后,开始实行“八条禁令”,这些禁令疏而不漏,简明易行,可以长期实行,教化的影响,延续了上千年,从未断绝。
如今辽东的各个国家,有的穿着打扮已经采用了冠冕的样式,有的饮食起居也使用了俎豆的礼器,他们喜好经史典籍,热爱文学史书,到京都来学习的人,往来不断,络绎不绝,即使有些人死在外面也没能回去。如果不是先贤们留下的良好风气,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?所以孔子说:“说话忠诚守信,做事认真恭敬,即使在蛮夷之地也能通行。”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啊!他们风俗中值得学习借鉴的,岂止是进贡楛矢这么简单呢?
自从汉高祖统一了周朝的剩余地区,恩惠遍及中国各地,到了开皇年间,隋朝才开始征讨辽东,但由于天时不利,军队没有取得任何战果。隋朝的二位皇帝继承了皇位后,志向包罗宇宙,多次攻打朝鲜半岛,屡次发射威力巨大的弩箭。那些小国害怕灭亡,敢于像困兽一样拼死抵抗,战争连绵不断,没有停息,天下大乱,最终以土崩瓦解告终,身死国灭。兵书上说:“致力于发展德政的国家会兴盛,致力于扩张土地的国家会灭亡。”然而,辽东地区长期以来都没有被划入郡县。那些国家定期朝贡,从没有中断过,隋朝二帝却因此而骄傲自满,认为天下没有人比自己更厉害,不能用文治来怀柔他们,反而轻易动用武力。国内依靠富强,对外想着扩张领土,用骄傲招致怨恨,用愤怒发动战争。像这样还不会灭亡,自古以来是没有听说过的。所以,对四夷的警戒,怎么能不认真思考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