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文博,博陵人,为人正直,特别喜欢学习,对儒家经典和治国理政的道理尤其用心钻研。他读书的时候,一看到关于朝代兴亡、忠臣义士的故事,就反复琢磨,思考良久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他当上了羽骑尉,被吏部侍郎薛道衡看重。薛道衡经常让他在听事帷帐里翻阅史书,并观察他的办事能力。要是遇到治理国家的好办法,李文博就赶紧抄录下来;如果发现选拔官员的失误,他就直接指出问题所在。薛道衡每次听取他的意见,都非常高兴地采纳。

后来,李文博调到秘书省工作,负责校对典籍。他为人正直,生活清贫,却安然自得。虽然衣食常常不足,但他依然保持着高尚的节操,从不随意结交宾客,始终以礼法约束自己,同僚们都很敬重他,也有些害怕他。薛道衡知道他贫困,经常把他请到家里,接济他生活费用。李文博对历史上的治国兴衰、得失成败,都非常了解,简直就像掌握在手中一样,但他却从不逢迎拍马,钻营官场。他慢慢升迁到校书郎,之后外放当县丞,结果考核不理想,好几年都没升迁。

后来薛道衡当了司隶大夫,在东都尚书省遇到李文博,非常同情他的遭遇,就上奏朝廷,让他做了从事。薛道衡还高兴地对齐王李纲说:“今天终于让我遇到李文博了,我把他推荐上来了!”可见薛道衡对李文博的赏识和欣赏。李文博在洛阳的时候,曾经拜访过房玄龄,房玄龄还送他到路口。房玄龄问他:“你一生追求正直,现在做了从事,应该有机会施展抱负了吧?最近你为匡正时弊做了些什么?”李文博立刻激动地大声说:“要治理好河道,必须先清理河源;要端正事情的结果,必须先端正事情的根本。现在根源混乱不堪,即使每天免去十个贪污的郡守,又有什么用呢!”他这种正直敢言,毫不忌讳的性格,就是这样。

当时朝政日益腐败,很多人贪污受贿,只有李文博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节操,人们因此更加敬重他。后来遇到战乱,他流离失所,最终不知所终。

一开始啊,文博在宫里当校书郎,虞世基的儿子也在那儿,打扮得花枝招展的,一点儿也不低调。文博就随意地问他多大年纪,他回答说:“十八岁。”文博就对他说:“当年贾谊十八岁的时候,都在议论什么国家大事?你如今只顾打扮自己,到底图个啥!” 还有呢,秦始皇的妃子生了个儿子,高祖高兴坏了,就赏赐群臣,各有不同。文博家里一直很穷,有人说他高兴坏了,结果他说:“赏罚制度是用来衡量功过的,现在妃子生儿子,跟我们这些官员有什么关系,凭什么白拿赏赐!” 他这个人啊,特别注重名实相符,认真核算功过,一定要让赏罚公平公正,没有一点儿隐瞒,都是这样。文博本来是研究经学的,后来又读史书,对诸子百家的学说和各种议论都非常精通。他性格比较直率,喜欢议论,而且也很擅长写文章,写了十卷本的《治道集》,在社会上流传很广。

史书上评价说:像明克让、魏澹这些人,有的学识渊博,见闻广博,文章华丽流畅,既被誉为燕赵地区的俊才,也被称赞为东南地区的人才。他们走到哪里都被重用,都得到了官职,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按命运安排行事,但他们也确实有自己的道理。魏澹写的《魏书》,当时就被认为简明扼要,条理清晰,值得流传后世。其他的那些人,都有各自的著述,虽然成就大小不一,但他们都致力于留下自己的言论,真是了不起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