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矩,字弘大,是河东闻喜人。他爷爷裴他,做过魏国的都官尚书;他爸爸裴讷之,做过齐国的太子舍人。裴矩从小就成了孤儿,长大后特别好学,很喜欢文学,而且很有智慧和策略。他叔父裴让劝他说:“我看你很有天赋,将来一定能成为大才,想做官发财,就得关心国家大事。” 从那以后,裴矩才开始关注时政。

齐国的北平王宇文贞当司州牧的时候,聘请裴矩做兵曹从事,后来又升迁为高平王宇文亮文学。齐朝灭亡后,裴矩没找到合适的官职。隋文帝杨坚担任定州总管时,召裴矩担任记室,对他非常器重。后来因为母亲去世,裴矩辞官回家守孝。等杨坚当了丞相,又派人快马加鞭地把他请回来,让他在丞相府里当记室。隋文帝登基后,裴矩升任给事郎,并辞去了舍人职务。

隋朝攻打陈朝的时候,裴矩担任元帅府记室。陈朝被攻破后,晋王杨广命令裴矩和高颎一起整理陈朝的档案资料。第二年,朝廷下诏书让裴矩去岭南巡抚,还没出发,高智慧、汪文进等人就联合造反了,吴越一带的道路被封锁,皇上没办法派裴矩去。裴矩请求尽快出发,皇上答应了。他到了南康,招募了几千兵马。

这时,俚帅王仲宣正围攻广州,派他的部将周师举攻打东衡州。裴矩和 大将军鹿愿一起前去救援,王仲宣的军队在各个地方设置了九道关卡,驻扎在大庾岭,互相声援。裴矩率军猛攻,打败了敌人,敌人害怕了,就解除了对东衡州的包围,退守原长岭。裴矩又打败了他们,斩杀了周师举,然后从南海方向进军,去救援广州。王仲宣害怕了,溃逃而去。裴矩平定了二十多个州,还奉命任命那些首领为刺史、县令。

等他回来汇报工作,皇上非常高兴,特意在殿上接见他,慰劳他的辛苦。皇上还对高颎和杨素说:“韦洸带领两万兵马,都没能及时渡过岭南,我一直担心兵力不足。裴矩只带了三千残兵败将,就顺利到达了南康。朕有这样的臣子,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!”因为这次的功劳,裴矩被封为开府,赐爵闻喜县公,赏赐了价值两千匹绢的财物。之后,他被任命为民部侍郎,不久又升迁为内史侍郎。

话说当年突厥势力很强,他们的都蓝可汗的老婆大义公主,其实是宇文家的女儿,所以老是给边境带来麻烦。后来,公主跟突厥人私通,长孙晟第一个发现这事儿,然后他就建议皇上派他去跟都蓝可汗谈谈,顺便把宇文氏给收拾了。皇上同意了。结果还真跟长孙晟说的一样,公主被杀了。

之后,都蓝可汗跟突利可汗闹翻了,经常来咱们边境骚扰。皇上就派太平公史万岁当行军总管,从定襄出发,让长孙晟当行军长史,结果他们把达头可汗打败了。可惜后来史万岁被杀了,长孙晟的功劳也没被记上。皇上见启民可汗刚投降,就派长孙晟去安抚他,回来后升他当了尚书左丞。

那一年,文献皇后去世了,当时朝廷没有这方面的礼仪规范,长孙晟就和牛弘一起,参照齐国的礼仪制定了丧葬礼仪。后来他又升了吏部侍郎,大家都觉得他干得不错。隋炀帝登基后,要修建东都,长孙晟负责修建府衙宫殿,只用了九个月就完成了。

那时候,很多西域的少数民族都跑到张掖来跟咱们做生意。皇上就让长孙晟负责这事儿。长孙晟知道皇上正想着开疆拓土,所以他就引导那些商人,让他们多说说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,以及地形地势的难易程度,然后长孙晟把这些信息整理成书,写成了《西域图记》三卷,上交给皇上。书的序言是:

臣听说大禹治理九州,疏导黄河,河水不至于漫过积石山;秦始皇统一六国,设置防御工事到达临洮。所以我知道西域的胡人杂种,居住在偏远地区,礼教达不到那里,史书上也很少记载。

从汉朝建立开始,开拓河西走廊,开始有记载名字的西域国家,有三十六个,后来又分裂成五十五个小国。汉朝还设置了校尉、都护,来招抚他们。但是这些国家叛乱和归顺反复无常,屡次发生战争,到了东汉,这些官职经常被废除。虽然从大宛开始,我们大概知道他们的户口数量,但是各个国家山川的名字,都没有确切的记载。至于他们的姓氏、风土人情、服饰、特产,完全没有记录,世人根本不知道。

而且由于时间久远,国家之间互相兼并征讨,兴亡更替,有的地方改了名字,有的民族也换了称呼,再加上各民族混居,疆界变动,语言不通,事情很难查证清楚。于阗的北面,葱岭的东面,根据以前的史书记载,有三十多个国家。后来这些国家互相攻杀,只剩下十几个国家。其余的国家都消失了,只剩下废墟,无法考证。

皇上您仁慈爱民,不分华夏和夷狄,天下百姓没有不仰慕您的教化。您的恩德所及之处,从日出到日落,西域各国都纷纷前来朝贡,没有远近之分。我因为负责管理关市,所以查阅史书,访问胡人,对一些疑问,就多方打听。我根据他们本国的服饰和相貌,把国王和百姓的容貌都画了下来,编成了《西域图记》,一共三卷,记载了四十四个国家。我还另外绘制了地图,标明了重要的地方。

从西域到北海的南方,东西南北的距离,大约有两万里。多亏那些富商大贾,走遍了西域各地,所以对西域各国的情况,都非常了解。但也有一些偏远地区,实在难以考察,无法凭空猜测,所以有些地方记载不全。汉朝前后,西域的记载,人口几万就称作国王,只是有名无实。现在我编写的这本书,记载的都是人口超过一千户的国家,他们都靠近西海,盛产珍宝奇物。那些居住在山区的小部落,没有国名,或者比较小的部落,就没有记载。

从敦煌到西海,一共三条道路,每条路都有自己的路线。北路从伊吾出发,经过蒲类海、铁勒部、突厥可汗庭,渡过北流河,到达拂菻国,最后到达西海。中路从高昌、焉耆、龟兹、疏勒出发,翻越葱岭,经过钹汗、苏对沙那国、康国、曹国、何国、大小安国、穆国,到达波斯,最后到达西海。南路从鄯善、于阗、朱俱波、喝槃陀出发,翻越葱岭,经过护密、吐火罗、挹怛、忛延、漕国,到达北婆罗门,最后到达西海。这三条路上的国家,也都有各自的道路,南北互相连接。东女国、南婆罗门国等等,也都在这些道路上。所以伊吾、高昌、鄯善,都是西域的门户,而敦煌是咽喉要地。

凭借国家的威望和将士的勇猛,渡过黄河,越过昆仑山,轻而易举,哪里去不了!只是突厥、吐浑控制着羌胡各族,阻碍了他们朝贡。现在我利用商人秘密送去诚意,他们都盼望着归顺大汉。皇上您仁慈宽厚,恩泽遍及天下,只要安抚他们,就能保证西域的安定。所以,只要皇上派使者去,不用动用军队,西域各国都会归顺,突厥、吐浑也能被征服。统一华夏和西域,就在眼前!如果不做记录,就无法显示朝廷教化的远大影响。

皇上特别高兴,赏赐裴矩五百匹布。每天都把裴矩叫到身边,亲自询问西域的情况。裴矩夸夸其谈,说西域有很多宝物,吐谷浑很容易就能吞并。皇上听了很高兴,决定开通西域的通道,并且把四夷的军事行动都交给裴矩负责。裴矩升任民部侍郎,还没上任,就又升了黄门侍郎。皇上又让裴矩去张掖,招引西域各部落,来了十多个国家。大业三年,皇上到恒山祭祀,这些西域国家都来参加。皇上准备巡视河西走廊,又让裴矩去敦煌。裴矩派使者去游说高昌王麴伯雅和伊吾吐屯设等人,用丰厚的利益诱惑他们,引导他们来朝见皇上。

等到皇上西巡,到达燕支山的时候,高昌王、伊吾设以及其他二十七个西域国家,都在路边迎接皇上。他们都戴着金玉饰品,穿着锦缎和毛毯,焚香奏乐,载歌载舞,热闹非凡。皇上还下令让武威、张掖的男女老少盛装打扮,出来观看,骑马的人络绎不绝,绵延数十里,以此来展示大隋的强大。皇上看到这一幕非常高兴。最终,隋军攻破了吐谷浑,扩张了数千里的土地,并且派兵驻守。每年从那里获得的财富以亿万计,其他西域部落都害怕了,纷纷前来朝贡。皇上认为裴矩有安抚西域的策略,于是提升他为银青光禄大夫。

那年冬天,皇上到了东都,因为有许多蛮夷前来朝贡,裴矩就建议皇上在都城举办盛大的演出。皇上征集了全国各地的奇技异艺,在端门街进行表演,穿着锦绣华服、佩戴金银首饰的人有十几万。皇上又命令百官和百姓男女老少都坐在棚子里观看。大家穿着鲜艳的衣服,持续了一个月才结束。皇上还命令在三个市场的所有店铺都搭上帐篷,摆满酒菜,让掌管蛮夷事务的官员与蛮夷和百姓一起交易,所到之处,都邀请他们坐下,吃饱喝足再离开。蛮夷们都感叹不已,说大隋是神仙居住的地方。

皇上称赞裴矩非常真诚,对宇文述、牛弘说:“裴矩非常了解我的想法,他提出的所有建议,都是我早就计划好的。事情还没发生之前,他就已经预料到了。如果不是一心为国,谁能做到这样!”皇上派将军薛世雄修筑伊吾城,让裴矩一起前往经略。裴矩向西域各国说明:“天子为你们这些远方的部落开通贸易通道,所以才修建伊吾城。”大家都觉得有道理,不再争抢了。裴矩回来后,皇上赏赐他四十万钱。裴矩又上奏,建议用反间计离间射匮和处罗,具体内容记载在《突厥传》里。后来处罗被射匮逼迫,最终跟着使者来到京城朝见皇上。皇上非常高兴,赏赐裴矩貂皮大衣和西域珍宝。

皇上巡视塞北,偶然到了启民可汗的营帐。那时候高丽派使者先去跟突厥联系上了。启民可汗不敢隐瞒,把高丽使者带去见皇上。杨矩就上奏说:“高丽的土地,本来是孤竹国的地盘。周朝的时候封给了箕子,汉朝的时候分成了三个郡,晋朝也管辖着辽东。现在它竟然不臣服于我们,成了独立的外国,所以先帝就一直很生气,想征讨它很久了。只是因为杨谅不争气,出兵没打赢。现在您当上了皇帝,怎么能容忍这种情况呢?让这块戴帽子的地方,还变成蛮夷之地呢?现在高丽使者去朝见突厥,还被启民可汗亲眼看见了,整个国家都跟着突厥,他们一定会害怕大唐的威严,担心以后被灭亡。我们吓唬他们一下,让他们来朝见,肯定能办到。”

皇上问:“怎么办呢?”杨矩说:“请您当面训斥一下高丽使者,然后放他们回国,派人告诉高丽王,让他赶紧来朝见。如果不听话,就带兵跟突厥一起,立刻讨伐他们!”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。高丽王不听话,于是朝廷开始制定征讨高丽的计划。皇上带兵去打高丽,杨矩升任武贲郎将。第二年,他又跟着皇上去了辽东。兵部侍郎斛斯政叛逃到了高丽,皇上让杨矩兼管兵部的事务。因为前后两次渡过辽河的战役,杨矩升任右光禄大夫。那时候朝廷纲纪败坏,很多人变节投敌,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、内史侍郎虞世基这些人当权,朝廷上下都靠贿赂办事。只有杨矩坚持原则,没有贪污受贿的丑闻,因此受到世人的称赞。

我到了涿郡,皇上正巧听说杨玄感叛乱平定了,就派我到陇右去安抚百姓,整顿军务。 我到了会宁,去慰问曷萨那部落,还派人去袭击吐谷浑,多次打胜仗,缴获很多战利品,让部落都富裕起来了。 我回到长安后,把情况向皇上做了汇报,皇上重重地赏赐了我。

后来,我跟着军队到了怀远镇,皇上任命我负责北边少数民族的军事事务。 我发现始毕可汗的势力越来越大了,就向皇上献策,建议削弱他的势力,方法是把皇家的公主嫁给他的弟弟叱吉设,并封他为南面可汗。 叱吉设不敢接受这个封号,始毕可汗听说后,心里开始对我不满。

我又对皇上说:“突厥人本来就比较淳朴,很容易离间他们,只是因为他们内部有很多其他的胡人,个个都很狡猾,都是被那些人教唆的。我听说史蜀胡悉这个人特别奸诈,而且深受始毕可汗的信任,我们可以利用他。” 我说:“我们可以设法除掉他。”皇上说:“好主意!”

于是,我派人去告诉胡悉:“皇上这次带了很多珍宝,现在在马邑,想和你们这些边境部落多做些贸易。你们要是来的话,就能得到很多好东西。”胡悉这个人贪财又轻信,没有告诉始毕可汗,就带着他的部落,把所有的牲畜都赶上,飞快地赶路,希望能第一个到达马邑去交易。 我在马邑埋伏好了兵马,把他们引诱过来,然后把他们全部杀掉了。

然后我向始毕可汗报信说:“史蜀胡悉突然带着部落跑到这里来,说是背叛了你,请求我们收留他。突厥既然是我的臣属,他要是敢背叛你,我当然要帮你除掉他。现在我已经把他杀了,特地来告诉你一声。”始毕可汗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,从此就不再向朝廷朝贡了。

第十一年的時候,皇上到北方巡视,始毕可汗率领几十万骑兵,把皇上围在了雁门。皇上命令我和虞世基每晚都在朝堂值班,随时准备接受皇上的询问。 等到包围解除了之后,我跟着皇上到了东都。 正巧射匮可汗派了他的儿子,率领西边各少数民族来朝贡,皇上命令我设宴款待他们。

我被派去江都宫办事。那时候各地盗贼四起,各地郡县的奏报多得数不清。我说了几句实话,皇上大怒,就派我去京城迎接外国使臣,我装病推辞了。后来义军打进关中,皇上派虞世基到我家来问我有什么策略。我说:“太原出了乱子,京畿也不安宁,隔着这么远下命令,恐怕会错过战机。只有皇上早点回京,才能平定天下。” 我又重新开始工作。没多久,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战败的消息传来了,我赶紧报告了皇上,皇上脸色都变了。

我平时做事认真谨慎,从不顶撞人,而且看到天下大乱,害怕给自己招来祸患,所以对人特别好,比他们期望的还要好,因此就连最底层的仆役都对我非常满意。当时跟着皇上来的精锐士兵,有不少人逃跑了,皇上很担心,问我怎么办。我回答说:“现在皇上已经在这里待了两年了。这些精锐士兵,都没有家小,孤身一人,自然待不长久。我建议允许士兵们在这里成家。”皇上非常高兴,说:“你真是足智多谋,这真是个好办法!”于是就让我负责这件事,为将士们娶妻。

我召集了江都境内所有的寡妇和未婚女子,都集中到宫里来,又让将领和士兵们随意挑选。还允许他们自首,那些之前犯了通奸罪的,包括尼姑和女道士,也都让他们配对。这样一来,那些精锐士兵都很高兴,都互相说:“这是裴公的恩德啊!”

话说裴矩这天早上起来准备上朝,走到坊门口,碰上了几个宇文化及的叛军,他们把裴矩的马牵到孟景那里去了。那些贼兵都说:“跟裴黄门没关系!” 一会儿,宇文化及带着一百多骑兵来了,裴矩赶紧上前拜见,宇文化及还安慰了他一番。然后,宇文化及就让裴矩参与制定仪注,拥立秦王子浩为皇帝,还让裴矩当了侍内,跟着他去了河北。

宇文化及称帝后,封裴矩为尚书右仆射,还加封光禄大夫,封他为蔡国公,让他当河北道安抚大使。后来宇文化及失败被窦建德抓了,窦建德知道裴矩是隋朝的旧臣,对他特别好,又让他当了吏部尚书,没多久又升任尚书右仆射,专门负责选官的事。窦建德是从土匪起家的,没啥规矩,裴矩就帮他制定朝仪,没多久,朝廷的规章制度就完善得差不多了,看起来跟正经王朝似的。窦建德特别高兴,经常向裴矩请教。

后来窦建德渡过黄河去打孟海公,裴矩和曹旦等人留在洺州守城。结果窦建德在武牢战败了,手下将领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。曹旦的长史李公淹和大唐使者魏徵等人劝曹旦投降大唐。曹旦同意了,就让裴矩、魏徵和李公淹带着曹旦和八个玉玺,把山东的地盘献给了大唐。唐朝封裴矩为左庶子,后来又升任詹事、民部尚书。

史书上说:裴矩年轻时以清高淡泊出名,又以文采见长,国家灭亡后,他颠沛流离,却得到了重用。他参与朝政,参与军机大事,国家危难的时候,他从没想过要保全自己;皇帝昏庸,他也不能劝谏。他当时还卖官鬻狱,贪财无厌,最终身败名裂,也是他咎由自取。裴蕴这个人本来就奸诈险恶,善于逢迎拍马,作威作福,眼里只有利益,灭亡的祸患,怎么能避免呢?裴矩学识渊博,很有才能,而且勤勉不懈,日夜为公,这在古人中也是少见的。他参与政事多年,即使在危乱之中,也保持着清廉谨慎的美德,真是难得。但是,他迎合上意,传递消息,导致高昌来朝,伊吾献地,在且末屯粮,军队出玉门关,关中地区骚动不安,这些也多少跟裴矩有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