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礼成,字孝谐,是甘肃狄道人,是凉王秃发的第六代孙子。他爷爷李延实做过魏国的司徒,他爸爸李彧做过侍中。李礼成七岁的时候,就跟着他姑姑的儿子,兰陵太守荥阳郑颢一起,跟着魏武帝曹操入关。郑颢他妈经常跟亲戚朋友说:“这孩子从小到大,从来不东张西望,将来肯定能成大器!”李礼成长大后,为人沉稳,很有规矩,不随便跟人交往。
魏朝大统年间,李礼成做了著作郎,后来又升迁为太子洗马、员外散骑常侍。周朝篡魏之后,他被任命为平东将军、散骑常侍。当时那些达官贵族的公子哥儿们都争着学习骑马射箭,穿戴也大多是军装打扮。李礼成虽然也很擅长骑射,但他一直穿着儒雅的衣服,从不改变自己的风格。后来,因为军功,他被封为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,还被赐爵修阳县侯,之后又升迁为州刺史。那时候朝廷要征发物资,李礼成认为不能去骚扰蛮夷,因为骚扰他们一定会引起叛乱,于是上表极力劝谏。周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。
在攻打齐国的战争中,他跟着周武帝围攻晋阳,李礼成带兵攻打南门,齐国的将领席毗罗率领几千精兵抵抗,李礼成奋勇作战,把他们打退了。之后,李礼成被加封为开府,晋封冠军县公,并被任命为北徐州刺史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征召回朝,担任民部中大夫。
李礼成的妻子窦氏去世得早,他知道高祖杨坚很有帝王之相,于是就把他妹妹娶来做继室,两人感情非常好。高祖杨坚当了丞相之后,李礼成被提升为上大将军,又迁任司武上大夫,杨坚非常信任他。杨坚称帝后,李礼成被任命为陕州刺史,晋封绛郡公,受到了很多赏赐。后来他又被征召回朝,担任左卫将军,之后又升任右武卫大将军。一年多后,他又被任命为襄州总管,据说他治理地方很有政绩。几年后,他又再次担任左卫将军。当时突厥经常来侵扰边境,边境重地大多由重臣镇守,所以他又被任命为宁州刺史。一年后,因为生病,他被召回京城,最后在家中去世。他的儿子李世师,官至度支侍郎。
元孝矩,洛阳人。他家祖上厉害,爷爷元修义和爸爸,都做过魏国的尚书仆射,那是相当高的官职。元孝矩在西魏的时候继承了始平县公的爵位,后来又当上了南丰州刺史。当时他看到宇文泰专权,感觉元朝江山危在旦夕,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,想复兴家业。他偷偷跟兄弟们说:“以前汉朝有吕后专政那事儿,最后还是朱虚侯和东牟侯保住了刘家的天下。现在宇文泰的野心,路人皆知,咱们不赶紧想办法,还等什么?难道要看着人家篡位吗?” 但是他哥哥拦着他,这事儿也就没下文了。
后来,宇文泰把自己的侄子宇文护娶了元孝矩的妹妹为妻,关系变得特别好。等到北周孝闵帝禅位给宇文护后,宇文护权倾朝野,元孝矩也跟着水涨船高,更加受宠了。可惜好景不长,宇文护后来被杀,元孝矩也因此被贬到蜀地。过了几年,他又被召回京城,做了益州总管司马,后来又升了司宪大夫。
隋文帝看重元孝矩的家族背景,把女儿嫁给了他儿子,也就是未来的房陵王。等到隋文帝当了丞相,就提拔元孝矩当了少冢宰,又晋升他为柱国,还赐给他洵阳郡公的爵位。那时候房陵王在洛阳镇守,隋文帝称帝后,立房陵王为太子,让元孝矩去洛阳替儿子镇守。 接着,隋文帝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太子,也就是元孝矩的外孙女,对元家真是相当厚待。没多久,元孝矩又当上了寿州总管,隋文帝还给他写了封信,信里说:“扬州、越州那些蛮夷,老是骚扰边境,他们不懂得大道理,就知道争地盘,打仗。你很有远见,现在让你去镇守边疆,用温和的方式去安抚他们,这正合朕的心意!”
当时陈朝的将领任蛮奴等人经常来江北抢掠,隋文帝又让元孝矩当了行军总管,带兵驻扎在长江边上。几年后,元孝矩觉得自己年纪大了,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,实在扛不住军营里的辛苦,就上书请求退休。隋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,让他去泾州当刺史,还给他写了封信说:“我知道你为人谦虚谨慎,想回家养老。你为国家立下不少功劳,朕正想让你多休息,把一些事情分担给你,你怎么就急着退休呢?难道要像那些清高自诩的君子一样吗?既然边境事务繁忙,那就让你去泾州,好好休息,安享晚年吧!” 元孝矩在泾州做了一年多,就去世了,享年59岁,谥号为“简”。他的儿子元无竭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孝矩的哥哥的儿子叫文郁,我从《诚节传》里看到的。孝矩的弟弟,排行老二,叫雅,字孝方,文武双全,能力很强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他先后担任左领左右将军、集州刺史和沁州刺史,最后被封为顺阳郡公。他弟弟,也就是孝矩最小的弟弟,褒,名气最大。
孝矩他哥的儿子,叫文郁,这个名字我是从《诚节传》里看到的。他弟弟,排第二的,叫雅,字叫孝方,那可是文武全才,妥妥的厉害人物。在隋文帝开皇年间,他一路升迁,当上了左领左右将军,后来又当了集州刺史和沁州刺史,最后还被封为顺阳郡公,这可是妥妥的高官厚禄啊!他最小的弟弟,叫褒,那可是出了名的,比他俩都厉害。
杨褒这个人啊,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气度,骑射样样精通,小小年纪就显露出成年人的样子。十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,靠着几个哥哥抚养长大。他兄弟情深,很孝顺哥哥们。后来哥哥们打算分家单过,杨褒哭着劝阻,但也没劝住。他家本来就很有钱,金银财宝堆积如山,但他一样都没要,自己搬了出去,这在当地传为佳话。
长大后,杨褒为人宽厚仁慈,胸襟广阔,还读了不少书。他做了官,做到开府、北平县公、赵州刺史这些高位。后来杨坚当了丞相,杨褒跟着韦孝宽打仗,立下大功,被提升为柱国,还被封为河间郡公,食邑两千户。开皇二年,他被任命为安州总管,一年多后又调到原州做总管。
有一次,有个商人被强盗抢劫了,那些强盗怀疑和他一起住店的其他人是同伙,就把他们抓了起来。杨褒一看这些人冤枉,而且他们说话也挺正直的,就放了他们。结果那个商人跑到京城告杨褒受贿放走了强盗,皇帝就派人来彻查。使者质问杨褒:“你为什么收了钱却放走了强盗?”杨褒立刻认罪,没说别的。使者带着杨褒一起进京,结果杨褒被免职了。
后来,那些强盗在别的地方被抓住了,皇帝说:“杨褒是朝廷的老臣了,地位崇高,受贿放盗确实不对,但他干嘛要自己诬陷自己呢?”杨褒回答说:“我被委以一州的重任,却没能平息盗贼,这是我的第一条罪;州里百姓被冤枉,我没有交给司法部门处理,就放了他们,这是我的第二条罪;我太相信别人,不顾及后果,不依靠文书约束,结果让人怀疑我,这是我的第三条罪。我有三条罪,还有什么好狡辩的?我本来没说自己受贿,使者还要继续查下去,那就会牵连到好人,加重我的罪责,所以我就自己承认了。”皇帝非常惊讶,称赞他是长者。
开皇十四年,杨褒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驻守边疆。辽东之战,他又作为行军总管跟随汉王到达柳城后返回。仁寿初年,嘉州的夷族和獠族作乱,杨褒率领两万步骑兵平定了叛乱。隋炀帝登基后,杨褒被任命为齐州刺史,不久改任齐郡太守,百姓都很安居乐业。
后来,又爆发了辽东之战,郡里的官员一个接一个地去督办战事。有个西曹掾该去办事,却装病不去,杨褒问他原因,那掾吏理亏,杨褒就打了他的板子。那掾吏大喊:“我要去行在所告状!”杨褒大怒,狠狠地打了那人一百多板子,几天后,那人就死了。杨褒因此被免职,最后在家中去世,享年七十三岁。
郭荣,字长荣,自己说是太原人。他爹郭徽,在北魏大统年间当过同州司马。那时候杨坚(后来的隋文帝)还是个刺史,所以郭荣他爹跟杨坚他爹(隋文帝的父亲杨忠)就认识了。后来郭徽官做到洵州刺史,还被封为安城县公。杨坚当皇帝后,任命郭徽当太仆卿,几年后郭徽就去世了。郭荣长得高大威猛,外表粗犷但内心缜密,跟他交往的人都挺喜欢他。
周朝的大宰相宇文护看中郭荣为人谨慎可靠,提拔他做了中外府水曹参军。当时北齐军队经常来侵犯,宇文护派郭荣去汾州观察敌情。汾州和姚襄镇离得很远,郭荣觉得这两个地方孤立无援,互相救不了,就建议在两城之间再修一座城,互相照应,宇文护同意了。结果没多久,北齐将领段孝先就攻破了姚襄镇和汾州,只有郭荣修建的那座城还能坚守。宇文护造了浮桥,带兵过河跟段孝先打仗。段孝先在上游放了很多大木筏去撞浮桥,宇文护让郭荣指挥负责水战的人把那些木筏都弄走。因为这次立功,郭荣被授予大都督的职位。
宇文护又因为稽胡人经常作乱,就派郭荣去安抚他们。郭荣在上郡、延安一带修建了周昌、弘信、广安、招远、咸宁五座城,堵住了稽胡人的要道,稽胡人从此不敢再轻易来犯。隋文帝杨坚亲政后,任命郭荣为宣纳中士。后来跟随杨坚平定北齐,因为战功,赏赐给他马二十匹,丝绸六百匹,封他为平阳县男,还升官做了司水大夫。
郭荣年轻的时候跟杨坚关系非常好,感情特别好,有一次他们俩晚上一起坐在月下聊天,杨坚对郭荣说:“我仔细观察天象,也观察人间的事,周朝的运气已经用完了,该我取而代之了。”郭荣当时就记住了杨坚的话。隋文帝杨坚去世后,杨坚的儿子杨勇总揽朝政,他把郭荣召来,拍着郭荣的背笑着说:“我以前说的话应验了吧?”然后就让郭荣当了相府乐曹参军。没过多久,郭荣又兼任了蕃部大夫。杨坚当皇帝后,提拔郭荣做了内史舍人,因为以前跟杨坚关系好,所以被封为蒲城郡公,官位也升到了上仪同。后来又升迁到通州刺史。
仁寿年间,西南地区的夷族和獠族经常造反,朝廷就派郭荣担任八州诸军事行军总管,带兵去平叛。一年多时间就平定了叛乱,朝廷赏赐给他三百多个奴婢。
隋炀帝当上皇帝后,郭荣被任命为武候骠骑将军,因为他以严谨正直而闻名。几年后,黔安的首领田罗驹在清江闹事,夷陵等地很多百姓和少数民族都响应了他,皇帝下令郭荣去平叛。平叛成功后,郭荣升职为左候卫将军。后来,他跟着皇帝西征吐谷浑,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。在辽东之战中,因为战功,他又升为左光禄大夫。
第二年,皇帝又打算出兵辽东。郭荣认为国家已经疲惫不堪了,皇帝不应该频繁出征,就劝谏皇帝说:“蛮夷无礼,那是臣下的事情。我听说,威力巨大的弩箭也不会因为一只小小的老鼠而发射,更何况是亲自冒着危险,率领大军去对付小小的叛贼呢?” 但是皇帝没听他的。郭荣还是跟着军队去攻打辽东城,亲自冒着箭矢和石头,日夜穿着盔甲一百多天。皇帝经常派人暗中观察各位将领的表现,知道郭荣如此尽忠职守,非常高兴,经常慰劳鼓励他。
九年后,皇帝到达东都洛阳,对郭荣说:“你年纪大了,不适合再长期带兵打仗了,我打算给你封个郡守,你自己选一个吧。”郭荣不想离开皇帝身边,叩头谢恩,极力推辞,说得非常恳切,感动了皇帝。于是,皇帝任命他为右候卫大将军。过了几天,皇帝在朝堂上对百官说:“像郭荣这样忠心耿耿的人,真是少之又少啊!” 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有多深。后来杨玄感造反,皇帝命令郭荣去守卫太原。第二年,他又跟随皇帝到达柳城,途中生病了,皇帝还派人经常去探望他的病情,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。最后,郭荣在怀远镇去世,享年六十八岁。皇帝为此停朝一天,追赠他兵部尚书的官职,谥号为“恭”,还赏赐给他大量的布匹。他留下一个儿子叫郭福善。
庞晃,字元显,是榆林人。他老爸庞虬,是周朝的骠骑大将军。庞晃从小就是个良家子弟,后来被刺史杜达看中,直接提拔做了州都督。周太祖打下关中之后,就让庞晃当大都督,带着亲兵,天天跟在身边。所以庞晃就搬到关中住了。后来又升官了,当上了骠骑将军,还继承了他爹的爵位——比阳侯。
卫王宇文直去襄州镇守,庞晃跟着他去了,还是原来的官职。没多久,他和长湖公元定一起攻打江南,结果孤军深入,最后战死了。过了好几年,卫王宇文直派庞晃的弟弟,也就是车骑将军庞元俊,送了八百匹绢去赎回庞晃的尸体。这才把庞晃的遗体运回朝中。朝廷封他为上仪同,还赏赐了两百段彩绸。之后,庞晃又继续为卫王效力。
高祖刚开始当随州刺史,路过襄阳的时候,卫王李晃特意去拜访他。李晃觉得高祖不是普通人,就和他交上了朋友。后来高祖卸任回京城,李晃在襄邑迎接了他。高祖很高兴,李晃就对高祖说:“您这长相不一般,注定要名垂青史啊!将来您要是当了皇帝,可别忘了我啊!”高祖笑着说:“你瞎说什么呢!”
一会儿,院子里飞来一只雄鸡叫了起来,高祖让李晃射它,说:“射中了就有赏。将来我发达了,就拿这事儿当个预兆。”李晃一箭射中了,高祖拍手大笑:“这是天意啊!你都能射中,说明你命中注定要跟着我发达!”然后,高祖就把两个丫鬟赏给了李晃,两人关系变得非常亲密。
等到武帝当政的时候,李晃当了常山太守,高祖当了定州总管,两人经常走动。没多久,高祖升职当了亳州总管,准备上任,心情不太好。李晃就劝他说:“燕地和代地都是精兵强将的地方,现在要是调动军队,天下可就不好掌控了。”高祖握着李晃的手说:“时机还没到。”后来李晃也升职成了车骑将军。
高祖当了扬州总管后,奏请李晃一起过去。后来高祖当了丞相,就提拔李晃当开府,让他负责管理左右事务,非常器重他。高祖登基后,对李晃说:“当年射那只鸡的事儿,今天应验了吧?”李晃拜谢说:“陛下您顺应天意,爱戴百姓,如今君临天下,还记得当年您说过的话,我真是太高兴了!”高祖笑着说:“我怎么能忘记呢!”然后,高祖又给李晃加官进爵,让他当了右卫将军,还封他为公爵,食邑一千五百户。
河间王李弘带兵打突厥的时候,李晃作为行军总管跟着去了马邑。他们还从另外一条路绕过贺兰山,打败了敌人,斩首一千多级。李晃为人刚强,当时广平王李雄权势熏天,在朝中一手遮天,李晃经常不把他放在眼里,甚至公开蔑视他。有一次,李晃在军营里睡觉,李雄过去他都不起来,李雄因此对他怀恨在心。李晃还和高颎有矛盾,这两人就经常在皇帝面前说李晃的坏话。所以,李晃在宫里当了十多年侍卫,官职一直没升。后来,他被外放当了怀州刺史,几年后升任原州总管。在仁寿年间去世,享年七十二岁。高祖为他停朝一天,还赏赐了三百匹布,三百石米,并追谥为“敬”。他的儿子李长寿也很有名,官至骠骑将军。
李安,字玄德,是甘肃狄道人。他爸爸李蔚,在北周当官,做到朔州、燕州、恒州三个州的刺史,还被封为襄武县公。李安长得好看,又擅长骑马射箭。北周天和年间,李安辞去平民身份,当上了右侍上士,继承了他父亲的襄武公爵位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仪同、少师右上士。高祖当宰相的时候,把李安招到身边做事,升他做了职方中大夫。后来又提拔李安的弟弟李悊当仪同。李安的叔叔李璋,当时是梁州刺史,正在京城,跟北周的赵王密谋害高祖,还拉拢李悊当内应。
李悊就跟李安说:“这事儿要瞒着吧,不忠;要告诉高祖吧,不义。丢了忠义,还怎么立身处世呢?”李安说:“高祖是咱们的恩人,怎么能背叛他呢?”于是,李安就偷偷地把这事儿告诉了高祖。等赵王他们被杀后,高祖要给李安升官加爵,赏赐他东西。李安赶紧磕头,说:“兄弟俩没啥功劳,却得到您的提拔重用,我们全家都感激不尽,不知道怎么报答您。没想到我叔叔那么糊涂,被坏人骗了,差点儿让我们家断子绝孙,想想都觉得难受。您能保全我们全家,已经万分感激了,怎么能因为我叔叔的事儿,还求您升官加爵呢?”说着,李安就趴在地上哭,悲伤得不得了。
高祖被他的举动感动了,说:“为了你,我特意留下了你叔叔的性命。”于是就下令只处罚李璋本人,高祖还为李安隐瞒了这件事,对外没说。不久,高祖又任命李安为开府,封他为赵郡公,李悊也升任仪同,被封为黄台县男。
隋朝开国皇帝登基后,任命他当安内史侍郎,后来又升职当了尚书左丞、黄门侍郎。打陈朝的时候,他被任命为杨素的副将,还兼任行军总管,带领蜀地的军队顺流而下。当时陈朝军队驻扎在白沙,他说服各位将领说:“水战可不是咱们北方人的强项。现在陈军依托险要地势停船,肯定轻视我们,毫无防备。咱们趁夜袭击他们,一定能打败他们!”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。他带头冲锋陷阵,大败陈军。
隋文帝很高兴,还专门下诏书表扬他:“陈贼自己吹嘘水战厉害,在险要的地方,更是认为官军不敢轻易进攻。你率领开府亲兵,夜间行动,打垮了敌军,活捉了很多俘虏,大大鼓舞了咱们军队的士气,也吓破了敌人的胆子,你完全完成了朕交给你的任务,朕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!” 他被升为上大将军,又当了郢州刺史。没几天,他又调任邓州刺史。他请求回到朝廷做内职,但隋文帝很看重他,没同意他的请求,任命他为左领左右将军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右领军大将军,后来又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、备身将军。他和弟弟都掌管着禁卫军,皇帝对他们兄弟俩非常信任和器重。
八年后,突厥入侵边境,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跟随杨素去打仗。他另辟蹊径,从长川出发,正好遇到突厥渡河,结果大获全胜。仁寿元年,他被任命为宁州刺史,他弟弟被任命为卫州刺史。他的儿子琼,弟弟的儿子玮,从小就在宫里长大,一直到八九岁才被允许回家。可见皇帝对他们兄弟俩多么看重!
高祖皇帝曾经说起他当宰相时候的事儿,心里特别同情李安兄弟俩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亲情,就下了一道圣旨。圣旨上说:“先王留下来的教诲,是用大义来裁断私情,要割舍亲情,才能尽心侍奉君主,这样才能弘扬伟大的节操,体现出至公无私。以前周朝气数已尽,天命要转移到我们大唐了,我刚开始执政,王业才刚刚建立,正赶上这个乱世,奸邪小人特别多。上大将军、宁州刺史、赵郡公李安,他叔叔李璋暗中勾结宗族势力,迷惑李安的儿子,包藏祸心,想要造反。李安和他的弟弟,开府仪同三司、卫州刺史、黄台县男李悊,他们深明大义,忠心耿耿,揭露了李璋的阴谋,坏人终于得到了惩罚。我一直都很敬佩他们的忠诚,心里一直想重重奖赏他们,只是因为这件事涉及到他们的亲戚,我心里还有点犹豫,想让他们按照名教的规矩,自己有个说法,所以一直耽搁到现在。现在我又仔细查阅了圣贤的典籍,参考了以前的事例,父子天性,孝道和忠君有时候也不能兼顾,更何况叔侄之情比父子之情更淡薄,礼法上本来就有轻重之分,他们能忘掉私情,一心为国,这才是真正的道理,应该记下他们的功劳,重重地赏赐他们。”
于是,皇帝就封李安、李悊兄弟俩都做了柱国大将军,赏赐他们每人绢五千匹,马一百匹,羊一千只。又把李悊提升为备身将军,晋封为顺阳郡公。李安对他的亲戚们说:“虽然我们全家都保住了性命,但是我叔叔却因此而遭了祸,现在接到圣旨,我悲喜交加,心里非常难受。”说着,他就哭了起来,悲痛得不能自已。他本来就患有水肿病,这下病情加重,不久就去世了,享年五十三岁,谥号为“怀”。他的儿子李琼继承了他的爵位。李安的幼子李孝恭,最有名气。李悊后来因为犯了事被革职,发配到岭南,在路上病死了。
史书上说啊,宇文庆他们这些人,以前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,跟皇帝关系密切,有的跟皇帝是老朋友了,有的早就得到了皇帝的完全信任。他们沾了皇帝恩泽的光,享受着荣华富贵,在朝堂上平步青云,随着皇帝的兴衰而沉浮。 他们位高权重,享受着丰厚的俸禄,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家业,真是好啊! 皛(xiǎo)从小在宫里长大,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,隋炀帝特别宠爱他,根本不按规矩来,他能有什么出息呢? 想想看,安、悊兄弟俩对高祖皇帝,压根儿就没把君臣之礼放在眼里,高祖皇帝最终还杀害了自己的骨肉,这可是“大义灭亲”啊,跟我们听到的那些故事完全不一样! 虽然这事儿让人悲痛,但对历史的真实性又有什么影响呢?
总之,史书对宇文庆等人的评价是比较正面的,认为他们得益于皇帝的恩宠,享受了荣华富贵。但是,也提到小白从小在宫中长大,缺乏教育,皇帝的过度宠爱反而限制了他的发展。最后,作者以安、悊兄弟的例子作对比,说明宇文庆等人的结局,虽然令人惋惜,但并不影响历史的客观记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