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肃,字神封,是河东闻喜人。他爸爸裴侠,是周朝的民部大夫。裴肃年轻的时候就为人正直,有担当,跟安定人梁毗关系很好,是好朋友。他做了周朝的官,一开始是给事中,后来升了好几级,做到御正下大夫。后来跟着韦孝宽去淮南打仗。隋文帝当了丞相后,裴肃感叹说:“武帝凭借雄才伟略统一了全国,坟墓的土还没干呢,就改朝换代了,这是天意吗?”隋文帝听到这话,很不高兴,所以裴肃就回家赋闲了。
开皇五年,他被任命为膳部侍郎。两年后,升任朔州总管长史,后来又调到贝州做长史,这两个地方他都干得很出色。仁寿年间,裴肃看到太子杨勇、蜀王杨秀、左仆射高颎都被废黜了,就写信给皇帝上书说:“我听说侍奉君主,应该有什么就说什么,不能隐瞒,我心里想的事,不敢不奏报。我私下里觉得高颎是天生的优秀人才,是开国功臣,陛下对他的恩宠也已经很隆重了。但是,即使是光明磊落的人,也会有人挑剔他的毛病,那些盯着别人缺点的人,数都数不清!希望陛下能记着他的大功,忘记他的小过错。我还听说,古代圣明的皇帝,都是教育人而不是杀戮人,陛下仁慈到了极点,超过了以前的圣明君主。两位庶人(杨勇、杨秀)犯错已经很久了,难道就没有悔过之心吗?希望陛下能发挥君父的慈爱,顾念天性中的仁义,给他们各自封个小国,观察他们的行为。如果他们能改过自新,逐步改进,如果还是不悔改,再贬斥也不晚。现在这条自新的路彻底断绝了,他们也看不到悔恨之心,这难道不令人悲伤吗!”
书信呈上去后,皇帝对杨素说:“裴肃替我家操心,这真是至诚啊!”于是把裴肃召回朝廷。太子杨勇听说后,对左庶子张衡说:“让我自新,想让我怎么样?”张衡说:“看裴肃的意思,是想让您像吴国的太伯、汉朝的东海王那样。”太子杨勇非常不高兴。过了一段时间,裴肃到了京城,在含章殿见到皇帝,皇帝对裴肃说:“我贵为天子,拥有四海,后宫受宠的也就几个人,从杨勇以下,都是同母兄弟,并非因为憎恨或喜爱才废黜他们。”然后皇帝说了杨勇不可挽回的意思。之后就打发裴肃走了。没过多久,文帝就去世了。
杨广即位后,裴肃很久都没得到任用,他干脆闭门不出。后来当权的人觉得岭南地区偏远荒凉,就假传圣旨,任命裴肃为永平郡丞,他深得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的喜爱。一年多后,裴肃去世,享年六十二岁。当地少数民族非常怀念他,在鄣江边为他立庙。他有个儿子叫裴尚贤。
史书上说啊,猛兽待在山林里,周围的草木就不会被人采摘;正直的大臣在朝廷上,奸邪小人就会被挫败。这都是因为他们一心为公,正义凛然,可见纲纪兴衰都取决于他们,国家的存亡也和他们息息相关啊。晋王和蜀王,都是皇帝的宝贝儿子,仗着皇帝的宠爱,胡作非为,根本不遵守法令,想要他们恭恭敬敬,那可太难了!
元岩和王韶,担任宰相的时候,大家都非常敬畏他们,没人敢做坏事,他们刚正不阿的风气,值得称赞。房陵的张行本,杨素那里的梁毗,他们说话都很直率,刚正的气概,让人敬佩。赵绰担任大理寺卿的时候,监狱里没有冤案;柳彧担任御史台官员的时候,奸邪之人都自觉收敛。那些不怕权势的人,梁毗就是其中一个,国家的清正官员,张行本、柳彧也差不多。裴肃从来不参加朝会,也不参加宴会,忠诚慷慨,敢于触怒皇帝,这可不是空话,就像寡妇担忧周朝的灭亡,少女悲伤太子的夭折一样,都是发自内心的担忧。前面记载的阎纂,也有这种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