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记》里说:“夏禹用自己的身体来定尺寸,用声音来定音律。” 《礼记》里说:“男子张开的手掌宽度为一尺。” 《周官》里记载:“用璧的边缘来确定长度。”郑司农解释说:“‘羡’就是长度的意思。这指的是直径一尺的璧,用来确定度量标准。” 《易纬通卦验》里写着:“十根马尾巴的宽度为一分。”

《淮南子》里说:“秋分的时候谷物穗子就定型了,穗子定型了谷物就成熟了。音律的十二个单位相当于一粒粟米,十二粒粟米相当于一寸。” 这里说的“緌”,指的是谷物穗子的芒。 《说苑》里说:“度量衡的标准是从粟米开始的,一粒粟米为一分。” 《孙子算术》里说:“蚕吐的丝叫做忽,十忽为秒,十秒为毫,十毫为厘,十厘为分。” 这些都是度量衡的起源,但是说法互相矛盾。

只有《汉书·志》记载得比较靠谱:“度量,就是用来测量长短的,它最初的标准是黄钟的长度。用中等大小的秬黍(一种谷物),一粒黍的宽度定为一分,九十粒黍的长度为黄钟的长度。一黍为一分,十分为一寸,十寸为一尺,十尺为一丈,十丈为一引,这样五种长度单位就确定了。”后来的作者,都根据这个说法来制定度量衡标准,并且根据秬黍的大小推导出各种不同的方法,所以这些比例还是比较通用的。

但是,黍的大小不一样,丰收年和歉收年的黍大小也不一样,古代的度量衡标准,经常会有不同,而且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,导致了度量衡标准的逐渐增减变化。现在,我简单地列举一下历代的十五种不同的尺度,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,如下:

《汉书·志》记载了王莽时期的刘歆铜斛尺。

后汉建武年间的铜尺。

晋朝泰始十年荀勖制定的律尺,也就是晋朝以前的尺。

祖冲之流传下来的铜尺。

话说晋武帝泰始九年的时候,中书监荀勖那哥们儿,开始校对太乐的八音,结果发现不对劲儿,八音不和谐。一查才知道,从东汉到魏朝这期间,尺子的长度比古代的标准尺长了四分多。荀勖就派著作郎刘恭,按照《周礼》的记载重新制作了尺子,这也就是咱们说的古尺。

用这古尺重新铸造了铜制的律吕,用来调整音律。用这古尺去量古代的乐器,跟乐器上刻着的尺寸完全一致。更巧的是,汲郡那边盗墓贼挖开了魏襄王墓,竟然找到了周朝的玉律和钟磬,跟新铸的律吕声音差不多。当时各地也陆续挖出汉朝的旧钟,用新制的律吕去试试,声音都对得上。

梁武帝在《钟律纬》里写道:“祖冲之留下的那把铜尺,上面刻着铭文:‘晋泰始十年,中书监考证古代器物,测量对比现在的尺子,长了四分半。考证的古代标准有七种:一曰姑洗玉律,二曰小吕玉律,三曰西京铜望臬,四曰金错望臬,五曰铜斛,六曰古钱,七曰建武铜尺。姑洗玉律略微偏长,西京铜望臬略微偏短,其余都和这把尺子一样。’(铭文共八十二字)。这把尺子,就是荀勖新制的尺子。现在咱们用的尺子,是杜夔制的尺子。雷次宗、何胤之两人做的《钟律图》,记载的荀勖校对古尺的文字,跟这铭文一样。但是萧吉的乐谱里说,这是梁朝考证的七种标准,这就错了。现在咱们就以这把尺子为标准,来校对各个朝代的尺子。”

梁朝的尺子,比晋朝之前的尺子要长一尺七厘。

话说,以前有个老农在田里挖到一把周朝的玉尺,据说那是天下标准的尺子。荀勖拿它来校对乐器,发现自己做的金石丝竹都比它短了一米。 梁武帝的《钟律纬称》里也记载,皇宫里一直流传着周朝的铜尺和八枚古玉律。后来查到这把周尺,东昏侯还用它做过信物,可惜尺子后来不见了。玉律中有一枚损坏了,剩下的七枚是夹钟律,上面还有古代的刻字。梁武帝就根据这些玉律重新制作了一把尺子,用来互相校对。他用细细的毫毛中间的黍米来反复测量,精确地确定了尺子的长度,这可以说是当时最精密的了,比祖冲之的尺子还长了半分。然后,他用这把新尺子制作了四件乐器,叫做“通”。他还根据新尺子制作了笛子,用它来校对古钟,按照刻度确定夷则音,再用笛子来确定饮和韵,这样夷则音就确定了。你看,这两种尺子的长度差不多。

萧吉在他的书里说:“这方法出自《司马法》。梁朝把尺子的刻度刻在影表上,用来测量日影。”说的就是奉朝请祖暅计算制造的铜制圭表。后来陈朝灭亡,祖暅入朝。隋朝大业年间,人们想统一古代的度量衡,就用它来校正音律,制作钟、磬等八种乐器。

晋朝的时候,在始平县挖地,也挖到了一把古铜尺。

萧吉的《乐谱》里记载:“汉章帝的时候,零陵的文学史奚景在泠道县舜庙下挖到了一枚玉律,根据它制作了尺子。”傅畅的《晋诸公赞》里说:“葛勖制造的钟律,当时的人都说很精密,只有陈留的阮咸说它的声音太高了。后来始平县挖到那把古铜尺,尺子已经快要腐烂了,拿它来跟荀勖的尺子比对,发现短了四分之一。当时的人都认为阮咸是对的。”这两种尺子的长度也差不多。

魏陈留王景元四年,刘徽在注释《九章算术》时说,王莽时候刘歆的斛和尺,比当时的尺子短了四分五厘,跟魏朝的尺子比,斛的深度是九寸五分五厘。这跟晋朝荀勖说的“杜夔的尺子比现在的尺子长四分半”是一样的。

萧吉说,这尺子是晋朝江东地区使用的。

后周的市尺,比玉尺短一尺九分三厘。

开皇年间的官尺,是铁尺,长一尺二寸。

从魏朝初期到东西魏分立,到后周不用玉尺之前,人们都杂用这些尺子。

话说啊,《甄鸾算术》里记载,周朝的市尺,相当于玉尺的九分二厘。有人说,这是梁朝的志公道人做的尺子,寄到了周朝,说是给一个长胡子的老头儿的。周太祖和隋高祖都觉得这尺子是为自己做的,周朝老百姓都用这个尺子。到了隋朝开皇年间,官方就正式规定这个尺子为官尺,各部门都用,一直用到仁寿年间。到了隋朝大业年间,老百姓也有人私下用它。

这周朝的尺子啊,其实是魏朝的中尉元延明,用半周黍的宽度做成的尺子,齐朝就沿用这个标准了。魏收在《魏书·律历志》里写道:“公孙崇在永平年间又重新制作了新尺,用一粒黍的长度累积成寸。后来太常卿刘芳奉命修乐,用中等大小的秬黍的一粒的宽度作为一分。而中尉元匡,则用一粒黍的宽度加上两粒黍的缝隙作为一分。这三家说法不一,争论了很久都没结果。直到大和十九年,高祖下令,用一粒黍的宽度作为一分,九十粒黍的长度,也就是黄钟的长度,来制作铜尺。有关部门奏报说,刘芳的尺子和高祖所制定的尺子一样,所以就按照刘芳的尺子来制作金石器物。一直到武定年间,也没有人再讨论律法的事情了。”

然后呢,还有个蔡邕的铜籥尺。后周的玉尺,比晋朝以前的尺子要长一尺一寸五分八厘。 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,有一把铜制的籥,用银子镶嵌着,上面刻着铭文:“籥,黄钟之宫,长九寸,空围九分,容秬黍一千二百粒,称重十二铢,两之为一合。三分损益,转生十二律。”祖孝孙说,这东西一直相传是蔡邕做的铜籥。

后周武帝保定年间,皇帝下令让大宗伯卢景宣、上党公长孙绍远、岐国公斛斯徵等人,用黍粒来制作尺子,但横竖的尺寸总是不确定。后来修仓的时候挖地,发现了古代的玉斗,就拿它当标准器物,根据玉斗来制作律法、度量衡。于是就用这个尺子,大赦天下,改元天和,各部门都用这个尺子,一直用到大象年间结束。这个尺子的黄钟律,和蔡邕的古籥是一样的。

最后,还有宋氏尺,它比晋朝以前的尺子长一尺六分四厘;还有钱乐之的浑天仪尺;后周的铁尺;开皇初年调整钟律时用的尺子,还有平定陈朝后调整钟律时用的水尺。

这把尺子,是宋朝老百姓平时用的那种,后来传到了齐朝、梁朝、陈朝,他们都用这把尺子来制作乐器,确定音律。跟晋朝以后的尺子,还有梁朝民间用的尺子,以及刘曜那个浑天仪上的尺子,长度差不多。这大概是因为老百姓平时用尺子,难免会磨损、变动,所以才会有细微的差别吧。

周朝建德六年,打败齐朝之后,就用这把尺子作为标准的度量衡,在全国推广使用。后来到了宣帝的时候,达奚震和牛弘他们讨论说:

话说咱们要搞清楚这度量衡的事儿,得好好研究研究以前是怎么做的,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标准。我仔细查了查,现在用的这铁尺啊,是太祖皇帝让人按照尚书苏绰当年造的尺子做的,那可是前周时候用的尺子呢!我们对比了一下,这铁尺和宋朝的尺子长度差不多,当初用它来校准钟律,也用来丈量土地呢。现在呢,我们用上党羊头山产的黍米来试试这铁尺。

要是用那些个大的黍米,一颗颗堆起来,堆满一尺,那放进黄钟律管里,得使劲儿摇晃才能装进去。可要是用中等大小的黍米堆满一尺,虽然看着稀疏点儿,但放进黄钟律管里,不用摇晃就正好装满。这两种情况不一样,主要是因为黍米大小不一,所以用铁尺来衡量,还是比较靠谱的。再说,上党这儿的黍米跟别的地方不一样,颜色黑黝黝的,个头又圆又大,用它来做测量标准,应该没问题。只是因为各地雨水旱涝不一样,土地肥瘦也不同,所以黍米的大小也不一样,很难找到一个标准。许慎解释说,秬黍个头比较大,跟普通的黍米不一样,我觉得现在这些大的黍米,应该就是秬黍,用一百颗堆满一尺,这才是古代的标准。除了装满一尺的,还剩十来颗,可能是因为黍米圆周的大小有点偏差,或者造律的时候没那么精确。就算要摇晃着才能装满,按道理来说,也是说得通的。

我们还查了查周朝和汉朝的古钱币,大小还挺符合的;宋朝的浑天仪,尺度也没什么问题。还有《淮南子》里说,十二颗谷粒堆起来是一寸,可见先王制定法度的时候,都经过仔细研究,用律来计算,道理都是相通的。《汉书·食货志》上说:“黄金一寸见方,重一斤。”我们现在铸造黄金来检验,发现跟铁尺差不多。你看,根据文献和道理,符合的地方很多啊。再说,平齐时期就已经开始用这个标准了,现在继续沿用,也挺合适的。至于用玉尺和黍米来量,因为黍米长短不一,堆起来要么有剩余,要么装不满,查阅古今文献,这方法恐怕不行。晋朝和梁朝的尺子太短了,用黍米装管子,根本装不下,用来校准乐律,声音肯定太高太尖。八音和谐,是明君圣王的标志,统一的律和度量,是贤明的统治者的准则。

我们仔细研究了以前的文献,又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,觉得还是用铁尺比较方便。

还没来得及仔细确定下来,高祖就驾崩了,牛弘、辛彦之、郑译、何妥他们几个,商量了半天也没个结果。陈朝灭亡后,皇上觉得江东的音乐最好,说:“这是华夏古老的音律,虽然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变,但大体上还是沿袭了古法。”祖孝孙说:“平定陈朝后,废除了周朝的玉尺和律法,改用这种铁尺和律法,规定一尺二寸就是市尺。”

十三、开皇十年,万宝常制造的律吕水尺,实际上比晋朝以前的尺长一尺一寸八分六厘。《今太乐库及内出铜律一部,是万宝常所造,名水尺律。说称其黄钟律当铁尺南吕倍声。南吕,黄钟羽也,故谓之水尺律。》

现在太乐库里和宫内都存有一套铜制的律管,这是万宝常制造的,叫做水尺律。书上说它的黄钟律相当于铁尺的南吕的双倍音高。南吕是黄钟的羽音,所以叫做水尺律。

十四、各种尺子中,赵刘曜浑天仪上的土圭尺,比梁朝的法定尺长四分三厘,实际上比晋朝以前的尺长一尺五分。《杂尺 赵刘曜浑天仪土圭尺,长于梁法尺四分三厘,实比晋前尺一尺五分。》

十五、梁朝民间常用的尺子,比梁朝的法定尺长六分三厘,比刘曜浑天仪上的尺长二分,实际上比晋朝以前的尺长一尺七分一厘。梁武帝在《钟律纬》里说:“宋武帝平定中原后,送来浑天仪和土圭,说是张衡制作的。但是根据浑天仪上的铭文来看,这是光初四年铸造的,土圭是光初八年制作的。都是刘曜制造的,不是张衡。他制造的尺子,比现在的新尺长四分三厘,比民间常用的尺短二分。”这里说的新尺就是梁朝的法定尺。《梁朝俗间尺 长于梁法尺六分三厘、于刘曜浑仪尺二分,实比晋尺一尺七分一厘。梁武《钟律纬》云:“宋武平中原,送浑天仪土圭,云是张衡所作。验浑仪铭题,是光初四年铸,土圭是光初八年作。并是刘曜所制,非张衡也。制以为尺,长今新尺四分三厘,短俗间尺二分。”新尺谓梁法尺也。》

大家好,咱们今天来聊聊古代的度量衡。首先,《周礼》里记载了一种叫“鬴”的量器,它深一尺,内方一尺外圆,容积是一鬴;它的底部直径一寸,容积是一豆;它的耳(把手)三寸,容积是一升;总重量一钧,发出的声音是黄钟音。它不用缴税,铭文是:“时文思索,允臻其极。嘉量既成,以观四国。永启厥后,兹器维则。” 这意思是说,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推敲,终于完成了这个精良的量器,用来规范全国的度量衡,造福后代。

《春秋左氏传》里也提到了古代的四种量器:豆、区、鬴、钟。四升为一豆,以此类推,四豆为一鬴,也就是六斗四升;十鬴为一钟,也就是六十四斗。郑玄认为方尺的面积是一千寸,这比《九章粟米法》少了两升八十一分升的二十二分之一。祖冲之用算术推算,结果是面积为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。如果按照方尺内方外圆,减去边上的一厘八毫,直径就是一尺四寸一分四毫七秒二忽,深度一尺,这就是古代斛的尺寸了。

《九章商功法》里记载,一斛粟的体积是二千七百寸,一斛米的体积是一千六百二十寸,一斛菽荅麻麦的体积是二千四百三十寸。这是根据谷物精粗程度来定量,保证价格统一但体积不等。其中,以米斛为标准,这和《汉志》里的记载是一致的。《孙子算术》里说:六粒粟为一圭,十圭为一秒,十秒为一撮,十撮为一勺,十勺为一合。应劭解释说,圭是自然的形状,阴阳的开始;四圭为一撮。孟康则说,六十四粒黍为一圭。

《汉志》里说,量器有龠、合、升、斗、斛,用来衡量多少。它们起源于黄钟音律的龠。用标准的度量衡器测量容积,用一千二百粒谷物(秬黍)来填充龠,用井水来校准它的容量。一个龠是一合,十合是一升,十升是一斗,十斗是一斛,这五种量器就齐全了。它的制作方法是用铜制成方尺内方外圆的形状,旁边有把手。上面是斛,下面是斗,左边的耳是升,右边的耳是合、龠。形状像爵,象征着爵禄。上三下二,象征着天地;圆而内方,左一右二,象征着阴阳。圆形代表规,重量二钧,包含了各种气物的数量,各有万千五百二十。声音是黄钟,从黄钟开始,循环往复。斛的铭文是:“律嘉量斛,方尺而圆其外,庣旁九厘五毫,幂百六十二寸,深尺,积一千六百二十寸,容十斗。”祖冲之用圆周率计算,这个斛的直径应该是 一尺四寸三分六厘一毫九秒二忽,把手宽一分九毫左右。刘歆计算的把手宽度少了一厘四毫左右,这是因为他计算能力不足造成的。

公元234年,刘徽在注释《九章算术·商功》的时候说:“现在的大司农用的斛,直径是一尺三寸五分五厘,深一尺,容积是一千四百四十一寸又十分之三。王莽时期的铜斛,按照现在的尺子来算,深九寸五分五厘,直径是一尺三寸六分八厘七毫。用我的计算方法算出来,王莽时期的斛的容积是九斗七升四合多一点。” 所以说,魏朝的斛比较大,尺子也比较长;王莽时期的斛比较小,尺子也比较短。

梁朝和陈朝沿用的是古代的度量衡制度。齐朝则规定五个古代的升等于一斗。

后周武帝保定元年(公元561年)五月,晋国修建仓库的时候,发现了一个古代的玉斗。到了保定五年(公元565年)十月,武帝下诏改制铜质的律、度、衡,最终达到统一标准。铭文记载说,用黍米反复测量,玉斗的容积与新的铜质量器完全一致,没有丝毫偏差。然后,他们按照玉斗的标准制作了铜升,颁布天下使用。铜升的铭文是:“大周保定元年,岁在重光,月为蕤宾,晋国官府修缮仓库时,获得了这个古代的玉升,形状规制非常标准,如同古代的精美量器。太师晋国公上报此事,皇帝下令将它收藏在天府。到了保定五年,岁在协洽,皇帝下诏仔细检查绳、准、规、矩,考量灰律,确保没有丝毫偏差。于是熔炼黄金铸造了铜升,颁布天下使用,以达到太平盛世统一的权衡度量。” 这个铜升内径七寸一分,深二寸八分,重七斤八两。天和二年(公元567年)正月癸酉朔,十五日戊子,校定完毕,移交地官府作为标准器。玉升的铭文是:“维大周保定元年,岁在重光,月旅蕤宾,晋国之有司,修缮仓廪,获古玉升,形制典正,若古之嘉量。太师晋国公以闻,敕纳于天府。暨五年岁在协洽,皇帝乃诏稽准绳,考灰律,不失圭撮,不差累黍。遂熔金写之,用颁天下,以合太平权衡度量。” 现在如果用数字计算,玉升的容积大约是一百一十寸八分,斛的容积大约是一千一百八十五寸七厘三毫九秒。甄鸾在《算术》里说:“玉升一升,等于官府的斗一升三合四勺。” 所以说,玉升比较大,官府的斗比较小。根据数字计算,甄鸾所依据的后周官斗的容积大约是九十七寸,斛的容积大约是九百七十七寸。后周的玉斗,以及配套的金错铜斗和建德六年(公元577年)的金错题铜斗,都是用秬黍来确定容积的。用玉衡称量,一升的重量都是六斤十三两。

开皇年间,规定古代的三升等于现在的升。到了大业年间,又恢复了古代的斗。

衡,就是平衡的意思;权,就是重量的意思。衡的作用是承载权,用来衡量物品的轻重。衡的制作方法,就像用底座来校正它的垂直度,用绳子来校正它的直度。左旋就能看到圆规,右折就能看到矩尺。衡在天上的作用,是辅助璇玑,斟酌建指,用来协调七政,所以叫玉衡。权,就是铢、两、斤、钧、石这些重量单位,用来称量物品,确定轻重。古代还有黍、絫、锤、锱、镮、钩、锊、镒这些重量单位,各个朝代的标准都不一样,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。《前汉书》上说:权的起源是根据黄钟的重量确定的。一龠能容纳一千二百粒黍,重十二铢。二十四铢等于一两,十六两等于一斤,三十斤等于一钧,四钧等于一石。这五种权衡的制作很精细,它们的制定是根据道理确立的,用物品来校准的。其余大小的差异,都是根据轻重来确定的。做成圆形,并且环绕起来,让它的肉厚均匀,周而复始,没有穷尽。权和物达到平衡就产生了衡,衡的运转产生了圆规,圆规的圆形产生了矩尺,矩尺的方形产生了绳子,绳子的直度产生了准绳。准绳正确,衡就平衡,权就准确了。这就是五种法则,都具备在衡器上,作为主要的规范。

根据《赵书》记载,石勒十八年七月,建造建德殿时,得到一块圆形的石头,形状像水碓。上面刻着铭文:“律权石,重四钧,同律度量衡。有辛氏造。” 续咸议是王莽时代的东西。北魏景明年间,并州人王显达献上了一枚古代的铜质权,上面刻着八十一字的铭文。铭文写道:“律权石,重四钧。” 又写道:“黄帝初祖,德匝于虞。虞帝始祖,德匝于新。岁在大梁,龙集戊辰。戊辰直定,天命有人。据土德受,正号即真。改正建丑,长寿隆崇。同律度量衡,稽当前人。龙在己巳,岁次实沈,初班天下,万国永遵。子子孙孙,享传亿年。” 这也是王莽制造的。当时太乐令公孙崇根据《汉书》先修整了称尺,等到看到这个权后,用新的称量它,重量是一百二十斤。新的称和权,完全吻合。于是把这个权交给公孙崇用来调整乐律。孝文帝时期,完全按照《汉书》制作斗和尺。

话说梁朝和陈朝那时候,用的都是老秤。齐朝的时候,一斤八两才算一斤,这老秤啊,跟咱们现在用的不一样。周朝的时候,他们的玉器秤是四两,相当于咱们老秤的四两半。到了隋文帝开皇年间,官方规定一斤等于老秤的三斤。后来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,又改回去了,重新用老秤。

就这么着,古代的秤啊,标准乱七八糟的,各个朝代都不一样,一斤到底几两,还真得看是哪个朝代。 所以啊,这古代的度量衡,可真是让人头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