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光,字总持,是吴兴人。他父亲沈君道,在陈朝做过吏部侍郎,陈朝灭亡后,全家就住在长安。太子勇曾经让他在学士府工作。后来他又在汉王谅的府里做幕僚,汉王谅兵败后,沈光也被免职了。沈光从小就身手敏捷,擅长骑马玩杂耍,是天下第一。他略懂一些文书,也略通文采,一直渴望建功立业,不太拘泥于小节。他家境非常贫寒,父亲和哥哥都靠抄书为生,只有沈光四处游荡,结交轻侠之辈,成为京师那些不良少年的头头。很多人接济他,所以他能养活家人,经常能吃到美味的食物,穿上漂亮的衣服,从来没有过困窘的时候。
当初修建禅定寺的时候,寺里的一根幡竿高十多丈,绳子突然断了,人力根本够不着,众僧侣都很着急。沈光看见了,对僧侣们说:“把绳子给我,我来帮你们把它弄上去。”僧侣们又惊又喜,赶紧把绳子给了他。沈光用嘴咬着绳子,顺着幡竿往上爬,一直爬到竿顶。系好绳子后,他手脚并用,从高空滑下来,用掌心撑地,倒着走了几十步。围观的人都惊叹不已,非常佩服他,当时人们称他为“肉飞仙”。
大业年间,隋炀帝征召天下骁勇善战的将士去攻打辽东,沈光也参加了。几万名士兵中,他的武艺都数一数二。沈光要去行在(皇帝驻跸之所),送行的宾客有上百骑。沈光祭酒起誓说:“这一去,如果不能建立功名,我就死在高丽,不会再和诸位相见了!” 等到跟随皇帝攻打辽东的时候,他用冲车攻城,冲车的竿子长十五丈,沈光爬到竿顶,在城上和敌人作战,短兵相接,杀死了十多人。敌人一起攻击他,把他打了下来,还没等他落地,正好竿子上挂着一条绳索,沈光抓住绳索又爬了上去。皇帝看见了,非常惊讶和赞赏,立刻召见他谈话,非常高兴,当天就封他为朝请大夫,赏赐他宝刀和良马,经常把他留在身边,越来越重视他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折冲郎将,赏赐优厚。皇帝经常把自己的食物和衣服赏赐给他,同僚们根本没法和他相比。
沈光觉得皇上对他的恩情很深,一直想着要竭尽全力报答。等到江都发生变乱的时候,他就暗中招募勇士,准备为皇上报仇。之前,皇上很宠信一个宫里的奴才,叫宇文化及,因为沈光骁勇善战,宇文化及就重用他,让他统领禁卫军,驻扎在宫里。这时候,孟才、钱杰等人暗中计划除掉宇文化及,就对沈光说:“我们都受了国家的厚恩,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家灭亡而不去拼命保卫,这是古人所耻笑的。现在我们又低着头侍奉仇人,听他的指挥,实在太丢人了,活着还有什么意义?我们一定要杀了他,死了也没什么遗憾,你是个义士,愿意和我们一起吗?”
沈光感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,说:“这就是我盼望你们将军做的事啊!我统领着几百个给使,都受过先皇的恩惠,现在都在宇文化及的营地里。用这些人去报仇,就像老鹰抓小鸟一样容易。千秋万代的大功业,就看这一次了,希望将军您努力一把!”孟才当时是将军,统领着江淮几千兵马,约定好等到营地要出发的时候,清晨起来袭击宇文化及。结果沈光把这事儿说漏了嘴,陈谦把这事儿告诉了宇文化及。宇文化及吓得不轻,说:“这个沈光,还有孟才,都是些铁打的汉子,又勇猛又果断,根本挡不住,我得躲躲他们的锋芒!”当天晚上,他就带着心腹逃出了营地,留下人告诉司马德戡等人,派他们带兵去抓孟才。
沈光听到营里喧闹的声音,知道事情败露了,来不及穿盔甲,就冲进宇文化及的营地,结果什么也没捞着。他正好碰见舍人元敏,就把他杀了。这时司马德戡的军队冲进来了,从四面八方围住了沈光。沈光大声呼喊着冲出包围圈,他手下的给使们一起奋勇杀敌,砍下了几十个敌人的脑袋,敌人全都溃败了。司马德戡又派骑兵,拿着弓弩,从侧面射箭攻击。沈光身上没穿盔甲,最后被射死了。他手下的几百人都战死了,没有一个人投降。沈光当时才二十八岁。壮士们听到这件事,没有一个不悲伤落泪的。
来护儿,字崇善,是江都人。从小就特别有本事,喜欢做些惊天动地的事儿。刚开始读《诗经》,读到“击鼓其镗,踊跃用兵”、“羔裘豹饰,孔武有力”这两句,就放下书感叹说:“大丈夫活在世上就应该这样!要为国家消灭敌人,建功立业,哪能老老实实地在田里种地!”小伙伴们都对他这番话感到震惊,也都被他的志向所鼓舞。
来护儿住的白土村,离江边很近。当时江南地区局势还不太稳定,贺若弼镇守寿州,经常派来护儿去当间谍,后来还让他当上了大都督。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来护儿立下了大功,升官做了上开府。后来跟着杨素去浙江打高智慧,高智慧的军队在江边扎营,连绵一百多里,战船密密麻麻地停在江面上,敲锣打鼓地进攻。杨素就让来护儿带几百艘轻便的小船,直接登岸偷袭敌营,结果大获全胜。当时高智慧的军队跟杨素正面交战已经败了,回营也没地方可去了,所以就溃不成军了。高智慧想逃到海上去,来护儿追到泉州,高智慧走投无路,就逃到闽越去了。来护儿升任大将军,做了泉州刺史。
那时候有个叫盛道延的家伙带兵造反,骚扰泉州,来护儿带兵去打,把他给打败了。后来又跟着蒲山公李宽一起,在黟县和歙县打败了汪文进,升任柱国。仁寿三年,被任命为瀛州刺史,被封为黄县公,食邑三千户。没多久又加封为上柱国,做了右御卫将军。隋炀帝登基后,来护儿升任右骁卫大将军,皇帝很器重他。大业六年,跟随皇帝到江都,皇帝赏赐了他一千匹布,还让他去祭拜祖先的坟墓,宴请乡里父老,整个州里都非常荣耀。几年后,他又升任右翊卫大将军。
辽东之战,来护儿率领楼船,乘风破浪,从坝水进入,距离平壤还有六十里,就遇到了高丽军队。他率军猛攻,大败高丽军,乘胜追击,直逼平壤城下,攻破了城外的防御工事。于是就下令全军抢掠,结果队伍有点散乱,高丽王高元弟弟建武,招募了五百敢死之士来拦截。来护儿只好退兵,在海边安营扎寨,等待时机。后来听说宇文述他们战败了,就班师回朝。第二年,他又出兵沧海,军队驻扎在东莱,这时杨玄感在黎阳造反,进攻巩县和洛阳,来护儿就率兵和宇文述等人一起把他们打败了。他被封为荣国公,食邑二千户。十年后,他又率军渡海,到达卑奢城,高丽举国来攻,来护儿大败高丽军,斩首一千多级。眼看就要攻下平壤了,高丽王高元害怕了,派人押着叛臣斛斯政,到辽东城下投降,请求投降。皇帝答应了,派人拿着诏书命令来护儿班师回朝。
来护儿召集将士们说:“三次出兵,都没能平定叛乱,这次回去,以后可能就没机会再来了。现在高丽已经很虚弱了,田野里都没青草了,如果我们继续作战,很快就能取胜。我想继续进攻,直接包围平壤,抓住他们的伪王,凯旋而归。”他上书请求继续作战,不肯接受诏令。长史崔君肃极力劝阻,他不听。来护儿说:“敌人的势力已经崩溃了,只要给我全权指挥,就能搞定。我在外领兵,事情应该由我独自决定,怎么能千里迢迢地请示朝廷的命令!稍微耽误一会儿,就会失去机会,白费力气,毫无收获。我宁愿攻下平壤,回来受处罚,也不愿意放弃这次成功的机会!”崔君肃对大家说:“如果我们听从元帅的命令,违抗圣旨,一定会上报朝廷,大家都会受到处罚!”将士们都害怕了,都劝他回去,这才接受了诏令。
十三年后,来护儿升任左翊卫大将军,进位开府仪同三司,皇帝对他委以重任,前后赏赐无数。后来发生江都之变,宇文化及嫉妒他,把他害死了。
老大叫楷,因为他爹的军功,直接被封了散骑郎、朝散大夫。他弟弟弘,官做到果毅郎将、金紫光禄大夫。弘的儿子整,做到武贲郎将、右光禄大夫。这整啊,特别勇猛,还特别会带兵,打那些土匪,战无不胜。那些土匪都怕他,还给他写歌呢:“长白山头百战场,十十五五把长枪,不畏官军十万众,只畏荣公第六郎。” 后来发生叛乱,他们家好多人都死了,就只有最小的两个儿子恒和济活下来了。
鱼俱罗,是冯翊人。个子高,足足八尺,力气大得惊人,嗓门也特别洪亮,说话的声音能传好几百米远。年轻的时候就当了皇帝的贴身侍卫,后来一步步升官,做到大都督。跟着晋王打仗,立了大功,被封了开府,还赏赐了一千五百匹布。没过多久,沈玄懀、高智慧那些人在江南造反,杨素觉得鱼俱罗特别能打,就带他一起去平叛。每场仗都打得很漂亮,后来又升了开府、高唐县公,还当上了叠州总管。他母亲去世后,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。回家的路上,正赶上杨素带兵去灵州打突厥,路上碰见了鱼俱罗,杨素特别高兴,就奏请皇上让他一起出征。
遇到敌人之后,鱼俱罗带着几个骑兵冲上去,瞪大眼睛,大声喊叫,敌人被他杀得溃不成军,他左冲右突,来回穿梭,就像飞一样。因为这次的功劳,他又升官了,做了柱国,还当上了丰州总管。以前,突厥人经常来边境抢劫,鱼俱罗每次都能把他们抓到或者杀掉,从那以后,突厥人就怕了,不敢再到边境放牧了。
一开始,杨广还在当藩王的时候,他弟弟俱罗赞就跟着他当侍卫,一路升官,最后当上了大都督。杨广当了皇帝后,就封他为车骑将军。这俱罗赞啊,是个狠角色,特别凶残,经常虐待手下的士兵。比如,烤肉的时候,要是稍微不合他的口味,他就用签子把人眼睛戳瞎;要是有人给他温酒温得不满意,直接就割了人家的舌头!杨广因为俱罗赞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,下不了狠手杀了他,就对身边的人说:“他弟弟都这样了,他哥哥能好到哪里去?”于是就把俱罗赞叫来狠狠地训了一顿,然后把他关进监狱,让他自求多福。俱罗赞回到家后,就喝药自杀了。
杨广担心俱罗会不安分,怕他造反,就把他调到安州当刺史。一年多后,又把他调到赵郡当太守。后来,朝廷在东都开会,俱罗赞去参加,碰到了以前的老朋友将军梁伯隐,两个人经常走动。俱罗赞还从郡里弄来不少东西进贡给皇帝,皇帝没收,他就送给了那些达官贵人。御史弹劾俱罗赞和梁伯隐勾结朝中大臣,杨广一听,大怒,把他们俩都革职查办了。
没过多久,越巂飞山蛮族造反,攻打郡县。朝廷就让俱罗赞穿着便服带兵,跟蜀郡都尉段钟葵一起平叛,很快就把叛乱平息了。大业九年,朝廷又出兵攻打高丽,俱罗赞被任命为碣石道军将。回来后,江南的刘元进造反了,朝廷又让俱罗赞带兵去会稽等地追捕叛军。当时老百姓都盼着乱,纷纷加入叛军,就像赶集一样。俱罗赞打败了贼帅朱燮、管崇等人,战无不胜。但是叛军势力越来越大,打败了又重新聚集起来。俱罗赞觉得这仗没个几年打不完,而且他的儿子都在洛阳和长安,又看到天下越来越乱,担心以后回不去家。
东都当时闹饥荒,粮食价格飞涨,俱罗赞就派家仆用船把米运到东都卖,顺便也倒腾点其他的货物,偷偷地把儿子们接了过去。朝廷隐隐约约察觉到了一些异样,担心俱罗赞有反叛之心,就派人去调查。使者前后查问了好久,也没查出什么罪证。皇帝又让大理司直梁敬真去把俱罗赞押解到东都。俱罗赞长得比较特别,眼睛是重瞳,杨广一直对他心存忌惮。梁敬真巴结皇帝,就奏报说俱罗赞军队打败了,于是就在东都杀了俱罗赞,抄了他的家。
陈棱,字长威,是庐江襄安人。他爷爷陈硕靠打渔为生,他爸爸陈岘年轻时就骁勇善战,给章大宝当过幕僚。章大宝造反后,陈岘被任命为谯州刺史。陈朝灭亡后,陈岘就回家赋闲了。后来,高智慧、汪文进在江南造反,庐江的豪杰们也纷纷响应,因为陈岘以前是他们的将领,大家拥戴他当领袖。陈岘想拒绝,陈棱劝他说:“大家已经造反了,拒绝他们,祸事也会落到自己头上。不如先假装答应他们,再另想办法。”陈岘听从了他的建议。
那时候,柱国李彻的军队到了当涂,陈岘偷偷派陈棱去见李彻,请求内应。李彻把这事儿报告了朝廷,朝廷任命陈棱为上大将军、宣州刺史,封他为谯郡公,食邑一千户,还下令李彻好好接待他。李彻的军队还没到,计划就泄露了,陈岘被同伙杀害,陈棱侥幸逃脱。皇上念在他父亲的功劳上,任命他为开府,不久又让他统领乡兵。隋炀帝即位后,任命他为骠骑将军。大业三年,又任命他为武贲郎将。
三年后,陈棱和朝请大夫张镇周率领一万多东阳兵,从义安出发,乘船出海,去攻打流求国,一个月后就到了。流求人一开始看到船舰,以为是商船,纷纷到军营里来做买卖。陈棱率领军队上岸,派张镇周当先锋。流求国王欢斯渴剌兜派兵抵抗,张镇周多次击败他们。陈棱打到低没檀洞,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兵抵抗,陈棱又击败了他,还杀了老模。那天雾雨迷蒙,将士们都很害怕,陈棱就杀了一匹白马祭祀海神。之后天气就放晴了,陈棱把军队分成五路,直奔流求国的都城。渴剌兜率领几千人来抵抗,陈棱又派张镇周当先锋,把他们打败了。
陈棱乘胜追击,追到他们的营寨,渴剌兜在营寨后面列阵。陈棱集中兵力攻击,从辰时打到未时,战斗激烈。渴剌兜见军队疲惫,就退入营寨。陈棱于是填平壕沟,攻破了营寨,杀了渴剌兜,俘虏了他的儿子岛槌,还俘虏了男女几千人,凯旋而归。隋炀帝非常高兴,提升陈棱为右光禄大夫,武贲郎将的职位不变,还把张镇周提升为金紫光禄大夫。辽东之战时,陈棱因为在宫中值宿而被提升为左光禄大夫。第二年,隋炀帝再次征讨辽东,陈棱被任命为东莱留守。
杨玄感造反的时候,陈棱率领一万多人平定了黎阳,杀了杨玄感任命的刺史元务本。之后奉诏在江南建造战船。到了彭城,贼帅孟让率领十万大军,占据都梁宫,凭借淮河据守。陈棱从下游渡过淮河,到达江都,率兵袭击孟让,打败了他。因为立功,陈棱被提升为光禄大夫,被封为信安侯。后来,隋炀帝到江都宫,不久李子通占据海陵,左才相掠夺淮北,杜伏威屯兵六合,各自都有几万兵马。隋炀帝派陈棱率领宿卫兵去征讨他们,屡屡获胜。陈棱被破格提升为右御卫将军。他又渡过清江,去攻打宣城的叛军。不久,隋炀帝被杀,宇文化及率军北上,召陈棱守卫江都。陈棱集合将士,穿着孝服,为隋炀帝发丧,准备仪仗,把隋炀帝改葬在吴公台下,他拄着拐杖送葬,悲痛之情感动了路上的行人,人们都称赞他忠义。后来,陈棱被李子通打败,逃到杜伏威那里,杜伏威忌恨他,不久就杀了他。
王辩,字警略,是冯翊蒲城人。他祖上经商发家。在北魏的时候,他曾拿出粮食支援军队,被授予假清河太守的职位。王辩年轻时就学习兵法,尤其擅长骑射,为人慷慨,很有抱负。
在北周时期,他凭借军功被任命为帅都督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升迁为大都督;仁寿年间,又升迁为车骑将军。汉王谅造反的时候,他跟随杨素一起平定了叛乱,被封为武宁县男,食邑三百户。三年后,他又升迁为尚舍奉御。
后来他参加了征讨吐谷浑的战役,被授予朝请大夫的官职。几年后,他又升迁为鹰扬郎将。在辽东之战中,他因功被授予通议大夫的官职,不久又升迁为武贲郎将。
山东地区盗贼四起的时候,上谷人魏刀儿自称“历山飞”,手下有十多万人,在燕赵地区烧杀抢掠。皇帝把王辩召到身边,在御榻上询问平叛的策略。王辩分析了贼军的形势,皇帝很认同,说:“要是按照你的计策,这些贼寇还有什么可怕的?”于是,皇帝派了三千步骑兵跟随王辩出征,很快就击败了魏刀儿,并赏赐给他黄金二百两。
第二年,渤海贼帅高士达自称“东海公”,手下也有上万人。皇帝再次命令王辩去讨伐,王辩多次挫败了高士达的锐气。皇帝当时在江都宫,听说后立刻派人召见王辩,还赏赐了他很多东西,又让他去信都经略。高士达再次与王辩交战,结果被击败,皇帝下诏书褒奖了王辩的功劳。
当时,像郝孝德、孙宣雅、时季康、窦建德、魏刀儿这些贼帅,各自占据地盘,兵力多则十万,少则几千,都在河北地区烧杀抢掠。王辩率兵讨伐,战无不胜,让这些贼寇非常害怕。
后来,翟让在徐州、豫州一带作乱,王辩前去讨伐,多次击败了翟让的军队。翟让后来和李密一起占据了洛口仓,王辩和王世充一起讨伐李密,双方在洛水对峙,僵持了一年多。
王辩率领将士们攻破了李密的军队,乘胜追击,攻破了李密军营的外围栅栏。李密的军队已经开始溃散,王辩他们正准备乘胜攻入城内,可是王世充不知道情况,担心士兵们太疲劳了,就下令鸣金收兵,结果反而让李密的军队有了喘息之机。官军大溃,无法挽回。王辩跑到洛水边,发现桥已经断了,过不去,只好涉水过河。走到河中央的时候,被水流冲倒了马,落水了。王辩当时穿着重甲,败兵互相践踏,他根本爬不起来,最后淹死了。
王辩去世的时候,五十六岁。全军将士都很悲痛。
河南人斛斯万善,那可是个又勇猛又果断的人,跟王辩的名气不相上下。大业年间,他跟着卫玄去讨伐杨玄感,打了好多胜仗,立了不少功劳。等杨玄感败逃的时候,斛斯万善带着几个人就追上去了,把杨玄感逼得走投无路,自杀了。 这事儿一出,斛斯万善一下子就出名了,被封为武贲郎将。
后来突厥围攻雁门关,斛斯万善冲锋陷阵,打得突厥溃不成军。每次敌人冲过来,他都第一个冲上去迎战,有时候甚至下马坐在地上,拉开强弓射杀敌人,射一个死一个。 就这样,突厥人都不敢靠近城墙了,十多天后灰溜溜地撤兵了,这全靠斛斯万善的功劳啊! 之后他又多次平定叛乱,一路升官加爵,最后当上了将军。
那时候还有几个将军,鹿愿、范贵、冯孝慈,都是有名的将领,也参加过很多次战役,名气也不小。 可惜他们的事迹大多失传了,史书上也没怎么记载。
史书上说:楚汉相争的时候,绛侯周勃、灌婴他们能建功立业;曹操和刘备争天下的时候,关羽、张飞他们能扬名立万。 所以说,有些人能在乱世初期建立功名,有些人能在天下安定之后建功立业,这攀龙附凤的事儿,历来都有。 像圆通、护儿这些人,还有定和、铁杖这些家伙,都是当时有名的壮士,可惜都困于贫贱。 他们年轻的时候默默无闻,谁知道他们心里藏着什么雄心壮志呢? 最后他们能从泥泞中崛起,飞黄腾达,实现自己的抱负,满足自己的愿望,这都得看时机啊!
俱罗被冤枉,其实不是他的错;王辩为国捐躯,他的忠心耿耿啊!陈棱穿着孝服为他发丧,路上的人都感动得哭了,这义气,真是让人敬佩! 孟才、钱杰、沈光他们,知恩图报,危难时刻不忘故人,虽然没建什么大功,但他们的精神值得赞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