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孝矩,洛阳人。他爷爷元修义,他爸爸元均,父子俩都做过魏国的尚书仆射,那是相当厉害的官职!他家祖上可是了不得的。西魏的时候,元孝矩继承了始平县公的爵位,后来又当上了南丰州刺史。那时候,他看出来宇文泰专权,元氏江山快要玩完了,心里着急啊,就经常唉声叹气,想着怎么才能恢复祖业。他还偷偷跟兄弟们说:“以前汉朝有吕后专权那档子事,最后还是朱虚侯和东牟侯保住了刘氏江山。现在宇文泰的心思,大家都看得明白,他这是要篡位啊!咱们是宗室子弟,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不作为吗?咱们得想想办法啊!” 但是他哥哥拦着他,这事儿也就没下文了。

后来,宇文泰把自己的侄子宇文护娶了元孝矩的妹妹为妻,关系变得特别好。等到北周闵帝禅位,宇文护掌握了朝政大权,元孝矩的地位也水涨船高。可惜好景不长,宇文护被杀了,元孝矩也被牵连,发配到蜀地去了。过了几年,他又被召回京城,当上了益州总管司马,后来又升了司宪大夫。隋文帝看重他家的背景,把女儿嫁给了元孝矩的儿子,也就是未来的房陵王。

等隋文帝当了丞相,就提拔元孝矩当少冢宰,又让他当了柱国,还封他为洵阳郡公。那时候房陵王在洛阳镇守,隋文帝称帝后,立房陵王为太子,让元孝矩去洛阳替儿子镇守。 接着,隋文帝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太子,也就是元孝矩的外孙女,对元家真是相当看重。没多久,元孝矩又当上了寿州总管,隋文帝还给他写了封信,信里说:“扬州、越州那些蛮夷老是来骚扰边境,抢东西还征收劳役,一点都不懂规矩。你很有远见,现在就派你去镇守边疆,用礼仪去安抚他们,这正合朕的心意!” 当时陈朝的将领任蛮奴等人经常来江北抢劫,隋文帝又让元孝矩当了行军总管,在江边驻军。

过了几年,元孝矩觉得自己年纪大了,身体不行了,实在干不动军务了,就上书请求退休。隋文帝让他去当泾州刺史,还给他写了封信说:“我知道你谦虚谨慎,想回家休息。但是你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,朕正想让你去边疆镇守,怎么你就急着退休呢?你这样可是君子所为啊!既然边境事务繁忙,那你就去泾州吧,好好养养身子,安安心心当个好官。” 元孝矩在泾州当了一年多,就去世了,享年五十九岁,谥号为简。他的儿子元无竭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孝矩的哥哥的儿子,名字叫文郁,我从《诚节传》里看到的。孝矩的弟弟,排行老二,名字叫雅,字孝方,文武双全,能力很强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他先后担任左领左右将军、集州刺史和沁州刺史,最后被封为顺阳郡公。他弟弟,也就是孝矩最小的弟弟,褒,名气最大。

孝矩他哥的儿子文郁,这名字我是在《诚节传》里看到的。他弟弟,排第二的那个,叫雅,字叫孝方,那可是文武全才啊,能力杠杠的!开皇年间,一路升迁,当上了左领左右将军,还做过集州刺史和沁州刺史,最后还封了顺阳郡公,厉害吧!他最小的弟弟,叫褒,那可是出了名的!

杨褒这个人啊,从小就很有担当,骑马射箭样样精通,小小年纪就显露出非凡的气度。十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,靠着几个哥哥抚养长大。他兄弟情深,特别孝顺哥哥们。后来哥哥们打算分家单过,杨褒哭着劝阻,都没能成功。他家本来就很有钱,金银财宝堆积如山,但他一样都没要,干脆利落地搬了出去,这在当地可是出了名的。

长大后,杨褒为人宽厚仁慈,胸襟开阔,还读了不少书。后来做了官,一路升迁,做到开府、北平县公、赵州刺史。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,杨褒跟着韦孝宽打仗,立下大功,被封为柱国,又晋升为河间郡公,食邑两千户。开皇二年,他被任命为安州总管,一年多后又调到原州当总管。

有一次,有个商人被强盗抢劫了,那些强盗怀疑和他同住旅店的人是同伙,就抓了起来。杨褒一看那人的样子就知道他是冤枉的,而且他的说法也合情合理,于是就把他放了。结果那个商人跑到京城告杨褒受贿放走了强盗,皇帝派人来调查。使者质问杨褒:“你为什么收了钱却放走了强盗?”杨褒立刻认错,没有一句辩解。使者带着杨褒一起进京,结果杨褒被免了官。后来,那些强盗在别的地方被抓住了,皇帝说:“杨褒是朝廷的老臣,地位显赫,他收钱放盗确实不对,但他干嘛要自己诬陷自己呢?”杨褒回答说:“我被委以一州的重任,却没能制止盗贼,这是我的第一条罪;州里有人被冤枉,我没有交给司法机关处理,就放了他们,这是我的第二条罪;我为人过于正直,不顾及个人形象,不依靠文书约束,结果被人怀疑,这是我的第三条罪。我有三条罪,还有什么好狡辩的?我本来就没说自己受贿,使者还要继续追查下去,那就会牵连到更多无辜的人,加重我的罪责,所以我就干脆自己承认了。”皇帝听了非常感动,称赞他是个长者。

开皇十四年,杨褒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驻守边疆。辽东战役的时候,他又作为行军总管跟随汉王到达柳城后返回。仁寿初年,嘉州的夷族和獠族作乱,杨褒率领两万步骑兵平定了叛乱。隋炀帝登基后,杨褒被任命为齐州刺史,不久改任齐郡太守,当地百姓都很安定。后来,又爆发了辽东之战,郡里负责督办战事的官员一个接一个地更换,有个西曹掾该去前线了,却装病不去,杨褒问他原因,那掾吏理亏,杨褒就打了他的板子。那掾吏竟然大喊:“我要去行在告你的状!”杨褒大怒,狠狠地打了百余下,几天后,那掾吏就死了。杨褒因此被免官,最后在家中去世,享年七十三岁。

郭荣,字长荣,自己说是太原人。他爹郭徽,在北魏大统年间当过同州司马。那时候杨坚(后来的隋文帝)还是个刺史,所以郭荣他爹跟杨坚他爹(后来的隋文帝)就认识了,算是有点交情。后来郭徽做到洵州刺史,还被封为安城县公。杨坚当皇帝后,任命郭徽当太仆卿,几年后郭徽就去世了。郭荣长得高大威猛,外表粗犷但内心缜密,跟认识他的人都挺合得来。

周朝的大宰相宇文护看中郭荣为人谨慎可靠,就把他提拔为中外府水曹参军。当时北齐老是来打仗,宇文护就派郭荣去汾州观察敌情。汾州跟姚襄镇离得很远,郭荣觉得这两个地方孤立无援,互相帮不上忙,就建议在两地之间再修一座城,互相照应。宇文护同意了。结果没多久,北齐将领段孝先就攻破了姚襄镇和汾州,只有郭荣新修的城池守住了。宇文护造了浮桥,带兵过河跟段孝先打仗。段孝先在上游放了很多大木筏去撞浮桥,宇文护让郭荣指挥负责水战的人把这些木筏都弄走。因为立了功,郭荣被封为大都督。

宇文护又因为经常有稽胡作乱,就让郭荣去安抚他们。郭荣在上郡、延安修建了周昌、弘信、广安、招远、咸宁五座城,堵住了稽胡的通道,稽胡从此不敢再轻易来抢劫了。后来杨坚当了皇帝(隋文帝),任命郭荣为宣纳中士。之后郭荣跟着杨坚打败了北齐,因为战功,赏赐了他二十匹马,六百匹绢,封他为平阳县男,还升官为司水大夫。

郭荣年轻的时候跟杨坚关系特别好,感情非常好,有一次晚上他们一起坐在月下聊天,杨坚跟郭荣说:“我观察天象,也看人间的事,周朝气数已尽,该我取而代之了。”郭荣当时就记住了杨坚的话。杨坚当皇帝后,把郭荣召来,拍着他的背笑着说:“我说的没错吧?”然后就让他当相府乐曹参军。没多久,又让他兼任蕃部大夫。杨坚称帝后,任命郭荣为内史舍人,因为以前的关系,封他为蒲城郡公,还提升了他的官职。后来郭荣又升迁为通州刺史。

仁寿年间,西南的夷族和獠族都叛乱了,朝廷就让郭荣当八州诸军事行军总管,带兵去平叛。一年多就平定了叛乱,朝廷赏赐了他三百多个奴婢。

隋炀帝登基后,郭荣被任命为武候骠骑将军,因为他以严谨正直而闻名。几年后,黔安的首领田罗驹在清江闹事,夷陵等郡的百姓和少数民族都响应了叛乱,皇上就下令郭荣去平叛。平叛成功后,郭荣升迁为左候卫将军。后来,他跟随皇上西征吐谷浑,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。在辽东之战中,因为战功卓著,他又升为左光禄大夫。

第二年,皇上又打算出征辽东。郭荣认为国家已经疲惫不堪,皇帝不应该频繁出征,于是就劝谏皇上说:“蛮夷无礼,这是臣下的职责。我听说,威力巨大的弩箭不会因为一只小小的老鼠而发射,何况是皇上您亲自冒着危险去征讨小小的叛贼呢?”皇上没听他的劝告。郭荣还是跟随军队攻打辽东城,他亲自冲锋陷阵,冒着箭石的危险,日夜穿着盔甲一百多天。皇上经常派人暗中观察将领们的表现,知道郭荣如此尽忠职守,非常高兴,经常慰劳鼓励他。

九年后,皇上到达东都洛阳,对郭荣说:“你年纪大了,不适合再长期在战场上奔波了,我打算给你封个郡守,你自己选择一个吧。”郭荣不愿意离开皇上,叩头谢恩,辞谢的言语悲切恳切,感动了皇上。于是,皇上任命他为右候卫大将军。过了几天,皇上在百官面前说:“像郭荣这样忠心耿耿的人,真是少见啊!”可见皇上对他多么信任。后来,杨玄感造反,皇上命令郭荣前去守卫太原。第二年,郭荣又跟随皇上到达柳城,途中生病了,皇上还派人前去探望他的病情,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。最终,郭荣在怀远镇去世,享年六十八岁。皇上为此停朝一天,追赠他为兵部尚书,谥号为“恭”,并赐予大量布帛。他有个儿子叫郭福善。

庞晃,字元显,是榆林人。他老爸庞虬,是周朝的骠骑大将军。庞晃从小就是个良家子弟,后来刺史杜达看中了他,让他当了州都督。周太祖打下关中后,任命庞晃为大都督,让他带着亲兵,经常跟在身边。所以庞晃就搬到关中住了。后来他又升迁为骠骑将军,继承了比阳侯的爵位。卫王宇文直去襄州镇守,庞晃跟着他,还是原来的官职。没多久,他和长湖公元定一起攻打江南,结果孤军深入,战死了。

过了好几年,卫王宇文直派庞晃的弟弟,车骑将军庞元俊,送去八百匹绢,把庞晃的尸体赎了回来。庞晃这才得以回到朝廷。朝廷任命他为上仪同,还赏赐了他二百段彩绸,之后他又继续侍奉卫王。

话说高祖以前当过随州刺史,路过襄阳的时候,卫王李晃特意去拜见他。李晃觉得高祖不是一般人,就和他交上了朋友。后来高祖卸任回京,李晃特意在襄邑迎接他。高祖特别高兴,李晃就对高祖说:“您这相貌非凡,将来肯定能当大官,九五之尊,希望您到时候别忘了我啊!”高祖笑着说:“别瞎说!”

过了一会儿,院子里飞来一只雄赳赳的野鸡,高祖让李晃射它,说:“射中了就有赏。将来我发达了,就拿这事儿当个预兆。”李晃一箭射中,高祖拍手大笑:“这是天意啊,你都能射中,说明你将来也能跟着我发达!” 然后高祖就把两个丫鬟赏给了李晃,两人关系变得更铁了。

后来到了武帝时期,李晃当上了常山太守,高祖当了定州总管,两人经常互相走动。没多久,高祖升迁到亳州总管,临走的时候,心情不太好。李晃就劝他说:“燕地和代地都是精兵强将的地方,现在要是贸然用兵,天下还不好掌控呢!” 高祖握着李晃的手说:“时机还没到。” 李晃后来也升了官,当上了车骑将军。

等高祖当上扬州总管的时候,还奏请让李晃跟着他一起。后来高祖当了丞相,就提拔李晃当开府,让他负责管理左右事务,非常器重他。高祖登基后,对李晃说:“当年射野鸡的事儿,今天应验了吧?” 李晃赶紧拜谢说:“陛下您是应天顺民,才能君临天下,您还记得以前的事,我真是太高兴了!” 高祖笑着说:“我怎么能忘了呢!” 然后又给李晃加官进爵,封他为右卫将军,还让他当了公爵,食邑一千五百户。

河间王李弘打突厥的时候,李晃跟着他当行军总管,到了马邑。他们还从另一条路绕过贺兰山,大败敌人,斩首一千多级。李晃为人刚强,当时广平王李雄权势很大,在朝中一手遮天,李晃经常顶撞他。有一次,李晃在军营里睡觉,李雄过去了他都不起来,李雄心里很生气。李晃还和高颎有矛盾,这两个人经常在皇帝面前说李晃的坏话。所以李晃在宫里当了十多年侍卫,官职一直没升。后来他被外放当了怀州刺史,几年后又升任原州总管。仁寿年间去世,享年七十二岁。高祖为他辍朝,还送了三百匹布、三百石米,并追赠谥号为“敬”。他的儿子李长寿也很有名,官至骠骑将军。

李安,字玄德,是甘肃狄道人。他爸爸李蔚,在北周当过朔州、燕州、恒州三个州的刺史,还被封为襄武县公。李安长得帅,又擅长骑马射箭。北周天和年间,李安辞去平民身份,当上了右侍上士,继承了他父亲的襄武公爵位。没多久,他又升官了,当上了仪同、少师右上士。后来高祖当了宰相,把李安招到身边做事,升他做了职方中大夫。高祖还特意提拔了李安的弟弟李悊当仪同。

李安的叔叔,时任梁州刺史的李璋,当时正在京城,跟北周的赵王密谋害高祖,还拉拢李悊当内应。李悊就跟李安说:“这事儿要是不说,就是不忠;说了,就是不义。丢了忠义,还怎么立身处世呢?”李安说:“高祖是咱们的父亲一样的长辈,怎么能背叛他呢?”于是,李安偷偷地把这事儿告诉了高祖。后来赵王等人被杀,高祖要给李安升官加爵,赏赐他东西。李安赶紧叩头谢恩,说:“兄弟俩没啥功劳,却得到这么大的赏赐,我们全家都感激涕零,不知道怎么报答您才好。没想到我叔叔那么糊涂,被坏人骗了,差点儿让我们家绝后,想想都觉得心如刀绞。您能饶我们全家一命,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了,我怎么能因为我叔叔的事儿,还想着升官发财呢?”说着,李安就趴在地上哭,悲伤得不能自已。

高祖被李安感动得变了脸色,说:“为了你,我特意留下了李璋的儿子。”然后就下令只处罚李璋本人,高祖还为李安隐瞒了这件事,没对外声张。不久,高祖又任命李安为开府,还把他封为赵郡公,李悊也升了仪同,被封为黄台县男。

隋朝开国皇帝登基后,就给安氏兄弟俩安排了官职,安氏兄长先是被任命为安内史侍郎,后来升迁为尚书左丞、黄门侍郎。在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他被任命为杨素的副将,还兼任行军总管,率领蜀地的军队顺江而下。当时陈军在白沙驻扎,安氏兄长对众将领说:“水战可不是北方人的强项。现在陈军依托险要地势停泊船只,他们一定会轻视我们,毫无防备。我们趁夜袭击他们,就能打败敌人!”众将领都同意他的计划。安氏兄长率领先锋部队,大败陈军。

隋文帝很高兴,还专门下诏书嘉奖他,诏书里写道:“陈贼自以为水战厉害,在险要的地方,更是认为官军不敢轻易进攻。开府亲将所率领的部队,夜间行动,摧毁了敌人的军队,活捉了许多敌人,增强了官军的士气,打击了敌人的胆量,你很好地完成了朕交给你的任务,朕听到后非常高兴。” 之后,他被提升为上大将军,又出任郢州刺史。没过几天,他又调任邓州刺史。安氏兄长请求调回朝廷担任内职,但隋文帝很看重他,没有同意他的请求,而是任命他为左领左右将军。不久后,他又升迁为右领军大将军,再次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、备身将军。安氏兄弟俩都掌管着禁卫军,皇帝对他们的恩宠非常深厚。

八年后,突厥入侵边境,安氏兄长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跟随杨素去讨伐。安氏兄长另辟蹊径,从长川出发,正好遇到突厥军队渡河,与他们展开战斗并取得了胜利。“**十年清净十年兵,十年清净十年兵。**” 仁寿元年,安氏兄长被任命为宁州刺史,安氏弟弟被任命为卫州刺史。安氏兄长的儿子琼,安氏弟弟的儿子玮,从小就在宫里长大,直到这时,他们八九岁了才被允许回家。可见皇帝对安氏兄弟俩的照顾有多么周到。

高祖皇帝曾经说起他当宰相时候的事儿,心里特别同情李安兄弟俩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亲情,就下了一道圣旨,旨意说:“先王制定的规矩,是用大义来裁断私情,割舍亲情,才能尽心侍奉君主,这样才能弘扬高尚的节操,体现出最高的公正。以前周朝气数已尽,天命将要转移到我们大唐,我刚开始执政,王业才刚刚奠定基础,正赶上这个乱世,奸邪小人特别多。上大将军、宁州刺史、赵郡公李安,他叔父李璋暗中勾结宗室亲戚,煽动李安的儿子们,包藏祸心,图谋不轨,灾祸就要爆发了。李安和他的弟弟,开府仪同三司、卫州刺史、黄台县男李悊,他们深知什么是忠于朝廷,什么是叛逆,表现出了赤胆忠心,李璋的阴谋败露,罪犯也被抓住了。我每次想起他们的忠贞节操,都非常感动,一直想着要重重赏赐他们,不应该耽误时间。但是这件事牵涉到他们的亲戚,我心里还有点犹豫,想让李安他们按照名教的规矩,有个合理的处置方法,我一直在反复考虑,所以拖延了好几年。现在我再次仔细查阅了圣贤的典籍,参考了以前的案例,父子天性,孝道和忠君都不能同时兼顾,更何况叔侄之间的感情比父子轻得多,礼法上本来就有轻重之分,他们能忘掉私情,一心为国,这才是符合大义的,应该表彰他们的功劳,再次下旨重重赏赐他们。”

于是,就封李安和李悊两人为柱国,分别赏赐绢五千匹,马一百匹,羊一千只。又把李悊提升为备身将军,晋封为顺阳郡公。李安对他的亲戚们说:“虽然我们家保全了,但是叔父却因此而遭了祸,现在接受了圣旨,我悲喜交加,又愧疚难当。”说着,他就悲伤地哭泣起来,不能自已。他之前就患有水肿病,这下病情加重,不久就去世了,享年五十三岁。死后被追谥为怀公,儿子李琼继承爵位。李安的幼子李孝恭,最有名气。李悊后来因为事情牵连被革职,发配到岭南,在路上病死了。

史书上说啊,宇文庆他们这些人,以前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,跟皇帝关系密切,有的跟皇帝是老朋友,知根知底;有的早就被皇帝委以重任,深受信任。他们沾了皇帝的光,享受着荣华富贵,平步青云,随着皇帝的兴衰而沉浮。 最后都得到了高官厚禄,子孙后代也因此受益,真是好啊!

可是,宇文皛从小在宫里长大,没受过什么正经教育,隋炀帝特别宠爱他,一点儿规矩都不讲。他能有什么出息呢?想想看,高祖对安、悊兄弟俩,根本就没有君臣之分,最后却把亲兄弟都杀掉了,这可是“大义灭亲”啊,跟咱们平时听到的那些故事完全不一样!虽然我们很同情他们,但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又有什么影响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