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彦师,字云房,是魏郡临漳人。他爷爷陆希道做过魏定州刺史,他父亲陆父子彰当过中书监,一家子都是高官。陆彦师从小就品行端正,受到当地名门望族的称赞。长大后,他酷爱学习,文章写得也很好。后来魏襄城王元旭把他招去做参军事。他父亲去世后,他辞去官职回家守孝,悲伤过度,差点儿撑不下去。他和哥哥陆卬一起住在墓地旁边,亲自挑土填坟。朝廷里的高官们都很敬重他,纷纷到墓地附近慰问,不管是初一十五,还是平时,探望的人络绎不绝,车水马龙。齐文宣帝听说后,非常赞赏,在陆彦师家门口树立旌表,还把他们住的地方命名为“孝终里”。
中书令河间邢邵向朝廷推荐他,还没等朝廷回复,彭城王萧浟做了司州牧,就把他招去做主簿。后来,陆彦师在朝廷里担任过很多要职,比如东阁祭酒。他哥哥陆卬本来应该继承他父亲始平侯的爵位,但因为陆彦师是兄弟中最小的,陆卬就上表请求把爵位让给弟弟。陆彦师坚决推辞,最终没有接受。当时人们都说陆家兄弟友爱孝顺,一家子都是好样的。后来,陆彦师升迁为中书舍人,不久又升任通直散骑侍郎。每当有使臣来访,朝廷都会挑选最优秀的主客来接待,陆彦师前后接待了六批使臣。
他后来又当上了中书黄门侍郎,因为他不阿谀奉承宦官,得罪了人,被贬到中山做太守。他在中山做了几年的好官,政绩显著。几年后,朝廷又把他召回朝廷,任命他为吏部郎中。北周灭了北齐后,他被授予载师下大夫的官职。到了北周宣帝时期,他又升任少纳言,被赐封临水县男的爵位,还出使幽州和蓟州。不久,杨坚做了丞相,陆彦师生病了,请求休假回邺城。尉迥将要造反,陆彦师隐隐约约察觉到了,于是把妻子儿女托付给别人,偷偷地回到长安。杨坚很欣赏他,任命他为内史下大夫,又授予他上仪同的官职。
杨坚称帝后,任命陆彦师为尚书左丞,并晋升他的爵位为子爵。陆彦师本来就多病,没过多久,因为工作繁忙,病情加重,他请求辞去官职,朝廷批准了他,让他在家休养,保留原来的官职。一年多以后,他又升任吏部侍郎。隋朝沿袭北周的制度,官员没有清贵之分,但陆彦师在任期间,选拔人才非常慎重,认真甄别士人和庶民,人们都称赞他。后来,他又因为生病被外放为汾州刺史,最终在任上去世。
田德懋,是观国公李仁恭的儿子。他从小就以孝顺友爱出名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因为父亲的军功,他被授予平原郡公的爵位,还担任了太子千牛备身(相当于太子的侍卫)。父亲去世后,他悲痛欲绝,瘦得像根骨头架子似的,住在墓地旁边,亲自挑土堆坟。
皇上听说后很感动,派员外散骑侍郎元志去慰问他。 皇上还亲自写信给他,信里说:“皇帝感谢田德懋。我知道你正处于悲伤之中,你的哀痛超过了礼仪的要求,你住在墓地旁边,亲自挑土堆坟。朕要以孝治天下,想大力弘扬孝悌之教,我和你家本来就有深厚的交情,听说你的孝行,朕非常感动和赞赏。现在春天温暖和煦,你的身体怎么样?应该节哀顺变,好好保重身体啊!” 同时还赏赐给他二百匹绢和一百石米,并且下诏表彰他的家门。
后来,田德懋先后担任太子舍人、义州司马等职务。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,他做到给事郎、尚书驾部郎,最终在任上去世。
薛濬,字道赜,是刑部尚书、内阳公的后代,他的父亲是周朝渭南太守薛琰。薛濬小时候就没了爸爸,从小就孤苦无依,但他孝顺母亲,名声远播。他从小就爱学习,很有志气,后来跑到长安去拜师学习。那时候正好是平定江陵之后,何妥回国,看到薛濬后觉得他与众不同,就亲自教他经书。周朝天和年间,薛濬继承了虞城侯的爵位,后来又当上了纳言上士、新丰县令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被提升为尚书虞部侍郎,不久又调任考功侍郎。皇上听说薛濬特别孝顺母亲,因为他母亲年纪大了,就赏赐给他车子、衣服、拐杖,还有四季的珍贵食物,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很荣耀。
后来薛濬的母亲生病了,薛濬愁眉苦脸,憔悴不堪,连认识他的人都认不出来了。等母亲去世后,皇上派鸿胪寺的人来负责薛濬母亲的丧事,并且让他把母亲葬回夏阳老家。那正是隆冬时节,天气特别冷,薛濬穿着粗麻孝服,光着脚,顶着风雪,从京城走到家乡,五百多里路,脚都冻烂了,流血不止,朝野上下的人都为他感到难过。当地老百姓想给他送些东西帮忙,都被他拒绝了。 很快,朝廷就让他回去上班了,薛濬多次诚恳地请求完成丧期,皇上虽然下旨不同意,但也很感动。
等薛濬回到京城,皇上看到他瘦得不成样子,非常难过,转头对大臣们说:“我看到薛濬如此哀伤憔悴,心里也感到悲伤难过。”皇上为此感慨了很久。最终,薛濬因为过度悲伤,病倒了,不久就去世了。他弟弟薛谟当时在扬州做晋王府兵曹参军事,薛濬临终前给他留了一封信,信里写着:
我从小家境不好,生活非常艰难,四处漂泊,经常吃不上饭。年纪轻轻就成了孤儿,没读过什么书,全靠父亲留下的教诲和母亲的良好家教,才坚持下来。我背着书包,带着干粮,不畏艰辛,四处求学,学习的劲头十足,根本停不下来。我努力学习,刻苦用功,把老师教的知识都牢牢记在心里,一直坚持到长大成人。
后来我辞去务农的工作,出来做官,到现在已经二十三年了。虽然官位不高,但我的俸禄足够养活家人,希望能够让父母安享晚年,尽孝道。没想到我这么虔诚,老天爷也不保佑,接二连三的灾祸降临,我的兄弟都被革职,我们家更是悲痛欲绝,无处申诉。我为此伤心欲绝,痛不欲生。
后来,灾难接踵而至,我受尽折磨,饱经痛苦,好不容易才捡回一条命,回到家中。如果人死后有知觉,我就能在地下见到父母了,这真是我最大的愿望啊!但是想想你孤身一人在外地做官,远在边疆,我心里真是又难过又后悔,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。恰好现在有信使,希望能和你当面道别。我忍着病痛等你回来,已经十天了。你还没来,看来我们就要阴阳两隔,永远分别了,这叫我如何不伤心呢?你要好好保重啊!你要好好保重啊!
薛濬写完了书就去世了,那年他四十二岁。有关部门把这事儿报给了皇上,高祖皇帝为此悲伤得流下了眼泪,还派人送去祭文吊唁,祭文中写道:“皇帝慰问故考功侍郎薛濬:唉!你为人品德端正,才能出众,确实配得上列祖列宗的期望,勤勉正直,功绩显著。不幸遭遇不幸,突然离世。你孝顺父母的诚心感动了朕,朕要格外隆重地祭奠你,但朝中典制有限。所以特地派人来,宣告朕的旨意,你的灵魂如果有知,就感受一下这份恩泽吧。呜呼哀哉!”薛濬为人清廉俭朴,死的时候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。
薛濬小时候,跟家族里的孩子们在小河边玩耍。他看见一条长着角和脚的黄蛇,就叫小伙伴们一起看,但是谁也没看见。薛濬觉得这是不祥之兆,回家后非常忧愁。他母亲逼问他原因,薛濬就把实情告诉了母亲。当时有个胡僧来家里化缘,薛濬的母亲害怕,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僧人。僧人说:“这是孩子吉利的预兆。而且这孩子将来会有很高的官位,但是寿命只有六七十年。”说完就走了,突然就不见了,当时大家都觉得很奇怪。后来薛濬果然在四十二岁去世,僧人说的“六七十年”也就应验了。他的儿子薛乾福,在武安郡做司仓书佐。
王颁,字景彦,是太原祁县人。他爷爷王神念,是梁朝的左卫将军;他爸爸王僧辩,是太尉。王颁从小就长得英俊潇洒,又有文有武,能力很强。他爸爸平定侯景叛乱的时候,把他当人质留在荆州。后来元帝被周朝军队攻陷,王颁就趁机进了关中。听说他爸爸被陈武帝杀了,他悲痛欲绝,昏过去好一会儿才醒过来,哭个不停,瘦得皮包骨头。等守孝期满后,他一直穿着粗布衣服,吃素菜,睡在稻草上。周明帝很欣赏他,召他当左侍上士,后来升迁到汉中太守,又升任仪同三司。开皇初年,因为平定蛮族有功,被加封开府,封蛇丘县公。他献上了攻打陈国的计策,皇上看了很惊讶,召见他,听完他的计策后,皇上感动得流泪,脸色都变了。
等到大举讨伐陈国的时候,王颁主动请缨,带领几百人马,跟随韩擒年夜间渡河。战斗中他受了伤,担心自己不能再打了,又悲又气,哭了起来。半夜睡着了,梦见有人给他药,醒来后伤口就不疼了,当时的人都说是他孝心感天。陈国灭亡后,王颁暗中召集他父亲生前的手下,聚集了一千多人,对着他们痛哭流涕。其中一个壮士问他:“郎君您来攻破陈国,灭了他们的国家,报仇雪恨了,为什么还这么悲伤?是不是因为您父亲死得太早,您没能亲手杀掉陈武帝?不如我们去掘开他的坟墓,烧掉他的棺材和骨头,这样也能表达您的孝心啊!”王颁磕头谢绝,额头都磕破了,流血了,回答说:“陈武帝是皇帝,坟墓很大,恐怕一夜之间挖不开,找到尸体,天亮了事情就暴露了,那怎么办呢?”那些人说那就准备工具,大家一起动手。于是他们夜里挖开了陈武帝的陵墓,打开棺材,发现陈武帝的胡子一根都没掉,根根都长在骨头上。王颁于是烧掉骨头,把骨灰用水冲了喝下去。然后他把自己绑起来,向晋王认罪。晋王把这件事上报给了高祖皇帝,高祖说:“朕是奉正义之名平定陈国的,王颁所做也是孝义之举,朕怎么能惩罚他呢!”于是就不追究了。
有关部门记录了他的战功,要给他加封柱国,赏赐五千匹布,王颁坚决推辞说:“我不过是沾了国家的光,才能报仇雪恨,我的出发点是个人私情,并非为国,这些官职和赏赐,我实在不敢接受。”高祖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。后来他被任命为代州刺史,政绩很好。母亲去世后他辞去了官职。后来他又担任齐州刺史,最终在任上去世,享年五十二岁。他的弟弟王頍,在《文学传》中有记载。
杨庆,字伯悦,是河北河间人。他爷爷和爸爸,都因为孝顺出名。杨庆长得好看,性格聪明伶俐。十六岁的时候,齐国子博士徐遵明见到他,就觉得他与众不同。长大后,他读了不少书。二十五岁那年,郡里推荐他为孝廉,但他因为要侍奉母亲而没去上任。他母亲生病,七十年都没解开衣带侍奉母亲。母亲去世后,他悲痛欲绝,瘦得像根骨头,亲自背土堆坟。齐文宣帝表彰了他家门,赏赐他布三十匹,棉花十屯,粮食五十石。高祖皇帝登基后,多次奖赏他,提升他为仪同三司,又派他去平阳做太守。他八十五岁在家去世。
郭俊,字弘乂,是山西太原文水人。他家和睦相处,七代人住在一起,狗猪同吃一锅奶,乌鸦喜鹊都在一起筑巢,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是孝义感召来的祥瑞。州县把这件事上报朝廷,皇上派平昌公宇文弼去他家慰问。治书御史柳彧巡视河北时,也表彰了他家门。汉王谅担任并州总管时,听说后非常赞赏,赏赐了他和兄弟二十多人每人一套衣服。
田翼,不知道是哪里人。他特别孝顺,以孝顺母亲闻名。他后母卧病一年多,田翼亲自更换干湿衣物,母亲吃饭他就吃,母亲不吃他就也不吃。母亲得了严重的痢疾,田翼认为是中毒了,就亲自尝了尝那些东西。母亲去世后,田翼悲痛过度昏死过去,他的妻子也因悲伤过度而死,乡亲们厚葬了他们夫妻俩。
纽回,字孝政,是山西河东安邑人。他非常孝顺,在周武成帝在位期间,父母去世后,他住在墓地旁边,亲自背土堆坟。坟前长出一棵麻,有一丈多高,树干粗壮,枝叶茂盛,冬天夏天都常青。有一只乌鸦栖息在上面,纽回大声哭泣,乌鸦也悲鸣,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。周武帝表彰了他家门,提拔他做了甘棠县令。开皇初年去世。
子士雄,从小就为人正直孝顺。父亲去世后,他就在墓旁搭了简易的住所,还亲自搬土堆坟。他家院子前有一棵槐树,以前长得非常茂盛,可自从子士雄守孝后,这树竟然枯死了。等到守孝期满,他回到家里,那棵枯死的树竟然又活过来了!高祖皇帝听说后,感叹父子俩的孝心感天动地,下诏表彰他们,并且把子士雄住的地方命名为“累德里”。
刘士俊是彭城人,特别孝顺。母亲去世后,他好几次都悲伤过度昏厥过去,然后又醒过来。他七天七夜滴水未进,住在母亲墓旁,亲自搬土堆坟,还种上了松柏树。就连狐狸和狼都好像被他的孝心感动了,主动给他送吃的。高祖皇帝登基后,特地表彰了他的家门。
郎方贵是淮南人,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,和堂弟郎双贵住在一起。开皇年间,郎方贵出门办事时遇到大雨,淮河水暴涨,他在渡口等船过河,船夫对他态度很差,还打折了他的胳膊。回到家后,双贵着急地问他怎么回事,方贵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他。双贵非常生气,跑到渡口把那个船夫打死了。渡口守卫把双贵抓起来送到县衙,经过审问,认定方贵是起因,判处死刑,双贵是帮凶,判处流放。兄弟俩都争着认罪,县衙无法判决,只好上报州府。兄弟俩在州府也各执一词,州府也难以裁决,他们俩甚至想一起投河自尽。州府把情况上报朝廷,皇上听说后很感动,特赦了他们的罪,表彰了他们的家门,还赏赐了他们一百匹布,后来郎方贵还当上了州主簿。
翟普林是楚丘人,以孝顺闻名。州郡多次征召他做官,都被他拒绝了,他只安心在家务农侍奉父母。乡里人都称他为“楚丘先生”。后来父母生病了,他亲自照顾,七十年不脱衣裳,日夜侍候。大业初期,父母相继去世,翟普林悲痛欲绝,几乎要失去理智。他住在墓旁,亲自搬土堆坟,即使在寒冷的冬天,也不穿厚实的衣物,只穿着一件单薄的麻衣。他家养的一条乌黑的小狗,一直跟着他在墓地守孝,每当翟普林悲伤哭泣,小狗也跟着悲鸣,看到的人都感叹不已。他家门前柏树上筑了两个喜鹊窝,喜鹊经常飞进他的屋子,一点也不害怕。大业年间,司隶官巡察时,上奏了翟普林的孝行,皇上便任命他做了孝阳县令。
李德饶是赵郡柏人县人,他家祖上很厉害,曾祖父李彻是魏朝的尚书右丞,他父亲李纯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做过介州长史。李德饶从小聪明好学,心地善良,大家都非常尊敬他。年轻的时候,他就当上了校书郎,还在内史省做事,参与处理文书。后来升任监察御史,秉公执法,即使是达官贵人的亲戚犯了错,他也敢于纠正。大业三年,他又升迁为司隶从事,经常到各地巡察,为冤枉的人平反昭雪,表彰那些孝顺和友爱的人。虽然官职不算很高,但他为人正直,品德高尚,在当时非常受人敬重,和他交往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才俊。他特别孝顺父母,父母生病的时候,他整天不吃东西,十几天都不脱衣服。父母去世后,他更是五天滴水未进,悲痛欲绝,吐了好几升血。下葬那天,正值仲冬大雪,他光着脚,穿着粗麻孝服,走了四十多里路,哭喊着几乎昏过去。参加葬礼的人有一千多人,没有一个人不流泪的。后来,他家院子里的树上竟然降下了甘露,还有喜鹊在屋檐下筑巢。
纳言杨达巡视河北时,特意到他家慰问,并把李德饶住的村子改名为“孝敬村”,乡里改名为“和顺里”。后来,李德饶被任命为金河县令,还没来得及上任,就碰上群盗四起。贼首格谦、孙宣雅等十多个头目,聚集在渤海地区。朝廷下令招安,但格谦他们害怕不敢投降。听说李德饶为人正直可靠,就派人上奏朝廷说:“如果派李德饶来,我们就会一起投降。”皇帝就派李德饶去渤海劝降那些贼寇。走到冠县的时候,正好遇到别的盗贼攻破了县城,李德饶不幸遇害了。
李德饶的弟弟李德佋,为人信守承诺。隋朝大业年间,他在离石郡做司法书佐,太守杨子崇非常器重他。义军起事后,杨子崇被害,尸体被丢弃在城下,李德佋悲痛地哭祭,并把杨子崇的尸体埋葬了。到了介休,他就去投奔义军,请求为杨子崇举行正式的葬礼。大将军非常赞赏他,于是追赠杨子崇官职,并让李德佋当使者,回离石为杨子崇办理丧事。
华秋是汲郡临河人。从小就没了爸爸,他特别孝顺妈妈,出了名。家里穷,他靠打零工养活自己。他妈妈生病的时候,华秋憔悴得不成样子,头发胡子都乱糟糟的,整个州里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。他妈妈去世后,他干脆就不梳头洗脸了,头发都掉光了。他在妈妈坟旁边搭了个棚子住下,自己扛土堆坟,有人想帮忙,他都跪下谢绝了。大业年间,开始征收狐皮,郡县里大规模捕猎。有一只兔子,被人追赶,跑进了华秋的棚子,躲在他膝盖底下。猎人来到棚子,看到这一幕,很惊讶,就放过了兔子。从那以后,这只兔子就经常在棚子里过夜,跟华秋很亲近。郡县里的人都赞扬他的孝心,都上报了朝廷。隋炀帝还派人来慰问他,并且表彰了他的家门。后来,土匪四起,经常在华秋的棚子附近出没,他们都会互相提醒:“别惹这个孝子!”因为华秋,乡里好多人都保住了性命。
徐孝肃也是汲郡人。他家族好几千户人家,大多都讲究奢华享受,只有徐孝肃为人节俭,孝顺父母,出了名。他从小就没了爸爸,不认识父亲长什么样,长大后,他就问妈妈要爸爸的样子,然后请画家画了父亲的画像,建了个小庙供奉起来,定期去祭拜。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,几十年来,家人没见过他发过一次脾气。等母亲年老多病的时候,徐孝肃亲自照顾,细心照料,忧心忡忡好几年,看到的人都忍不住为他悲伤。母亲去世后,徐孝肃吃素喝水,即使是大冬天也只穿单衣,瘦得皮包骨头。他给祖父母、父母都亲自扛土堆坟,在坟地旁边住了四十多年,头发蓬乱,赤脚走路,最后就在那里去世了。
他弟弟徐德备,聪明伶俐,通晓五经,在河朔地区被誉为儒者。徐德备去世后,他的儿子徐处默又在坟地旁边搭棚居住,他们家族世代孝顺,真是令人敬佩啊!
史书上这么说:以前啊,推崇敬爱长辈的道理,往往要靠王公贵族来推广;而近些年来,讲孝悌友爱的,大多是些普通老百姓。像彦师和道赜这样的人,有的家里世代都是高官显贵,有的自己发誓要为国家效力,结果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,真是令人惋惜啊!虽然他们的做法违背了先王的规矩,但也能看出他们内心仁义啊。
郎贵兄弟俩,为了救对方而自己差点牺牲,田翼夫妇,双双去世却留下了好名声。德饶以仁义感化了山贼,德佋以义行感动了国王,这些也都是值得称赞的。纽回、刘俊这些人,还有翟林、华秋之辈,他们的家里,要么长着茂盛的草木,要么有飞禽走兽在他们家附近亲近人,这可不是一般的孝悌之情能做到的,简直是通了神明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