卢思道,字子行,是范阳人。他爷爷卢阳乌,是魏朝的秘书监;他爸爸卢道亮,隐居不仕。卢思道从小聪明伶俐,口才好,性格又比较放荡不羁。十六岁那年,他遇到了中山人刘松,刘松写了一篇碑铭给他看。卢思道读完后,有很多地方不明白,于是就深受触动,关起门来认真读书,拜河间人邢子才为师。后来,卢思道自己写了篇文章给刘松看,刘松还是不太理解。卢思道就感慨地说:“学习的好处,可不是说着玩的!”于是他就向魏收借了很多书来看,几年时间,他的学问就非常渊博了。但他为人处世不太靠谱,喜欢轻视别人。
齐天保年间,《魏书》还没正式出版,卢思道就已经能背诵了,因此受到了严厉的责罚。他后来又多次犯错,所以一直没得到重用。后来,左仆射杨遵彦向朝廷推荐了他,卢思道就当上了司空行参军,还兼任员外散骑侍郎,并在中书省任职。文宣帝去世的时候,朝中大臣都要写十首挽歌,选出最好的来用。魏收、阳休之、祖孝徵这些人,顶多也就写出一两首,只有卢思道一个人写了八首。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为“八米卢郎”。后来,他泄露了宫廷的秘密,被贬到丞相府西阁当祭酒,后来又做过太子舍人、司徒录事参军。他当官期间,总是被批评责备。后来因为私自动用库房的钱,被免职回家了。
他在蓟北地区,曾经感慨万千,写了一首五言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,人们都觉得这诗写得很好。过了几年,他又当上了京畿主簿,后来又做过主客郎、给事黄门侍郎,还在文林馆当过待诏。周武帝平定齐国后,授予他仪同三司的官职,他赶赴长安,和同辈的阳休之等人一起创作了《听蝉鸣篇》。卢思道写的这部分,词意清新明了,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。新野的庾信看过所有参与创作的人的作品后,对卢思道的作品赞赏有加。没过多久,因为母亲生病,他就回到家乡。这时,他同郡的祖英伯以及他的堂兄卢昌期、宋护等人举兵造反,卢思道也参与其中。周朝派柱国宇文神举去平叛,卢思道按律当死。但宇文神举听说过他的名声,把他叫出来,让他写一篇战报。卢思道提笔就写,一气呵成,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改,宇文神举很欣赏他,就饶了他一命。后来,卢思道被任命为掌教上士。高祖当了丞相后,提拔他做了武阳太守,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。他写了一篇《孤鸿赋》来表达自己的情怀,赋中写道:
我年轻的时候,从家乡来到京城,很快就结识了不少知音,得到很多达官贵人的赏识。二十岁出头就当了官,因为一些人夸大其词,所以我不小心有了虚名。像杨令君、邢特进这些名流,都对我非常尊敬,热情地接待我,极力吹捧我,抬高我的身价。可是我本来才能平庸,性格又懒散,对名利财富,一点也不热衷。虽然在官场上混迹了三十年,但我心里始终保持着独处超脱的想法。
我身体不太好,有点小毛病。后来被外放去东原做官。洪河边上,广阔的平原一眼望不到边,远离了官场的喧嚣,只有鱼鸟为伴。有一只离群的鸿雁,被猎人捉住了,驯养之后,献给了我。我把这只鸿雁养在池塘边,每天早晚欣赏它。既能排解忧愁,又能缓解我的小毛病。《易经》说“鸿渐于陆”,形容鸿雁羽毛漂亮;《扬子法言》说“鸿飞冥冥”,形容鸿雁飞得很高;《淮南子》说“东归碣石”,是说鸿雁为了躲避炎热而飞往东边;平子赋里说“南寓衡阳”,是说鸿雁为了躲避寒冷而飞往南方。
这只鸿雁,它优雅的步态,清脆的鸣叫,高洁的心志,高远的韵致,像凤凰、鸾鸟一样高贵,很少能见到它的同类。可是现在它却羽毛受损,孤零零地待在墙根下,啄食着粗糙的谷物,和鸡鸭为伍,这难道不令人惋惜吗!我五十岁了,时间过得真快啊!仔细想想自己这一生,感慨万千,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来安慰自己。文章的词是这样的:
(此处应插入作者所作的赋,因原文未提供,故无法翻译)
一只孤雁,羽毛奇特,生来就有着高洁的气质,远在辽东出生。羽毛快要脱落的时候,它随着和煦的春风鸣叫,在厚厚的冰雪云层中,矫健地拍打着翅膀飞翔。它飞过绵延无尽的岛屿,穿过迷蒙的霜露,惊扰了鱼群密密的网,也害怕了落雁射出的弓箭。
等到斗柄指向东方,女夷负责掌管月亮的时候,它就飞到寒门人家,然后轻盈地飞向玄阙(宫殿)。天高气爽的时候,它就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,时而在淮河边鸣叫,时而在江边鸣叫。它摩擦着赤霄(红色的天空)凌厉地飞翔,凭借着丹气(红色的气流)威风凛凛,逆着凛冽的北风,享受着迟缓的阳光。
春天,鄱阳湖水涨,洞庭湖碧绿,它整理好羽毛,和众多同伴一起嬉戏玩耍。它抖动着雪白的羽毛迎着风,收敛着霜白的羽毛等待着旭日,吃饱了江湖里的水草,又饱食了原野上的谷物。它高高地飞翔,声音此起彼伏,洁白如齐国的冰纨,皎洁如同密山的玉石。
早晨,它在清露中洗浴,缓缓地迈着步子;傍晚,它在芳香的洲渚休息,伸长脖子乘着水流而下;冬天它和同伴们一起追逐嬉戏,在沅水边过夜;夏天它又返回故乡,飞越茫茫的沙漠。它盼望着与玄鹄为伴,与朱鹭相依,厌倦了天空的广阔无垠,便降落在河边的花草丛中。
突然,它遇到了罗人设下的网,和猎人架设的陷阱,它永远告别了广阔的天地,落入了重重包围之中。起初,它被困在笼子里,害怕刀俎,它拼死挣扎,痛恨自己失去了自由。最终,它被驯服在庭院里,栖息在池塘边,吃着稻谷和粱米,自由自在地生活。
于是,它收敛了翅膀,收缩了脖子,屏住了呼吸,压抑了声音,泯灭了对烟霞高处的向往,埋葬了对江海幽静的思念。什么时候才能昂起头,振翅高飞,飞向太清之境,在空中盘旋飞舞,飞到遥远的城池呢?凶猛的禽鸟看它也不觉得珍贵,小鸟也瞧不起它,它安于现状毫无羞耻之心,又怎么能再次冲向天空,恢复往日的荣耀呢?
像图南的鸟那样,虽然伟大却令人羡慕,像栖息在睫毛上的虫子那样,虽然渺小却并不卑贱,它们都在天地间各得其所,并不互相争斗。它不听咸池的音乐,不吃太牢的祭品,它和普通的鸡一起饮水,和野鸭一起觅食。它不张扬炫耀以求闻名,也不刻意改变外形以求被人看见,它只是在沼泽和水塘边安居乐业,保持着内心的平静。它对荣辱淡然处之,只接受君子的偶尔垂顾。
开皇年间刚开始的时候,因为我母亲年纪大了,我就上表请求辞官,皇上恩准了我的请求。
我这个人呢,有点自以为是,恃才傲物,得罪了不少人,所以仕途一直不顺。后来我又写了一篇《劳生论》,直接批评了当时的社会现状,文章里写道:
《庄子》说:“天地劳我以生。”这话说得真对啊!我今年五十岁了,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,回想过去,我这一辈子真是够辛苦的。所以写了这篇东西,顺便说说当时的那些事儿。
辞官回家后,有一天有客人来拜访我。过了一会儿,他打量着我,开口说道:“生命是天地间最大的恩德,人是有生命中最灵秀的,所以能与天地阴阳相配,在万物中最为尊贵。长得漂亮还是丑陋,聪明还是愚笨,这些差别就像天壤之别;为人处世各有不同,有的像入海,有的像登山。您老人家出生名门望族,祖上九代都是朝廷官员,天赋异禀,才华横溢,万人敬仰,学识渊博,又向往孔子的门徒那样周游列国,辞藻华丽,文笔堪比汉朝的那些名臣。您为人处世有原则,进退有礼,不阿谀奉承,也不骄傲自满,不忧愁也不快乐,无论身处高位还是低贱,言谈举止都那么从容不迫,真是令人羡慕啊!我真是打心眼里佩服您!”
我笑了笑说:“你还没想过这个问题吗?你说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呢?你仔细听,我慢慢给你解释。人活着,其实跟没活着差不多。我这一辈子,劳碌又辛苦,年轻的时候,认真学习,规矩谨慎,努力向上。做了官以后,虽然清廉,却也身不由己,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,失去了自由洒脱的本性,也淡忘了江湖的豪情。我被卷入风波,跌跌撞撞,忧愁和劳累接踵而至,事情一件接一件,没完没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出身高贵,所以遭到官场同僚的嫉妒;因为我才能出众,所以遭到庸人的嫉恨。我勤奋好学,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就对我侧目而视;我说话直率,那些木讷的人就对我心怀不满。不只是像虫子一样吝惜春天的甘露,像鸱鸮一样吝啬腐烂的老鼠,像相如在江都长叹,像屈原在长沙不归,我还像鲁仲连一样被臧仓轻视,像楚国人一样遇到靳尚的刁难,像赵壹一样被人写哀歌,像张升一样被人痛哭。在齐国的末年,没有遇到明君,像申不害、商鞅那样,只能隐退,无处容身。像段珪、张让那样的人,视金钱如粪土;像贾谧、郭淮那样的人,贪婪无度。他们滥用刑法,祸及池鱼,我听惯了小人谗言,也见识过权臣的残暴。即使在周朝末年,我也碰上了昏庸的国君,上朝时,我战战兢兢,汗流浃背,就像莒国人登上焦原一样危险,就像齐国人拿着马尾一样提心吊胆。
再说说我年轻时,在崎岖的山路上骑马赶路,在偏远的地方风吹雨打,日夜操劳,不敢懈怠,这些都只是我经历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。现在天下太平,四海升平,朝廷上贤臣良相辅佐,下边有能臣干吏效力,像岐伯、善卷那样的人,都羞于为官场上的黑暗所蒙蔽;像卞随、务光那样的人,都后悔过从政。我已经年过半百,快要到知天命的年纪了,按照礼法,我应该退休了,也应该安享晚年了。就像一片树叶随风飘落,不会影响整片树林的茂盛;就像一对鸳鸯飞走,不会影响整个湖泊的生机勃勃。
我想在田间耕作,在井边劳作,早晨欣赏南山的朝霞,晚上观赏北堂的明月;学习氾胜之的农业著作,学习其精妙的种植技术;学习崔实等人的治国方略,并努力实践。早晨戴着蓑笠,与农夫为伍;晚上与乡邻谈论农事。饮着美酒,高歌畅饮,感觉天地之间,只有一片祥和。
“这是野人的快乐啊,你莫非因此羡慕我吗?”
这位客人说:“你经历的事,我已经听说了。其他人也想知道个大概,你来说说吧。” 我回答说:“云彩飞逝,泥土沉落,高低贵贱不同,动静轻重各异。所以有些人能够驰骋于天空大海,轻而易举地捕捞沼泽里的鱼虾;有些人却在山林里挥舞着斧头,辛辛苦苦地砍伐树木。我晚年赶上了太平盛世,得以实现自己微薄的志向,观察世事兴衰,目睹时局的危险和动荡。冬天漫长的夜晚,我静静地思考,常常为此叹息哀伤,泪流满面。人的寿命不过百年,短暂得令人惋惜,如同飞驰的骏马和流逝的闪电,转瞬即逝。想想我几十年来的经历,穷困富贵,荣辱兴衰,这些事情都微不足道。然而,有识之士很少,无识之士却很多,他们心胸狭隘,见识浅薄,轻浮急躁。在家就心狠手辣,不孝不义;出门就阿谀奉承,毫无廉耻。他们不知足,忘记了伯夷叔齐的清高品德;他们争名逐利,抛弃了周任的忠贞操守。从远古时代起,这种社会弊端就已存在,到了近代,这种害虫更加猖獗。范仲淹那种推辞让贤的风气,已经无人继承;《夏书》中记载的昏庸无道的罪过,却成了当权者的行为准则。
清晨,小车挤满了董卓、石崇的住宅;傍晚,华盖车堵满了阎忠、窦融的府邸。这些人个个肥头大耳,卑躬屈膝,巴结权贵,讨好上司。他们巧言令色,取悦权贵,假装哭泣,以博取同情。他们进献美酒佳肴,远方进贡奇珍异宝,美女佳人,对他们来说如同敝履,金银财宝,也弃之如敝屣。等到邓通失势,连一根簪子的贿赂都拿不出来;梁冀被诛杀,五侯的显赫地位也随之消失。那些曾经争着买官求职,早晚去拜见权贵的人,那些曾经追逐权贵、巴结权贵的旧友,那些曾经在权贵家里做客的人,开始时都吓得魂飞魄散,如同牛看到老虎一样惊恐万分,脸色苍白,如同叶公见到龙一样害怕;过一会儿,他们又趾高气昂,昂首阔步,抛弃了廉颇的府邸,跑到圣卿的家里哭诉。他们的车子扬起尘土,来势汹汹,如同离弦之箭;他们的权势转瞬即逝,如同断弦的琴声。糖蜜并非真正甘甜,山川也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,变化万千,难以捉摸。这些人都是衣冠楚楚的士族,有的还很有才华,却毫无廉耻,不畏惧法律,不顾及朋友的颜面,也不在乎妻子的感受。他们表面上装出一副厚道的样子,内心却盘算着各种阴谋诡计,因此他们就能够身居高位,治理州郡,欺压百姓,大发横财。他们沉醉于歌舞升平,享受着荣华富贵,耳朵听腻了丝竹之声,嘴巴吃厌了山珍海味。虽然人们都知道这是不对的,但当权者却不管不问,世风日下,弊端如此严重。
我呢,却与世俗格格不入,甘于清贫,深感仕途的险恶,害怕被卷入政治漩涡。我心如死灰,不追求名利,家中没有余粮,也不花钱。我偶尔参与一些官场活动,几十年来一直默默无闻,我的愚笨也常常被人耻笑,我之所以向你诉说这些,就是为了表明我的心迹。真正的圣明君主,会摒弃浮华,崇尚朴实;人们明白了荣辱的道理,社会就会变得安定祥和。如果君主能够励精图治,推行教化,像方孝孺、邵雍那样的贤臣辅佐,在外加强武备,推行王道,社会风气纯正,选拔人才,不滥用职权,那么那些投机取巧、阿谀奉承的人就会被清除,轻浮浅薄之辈就会销声匿迹。粗糙的石头会变成珍贵的玉石,杂草会变成美丽的兰花。过去那些扰乱社会、败坏风气的现象,现在都消失了,再也没有人敢轻视我了。
《易经》上说:“圣人有所作为,天下万物都能看见”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!
这句翻译比较直白,没有太多口语化的表达,因为原文本身就是比较正式的书面语。 如果要更口语化一些,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调整。比如,如果是在朋友之间聊天,可以改成:“你看,《易经》里都说了:‘圣人作而万物睹’,这不就是嘛!” 但因为没有上下文,所以这里保持了原文的庄重感。
一年多后,我被征召入朝,奉皇上的命令去郊外迎接陈使臣。没过多久,母亲去世了,我悲痛万分。没过多久,我又被起用,担任散骑侍郎,并代理内史侍郎的职务。
那时候朝廷正讨论设立六卿,打算让我担任大理卿。我(思道)就上奏说:“朝廷里已经有驾部,寺里还留着太仆寺;朝廷里已经有刑部,寺里还要设立大理寺,这样一来,就显得重视畜牧而轻视刑法,实在是不妥当。”我又说,皇宫大殿不是杖责的地方,朝中官员犯了应该受杖责的罪,应该允许他们用钱赎罪。皇上都非常赞赏并采纳了我的建议。
这一年,我(思道)在京城去世,享年五十二岁。皇上非常惋惜,还派使者去吊唁祭奠。我生前留下三十卷文集,在当时广为流传。我的儿子赤松,在大业年间,官至河东长史。
卢昌衡,字子均,他爹卢道虔是魏国的尚书仆射,是个大官。昌衡小时候叫龙子,长得又帅又有气质,举止谈吐都特别得体,而且读书多,还会写草书和行书。他弟弟卢思道,小名释奴,兄弟俩在家族里都特别出名,所以幽州人就说:“卢家千里,释奴、龙子。” 这句可是当时流传很广的赞誉啊!
十七岁那年,魏国的济阴王元晖业把他招到身边当太尉参军事,还兼着外兵参军。后来齐朝篡魏,他当过平恩令、太子舍人。之后被仆射祖孝徵推荐,升了尚书金部郎。祖孝徵经常说:“我用卢子均当尚书郎,我觉得对得起幽州人的评价了!” 后来他又兼任散骑侍郎,还接待过周朝的使臣。北周灭齐后,他被授予司玉中士的官职,还和斛斯徵一起修订礼仪法令。隋朝开皇年间,他被任命为尚书祠部侍郎。
高祖皇帝曾经召集所有官员,让他们自己汇报功劳,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夸耀自己,只有卢昌衡一句话没说。左仆射高颎当时就觉得他很特别。 后来陈朝的使臣贺彻和周濆先后到隋朝来访问,朝廷每次都派卢昌衡去接待他们,可见朝廷对他的器重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外派到徐州当总管长史,政绩非常出色。吏部尚书苏威评价他说:“他的品德是做人的榜样,他的行为是做官的典范。” 很多人认为这是对卢昌衡最好的评价了。
有一次,他路过浚仪,骑的马被一头牛撞死了。牛的主人来道歉,想赔偿马的价钱,卢昌衡却说:“牲畜相撞,很正常的事,这怎么能怪人呢?你干嘛要道歉?” 他拒绝了赔偿。他为人宽厚,不计较这些小事,这只是他性格的一个缩影。后来他又升任寿州总管长史。当时的总管宇文述非常敬重他,把很多州里的事务都交给他处理。一年后,他又升任金州刺史。
仁寿年间,他奉诏担任河南道巡省大使,回来后因为办事得力,被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,还赏赐了他三百匹布。卢昌衡觉得自己年纪大了,就上表请求退休,皇上优诏没有批准。大业初年,他又被征召为太子左庶子,前往洛阳赴任,结果在路上去世了,享年七十二岁。他的儿子叫卢宝素和卢宝胤。
李孝贞,字元操,是赵郡柏人县人。他爸爸李希礼,曾经做过齐国的信州刺史,他们家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。李孝贞从小就喜欢学习,文笔也很好。在齐国的时候,他先是在司徒府当了个参军事。他为人清静寡言,不随便跟人交往,只和他的堂兄仪曹郎中李骚、太子舍人李季节、博陵人崔子武、范阳人卢询祖这几个朋友交情深厚,关系铁得像金子一样。后来,他通过考试,考中了第一名,被任命为给事中。
那时候,黄门侍郎高乾要和亲,需要办很多事情,就向李孝贞提亲。李孝贞拒绝了他,从此两人就结下了梁子。高乾暗地里中伤李孝贞,把他贬到太尉府当了个外兵参军。后来,他又先后担任了中书舍人、博陵太守、司州别驾,还兼任过散骑常侍,出使过西周,回来后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。西周武帝灭了齐国后,李孝贞被授予仪同三司、少典祀下大夫的官职。隋宣帝即位后,他又升任吏部下大夫。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,尉迥在相州造反,李孝贞跟着韦孝宽去平叛,因为立了功,被授予上仪同三司的官职。
开皇年间,他被任命为冯翊太守,因为犯了庙讳,所以大家就称呼他的字“元操”了。几年后,他又调任蒙州刺史,当地百姓都很拥戴他。从那以后,他就很少再写文章了。有人问他为什么,他就长叹一声说:“我五十岁了,时间过得真快啊,头发都白了,身体也衰老了,对官场和文墨的兴趣,都一起消失了,真是令人悲伤啊!” 但是,每逢休息的时候,他总是会请朋友来,一起唱歌喝酒,玩得很开心。后来,他又被征召回朝,担任内史侍郎,和内史李德林一起负责处理文书。但是,李孝贞处理政务的能力不算强,经常被认为处理得不好,皇上因此很生气,下令御史调查他的事情,结果他被贬到金州当刺史。最后,他在任上去世了。他写了很多文章,整理成二十卷的文集,流传于世。他有一个儿子叫李允玉。
李孝贞的弟弟李孝威,也很有声望,隋炀帝大业年间,官至大理少卿。
薛道衡,字玄卿,是山西汾阴人。他爷爷薛聪,做过魏国的济州刺史;他爸爸薛孝通,做过常山的太守。薛道衡六岁就成了孤儿,但他特别努力学习。十三岁的时候,他读《左氏传》,读到子产辅佐郑国的故事,就写了一篇《国侨赞》,文章写得特别好,大家都觉得很惊艳。
后来,薛道衡的名气越来越大,齐国的司州牧、彭城王萧浟把他招去做兵曹从事。当时的尚书左仆射,弘农杨遵彦,那是位了不起的人物,见到薛道衡后都赞叹不已。之后薛道衡被授予奉朝请的官职。吏部尚书陇西辛术和他聊过天,感叹道:“郑国的治国之业不会断送啊!”河东裴谳则评价他说:“自从王朝迁都到河朔地区,我以为关西地区像孔子那样的人才很难遇到,现在又遇到了薛先生!” 北周武帝当上丞相后,就召薛道衡做记室,武帝即位后,薛道衡又升迁,做了太尉府主簿。一年多后,他又兼任散骑常侍,负责接待周朝和陈朝的使节。
武平年间,朝廷下令让他和一些儒生一起修订《五礼》,之后又任命他为尚书左外兵郎。陈朝的使者傅縡来齐国,薛道衡又兼任主客郎接待他。傅縡送给他一首五十韵的诗,薛道衡也回赠一首,南北两地都对他们的诗歌赞赏不已。魏收评论说:“傅縡这就像用蚯蚓去钓大鱼一样。”后来薛道衡被任命为文林馆待诏,他和范阳的卢思道、安平的李德林齐名,关系很好。他又以本来的官职兼任中书省直省官,不久被提升为中书侍郎,同时还兼任太子侍读。在后主时期,他越来越受重用,但也因此招来了一些阿谀奉承的非议。后来,他和侍中斛律孝卿一起参与政事,薛道衡提出了很多周全的策略,但斛律孝卿没有采纳。齐国灭亡后,北周武帝任命他为御史二命士。后来他回到家乡,从州主簿做起,最后做到司禄上士。
高祖当上宰相后,跟着元帅梁睿去打王谦,还代理过陵州刺史。大定年间,被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,又代理了邛州刺史。高祖登基后,因为一些事情被罢官。后来河间王弘去北方征讨突厥,高祖被召去当军书记,回来后被任命为内史舍人。同年,他还兼任散骑常侍,出使陈国。
道衡上奏说:“江东只不过是偏远的一小块地方,却长期僭越称帝,这都是因为永嘉年间以后,中原地区四分五裂造成的。刘渊、石勒、符坚、姚苌、慕容氏、赫连氏这些人,都妄称帝号,最后都灭亡了。北魏从北到南统一,还没来得及远征。北周和北齐先后建立,都致力于兼并,所以江东一直没有被讨伐,已经好多年了。陛下圣德非凡,继承了皇位,比肩三代明君,平定了全国,怎么能容忍小小的陈国长期存在于天网之外呢?我这次出使,请求责令陈国称臣纳贡。”高祖说:“朕打算暂时忍耐,先不理会他们,不要用言语去责备他们,明白我的意思就行了。”
江东人喜欢诗词歌赋,陈后主尤其爱好诗词,道衡每次写诗,江东人都争相传诵。等到八年后讨伐陈国时,道衡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,还兼管文书。大军到达长江边,高颎晚上坐在营帐里,问道衡:“这次讨伐陈国,能成功吗?你来说说看。”
道衡回答说:“要论大事的成败,首先要用正确的道理来判断。《禹贡》里记载的九州,本来就是帝王的疆域。东汉末年,群雄并起,孙权兄弟占据了吴、楚之地。晋武帝受命于天,很快就把吴国灭了,永嘉年间南迁,才导致了再次分裂。从那时起,战争就没断过,盛极必衰,这是天道的规律。郭璞说过:‘江东偏安称王三百年,最终还是要回归中原。’现在时间差不多了。从天命来看,一定能成功!第一,有德行的人兴盛,没有德行的人灭亡,自古以来兴衰更替,都是这个道理。皇上勤俭节约,关心百姓疾苦,陈叔宝却穷奢极欲,荒淫无度,上下离心,人神共愤,这注定要失败!第二,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才,陈国的官员都是有名无实。陈叔宝重用小人文庆处理政事,尚书令江总只顾着吟诗作赋,根本不是治理国家的人才,萧摩诃、任蛮奴是他们的主要将领,不过是一些匹夫之勇罢了。这注定要失败!第三,我们有道义,国力强大,他们没有德行,国力弱小,他们的军队不过十万。从西边的巫峡到东边的大海,我们把他们分割开来,他们就会力量分散,难以抵抗;如果他们集中兵力,就会顾此失彼。这注定要失败!第四,我们势如破竹,胜利就在眼前!”高颎高兴地说:“你分析成败,条理清晰,我一下子就明白了。我本来以为你只是个有才学的人,没想到你的军事谋略如此高明!”
道衡回来后被任命为吏部侍郎。后来,因为提拔人才的事,有人说他结党营私,偏袒苏威,任人唯亲,于是他被罢官,发配到岭南边远地区。晋王广当时在扬州,暗中派人劝道衡从扬州走,想奏请朝廷留下他。道衡不喜欢晋王,听了汉王谅的计策,就从江陵走了。不久朝廷下诏征召他回朝,任职于内史省。晋王因此对他怀恨在心,但鉴于他的才能,还是对他比较客气。几年后,道衡被任命为内史侍郎,加封仪同三司。
薛道衡写文章的时候,总是躲在空荡荡的房间里,靠着墙躺下,要是听到门外有人,就生气,可见他思考得有多认真。隋文帝经常说:“薛道衡写的文章,正合我意!”但是又告诫他不要写得过于奇特。后来,文帝很欣赏他的工作能力,对杨素和牛弘说:“道衡年纪大了,工作又辛苦,应该让他享受荣华富贵。”于是就提升他的官职,赏赐他一百匹布。道衡推辞说自己没有功劳,文帝说:“你这么长时间在朝廷关键岗位上工作,国家大事都是你负责传达的,这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?”薛道衡长期担任要职,名声越来越大,太子和诸位王爷都争着和他交往,高颎、杨素也很欣赏他,他的名声非常显赫,一时之间无人能及。
仁寿年间,杨素独揽朝政,薛道衡和杨素关系很好。皇帝不想让薛道衡长期掌握机密,就把他外放到襄州做总管。薛道衡长期以来为朝廷奔波劳碌,突然被调离,心里非常悲伤难过,说话都哽咽了。隋文帝神色黯然地说:“你年纪大了,为朝廷服务很辛苦。我想让你去那里当将领,顺便安抚百姓。你现在离开,我感觉就像失去了一条胳膊一样。”于是又赏赐他三百匹布,一条九环金带,一套时令衣服,十匹马,安慰他并送他离开。他在襄州做官清廉简朴,百姓都感激他的恩德。
隋炀帝继位后,薛道衡被调任番州刺史。一年多后,他上表请求退休。隋炀帝对内史侍郎虞世基说:“薛道衡要来了,应该用秘书监的职位来接待他。”薛道衡到了之后,上奏了《高祖文皇帝颂》,文章里写道:
一开始,天地混沌一片,啥也没有,比最早的文字记录还要早不知道多少年。那个时候,人类的文明根本无法想象,也根本没法用语言描述,更别说亲眼所见了。那时候的人类,跟鸟兽差不多,住山洞,喝露水,跟其他的动物没什么区别,哪来的什么高贵的人性,哪来的什么智慧呢?
后来,伏羲、神农、黄帝这些大神出现了,再到唐尧虞舜时代,他们开始制定法律制度,教化百姓,这才让帝王的职位变得尊贵,圣人的道理变得重要起来。夏、商、周这几个朝代,大禹、汤王、文王、武王这些君主,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,他们的功德都载入了《诗经》的《雅》、《颂》篇章,但这些朝代也都最终衰败了,还经历了不少战争。
秦朝只是个过渡,它把严刑峻法当作治国的根本;汉朝虽然有图谶,但治理国家的方式也是兼用霸道和王道。后来天下大乱,三国鼎立,到了东汉末年,全国各地都打仗。全国各地都像鲸鱼和鲨鱼一样互相残杀,到处都是战争的痕迹。虽然曹操占据了洛阳,司马懿控制了关中,但还是没能平息战乱,天下依然混乱不堪。
能够经历这么长时间,统一全国,像秋天树叶一样繁荣昌盛的,只有大隋朝了吧!
话说高祖皇帝出生的时候,屋里闪耀着红光,平时却深藏不露,紫气冲天。他天生龙颜日角,玉质珠光,这些都记录在史册上,也表现在他的仪表上。他出身名门,祖上积德累功,跟周文王、周武王那样的开国之君不一样,他家世不是突然暴富的。他历经磨练,步步高升,官至六卿之首,地位在百官之上,就像古代的太尉、司空那样位高权重。
等到朝代快要衰亡,天下大乱的时候,战火纷飞,奸臣贼子作乱,占据河朔地区,又连结山东地区;蛮夷首领作恶,堵塞白马关,占据成皋。庸国、蜀国背叛朝廷,依仗铜梁险要;郧国、黄国叛乱,引来金陵的盗贼。三川地区已经动荡不安,九鼎即将被夺走。高祖皇帝就像龙飞凤舞一样,迅速崛起,应验了赤伏符和玄狐箓的预言,他统领百战百胜的将领,调动天兵天将,平定了叛乱,消灭了敌人,就像古代的神话故事一样,迅速平定了叛乱。他没用多少兵力,也没打多少仗,很快就平定了叛乱,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。
国家重新稳定,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朝拜,乐师们都吓得不敢演奏,生怕乐器会发出异样的声音。百姓都拥戴他,上天也认可了他。他登基之后,举行祭祀大典,祭祀天地,改朝换代,定都长安。长安地理位置优越,符合天象。他励精图治,整顿朝纲,改革弊政,移风易俗。但是,边疆地区仍然战乱不断,匈奴等蛮夷部落经常入侵,樊哙曾经因此战败,李陵也因此被俘。周朝、齐朝都曾经强大,但都无法彻底解决边患。
直到高祖皇帝登基,他运用天策,平定四方,边疆的蛮夷部落都臣服于他,广阔的土地都纳入他的版图。南方地区也曾经战乱不断,总有假冒皇帝的人出现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终于迎来了太平盛世。当今皇帝继承了先祖的基业,英明神武,平定叛乱,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,国家繁荣昌盛。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,发展文化,天下大治。
华夏自古以来战乱不断,时间久了,大家就习惯了战争,也习惯了虚伪。圣人的教诲都没人记得了,先王的制度也都废弃了。于是皇帝下令整理编撰《五礼》,又命令太子整改六乐的制度。祭祀用的玉帛、酒器等礼仪都规范了,金石、丝竹等乐器演奏的雅俗也区分开了。
皇帝非常重视政务,日夜操劳,早朝晚退,废寝忘食,总是担心百姓生活不安稳,害怕任何事情出现差错。他实践先王治国的方略,晚上想着白天的事,白天想着晚上要做的事;他想方设法革除历代帝王的弊端,每天都在努力改进。看到一件好事,他就高兴地表扬;听到一件坏事,他就深深地叹息。他减轻赋税徭役,鼓励农业生产,国库粮食充足,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挨饿了。
皇帝生性仁慈,心地善良,就连飞禽走兽、鸟蛋鱼卵都能得到保护,草木也免受践踏。虽然他制定了严格的法令,但判案时也会考虑具体情况,即使是判决死刑,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定,因此社会秩序井然,上下和谐。他身边没有阿谀奉承的人,官员们也不敢仗势欺人。他小心翼翼地侍奉天地,勤勤恳恳地治理国家,时刻警惕自己不要骄傲自满。
他用德化教化百姓,使社会风气变得淳朴,朝中大臣,各地官员,都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,于是举行了登封禅的盛典,这是自古以来帝王的最高礼仪。皇帝虽然完成了这些盛大的仪式,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,即使别人赞扬他,他也谦虚地推辞。他虽然已经功成名就,却依然勤勉不懈,不断完善自我,并且谦逊地承认自己的过失。
他明白《易经》六十四卦中“谦虚退让”才是最重要的道理,也明白历代帝王的“告成”之礼只是次要的。他如此谦逊,以至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他。他真诚的德行感动了天地,祥和之气充盈宇宙。上天降福,百灵祝颂,日月星辰、风云草木都呈现祥瑞之兆,山川玉石、飞禽走兽也都预示着吉祥,这些祥瑞之兆数不胜数。
这些景象都是前所未有的,史书上没有记载,人们也从未见过、听过。古语说,圣人治理天下,万物欣欣向荣,神灵庇佑,珍宝丰富,这就是圣人治理的功效。
话说我呢,后来心神飘飘然,想去姑射山隐居的想法越来越强烈;铸鼎于荆山,飞升成仙的愿望也越来越远大。那些黎民百姓,个个都是皇帝的臣民,他们思念父母,悲伤得像弓箭一样绷得紧紧的,涂山那么幽静,已经没有以前的祭祀礼仪了,长陵也冷冷清清,只剩下衣冠冢的游人。
要是说开国皇帝那些事迹,降下神灵的威严,名字被刻在帝皇的册籍上,掌握天下大权,开创基业,传承皇统,这是圣明的德行啊;平定叛乱,安定国家,使天下统一,文化相同,这是神妙的功绩啊;用美酒祭祀,奏响和谐的乐曲,祭祀上天,尊崇至高无上的天帝,这是极大的孝心啊;停止战争,整顿礼乐,使百姓安居乐业,这是最高的治国之道啊。他统御天下,与三皇五帝比肩而立,哪里只是比得上周朝汉朝,魏朝晋朝那么简单呢?虽然五行之舞经常在宗庙里举行,九德之歌也经常在乐府里传唱,但他的功绩深远,不局限于外在的器物,他的功业伟大,又岂止是赞扬几句就能说完的呢?
我这个人命贱,运气却好,有幸在皇宫里做事,在丹陛上奔走效力,可是一离开皇宫,就好像隔着天壤之别,只剩下想攀龙附凤的愿望,却只有像蚂蚁搬泰山一样徒劳无功的感受。所以,我斗胆用笔墨来歌颂一番!就像填海的鸟儿不会增加大地的面积,哭泣的河水也不会增加河流的流量一样,我只是尽我所能,表达我的心意,顺着这个思路写下去,不知不觉就写得兴致勃勃了。于是就写了一篇颂文,如下:
悠哉久远,那是上古时代,天下九州,无数的帝王。三代之后,他们的道统衰败,到了金朝时期,弊端更多。戎狄入侵中原,各种凶恶的势力作乱,篡权夺位,称王称帝的小国十多个。他们凭借武力横行霸道,违背礼法,败坏道德,五岳都被尘土遮蔽,三山都被雾气笼罩。
然后,一个英明的君主从偏远地区崛起,吞并了叛逆的势力,独霸天下。他统治了两百多年,比之前的帝王还要长久,但天下还不太平,很多地方仍然战乱不断。吴越、闽越,河朔、渭水流域,土地被瓜分,三方势力对峙。战争不断,杀戮不止,虽然东部地区平定了,但天下仍然动荡不安。
五运循环,千年伊始,高祖皇帝应运而生,得到了百姓的支持。他圣明英武,决策果断,惩恶扬善,平定叛乱。他制定礼仪,修订历法,用孤竹的笙管和云和的瑟来演奏祭祀音乐。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,朝拜天帝,百官朝见,山川呈现祥瑞之气。他根据天象占卜,调整疆域,巩固政权,发展国家。
他制定法律,治理国家,巩固帝都,加强统治。匈奴、河套地区,西域边境,以及南方蛮夷时常侵犯边境。但皇帝的威严震慑四方,他的德政远播,四面八方的人都归顺称臣。吴越地区,以及其他地方,都臣服于他,世代称臣。
但是,仍然有一些叛乱势力没有被彻底消灭,就像大风没有平息,鲸鱼也没有被捕获。皇帝授予将领兵权,最终彻底平定了叛乱。天下太平,社会安定,礼教盛行,天下大治。他继承了禹的功绩,完成了舜的业绩,用礼仪来安定社会,用音乐来教化百姓。
他关心百姓疾苦,爱护人民,四方都归顺,万民都悔过自新。他教化百姓,带来太平盛世,天下安定,人民安居乐业。他虔诚恭敬,敬畏天地,国家兴盛,祥瑞不断。他谦逊低调,圣德更加彰显。他的功绩可以比肩姬文王,继承了圣王的遗志,他的道统可以与汉光武帝相比,继承了庄子的宝贵教诲。
他洞察过去,预见未来,他的王朝兴盛发达,根基稳固。他曾经到崆峒山问道,到汾水射箭,他的雄辩之才名扬天下,最终羽化登仙。他去世后,天下悲痛,他的恩泽流传千百年,教化百姓。我们应当铭记他的功绩,学习他的榜样,他的道统将永远流传,他的仁德将惠及万物。
天下太平,国家兴盛,我作为微臣,写下这篇颂歌,来表达我的无限忠诚。
皇帝看完奏章很不高兴,转头对苏威说:“道衡把功劳归于先朝,这是《鱼藻》赋的道理啊。” 于是就提拔他当司隶大夫,准备治他的罪。道衡自己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司隶刺史房彦谦和道衡平时关系不错,知道他肯定要倒霉,就劝他赶紧疏远宾客,态度放低,说话客气点。但是道衡根本听不进去。
一次朝廷开会讨论新法令,讨论了很久都没结果,道衡跟朝臣们说:“如果高颎没死,这法令早就通过了。”有人把这话告到皇帝那儿,皇帝一听大怒:“你居然还念着高颎?” 直接把道衡交给执法官去审问。道衡觉得自己罪不至死,催着宪司赶紧判决。到了奏报的日子,他还以为皇帝会赦免他,让家人准备好酒菜,等着宾客来探望。结果奏报上去,皇帝直接下令让他自杀。道衡完全没想到,一时之间没反应过来,没敢自杀。宪司又重新上奏,最后道衡被勒死了,他的妻子儿女都被流放到且末。那年他七十岁。天下人都为他鸣不平。他生前写的七十卷集子,还在民间流传。
道衡有五个儿子,其中老五收最有名,被过继给了族叔孺。这位孺叔为人清正孤傲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,博览经史,很有才华,虽然没写什么大文章,但他写的诗词,意境都很高远。隋开皇年间,他做过侍御史、扬州总管司功参军。他总是坚持正直做人,府里的同僚很多都觉得他不好相处。任期满了之后,他又先后担任清阳县令、襄城郡掾,最后死在任上。他到哪里都施行惠政。他和道衡感情特别好,收还是个婴儿的时候,就被道衡过继给孺抚养,长大后几乎不记得自己的亲生父亲了。太常丞胡仲操有一次在朝堂上,向孺借刀子剪指甲,孺觉得胡仲操不是个雅士,干脆就不借给他。他这种不愿随便结交朋友,清高孤傲的性格,就是这个样子的。
道衡的哥哥的儿子迈,官做到选部郎;道衡的弟弟道实,官做到礼部侍郎、离石太守,兄弟俩都很有名气。道衡的侄子德音,很有才华,一开始当游骑尉。后来协助魏澹修撰《魏史》,书写完成后,升迁为著作佐郎。等到越王侗在东都称制,王世充篡位的时候,所有的军书文告都是他写的。王世充被平定后,德音因为参与其中而被处死。他写的文章,当时流传很广。
史书上说啊,李白、薛涛他们那批人,都是齐国末年那种人才,个个靠着华丽的辞藻名扬天下。从周朝到隋朝,都受到很高的推崇。李白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才子,薛涛则是当时最受人敬仰的人物,他们俩就像两条灵蛇,光芒四射,又像两匹骏马,并驾齐驱,文采斐然,文章气势磅礴,如同金声玉振一般响亮。而卢纶在文章方面,比李白、薛涛还要厉害。李白、薛涛都官运亨通,仕途顺畅,而卢纶的官场之路却比较坎坷。虽然说人生的穷达富贵是命中注定的,但卢纶的仕途不顺,也和他平时不太注意细节有关吧。
说白了,就是说李白、薛涛那一拨人,个个都是文采出众的大才子,从周朝到隋朝,一直都备受推崇。李白那是相当牛,薛涛也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,俩人一个比一个厉害,文风华丽,文章气势恢宏,简直就是响彻云霄啊!卢纶的文采比他们俩还厉害。李白和薛涛都当了大官,混得风生水起,可卢纶的官运就不怎么好了。虽然说命运是注定的,但卢纶的仕途不顺,可能也跟他平时不够细心有关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