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道衡,字玄卿,是山西汾阴人。他爷爷薛聪,做过魏国的济州刺史;他爸爸薛孝通,做过常山的太守。薛道衡六岁就成了孤儿,但他特别努力学习。十三岁的时候,他就开始讲解《左传》,读到子产辅佐郑国的故事,还写了一篇《国侨赞》,文笔相当不错,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。

后来,薛道衡的名气越来越大,齐国的司州牧、彭城王萧浟把他招去做兵曹从事。当时的大人物,尚书左仆射杨遵彦见到薛道衡后,都非常赞赏他,然后就授予他奉朝请的官职。吏部尚书辛术和他聊过之后,感叹地说:“郑国的治国之道不会失传啊!”河东的裴谳更是评价道:“自从中原王朝迁都到河朔地区后,我以为关西地区像孔子那样的人才很难找到了,没想到现在又遇到了薛先生!”

北齐武成帝高湛当上丞相后,就召薛道衡去做他的记室,等到他当上皇帝后,薛道衡又升迁,做了太尉府的主簿。一年多后,他又兼任散骑常侍,负责接待周朝和陈朝的使臣。武平年间,朝廷下令让他和其他的儒生一起修订《五礼》,之后又任命他为尚书左外兵郎。陈朝的使臣傅縡来齐国访问,薛道衡又兼任主客郎接待他。傅縡送给他一首五十韵的诗,薛道衡也回赠一首,南北两地都对他们的诗歌赞赏不已。魏收评论说:“傅縡这就像是用蚯蚓去钓大鱼一样。”

后来,薛道衡被朝廷任命为文林馆的待诏,他和范阳的卢思道、安平的李德林齐名,并且交情很好。他又回到原来的官职,在中书省任职,不久就升任中书侍郎,还兼任太子侍读。在后主高纬时期,薛道衡越来越受重用,但也因此招来了一些非议。后来,他和侍中斛律孝卿一起参与政事,薛道衡提出了很多周全的策略,但斛律孝卿没有采纳。等到北齐灭亡后,北周武帝宇文邕把他招去做御史二命士。最后,薛道衡回到了家乡,从州主簿做起,后来升任司禄上士。

高祖当上宰相后,跟着元帅梁睿去打王谦,还代理过陵州刺史的职务。大定年间,被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,又代理过邛州刺史。高祖称帝后,因为某些事情被罢官了。后来河间王弘去北方征讨突厥,召他去当军书典理官,回来后被任命为内史舍人。同年,他还兼任散骑常侍,出使陈国。

道衡在出使陈国时上奏说:“江东只不过是偏远的一小块地方,却长期僭越称帝,这都是从永嘉之乱以后,中原分裂造成的。刘渊、石勒、符坚、姚苌、慕容氏、赫连氏这些人,都妄图窃取帝号,最终都灭亡了。北魏从北方打到南方,也没顾得上远征江东。北周和北齐相继称帝,都忙着兼并天下,所以江东的叛逆一直没有被讨伐,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。陛下圣德超群,继承了帝位,比肩三代明君,平定了天下,怎么能容忍小小的陈国长期存在于天网之外呢?我现在奉命出使,请求责令陈国臣服。”高祖说:“朕暂时采取养寇自重的策略,先不管它,不要用言语去责备他们,明白我的意思就行了。”

江东人很喜欢诗词歌赋,陈后主尤其爱好诗词,道衡每次写诗,江东人都争相传诵。等到八年后攻打陈国的时候,道衡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,还兼管文书。大军到达长江边,高颎晚上坐在营帐里,问他说:“这次讨伐陈国,能成功吗?你来说说看。”道衡回答说:“凡是论述大事的成败,首先要用最根本的道理来判断。《禹贡》里记载的九州,本来就是帝王的封地。东汉末年,群雄并起,孙权兄弟占据了吴、楚之地。晋武帝受命于天,很快就吞并了吴国,永嘉之乱后,南方再次分裂。从那时起,战争就没停止过,盛衰兴亡,是天道运行的规律。郭璞说过:‘江东偏安三百多年,最终还是要回归中原。’现在时间也差不多了。从天数来看,必然能成功,这是第一点。有德行的人兴盛,没有德行的人灭亡,自古以来兴衰成败,都是这个道理。我们的皇帝勤俭节约,忧心国事,而陈叔宝却住着豪华的宫殿,沉迷酒色。上下离心,人神共愤,必然能成功,这是第二点。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任用人才,陈国的那些大臣,不过只是有名无实。陈国任用小人施文庆处理政事,尚书令江总只顾着吟诗饮酒,根本不是治理国家的人才,萧摩诃、任蛮奴是他们的主要将领,不过是一些匹夫之勇而已。必然能成功,这是第三点。我们有道义,国力强大,他们没有德行,国力弱小,他们的军队不过十万人。从西边的巫峡到东边的大海,如果我们分兵进攻,他们就会兵力分散,实力减弱;如果他们集中兵力防守,就会顾此失彼。必然能成功,这是第四点。我们势如破竹,必胜无疑。”高颎高兴地说:“你分析成败,条理清晰,我豁然开朗了。本来只是把你当作有才学的人,没想到你的军事谋略也如此高明。”

后来道衡被任命为吏部侍郎。之后,因为提拔人才的事,有人说他结党营私,偏袒苏威,任用人有私心,于是他被罢官,流放到岭南。晋王广当时在扬州,暗中派人劝道衡从扬州走,想奏请朝廷留下他。但道衡不愿意依附晋王,采用了汉王谅的计策,从江陵方向离开了扬州。不久朝廷下诏征召他回朝,任职于内史省。晋王因此对他怀恨在心,但是鉴于他的才能,仍然对他比较客气。几年后,道衡被授予内史侍郎的官职,并被加封为仪同三司。

薛道衡写文章的时候,总是躲在空荡荡的房间里,靠着墙坐着,甚至躺在地上,要是听到门外有人,他就生气,可见他思考得有多投入。杨坚(高祖)经常说:“薛道衡写奏章,总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。”但是呢,他又告诫薛道衡不要写得太夸张、太离奇。后来,杨坚很欣赏薛道衡的工作能力,跟杨素、牛弘说:“道衡年纪大了,工作又这么辛苦,应该让他过上富足安逸的生活。”于是就提升了薛道衡的官职,还赏赐了他一百匹布。薛道衡推辞说自己没什么功劳,杨坚说:“你这么长时间在朝廷要职上兢兢业业,国家大事,都是你负责传达执行的,这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?”薛道衡长期担任要职,名声越来越大,太子和其他的王爷都争着和他交往,高颎、杨素也都很欣赏他,他的名声非常显赫,一时之间无人能及。

仁寿年间,杨素专权,薛道衡跟杨素关系很好。杨坚不想让薛道衡长期掌握机密,就把他外放到襄州当总管。薛道衡长期以来被朝廷驱使,突然被调离京城,心里非常难过,说着说着就哽咽了。杨坚脸色一变,很伤感地说:“你年纪大了,为朝廷服务这么辛苦。我想让你去那里当个将领,顺便安抚一下当地百姓。你现在要离开,我感觉就像失去了一条胳膊一样。”于是又赏赐了他三百匹布,一条九环金带,一套时令衣服,还有十匹马,来安慰他。薛道衡在襄州当官,为人清廉简朴,百姓都很感激他。

杨广(炀帝)继位后,薛道衡被调到番州当刺史。一年多后,他上表请求退休。杨广对内史侍郎虞世基说:“薛道衡快来了,应该用秘书监的职位来接待他。”薛道衡到了之后,上交了一篇《高祖文皇帝颂》,文章里写道:

一开始,天地混沌一片,啥也没有,比传说还早,根本没法用文字记录。那时候的事儿,离我们太遥远了,根本无法想象,也无法追溯。说那些远古的人类,住在山洞里,喝着露水,跟鸟兽没啥区别,跟普通的动物一样,那他们跟咱们人有什么不一样呢?有什么智慧可言呢?

后来,伏羲、神农、黄帝这些大神出现了,到了唐尧、虞舜时代,他们根据天象制定法律制度,用文化教化天下百姓,这才让帝王的位子变得尊贵,圣人的道理变得重要。夏、商、周这些朝代,禹、汤、文王、武王这些君主,他们功劳很大,造福百姓,他们的功绩都写进了《诗经》里的雅颂篇章。但是,这些朝代也都有兴衰,也都经历过战争。

秦朝算是比较特殊,他们把严刑峻法当作治国的根本;汉朝呢,虽然有好的制度,但也混合着霸道和王道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天下大乱,三分天下,后来又天下大乱。全国各地,到处都是杀戮,到处都是战争。虽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洛阳搞过改革,虽然北周在关中也建立过政权,但是,天下依旧动荡不安,战火不断!

那么,能统一全国,结束这乱世,持续很久很久的,只有大隋朝了!

话说高祖皇帝出生的时候,屋里闪耀着红光,长大后又隐匿锋芒,紫气冲天。他天生龙颜日角,玉质珠光,这些都记载在图册上,也显现在他的仪表上。他出身名门望族,祖上积德累善,跟邠州、岐州那些世代为官的家族一样,和那些暴发户完全不同。他经历了各种考验,先后在朝廷担任要职,官至六卿之首,声望超过百官,就像古代的重华当太尉,文命当司空那样。

等到他年纪大了,天下大乱,战火纷飞,奸臣贼子作乱,占据河朔地区,又连同海岱地区一起叛乱;那些蛮夷首领也肆无忌惮地作恶,堵塞白马关,占领成皋。庸国、蜀国违抗朝廷命令,依仗铜梁的险要地势;郧国、黄国也叛乱,引来了金陵的贼寇。三川地区已经动荡不安,九鼎将要被抢走。高祖皇帝就像龙飞凤舞一样,迅速平定叛乱,应验了赤伏符和玄狐箓的预言,他指挥着百战百胜的军队,调动着天兵天将,平定了共工和蚩尤的叛乱,消灭了各种妖魔鬼怪。他没用上二十八员大将,也没打上五十二场大战,很快就平定了叛乱,驱散了战争的阴霾,百姓们都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。天柱倾斜又重新竖立,地维断裂又重新连接。边远地区的人们都来朝拜,乐师们都跪在地上,害怕钟石改变声音。百姓们都拥戴他,上天也因此改换了卜辞。

祭坛已经准备好了,高祖皇帝依然谦逊谨慎;百姓们都盼着他登基,他这才接受了来自四方的请求。他登基后,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,祭祀六代先祖,又祭祀天地神灵,天下太平,万物兴盛。他参考前代帝王的典章制度,改换了年号;根据百姓的意愿,迁都建城。都城的位置,上应天文中的朱雀,下据地理中的黑龙,方位准确,符合日月运行规律,宫殿的布局也参考了星象。他在朝廷上推行教化,召见群臣,革故鼎新,移风易俗。

但是,边疆地区仍然战火不断,那些蛮夷部落势力强大,经常入侵,樊哙因此而失利,李陵也因此而被俘虏。周朝和齐朝曾经强大一时,都与北方游牧民族结盟,甚至把公主嫁到漠北,但都不能阻止他们的入侵和掠夺。等到高祖皇帝即位后,他运用天策,显示神威,那些蛮夷首领都成了他的臣子,边疆地区都成了他的领土。江南地区,以及长江流域,虽然地域辽阔,但一直有割据势力,妄称帝号。

经过几代人的更迭,时间过去了三百多年,高祖皇帝深感百姓的疾苦,决心平定叛乱。当今皇上继承了唐朝的基业,英明神武,他御驾亲征,很快平定了叛乱。于是,天下太平,四海一家,高祖皇帝就让士兵们回家务农,发展文化。

华夏自古以来战乱不断,时间久了,制造战争的工具成了家常便饭,虚伪的风气也深入人心。圣人的教诲早已无人问津,先王的典章制度也全都废弃了。于是,他下令整理编定《五礼》,又命令太子改正六乐。祭祀、宴饮的礼仪规范齐全了,金石、丝竹的演奏,雅乐和俗乐也区分开了。

他非常重视政事,认真听取各种意见,早朝晚退,废寝忘食,总是担心百姓生活不安定,害怕任何事情出现差错。他实践先王治国的道理,晚上想着白天的事,白天想着晚上要做的事;他革除历代帝王的弊政,早上计划的事,晚上就能看到成效。看到一件好事,他就高兴得写在脸上;听到一件坏事,他就深深地叹息。他减轻赋税徭役,鼓励农业生产,国库粮仓堆满了粮食,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挨饿了。

他生性仁慈,心怀悲悯,连飞禽走兽都受到他的恩泽,鸟卵得以完整保存,草木也免受践踏。即使是制定法律法规,判决死刑,他也会认真审理,即使是片刻的决定,也要做到公正无私,因此社会秩序井然,上下都遵守法纪。左右近臣没有人敢阿谀奉承,达官贵人们也没有什么特权。他小心翼翼地侍奉天地,勤勤恳恳地处理政务,时刻警惕自己不要骄傲自满。

他用道德教化百姓,使社会风气变得淳朴,从朝廷大臣到地方官吏,都认为这是几千年来难得一见的盛世,登封禅礼,这是历代帝王梦寐以求的盛典。所以,他用金泥玉简记录此事,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,他的功绩传遍天下,成为千古称颂的典范。天子虽然做出了这些成就,但他从不夸耀自己,功成名就之后,他谦逊地推辞了所有赞扬。他虽然已经功成名就,但他仍然不敢懈怠,以高尚的品德为榜样,再次以虔诚的心意祭祀泰山,反省自己的过失。

由此可见,《易经》六十四卦中,谦逊之道才是最高的境界;历代七十二位帝王,告成之礼只是次要的。他功德无量,无法用言语来形容。他至诚至德,感动了天地,和煦的风气充盈宇宙。天地降下福祉,百灵献上吉祥,日月星辰、风云草木都呈现祥瑞,山川玉石、飞禽走兽也出现各种吉兆,一年四季,这些祥瑞之兆数不胜数。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盛况,史书上没有记载,人们也从未见过、听过。古语说,圣人治理天下,万物欣欣向荣,神灵保佑,珍宝充盈,这就是圣人治国的效果。

话说我呢,心里早就想远游姑射山了,这念头已经很深了,就像要铸鼎于荆山一样,飞升成仙的心愿也越来越强烈了。那些黎民百姓,都是皇帝的臣民,他们思念父母,哀伤之情就像弓箭一样紧紧缠绕着他们;涂山虽然幽深险峻,却再也没有了古代的玉帛祭祀;长陵也一片寂寥,只有衣冠冢的游人来往。

要是说开国建业,那可是了不得的功绩啊!降下神灵的威严,名字被载入帝籍,掌握天下大权,开创基业,传承统治,这都是圣明的德行啊!平定叛乱,恢复正统,治理国家,安定百姓,使天下归心,文化统一,这都是神圣的功业啊!用美酒祭祀,演奏雅乐,祭祀上天,尊崇天地,这是至高的孝道啊!停止战争,恢复礼乐,使百姓安居乐业,这都是至善的政治啊!他统御天下,比肩三皇五帝,哪里只是比得上周朝汉朝,魏朝晋朝那么简单呢?虽然五行之舞经常在清庙中举行,九德之歌也一直传唱在乐府,但是他那深奥的功业,绝不局限于形式和器物,他伟大的功业,也远非言语所能尽述。

我这个人命薄,却幸运地赶上了盛世,得以在宫中侍奉,在丹陛之下奔走效力。然而,我一旦离开皇宫,就仿佛隔着千山万水,只能空怀着追随圣明的愿望,却像蚂蚁搬泰山一样力不从心。所以,我斗胆提笔,希望能略尽赞颂之意。古人说,填海的鸟儿并不能增加大地的面积,哭泣的河水也无法使洪水减少,我只是尽我所能,表达我的心意罢了,写着写着,竟不觉有些激动起来。于是,我便写下了这首颂歌:

话说很久很久以前,天下大乱,各个诸侯国互相攻伐,民不聊生,真是乱世啊! 金朝末年,各种弊端丛生,戎狄入侵中原,盗贼横行,十几个国家互相争斗,欺压百姓,毫无王法可言。山河破碎,民不聊生,简直就是世界末日。

后来,一位英明的君主应运而生,他从偏远地区崛起,统一了天下,结束了这场持续百年的战乱。他统治了两百多年,虽然天下还有一些地方不太安定,比如江浙地区、黄河两岸等等,还有一些小国家割据一方,互相争斗。但是,总的来说,天下已经初步安定下来了。

然而,天下并没有完全太平,各地仍然有叛乱发生,东部地区虽然平定了,但战乱带来的伤痛依然存在。 直到几百年后,又一位伟大的君主出现了,那就是高祖皇帝!他凭借着非凡的才能和英明的决策,平定了叛乱,安定了天下。他励精图治,推行仁政,天下百姓安居乐业。

这位皇帝非常重视礼乐制度,他制定了完善的礼仪制度,并兴办各种文化活动,比如演奏孤竹之管、云和之瑟等等,营造了祥和的社会氛围。他还修建宫殿,规划城市,让国家更加强大。 虽然边境地区仍然有一些少数民族时常侵扰,但是,皇帝的威名远播,这些少数民族也慑服了,纷纷来朝贡。

甚至连吴越地区的一些自称君主的势力,也臣服于他的统治之下。 不过,还有一些顽固势力依然存在,就像大风未平,长鲸未灭一样。 但是,这位皇帝最终还是平定了这些叛乱,天下终于迎来了盛世。

太平盛世来临了,到处都是歌舞升平,礼乐文明盛行,社会风气焕然一新。 他继承了古代圣王的功业,以礼治国,以乐教化,百姓安居乐业,国家繁荣昌盛。 他勤政爱民,关心百姓疾苦,解决了民生问题,天下百姓都感激涕零。

他推崇节俭,谦逊礼让,不居功自傲,他的圣德感动了天地,天下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。 他的功绩可以与古代的明君相比,他的统治也像汉光武帝一样,继承了先祖的基业,并将其发扬光大。

他博览群书,洞察世事,他的统治让国家更加强大,基业更加稳固。 他甚至还去崆峒山问道,去汾水射猎,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。 他的恩泽遍及天下,他的教诲流传百年。

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的功绩,学习他的优秀品质,让他的仁德遍及天下,让他的教诲造福子孙后代。 愿天下太平,国泰民安! 我等臣民在此歌颂他的功德,以表达我们无限的忠诚。

皇帝看了很不高兴,转头对苏威说:“道衡在先朝受宠,这是因为符合《鱼藻》的寓意啊。”于是就给他升了司隶大夫的官职,准备治他的罪。道衡自己却没意识到危险。司隶刺史房彦谦平时和道衡关系不错,知道他肯定要倒霉,就劝他赶紧跟那些来往的宾客断绝关系,态度放低一些,但道衡根本听不进去。

有一次朝廷讨论新法令,很久都没定下来,道衡跟大臣们说:“如果高颎没死,这法令早就执行了。”有人把这话告到皇帝那儿,皇帝一听就火了,说:“你居然还想着高颎?”然后就把道衡交给执法官去审问。道衡觉得自己的罪过不算大,催着宪司赶紧判决。到了奏报的日子,他还以为皇帝会赦免他,就让家人准备好了饭菜,等着宾客来探望。结果奏报上去,皇帝直接下令让他自杀。道衡完全没想到会这样,一时之间没反应过来,没自杀成。宪司又重新上报,最后把他绞死了,他的妻子孩子也被流放到且末。他死的时候七十岁,天下人都为他鸣不平。他生前写了七十卷的书,流传于世。

道衡有五个儿子,其中最有名的是收。收被过继给了他族父孺。孺为人清高孤傲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,精通经史,很有才华,虽然没写什么大文章,但他的诗词都很清雅脱俗。隋开皇年间,他当上了侍御史、扬州总管司功参军。他总是坚持自己的原则,所以府里的僚属很多都不喜欢他。任期满了之后,他又先后担任了清阳令、襄城郡掾,最后死在任上。他到哪里都能做出一番政绩。道衡和孺感情很好,收刚出生就被道衡送到孺家抚养,长大后几乎不认识自己的亲生父亲。太常丞胡仲操曾经在朝堂上,向孺借刀子剪指甲,孺觉得胡仲操不是个雅士,就干脆不借给他。他这种不愿随便结交,清高自守的行为,有很多类似的例子。

道衡的哥哥的儿子迈,官做到选部郎;道衡的弟弟道实,官做到礼部侍郎、离石太守,兄弟俩都很有名。道衡的侄子德音,很有才华,一开始当的是游骑尉。后来协助魏澹修撰《魏史》,书写完后,被提升为著作佐郎。等到越王侗在东都称制,王世充篡位的时候,所有的军书文告都是他写的。王世充被平定后,德音因为牵连而被杀。他写的文章,很多都流传于世。

史书上说啊,李白、薛涛他们那一拨人,都是齐国后期那种才华横溢的人物,写文章特别有名。从周朝到隋朝,一直受到推崇。李白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才子,薛涛则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女性诗人。他们俩就像两条灵蛇一样,光芒四射,才能并驾齐驱,文风既典雅又奔放,文章写得真好,就像金玉之声一样响亮。而卢纶的才华,还在李白、薛涛之上呢!李白和薛涛都官运亨通,混得风生水起,而卢纶仕途却比较坎坷。虽然说命运有天注定的地方,但卢纶的仕途不顺,也和他不太注重细节有关吧。

说白了,就是说李白、薛涛那一批人,从周朝到隋朝,都特别有名,写文章特别好。李白是当时最厉害的,薛涛是当时最厉害的女诗人,两人才华相当,文风华丽,文章写得好听极了。卢纶比他们俩还厉害!李白、薛涛都当了大官,而卢纶官运不太好,虽然有命里注定的成分,但也跟他平时不够细心有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