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胄,字绍玄,是山西河东汾阴人。他父亲薛端,曾做过周朝蔡州刺史。薛胄从小聪明过人,看什么书都能很快理解意思。他经常感叹那些写注释的人不懂圣人的深层含义,就自己琢磨着解释,很多儒生都夸他厉害。他性格豪爽,志向远大,一心想建功立名。
周明帝时期,薛胄继承了文城郡公的爵位。后来升迁,官至上仪同,接着又当了司金大夫,之后又加开府的官衔。隋朝高祖杨坚称帝后,提拔薛胄做鲁州刺史,还没等他上任,又让他暂时代理庐州总管的事务。没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兖州刺史。他到任后,监狱里关押着几百个犯人,薛胄只用了十几天就审理完毕,监狱一下就空了。
有个陈州人叫向道力,假扮成高平郡守,准备去上任,薛胄在路上遇到他,觉得他有点不对劲,想把他留下来问清楚。但是他的司马王君馥极力劝阻,薛胄才同意让他去郡里。后来薛胄后悔了,马上派主簿去追捕向道力。有个叫徐俱罗的,曾经担任海陵郡守,之前已经被向道力假冒顶替了。等到徐俱罗任期满了,官府和百姓都没发现。徐俱罗就对王君馥说:“向道力冒充我做了郡守,您怎么能怀疑我呢?”王君馥把徐俱罗说的情况又告诉了薛胄,再次劝说薛胄。薛胄呵斥王君馥说:“我已经查清楚了,这个人是假的!你包庇奸诈之徒,也要一起治罪!”王君馥这才住口。于是薛胄就去抓捕向道力,向道力害怕了,就承认了自己的罪行。他破获的各种案件都类似这样,当时的人都说他像神仙一样。
之前,兖州城东的沂河和泗水汇合后向南流,经常泛滥成灾。薛胄就组织人力在河道上堆积石头筑坝,让河水改道向西流,这样原来的沼泽地就都变成了良田。他还修建了水运通道,方便了淮海地区的运输,百姓都因此受益,人们称这条河道为“薛公丰兖渠”。天下太平后,隋文帝要举行封禅大典,炫耀帝王的功绩,还派博士去泰山考察古迹,编写《封禅图》和相关的仪式。高祖谦虚地拒绝了。后来薛胄又调任郢州刺史,前后都有很好的政绩。朝廷征召他为卫尉卿,不久又调任大理卿,他执法宽严并济,名声很好。之后又升迁为刑部尚书。
当时左仆射高颎受到一些人的排挤,王世积被杀后,高颎因为和王世积有些牵连,皇上想治高颎的罪。薛胄为高颎辩护,为其平反昭雪。因此触怒了皇上,被关了起来,很久以后才被释放。后来薛胄又担任相州长官,政绩显著。汉王杨谅在并州起兵造反,派伪将綦良向东攻打,逼近慈州。慈州刺史上官政向薛胄求援,薛胄害怕杨谅的军队,不敢出兵抵抗,綦良又率兵攻打薛胄。薛胄想用计策打退綦良,派亲戚鲁世范去劝说綦良说:“天下大事难以预料,我作为臣子,去留都得看形势,何必非要打仗呢?”綦良于是撤兵,去攻打黎阳。后来綦良被史祥打败,逃回相州投降薛胄。朝廷认为薛胄有二心,把他押到大理寺审问。相州的官员百姓都感激薛胄的恩情,有上百人到京城为薛胄求情,但薛胄最终还是被革职,发配到岭南,在路上病死了。他的儿子薛筠、薛献都很有名气。
宇文弼,字公辅,是河南洛阳人,他家祖上跟周朝皇室是同宗。他爷爷宇文直,当过魏国的巨鹿太守;他爸爸宇文珍,做过周朝的宕州刺史。宇文弼为人慷慨,很有原则,知识渊博,在周朝做到了礼部上士。他曾经奉命出使邓至国以及黑水、龙涸等羌族地区,前后有三十多个部落归顺。回来后,他奉旨修订《五礼》,书稿完成后上交,皇上赏赐了他十二顷田地,一百石粮食。他后来升迁到少吏部,提拔了八个人当县令,这些人后来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,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会识人。他又升任内史都上士。
武帝准备出兵河阳攻打齐国,跟大臣们商量计策,宇文弼献策说:“齐国建国到现在已经很多代了,虽然说他们统治不行,但作为藩属国,还是有人才的。现在用兵,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地点。河阳是兵家必争之地,齐国精兵都聚集在那里,全力进攻围困,恐怕很难成功。依我看,汾水河弯曲的地方,小山平原,那里容易攻打。用兵的地方,没有比这更好的了,希望陛下仔细考虑。”武帝没采纳他的建议,结果军队毫无战果。建德五年,大规模进攻齐国,最终还是用了宇文弼的计策。宇文弼于是招募了关中地区几百个豪侠少年组成一支特战队,跟随皇帝攻打晋州。他身中三箭,仍然奋勇作战,皇帝对他非常欣赏和赞叹。后来跟随皇帝平定齐国,因为功劳被封为上仪同,封武威县公,食邑一千五百户,赏赐一千五百匹布,一百五十名奴婢,以及一千多头牛羊马。之后又担任司州总管司录。
宣帝继位后,宇文弼升任左守庙大夫。当时突厥侵犯甘州,皇帝命令侯莫陈昶率兵讨伐,宇文弼担任监军。他对侯莫陈昶说:“突厥的军队,进攻像离弦之箭一样迅速,撤退像断弦一样快,如果想追击他们,很难追上。应该挑选精锐骑兵,直接前往祁连山以西。如果敌人撤退,一定会从蓼泉以北经过,那里地势险要,而且低洼潮湿,估计他们人马要走三天才能过去,我们慢慢追击,一定能追上。这样,他们疲惫不堪,我们却精力充沛,打败他们一定没问题。如果选择这条路设伏,才是上策。”侯莫陈昶没听他的,向西进攻合黎山,大军行动缓慢,突厥军队已经逃出了塞外。那一年,宇文弼又率兵跟随梁士彦攻打寿阳,随后改封安乐县公,食邑增加六百户,赏赐六百匹布,以及奴婢和马匹。他被任命为浍州刺史,不久又转任南司州刺史。后来司马消难投奔陈国,宇文弼追赶不及。在漳口与陈国将领樊毅交战,从早上到中午,打了三场胜仗,俘虏了三千人。他被任命为黄州刺史,不久又转任南定州刺史。
开皇初年,因为之前的功劳被封为平昌县公,食邑增加一千二百户,进入朝廷担任尚书右丞。当时西羌归顺,朝廷命令宇文弼持节安抚他们,设立了盐泽、蒲昌两个郡,然后返回。他升任尚书左丞,在官场上为人正直,受到百官的敬畏。三年后,突厥侵犯甘州,他作为行军司马跟随元帅窦荣定将他们击溃。回来后被任命为太仆少卿,又转任吏部侍郎。平定陈国的战争中,杨素率军从信州方向进攻,朝廷命令宇文弼持节统领各路军队,并担任行军总管。刘仁恩打败陈国将领吕仲肃的战役中,宇文弼也出了不少主意。他被加封开府,升任刑部尚书,兼任太子虞候率。
皇帝曾经亲自参加祭祀典礼,宇文弼和博士们一起讨论,他的言辞清澈高远,旁观者都注视着他们。皇帝非常高兴,对身边的侍臣说:“我现在看到了周公制定的礼仪,听到了孔子论述孝道的言论,真是让我非常欣慰。”于是赏赐了大家,赏赐的多少各有不同。当时朝廷把晋阳视为重要的军事重镇,并州总管必须是皇室宗亲,长史、司马也都是一时的高官。前任长史王韶去世后,因为宇文弼文武兼备,被任命为并州长史。不久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,不久后又奉诏复职。十八年,辽东作战,被任命为元帅汉王府司马,仍然兼任行军总管。战争结束后,他先后担任朔州、代州、吴州三州总管,都有政绩。
隋炀帝即位后,征召他担任刑部尚书,并持节巡视河北。回来后被任命为泉州刺史。一年多后,再次担任刑部尚书,不久又转任礼部尚书。宇文弼因为才能出众,历任显要职位,声望很高,人们议论纷纷,多半赞扬他,皇帝有点忌讳他。当时皇帝越来越喜欢声色犬马,特别热衷于远征,宇文弼对高颎说:“从前周朝的天子喜欢声色犬马,结果导致国家灭亡,现在的情况跟那时相比,难道不很相似吗?”他还说:“长城之战,幸亏不是紧急任务。”有人把这些话报告给了皇帝,最终被处死,时年六十二岁,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。他写的辞赋有二十多万字,《尚书》《孝经注》也在当时流传。他有儿子宇文俭、宇文瑗。
张衡,字建平,是河内人。他爷爷张嶷,当过魏国的河阳太守;他爸爸张光,当过周朝的万州刺史。张衡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,为人正直刚毅。十五岁的时候,他就去太学读书,认真学习,刻苦钻研,深受同学们的敬佩。周武帝因为皇太后去世而悲伤,和身边的人一起打猎,张衡却顶着烈日,穿着丧服,拦住皇帝的马,苦口婆心地劝谏。皇帝很欣赏他,赏赐他衣服一套,马一匹,提拔他做了汉王的侍读。后来,张衡又跟从沈重学习《三礼》,掌握了其中的要义。他一路升迁,做到掌朝大夫。高祖皇帝即位后,他被任命为司门侍郎。等到晋王杨广担任河北行台的时候,张衡先后在刑部和度支两部门担任郎官。行台撤销后,他被任命为并州总管府的幕僚。后来杨广调任扬州总管,张衡又跟着他当幕僚,杨广非常信任他,很多夺取天下的大计策,都是张衡出的主意。他母亲去世后,张衡辞官回家守孝,一年多后,他又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司马,朝廷还赏赐给他三百匹布。
开皇年间,熙州的李英林起兵造反,自称百官,朝廷任命张衡为行军总管,率领五万步骑去平叛,很快就平定了叛乱。之后,张衡被封为开府,朝廷赏赐给他一百三十个奴婢,五百匹布,以及大量的金银财物和牲畜。等到杨广当上太子后,张衡被任命为右庶子,同时兼任给事黄门侍郎。隋炀帝即位后,张衡继续担任给事黄门侍郎,升为银青光禄大夫,不久又升任御史大夫,非常受皇帝的器重。大业三年,隋炀帝到榆林郡巡视,回程经过太原,对张衡说:“我想去你家做客,你准备一下,当我的主人。”张衡立刻赶回河内老家,和家人一起准备了牛酒迎接。隋炀帝翻越太行山,开辟了一条九十里的直道,才到达张衡的家。皇帝很喜欢他家附近的山泉,就在那里住了三天,并感慨地说:“我以前跟随先帝去泰山祭祀的时候,路过洛阳,就一直想来这里看看,可惜没能如愿,没想到今天终于实现了。”张衡连忙叩头谢恩,敬献美酒祝皇帝长寿。皇帝非常高兴,赏赐给他家旁边三十顷田地,一匹好马,一条金腰带,六百匹绢,一套衣服,以及一套御用的餐具。张衡坚决推辞,皇帝说:“天子出行,所到之处都算得上是恩赐,不必推辞。”张衡又把准备好的食物献给皇帝,皇帝下令把这些食物赏赐给朝廷的官员,从公卿大臣到卫士,人人有份。
张衡因为和杨广在藩邸时就相识,所以受到的恩宠超过其他人,因此有些骄傲自满。第二年,隋炀帝到汾阳宫游玩,宴请众官员,特别赏赐给他五百匹绢。当时,隋炀帝想扩建汾阳宫,让张衡和纪弘一起拟定计划上奏。张衡趁机劝谏说:“这些年来,劳役繁多,百姓疲惫不堪,希望陛下能够体恤民情,减少一些工程。”隋炀帝非常不高兴。后来,隋炀帝当着侍臣的面说张衡:“张衡自认为是他出的主意,才让我拥有天下的。”这时,齐王杨暕失宠于皇帝,皇帝暗中派人寻找杨暕的罪证。有人诬告杨暕违反制度,并说伊阙令皇甫诩也参与其中,于是皇甫诩也被叫到汾阳宫。又有人揭发,隋炀帝以前去涿郡和祭祀恒山的时候,前来迎接的百姓衣冠不整。皇帝责备张衡说,作为宪司官员,竟然不能纠正这些问题,于是把他贬为榆林太守。第二年,隋炀帝再次来到汾阳宫,张衡督促修建楼烦城,顺便去拜见皇帝。皇帝看到张衡依然肥胖,认为他不思悔过,就对他说:“你这么胖,还是回榆林去吧!”张衡于是回到了榆林。不久,他又被任命为督造江都宫的官员。有人到张衡那里告发宫监的罪行,张衡没有处理,而是把状纸交给宫监,结果告状的人被宫监狠狠地折磨了一番。礼部尚书杨玄感派人到江都,告状的人向杨玄感诉说了冤情。杨玄感认为张衡的做法确实不对。等到杨玄感和张衡见面,还没说什么,张衡就先对杨玄感说:“薛道衡真是冤枉死了。”杨玄感把这件事上奏朝廷,江都丞王世充又奏报张衡多次减少工程所需物资。隋炀帝大怒,把张衡押解到江都,要杀了他,很久以后才把他释放,撤销了他的官职,让他回家务农。隋炀帝还经常派亲信暗中监视张衡的一举一动。大业八年,隋炀帝从辽东回京,张衡的妾室告发张衡怨恨朝廷,诽谤朝政,最终,张衡被赐死在家中。临死前,他大声说道:“我这一辈子做了什么坏事,竟然活不了多久!”监刑的人堵住他的耳朵,催促刽子手行刑。义宁年间,朝廷认为张衡的死是冤枉的,追赠他大将军、南阳郡公的爵位,谥号为“忠”,他的儿子叫张希玄。
杨汪,字元度,老家是弘农华阴,他曾祖父杨顺搬去了河东。他爸爸杨琛官至仪同三司,等杨汪发达了,追封他爸爸为平乡县公。杨汪小时候挺不好惹的,喜欢跟人打架,被他揍的人,没有一个能站得住的。长大后,他改掉了坏毛病,认真学习,专攻《左氏传》,还通晓《三礼》。他一开始当了周冀王的侍读,王爷很器重他,经常说:“杨侍读德行学问都很深厚,是我的良师益友啊!”后来他又向沈重学习礼仪,向刘臻学习《汉书》,这两个人都夸他:“我们比不上他!” 就这样,杨汪名声大噪,官职也一步步升迁,做到夏官府都上士。
后来隋文帝当上丞相,提拔杨汪掌管军事,又升他为掌朝下大夫。隋文帝称帝后,赐他平乡县伯的爵位,食邑二百户。他后来又当过尚书司勋、兵部两曹的侍郎,秦州总管的长史,大家都觉得他办事能力强。后来他升任尚书左丞,因为犯错被免职了。之后他又担任了荆州、洛州的长史,每次处理完公务,他都会召集学生讲课,当时的人都称赞他。过了几年,隋文帝对谏议大夫王达说:“你帮我找个合适的尚书左丞。”王达就私下跟杨汪说:“我要推荐你当左丞,要是成了,我送你良田作为谢礼。”杨汪把王达的话上报给了皇帝,结果王达因此获罪,杨汪最终被任命为尚书左丞。杨汪熟悉法律条文,断案果断,当时大家都说他称职。
隋炀帝登基后,杨汪担任大理卿。上任第二天,皇帝就要亲自视察监狱。当时关押着两百多名囚犯,杨汪连夜审理案件,第二天早上就向皇帝汇报,案件情况都交代清楚了,没有一点遗漏,皇帝非常高兴。一年后,他被任命为国子祭酒。皇帝让百官都去国子监学习,和杨汪一起讨论学问,全国有名的学者都聚集在那里,大家激烈辩论,都没能驳倒他。皇帝让御史把他们的问答记录下来呈报给他,皇帝看后非常高兴,赏赐给他一匹好马。在大业年间,他官至银青光禄大夫。后来杨玄感在河南起兵造反,杨汪参与裴弘策平叛的军事行动,结果战败,裴弘策撤军回来,偷偷地跟杨汪说了些什么。随后留守樊子盖杀了裴弘策,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杨汪,皇帝对此事有所怀疑,就把杨汪外放到梁郡做通守。
后来李密兵临东都,他的军队多次袭击梁郡,杨汪率兵抵抗,多次挫败了敌人的锐气。隋炀帝死后,王世充拥立越王杨侗为帝,征召杨汪为吏部尚书,对他十分信任。王世充篡位后,杨汪继续为其效力,后来王世充被平定,杨汪因为是王世充的同党而被处死。
史书上说啊,卢恺的劝谏说得挺好,令狐熙在任上把地方治理得不错,薛胄执法公平公正,宇文弼声望很高,张衡以正直闻名,杨汪以学问自负。但是这些人啊,都只能做到开头不错,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,就像九仞之山,最后都因为一个小缺口而崩塌了,真是可惜啊!
忠诚是美好的品德,即使是把忠诚用在不合适的人身上,也可能行不通,更何况是把脚踏在歪门邪道上,还找不到合适的人呢?俗话说得好:“不要去做权力的首脑,否则就要承担后果。”又说:“不要招惹祸端,不要引发混乱。”张衡既然招惹了祸乱的根源,实际上就是那个权力首脑,做事又不合时宜,他能不落到这个下场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