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兆人张季珣他爹叫张祥,年轻的时候就被高祖皇帝看重,后来还被提拔做了丞相的参军事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张祥一路升迁,做到并州司马。到了隋炀帝仁寿年间,汉王杨谅造反,派手下大将刘建去攻打燕赵地区。刘建打到井陉,张祥带兵死守,刘建猛攻,还放火烧城墙底下。张祥看到老百姓吓得要死,城边正好有个西王母庙,他就登上城墙,对着庙拜了又拜,哭着喊着说:“老百姓犯了什么罪,要遭受这火烧之苦啊!神灵啊,您要是显灵,就赶紧降雨救救我们吧!”话刚说完,庙上就乌云密布,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,火势立刻就灭了。士兵们都被他这诚心所感动,个个都听他指挥。城被围了一个多月,李雄的援军终于到了,叛军这才撤退。张祥因为立功被授予开府的官职,后来又当过汝州刺史、灵武太守,最后在京城当都水监,死在了任上。

张季珣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气节,很有抱负。隋炀帝大业年间,他当上了鹰击郎将,占据箕山作为防御据点,和洛口遥相呼应。后来李密、翟让攻破了仓城,派人来喊他投降。张季珣对着李密破口大骂,李密气坏了,就派兵攻打他,连续几年都没攻下来。当时李密手下有几十万人马围着他的城,张季珣四面受敌,手下只有几百人,但他意志坚定,誓死不降。三年过去了,军资耗尽,连柴火都找不到,他们拆了房子烧火做饭,人也都住在地洞里,张季珣还经常巡视慰问,竟然没有一个人叛变。等到粮草完全断绝,士兵们又累又病,实在无力抵抗了,城池最终被攻破。张季珣坐在官署里,脸色平静如常,李密派兵把他抓了起来。叛军拖着张季珣要他向李密下跪,张季珣说:“我虽然是败军之将,但我仍然是大隋皇帝的爪牙,怎么能向你们这些贼寇下跪!”李密被他的气概震住了,就放了他。翟让也跟着来要钱,没要到,就把张季珣杀了,当时他才二十八岁。

他弟弟张仲琰,隋炀帝大业年间当了上洛令。义军起事的时候,他带领官吏百姓坚守城池,后来部下把他杀了投降了义军。张季珣的另一个弟弟张琮,是隋朝的千牛左右,在宇文化及造反的时候被害死了。张季珣一家向来忠贞刚烈,兄弟几个都为国捐躯,人们都非常敬佩他们。

松赟,北海人,性格刚烈,看重名义,在石门府当队正。隋炀帝大业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有个贼寇叫杨厚,拉起一帮人造反,攻打北海县。松赟跟着郡里的军队去讨伐。他轻骑侦察敌情,结果被杨厚抓住了。杨厚想利用他劝降城里的人,就让他对城里喊话,说郡里的军队被打败了,赶紧投降吧。松赟假装答应了。

到了城下,他突然大喊:“我是松赟,是奉命侦察敌情的,碰巧被抓了,不是因为我打不过他们!官军的大部队马上就到了,贼兵人少势弱,很快就会被消灭,不用担心!”杨厚气急败坏,用刀砍他的嘴,把他拖走,一路拳打脚踢。松赟边骂边说:“老贼,你敢羞辱忠良之士,祸害迟早会报应到你自己头上!”话还没说完,就被杨厚砍断了腰。城里的人看到这一幕,没有一个不流泪捶胸顿足的,士气反而更加高涨了,北海城最终保住了。

隋炀帝派户曹郎郭子贱去讨伐杨厚,结果把杨厚打败了。皇上听说松赟为了国家捐躯殉节,非常惋惜,上表奏报了他的事迹,下诏书表彰他,追赠他朝散大夫、本郡通守的官职。

史书上说:古人认为天下是最大的,个人就显得渺小了,活着当然很重要,但是比起大义来说,生命就轻如鸿毛了。所以说,为了大义而死,比泰山还重;为了私利而活,轻于鸿毛。然而,死是无法挽回的,人生只有一次,所以,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失节操,这才是最难做到的。杨谅、玄感、李密造反已经成型,声势浩大,皇甫诞、游元、冯慈明在危急关头毫不畏惧,视死如归,可以说是勇敢地为了大义而死。独孤盛、元文都、卢楚、尧君素难道不知道大势已去,个人无力回天吗?他们甘愿受菹醢(注:一种酷刑)的处罚,来表达自己的忠贞节操。虽然他们的功劳没有流传于国家社稷,力量也无法拯救危难的局面,但是比起那些苟且偷生的人,他们光明磊落,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!须陀、善会有温序(注:指温良恭俭让)的美德,子翊、松赟则有舍生取义的壮举。国家混乱的时候还有忠臣,这真是千真万确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