厍狄士文是代郡人。他爷爷是北齐的左丞相,他爸爸是武卫将军、肆州刺史。士文性格孤傲正直,就连邻居和亲戚都很少来往。他年轻时就爱读书。北齐灭亡后,他继承了章武郡王的爵位,官做到领军将军。周武帝灭了北齐,山东的达官贵人们大多都跑去迎接周朝军队,只有士文紧闭大门自守。周武帝觉得他很特别,就给他官职,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、随州刺史。隋朝高祖杨坚称帝后,又给他加官进爵,封他为湖陂县子,接着又任命他为贝州刺史。

他为人清廉节俭,从不接受公家的供给,家里一点余财都没有。他儿子竟然偷吃官府厨房的饼,士文把他关进监狱好几天,打了100杖,然后押着他走回京城。家里的仆人谁也不敢出门,买盐买菜都得去别的州县。家里人进出都要封好门,亲戚朋友都断了联系,连红白喜事都不往来。他执法非常严格,官员们都吓得战战兢兢,路上连个东西都不会丢。即使是小的过错,他也要严厉处罚。

有一次他进朝,正好赶上皇帝设宴款待大臣,允许公卿们去左藏库随意挑选赏赐。大家都拿了很多东西,只有士文嘴里衔着一匹绢,两手各拿着一匹绢。皇帝问他为什么,士文说:“臣的嘴和手都满了,其他的不需要了。”皇帝很惊讶,又额外赏赐了他一些东西,然后让他回去了。士文回到贝州后,大力查处贪污受贿的官员,那些官员,即使是几尺布、几升米的小赃款,他也绝不放过。他查处了一千多人,上报朝廷,皇帝把这些人全部发配到岭南。这些人的亲戚朋友来送行,哭声遍布全州。到了岭南,因为水土不服,十八九的人都死了,于是他们的父母妻子就哭着骂士文。士文听说后,让人把这些人抓起来,狠狠地打了一顿,结果哭的人更多了。

当时贝州司马是京兆人韦焜,清河县令是河东人赵达,这两个人都很苛刻,只有长史比较宽厚。当时人们编了个顺口溜:“刺史罗刹政,司马蝮蛇瞋,长史含笑判,清河生吃人。” 皇帝听说后感叹道:“士文的暴虐,比猛兽还厉害!”最终,士文被免职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雍州长史。士文对别人说:“我一向严格执法,不会去巴结权贵,我肯定死在这个官位上。”他到任后,依然严格执法,不畏惧权贵,宾客都不敢登门,很多人对他怨声载道。

士文的姑姑是齐国皇帝的妃子,长得漂亮,齐国灭亡后,被赏赐给了薛国公长孙览做妾。长孙览的妻子郑氏很嫉妒,在文献皇后面前说她坏话,皇后就让长孙览休了她。士文觉得很丢脸,从此就不和长孙览来往了。后来,应州刺史唐君明因为母亲去世守孝,娶了士文的妹妹为妻。因此,士文和唐君明都被御史弹劾。士文性格刚烈,在狱中几天后,气愤而死。家里没有余财,留下三个儿子,每天都吃不饱饭,亲戚朋友都不肯接济他们。

田式,字显标,是冯翊地区的人。他爷爷田安兴,他爸爸田长乐,都在魏国当过本郡太守。田式性格刚强果断,武艺高强,拳脚功夫特别厉害。

周明帝的时候,他十八岁就当上了都督,管着乡里的兵。几年后,升任渭南太守,治理很严厉,官员百姓都战战兢兢,没人敢违法。后来又升任本郡太守,跟他的亲戚朋友都保持距离,不接受任何请求和托付。周武帝听说后很欣赏他,提升他为仪同三司,赐给他信都县公的爵位,又提拔他当延州刺史。他跟着皇帝平定齐国,因为功劳被加封为开府,然后调任建州刺史,改封为梁泉县公。

高祖掌握朝政大权的时候,尉迥在邺城造反,田式跟着韦孝宽去平叛。因为立功被封为大将军,爵位升为武山郡公。高祖称帝后,田式被任命为襄州总管,他一心只想立威。每次处理公务,都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,下属们都吓得不敢抬头看他。谁要是犯了法,即使是他的亲戚朋友,他也不会放过。他女婿京兆杜宁从长安来看他,田式警告杜宁不许乱跑。杜宁待久了想回家,偷偷上了北楼眺望,想排解思乡之情。田式知道了,就打了杜宁五十鞭子。他最喜欢的奴仆,曾经来向他禀报事情,衣服上有一只虫子爬到衣领上,奴仆挥袖把它拂掉了。田式认为这是对他的怠慢,当场就把他打死了。

部下官员贪污受贿,或者州里发生抢劫案,不管大小,田式都把他们关进地牢,让他们睡在粪便里,受尽折磨,除非死了,否则永远别想出来。每次朝廷下赦免令,田式还没来得及看,就先叫狱卒把重刑犯杀了,然后再向百姓宣告赦令。他残暴到这种地步。

因此,他被朝廷谴责,罢免了官职,成了老百姓。田式又羞愧又愤怒,不吃东西。妻子来看他,他就发脾气,只有两个侍童伺候他。他从家里要胡椒,想自杀,家人没给他。他就暗中派侍童去街上买毒药,妻子又把毒药抢过来扔掉了。田式气得躺在床上。他的儿子田信当时是仪同,跑到田式面前哭着说:“父亲您是朝廷的老臣,又没有犯什么大罪。现在很多公卿大臣都被贬官,过一段时间又官复原职,父亲您为什么不能坚持一下呢?干嘛要这样呢!”田式猛地站起来,拔出刀来砍田信,田信赶紧躲开,刀砍在了门槛上。

皇上知道了这件事,认为田式罪己之心很深,又恢复了他的官职爵位。不久后,他被任命为广州总管,最后死在了任上。

燕荣,字贵公,是华阴人,他老爸是周朝的大将军。燕荣性格刚硬严厉,武艺高强,在周朝当内侍上士。他跟着武帝打齐国,立了功,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,还封了高邑县公。高祖皇帝登基后,燕荣升任大将军,封落丛郡公,又当上了晋州刺史。后来跟着河间王弘打突厥,又立了功,被封为上柱国,还升任青州总管。

燕荣当青州总管的时候,专门挑那些特别壮实的家伙当伍长,要是哪个吏员办事不力,他肯定要狠狠地盘问一顿,然后狠狠地鞭打,打到皮开肉绽见骨头的事儿多得很。那些个奸盗都吓得不敢露头,整个州里都安安静静的。其他州县的人路过他的地界,都吓得跟碰上强盗似的,不敢停下来休息。皇帝听说后特别高兴,后来燕荣进京朝见,皇帝还特别慰劳鼓励了他一番。燕荣因为母亲年纪大了,就请求每年只进京一次,皇帝也答应了。等他告辞的时候,皇帝还在内殿设宴款待,还下令让王公大臣作诗送行。

伐陈之战的时候,燕荣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率领水军从东莱沿海进入太湖,攻打吴郡。攻破丹阳后,吴人拥立萧瓛为首领,在晋陵阻击唐军,结果被宇文述打败,退守包山。燕荣率领五千精兵追击,萧瓛被打败被俘,晋陵和会稽都被平定了。后来燕荣被任命为扬州总管,不久又调任右武候将军。突厥入侵边境,燕荣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驻守幽州。他母亲去世后,燕荣辞去了官职。第二年,他又被任命为幽州总管。

燕荣为人严厉残酷,气势逼人,那些长史们一见到他,都吓得脸色发白,六神无主。范阳卢氏家族,世代都是当地名门望族,燕荣却把他们都安排去做些低贱的吏卒来羞辱他们。他动不动就鞭打左右侍从,一次打上千人都是常有的事,地上血流成河,他却泰然自若地吃喝。有一次他巡查,路上看到一堆荆棘,觉得可以做鞭子,就让人取来,拿来试打人。有人说自己没犯错,燕荣说:“以后要真犯了错,我就饶了你。”结果这人后来犯了点小错,燕荣就要打他,这人说:“之前您打我的时候,说过有错就饶了我。”燕荣说:“没犯错都这样,何况你犯了错呢!”照样狠狠地打了。

燕荣每次巡视管辖区域,只要听说哪个官员或者百姓家有漂亮媳妇女儿,就跑到人家家里去强奸。他贪婪暴虐,越来越放肆。当时元弘嗣被任命为幽州长史,害怕被燕荣侮辱,就坚决推辞。皇帝知道了这件事,就下令燕荣说:“弘嗣杖责十下以上的罪过,都要奏报朝廷。”燕荣生气地说:“这小子竟敢耍我!”于是就派元弘嗣去监管仓储的粮食,只要发现一粒糠一粒米不干净,就狠狠惩罚他。每次打虽然不满十下,但一天之内,可能要打好几次。这样持续了好几年,怨恨越来越深,最后燕荣把元弘嗣关进监狱,还断了他粮食。元弘嗣又饿又冷,只好把衣服上的棉絮扯下来,混着水咽下去。元弘嗣的妻子到宫里告状,皇帝派考功侍郎刘士龙快马加鞭去调查。调查结果证明燕荣的暴虐残忍并非虚言,而且还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,于是皇帝把他召回京城,赐死了他。在此之前,燕荣家卧室里无缘无故地出现了几斛蛆,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。没过多久,燕荣就死在了蛆出现的地方。他有个儿子叫燕询。

赵仲卿是天水陇西人,他老爸是周朝的大将军。赵仲卿这个人性格粗暴,但是力气很大,齐王对他特别客气。

他跟着军队去打齐国,攻下了临秦、统戎、威远、伏龙、张壁五个城池,全给打下来了。后来又跟齐国的将军段孝先在姚襄城打仗,连续打了好多天,最后把段孝先给打败了。因为立了大功,被封为大都督,后来又当了皇帝的侍卫。平定齐国之后,因为功劳升官了,当上了上仪同,还兼任赵郡太守。后来进京当了畿伯中大夫。

王谦造反了,赵仲卿当时在利州,就和总管豆卢勣一起带兵抵抗。王谦进攻他们,赵仲卿带兵出战,前后打了十七场仗。等王谦被平定之后,赵仲卿升官为大将军,被封为长垣县公,食邑一千户。高祖皇帝登基后,又把他封为河北郡公。

开皇三年,突厥人入侵边境,赵仲卿跟着河间王弘去贺兰山打仗。赵仲卿走另外一条路一起进攻,最后没遇到敌人就回来了。后来他又镇守平凉,然后被任命为石州刺史。他这个人法令很严厉,一点小错都不放过,曾经把长史鞭打了两百下。下面的官员都害怕他,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,小偷小摸的也销声匿迹了,大家都说他厉害。

后来他又升迁为兖州刺史,还没等上任,就被任命为朔州总管。当时北方边境大力发展屯田,赵仲卿负责管理。要是有谁管理不好,赵仲卿就把人叫来,狠狠地打他的胸背,甚至把人衣服扒了,拖到荆棘丛里去。当时的人都说他像猛兽一样。但是他做事效率很高,所以粮食收成一年比一年好,边境也不用担心粮草供应的问题了。

后来突厥的启民可汗想和隋朝和亲,皇帝答应了。赵仲卿就趁机离间他们内部的关系,让他们自己打起来。十七年的时候,启民可汗很窘迫,就和隋朝使者长孙晟一起投奔汉镇。赵仲卿带了一千多骑兵去支援,但是不敢靠得太近。他暗中派人去诱降启民可汗的部下,有两万多户人家投降了。

那一年,他跟着高颎将军走白道去打达头。赵仲卿带了三千兵做先锋,在族蠡山和敌人相遇,打了七天,大败突厥军。追击到乞伏泊,又打了一仗,俘虏了一千多俘虏,缴获了数不清的牲畜。突厥人倾巢而出,赵仲卿摆成方阵,四面抵抗。打了五天,高颎的大军到了,一起进攻,突厥人被打败了。他们追击到白道,越过秦山七百多里。当时有上万户突厥人投降,皇帝命令赵仲卿把他们安置在恒安。因为立功,赵仲卿升为上柱国,赏赐了三千段布帛。

朝廷担心达头会袭击启民可汗,就让赵仲卿驻扎两万兵力以防万一,代州总管韩洪、永康公李药王、蔚州刺史刘隆等人,带了一万步骑驻守恒安。达头带了十万骑兵来入侵,韩洪的军队大败,赵仲卿从乐宁镇出发去拦截,斩杀了上千个敌人。

第二年,他负责督促修建金河、定襄两座城池,安置启民可汗。当时有人上奏说赵仲卿残暴,皇帝就派御史王伟去调查,查实了情况,但是因为赵仲卿功劳很大,所以没有处罚他,还安慰他说:“我知道你为人清正,只是被下属厌恶罢了。”又赏赐了他五百段布帛。赵仲卿更加放肆了,最后被免官。

仁寿年间,他担任司农卿。蜀王杨秀犯了罪,奉诏去益州调查。杨秀的宾客经过的地方,赵仲卿都严格执法,州县长官被治罪的大半。皇帝认为他办事能力强,赏赐了他五十个奴婢,二百两黄金,五千石粮食,以及许多珍宝。

杨广当皇帝后,赵仲卿担任兵部尚书和工部尚书。那一年,他去世了,享年六十四岁,谥号为肃,朝廷又追赠了他五百段布帛。他的儿子赵弘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
崔弘度,字摩诃衍,是河北安平人。他爷爷崔楷是北魏的司空,他爸爸崔说做过周朝敷州刺史。崔弘度天生神力,长得高大威猛,胡子眉毛都特别浓密,性格也相当严厉。十七岁的时候,周朝的大宰相宇文护看中了他,把他当心腹。没多久就给他官做,一路升迁到都督。

那时候宇文护的儿子中山公宇文训当了蒲州刺史,让崔弘度跟着他。有一次他们一起上楼,到了最高层,离地四五丈高,往下看,宇文训说:“好可怕啊!”崔弘度说:“这有什么可怕的!”说着就猛地跳了下去,落地后一点事都没有。宇文训被他这身手惊呆了。后来因为战功,崔弘度被封为仪同。他跟着周武帝灭了齐国,升官加爵,被封为上开府、邺县公,还赏赐了他三千匹布,三千石粮食,一百个奴婢,以及数不清的牲畜。接着又跟着汝南公宇文神举在范阳打败了卢昌期。

周宣帝继位后,他跟着郧国公韦孝宽去淮南平叛。崔弘度和宇文忻、贺娄子干到了肥口,陈朝将领潘琛带了几千兵来抵抗,隔着河列阵。宇文忻派崔弘度去劝降,潘琛到晚上就跑了。攻打寿阳的时候,陈朝守将吴文立投降了,崔弘度立了大功。因为这些战功,他被升为上大将军,继承了他父亲的安平县公爵位。尉迥造反的时候,崔弘度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跟着韦孝宽去讨伐。崔弘度招募了几百个长安的勇士组成一支精锐部队,所向披靡。

崔弘度的妹妹嫁给了尉迥的儿子,邺城被攻破的时候,尉迥走投无路爬上了城楼,崔弘度紧追不舍,直奔城楼顶端。尉迥弯弓欲射崔弘度,崔弘度摘下头盔对尉迥说:“认识吗?今天我们各为其主,不能顾及私情。看在亲戚的情分上,我劝你放下武器,不要让士兵们胡作非为。形势如此,你还是早点为自己打算吧,还等什么?”尉迥把弓扔在地上,痛骂大丞相后自杀了。崔弘度对弟弟崔弘升说:“你去取尉迥的首级。”崔弘升就把尉迥的头砍了下来。崔弘度因此被升为上柱国。

当时行军总管一般都会被封为国公,但崔弘度因为没有及时杀死尉迥,还让尉迥说了些坏话,所以被降了一级爵位,成了武乡郡公。隋朝开皇初年,突厥入侵,崔弘度担任行军总管,驻守在原州抵抗。敌人退兵后,崔弘度进驻灵武,一个月后返回,被任命为华州刺史。他还把妹妹嫁给了秦孝王。不久后,他又被调任襄州总管。

崔弘度地位很高,对待下属非常严厉,动不动就打罚,官员们都对他非常害怕,听到他的声音就吓得直哆嗦。他到哪里,命令都能得到执行,盗贼都销声匿迹。梁王萧琮来朝见隋文帝时,隋文帝任命崔弘度为江陵总管,镇守荆州。崔弘度还没到任,萧琮的叔叔严拥就带着当地人叛乱,崔弘度追赶不及。陈朝人害怕崔弘度,也不敢窥视荆州。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他作为行军总管跟随秦孝王从襄阳出发。陈朝灭亡后,他被赏赐了五千匹布。

高智慧等人叛乱时,他又被任命为行军总管,从泉门出发,归杨素统领。崔弘度和杨素官职相同,但年龄比杨素大,杨素总是让他屈居下位,崔弘度心里很不服气,杨素的很多命令他都不执行。但杨素对他还是比较宽容。平叛后,崔弘度被任命为原州的军事长官,继续担任行军总管,防备突厥。他成功地阻止了突厥入侵,隋文帝对他非常赏识,又把崔弘升的女儿嫁给了河南王。仁寿年间,崔弘度担任太府卿。

他家出了两位王妃,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,经常告诫他的下属说:“为人应该诚实宽厚,不能欺骗别人。”大家都说:“是。”有一次他吃甲鱼,有七八个侍者在旁边伺候,崔弘度一个一个地问他们:“甲鱼好吃吗?”侍者们都很害怕,都说:“好吃。”崔弘度大骂道:“你这奴才敢骗我?你根本没吃,怎么知道好吃?”然后就把他们每人打了八十杖。官员和工匠们看到这一幕,都吓得汗流浃背,再也不敢欺瞒他。当时有个叫屈突盖的将军也很严厉,长安城里就流传着这样的话:“宁可喝三升醋,也不愿见到崔弘度;宁可吃三升艾草,也不愿碰到屈突盖。”

崔弘度在家中也像在官场一样严格,他的儿孙们头发都白了,他还经常打骂他们,家风非常严谨,当时的人都称赞他。没过多久,秦王妃因为犯罪被处死,河南王妃也被废黜。崔弘度为此非常悲伤和愤怒,请求告老还乡,他的弟弟们也和他分开居住,他越来越不得志。隋炀帝即位后,河南王成了太子,隋炀帝想重新立崔氏为妃,派使者去宣旨。使者到了崔弘升家,崔弘度并不知道。使者回来后,隋炀帝问:“崔弘度怎么说?”使者说:“崔弘度说他生病了,起不来。”隋炀帝沉默不语,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。崔弘度忧郁愤怒,不久就去世了。

弘升,字上客,在周朝的时候是右侍上士,相当于高级官员。后来尉迥在相州造反,弘升和他哥哥弘度一起打仗平叛,因为立了功,被封为上仪同,官职又升了一级。没多久,他又升任开府,被封为黄台县侯,食邑八百户,也就是领着八百户人家上缴的赋税作为俸禄。

高祖皇帝杨坚称帝后,弘升的爵位被提升为公,还被任命为骠骑将军,这是个很重要的军事职位。他在皇宫里当侍卫十多年,因为是老臣,资历深厚,就被外放担任慈州刺史,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。过了几年,他又升迁到郑州刺史,管辖范围更大了。后来因为和皇室的关系越来越近,待遇也越来越好,被提升为襄州总管,权力更大,管辖范围也更广了。可惜后来因为河南王妃犯了错被废黜,弘升也因此丢了官。

杨广当皇帝(炀帝)以后,弘升又重新被启用,先后担任冀州刺史、信都太守,官职也升到了金紫光禄大夫,之后又调任涿郡太守。辽东战役爆发时,他被临时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,负责指挥平壤方向的战事。可惜这次战役他和宇文述等人一起打败了,仓皇逃回,结果一病不起,去世了,享年六十岁。

元弘嗣,河南洛阳人。他爷爷是魏朝的渔阳王,他爸爸是周朝的渔阳郡公。弘嗣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爵位,十八岁的时候当上了左亲卫。

开皇九年,他跟着晋王一起平定了陈朝,因为立了功被授予上仪同的官职。十四年,他被任命为观州总管长史,在观州做官的时候,他特别严厉,手底下的人都很怨恨他。

二十年,他又调到幽州当总管长史。当时幽州总管是燕荣,燕荣这个人特别蛮横,经常欺负弘嗣,动不动就打骂他。弘嗣心里不服气,燕荣干脆把弘嗣关进监狱,想要杀了他。后来燕荣被杀死了,弘嗣掌权之后,治理更严酷了。他审问犯人的时候,经常用醋灌犯人的鼻子,或者用竹签捅犯人的下体,没有人敢隐瞒实情,奸邪之人都老实了。

仁寿年间快结束的时候,他被任命为木工监,负责修建东都。大业初期,隋炀帝暗地里想攻打辽东,派弘嗣去东莱海口监造船只。各州征调来的民夫,受尽了鞭打折磨,官吏督促他们日夜泡在水里,几乎不敢休息,从腰部以下,全是蛆,死了十三四个人。

后来他升迁为黄门侍郎,又升任殿内少监。辽东战役的时候,他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。第二年,隋炀帝又征讨辽东,恰逢突厥入侵陇右,朝廷就派弘嗣去讨伐。

玄感造反,逼近东都的时候,弘嗣驻军安定。有人告发弘嗣密谋响应玄感,代王杨侑派人把他抓起来,押送到行在。虽然查不出弘嗣有反叛的证据,应该放了他,但皇帝还是心存疑虑,最终罢免了他的官职,把他流放到日南,弘嗣在路上就死了,那年他四十九岁。他有个儿子叫仁观。

王文同,是京兆府颍阳县人。他性格聪明,善于辩论,很有才能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因为军功被封为仪同,不久又担任桂州司马。隋炀帝继位后,召他当光禄少卿,因为王文同顶撞了皇帝,就被贬到恒山郡当郡丞。

恒山郡有个地痞流氓,特别嚣张跋扈,经常挑拨离间,为难县令,以前的县令都拿他没办法。王文同到任后,听说这个人的恶行,立刻把他叫来痛骂一顿。然后,他让人砍削木头做成一个大木桩,埋在院子中间,只露出尺余高,在四个角上又埋了四个小木桩。他命令那家伙趴在大木桩上,把四肢绑在四个小木桩上,然后用棍子狠狠地抽打他的背,没多久,那人的背上就血肉模糊了。全郡的人都吓坏了,官员们面面相觑,个个吓得大气不敢出。

后来,隋炀帝征讨辽东,派王文同巡察河北各郡。王文同看到那些吃素念经的和尚,就认为他们是妖魔鬼怪,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关进监狱。到了河间郡,他召集各郡官员,稍微有点迟到的,就立刻把他们按在地上毒打致死。他还找到几百个和尚聚集在一起讲经说法,或者参加佛事活动的僧人,认为他们聚众惑众,全部杀了他们。他又把僧人和尼姑都扒光衣服检查,发现有几千个男女有不正当关系的,也都杀了。郡里到处都是男女老少的哭声,其他各郡也吓得不轻,纷纷上报朝廷。

隋炀帝听说后大怒,派使者达奚善意逮捕王文同,在河间郡把他斩首示众,以平息民愤。王文同的仇人们挖开他的棺材,割了他的肉吃,一会儿工夫就吃光了。

史书上说:治理好国家,不在于繁琐的策略;好的政治,不在于严酷的刑罚。所以,虽然宽严并用,赏罚分明,但最好的治理是不需要严刑峻法就能使百姓归顺,这是前代贤明君主所看重的。王文同之流,赶上了隋文帝、隋炀帝这样英明的统治时期,那时没有特别凶恶狡猾的人,他们不了解儒家道德,内心残忍暴虐,把人当作木头石头一样对待,轻视人命,比对待草狗还不如。他们作恶多端,从不悔改,所以有的身受刑罚而死,有的忧愤而死。所有正直的人,都认为这是天理循环啊!唉!后来的读书人,做官从政,即使不能像子高那样高官厚禄,也不应该让母亲扫墓时还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(指儿子死后,母亲扫墓时仍盼望儿子回家)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