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衍,字彦文,自己说是太原介休人。他爹郭崇跟着曹操进关中,后来官做到侍中。郭衍年轻的时候就勇猛善战,骑马射箭都很厉害。北周陈王宇文纯看中了他,让他当自己的左右手,一路升迁,最后当上了大都督。那时候,北齐还没被灭掉,郭衍奉命去天水招兵买马,去东边守边防,招来了上千户人家,驻扎在陕城。后来被封为使持节、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 每次有敌人来犯,他就带兵去打,一年好几次报捷,北齐人对他挺害怕的。 益州王(宇文)宪对他很信任。

建德年间,周武帝去云阳玩,郭衍去他行宫朝见。当时大家都在商量着要打北齐,郭衍主动请缨当先锋。攻下河阴城后,他被封为仪同大将军。后来周武帝围攻晋州,担心北齐派兵来救,就让郭衍跟着陈王一起守卫千里长的道路。他还跟着周武帝跟北齐皇帝在晋州大战了一场,追着北齐军队一直打到高壁,把他们打败了。 之后又跟着平定了并州,因为立了大功,被提升为开府,封为武强县公,食邑一千二百户,还赐姓叱罗氏。宣政元年,他当上了右中军熊渠中大夫。

尉迥造反,跟韦孝宽在武陟打了一仗,又去相州打了仗。之前,尉迥派他徒弟勤当青州总管,带着青州、齐州的兵来帮他。尉迥战败了,勤和他儿子惇、祐想往东逃回青州。郭衍带着一千精兵追上去打败了他们,在战场上抓住了祐,勤就逃跑了,惇也逃了。

郭衍到了济州,占领了城池,又在济北打败了尉迥的残余势力,连续作战打胜仗,把俘虏都押送到京城。皇上封他为上柱国,武山郡公,赏赐了他七千段布匹。他还暗中劝皇上赶紧杀了周朝的那些王爷,早点篡位。因为这件事,他跟皇上关系更亲近了。开皇元年,皇上准许他恢复原来的姓氏郭氏。

突厥人入侵边境,皇上任命郭衍为行军总管,带兵驻扎在平凉。好几年,突厥都没敢入侵。后来,皇上让他当开凿漕渠的大监,他带领水工们开凿渠道,引渭河的水,从大兴城北一直向东到潼关,修建了四百多里的漕运河道。关内百姓都因此受益,人们管它叫富民渠。

五年后,他被任命为瀛州刺史。那年秋天下了大雨,发了大水,很多属县都被淹了,老百姓都爬到高树上,躲在富人家里。郭衍亲自准备船只和工具,还带着粮食去救济百姓,很多人因此得救。他先开仓放粮救济灾民,然后再上报朝廷。皇上非常赞赏他,就让他当了朔州总管。

他管辖的地方有个恒安镇,在北边靠近边境,经常要调拨粮食。郭衍就选择肥沃的土地,设立屯田,每年都能余下万石粮食,老百姓就不用那么辛苦地运粮了。他还修建了桑乾镇,这些都得到了皇上的赞赏。

十年后,他跟着晋王杨广去扬州镇守。当时江淮地区有人造反,皇上任命郭衍为总管,让他带着一万精兵先驻扎在京口。他在贵洲南面跟叛军作战,打败了他们,活捉了叛军首领,缴获了大量的船只、粮食和军需物资,然后又讨伐了东阳、永嘉、宣城、黟、歙等地的山贼,全部平定了。最后,他被任命为蒋州刺史。

郭衍这个人啊,对下属态度极其傲慢,对上司又特别会拍马屁。晋王特别喜欢他,对他赏赐特别丰厚,还把他提拔到洪州总管的位置。晋王当时正想着夺取皇位呢,就通过郭衍的心腹,派宇文述去跟郭衍透漏这个计划。郭衍一听,乐坏了,说:“要是这事成了,我就能当皇太子了!要是不成,我也能占据淮海地区,恢复梁、陈旧日的疆土。那些跟着晋王喝酒吃肉的家伙,还能拿我怎么着?” 晋王于是召见郭衍,暗中商量计划。

为了掩人耳目,他们还编了个理由,说是郭衍的妻子得了脖子上的大瘤子,晋王妃萧氏有办法能治,就以此为由向高祖皇帝奏报,说郭衍要带妻子去江都治病,来来往往的,次数多了去了。后来,郭衍又假装说桂州的土著造反了,晋王就上奏让郭衍带兵去讨伐。就这样,郭衍开始大肆修建兵器库,暗中培养军队。等晋王当上太子后,郭衍被任命为左监门率,后来又升迁为左宗卫率。高祖在仁寿宫病危的时候,太子和杨素伪造诏书,让郭衍和宇文述统领东宫的军队,进驻宫中宿卫,宫门的防卫都由他们负责。

高祖驾崩后,汉王造反,京城空虚,就让郭衍火速赶回京城,统领军队防守。大业元年,郭衍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。皇帝到江都后,让郭衍统领左军,又改任他为光禄大夫。他还跟着皇帝去讨伐吐谷浑,从金山道出兵,收降了两万多户人家。郭衍特别会揣摩皇帝的心思,逢迎拍马,皇帝经常对别人说:“只有郭衍,他的心思和我一样。” 郭衍还经常劝皇帝要多享乐,五天才上朝一次,不要像高祖那样辛苦劳累。皇帝听信了他的话,更加夸赞他孝顺。刚开始实行新的爵位制度的时候,郭衍按照规定被封爵。六年后,因为受皇帝恩宠而被封为真定侯。七年后,他跟随皇帝去江都,在那里去世了。死后被追赠为左卫大将军,朝廷赐予的丧葬礼品非常丰厚,谥号为襄。他的长子郭臻,是武牙郎将;次子郭嗣本,是孝昌县令。

史学家说:啊,耿直刚正,不弯腰屈膝,这是做臣子的高尚节操;和谐相处,但不必盲目附和,这是侍奉君主的正道。宇文述、郭衍他们就像水一样随波逐流,像脂膏一样油滑,对皇帝百依百顺,极尽逢迎讨好之能事。皇上说可以,他们就说可以;皇上说不可以,他们就说不可以。他们没有自己的是非判断,不能明辨轻重缓急,默默地苟且偷安,只为保住高位,甘心承受吃白饭的骂名,也承受着世人的讥讽。这种行为,当然不是君子所为,也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。

你看,宇文述和郭衍那样的做法,完全是把自己的原则抛诸脑后,只知道一味地迎合皇帝,没有一点骨气。他们就像水一样,没有自己的形状,任凭皇帝怎么摆布,他们就怎么变。这种人,表面上看着风光无限,实际上内心空虚,毫无原则可言。 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,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,根本不顾及自己的名声和尊严。 这和那些敢于直言进谏,为国为民着想的忠臣良将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! “謇謇匪躬,为臣之高节;和而不同,事君之常道。”这十六个字,就道出了做臣子的根本准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