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宝常,不知道是哪里人。他爹叫大通,跟着梁朝的将领王琳投降了齐朝。后来他又想偷偷跑回江南,事情败露,被杀了。所以万宝常被充当乐户,因此他特别精通音律,各种乐器都擅长。他制作了一套玉磬献给齐朝皇帝。
有一次,他和别人一起吃饭,聊到音调。当时没有乐器,万宝常就拿起吃饭用的碗筷和一些杂物,用筷子敲打,模仿各种音高,宫商角徵羽都齐全了,听起来和真正的丝竹乐器一样和谐,当时的人都非常欣赏他的才华。可是,从周朝到隋朝,他都没能得到重用。
隋朝开皇年间,沛国公郑译等人负责制定新的乐律,一开始定的是黄钟调。万宝常虽然是个乐工,郑译他们经常请他一起讨论,但他说的很多意见都没被采纳。后来郑译的乐律制定完成并演奏给皇帝听,皇帝召见万宝常,问他好不好听。万宝常说:“这是亡国的音调,陛下不应该听!”皇帝很不高兴。万宝常就详细地解释说,这音乐哀怨放荡,不是正统的雅乐,请求用标准的长度来校正乐器。皇帝同意了。
万宝常奉命制作各种乐器,音调比郑译定的低了两律。他还写了《乐谱》六十四卷,详细论述了八音循环成为宫调的方法,以及改变弦乐和移动琴柱的变化技巧。他创造了八十四调,一百四十四律,变化组合最终达到一千八百种不同的音响效果。当时的人觉得《周礼》里记载有循环宫调的理论,但是从汉朝魏朝以来,懂音律的人都理解不了,看到万宝常独创了这种方法,都觉得他很可笑。
等到实际操作的时候,他却能信手拈来,创作出各种乐曲,一点都不费力,看到的人都非常惊讶。于是他改进和增减乐器,数量多得数不清,他的音乐风格雅致淡泊,却不受当时人的欢迎,太常寺里擅长音乐的人都排挤他。太子洗马苏夔自诩精通音律,尤其嫉妒万宝常。苏夔的父亲苏威当时权势很大,所有谈论音乐的人都依附他,贬低万宝常。
万宝常多次向朝廷大臣诉说自己的冤屈,苏威就质问万宝常,他的乐理是从哪里学来的。有个和尚对万宝常说:“皇上喜欢祥瑞的预兆,只要有人说能征兆吉凶,皇上都会很高兴。你应该说你是从胡僧那里学来的,说是佛家菩萨传下来的音律,皇上一定会高兴。你做的那些事,就能成功了。”万宝常听从了他的建议,就按照和尚说的回答苏威。苏威生气地说:“胡僧传下来的,是四夷的音乐,不是中国应该演奏的!”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。
万宝常曾经听太常寺演奏音乐,感动得哭了。有人问他为什么,万宝常说:“这音乐淫荡又悲伤,天下不久就要互相残杀,快要灭亡了!”当时天下太平盛世,听到他这么说的人都觉得他不可能是对的。到了隋朝大业末年,他的话最终应验了。
宝常这个人很穷,也没有孩子。他老婆见他病倒了,就偷偷把他的东西都拿走了,自己跑了。宝常又饿又冷,没有人照顾他,最后活活饿死了。临死前,他把自己写的书都烧了,说:“这些东西还有什么用呢?” 有人从火里抢救出几卷书,后来这些书流传于世,人们都很惋惜他的遭遇。
开皇年间,有郑译、何妥、卢贲、苏夔、萧吉这些人,一起研究典籍,创作乐书,他们的作品都在当时被广泛使用。不过,要说对音乐的天然天赋,他们都比不上宝常。安马驹、曹妙达、王长通、郭令乐这些人,都能创作乐曲,是当时乐曲创作方面的高手,他们也学习郑声,但宝常的作品,都属于雅乐的范畴。这些人虽然在公开场合不怎么推崇宝常,但心里都服他,觉得他简直是神一样的人物。
那时候有个乐师叫王令言,也很精通音律。隋炀帝大业年间,要到江都去游玩,王令言的儿子跟着去了。有一天,王令言的儿子在宫门外弹胡琵琶,演奏的是一首叫做《安公子曲》的变调曲。王令言当时在卧室里,听到这曲子后大吃一惊,一下子跳了起来,喊着:“坏了,坏了!”赶紧叫儿子过来问:“这曲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?”儿子回答说:“最近才有的。”王令言就哭了起来,对儿子说:“你千万别再跟着去了,皇帝肯定回不来了。”儿子问他为什么,王令言说:“这曲子的宫调是去了不回的,宫代表着君主,所以我这么判断。”后来,隋炀帝果然在江都被人杀了。
史书上说:阴阳卜算这些事情,圣人也有教导,虽然不能完全相信,也不能完全否定。人要是能弘扬正道,就能造福社会,要是行为不符合道义,就会自食其果,所以古代的君子才会告诫人们不要妄为。现在韦、来二人的骨骼相貌分析,庾、张二人的推算吉凶,虽然比不上落下、高堂、许负、朱建这些人,但也算是一时之选了。伯丑的龟卜,能大致了解鬼神的心意;耿询的浑天仪,测量星象的度数也很精准;宝常的乐律,能准确把握宫商的和谐,虽然还比不上古代的大家,但也算是一时的高手了。许氏的针灸之术,史书上记载值得称赞;萧吉的阴阳之说,就有点虚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