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密,字法主,是真乡公李衍的孙子。他爷爷李耀,是周朝的邢国公。他爸爸李宽,骁勇善战,很有谋略,从周朝到隋朝,当过好几次将军,最后做到柱国、蒲山郡公,那可是个有名的将军。李密这个人啊,特别会算计,文武双全,志向远大,总是想着要帮助别人,把这当成自己的责任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李密继承了他爸爸的爵位,当上了蒲山公。但他却散尽家财,周济亲戚朋友,热情款待宾客,礼贤下士,一点也不吝啬。他和杨玄感是过命的交情,那种生死兄弟的情谊。后来李密又改变了生活方式,专心读书,整天埋头苦读,尤其喜欢兵书,那些兵书上的内容,他都能倒背如流。他拜国子助教包恺为师,学习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,刻苦学习,废寝忘食,包恺的其它学生都比不上他。隋炀帝大业初期,朝廷授予他亲卫大都督的职位,但他不喜欢这个官职,就称病回家了。

杨玄感在黎阳起兵造反,偷偷派家奴进京找李密,让他和弟弟杨玄挺一起到黎阳来。李密到了之后,杨玄感特别高兴,把他当成军师看待。

杨玄感跟李密商量作战计划,李密说:“我有三个计策,您看着选哪个。现在皇上带兵出征,远在辽东,离幽州千里之遥,南边是大海,北边是胡人,中间只有一条路,情况非常危险。您现在手里有兵,可以出其不意,直接杀进蓟州,卡住他们的咽喉要道。前面是高丽,后面没路可退,不出十天半个月,他们的粮草就肯定用完了。您只要挥一挥手,他们自己就会投降,不战而胜,这是上策。再一个,关中地势险要,是天府之国,卫文升那点人马不足为虑。现在应该率领大军,经过城市不要攻打,轻装简行,争取尽快进入关中。即使皇上回朝,也已经失去了战略要地,我们占据险要之地,一定能取胜,这是万全之策,是中策。如果就近选择目标,先打东都,唐祎一定会死守。那样的话,打仗就要拖延时间,胜负难料,这是下策。”

杨玄感说:“不对,你的下策才是上策啊!现在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,要是不拿下东都,怎么震慑天下?而且不攻城略地,怎么显示我们的实力?”所以李密的计策没被采用。杨玄感攻打东都,战役都很顺利,他自以为天下都会响应他,胜利就在眼前。后来抓到了韦福嗣,还把他当成心腹重用,所以军中的事情,就不完全交给李密了。韦福嗣本来就不是杨玄感的同谋,结果在战斗中被俘虏了。每次制定作战计划,韦福嗣总是模棱两可,两面讨好。后来要写檄文,韦福嗣坚决不肯。李密猜到了韦福嗣的心思,就对杨玄感说:“韦福嗣根本不是咱们的人,他一直在观望。您刚起兵,身边却有这种奸细,听信他的话,一定会被误导的。应该把他杀了,向大家表明态度,才能安定军心。”杨玄感说:“不至于吧!”李密知道自己的话没被采纳,就对自己的亲信说:“楚公(杨玄感)喜欢反叛,却不想打胜仗,怎么办?我们现在都要成为俘虏了!”后来杨玄感准备西进,韦福嗣最终逃回了东都。

李子雄那小子一直劝玄感赶紧称王称帝,弄个尊号出来。玄感拿不定主意,就去问杨玄感手下的谋士密。密说:“想当年陈胜想称王,张耳劝他别急,结果被陈胜冷落了;曹操想让皇帝给他加九锡(九种高等级的赏赐),荀彧劝他别这么高调,结果也被曹操疏远了。我现在要是直言劝你,恐怕也会步这两位后尘,被你嫌弃。再说,拍马屁奉承也不是我的风格。关键是,你起兵以来,虽然打了几场胜仗,但地方上的郡县根本没几个响应你的。东都的防守还很强,全国各地的援兵也快到了,你现在应该带头冲锋,赶紧拿下关中地区。你要是急着称王,那影响可太不好了!”玄感听了哈哈一笑,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
宇文述和来护儿带兵杀过来了,玄感急得团团转,又去问密:“现在怎么办?”密说:“元弘(指元弘嗣)在陇右带兵呢,实力很强,我们可以对外宣称元弘造反了,然后派人去迎接你,这样你就能名正言顺地进关了,也能迷惑一下大家。”玄感就按照密的计策发布命令,带着军队往西走。到了陕县,他想包围弘农宫,密又劝他说:“你这次是骗着大家往西走的,军事行动要快,何况追兵马上就要到了,哪能在这里耽误时间!要是前面没拿下关口,后面又没地方防守,大家一哄而散,你拿什么自保?”玄感这次没听他的,还是包围了弘农宫,结果打了三天都没拿下,这才往西撤。到了阌乡,追兵终于追上来了。

玄感造反失败了,密,偷偷地潜入了关中。他和玄感的堂叔询一起,躲藏在冯翊询的妻子家里。没多久就被邻居告发了,于是被抓起来,关进了京兆府的大牢。那时候隋炀帝正在高阳宫,密和他那些同伙一起被押送到高阳宫去见皇帝。

路上,密对他的手下们说:“咱们的命,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,转瞬即逝。要是到了高阳,肯定会被杀头。现在还在路上,还能想办法逃脱,干嘛非要乖乖等着被杀呢?”大家听了都觉得有道理。他那些手下很多人都有钱,密就偷偷地把钱拿出来给押送的官兵看,说:“我们要是死了,这些钱就都留给您,希望您能帮我们埋葬。其他的,就当是感谢您的恩情了。”那官兵贪图钱财,就答应了。

到了关外,防守渐渐松懈了,密就偷偷地让人买酒买肉,每天晚上都大吃大喝,热闹非凡,那官兵也就不管了。到了邯郸,晚上住在村里,密和另外六个人一起翻墙逃跑了,投奔了平原的贼帅郝孝德。郝孝德对他们不太重视,而且正赶上闹饥荒,他们甚至到了啃树皮充饥的地步。王仲伯偷偷地回了天水,密去了淮阳,在一个村子里住下,改名换姓叫刘智远,招收门徒教书。

过了几个月,密心里闷闷不乐,很不甘心,写了一首五言诗:

金凤荡初节,玉露凋晚林。

此夕穷途士,空轸郁陶心。

眺听良多感,慷慨独沾襟。

沾襟何所为?怅然怀古意。

秦俗犹未平,汉道将何冀!

樊哙市井徒,萧何刀笔吏。

一朝时运合,万古传名器。

寄言世上雄,虚生真可愧。

写完诗,他哭了好久。有人觉得他很奇怪,就告诉了太守赵他。县衙派人抓他,密又逃跑了,投奔了他的妹夫,雍丘县令丘君明。后来丘君明的侄子怀义告发了密,皇帝下令抓捕密,密又逃跑了,丘君明却因此而被判了死罪。

翟让这伙土匪头子,拉拢了一万多号人马,其中有个知道翟让秘密的人,这个人是瓦岗军将领玄感手下的旧部,暗地里劝翟让杀了翟让。翟让吓得不轻,赶紧找王伯当出主意对付这事儿。王伯当给翟让出了个主意,让翟让去跟那些小股土匪们说说,那些小股土匪们一听就都投降了,翟让这才开始重视王伯当,把他叫来一起商量事情。

王伯当跟翟让说:“咱们现在人多,但粮食没着落,要是这么拖下去,人马都得累垮了,真要碰上厉害的敌人,咱们就得全军覆没。不如直接去荥阳,休整军队,储存粮食,等兵强马壮了,再跟别人争地盘。”翟让听了他的话,就带兵攻破了金堤关,抢掠了荥阳附近的几个县,很多城池都落入了他们手里。荥阳太守郇王庆和驻守荥阳的张须陀带兵来打翟让。翟让好几次都被张须陀打败,听说张须陀又来了,吓得够呛,想赶紧跑路。王伯当说:“张须陀虽然勇猛,但他没啥脑子,而且他最近接连打胜仗,已经骄傲自大了,咱们可以跟他打一场,把他抓起来。您就摆好阵势等着他,我保证能帮您打败他!”翟让没办法,只好摆开阵势准备战斗,王伯当暗中派了一千多人埋伏在树林里。

跟张须陀打起来后,翟让的军队渐渐不敌,开始后退,王伯当就从后面带伏兵杀出来,张须陀的军队溃不成军,王伯当跟翟让一起夹击,大败张须陀,当场把张须陀给杀了。于是,翟让让王伯当负责军营的指挥,另立一支队伍。王伯当又跟翟让说:“现在朝廷昏庸无道,天下大乱,到处都是起义军,百姓都饿肚子。您这么有本事,又带了这么多精兵强将,应该趁机平定天下,除掉那些坏人,怎么能老窝在山沟里当个小土匪呢!现在东都老百姓人心涣散,朝廷官员各自为政,您要是亲自率领大军,直接攻打兴洛仓,把粮食分给穷人,那天下老百姓还不都来投奔您?百万大军,一天就能凑齐,先下手为强,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啊!”翟让说:“我不过是个乡下人,没想到能干这么大的事。要是真能像你说的那样,你先带兵去,我带着大军殿后。攻下粮仓后,咱们再商量下一步怎么办。”

王伯当和翟让带着七千精兵,在大业十三年春天,从阳城出发,翻过方山,从罗口偷袭兴洛仓,攻破了粮仓。打开粮仓让老百姓随便拿粮食,老老少少都来抢粮食,路上人来人往,络绎不绝。

刘长恭带着两万五千步骑去打密州,结果被密州打了个大败,就剩刘长恭自己跑掉了。 所以大家就拥立密州的翟让当老大。翟让就住在洛口,那地方城墙四十里长呢。房彦藻拿下豫州,东都(洛阳)可吓坏了。大家给翟让封了个魏公的头衔。翟让一开始推辞,但手下将领都强烈要求,他才答应。 然后就摆了个祭坛,正式登基,改元,任命官员,房彦藻当左长史,邴元真当右长史,杨德方当左司马,郑德韬当右司马。翟让自己被封为司徒,东郡公。其他的将领也都各有封赏。

这期间,长白山来了个土匪孟让,跑到东都烧了丰都城就跑了。翟让攻下巩县,抓了县令柴孝和,封他当护军。武贲郎将裴仁基带着武牢投降了翟让,翟让就派裴仁基和孟让带着两万多人去打回洛仓,结果把回洛仓给端了,还烧了天津桥,然后就放兵抢劫。东都派兵去追,结果裴仁基他们被打了个大败,也只跑掉了性命。翟让亲自带三万兵马又去攻打东都,段达、高毗、刘长恭他们带七万兵马抵抗,结果在故都打了一仗,官军大败,翟让又占领了回洛仓。没多久,郑德韬、杨德方都死了,翟让又任命郑颋当左司马,郑虔象当右司马。

柴孝和跟翟让说:“秦国的地形,山川河流阻隔,西楚就是因为背靠秦地而灭亡的,汉高祖就是因为占据了关中而称霸的。依我看,应该让裴仁基守回洛,您守洛口,您亲自带精兵去打长安,老百姓肯定都来迎接您,肯定能不战而胜。占领了长安,地盘稳固,兵强马壮,再一路向东,扫平京洛,天下就定了。但是现在英雄辈出,我担心别人抢先一步,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,就后悔莫及了!”翟让说:“你的想法,我也想过很久了,确实是个好办法。但是昏庸的皇帝还在,他的军队还很多,我的部队都是山东人,他们还没拿下洛阳呢,怎么肯跟着我西进呢!我的将领都是从土匪出身的,让他们留下来,各自争霸,那可就完蛋了。”柴孝和说:“您说的对,是我考虑不周。既然大军暂时不能西进,那我就先去探探路吧。”翟让同意了。柴孝和带着几十个骑兵到了陕县,有上万山贼投靠了他。

翟让的军队当时很厉害,每次进军,都跟官军打仗。结果翟让被流矢射中了,躺在营帐里,过了几天,东都派兵来打,翟让的军队溃败,丢下回洛仓,逃回洛口。柴孝和的人听说翟让撤退了,也都各自散去了。柴孝和轻骑回到了翟让身边。皇帝派王世充带五万江淮精兵来讨伐翟让,翟让抵抗,结果打败了。柴孝和在洛水中淹死了,翟让非常伤心。王世充在洛阳西边扎营,跟翟让对峙了一百多天。武阳郡丞元宝藏、黎阳贼帅李文相、洹水贼帅张升、清河贼帅赵君德、平原贼帅郝孝德都投降了翟让,一起攻破了黎阳仓,占领了那里。周法明带着江淮地区的人投降了翟让,齐郡贼帅徐圆朗、任城大侠徐师仁、淮阳太守赵他等等,前后投降的人数以千百计。

翟让手下的王儒信劝翟让当大冢宰,掌握所有权力,好夺取机密。翟让的哥哥翟宽劝他说:“当皇帝只能自己当,哪能跟别人分享?你要是当不了,我来!” 这都被密谋要杀翟让的窦建德知道了。

正好这时候,王世充带兵来了,翟让出去抵抗,结果被王世充打退了几百步。窦建德就和单雄信他们带着精锐部队冲上去,把王世充打跑了。翟让想乘胜追击,攻破王世充的营地,但天快黑了,窦建德坚决阻止了他。

第二天,翟让带着几百人来到窦建德那里,想吃顿饭庆祝庆祝。窦建德摆好了酒席招待他,他的手下们都被安排去吃饭了。 所有门都设了埋伏,翟让根本没察觉。窦建德把翟让请到座位上,拿出一把好弓,让翟让射箭。翟让拉满弓正要射,窦建德就让壮士蔡建从背后砍死了他,翟让倒在了地上。 接着,窦建德又杀了翟让的哥哥翟宽和王儒信,跟着翟让的人也死了不少。

翟让手下的将领徐世勣,被乱兵砍伤了,伤得很重,窦建德赶紧让人阻止了乱兵,徐世勣才捡回一条命。单雄信他们都跪下求饶,窦建德把他们都放了,还安慰他们。然后,窦建德带着几百人去了翟让的大营。王伯当、邴元真、单雄信他们进了营地,宣布杀了翟让的事,大伙儿都没敢动。窦建德就让徐世勣、单雄信、王伯当分别统领翟让的军队。

没过多久,王世充就夜袭仓城,结果被窦建德的军队狠狠地打败了,武贲郎将费青奴也被杀了。

王世充又把营地搬到了洛阳的北边,对着巩县,然后在洛水造了浮桥,带着所有兵马去攻打窦建德。窦建德只带了一千骑兵抵抗,打不过就撤退了。王世充趁机逼近城下,窦建德挑选了几百精兵,分成三队出击。官军稍微后退了一下,结果自己人踩踏陷进水里,死了好几万人,武贲郎将杨威、王辩、霍世举、刘长恭、梁德重、董智通等将领都战死了。王世充侥幸逃脱,不敢回东都洛阳,就逃到了河阳。那天晚上下了一夜雨夹雪,雪厚达一尺多,跟着他的人,死伤殆尽。

窦建德于是修缮了金墉城住下来,手下有三十多万人马。他又来攻打上春门,守城的韦津出城迎战,结果被窦建德打败,韦津还被俘虏了。他手下的人劝窦建德称帝,但他没答应。等到义军包围了东都洛阳,窦建德带兵去救援,双方交战后,窦建德又退兵了。

一会儿工夫,宇文化及就杀了皇帝,带着十多万大军从江都往北,目标是黎阳。李密就亲自率领两万步骑去抵抗。这时候越王杨侗称帝了,派使者给李密封官,官职可多了,太尉、尚书令、东南道大行台、行军元帅、魏国公,让他先平定宇文化及,然后再进京辅佐朝廷。李密派使者去谢恩。

宇文化及和李密相遇了,李密知道宇文化及的军队缺粮,想速战速决,所以没跟他正面交锋,还堵住了他的退路,不让他往西跑。李密派徐世勣去守卫仓城,宇文化及攻打仓城,没攻下来。李密和宇文化及隔着河说话,李密数落宇文化及说:“你本来就是个匈奴的皂隶,在边境小地方长大,你父兄子弟都受过隋朝的大恩,富贵了好几代,你老婆还是公主,荣耀显赫,朝中没人能比得上你。你享受了国家如此优厚的待遇,就应该对国家有相应的回报,怎么能因为皇帝失德,你不去劝谏,反而跟着叛乱,残暴杀戮,祸及子孙,扶持旁支,擅自称帝,侮辱皇后,残害无辜?你连诸葛瞻那样的忠诚都没有,反而干了霍禹那样的坏事,天地不容,鬼神都不保佑你。你逼迫善良的人,你想干什么?现在你赶紧投降我,还能保住你的子孙后代。”

宇文化及没说话,低头想了半天,然后瞪着眼睛大声说:“咱们要打就打,干嘛写信说话?”李密对手下的人说:“宇文化及这么窝囊,居然想当皇帝,简直就是赵高、董卓那样的货色,我随便就能把他收拾了。”宇文化及加紧制造攻城器械,猛攻黎阳仓城,李密带着五百轻骑兵赶过去支援。仓城守军也出城配合,烧毁了宇文化及的攻城器械,火烧了一夜都没灭。李密知道宇文化及的粮食快吃完了,就假装跟他讲和,故意让他放松警惕。宇文化及没看出来,非常高兴,让士兵们放开肚子吃喝,还指望李密送粮食给他。

结果李密手下有人犯了罪,逃到宇文化及那里去了,把李密的情况都告诉了宇文化及,宇文化及大怒。这时他的粮食也吃完了,就渡过永济渠,在童山下跟李密打仗,从早上打到晚上。李密被流矢射中了,在汲县倒下了。宇文化及抢掠了汲郡,往北去魏县,他手下的将领陈智略、张童仁等等,他们的部队都陆续投降了李密。一开始,宇文化及把辎重留在了东郡,派他任命的刑部尚书王轨去守卫。这时候,王轨率领全郡投降了李密,李密任命王轨为滑州总管。李密带兵往西走,派记室参军李俭去东都,把杀害杨广的人弘达抓起来献给越王杨侗。杨侗任命李俭为司农少卿,让他回去传达命令,召李密进京。李密到了温县,听说王世充已经杀了元文都、卢楚等人,就回金墉城去了。

王世充当上权臣后,就开始大肆赏赐将士,修缮武器装备,军队士气也逐渐高涨起来。但是,他手下的精兵却缺衣少食,王世充自己也粮食不足,于是就向瓦岗军求购粮食。瓦岗军起初不同意,但是邴元真等人为了各自的利益,轮番劝说李密同意交易。李密最终答应了。一开始,东都城粮食断绝,每天都有数百人投奔瓦岗军。等到瓦岗军有了粮食之后,投降的人就少了,李密这才后悔,停止了粮食交易。

虽然李密控制着粮仓,但是却没有府库,士兵们打了胜仗也没有赏赐,而李密却优待那些刚投降过来的士兵,所以军心逐渐涣散。那时候,李密派邴元真去守兴洛仓。邴元真出身卑微,为人贪婪吝啬,宇文温很讨厌他,经常对李密说:“不杀了邴元真,您的危机就不会解除。”李密没回应,但邴元真知道了宇文温的话,暗中策划背叛李密。扬庆知道了这件事,告诉了李密,李密却半信半疑。

这时,王世充率领全部军队前来决战,李密留下王伯当守卫金墉城,自己率领精兵前往偃师,在邙山以北设防等待王世充。王世充军队到达后,派几百骑兵渡过御河,李密派裴行俨率领军队迎战。战斗到傍晚,双方暂时分开,裴行俨、孙长乐、程咬金等十几位骁将都受了重伤,李密非常生气。王世充趁夜偷偷渡河,第二天早上就摆开了阵势,李密这才发现,仓促应战,结果大败,带着一万多人逃往洛口。王世充晚上包围了偃师,守将郑颋被部下反叛,打开城门投降了王世充。

李密打算进入洛口仓城,可是邴元真已经暗中派人引导王世充的军队过来了。李密暗中知道这件事,但是没有声张,于是和大家商量,等到王世充的军队渡过洛水一半的时候再攻击他们。等到王世充军队到达时,李密的侦察骑兵没有及时发现,等到要出战时,王世充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河了。李密自知无法抵挡,就骑马逃跑了。邴元真最终也带着城池投降了王世充。

密州的军队渐渐散了,情况跟黎阳差不多。有人跟密州刺史说:“当初杀翟让的时候,徐世勣差点儿就死了。现在他的伤还没好,这人心能靠得住吗?”密州刺史一听,就打消了这个念头。那时候,王伯当放弃了金墉城,跑到河阳去了,密州刺史就带着轻骑兵从武牢渡过黄河去投奔他,对王伯当说:“咱们兵败了!让大家跟着我受这么久的苦,我现在就自刎谢罪吧!”大家都哭了起来,谁也抬不起头。密州刺史又说:“诸位要是肯不抛弃我,咱们就一起回关中。我虽然没什么功劳,但诸位一定能保住富贵。”他的幕僚柳燮说:“以前盆子归顺汉朝,还负责供应粮食,您跟长安的那些家族以前就有交情,虽然没参加起义,但您阻挡了东都的军队,切断了隋朝的退路,让唐朝不战而取得了京师,这也是您的功劳啊!”大家伙儿都说:“对啊!”于是密州刺史就投降了大唐,被封为邢国公,拜为光禄卿。

河东人裴仁基,字德本。他爷爷裴伯凤是周朝汾州刺史,他爸爸裴定是上仪同。裴仁基从小就勇猛善战,骑射都很厉害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他当了皇帝的亲卫。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他总是冲锋陷阵,立下大功,被封为仪同,赏赐了上千匹绢。后来他又在汉王谅的府里当亲信。隋炀帝继位后,汉王谅起兵造反,裴仁基苦劝他不要造反。汉王谅大怒,把他关进了监狱。等汉王谅兵败后,隋炀帝很欣赏他,破格提拔他当了护军。几年后,他又升任武贲郎将,跟着将军李景去黔安讨伐叛乱的蛮族向思多,因为战功升为银青光禄大夫,赏赐了百口奴婢和五百匹绢。后来又在张掖打败了吐谷浑,升为金紫光禄大夫。他还斩杀了来抢劫的靺鞨人,升为左光禄大夫。最后还参加了征讨高丽的战争,最后升为光禄大夫。

皇帝跑到江都去了,李密占领了洛口,然后派王仁基当河南道讨捕大使,驻扎在武牢抵挡李密。后来荥阳的守将张须陁被李密杀了,王仁基就收编了他的军队,跟李密打仗,每次都杀敌不少。那时候隋朝已经乱成一锅粥了,立功的人也没啥奖励。王仁基看到敌人很强大,士兵又累又疲惫,就拿缴获的军资分给士兵们。监军御史萧怀静老是拦着他,大家都对他很生气。萧怀静还偷偷摸摸地打王仁基的小报告,想把他告发。王仁基害怕了,就把萧怀静给杀了,然后带着他的军队投降了李密。李密封他为河东郡公。他儿子王行俨,特别能打仗,李密又封他为绛郡公,对他们父子俩特别信任。

王世充在东都吃不上饭了,就带着所有军队去偃师,跟李密决战。李密问手下将领怎么办,王仁基说:“王世充倾巢而出,洛阳肯定空虚,我们可以分兵守住重要的道路,不让他往东跑。再挑选三万精兵,沿着河往西走,去威胁东都。王世充要是退回去了,我们就按兵不动,他要是再来,我们就再逼他。这样,我们就保存实力,让他疲于奔命,这符合兵法里说的‘彼出我归,彼归我出,数战以疲之,多方以误之’啊。”李密说:“你只看到了一点,没看到另一点。东都的军队有三点不可战胜:武器精良,第一;他们下定决心来打,第二;他们已经没吃的了,非得决战不可,第三。我们按兵不动,等他们露出破绽,他们想撤退也撤退不了,不出十天,王世充的人头就能挂在我的军营里了!”单雄信等将领轻敌,都请求出战,王仁基极力反对也没用。李密没办法违抗众将的意见,结果打了一场大败仗,王仁基被王世充俘虏了。

王世充见王仁基父子都很勇猛,就对他们很客气,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王行俨。后来王世充称帝,任命王仁基为礼部尚书,王行俨为左辅大将军。王行俨每次打仗,所向披靡,号称“万人敌”。王世充害怕他的名声,对他有点猜忌。王仁基知道王世充的心思,心里不安,就和王世充任命的尚书左丞宇文儒童、尚食直长陈谦、秘书丞崔德本等人密谋造反,计划让陈谦在王世充吃饭的时候,用匕首挟持他,王行俨带兵在楼下接应,事情成功后,再拥立越王侗为皇帝。事情快要动手的时候,将军张童仁知道了他们的计划,告诉了王世充,结果王仁基他们都被王世充杀了。

话说啊,史书上记载:古代那些能兴盛的帝王,可不是光靠点儿好运气,而是具备至德深仁,他们的德行感动了天地,而且有着丰功伟绩,能够帮助百姓解决困难,不然的话,他们的江山是坐不稳的。从周朝衰败之后,隋朝要兴盛起来了,杨坚和杨广父子俩都为皇室立下了大功,平定了南方诸国,消灭了东夏,掌握了朝政大权,稳定了全国局势,这才换来了太平盛世,江山稳固。

那时候,匈奴蛮横嚣张,吴国也不来朝贡,他们在黄池争霸,又在清渭河饮马。杨坚呢,内政外交都忙得不可开交,只能把事情交给那些有才能的人,把军事重任交给那些骁勇善战的将领,文臣武将齐心协力,共同努力。结果呢,他征服了那些蛮横的南方少数民族,消灭了那些叛乱的贼寇,以五岳为屏障,以四海为界限,恩泽遍及天下,威名远扬。

杨广继承了父亲的基业,占据了这稳固的江山,他依托伊洛河,巩固了崤函关隘,统领着广阔的疆域。他自以为是天命所归,却忽视了江山来之不易,不把心思放在治理国家,关心百姓身上,一心想向海外炫耀武力。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,只相信自己的歪理邪说,不吸取前人的教训,也不重视道德修养。于是,他就大兴土木,开凿运河,修建驰道,种上柳树和杞树,还用金子装饰。

他派兵西到玉门关,东到碣石山,凿山填谷,开通河道,直达大海。百姓们累得筋疲力尽,徭役没个头,全国上下人心惶惶,就像惊飞的鸟儿,四处逃窜的鱼群一样。他先是向西攻打奄蔡,又向南征讨流求,率领大军多次征讨高丽。他自以为威震天下,无人敢违抗,又自认为是英明的君主,功劳超过历代帝王,不依赖外戚,也不受制于大臣,觉得自己能超越轩辕、唐尧,吞并周朝、汉朝,子孙万代,无人能及,自古以来,只有他一人能做到。

然而,他却疏远了那些有才能的将领,猜忌忠诚正直的大臣,害怕听到盗窃的消息,厌恶听到战乱的传闻。他出兵打仗,不考虑敌我力量对比,兵力不足的将领,就因为胆怯而被杀头,那些尽心尽力打胜仗的将领,却因为功劳太大而被暗中杀害。有的死在战场上,有的死于毒酒之下。有功劳也不能得到奖赏,没犯错也可能被处罚,杨广自己也整天提心吊胆,进退两难。

那些山东的盗贼,大多是劳役出身,他们没有土地,没有家产,哪里有什么陈胜起义,张角造反的野心呢?他们只是因为受不了杨广的无休止的压榨,受不了饥寒交迫的生活,才不得不揭竿而起。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军旗,什么叫队伍,更不知道什么叫行军打仗,他们只是为了活命而战,民怨沸腾,难以控制,所以到处都是叛乱,到处都是流寇,像星星一样分散各地,成千上万。那些英雄豪杰抓住机会,乘势而起,即使有勇敢的士兵,有才能的将领,也抵挡不住,纷纷战死。

杨广吓得魂飞魄散,与京城彻底断了联系,想逃到江湖去,效仿晋朝的永嘉之难。结果,祸事发生在船上,他想要早点报告,却来不及了,只能请求一死。最后,他死在了南巢的荒野,他的头颅被挂在白旗上,他的子孙被杀光,他的宗庙变成了废墟。

话说隋朝开国之初,跟隋炀帝大业年间相比,国土面积、人口数量、军队兵力、粮仓储备,那差距可大了去了!九鼎在高祖手里,跟鸿毛一样轻,根本没啥区别;但在炀帝手里,却像泰山一样重,压得人喘不过气!要说地势险要,辽东的险峻比不上长江;要说人才谋略,高句丽也比不上陈国。

高祖扫平江南,统一全国,功劳很大;而炀帝征讨辽东,却把江山都丢了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他们做的事情差不多,但用心却大不一样啊!高祖北击突厥,南平百越,打了十几年仗,百姓也跟着受累,但高祖每次用兵,都是想着怎么让百姓安居乐业,怎么让他们少受苦,所以老百姓都安居乐业,军队也没怨言。因为他真心实意地爱护百姓,所以隋朝才能兴盛。

炀帝呢,继承了太平盛世的基础,却沉迷享乐,残暴地压榨百姓,把老百姓当草芥,把大臣当仇人,为了远方的虚名,耗尽了近处的资源,兵临城下也不管,打完仗还到处游玩,不顾国家安危。老天爷要亡他,百姓也跟着遭殃,盗贼四起,灾难不断,他彻底失去了民心,所以隋朝很快就灭亡了。

你看啊,问问老人们,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所作所为,高祖之所以能兴盛,炀帝之所以会灭亡,原因就在这儿!隋朝的兴衰成败,跟秦朝很像。秦始皇统一六国,高祖统一全国;秦二世暴虐,炀帝残暴,他们都因为盗贼起义而亡国,都死在了匹夫之手。从开始到结束,简直是一模一样啊!

玄感是宰相的儿子,享受着国家的厚恩,皇上您犯了错误,他应该竭尽全力辅佐您啊。但他还没想着如何报效国家,就先想着夺取天下,竟然借鉴伊尹、霍光的事迹,却想要效仿莽、卓的野心。结果人神共愤,很快就失败了,兄弟们都遭受了被剁成肉酱的酷刑,祖先也受到了被烧成灰烬的惨痛惩罚,这也太惨了吧!

李密赶上了乱世,失去了他的羽翼,他想着要占据函谷关,割据鸿沟。仅仅一个月的时间,就聚集了数十万大军,打败了王世充,名声震动四方,威名远扬。虽然命运不济,天意不助,最终事与愿违,没能兴王,但他的义举得到了众人的拥护,雄名依然能够流传,真是了不起!然而,他性格轻浮狡诈,最终导致失败,他的谋略和气度,是不是能和陈胜、项羽相比呢? “不亦甚乎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