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万寿,字仙期,是河北信都武强人。他爷爷孙宝,是魏国的散骑常侍;他爸爸孙灵晖,是齐国的国子博士。孙万寿十四岁的时候,就跟着阜城人熊安生学习五经,大概掌握了其中的大义,并且广泛阅读了各种史书。他擅长写作,谈吐也很优雅风趣,博陵人李德林见到他后都觉得他很奇特。在齐朝的时候,十七岁的孙万寿被朝廷任命为朝请郎。高祖皇帝受禅登基后,滕穆王把他招来当文学,结果因为衣冠不整,被发配到江南戍边。后来,行军总管宇文述把他召来掌管军中的文书。孙万寿本来就是个书生,为人从容文雅,突然间从军,心里郁郁不得志,于是写了一首五言诗送给京城的朋友们:
他本来就是个读书人,斯斯文文的,一下子去当兵了,心里别提多难受了。 这落差让他很不适应,一直闷闷不乐的。 没办法,只能写诗来排解一下心中的苦闷,这首诗是写给他京城的朋友们的。
贾谊在长沙,屈原在湘水边,江南这瘴气弥漫的地方,向来都是被贬官的官员聚集地。我可不是什么精明的官吏,从小就笨手笨脚,不会经营仕途。想飞却没翅膀,想鸣叫却赶不上清晨。唉,怎么一个只会写文章的人,反而变成了扛枪打仗的士兵呢!我像个木偶一样飘荡,被人遗弃,跟凶恶的狗没什么两样。失意后我漂流到西方,也不是故意往东跑。晚年才从函谷关出来,春天的时候到了京口。京口城临着猛兽出没的山,天津渡口能看到牛郎星和织女星。牛郎星和织女星附近妖气弥漫,凶狠残暴的人已经成群结队了。想当年郗超刚入幕府,王粲也才刚刚从军。我带着干粮在楚山的边上,穿着盔甲在吴江水边。吴江水波浩荡,楚山却显得格外纷乱。惊涛拍打着溅起阳光,高大的树木下云雾缭绕。在越地我总是用辩才服人,在蜀地也曾写过不少文章。鲁仲连只顾救国,我却没想过争功求名。在外漂泊这么多年,思乡之情常常让我搔首叹息。可不是我不种萱草,也不是我没有酒喝!离开家乡县城已经好几年了,离开亲朋好友也有三年秋天了。壮志未酬,却先感受到了人生的变迁,鬓发也早早变白了。心情乱如麻,空想着从前。从前我在京城游玩,年轻时也遇到过知己。曾在南馆吃粗茶淡饭,也曾在西园乘坐华丽的马车。河间郡的人爱读书,东平郡的人爱惜人才。我口才好,能跟神仙对话,我的谈吐也透彻明白。曾在凤池值班,也常去麟阁游览。那里风景优美,宾客众多,大家互相邀请,热闹非凡。我曾泛舟昆明湖,也曾骑马过渭水桥。在灞水边举行过祓除仪式,也在东郊参加过盛大的宴会。宜城的美酒刚刚酿好,阳翟的新曲也刚刚出来。夜晚乌鸦在树上啼叫,早晨麦鸡在田野里飞翔。细细的尘土从屋梁上落下,我穿着长袖,手里拿着酒杯,多么惬意。那时真是三乐齐全,心中忧愁都消散了。如今想起来,仿佛就在昨天,可如今却已物是人非,空留寂寥。一朝卷入世俗的纷争,万里漂泊,像波涛一样起伏不定。命运的齿轮不停转动,高悬的旗帜也经不住风雨的摇摆。登高远望,家乡在白云之外。回首望去,只有孤零零的城池,愁绪更添几分。华亭夜晚传来鹤鸣,幽谷清晨传来莺歌。但这些都无法抚慰我破碎的心,我常常惊恐不安。我们家和群纪家族交好,我的故乡在邹鲁一带。如果遇到南飞的大雁,请它们帮我向故乡的亲人问候,看看他们是否安好。
第二段:
其实,我离开家乡已经好多年了,三年秋收的季节,我离开了我的亲朋好友。年轻时的雄心壮志,如今都随着时光流逝,我的头发也早早地变白了,就像蒲柳一样。我的心里乱糟糟的,像一团乱麻,总是想着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。想当年,我在京城游玩,年轻时还遇到过几个知心朋友。我曾在南馆吃过简单的饭菜,也曾在西园乘坐过华丽的马车。河间郡的人都很爱读书,东平郡的人都很爱惜人才。我的口才很好,可以和神仙对话,我的谈吐也很清晰透彻。我曾经在凤池值班,也经常去麟阁游玩。那里风景优美,宾客很多,大家互相邀请,热闹非凡。我曾经在昆明湖上泛舟,也曾经骑马穿过渭水桥。在灞水河边,我参加过祓除仪式,还在东郊参加过盛大的宴会。宜城的美酒刚刚酿好,阳翟的新歌也刚刚出来。夜晚,乌鸦在树上啼叫,早晨,麦鸡在田野里飞翔。细细的尘土从屋梁上落下,我穿着长袖,手里拿着酒杯,多么惬意。那时,我感到无比快乐,所有的忧愁都消失了。现在想起来,好像就在昨天,可是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,我感到无比的寂寞和孤单。自从我卷入世俗的纷争以来,我就一直在漂泊,像波浪一样,无休止地起伏不定。命运的齿轮不停地转动,高高飘扬的旗帜也经不住风雨的吹打。我登上高处,眺望远方,我的家乡在白云的外面。我回过头,望着那孤零零的城池,我的心里更加难受了。华亭夜晚传来鹤的叫声,幽谷清晨传来莺的歌声。但是,这些都无法安慰我破碎的心灵,我经常感到惊恐不安。我家和群纪家族关系很好,我的家乡在邹鲁地区。如果遇到南飞的大雁,请它们帮我向故乡的亲人问候,看看他们是否安好。
这首诗传到京城后,当时特别流行,全国各地喜欢它的人都把它抄写在墙上欣赏。后来他回到家乡,十几年都没能得到升迁。直到仁寿年间,才被征召担任豫章王的长史,但这并不是他喜欢的职位。豫章王后来被封到齐地,他就当上了齐王的文学。当时很多王室官员都被杀害,所以他更加不安,就借口生病辞官了。过了很久,才被任命为大理司直,最后死在任上,享年五十二岁。他留下十卷集传世。
王贞,字孝逸,是梁郡东留人。从小聪明伶俐,七岁就开始喜欢学习,精通《毛诗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左氏传》、《周易》,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,没有不广泛涉猎的。他擅长写作,不关心家产,总是以读书吟诵为乐。开皇年间,汴州刺史樊叔略把他引荐为主簿,后来他又通过秀才考试,被任命为县尉,但这也不是他喜欢的。于是他又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了。隋炀帝即位后,齐王杨暕镇守江都,听说他的名声,就写信召见他,说:
话说这山里藏着宝玉,光彩照耀着廊庑之间;这地底下埋藏着神剑,气势直冲云霄,超越星汉。所以说,毛遂才能脱颖而出,感动平原君;孙叔敖才能被任用,治理东海。我呢,资质平庸,一直仰慕着像你们这样有才华的人,希望能与你们结交,这个愿望已经很久了。如今天气炎热,盼望着凉爽的秋风早日到来;就像山顶上的仙掌,期待着清凉的露水滋润。我想,时机成熟,咱们应该好好聚聚,互相交流一番。
平时我在家,就悠闲地欣赏着园林景色,抚琴读书,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。就像司马相如辞官归隐茂陵,依然写下了《封禅》;陶渊明辞官归隐彭泽,也留下了《归来兮辞》。我这样悠闲儒雅的生活,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?我虽然身处要职,负责宣扬教化扬州和越州,每天坐在堂上审理案件,事务繁忙,无暇吟诗作赋,但我内心一直向往着归隐田园。至于那些在北渚扬帆,在西园宴饮的达官贵人,像应劭、刘向那样的人,我只能听说他们的名字;那些在燕国做客的文人雅士,我也很少有机会见到他们。
你啊,才华横溢,名声远扬,学识渊博,文采斐然,却隐居在衡山和泌阳之间,怀揣着宝藏却埋没在地方,坚持独善其身,实在是令人惋惜!所以,我现在派人来,表达我的诚挚邀请,我盼望与你相见的心情,比饥渴还要迫切,希望你能放下顾虑,诚心来赴约。我这里就不多说了,免得显得矫揉造作,空有高远的志向,却难以实现。言辞难以表达我的全部意思,实在惭愧。
等到贞至(人名)到达后,王(人名)以宾客之礼接待他,每天都派人问候他的安好。又向他索要文集,贞至谦逊地回答说:
贺德仁先生让我把以前写的一些不太好的文章拿给他看看。以前那些厉害的人物,像周公旦那样才华横溢,能跟鬼神沟通;像孔子那样文章写得好,思想和天道相通,他们的高尚志向影响了游夏两代,余波还荡漾在屈原、宋玉的诗歌里。他们的文章如同雕琢龙纹一样精美绝伦,留名于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。后来的圣贤都把他们当作祖师爷一样敬仰学习。可是时代在变,人各有志,从正始年间到元康年间,文风也变了,大家都说自己掌握着珍贵的宝物,谁又肯承认自己只是个平庸之辈呢?
我出生在战乱年代,长大在动荡的世间,学识浅薄,才华也不出众。好不容易赶上太平盛世,时间却一天天过去,虽然住着不错的房子,心里却常常感到贫穷和卑微的耻辱。我曾经去鄢郢迷路,去邯郸又走错了方向,回来后,心灰意冷。没想到我的文章竟然被皇上看中了,真是枉费了皇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,就像用高贵的车子去运送老鼠,用珍贵的珍珠去打鸟一样。皇上竟然让我带了三个月的干粮,给了我一个官职,让我千里迢迢地去淮南地区工作,追赶着朝廷的脚步。我和那些平民百姓一起工作,和那些千里马一起在同一个地方奔波,整天敲着瓦罐唱歌,根本没有一点儿雅致,到了晚上才回家,哪能比得上古时候那些贤人呢?
想想我这一生,经历了很多,感触很深,但是因为年纪大了,很多事情都忘记了,现在能写出来的东西,一共才三十三卷。我仰望那些高不可攀的人物,才发现修仙是多么遥远;我窥探那些圣贤的境界,才明白追赶他们有多么困难。我离那些高尚的人如此之近,却忙得不可开交,害怕自己像真龙一样突然降临,又惭愧自己像白猪一样归来,只能伏案写信陈述我的心情,心里既害怕又激动。
齐王看了我呈上的文章集,很喜欢,赏赐给我四匹好马。《江都赋》完成后,齐王又赏赐给我十万贯钱和两匹马。没过多久,因为身体不好,我就辞官回乡了,最终在家中去世了。
虞绰,字士裕,是浙江余姚人。他爸爸虞孝曾,在陈朝的时候是始兴王手下的幕僚。虞绰个子很高,足足有八尺,长得又高又帅,而且特别有才华,学习很广博,尤其擅长写草书和隶书。陈朝的左卫将军傅縡,当时特别有名,他看过虞绰写的文章后,就感叹着跟别人说:“虞郎的文采,没法再好了!”
虞绰一开始在陈朝当太学博士,后来升职当了永阳王的记室。陈朝灭亡后,隋朝的晋王杨广把他招过去当学士。隋朝大业年间,虞绰又升职当了秘书学士,皇上还下令让他和秘书郎虞世南、著作佐郎庾自直他们一起,编写了《长洲玉镜》等十多本书。皇上对虞绰写的文章都特别满意,夸赞不断,但是他的官职却一直没怎么升。他一开始是校书郎,因为在皇宫里当差,被加封为宣惠尉。后来又升了著作佐郎,他和虞世南、庾自直、蔡允恭四个人经常在皇宫里工作,专门负责写文章,皇帝对他们特别恩宠,关系非常好。
有一次,皇上带兵去征讨辽东,在临海驻扎的时候,看见了一只很大的鸟,觉得很奇怪,就下令让虞绰写一篇铭文来记述这件事。铭文是这样的:
(此处保留原文诗词,不作翻译)
大业八年,壬申年夏天四月丙子日,皇帝平定了辽东和碣石,凯旋回师。皇帝的车驾南下,旗帜西移,在柳城县的临海驻扎下来。那里的山川秀丽,简直就是仙境啊!
皇家的营帐设在旌旗门外的山坡上,帐篷殿宇环绕,俯瞰着巨大的山谷。皇帝下令停止车马喧嚣,卸下轻便的轿子,以安抚百姓,祈求天下太平,他甚至还走在了柔软的沙地上,踏过碧绿的草地。这景象如同当年周文王巡视岐山,汉高祖巡视河上,让人想起文王射猎以舒展胸怀,汉高祖眺望蓬莱仙岛而心生向往。
整个氛围庄严肃穆,不同寻常,再加上皇帝圣德远播,平息了边境的战乱,祥瑞之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边远地区。阳光普照,祥云缭绕,天地开阔,海面澄澈。
就在这时,突然出现了一对祥瑞的禽鸟,洁白如同鹤鹭,从天而降。它们身高超过一丈,身长也有一寻左右,羽毛闪耀着霜雪般的光辉,嘴巴和爪子都泛着红色的光泽。它们时而飞翔,时而停歇,在皇帝的车驾周围徘徊嬉戏,亲近无比。这可不是因为弹琴奏乐,也不是因为敲击石头引来的,而是因为皇帝的圣德感召而来的。
这简直就是仙人的骐骥,是鸟类中的王者啊!西王母的青鸟,东海的赤雁,又怎么能和它们相比呢?虽然把功绩刻在华山岳山,或是记在邹山,都不能完全体现这次盛况,但史书上总会有记载,后人也能看到。更何况,皇帝的功德如此伟大,感召来的祥瑞如此神奇,又何必非要刻在名山呢?
臣叩拜谢恩,斗胆将此事记录下来:
话说虞绰,当年跟着皇上东征,打仗那是相当厉害,一下子就平定了三韩,威风凛凛,战功赫赫。 皇上高兴啊,文治武功都搞得妥妥的,老百姓安居乐业,一片太平盛世。凯旋归来,皇上还特地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呢,真是好兴致! 到了海边,皇上还被那里的美景迷住了,灵禽仙鹤都来祝贺呢,真是祥瑞之兆! 皇上觉得这景色太美了,就让人把这美景记录下来。因为立了大功,皇上还给虞绰升了官。
可是这虞绰啊,有点恃才傲物,目中无人。 皇上身边有个诸葛颍,那是相当有学问的,可虞绰总是看不起他,俩人关系可就僵了。 皇上有一次问诸葛颍对虞绰的看法,诸葛颍直接说:“虞绰这人,粗鲁!”皇上听了,还点了点头呢。 这虞绰呢,跟当时权势很大的杨玄感关系特别好,称兄道弟的。 他族兄虞世南就劝他:“皇上这人,爱猜忌,你跟杨玄感走得太近了,要是能跟杨玄感断绝关系,皇上知道你悔改了,也就没事了;要是不断,迟早要出事!” 虞绰根本不听。
后来有人告密说虞绰把宫里的兵书借给了杨玄感,皇上气坏了! 杨玄感造反失败后,家产被抄没,连歌姬舞女都被送进宫了。 皇上就问这些女人,杨玄感平时跟谁来往密切,结果这些女人都说是虞绰。 皇上大怒,让郑善果彻查此事。 虞绰说:“我跟杨玄感就是一起喝酒聊天,没别的!” 皇上根本不信,把他发配到偏远的地方去了。 虞绰到了长安,知道自己死定了,就偷偷渡江,改名换姓,化名吴卓,躲了起来。
他跑到东阳,又到了信安,遇到个叫辛大德的好心人,收留了他。 过了一年多,虞绰跟人因为田地打官司,结果被人认了出来,被官府抓住了,最后在江都被斩首,那年他五十四岁。 他写的诗词文章,倒是流传了下来。
大德这个家伙,因为平定了盗贼,深受老百姓爱戴。后来他和绰一起被官府抓了。他老婆哭着说:“我每次都劝他别藏着掖着那个学士,现在这事儿,真是太惨了!”大德笑着说:“我本来是想救那个老先生,结果反而被人告发了,这是我的错。我应该死来赔罪。”
正巧这时候,皇帝下令说,如果能立功杀敌,就能免死。信安县的老百姓都跑到官府去磕头求情说:“辛大德的命悬一线啊,辛大德要是走了,我们信安县也没指望了!”官府的人看他这么受百姓爱戴,就留下了他去剿匪。皇帝一听这事儿,气坏了,把那个抓了大德的使者给砍了,大德这才保住了性命。
王胄,字承基,是琅琊临沂人。他爷爷王筠,是梁朝太子詹事;他爸爸王祥,是陈朝黄门侍郎。王胄从小就很有才华,在陈朝做官,一开始是鄱阳王的法曹参军,后来做到太子舍人和东阳王文学。陈朝灭亡后,晋王杨广把他招去做学士。仁寿年间,他跟着刘方去打林邑,因为立功被任命为帅都督。大业初期,他当了著作佐郎,因为文采出众受到隋炀帝的赏识。
隋炀帝经常从东都洛阳回京师长安,就下令全国大规模地举行宴会庆祝,还自己写了一首五言诗,让王胄跟着和诗一首。王胄写的诗是:“河洛称朝市,崤函实奥区。周营曲阜作,汉建奉春谟。大君苞二代,皇居盛两都。招摇正东指,天驷乃西驱。展軨齐玉轪,式道耀金吾。千门驻罕罼,四达俨车徒。是节春之暮,神皋华实敷。皇情感时物,睿思属枌榆。诏问百年老,恩隆五日酺。小人荷熔铸,何由答大炉。” 隋炀帝看完后非常喜欢,就对身边的臣子说:“气魄宏大,意境深远,这是王胄的特点;语言清丽,文风流畅,这是王胄的风格;构思精巧,富有新意,可以和庾信相比。超过他的,就称不上是好诗了。” 隋炀帝写的诗,很多都让王胄来续和。王胄和虞绰齐名,两人交情很好,当时很多后辈都以他们俩为学习的榜样。后来王胄参加了征讨辽东的战役,被提升为朝散大夫。
王胄的性格比较直率,不拘小节,自认为才华出众,对仕途不顺心,总是傲慢自负,看不起别人。结果被诸葛颍嫉妒,多次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,不过皇帝欣赏他的才华,并没有惩罚他。礼部尚书杨玄感很欣赏他,经常去他家做客。杨玄感叛乱失败后,王胄和虞绰都被流放到边疆。王胄于是逃跑了,偷偷回到江左地区,结果被官府抓到,最后被处死了,那年他五十六岁。他写的诗赋文章,很多都流传了下来。王胄的哥哥王昚,字元恭,也是个博学多才的人,年轻时在江左地区就很有名气。他在陈朝做官,做过太子洗马、中舍人。陈朝灭亡后,他和王胄一起做了学士。隋炀帝即位后,授予他秘书郎的职位,后来在任上去世了。
庾自直,是河南颍川人。他爸爸庾持,在陈朝当羽林监,是个官儿。庾自直从小就爱学习,性格沉稳,不贪图享乐。他在陈朝当过官,做过豫章王府的外兵参军和宣惠记室,官职不算小。陈朝灭亡后,他就去了长安,但没找到合适的官职。后来晋王杨广听说过他,就把他招来当学士。隋朝大业年间,他又被任命为著作佐郎。
庾自直写文章很有一套,尤其擅长五言诗。他为人谦虚谨慎,不随便跟人交往,所以特别受隋炀帝的喜爱。皇帝写文章,一定会先给庾自直看,让他挑毛病。庾自直要是觉得哪里不好,皇帝就改,有时候改好几次,直到庾自直说好,他才肯发表。可见皇帝对他有多信任和器重。后来,他还兼任了起居舍人,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。
后来,宇文化及造反,庾自直跟着隋炀帝北上,一路颠簸,就坐在简陋的马车里。结果,他因为劳累和忧虑,病倒了,最后死在了路上。他留下了十卷文集,流传于世。
潘徽,字伯彦,是吴郡人。他天资聪颖,年轻时跟郑灼学习《礼记》,跟施公学习《毛诗》,跟张冲学习《尚书》,跟张讥学习《庄子》和《老子》,并且都理解了其中的大义。尤其精通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三史。他擅长写作,也能够进行辩论。陈朝尚书令江总广招文人雅士,潘徽去拜访了他,江总非常敬重他。潘徽刚辞去官职不久,就被任命为新蔡王国侍郎,后来又选为客馆令。
隋朝派魏澹来陈朝进行外交访问,陈朝派潘徽接待他。魏澹要回国向隋文帝汇报,起草了一份奏章,其中写道:“敬奉弘慈,曲垂饯送。”潘徽认为“伏奉”比“敬奉”更正式庄重,“敬奉”显得轻了,所以拒绝呈递这份奏章。魏澹当场反驳说:“《曲礼》注说:‘礼以敬为本。’《诗经》说:‘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。’《孝经》说:‘宗庙致高。’又说:‘不敬其亲,谓之悖礼。’孔子对上天都非常敬畏,商汤王也以圣明和敬畏著称。宗庙非常重要,上天非常尊贵,父亲非常尊贵,君主非常尊贵,这四者都体现了敬畏这一原则,五经里都没有不同的说法,你为什么说‘敬’字轻了呢?有什么依据呢?”
潘徽反驳说:“我之前说的‘敬’字,并不是完全认为它轻,只是它的用法不同,意义也就有所区别。《礼记》强调敬,这是通用的说法,就像男子‘冠而字之’,注说‘成人敬其名也’一样。《春秋》里记载冀缺的事迹,夫妻之间也说‘相敬’,既然对儿子有敬重的含义,对丈夫也有敬重妻子的说法,这怎么能都说是极端尊重的意思呢?再比如‘敬谢诸公’,显然不是尊贵的场合;‘公子敬爱’,只是对宾客朋友而言;‘敬问’‘敬报’,意思也差不多;‘敬听’‘敬酬’,跟尊卑等级有什么关系呢!所以说,‘敬’字的含义虽然不轻,但在言语中,有时可以通融使用。现在说‘敬奉’,所以让人觉得有疑问。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,并非深奥的论据。”魏澹无法反驳,只好修改了奏章。
陈朝灭亡后,潘徽做了州博士,秦孝王杨俊听说他的名声,把他召为学士。有一次,潘徽跟随杨俊前往京城,在路上,杨俊命令潘徽骑在马上赋诗,走了一站路就完成了,取名为《述恩赋》。杨俊读后非常欣赏。又命令他写一篇一万字的文章,还让他编纂一部字书,取名为《韵纂》。
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。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“徽为序曰:”后面的内容。请您提供文本,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,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。
文字的起源很久远了。一开始是伏羲氏观测星象,制定历法来效法天道,后来是史官仓颉辅助黄帝,观察动物的足迹来了解地理。于是八卦就产生了,爻辞也随之出现,绳结记事的方法逐渐被淘汰,典籍也就开始出现了。
像什么龙图腾出现在黄河,神龟出现在洛水,绿色的丝绸和白色的竹简,记载了夏、商王朝的功业,金线刻写的玉简,记录着殷、夏的吉凶征兆,甲骨文出现在殷商祭坛,竹简上的文字出现在孔子的书房,这些都不仅仅是记载了远近的事情,还记录了幽明之事,上承接天意,下指导人事。这些文献的制作如此精良,出现的祥瑞如此之多,所以才能流传万代,规范名物,成为百姓的耳目,成为后世帝王的典范,赞美形容,流芳百世。
到了隋朝建立的时候,追溯三皇五帝,比肩日月星辰,对外发展武功,对内修明文德,把功绩刻在嵩山和泰山上,把盛世景象铭刻在钟鼎上。朝廷推行礼乐制度,在学校里兴盛礼乐,考察民情风俗,收集民间歌谣。
我们的秦王殿下,天资聪颖,禀赋过人,品德高尚,文采出众,从小就熟读楚辞,经常抒发自己的抱负,很早就通晓了《易经》,经常潜心研究其中奥妙。他尊崇儒学,爱好古代文化,对三雍的学说已经很精通了,博学多才,对各种学说都非常了解。游玩的时候必定会学习名教,打猎的时候必定会阅读史书。
他还广纳贤才,提拔人才,修建馆舍招揽人才,寻找优秀人才。他赏赐珍宝给有才能的人,即使是微小的才能,他也会赏识。所以人们都努力学习,互相竞争,都想得到赏识。
那一年是鹑火星宿当令的季节,月亮运行到夷则星宿,秦王殿下有空闲时间,心情也十分平静。他来到竹林沼泽边,背靠着桂树岩,泉水和石头使他心境平和,云雾和霞光使他文思泉涌,宾客僚属云集,他的教诲也广为流传。
于是他开始讨论各种技艺,研讨各种书籍,他发现小学的教材有很多错误和混乱的地方,虽然周礼汉律也存在问题,但是他致力于使这些知识贯通起来,但是各种奇谈怪论,不断出现,说法各异。而且文字的讹误,语音的差异,《三苍》、《急就篇》等书,只保存了很少的章句,《说文解字》、《字林》等书,只是分别解释字形。
至于根据语音推导韵律,更是难以确定,斟酌古今,还没有达到精要。后来李登的《声类》、吕静的《韵集》问世,才开始区分阴阳平仄,但是缺乏依据,过于浅显,诗赋创作难以使用。
于是秦王殿下亲自下令,甄别是非,整理纲领,编排章节,继承旧有的方法,又创造新的方法,声韵相符,并附上注释,详细地解释训诂,用经史作证,内容涵盖《楚辞》、《诗经》,广泛引用诸子百家著作,经过一番辛苦,终于完成了这部名为《韵纂》的著作,共三十卷,形成了一家之言。
这部书可以收藏在名山大川,珍藏在石室之中,让世人知道那些所谓的珍宝是多么的粗浅,那些所谓的金玉良言是多么的不确定。于是命令我这个学识浅薄的人来写序言。我的才能有限,思虑又很周全,内心如同死灰,文章也缺乏生气,我只是尽犬马之劳,怀揣着忠心,敢于用笨拙的文字,写下这篇粗陋的序言。希望齐鲁地区的经学大师,楚郑地区的优秀人才,西河的贤士不要嘲笑我的隐居生活,东里的才俊能够帮助润色我的文字。
没过多久,俊就死了。晋王广又让徽当扬州博士,让他和其他的儒生一起编写一部叫《江都集礼》的书。 晋王还让徽写序言,序言里写道:
礼仪的运用,真是达到了极致啊!它与天地运行的节律相同,光明如同日月一样照耀,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,它的内涵符合四种基本道德准则。早在人们居住在巢穴之前,礼仪的道理就已经萌芽了;从龟甲兽骨的卜辞和鸟迹文字之后,礼仪的具体做法才逐渐显现出来。虽然礼仪的本意简洁质朴,并非一定要用玉帛等贵重物品来表达,但从夏朝到殷朝的礼仪制度,我们就能了解到它的重要性。
像那些负责祭祀的官员和掌管礼仪的官吏,他们维护着国家的和谐,使人与神灵都受到敬畏。道德、仁义这些重要的品质,没有礼仪就无法实现。人们的行为举止,都要符合礼仪规范,否则就会不安宁。就像用印泥盖印章可以防止水浸一样,礼仪的作用岂止是像耕田播种那样简单,它能使社会风气纯正美好。
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开始,到汉魏时期,礼仪制度经历了很大的变化。叔孙通的精辟解释,高堂隆的渊博知识,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与礼仪制度的修订,礼仪制度的条文逐渐完善,内容也日益丰富。皇帝端坐在御座上,处理政务,制定历法,完善法令,使车书往来畅通,政令能够迅速传达各地,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百姓,没有哪件事情不被妥善处理。
他广泛搜集典籍资料,考证礼仪制度的渊源,在太室山和灵台山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,礼乐制度完善,融合了历代的精华。晋王拥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德行,他推行教化,选拔人才,他的功业遍及河洛地区,文武双全,多才多艺。他身穿戎装戍守边关,又身着朝服巡视各地,招揽人才,兴建馆舍。
他还推广六艺教育,网罗各行各业的人才,继承了稷下学宫的传统,恢复了泗水地区的文风,没有哪件事是他不深入探究的,没有哪件事是他不能妥善解决的。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论述,从形式到内容,从儒家到墨家,从宫廷到民间,他都仔细研究,辨别真伪,去粗取精。
由于礼仪制度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,损益不同,《明堂》、《曲台》的记载,《南宫》、《东观》的论述,郑玄、王肃、徐邈、贺循的答复,崔浩、谯周、何晏、庾阐的论著,虽然文献众多,但精华却很少。于是,他利用闲暇时间,整理这些资料,去芜存菁,提纲挈领,最终完成了这部《江都集礼》。全书共十二帙,一百二十卷,卷数取自历法中的方月数,用以比喻星宿的运行,体现了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意义,也包含了人伦道德的规范。
过去,龟蒙等地方的太守,睢阳、涣阳等地的诸侯,都曾效仿天子仪仗,但他们的典籍记载中,却没有类似的礼仪制度。因此,他认为,与其让这部书籍默默无闻,不如将其刻在石头上,让更多人看到,避免那些粗制滥造的刻石和华而不实的金字塔式建筑。所以,《沛王通论》不仅超越了前人的著作,《宁朔新书》更是让之前的书籍相形见绌。
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,并得到皇帝的赏识,我斗胆在此叙述一下这部著作的渊博内容。
隋炀帝登基后,下令让徽和著作佐郎陆从典、太常博士褚亮、欧阳询等人一起帮越国公杨素编写《魏书》。结果杨素死了,这事儿就停了。后来,徽被任命为京兆郡博士。杨玄感兄弟很看重他,经常来往。杨玄感造反失败后,和他有关系的人都受到了牵连。因为徽和杨玄感是朋友,皇帝对他很不高兴,有关部门奉承圣意,把徽外放到西海郡威定县当个小主簿。徽心里很不服气,走到陇西就病死了。
杜正玄,字慎徽,祖籍京兆,他家祖上八代之前的杜曼,是石赵国的从事中郎,后来在邺城安家。从杜曼到杜正玄,他们家几代人都以文学相传。杜正玄特别聪明,知识渊博。他兄弟几个,还没到二十岁,就都因为文章写得好,在三河地区很有名气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他考中了秀才,在尚书省考试方略,杜正玄对答如流,下笔成章。当时的仆射杨素,很有才华但又傲慢,杜正玄和他辩论,一点也不示弱,杨素很不高兴。过了一段时间,林邑国进献了一只白色的鹦鹉,杨素赶紧召见杜正玄,派人接连不断地去请他。杜正玄到了之后,杨素马上让他写赋。杜正玄当时很仓促,但他拿起笔就写好了。杨素看完他的文章,一个字都没改,非常惊讶。于是又让他写十多篇不同类型的文章,也都当场写完,而且辞藻华丽,条理清晰。杨素感叹道:“这才是真正的秀才啊,我比不上他!”于是任命他为晋王行参军,后来又升任豫章王记室,最后死在任上。他的弟弟叫杜正藏。
杜正藏,字为善,特别好学,擅长写文章。不到二十岁就考中了秀才,被任命为纯州行参军,后来又做了下邑县令。隋炀帝大业年间,他的学问已经很渊博了,应诏考中了秀才。他兄弟三人,都因为文章好而同时到京城应试,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们。杜正藏写过碑文、诔文、铭文、颂文、诗歌、赋,一百多篇。他还写了一本《文章体式》,后来的人都很珍视这本书,当时的人称它为文章的准则,就连海外的高丽、百济也都学习这本书,称它为《杜家新书》。
杜京兆,字得志,博学多才,擅长写文章,官至秦王记室。秦王去世后,他路过故宫,写了一首五言诗,辞藻悲壮,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。他还写过一篇《兄弟论》,论述的道理也很值得称赞。
河间有个叫尹式的人,学问渊博,擅长写文章,年轻时就名声远扬。仁寿年间,他做到汉王的记室,汉王非常器重他。后来汉王失败了,尹式就自杀了。他的族人尹正卿和尹彦卿,也都很有才华,名声显赫。
河间还有个人叫刘善经,知识广博,尤其擅长写作。他做过著作佐郎和太子舍人,写了《酬德传》三十卷、《诸刘谱》三十卷和《四声指归》一卷,流传于世。
范阳人祖君彦,是齐朝尚书仆射祖孝徵的儿子。他长得矮小,说话也笨拙,但很有才学。隋朝大业末年,他做到东平郡的书佐。郡城被翟让攻陷,后来落入李密手中。李密非常礼待他,任命他为记室,军中的文书和檄文,都是出自他的手笔。李密失败后,祖君彦被王世充杀害了。
会稽人孔德绍,很有才华,官做到景城县丞。窦建德称王后,任命他为中书令,专门负责起草文书和檄文。窦建德失败后,孔德绍被杀。
南阳人刘斌,也颇有文采,官做到信都郡司功书佐。窦建德任命他为中书舍人。窦建德失败后,他又做了刘闼的中书侍郎,和刘闼一起逃到突厥,后来就不知道下落了。
史书上说:魏文帝说过,“古今文人,大多不注意细微的行为,很少能凭借名节而自立”,这话说得真对啊!像王胄、虞绰这些人,还有崔儦、孝逸之类,有的自负才气,疏忽世事;有的虽然学问好,但命运不好,高不成低不就,心里郁闷苦恼,志向飘忽不定,在世上傲视一切,轻视达官贵人。所以,他们往往因为轻狂放纵而被遗弃,因为嫉恶如仇而得罪人,这可不是只有汉阳的赵壹、平原的祢衡才这样啊!因此,他们大多留下遗憾和悔恨,很少能善终。然而,他们的学识渊博,文辞华丽,就像邓林里的一枝,昆山上的一块玉啊!隋朝统一全国,人才济济,那些杰出的才子,不过十几个。正玄兄弟三人就在其中,兄弟俩都才华横溢,这也很不容易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