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抃,字顾言,老家是河东,后来因为永嘉之乱,搬到襄阳去了。他爷爷是梁朝的侍中,他爸爸是都官尚书,妥妥的官宦人家。柳抃从小就聪明,很会写文章,爱读书,读过的书大概有上万卷。他开始在梁朝当官,第一个官职是著作佐郎。后来萧詧占据了荆州,就让他当侍中,还兼任国子祭酒和吏部尚书。梁朝灭亡后,他被任命为开府、通直散骑常侍,没多久又升迁为内史侍郎。因为跟领导处不来,他辞了官,后来去了晋王手下当谘议参军。

晋王喜欢搞文雅,招揽了一百多位有才华的人,比如诸葛颍、虞世南、王胄、朱玚等等,当他的幕僚,而柳抃是这些人里最厉害的。晋王把他当老师和朋友一样看待,每次写文章,都要让柳抃润色一下再拿给别人看。有一次,晋王从京城回来,写了一篇《归藩赋》,就让柳抃写序,写的特别华丽。一开始,晋王写文章喜欢学庾信的风格,自从认识柳抃之后,他的文风就变了。仁寿年间,柳抃被任命为东宫学士,还加了通直散骑常侍的官职,负责检查洗马的政务,晋王对他特别好。经常把他叫到卧室里,一起喝酒聊天。柳抃特别机智,口才又好,经常在皇帝身边侍奉,有什么问题问他,他都能立刻回答。他这个人还特别喜欢喝酒,说话也比较随意,有点开玩笑的意思,所以就更得太子喜欢了。

因为柳抃懂佛经,太子就让他写《法华玄宗》,写了二十卷,献给太子。太子看了非常高兴,赏赐也很多,比其他人多得多。杨广当皇帝后,柳抃被任命为秘书监,封汉南县公。皇帝每天早朝回来,就让柳抃进宫,一起聊天、喝酒、读书,一直到晚上才结束。皇帝和皇后喝酒的时候,只要高兴了,就会叫柳抃来一起喝酒,跟皇帝同桌吃饭,关系就像朋友一样。皇帝还觉得不能经常叫柳抃晚上来,就让人做了个木偶,装上机关,能坐着、站起来、磕头,样子像柳抃。皇帝晚上赏月喝酒的时候,就让宫女把木偶摆在旁边,跟它一起喝酒,还哈哈大笑。后来皇帝去扬州,柳抃生病死了,享年六十九岁。皇帝很伤心,追赠他大将军的官职,谥号为“康”。他写过《晋王北伐记》十五卷,还有文集十卷,流传于世。

许善心,字务本,是高阳北新城人。他爷爷许懋,做过梁朝太子中庶子、始平郡守、天门郡守和散骑常侍。他爸爸许亨,在梁朝做到给事黄门侍郎,后来在陈朝当过羽林监、太中大夫、卫尉卿,还兼任大著作。许善心九岁就成了孤儿,由母亲范氏抚养长大。他从小聪明,理解能力强,听到什么都能背下来,知识渊博,记忆力超群,当时的人都夸他厉害。家里有上万卷旧书,他都读过。十五岁就能写文章了,他把文章拿给父亲的朋友徐陵看,徐陵非常惊讶,对别人说:“这孩子才华横溢,真是个神童啊!”

他一开始被任命为新安王的法曹参军。后来太子詹事江总推荐他参加秀才考试,他策论考得很高,被授予度支郎中,后来升任侍郎,又补任撰史学士。祯明二年,他被加封为通直散骑常侍,然后被派去隋朝做使节。正赶上隋朝攻打陈朝,出使任务完成了,但他没能回去复命,多次上表请求辞职。隋文帝不答应,把他留在宾馆里。陈朝灭亡后,隋文帝派人告诉他这个消息。许善心穿着丧服,在西阶下痛哭,趴在地上朝东哭,哭了三天。隋文帝下诏书慰问他。第二天,有诏书让他进宫,任命他为通直散骑常侍,还赏赐他一套衣服。许善心哭完之后,回房间换了衣服,又出来朝北站着,含泪再次拜谢接受了诏书。第二天他上朝,在殿下哭泣,悲伤得站都站不稳。隋文帝看着左右的人说:“我平定陈朝,只得到了这个人。他既能怀念他的旧主,那就是我忠诚的臣子啊!”于是下令让他以原官职在门下省任职,赏赐他一千匹布和二十匹马。后来跟随隋文帝去泰山,回来后被任命为虞部侍郎。

十六年,有一只神雀落在含章门,隋文帝召集百官设宴,告诉大家这个吉兆。许善心在宴会上请求纸笔,写了一篇《神雀颂》,文章写道:

臣闻观象则天,乾元合其德,观法审地,域大表其尊。(臣听说,观测天象就能了解天意,乾元(指皇帝)符合天道,观测地理就能了解国土,广阔的疆域显示出皇帝的尊贵。)

雨施云行,四时所以生杀,川流岳立,万物于是裁成。(雨露滋润,云彩飘动,一年四季因此而生生灭灭;江河奔流,山岳耸立,万物因此而形成。)

出震乘离之君,纪雁司凤之后,玉锤玉斗而降,金版金縢以传。(您是震卦乘离卦的君主,是继承雁、凤之位的帝王,您降临人间如同玉锤玉斗般威严,江山社稷的传承如同金版金縢般稳固。)

并陶冶性灵,含煦动植,眇玄珠于赤水,寂明镜乎虚堂。(您陶冶了百姓的性情,温暖了动植物,如同赤水中闪耀的玄珠,又如虚堂中寂静的明镜般清澈。)

莫不景福氤氲,嘉贶雠集,驰声南董,越响《云》《韶》。(没有不蒙受您的福泽,各种祥瑞汇集,您的美名传遍南方,甚至超过了《云门乐》和《韶乐》的盛名。)

粤我皇帝之君临,阐大方,抗太极,负凤邸,据龙图。(我们的皇帝君临天下,阐明大义,对抗邪恶,居住在凤阙龙庭,掌握着国家的图籍。)

不言行焉,摄提建指,不肃清焉,喉铃启闭。(您不发一言,摄提星(指北斗七星)就已指向方位;您不加肃清,喉咙和铃铛(指宫廷乐器)就已奏响。)

括地复夏,截海翦商,就望体其尊,登咸昌其会。(您收复夏朝故地,平定商朝叛乱,人们仰望您,感受您的尊贵,并参加盛大的庆典。)

绵区浃宇,遐至迩安,腾实飞声,直畅傍施。(您的恩泽遍及天下,远近都安定,您的功绩传遍四方,恩泽普施。)

无体之礼,威仪布政之宫,无声之乐,缀兆总章之观。(没有形体的礼仪,却在布政的宫殿中展现威仪;没有声音的音乐,却在总章观中体现出祥瑞。)

上庠养老,躬问百年,下土字民,心为百姓。(您在养老院亲自探望百岁老人,关心百姓疾苦,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。)

月栖日浴,热坂寒门,吹鳞没羽之荒,赤蛇青马之裔,解辫请吏,削衽承风。(无论住在山间还是城里,无论是什么样的百姓,都来向您请愿,表达他们的敬意。)

岂止呼韩北场,頫勒狼居之岫,熄慎南境,近表不耐之城。(不仅是北方的匈奴,就连狼居的山谷,南方的边境,以及不耐烦的城池,都臣服于您的威严。)

故使天弗爱道,地宁吝宝,川岳展异,幽明效灵。(因此上天也不吝啬恩泽,大地也不吝啬宝物,山川展现奇观,幽冥也显现灵异。)

狎素游赪,团膏漱醴,半景青赤,孳历亏盈。(您享用珍馐美味,生活富足,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景象。)

足足怀仁,般般扰义,祥祐之来若此,升隆之化如彼。(您仁德满满,施行仁义,祥瑞因此而来,盛世因此而兴。)

而登封盛典,云亭伫白检之仪,致治成功,柴燎靡玄珪之告。(登封大典上,云亭伫立,举行白检仪式;治国有方,举行柴燎祭祀,向天地禀告。)

虽奉常定礼,武骑草文,天子抑而未行,推而不有。(虽然奉常制定了礼仪,武骑也拟定了文书,但天子却谦逊地没有实行,推辞功劳。)

允恭克让,其在斯乎?七十二君,信蔑如也!(如此谦恭礼让,真是罕见啊!历代七十二位君主,又有谁能比得上呢?)

故神禽显贲,玄应特昭,白爵主铁豸之奇,赤爵衔丹书之贵。(因此神鸟显现,玄妙的祥瑞特别昭著,白色的爵鸟象征着铁豸的奇异,红色的爵鸟衔着丹书,象征着尊贵。)

班固《神爵》之颂,履武戴文,曹植《嘉爵》之篇,栖庭集牖。(班固的《神爵》颂歌,武帝和文帝都曾学习效仿;曹植的《嘉爵》诗篇,也曾流传于宫廷。)

未若于飞武帐,来贺文棕,刷采青蒲,将翱赤罽。(不如说,飞舞的武帐,前来祝贺的文棕,以及刷洗过的青蒲和即将飞翔的赤罽,都象征着祥瑞。)

玉几朝御,取玩轩楯之间,金门旦开,兼留晕翟之鉴。(玉几在朝堂上摆放,您在轩楯之间欣赏玩乐;金门每天开启,留下了晕翟的影子。)

终古旷世,未或前闻,福召冥徵,得之兹日。(自古以来,从未有过这样的盛况,这是上天降福的征兆,今天才得以见到。)

岁次上章,律谐大吕,玄枵会节,玄英统时。(今年是上章之年,乐律和谐,是举行祭祀的吉日,也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。)

至尊未明求衣,晨兴于含章之殿。(天子还没起床就有人送来衣服,您在含章殿清晨起床。)

爰有瑞爵,翱翔而下。(于是有瑞鸟飞翔而下。)

载行载止,当扆宁而徐前,来集来仪,承轩墀而顾步。(它时而行走,时而停歇,在宫殿前缓缓前进,来到宫殿前,然后回首顾盼。)

夫瑞者符也,明主之休徵;雀者爵也,圣人之大宝。(瑞兆是吉利的象征,是明君的祥瑞;爵鸟是圣人的至宝。)

谨案《考异邮》云:“轩辕有黄爵赤头,立日傍。”占云:“土精之应。”又《礼稽命徵》云:“祭祀合其宜,则黄爵集。”(《考异邮》记载:“轩辕氏时期出现过黄色的爵鸟,红色的头,站在太阳旁边。”占卜说这是土精的感应。 《礼稽命徵》也说:“祭祀恰当,就会有黄色的爵鸟前来。”)

昔汉集泰畤之殿,魏下文昌之宫,一见雍丘之祠,三入平东之府,并

李虔啊,他隐居在西边偏远的地方,陆机呢,从小就在东边长大。我这个小官,跟那些过去的贤才比起来真是惭愧啊!现在这个时代比以前更加兴盛,我就斗胆献上这首颂歌,献丑了!

这首颂歌,表达了作者对前贤的敬佩,以及对当今盛世的赞美之情。同时,也流露出了作者自身的谦逊和谨慎。 作者将自己与李虔、陆机这样的名士相比,表达了自身的渺小和不足,也暗示了这首颂歌可能并非完美之作,而是尽力而为的结果。 “逢时盛乎曩代”一句,点明了创作的背景,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繁荣昌盛,给了作者创作的动力和机会。 最后一句“辄竭庸琐,敢献颂云”则谦逊地表达了献上颂歌的意愿,并预先说明了作品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。

话说开篇就讲了大业初年,天下太平,国运昌隆,这景象真是辉煌灿烂啊!“太素式肇,大德资生,功玄不器,道要无名。质文鼎革,沿习因成,祥图瑞史,赫赫明明。” 这盛世景象,上天都保佑着我们的皇帝,他文治武功,样样精通,“天保大定,于铄我君,武义乃武,文教惟文。” 国力强盛,疆域辽阔,简直是宇宙之间最强大的国家了,“横塞宇宙,旁凝射、汾,轩物重造,姚风再薰。” 各种祥瑞之兆接踵而至,简直是神迹频现,“焕发王策,昭彰帝道,御地七神,飞天五老。山祗吐秘,河灵孕宝,黑羽升坛,青鳞伏皂。丹乌流火,白雉从风,栖阿德劭,鸣岐祚隆。” 这些瑞兆都预示着皇帝的功德和国家的兴盛,“未如神爵,近贺王宫,五灵何有,百福攸同。”

接着,文章又讲到一些大臣进献了各种美好的祝贺,这都是为了歌颂皇帝的丰功伟绩,“孔图献赤,荀文表白,节节奇音,行行瑞迹。化玉黼扆,衔环陛戟,上天之命,明神所格。” 这盛世景象,上天都认可,大臣们也纷纷献上颂歌,表达对皇帝的忠心,“绥应在旃,伊臣预焉,永缉韦素,方流管弦。颂歌不足,蹈儛无宣,臣拜稽首,亿万斯年。” 其中,一位大臣写了一篇颂歌,把这些盛况都写进去了,皇帝看了非常高兴。

皇帝高祖看了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,说:“我亲眼看见了神雀,还和皇后一起看的呢!今天召你们来,就是想说说这事儿。这位善心先生,我之前只听说过他的文采,今天一看,果然名不虚传啊!这篇文章文辞流畅,一气呵成,真是妙笔生花!” 皇帝龙颜大悦,赏赐了他二百段锦缎。十七年的时候,善心先生被提升为秘书丞。当时宫里的藏书管理很混乱,善心先生就整理了阮孝绪的《七录》,又自己编写了《七林》,还给它们写了总叙,并对书中内容做了详细的注释,还区分了书籍的类别。他还推荐了十几个学者,一起纠正经史典籍中的错误。仁寿元年,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;仁寿二年,又加任太常少卿,参与制定礼乐制度,秘书丞和黄门侍郎的职位都保留着。仁寿四年,他留守京城。后来,高祖皇帝驾崩于仁寿宫,炀帝秘不发丧,先把留守京城的官员调换了,把善心先生调到岩州做刺史。正赶上汉王谅造反,善心先生就没去上任。

大业元年,杨广升任礼部侍郎,然后推荐儒生徐文远当国子博士,还给包恺、陆德明、褚徽、鲁世达这些人升官,让他们当学官。 那一年,副纳言杨达被任命为冀州道大使,因为办事让皇帝很满意,所以皇帝赏了他五百匹布。

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天早上都借本部几十个士兵去做他的私活,通常半天就完事了。御史大夫梁毗就弹劾了他。皇帝本来很信任宇文述,一开始把这事交给法官调查,结果一千多人都说被宇文述使唤过。 过了二十多天,法官看皇帝的意思,就说那些士兵干活时间不满一天,虽然人数很多,但不能算一起,就算是真的,也不算犯罪。那些士兵一听,又改口说自己根本没被使唤过。皇帝想放过宇文述,就让大臣们讨论这事是真是假,大部分大臣都说这是假的。

但是,善心觉得宇文述从军队里抽调士兵干私活,即使时间不满一天,也是违反了宿卫的规定,和正常的调兵遣将完全不一样。而且那些士兵本来轮班休假,都回自己府里去了,还得派人到处追,结果他们说的却完全一致。现在都过去快一个月了,才翻供,奸诈的行径暴露无遗,这怎么能放过他呢?苏威、杨汪等二十多个人都同意善心的意见。其他人却都认为应该免除宇文述的罪责。最后皇帝还是免除了宇文述的罪。

过了几个月,宇文述就诬陷善心说:“陈叔宝死了,善心和周罗睺、虞世基、袁充、蔡徵这些人一起去送葬。善心还写了祭文,里面称赞陈叔宝,胆敢在今天给陈叔宝加尊号。”皇帝让人调查,发现是真的,但善心搬出了古代的例子,这事儿也就过去了,不过皇帝心里很讨厌他。 后来,太史官说皇帝即位的年份和尧帝即位的年份一样,善心就说国家还在服丧期间,不应该庆祝。宇文述就唆使御史弹劾善心,结果善心被贬为给事郎,降了两级。

大业四年,善心写了《方物志》献给皇帝。大业七年,善心跟着皇帝到了涿郡,当时皇帝亲自带兵去东边征讨,善心上了一道奏章,结果惹恼了皇帝,被免了官。 同年,他又被重新征召,当了守给事郎。大业九年,善心代理左翊卫长史,跟着皇帝渡过辽河,被授予建节尉的官职。皇帝曾经谈到高祖受命时的信物,就问起了鬼神的事,于是命令善心和崔祖濬一起编写《灵异记》十卷。

一开始,我父亲怀着一颗善良的心,撰写《梁史》,可惜还没写完就去世了。我呢,就接下了他未完成的心愿,继续写下去,把家书修补完整。在《序传》的结尾,我写下了创作这部书的用意:

“仔细想想啊,天地万物最初混沌未开,洪荒一片,只有乾坤阴阳的运行才能确定时间,大地孕育万物,各种各样的东西才得以生长。人世间有了人,就需要选出君王来领导,有了等级制度,才有了社会秩序。君王们要保佑上天赐予的江山社稷,得到百姓的爱戴拥护,都要有大格局,有远大的策略,才能感召天地,号令英才。战争与和平,取得胜利的方式各有不同;祭祀用的鼎、玉器、龟甲和符节,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。自从有了改朝换代和制度革新,史书的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;记录事件和言论,史官的职责也越来越重要。从炎帝农耕时代开始,很多人的名字虽然流传下来,但他们的事迹却缺失不全;从黄帝轩辕氏开始,史书虽然晦涩难懂,但它的作用却越来越明显。从山丘到山谷,都记载着各种训诫和典章制度;从参宿到房宿,都记载着夏朝的历法和殷朝的祭祀。到了后来,人们开始区分方位、确定官职,论述时事和功绩,东西南北,各有不同的称号;像梼杌这样的怪兽,也赫赫有名。国家即使有不好的事情,也要如实记载;君王的作为,更要详细记录。所以那些乱臣贼子,天下人都会害怕他们,因为历史就像一面镜子,清清楚楚地反映着一切。历朝历代,君王更迭,都号称自己是天下的主人,都以治理天下为己任,他们积累功德,光宗耀祖,哪个时代没有呢!”

话说梁朝的皇帝统治天下,在江左建立了国家,这盛况真是前所未有的啊!从武帝受命登基,到后来四位皇帝相继统治,一共延续了四十八年,加上后面的余脉,也有五十六年呢。武帝出身寒门,却最终登上了皇位,他拯救了百姓于水火之中,结束了那个乱糟糟的时代,开创了独一无二的盛世。当时朝中人才济济,民间也没有什么贤才被埋没,礼乐制度完善,法令条文也执行得很好。武帝宽厚仁慈,从不滥杀无辜,以大忍为怀,从不轻易动用刑罚,他的统治真是宽厚而稳固,堪称典范。

可惜后来,北方少数民族入侵,战乱四起,那景象真是惨不忍睹,前所未闻啊!整个国家都被战火席卷,遭遇了巨大的灾难。朝廷的官员们一个个被杀害,就像狐狸兔子一样被猎杀;珍贵的宝物也被抢掠一空,如同被狗和羊践踏一样。可是,尽管武帝积德行善,国家最终还是亡了,这究竟是天意?还是人为?这个疑问,我另有文章探讨,详见《序论》一卷。

我父亲以前就预料到会有这种情况,所以早早地就开始著书立说,写了一部《齐书》,一共五十卷;他还写了《梁书》,采用纪传体,但因为一些原因没写完,目录上记载有一百八卷。后来梁朝灭亡了,很多书籍都丢失了,墓室墙壁都损坏了,书稿被盗,家里的东西也都被毁了,这叫我上哪去找啊!秦朝坑儒之后,先王的治国之道差点就失传了;汉朝的官员们虽然也曾请求皇帝保存典籍,但口授的文献也大多失传了。我父亲写的东西,当时也散失了不少。

等到陈朝建立后,朝廷任命我为史官,让我补全那些缺失的史料,我只能凭着记忆和口述来完成这项工作。我按照以前的目录,重新整理和修订,最终完成了这部书,现在已经有六帙五十八卷,已经上交给朝廷的秘阁了。

我从小就心地善良,可惜没赶上好时候,没机会好好学习。太建年间,我多次上书朝廷,表达我的想法。到至德年间,终于得到朝廷的赏识,被任命为史官。我当时一心想好好工作,认真记录,希望能尽力而为,完成先辈们的心愿。可是,我年轻的时候身体不好,又没有什么朋友,整天闭门不出,也没什么进步。只读过班固的书,只听过他的一些说法,看过王隐写的书,却没见过他本人。再加上我能力有限,学识浅薄,担任郎署官职,又负责撰写《陈史》,所以这本书拖了很久,还没写完。

祯明二年,我作为朝廷官员被派去出使,结果碰上家乡被战乱摧毁,我只能流亡他乡,耽误了行程,任务也没完成。我在望都亭痛哭流涕,后来搬到别馆,开始行医。我家的史书旧稿,后来都被烧毁了。现在只剩下六十八卷,而且还缺失不全,顺序也乱了。自从我回到京城后,一直在修补整理,现在大概整理成了七十卷。其中,《四帝纪》八卷,《后妃》一卷,《三太子录》一卷,合为一帙十卷;《宗室王侯列传》一帙十卷;《具臣列传》二帙二十卷;《外戚传》一卷,《孝德传》一卷,《诚臣传》一卷,《文苑传》二卷,《儒林传》二卷,《逸民传》一卷,《数术传》一卷,《藩臣传》一卷,合为一帙十卷;《止足传》一卷,《列女传》一卷,《权幸传》一卷,《羯贼传》二卷,《逆臣传》二卷,《叛臣传》二卷,《叙传论述》一卷,合为一帙十卷。

所有提到史官的地方,都是按照先父的记载写的;那些需要补充的地方,都是我尽力弥补的。我还另外写了一篇《叙论》,放在《叙传》的最后。

十年过去了,他又被调到怀远镇,官职升为朝散大夫。后来突厥围攻雁门关,他被临时任命为左亲卫武贲郎将,率领江南的军队驻守宫殿。皇帝到江都郡巡幸,追念他的旧功,授予他通议大夫的官职。之后又诏令他回到原来的官职,担任给事郎。

十四年,杨广(化及)杀害杨勇的那天,所有隋朝官员都去朝堂祝贺,只有善心一个人没去。许弘仁赶紧去劝他说:“皇帝已经死了,宇文将军摄政,朝中官员都到齐了。天命和人事都有兴衰更替,你干嘛还这么犹豫不决?”善心一听就生气了,不肯跟着去。许弘仁翻身上马,哭着说:“将军您对宇文叔(宇文述)完全没有恶意,却突然想寻死,这多让人痛心啊!”然后他又回去告诉唐奉义,把情况报告给杨广,派人到善心家里把他带到朝堂。杨广下令放了他,但善心却连个好脸色都不给,直接走了。杨广看着他的背影说:“这个人真是傲气十足!”于是下令抓住他,骂道:“我本来想放你,你居然敢这么无礼!”他的同党们也跟着拉扯他,最后把他害死了,那年他六十一岁。后来越王杨侗称帝后,追赠他左光禄大夫、高阳县公的爵位,谥号文节。

善心的母亲范氏,是梁朝太子中舍人孝才的女儿,年轻守寡,独自抚养孩子长大,她博学多才,品德高尚。高祖杨坚知道后,就命令御膳房每天都送给她新鲜的食物,还经常派人送些赏赐给她。曾经还下诏让范氏进宫,侍奉皇后讲读经书,封她为永乐郡君。等善心遇害后,范氏已经九十二岁了,她在善心灵前竟然没有哭,只是抚摸着棺材说:“他能为国而死,我这个儿子,值了!”然后就卧床不起,不吃不喝,十多天后也去世了。

李文博,博陵人,为人正直,特别喜欢学习,对儒家经典和治国理政的道理尤其用心钻研。他读书的时候,一看到关于朝代兴亡、忠臣义士的故事,就反复琢磨,思考良久。隋文帝开皇年间,他当上了羽骑尉,被吏部侍郎薛道衡看重。薛道衡经常让他在听事帷帐里查阅史书,并观察他的为人处事。如果遇到好的政事,李文博就抄录下来;如果遇到用人失误,他也敢于直言批评。薛道衡每次听取他的意见,都非常高兴地采纳。

后来,李文博调到秘书省工作,负责校对典籍。他为人正直,生活清贫,却安贫乐道。虽然衣食常常匮乏,但他始终保持高尚的节操,从不随意结交宾客,总是以礼法约束自己,同僚们都很敬佩他,也有些害怕他。薛道衡知道他贫困,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,还给他资助费用。李文博对历史上的治国兴衰,了如指掌,但他却并不热衷于追求官位。他升迁缓慢,只做到校书郎。后来外放当县丞,好几年都没得到升迁。

薛道衡当了司隶大夫后,在东都尚书省遇到李文博,非常同情他的遭遇,就奏请朝廷让他担任从事。薛道衡还高兴地告诉齐王李纲说:“我今天终于遇到李文博了,把他推荐给朝廷任用了!”可见薛道衡对李文博的赏识和欣赏。李文博在洛阳的时候,曾经拜访房玄龄,房玄龄在路口送别他,问他:“你一生追求正直,现在做了从事,应该能有所作为吧?最近你为匡正时弊做了些什么呢?”李文博激动地挥舞着手臂,大声说:“治理国家要从根本抓起,要先整顿吏治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现在吏治混乱,即使每天都免去十个贪污的郡守,又能有什么用呢!”李文博就是这样,正直敢言,疾恶如仇,从不忌讳。

当时朝政日益腐败,许多官员贪污受贿,只有李文博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,人们因此更加敬重他。后来,天下大乱,李文博流离失所,最终不知所终。

一开始,文博在宫里当校书郎,虞世基的儿子也在那儿,打扮得花枝招展的,一点也不谦虚。文博就平静地问他多大年纪,他回答说:“十八岁。”文博就对他说:“以前贾谊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,都在讨论什么国家大事?你如今只顾打扮自己,到底图个啥?” 还有次,秦孝王妃生了个儿子,高祖高兴坏了,就赏赐群臣,赏赐的多少也不一样。文博家里一直很穷,有人说他很高兴领赏,他就说:“赏罚制度是用来衡量功过的,现在王妃生儿子,跟我们这些当官的有啥关系,凭什么白拿赏赐!”他总是这样,认真地按照制度办事,考核功过,一定要让赏罚公平合理,没有一点隐瞒。

文博本来是研究经学的,后来又读史书,对诸子百家的学说和各种议论都非常精通。他特别擅长议论,也很会写文章,写了十卷《治道集》,在社会上流传很广。

史书上说:像明克让、魏澹这些人,有的学识渊博,文章华丽流畅,既被誉为北方燕赵的英才,也是南方东南的优秀人物。他们走到哪儿都受到重视,都得到了官职,虽然他们升官发财并非完全靠自己,但这也说明他们自身还是有优点的。魏澹写的《魏书》,当时就被认为简洁明了,条理清晰,值得流传后世。其他的那些人,也都留下了各自的著作,虽然成就大小不一,但他们都致力于著书立说,真是了不起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