韦师,字公颖,是长安杜陵人。他爸爸韦瑱,是北周的骠骑大将军。韦师从小就沉稳老练,心地善良。刚开始上学,读到《孝经》的时候,就放下书感叹道:“名教的最高境界,大概就在这里了吧!” 年轻的时候,父母相继去世,他守丧期间非常尽心尽力,乡里人都夸他孝顺。长大后,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,尤其擅长骑射。
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看中了他的才能,把他招到中外府当记室,后来又升迁为宾曹参军。韦师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山川地理都非常了解。每当有少数民族来朝贡,他总是亲自接待,详细询问他们的国情,就像看自己手心里一样清楚。那些少数民族的人都被他惊人的见识折服了,不敢对他有所隐瞒。后来,齐王宇文宪当了雍州牧,又把他请去做主簿,原来的官职也保留着。等到武帝亲政后,韦师又升任少府大夫。平定高氏叛乱后,朝廷又派他去山东安抚百姓,并调任宾部大夫。
隋朝开国后,杨坚封他为使部侍郎,赐给他井陉侯的爵位,食邑五百户。几年后,他又升迁为河北道行台兵部尚书,并且被任命为山东、河南十八州安抚大使。他办事总是能让皇帝满意,所以皇帝赏了他三百万钱,还让他兼任晋王杨广的司马。他的族兄韦世康,担任吏部尚书,跟韦师一直暗中较劲。当时晋王杨广在雍州做牧,非常重视自己的幕僚班底,任命司空杨雄、尚书左仆射高颎为州都督,又请韦师当主簿。而韦世康的弟弟韦世约,则在韦师手下当法曹从事。韦世康为此非常生气,饭都吃不下,又觉得弟弟在韦师手下做事很丢脸,就把他叫来训斥道:“你为什么要去当个从事?” 然后狠狠地打了韦世约一顿。
后来,隋文帝到醴泉宫,召见韦师、左仆射高颎、上柱国韩擒虎等人,在寝宫里设宴款待,让他们讲讲以前的事情,图个开心。平定陈朝的战争中,韦师以本官身份担任元帅掾,陈朝的府库财物都交给他管理,他却廉洁奉公,秋毫无犯,大家都称赞他清正廉洁。后来,隋文帝把女儿嫁给了长宁王杨俨,韦师被任命为汴州刺史,政绩显著,最终在任上去世,追谥为“定”。他的儿子韦德政后来在隋炀帝大业年间,官至给事郎。
杨异,字文殊,是弘农华阴人。他爷爷杨钧,是魏国的司空;他爸爸杨俭,是侍中。杨异长得好看,气质沉稳,很有领导才能。他从小就读书,每天能背诵上千字,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。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,他悲伤过度,差点儿要了命。等服丧期结束后,他谢绝一切庆贺和吊唁,闭门读书。几年时间,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。
周闵帝时期,他担任宁都太守,政绩显著,名声很好。朝廷还赐他昌乐县子的爵位。后来因为多次立下军功,被封为侯爵。高祖当上丞相,让他去济州办事。高祖当皇帝后,任命他为宗正少卿,还让他开府建衙门。蜀王秀镇守益州的时候,朝廷精挑细选官员去监督管理,因为杨异为人正直,被任命为益州总管长史,朝廷还赏赐他二十万钱、三百匹绢、五十匹马。没多久,他又升迁为西南道行台兵部尚书。几年后,他又回到宗正少卿的职位。没过多久,他又被提升为刑部尚书。一年多后,他又被任命为吴州总管,政绩突出,名声很好。当时晋王广镇守扬州,朝廷下令让杨异每年都要去见晋王一次,一起评论时政得失,指正不足之处。几年后,杨异去世,享年六十二岁。他的儿子叫杨虔逊。
苏孝慈,是扶风人。他父亲苏武周,是西魏的兖州刺史。苏孝慈从小就沉稳,有担当,长得也好看。西魏初期,他担任中侍上士。后来被任命为都督,出使齐国,因为完成任务出色,被提升为大都督。同年他又出使齐国,回来后被授予宣纳上士的职位。后来跟随武帝征讨齐国,因为立功被封为开府,赐爵文安县公,食邑一千五百户。不久又被改封为临水县公,食邑增加到二千七百户,后来又多次升迁,最终做到工部上大夫。
高祖皇帝让位给皇上之后,杨孝慈升官了,当上了安平郡公,还做了太府卿。那时候国家刚建立,很多事情才刚刚开始,皇上要征集全国的工匠,不管多精细的技术,都要聚集到一起。杨孝慈负责这事儿,大家都觉得他干得不错。
没多久,他又升任大司农,一年多后,又当上了兵部尚书,皇上对他越来越器重。当时太子勇也挺懂政治的,皇上想提高宫廷官员的地位,就让很多大臣兼任宫廷要职。所以,杨孝慈又当上了太子右卫率,兵部尚书的职务还继续保留着。
第二年,皇上在陕州修建常平仓,要从各地运粮到京城。因为渭河水流多沙,水位时深时浅,运粮很困难,皇上就下令开挖一条渠道,把渭河的水引到黄河里去,让杨孝慈负责这项工程。工程完工后,皇上很满意。他又被任命为太子右庶子,后来又升任左卫率,还同时兼任工部尚书和民部尚书,真是权力很大啊,大家都说他处理政务很厉害。
几年后,他又升任大将军,后来又转任工部尚书,其他职务都还保留着。之前,因为百官的费用不够,各个部门都自己设立了钱庄,收取利息来补贴费用。杨孝慈认为这样会让官民争利,不利于国家发展,就上奏皇上请求取消这个制度,建议给朝廷官员们分发田地,根据官职高低不同,分发的田地也不同。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。
开皇十八年,皇上要废掉太子,因为太子在东宫,皇上有点担心,就把他外放到淅州当刺史。太子因为杨孝慈离开朝廷而很不高兴,这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就能看出来。可见,杨孝慈当时多么受皇上器重啊!
仁寿年间,杨孝慈升任洪州总管,在那里也做了不少好事。后来,桂林的山越族人聚众造反,皇上任命杨孝慈为行军总管,去平定叛乱。那一年,他就在任上去世了。他有个儿子叫杨会昌。
沙罗,字子粹,他老爸是周朝眉州刺史。沙罗在周朝当官,一开始是都督。后来跟着韦孝宽打败了尉迥,立了功,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,还被封为通秦县公。隋朝开皇年间,蜀王杨秀镇守益州,沙罗跟着他,被任命为资州刺史。
八年后,冉尨羌族造反,攻打汶山和金川两地,沙罗带兵把他们打败了,之后升任邛州刺史。过了几年,他又被任命为利州总管的副手。后来跟着史万岁打西爨,多次战斗都有功劳,升为大将军,还赏赐了他一千匹布。没多久,他又被任命为益州总管的长史。
这时,越巂人王奉造反,沙罗跟着段文振一起平定了叛乱,朝廷赏赐了他一百个奴婢。 结果,蜀王杨秀被废了,有人告发沙罗说:“王奉是被他的奴隶杀死的,杨秀却假装说自己派人杀了王奉。他还调动熟獠,把奴婢都弄走了,沙罗却隐瞒不报。” 因为这件事,沙罗被罢官,最后死在了家里。他留下一个儿子叫康。
李雄,字毗卢,是赵郡高邑人。他爷爷是魏朝的太中大夫,他爸爸是齐朝的陕州刺史,后来齐朝被周朝灭了,李雄就跟着军队进了长安。李雄从小就很有志气,很有抱负。他家几代人都以读书为业,就他喜欢骑马射箭。他哥哥的儿子劝他说:“放弃读书去练武,可不是士大夫该干的事啊!”
李雄回答说:“我私下里觉得,自古以来忠诚的臣子要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,光会文不行,光会武也不行,两者兼备才能成功。我虽然能力有限,但也读过一些史书,只是不拘泥于那些死板的条文罢了。既会文又会武,哥哥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!”他哥哥被他说得哑口无言。
话说周太祖的时候,他(指文中人物,下同)刚开始当官,就担任了辅国将军。跟着达奚武平定了汉中,安定了兴州,又去讨伐汾州叛乱的胡人,因为这些战功,被封为骠骑大将军,还被授予仪同三司的荣誉称号。后来闵帝继位称帝,他升官加爵,成了公爵,调任到小宾部工作。之后他又跟着达奚武去芒山跟齐国人打仗,结果其他军队都打败了,就只有他带领的部队完好无损。
到了武帝当政的时候,他跟着陈王纯去突厥迎接皇后回来,又升官加爵,被封为奚伯,还被任命为硖州刺史。过了几年,朝廷把他召回,担任本府的中大夫。没多久,他又被外派到凉州担任总管长史。后来跟着滕王逌在青海打败了吐谷浑,因为立功,又加上了仪同的称号。宣帝继位后,他跟着行军总管韦孝宽一起平定了淮南地区。他只带了数百轻骑兵就到达了硖石,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十多座城池,因此被任命为濠州刺史。
高祖掌握了朝廷大权后,把他召回朝廷,担任司会中大夫。因为在淮南的功劳,官职又升了一级,成了上开府。高祖称帝后,他被任命为鸿胪卿,晋升为高都郡公,食邑两千户。几年后,晋王广被派去并州镇守,他被任命为河北行台兵部尚书。高祖对他说:“我儿子还年轻,经验不足,你文武双全,我现在把重任交给你,这样我就不用担心北方了。” 他叩头谢恩说:“陛下您不嫌弃我能力不足,还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,我虽然愚笨,但绝不是铁石心肠,我一定会尽心尽力报答您的恩情!”说着说着,他就哭了起来,高祖安慰了他一番才让他离开。他在任上为人正直,态度刚正不阿,晋王对他非常敬畏,百姓们也都很称赞他。一年多后,他在任上去世了,他的儿子公挺继承了他的爵位。
张煚,字士鸿,是河北河间鄚县人。他爸爸张羡,年轻的时候就特别爱学习,学问很广,在魏国当上了荡难将军。跟着魏武帝打仗入关,一路升迁,最后做到银青光禄大夫的高位。
后来,周太祖看重他的才能,让他当从事中郎,还赐给他叱罗这个姓氏。他后来又当过司职大夫、雍州治中、雍州刺史、仪同三司,还被封为虞乡县公,官儿做到挺大的。之后他又回到朝廷,担任司成中大夫,负责修撰国史。当时周朝的公卿大臣,大多是武将出身,只有张羡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问受到重用,非常受人敬重。后来年纪大了,他就退休回家了。
等隋朝高祖杨坚当了皇帝以后,非常敬重张羡的德行和名望,特地写信请他出来做官,信里说:“我刚当上皇帝,正想着怎么治理好天下,心里一直想着要重用像您这样德高望重的老臣。您在周朝当仪同三司的时候,德行和功业都非常有名,虽然您已经退休了,但您依然精神矍铄。您应该回朝为我效力,实现我的愿望。”张羡去拜见杨坚的时候,杨坚下令免了他的跪拜之礼,亲自扶他上殿,还从龙椅上下来,拉着他的手,和他一起坐在座位上,聊了很久,还赏赐给他拐杖和坐具。
后来隋朝要迁都到龙首(今洛阳),张羡上书劝杨坚要节俭,杨坚还专门写了诏书对他表示感谢。没多久,张羡就去世了,享年八十四岁。朝廷追赠他沧州刺史的官职,并谥号为“定”。他还写过《老子》和《庄子》的注释,书名叫《道言》,一共五十二篇。
煚(音:xiāo)从小就爱学习,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。他在魏朝当官,一开始是朝请郎,后来升迁为员外侍郎。周太祖看中了他的才能,把他调到外兵曹任职。后来闵帝即位,煚又升任前将军。在隋朝明帝和武帝时期,他先后担任膳部大夫、冢宰司录,还被封为北平县子,食邑四百户。到了宣帝时期,他又被加封为仪同,爵位也升为伯。
高祖杨坚当上丞相的时候,煚主动和他搞好关系。高祖觉得煚很有能力,对他非常器重。高祖当皇帝后,就提拔煚当尚书右丞,还把他封为侯。没过多久,煚又升任太府少卿,兼任营新都监丞。后来他父亲去世,煚辞官回家守孝,表现得非常悲伤。守孝期满后,朝廷要他复职,但他坚决推辞,最后朝廷授予他仪同三司的官职,并让他继承虞乡县公的爵位,食邑增加到一千五百户。没过多久,他又升任太府卿,最后官至民部尚书。后来晋王杨广当了扬州总管,煚被任命为他的司马,还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。煚为人性格温和厚道,很有见识和判断力,当时名声很好。后来他被任命为冀州刺史,晋王杨广多次上表请求,又让他担任晋王长史,兼管蒋州事务。等晋王当上太子后,煚又回到冀州当刺史,官位升为上开府,百姓都很拥戴他,称赞他是一位优秀的二千石官吏。仁寿四年,煚去世,享年七十四岁。他的儿子慧宝,官至绛郡丞。
开皇年间,有个人叫刘仁恩,不知道是哪里人,但他为人倜傥,文武双全,很有能力。他最初担任毛州刺史,政绩在全国首屈一指,后来被提升为刑部尚书。他还作为行军总管跟随杨素征讨陈朝,在荆门之战中,他和杨素一起击败了陈朝将领吕仲肃,刘仁恩的计策起了很大作用。因此,他被授予上大将军的称号,当时名声很大。冯翊人郭均、上党人冯世基,都聪明睿智,很有谋略,先后担任兵部尚书。代人厍狄嵚(音:shì dì yáo),为人性格宽厚,很有见识和胆识,官至民部尚书。这四个人都在当时很有名,但是他们的具体事迹记载比较简略,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。
史书上这么说:赵郡的两位官员,对历史典故非常熟悉,是当时公认的人才。但是他们担任要职后,却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功绩。这说明啊,每个人的才能和器量都是有限的,能力大小不同,适合的岗位也不一样,不能强求。
长孙平极力劝谏皇上赦免诽谤的罪名,这真是仁义之举啊!高祖皇帝很高兴,采纳了他的建议,好处也很多。元晖凭借聪明才智而显贵,韦师因为清廉正直而闻名,杨尚希、杨异是皇室的优秀子弟,名声和地位都很高,苏孝慈、李雄、张煚在内外任职期间,都以正直干练著称。他们都在开皇初年被重用,可以说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