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頍,字景文,是齐州刺史王颁的弟弟。他小时候,正赶上江陵城破,跟着哥哥们逃到了关中。年轻的时候喜欢结交豪侠之士,二十岁的时候,还没怎么读过书。他哥哥王颙为此很生气,狠狠地批评了他。王頍受到刺激,开始认真读书,读《孝经》和《论语》,废寝忘食。后来又读了《左传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,最后感叹道:“书,没有不值得读的!” 他刻苦学习了好几年,把五经都读通了,彻底理解了其中的精髓,很多儒学家都称赞他。他不仅能讲解经文,还能侃侃而谈,辩论能力也很强。
二十二岁的时候,周武帝把他招为露门学士。皇帝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,很多都是王頍帮他决断的。王頍头脑清晰,精力充沛,喜欢读诸子百家的书,还特别喜欢记一些奇闻异事,当时的人称他博学多才。他还懂军事,并且有远大的抱负,总是感叹自己生不逢时,经常把自己当成未来的将相来看待。开皇五年,他被任命为著作佐郎,不久后又到国子监讲学。
有一次,高祖皇帝亲自参加祭祀典礼,国子监祭酒元善在讲解《孝经》,王頍和他进行辩论,观点针锋相对,元善常常被驳倒。高祖皇帝非常欣赏他,破格提拔他为国子博士。后来,因为犯了错被免职,发配到岭南。过了几年,被任命为汉王谅的府中谘议参军,汉王对他非常尊重。当时汉王谅看到房陵王、秦王、蜀王相继被废黜,心里起了反叛之心。王頍暗中劝说汉王谅赶紧修整兵器,准备造反。
高祖皇帝去世后,汉王谅果然起兵造反,这其中有很多王頍的计策。后来王頍又多次献上奇谋妙计,但汉王谅都没采纳。杨素率军到达蒿泽准备作战,王頍对儿子说:“这天气太糟糕了,这场仗一定会输。你跟着我一起走。”果然,战败了,王頍打算逃到突厥,走到半路,山路被封死了,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,对儿子说:“我的计谋并不比杨素差,只是我的建议没人听,才落到这个地步。我不能被俘,留下个懦夫的名声。我死后,你千万别去麻烦我的老朋友们。”说完就自杀了,把他埋在一个石窟里。
他的儿子几天没吃饭,最后还是去找了王頍的朋友,结果被抓了。杨素找到王頍的尸体,砍下头颅,在太原示众。王頍死的时候,五十四岁。他写过《五经大义》三十卷和文集十卷,可惜都因为战乱而遗失了。
崔儦,字岐叔,是清河武城人。他爷爷崔休,是魏国的青州刺史;他爸爸崔仲文,是齐国的高阳太守。他们家世代都是名门望族。崔儦十六岁的时候,太守想让他当功曹,但他没答应。他年轻的时候跟范阳的卢思道、陇西的辛德源关系特别好,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。他平时就喜欢读书,特别自信,有点儿看不起别人。他家门口还大大地写着:“没读五千卷书的,不准进我家!”几年下来,他知识面可广了,什么都懂一些。
他擅长写文章,在齐国考试的时候考中了秀才,当上了员外散骑侍郎,后来又升了殿中侍御史。接着他又跟熊安生、马敬德他们一起参与修订《五礼》,还参与修订律令。之后又兼任散骑侍郎,被派去陈国出使。出使回来后,就在文林馆当值。后来又当过殿中郎中、膳部郎中、员外郎中。崔儦和顿丘的李若都很有名,当时人们就说:“京师人才济济,就数崔儦和李若最出色。” “京师灼灼,崔儦、李若。”
齐国灭亡后,崔儦回到家乡,在郡里当了功曹,州里又让他当了主簿。隋文帝开皇四年,朝廷征召他当给事郎,不久又兼任内史舍人。几年后,他又兼任通直散骑侍郎,再次被派去陈国出使,回来后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。当时越国公杨素权势很大,很看重崔儦的家世,想把女儿嫁给崔儦的儿子崔玄纵。聘礼非常丰厚。
婚礼当天,来参加的公卿大臣挤满了屋子。杨素派人骑马去迎接崔儦,结果崔儦故意穿得很破旧,骑着一头驴就来了。杨素想让他坐在上座,但崔儦表现得很轻慢,态度傲慢,说话也不客气。杨素很生气,拂袖而去,直接散了席。过了几天,崔儦才去道歉,杨素还是像以前一样待他。仁寿年间,崔儦在京城去世,享年七十二岁。他有个儿子叫崔世济。
诸葛颍,字汉,是丹阳建康人。他爷爷诸葛铨做过梁朝的零陵太守,他爸爸诸葛规做过义阳太守。诸葛颍八岁就能写文章了,一开始在梁朝邵陵王手下当参军事,后来升了记室。侯景叛乱的时候,他逃到北齐,在文林馆当待诏。后来又当过太学博士、太子舍人。北周灭了北齐后,他没找到工作,闭门不出十多年。这期间他学习了《周易》、图纬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庄子》、《老子》,并且掌握了其中的精髓。他为人清高,辩才又好,晋王杨广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,把他招来当参军事,后来又升了记室。杨广当了太子后,又让他当药藏监。杨广当皇帝(隋炀帝)后,诸葛颍升了著作郎,非常受宠。他可以随意出入宫中内寝,皇帝经常宴请他,还让他和皇后、妃嫔们一起喝酒吃饭,甚至同榻而眠。诸葛颍就利用这个机会,到处说别人的坏话,所以当时的人都叫他“冶葛”(冶,指冶游,放荡)。后来,因为过去的恩情,他被授予朝散大夫的官职。皇帝还经常送诗给他,诗的最后几句是:“参翰长洲苑,侍讲肃成门。名理穷研核,英华恣讨论。实录资平允,传芳导后昆。”你看他受宠到了什么程度!后来,隋炀帝征讨吐谷浑,又给他加了正议大夫的官职。后来跟随皇帝北巡,在路上去世了,享年七十七岁。
诸葛颍脾气暴躁,和柳抃经常吵架,皇帝多次责备他们,可他们还是不停,后来皇帝对他也就冷淡了。他写过二十卷集子,还写了《銮驾北巡记》三卷、《幸江都道里记》一卷、《洛阳古今记》一卷、《马名录》二卷,这些书都流传了下来。他有个儿子叫诸葛嘉会。
孙万寿,字仙期,是信都武强人。他爷爷孙宝做过魏朝的散骑常侍,他爸爸孙灵晖做过齐朝的国子博士。孙万寿十四岁的时候,就跟着阜城人熊安生学习五经,大概了解了其中的大义,而且广泛阅读了诸子百家和史书。他擅长写文章,谈吐风雅,博陵人李德林见到他后非常欣赏他。在北齐的时候,他十七岁就当上了奉朝请。隋文帝杨坚称帝后,滕穆王把他招来当文学,因为他衣服穿得不整齐,被发配到江南戍边。后来,行军总管宇文述把他召来掌管军中文书。孙万寿本来是读书人,为人从容文雅,突然从军,心里很不舒服,郁郁不得志,于是写了一首五言诗送给京城的知心朋友:
贾谊在长沙,屈原在湘水边,江南这瘴气弥漫的地方,向来都是被贬官的地方。我可不是什么精明能干的官儿,从小就没什么本事,想飞起来却没有翅膀,想鸣叫却赶不上清晨。唉,怎么一个只会写文章的人,反而变成了扛枪打仗的士兵呢?像个木偶一样飘飘荡荡,被人遗弃,跟凶恶的狗没什么两样。失意后我漂流到西方,也不是故意往东跑。晚年才过了函谷关,春天到了京口。京口城临着猛兽出没的地方,天津渡口能看到牛郎星和织女星。牛郎星和织女星附近妖气冲天,凶狠残暴的人已经成群结队了。想想郗超刚入幕府,王粲才开始从军,我呢,在楚山的边上裹着干粮,在吴江边上穿着铠甲。吴江水波浩荡,楚山却显得那么纷乱。惊涛骇浪上阳光闪耀,高大的树木下云雾缭绕。在越地总是凭借口才辩论,在蜀地则常常写文章。鲁仲连只顾救国于危难,我却不想争功劳。
流落他乡的岁月很长,思念家乡的心情常常让我搔首叹息。不是我不种萱草,也不是我没有酒喝!离开家乡县城已经好几年了,告别亲朋好友也有三个秋天了。壮志未酬,人生却像风云变幻,头发也像蒲柳一样先衰老了。心情乱得像乱麻一样,空想着过去的时光。过去在京城游玩,年轻时遇到知己。在南馆吃饭,在西园乘车游玩。河间郡的人爱读书,东平郡的人爱人才。我的口才好到可以跟神仙对话,我的谈吐透彻明白道理。在凤池当值,经常去麟阁游玩。好地方,好朋友,美丽的景色,大家互相邀请。在昆明湖上泛舟,骑马来到渭水桥边。在灞桥边举行祓除仪式,在东郊设宴款待。宜城的美酒刚刚酿好,阳翟的新歌也唱起来了。夜晚乌鸦在树上啼叫,早晨麦鸡在飞翔。细细的尘土从屋梁上落下,长长的衣袖在手中轻轻摇曳。欢娱的三种乐趣都得到了,心中的忧愁也消散了。
仿佛梦想还在昨天,回想起来却觉得很久远了。有一天被卷入了世俗的纷争,像波浪一样漂流万里。车轮总是自己转动,高挂的旗帜却经不起风吹雨打。登高望去,只见衣带飘飘,家乡在白云之外。回首望去,只见孤零零的城池,愁人更加不平。华亭晚上鹤叫,幽谷清晨莺鸣。断了联系,难以再续,恍惚的魂魄常常惊动。同乡们关系很好,邹鲁是我的家乡。如果遇到南飞的大雁,请它帮我问候家乡的亲人,看看他们是否安好。
这首诗传到京城后,当时特别流行,全国各地喜欢这诗的人都把它抄写在墙壁上欣赏。后来他回到家乡,十多年都没得到提升。仁寿年间,朝廷征召他担任豫章王的长史,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。豫章王后来被封到齐地,他就成了齐王的文学。当时很多王室官员都被杀害了,所以他更加不安,于是就借口生病辞官了。过了很久,他才被任命为大理司直,最后死在任上,享年五十二岁。他留下十卷集传世。
王贞,字孝逸,是梁郡东留人。从小就聪明伶俐,七岁就开始喜欢学习,精通《毛诗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左氏传》、《周易》,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,没有不广泛涉猎的。他擅长写作,不关心家产,经常以读书吟诵为乐。开皇初年,汴州刺史樊叔略把他引荐为自己的主簿,后来他又通过秀才考试,被授予县尉的官职,但这也不是他喜欢的,于是就辞官回家了。隋炀帝即位后,齐王杨暕镇守江都,听说他的名声,就写信召见他,说:
话说啊,山里藏着美玉,光芒照耀着走廊庭院,地下埋藏着神剑,气势直冲云霄,超越星汉。所以说,毛遂自荐,感动平原君,孙叔敖辞官,归隐东海,这些都是典范啊。我呢,资质平庸,一直仰慕像您这样的贤才,久仰您的清高品德,却一直没能见面,真是盼望已久。现在天气炎热,快要转凉了,就像仙掌山顶即将迎来清凉的露水一样,我想这正是我们相聚的好时机,也该好好休息休息了。平时我在家,就悠闲地欣赏园林景色,或者弹琴看书,享受着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。想想汉武帝茂陵生病,还有《封禅文》留世;陶渊明辞官归隐,也留下了《归来辞》。像他们那样悠游自在,儒雅达观,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!我呢,现在在藩镇做官,负责宣扬教化于扬州、越州,每天坐在堂上审理案件,事务繁忙,没时间吟诗作赋,心里一直想着要辞官归隐。至于那些到扬州北岸、西园游玩的人,虽然我听说过应劭、刘向等人的名字,也听说过申屠嘉、穆生等人宴饮的故事,但那些人我都没见过。您不同,您才华横溢,名扬天下,学识渊博,文采斐然,却隐居在衡山、泌阳之间,怀才不遇,默默无闻,您这种独善其身的高洁品格,实在令人敬佩!所以,我现在派人来,表达我的敬意,我盼望您能来,比饥渴还要迫切,希望您能不吝光临,满足我这份诚挚的期盼。我写信表达得不够充分,还请您见谅,我的词藻也显得贫乏了。
等到贞至先生到了之后,王公用宾客的礼节接待他,每天都派人问候他的安好。又向他索要文集,贞至先生就谦逊地回答说:
贺德仁先生让我把以前写的那些不入流的文章拿出来给他看看。哎,想想古时候那些厉害人物,像周公旦,那才华横溢的,简直能跟神仙沟通似的;孔子先生的文章,那更是跟天道相通,高雅的志向影响了游夏,余波还荡漾在屈原宋玉的诗歌里。那些文坛巨匠,一个个都是后人的楷模,他们的作品,至今都闪耀着光芒。可是时代在变,各人走的路也不一样,从正始年间清新的文风,到元康年间的华丽辞藻,大家都说自己掌握了珍贵的宝物,谁又敢说自己独一无二呢?
我出生在战乱年代,长大在动荡的世道,学问没学到家,才能也不出众。好不容易赶上太平盛世,时间却一天天流逝,虽然住着不错的房子,心里却一直觉得贫穷低贱,抬不起头来。我曾经去鄢郢迷了路,到邯郸又走错了方向,回来后,心都凉了。没想到,我那些不成熟的见解,竟然被皇上看中了,真是皇上用高贵的车子拉着一只小小的老鼠,用珍贵的珍珠去打鸟,竟然给了我三个月的粮饷,让我有机会再次站在高门大户面前,千里迢迢来到这里,追寻着当年的辉煌。
我跟那些平民百姓挤在一起,跟那些千里马一样优秀的才俊们混迹于此,整天敲着瓦罐唱歌,根本不是正调,到了晚上又灰溜溜地回家,哪能比得上那些前贤呢!回想我这一生,走到哪儿都感慨万千,只是因为年老体衰,很多东西都忘了,勉强凑齐了三十三卷文章。我仰望那些高不可攀的圣贤,才明白修仙成仙是多么遥远;我窥探那些高深莫测的学问,才明白追寻圣人境界是多么困难。
我离圣贤境界就差那么一点点,却总是忙得团团转,害怕自己像真龙一样突然降临人间,又担心自己像白色的猪一样灰溜溜地回去,只好战战兢兢地写下这封陈情书,心里忐忑不安。
齐王看了我呈上的文集,很喜欢,赏赐了我四匹好马。后来我又献上了《江都赋》,齐王又赏赐了我十万贯钱和两匹马。没过多久,因为病重,我就回到了家乡,最终在家中去世了。
虞绰,字士裕,是浙江余姚人。他爸爸虞孝曾,是陈朝始兴王的幕僚。虞绰个子很高,足足有八尺,长得又高又帅,而且特别有才华,学习很广博,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。陈朝的左卫将军傅縡,当时特别有名,他看过虞绰写的文章后,就感叹着跟别人说:“虞郎的文采,没法再好了!”
虞绰先是在陈朝当太学博士,后来升职当了永阳王的秘书。陈朝灭亡后,隋朝的晋王杨广把他招去做学士。隋朝大业年间,他又升职当了秘书省的学士,皇上还下令让他和秘书郎虞世南、著作佐郎庾自直他们一起,编写了《长洲玉镜》等十多本书。皇上对虞绰写的文章,每次都赞不绝口,夸得不得了,但是他的官职却一直没怎么升。他一开始是校书郎,因为在皇宫里当差,还被加封为宣惠尉。后来又升了著作佐郎,他和虞世南、庾自直、蔡允恭四个人,经常在皇宫里待着,专门负责写文章给皇帝,皇上对他们特别看重,关系非常好。
有一次,皇上带兵去征讨辽东,在临海驻扎的时候,看到一只很大的鸟,觉得很稀奇,就下令让虞绰写一篇铭文来记述这件事。虞绰写的铭文是这样的:
(此处保留原文诗词,不作翻译)
大业八年,壬申年夏天四月丙子日,皇帝平定了辽东和碣石,凯旋回师。皇帝的车驾南下,旗帜西行,在柳城县的临海驻扎下来。这地方山清水秀,简直就是仙境啊!
皇家的仪仗在城门外排开,跨过重重山岗,帐篷宫殿环绕四周,俯瞰着巨大的山谷。皇帝下令停止车马喧嚣,下了轻便的轿子,安抚百姓,祈求万福,在洁白的沙滩上,在碧绿的水边漫步。这情景如同当年尧帝巡视田野,汉朝皇帝巡视黄河一般。皇帝开阔胸襟,眺望蓬莱仙岛,久久伫立。 整个氛围庄严肃穆,不同寻常,再加上圣明的德泽远播,平息了战争带来的灾难,祥瑞之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四方。阳光普照,祥云缭绕,天地开阔,海面澄澈。
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,突然出现了一种祥瑞的鸟,洁白如同鹤鹭,从天而降,振翅飞翔。它身高超过一丈,身长超过一寻,羽毛闪耀着霜雪般的光辉,嘴巴和爪子鲜红似火。鸾鸟飞翔,凤凰伫立,喜鹊起飞,鸿雁翱翔,它们时而跳跃,时而啄食,时而飞翔,时而停歇,在皇帝的车驾周围徘徊嬉戏。这并非因为弹琴奏乐,也并非因为击石鸣玉,而是因为皇帝的圣德感召了它们,才出现这番景象。这简直就是仙人的骏马,飞禽的领袖啊!西王母的青鸟,东海的赤雁,又怎么能与之相比呢?
我认为,即使在华山刻石铭记,也未必能完全体现这次盛事的神奇;即使在邹山立碑纪功,也未必能完美地表达这次盛况。但史册不会忘记,历史的记载依然可观。更何况,皇帝的盛德和功业如此伟大,充满了真挚的情感,又出现了这样的祥瑞之兆,又何必非要在名山上刻石铭记呢?臣叩拜谢恩,只敢在云端铭记此事:
(诗词对联原文部分保留,此处不再翻译)
话说虞绰,当年跟着皇上东征,打仗那叫一个威风凛凛,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,凯旋而归,皇上龙颜大悦啊! 这仗打得漂亮,一路凯歌,回来后皇上还特意在海边驻扎了一段时间,欣赏风景,心情舒畅得很。 这期间,还有灵禽飞来献瑞,真是祥瑞之兆啊! 皇上高兴坏了,还把这事儿记下来了。
皇上因为虞绰在辽东的功劳,给他升了官。可这虞绰啊,恃才傲物,谁也不放在眼里。 有个叫诸葛颍的著作郎,皇上挺喜欢他的,可虞绰总是看不起他,俩人因此结了梁子。 皇上还专门问诸葛颍对虞绰的看法,诸葛颍直言不讳地说:“虞绰这人,粗鲁!”皇上听了,还点了点头呢。 这虞绰倒是跟礼部尚书杨玄感关系不错,两人称兄道弟,好得跟穿一条裤子似的。
虞绰的族人虞世南就劝他:“皇上这个人,疑心重,你跟杨玄感走得太近了,不好。 要是你跟他断绝来往,皇上知道你悔改了,也就没事儿了。 要是不改,迟早要出事!” 虞绰根本不听。 后来有人告发虞绰把宫里的兵书借给了杨玄感,皇上气坏了! 杨玄感造反失败后,家产被抄没,家里的姬妾都被送进宫了。 皇上问这些姬妾,平时杨玄感跟什么人来往密切,结果这些姬妾都说是虞绰。
皇上就让大理卿郑善果好好查查这事儿。 虞绰说:“我跟杨玄感就是一起喝酒聊天,没别的什么企图!” 皇上根本不信,一气之下把虞绰贬到偏远的地方去了。 虞绰到了长安,知道自己死定了,就偷偷地渡过长江,改了名字,化名吴卓,到处躲藏。 他在东阳住了段时间,后来到了信安,遇到个叫辛大德的县令,辛大德收留了他。 过了几年,虞绰跟人因为田地的事儿打官司,结果被人认出来了,官府把他抓了起来,最后在江都被砍了头,那年他五十四岁。 他写的文章,诗词,流传至今。
大德这小子,奉命剿灭土匪,干得特别漂亮,老百姓都挺拥护他的。结果他和绰一起被官府抓起来了。他老婆哭着说:“我总是劝他别藏着掖着那些读书人,这下可好,出事儿了吧,真是太惨了!”大德却笑着说:“我本来是想救那个老先生,结果反而被人告发了,这是我的错。我得死,来弥补对绰的过失。”
正巧这时候,上面下了道旨意,说犯了死罪的,可以戴罪立功,去打仗赎罪。信安县的老百姓都跑到官府门口跪下,一个劲儿地磕头求情说:“辛大德可是我们大家的命根子啊!辛大德要是走了,我们信安县可就完了!”官差被他们感动了,就留下了大德,让他去剿匪。皇上本来很生气,结果一听这事儿,直接把那个抓人的官差给砍了,大德这才保住了性命。
王胄,字承基,是琅琊临沂人。他爷爷王筠,是梁朝太子詹事;他爸爸王祥,是陈朝黄门侍郎。王胄从小就很有才华,在陈朝做官,一开始是鄱阳王的法曹参军,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和东阳王文学。陈朝灭亡后,晋王杨广把他招为学士。隋仁寿年间,他跟着刘方去打林邑,立了功,被授予帅都督的职位。隋大业初期,他当了著作佐郎,因为文采出众受到隋炀帝的赏识。
隋炀帝经常从东都洛阳回京师长安,就会下令全国大规模的庆祝宴会,并自己作一首五言诗,然后让王胄续写。王胄写的诗是这样的:
“河洛称朝市,崤函实奥区。周营曲阜作,汉建奉春谟。大君苞二代,皇居盛两都。招摇正东指,天驷乃西驱。展軨齐玉轪,式道耀金吾。千门驻罕罼,四达俨车徒。是节春之暮,神皋华实敷。皇情感时物,睿思属枌榆。诏问百年老,恩隆五日酺。小人荷熔铸,何由答大炉。”
炀帝看完后非常喜欢,就对身边的臣子说:“气魄宏大,意境深远,这是王胄的风格;语言清丽,文风流畅,这是王承基的特色;构思精巧,富有新意,可以比肩庾信。超过他的,就称不上是好诗了。” 因此,炀帝很多诗作都让王胄续写。王胄和虞绰齐名,两人交情很好,当时很多后辈都以他们俩为榜样。后来王胄参加了征讨辽东的战役,被提升为朝散大夫。
王胄的性格比较直率,甚至有点放荡不羁,自认为才华横溢,对自己的官位不满意,总是摆出一副傲慢的态度,得罪了不少人。诸葛颍嫉妒他的才华,多次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,但因为皇帝欣赏他的才华,所以并没有治他的罪。礼部尚书杨玄感为人虚怀若谷,和王胄关系很好,经常去他家做客。杨玄感叛乱失败后,王胄和虞绰都被流放到边疆。王胄逃跑了,偷偷回到江左地区,结果被官府抓获,最后被处死,那年他五十六岁。他写的诗赋文章,很多都流传了下来。
王胄的哥哥王昚,字元恭,学识渊博,通晓各种学问。年轻时就在江左地区名声很大。他在陈朝做官,历任太子洗马、中舍人。陈朝灭亡后,他和王胄一起被招为学士。隋炀帝即位后,他被任命为秘书郎,最后死于任上。
庾自直,是河南颍川人。他爸爸庾持,在陈朝当羽林监(相当于皇帝的侍卫长官)。庾自直从小就爱学习,为人沉稳,不贪图享乐。他在陈朝当过官,做过豫章王府的外兵参军和宣惠记室(都是些小官)。陈朝灭亡后,他去了长安,但是没找到合适的官职。
后来,晋王杨广听说过他的名声,把他招到身边当学士。隋朝大业年间,庾自直被任命为著作佐郎(负责起草文书的官)。庾自直擅长写作,尤其擅长五言诗。他为人谦虚谨慎,不随便和人交往,所以特别受皇帝杨广的宠爱。
皇帝杨广写文章,总是先给庾自直看,让他挑毛病。庾自直提的意见,杨广都会修改,有时候甚至修改两三次,直到庾自直说好为止,他才把文章拿出去。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。后来,庾自直还兼任了起居舍人(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官)。
等到隋炀帝杨广要打仗,准备北上征讨的时候,庾自直也跟着去了,结果一路颠簸,露宿在车上,受了刺激,病倒了,最后死在了路上。他留下了十卷文集,流传于世。
潘徽,字伯彦,是吴郡人。他天资聪颖,年轻时跟郑灼学习《礼记》,跟施公学习《毛诗》,跟张冲学习《尚书》,跟张讥学习《庄子》和《老子》,这些经典他都理解其大义。尤其擅长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三史。他文笔很好,也很擅长辩论。陈朝尚书令江总广纳文人,潘徽去拜访他,江总非常敬重他。潘徽最初担任新蔡王国侍郎,后来被选为客馆令。
隋朝派魏澹来陈朝进行外交访问,陈朝派潘徽接待他。魏澹要回国向隋文帝汇报,起草奏章时写道:“敬奉弘慈,曲垂饯送。”潘徽认为“伏奉”比“敬奉”更正式庄重,所以拒绝了这个说法,没让魏澹把这个奏章呈递上去。魏澹当场反驳说:“《曲礼》注上说:‘礼仪的核心在于敬。’《诗经》里说:‘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。’《孝经》里说:‘宗庙祭祀要庄重隆重。’又说:‘不敬父母,叫做悖逆礼法。’孔子敬畏上天的威严,成汤因为圣明而日益尊崇。宗庙祭祀非常重要,上天非常尊贵,父亲非常尊贵,君主非常尊贵,这四者都体现了‘敬’的意义,五经里没有不同的说法,你为什么说‘敬’字不庄重呢?依据是什么?”
潘徽反驳说:“我之前说的‘敬’字并非完全认为它不庄重,只是它的用法不同,意义也就有区别。《礼记》强调‘敬’,这是通用的说法,就像男子‘冠而字之’,注解说‘成人之后才用敬重的名字’一样。《春秋》里记载的冀缺,夫妻之间也说‘相敬’,既然对儿子有敬重名字的说法,对丈夫也有敬重妻子的说法,难道这些都能说是非常庄重吗?再说‘敬谢诸公’,这可不是尊贵的场合;‘公子敬爱’,只是对宾客朋友;‘敬问’‘敬报’,更是类似的情况;‘敬听’‘敬酬’,跟尊卑等级有什么关系呢!所以说,‘敬’这个字的含义虽然不轻,但用在口语中,有时候是很随便的。现在说‘敬奉’,所以让人觉得有疑问。我只是举个例子,并非深奥的论据。”魏澹无法反驳,只好改了奏章。
陈朝灭亡后,潘徽做了州博士。秦孝王杨俊听说他的名声,把他召为学士。有一次,潘徽跟随杨俊去京城,在路上,杨俊让潘徽骑在马上赋诗,走一站路就写成一首,这首诗就叫《述恩赋》。杨俊看了非常欣赏。他又让潘徽写了一篇《万字文》,还让他编纂一部字书,书名叫《韵纂》。
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。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。请您提供文本,我会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,并按照您的要求处理诗词对联以及分段。
话说文字的起源啊,那可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。一开始是伏羲氏观察天象,制定了八卦,用来了解天道;接着是史籀辅助轩辕黄帝,观察动物的足迹,来了解地理。这样一来,八卦就产生了,爻辞也随之出现,结绳记事的方法逐渐被淘汰,典籍也就开始出现了。
后来,像什么龙图腾出现在黄河,神龟出现在洛水,还有绿色的丝绸和白色的简册,记载了夏、商王朝的功业,金线玉字的甲骨文,记录了殷商的各种事情。从周朝在姬氏祭坛上用甲骨文占卜,到孔子在书房里研究古代文献,这些都说明了古代文献涵盖范围之广,能联系到各种人和事,上能与神灵沟通,下能指导人事。古代文献的制作如此精良,祥瑞之兆也如此频繁,所以才能流传万代,规范名称,成为百姓的耳目,成为后世帝王的典范,用优美的辞藻和文字来歌颂赞美,流芳百世。
到了隋朝建立的时候,他们追溯三皇五帝的功业,光辉照耀群星,对外发展武功,对内修明文德,把功绩刻在泰山嵩山,铭刻在钟鼎上。他们推崇礼乐,在学校里兴盛礼乐之教,考察民情风俗,采集民间歌谣。咱们秦王殿下,天资聪颖,禀赋过人,文采斐然,像玉一样温润,才华横溢。他从小就学习楚辞,很有抱负;很早就通晓了《易经》,喜欢钻研其中深奥的道理。他尊崇儒家,喜好古代文化,对三雍(指古代三所大学)的学问已经很精通了,博学多才,对各种学问都非常了解。他游玩的时候必定会学习名教,打猎的时候也只带史书。
他更是广纳贤才,提拔有才能的人,不拘一格降人才,即使是微小的善举也要加以肯定。他建造馆舍招揽人才,寻找奇才异士,在井里赏赐连城璧,在田园里赏赐束帛,对人才的任何才能都不放过,即使是一句有益的话也会受到赏识。所以大家都很努力,互相竞争,都想得到赏识,各尽所能。
那一年,是鹑火星宿当值,月亮运行到夷则星宿,秦王殿下正好有空闲,心情也十分平静。他来到竹林水边,倚靠着桂树山岩,清澈的泉水和美丽的景色使他心旷神怡,烟霞景色更增添了几分文采。宾客僚属云集,他的教化也影响深远。于是,他开始讨论各种技艺,研究各种书籍,发现小学方面的书籍尤其杂乱无章,虽然周礼汉律都试图贯通,但各种奇特的解释和说法层出不穷,而且文辞讹误,语音混乱,《三苍》、《急就篇》等书虽然保留了部分章句,《说文解字》、《字林》等书也只是分别解释了字的形状。
至于根据语音推断韵律,更是难以分辨,兼顾古今,也未能达到精妙的程度。后来李登的《声类》和吕静的《韵集》问世,虽然能区分阴阳平仄,但缺乏依据,过于浅显,诗赋创作难以使用。因此,秦王殿下亲自下令,辨别是非,整理纲要,编排章节,总结旧法,开创新的方法,使语音和韵律相符,并加上了注释,详细地解释了词义,用经史作证,广泛收录了《楚辞》、《诗经》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,费尽心血,终于完成了三十卷的《韵纂》。
这本《韵纂》可以珍藏在名山石室,让世人知道那些所谓的珍宝其实很浅薄,那些自以为是的权威其实并不可靠。于是,命我这个学识浅薄的人来撰写序言。我的才学有限,思虑又多,心里如同死灰,文章也缺乏生气,只是尽犬马之忠,怀着赤诚之心,斗胆用笨拙的文字,写下这篇序言。而齐鲁地区人才济济,楚郑之地也多有贤士,西河的才子,希望不会因为我隐居而轻视我,东里的才俊,也请多多润色我的文章。
没过多久,俊就死了。晋王广又把他请去,让他当扬州博士,还让他和其他的儒生一起编写一部叫《江都集礼》的书。 晋王还让徽写序,序文是这么写的:
礼仪的运用,真是到了极致啊!它与天地运行的节律相同,光明与日月的光辉齐照,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,它的内涵符合四种道德规范(仁义礼智)。早在人们住在巢穴之前的时代,礼仪的道理就已经萌芽了;从龟甲兽骨和鸟迹文字出现以后,礼仪的具体做法才逐渐显现出来。虽然礼仪的本意很简朴,并非指那些玉帛之类的贵重物品,但是从夏朝到殷朝,都能看到礼仪的运用。像那些负责祭祀的官员和掌管礼仪的官员,他们使得国家安定和谐,人与神灵都受到敬重,道德、仁义这些美好的品德,没有礼仪就无法实现,人们的行为举止,都离不开礼仪的规范。如果把玉玺印章比作堤坝,用来防止洪水泛滥,那礼仪的作用岂止是像耕田播种一样,仅仅是表面上的修饰而已!
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开始,到汉魏时期,叔孙通的精深理解和高堂隆的广博知识,吸引了众多专门研究礼仪的人才,礼仪制度的制定者们也如同疾风般地忙碌起来,礼仪的条文大体上齐全了,各种分支也逐渐发展起来。皇帝端坐在御座上,处理政务,整理历法,制定法令,车马书信往来畅通,政令能够迅速传达,雨露滋润着大地,没有地方不被恩泽覆盖。人们四处搜寻古代典籍,从东边寻找石篑上的铭文,从西边查阅羽陵的策书,在太室山演奏音乐,在灵台举行祭祀活动,礼乐制度完善,礼仪制度也融合了八代的精华。上柱国、太尉、扬州总管、晋王掌握着权柄,施行仁政,推行教化,彰显仁德。他们居住在周、邵地区,功业遍及河、楚地区,文武双全,多才多艺。他们身穿戎装镇守边关,身着朝服巡视江河湖海,招揽人才,兴建馆舍。此外,他们还发展六艺,网罗各种人才,恢复稷下学宫的辉煌,弘扬泗水学派的遗风,没有不知道的事情,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至于那些精美的器物,华丽的文字,刑法名义的轻重缓急,儒家和墨家的争论,在书院和翰林院里,在学术讨论的场合,在谒者收集资料的过程中,在太医校对医书的过程中,人们都能够辨别真伪,去粗取精。因为礼仪的质地和文辞会随着时代而改变,增减也不尽相同,《明堂》、《曲台》的记载,《南宫》、《东观》的论述,郑玄、王肃、徐广、贺循的解答,崔浩、谯周、何晏、庾阐的论辩,虽然典籍众多,但是精华却很少。于是,我利用闲暇时间,在处理完诉讼案件后,沉浸在探求礼仪知识的乐趣中,对礼仪典籍进行整理,删繁就简,提取要点,最终编纂成一部礼仪专著,名为《江都集礼》。全书共十二帙,一百二十卷,卷数取自方圆和日月之数,用以比拟星辰的运行,其中包含着国家和军队的大义,也包含着人伦的规范。过去,龟蒙、令狐等地方官吏,睢阳、涣州等藩镇,也曾经效仿天子制度,设置仪仗,使用天子礼乐,但是查阅以前的文献,却找不到类似的记载。所以,我将这部书藏在頖水旁边,比作名山大川,认为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粗糙,那些悬挂的金字难以与之相比。由此可见,《沛王通论》并非仅仅超越前人的著作,《宁朔新书》更是让过去的典籍相形见绌。承蒙皇帝恩典,得以游览圣地,蒙受恩宠,我斗胆叙述这部著作的渊博之处。
隋炀帝继位后,下令让徽和著作佐郎陆从典、太常博士褚亮、欧阳询等人一起帮助越国公杨素编写《魏书》,结果杨素死了,这事儿就停了。后来,徽被任命为京兆郡博士。杨玄感兄弟很看重他,经常来往。等杨玄感造反失败后,和他有联系的人都受到了牵连。因为徽是杨玄感的故交,皇帝对他很不高兴,有关部门奉承圣意,把徽外放到西海郡威定县当个小主簿。徽心里很不服气,走到陇西就病死了。
杜正玄,字慎徽,祖籍京兆,他家祖上八代之前,有个叫曼的人,是石赵国的从事中郎,后来就在邺城安家了。从曼到杜正玄,他们家几代人都以文学相传。杜正玄特别聪明,知识渊博,涉猎广泛。他兄弟好几个,年纪轻轻,都因为文章写得好,名扬三河地区。隋开皇年间,他考中了秀才,在尚书省考试策略,杜正玄对答如流,下笔成章。当时杨素这个人很有才华,但为人傲慢,杜正玄和他辩论,毫不退让,杨素很不高兴。过了很久,林邑进贡了一只白鹦鹉,杨素赶紧召见杜正玄,使者络绎不绝。杜正玄到了之后,杨素立刻让他赋诗。杜正玄当时很仓促,但他提笔就写好了。杨素看完他的文章,一个字都没改,非常惊讶。于是又让他写了十多篇不同类型的文章,也都立刻写好了,而且辞藻华丽,条理清晰,杨素这才感叹道:“这才是真正的秀才啊,我比不上他!”于是,杜正玄被任命为晋王行参军,后来又升任豫章王记室,最后死在任上。他弟弟叫杜正藏。
杜正藏,字为善,特别好学,擅长写文章。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,被任命为纯州行参军,后来做了下邑县令。隋大业年间,他的学问已经很渊博了,应诏考中了秀才,他兄弟三人因为文章好,同时进京赶考,当时人们都很赞赏他们。他写了碑文、诔文、铭文、颂文、诗歌、赋等一百多篇。他还写了一本《文章体式》,这本书对后人帮助很大,当时人们称它为写作的准则,甚至连海外的高丽、百济都学习这本书,称它为《杜家新书》。
杜京兆,字常得志,博学多才,擅长写文章,官至秦王记室。秦王去世后,他经过故宫,写了一首五言诗,辞藻悲壮,当时人们都很重视这首诗。他还写了一篇《兄弟论》,论述的道理也很值得称道。
河间有个叫尹式的人,学问渊博,擅长写文章,年轻时就名声远扬。仁寿年间,他做到汉王记室,汉王非常器重他。后来汉王失败,尹式就自杀了。他的族人正卿、彦卿也都很有才华,名声显赫。
河间还有个人叫刘善经,知识广博,尤其擅长写作。他做过著作佐郎、太子舍人,著有《酬德传》三十卷、《诸刘谱》三十卷、《四声指归》一卷,流传于世。
范阳的祖君彦,是齐朝尚书仆射祖孝徵的儿子。他长得矮小,说话也笨拙,但却很有才学。隋朝大业末年,他官至东平郡书佐。东平郡被翟让攻陷,后来落入李密的掌控。李密非常礼待他,任命他为记室,军中的文书和檄文,都出自他的手笔。李密失败后,祖君彦被王世充杀害了。
会稽的孔德绍,很有才华,官至景城县丞。窦建德称王后,任命他为中书令,专门负责起草文书和檄文。窦建德失败后,孔德绍被杀头了。
南阳的刘斌,也颇有文采,官至信都郡司功书佐。窦建德任命他为中书舍人。窦建德失败后,他又做了刘闼的中书侍郎,跟刘闼一起逃到突厥,后来就不知道下落了。
史书上说:魏文帝说过“古今文人,大多不注意细微的行为,很少能凭借名节而自立”,这话说得真对啊!像王胄、虞绰这些人,还有崔儦、孝逸之流,有的自负才华,疏忽世事;有的虽然学问好,但命运不好,官位不高,心里郁闷愤恨,志向飘忽不定,在当世傲视一切,轻视公卿大臣。所以说,那些恃才傲物、嫉恶如仇的人,最终都会遭到不幸,这不仅仅是汉阳的赵壹、平原的祢衡才有的遭遇。因此,他们大多留下遗憾和后悔,很少能善终。然而,他们的学识渊博,文笔华丽,如同邓林中的一枝,昆山上的一块美玉。隋朝统一全国,人才济济,那些杰出的人才,不过十几个。正玄兄弟三人就在其中,兄弟俩互相辉映,也是一段佳话。